登陆注册
1819800000010

第10章 法家思想概逑(4)

“术”,即指君主掌握政权、贯彻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维护君主专制,预先觉察、防止贵族、大臣篡权夺位、阳奉阴违。韩非继承发展了申不害一派的“术治”说,基于人人“皆挟自为心”的人性论,把君臣之间看成是一种“上下一日百战”的关系;而臣又是君民之间的中间环节,是君主治民的重要工具,其地位和作用都非常重要,所以又主张“明主治吏不治民”。总之,巩固君权、贯彻法令和加强吏治都需要“术”。因此,韩非特别重视“法”与“术”的结合,认为“法”与“术”都是“帝王不可一无之具”,并批评商鞅“无术以知奸”;但韩非始终坚持“以法为本”的原则,同时也反对“徒术而无法”,指出这正是申不害治理不好韩国的主要原因。

韩非提出的必须“以法为本”,使“法”、“势”、“术”相结合的主张,是晋秦法家思想的总结和归宿。其目的在于论证新兴地主阶级要想实现自己的统治(“法治”),

就必须建立起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后来的秦王朝就是按照这一模式开创的。

晋秦法家的法律思想,虽然为繁荣古代法律、法学做出了贡献,但其中也有不少糟粕,而且其“法治”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法治”。尽管法家标榜维护君权的目的是为了实行“法治”,即所谓“君尊则令行”,但君主既然有权立法,也就有权废法,即使随意立法,也不可能受到法律的限制。对此,法家只能晓之以利害,而没有提出任何限制君权的主张。

五法家的立法、司法、刑法论

1.法家的立法论

从总体上看,法家主张,君主掌握国家的立法大权,即所谓“生法者,君也”;但是,君主立法不能随心所欲。必须遵循、反映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必然性,充分考察制定法律所涉及到的各种客观情况,然后才能立法。为此,他们提出了六项具有普遍性的立法原则:顺天道、因民情、随时变、遵事理、量可能、务明易。

(1)顺天道

“天道”即天地、阴阳、四时等自然现象、自然规律。顺天道就是指法律的制定要符合自然规律和自然环境的要求。

法家认为,天地、阴阳、四时等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在这个相互制约的统一的整体中,各有各的作用,各有其自身运动的客观规律;人生于天地等自然界之中,必然与天地等自然界形成一种协调适应的和谐关系。因此,当政者顺天道才能成功,否则必将失败。立法上的顺天道主要有两个要求:

一是立法要“立公去私”。法家认为,天道的本性即对万物一视同仁而无私,据此立法要从公而无私。《管子·明法解》:“行天道,出公理。”《版法解》:“法天合德,象地无亲,日月之明无私。”法家从天道中引申出立法尚公,就是要求用法律的形式确定新兴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

二是立法耍“法四时”。最早由《管子》一书提出。法家认为,立法要遵从自然规律,法律的内容必须适应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要求,以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主要表现在赏罚制度要与“四时”相适应。《禁藏》说:春天万物复生,性质属“仁”,应该实行仁政,如:不准杀生,要账济贫苦、赦罪民等等;夏天万物茂盛,性质属“忠”,应实行鼓励政策,以劝天功;秋天万物肃杀,性质属“急”,与之相应,要行五刑、诛大罪等;冬天万物凋谢,性质属“闭”,要聚集、储藏财物,对民进行教育等。《七臣七主》说:春无杀伐;夏无遏水达名川:秋无赦过、释罪、缓刑:冬无赋税赏禄。《四时》说: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2)因民情民情即人“好利恶害”的本性。因民情指法律的制定要以人对“利”的追求为基础。法家认为,“好利”之性人生而有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生理需要,如衣食住行;一是人的社会性,如荣辱尊贵。能否把握民情是政治胜败的关键。因此,立法要把握住人性“好利”这个关键,以民之好恶为准。君主的妙术就是利用民之好恶,使之对己有用、有利。

《商君书·错法》说:

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人君设二者以御民之志,而立所欲焉。

《管子·形势解》说:

人主之所以令则行、禁则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

可见,法家强调立法因民情的目的并非是“令顺民心”,而是要使君主的“令行禁止”。从表面上看,因民情是要考虑人们的需要与愿望,实际上是要将法律变为统治者所用的有利工具。

(3)随时变

即指立法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而不断变化。法家认为,圣君不应把历史传统作为包袱,当历史传统有碍于统治时应进行改革。

《管子·正世》说:圣君之治“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

《商君书·更法》说:“当时而立法。”

《韩非子·心度》说:“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这一原则的提出,反映了法家的历史观:历史是变化的,因此法也应随时而变;同时又与法家的法律起源说有关。法家认为,法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圣人为了治乱而制定的。时代变了,圣人因时而立法,因此法也随时而变。

法家主张随时变法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斥责礼义德教已经不适合“当今之世”的现实,一是要求法律的制定必须以富国强兵和奖励耕战为内容。

(4)遵事理

“事理”包括三个内容:事物的规律性;惯例、习惯;事物的轻重关系。遵事理就是指立法必须遵从事理。

审治刑赏,必明经纪;陈义设法,断事以理。虚气平心.乃去怒喜。

居身论道行理,则群臣服教,百吏严断。

以法数治民则安,故事不广于理者,其成若神。

法家认为,统治者包括君主在内应受“理”的制约与节制。君主在立法之前必须要考察事物的内在联系,依“理”立法。

(5)量可能

即指立法要考虑客观可能性。法家认为,法要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法才能切实可行。

《管子·形势解》:

明主度量人力之所能为而后使焉。故令于人所能为则令行,使于人之所能为则事成。乱主不量人力,令于人之所不能为,故其令废;使于人之所不能为,故其事败。

韩非也认为,法律规定的只能是人们可以得到的赏赐和可以避免的刑罚,以促使人们竭力去建立功名而不敢犯罪;同时,由于人们不都是“贤者”,因此,只有“贤者”才能做到的规定不能被制定为法律。

法家认为,民之“所能为”与“所不能为”之间的“度量线”是由生产水平和人的体力决定的;因此,君主立法不能超越一定的度量界线。否则,统治将岌岌可危。这个度量线就是既不要使民富裕,又不要使民穷困致死;使民能维持简单生产的条件就恰到好处。

(6)务明易

即指法律要通俗易懂、简便易行。《商君书·定分》指出:“民愚则易治”,即法律的对象是愚蠢的民众,如果太

“微妙”,连聪明的人都看不懂,怎能让民众遵守?因此,

“圣人为法,必使明白易知”。

韩非则提出了“三易”的标准:“易见”,即容易使人看到;“易知”,即容易使人懂得;“易为”,即容易使人执行、遵守。只要做到了“三易”,就能确立起君主的威信,

使法律得到贯彻执行。

2.法家的司法论

法家非常重视司法。认为,必须使法律成为君主治理国家、官吏尽职守责、判断所有人言行是非、行赏施罚的唯一准则。为此,法家提出:明法、任法、壹法、从法等一系列司法主张。

(1)明法

即要求公布法律,使法律“显”、“明”。

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也。

号令必著明,赏罚必信密,此正民之经也。

明法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使万民能够以法律自戒,知道不能做什么。《商君书·定分》:

故圣人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为置法官,置主法之吏。以为天下师。令万民无陷于险危。

二是防止司法官吏徇私枉法或罪行擅断,同时防止罪犯法外求情。《商君书·定分》说:

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

因此,法家对司法官提出了两个要求:

郡县诸侯一受宝来之法令,学问并所谓。吏民知法令者,皆问法官;故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

诸官吏及民有问法令之所谓也于主法令之吏,皆各以其故所欲问之法令明告之。

即,基层的法官一接到朝廷的法令,就要立即学习,弄清楚法令的具体规定;其他官吏、百姓要想知道法令,就向司法官吏咨询,这样人们就没有不知道法律的。

为法令置官吏,朴足以知法令之谓者,以为天下正,则奏天子。天子则各主法令之,皆降受命,发官。各主法令之民,敢忘行主法令之所谓名,各以其所忘之法令名罪之。

即,担任司法官的资格就是要熟知法律;司法官必须有问必答,所答必对;如果不能回答,或忘记了法律的规定,则要依照所询问的和已忘记的法律惩罚司法官吏。

(2)任法

即要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信。法家认为,“任贤”、“任智”、“任私”是对司法的最大破坏,必须坚决反对。

《商君书·靳令》说: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是破坏法度、削弱政治的六种虱子。

《韩非子·五蠹》则把儒家(“学者”)、纵横家(“言谈者”)、游侠(“带剑者”)、逃避兵役者(“患御者”)、商人工匠(“商工之民”)比作国家法律的五种蛀虫。

“任贤”的结果是损害君主的权威。《慎子》佚文:

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故有道之国,法立则私议不行,君立则贤者不尊。民一于君,事断于法。

“任智”则必然要导致“下不听上,不从法”。《韩非子·诡使》说: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上无其道,则智者有私词,贤者有私意。上有私惠,下有私欲,圣智成群,造言作辞,以非法措于上。上不禁塞,又从而尊之,是教下不听上、不从法也。

“任私”则会鼓励“奸臣”卖主求利,贪官污吏侵害百姓。《商君书·修权》说:

夫废法度而好私议,则奸臣鬻权以约禄,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

因此,《管子·任法》得出结论说:

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

为了做到“任法”,法家提出两个要求:

一是君主必须牢牢地掌握法律,把法作为察言、观行、考功、任事的标准,凡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都要不听、不说、不做。《慎子·君臣》说:

为人君者不多听,据法倚数,以观得失。无法之言,不听于耳;无法之劳,不图于功;无劳之亲,不任于官。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

二是突出“信”字,强调“必”字,要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信。

赏莫如厚而信,法莫如刑而必。民信其法则亲。

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信其刑,则奸无端。

(3)壹法

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统一立法权。法家认为,立法权必须由君主集中行使,这样才能保证“政不二门”,法律统一。

《商君书·修权》说:

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日法,二日信,三日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管子·明法解》说: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明法日:威不两错,政不二门。

二是统一法律的内容。法家坚持,必须保持法律内容的稳定性、协调性。《韩非子·五蠹》:“法莫如一而固。”韩非所谓的“一”,就是法律内容的统一。他在《定法》篇中批评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

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

可见,韩非坚决反对两种不同质的法律并存。韩非所谓的“固”,就是法律内容的稳定。他在《解老》篇中说:

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可见,韩非坚决反对朝令夕改。

三是统一思想。法家主张,必须用法律统一人们的思想,以便统一规范人们的言行。

禁奸于未萌。

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以法制行之,如天地无私也。是以官无私论,士无私议,民无私说,皆虚其匈以听于上。

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言无二贵,法无两适,故言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可见,法家要求严惩任何反抗的想法或动机,主张镇压思想犯。

(4)从法

即必须保证法律的权威性,任何人都要依法办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君臣共守法。法家认识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而主张君主要带头守法,才能保证法律的贯彻执行;法律的权威高于君主,自觉遵守法律的君主才是“有道之君”。

明君知民之必以上为心也,故置法以自治,立仪以自正也。故上不行,则民不从彼;民不服法死制,则国必乱矣。是以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

二是“刑无等级”。为保证法律的权威性,商鞅第一个提出了“刑无等级”的原则。

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犯上制者,罪死不赦。

韩非在《韩非子·有度》中则强调: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

“刑无等级”的司法原则表现了法家在适用法律上的平等要求。

总之,法家认为,只要在司法上坚持明法、任法、壹法、从法的原则,就可以实现天下“大治”。《管子·法法》说:

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之谓大治。

3.法家的刑罚观及犯罪预防论

中国古代思想家经常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统治方法上,“德”与“刑”二者哪一个起决定性的作用。对此,儒家和法家提出的观点几乎截然相反。儒家主张“德治”,在“德”、“刑”关系上,相对说来,重视道德感化作用,轻视法律、刑罚及其强制作用。法家则主张“不务德而务法”,认为只能“以力服人”,强调以国家暴力为后盾的刑罚、刑法的作用,把“刑”看作是最有效的甚至是唯一有效的统治方法,轻视甚至完全否定道德教化的作用。具体说来,前期法家并不完全否定道德的作用,后期法家则完全否定;相对而言,齐法家承认道德教化的作用,晋法家则从根本上否认道德的作用。:

法家的刑罚观,首先由商鞅提出。其主要内容是:

(1)“刑无等级”的“壹刑”说

商鞅认为,赏赐与刑罚相比,刑罚的作用更显著、更有效;治国家的关键不在于使人们都变成“良民”,而在于使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恪守法律“不敢为非”。赏赐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有刑罚作强有力的后盾。因此,商鞅把不奖励的行为划入刑罚的范畴。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壹刑”说。

商鞅的“壹刑”说大致有两层含义:第一,刑罚的对象是统一的,即完全是针对阻碍、破坏耕战政策,违反法律的“奸民”;第二,无论是谁,只要违反了法律,都一律依法严惩不贷。这一思想集中表现在《商君书·赏刑》的一段话中: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周官之人,知而讦之上者,自免于罪。无贵贱,尸袭其官长之官爵田禄。

在商鞅看来,君主的命令和国家的法律是至高无上的,无论何人,是卿相将军、大夫庶人,还是功臣孝子、守法之吏,只要违反了君令国法,都毫不例外地予以惩处。

“刑无等级”是一个反传统的口号,其主要矛头是指向贵族势力的。商鞅变法时,守旧贵族曾竭力反攻。商鞅称之为“乱化之民”,并“尽迁之于边城”。不久,贵族们又唆使太子犯法,于是,商鞅“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从而保证了变法的进行。西周以后,贵族享有不受某些肉刑的特权,甚至死罪也不公开执行。因此,《礼记·曲礼》说“刑不上大夫”。如果商鞅的“宗室非有军功不得为属籍”是“法上贵族”的话,那么迁“乱化之民”、肉刑太子师傅则可以说是“刑上大夫”了。

同类推荐
  •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壹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壹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这套书以胡适在北京大学的所有哲学讲义为母本,再综合胡适关于中国哲学的其他著作整理而成,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最全的胡适哲学体系,让读者最直接的感受哲学大师的风采。
  • 辩谬篇

    辩谬篇

    辩谬篇是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的著名作品之一,诠释着哲学中逻辑思维的真正涵义。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其中辩谬篇就是其中一部对逻辑具体剖析的书籍!
  •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

    “人究竟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是亘古难题。乍一看本书的名称,专门研究人生哲学的人,可能会不屑一顾或嗤之以鼻,以为又遇上了一位现实版的唐·吉诃德;一般世人,则可能感觉到这一问题好像是不难回答的。
  • 系统思考之“道”:探索东方哲学与系统思考之共性

    系统思考之“道”:探索东方哲学与系统思考之共性

    老子在2500年以前写下的《道德经》和今天随着现代计算机的出现而日益受到重视的“系统思考”之间,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本书将引领我们去思考有关“系统思考”的永恒的智慧,并在我们试图解决未来的许多难题面临诸多挑战时,指出了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而贯穿全书的理念是,我们在当今世界的状况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而当我们对于我们个体及人类这个物种有了更清楚的认知以后,我们又能如何改变或改善。
  •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阐述明代哲学的专著,内容包括明代初年的朱子学,阳明心学的先驱,王阳明的良知之学,阳明各派弟子主要是浙中、江右、泰州对阳明学的发展,明代中后期的朱子学,明末东林、蕺山对朱子与阳明的融合,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等明清之际思想家对明朝学术的反省与总结,以及明代佛教、道教与儒学的会通,天主教初传时期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吸收等,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明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在论述中,注意各家的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各思想家在整个明代哲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对明代哲学的独特问题如良知的有无、动静、中和及本体与功夫、先天与后天等有深入阐发。
热门推荐
  • 绝世弑神

    绝世弑神

    当一天太阳落下,第二天的太阳还会升起么。
  • 他的余生没有余笙

    他的余生没有余笙

    本书又名《他的余笙》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段孽缘。余笙十三岁那年,在浓郁的灰暗中遇到了属于她的光。这一抹光只是很短暂的出现在她的生命里,之后便消失的无影无踪。或许是这光过于明亮,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念念不忘。唐许从未想过会在精神病院遇到她,等他再回过头去确认寻找时,她却又不见了。
  • 傲世天地震

    傲世天地震

    天地浩荡荡,血流沙场,杀手本是一个,黑暗的职业,生活在黑暗当中,为保爱人同归于尽,不后悔但想不到的是穿越到一个无名星球一个废人的身上,经脉封,斗气无,在这里又怎么活,只有更强,才能保护爱人,一天变了,有师父,兄弟情义,傲世天下。
  • 冷后很狂傲:废材二小姐

    冷后很狂傲:废材二小姐

    当二十一世纪的全能天才穿越到叶元国全能废材的废物身上时,她又会有什么反应??
  • 红流纪事:西安事变揭秘

    红流纪事:西安事变揭秘

    丛书所选之“重大事件”,只选择了民主革命28年历史当中30件大事,力求通过这30件大事大体上涵盖中共党史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这首先就遇到了选取哪些事件最为合适的问题。就我们的水平而言,很难说就一定能够选得那么准确、恰当。但总体设想是,应以讴歌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业为主,有的也可侧重总结某些历史经验或教训。
  • 逃亡之城异世界窗口

    逃亡之城异世界窗口

    地球与异世界。窗口。打开了。每个人。都激活了。自己隐藏在心底深处的异能。嗯。人们都生活在这世界上的庇护所。他们通过猎杀魔兽的魔核。来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的上一代代代代代代。。。。把异世界的窗口封住了但是前不久,这个窗口突然松动了。他们的这一代将怎样造就未来呢。主人公宇文是一个公认的废物,可他究竟是怎样变成废物的呢。原来都是他的这块玉,可在他10岁突然失踪的父母不告诉他这玉石什么,也不让他告诉别人,最亲的人也不行。这块祖祖辈辈留下的玉,究竟隐藏什么秘密?他的未来会如何呢?
  • 末世之双面女侠

    末世之双面女侠

    2003年,地球上最具有权威的杂志——《发现》刊登了法国科学对世界各地的人类DNA和基因结构进行研究之后得出惊人结论:大约1000年前,"某种生物"曾经修改过人类基因,并将一个重要的"基因信息包"植入其中,从而令人类智能显著提高。千年之前,外星人为了提高人类的智商修改了人类的基因。千年之后,为了侵占地球外星人又故伎重演修改了人类的基因,让人类自相残杀来达到奴役人类的目的。人类成为了外星人手中的玩物,但是在人类的生命中总有奇迹出现,作为被修改过基因的女摄影师穆尚在科技和自身毅力的配合下走上了亦正亦邪的道路。。。。。。小弟新手,忘兄弟姐妹们给予鼓励,求收藏,求推荐。
  • 疏桐

    疏桐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
  • 我真的是天才呀

    我真的是天才呀

    什么是天才?任何武学一学就会,一会即精,千锤百炼更可以达到不可思议之完美境地。
  • 玉篮子

    玉篮子

    如果有来生她希望自己能够做一只安静的凤凰,一只只会围着他绕的凤凰,一只不会三番五次害他性命的凤凰……。各位看官,本书精彩纷呈,敬请阅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