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图书馆成立以来一直秉承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宗旨,一方面努力发掘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另一方面力争为公众提供平等、自由、开放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四川省图书馆结合自身馆藏特点,在现有馆舍有限的条件下,不断改善服务环境、丰富服务内容,努力拓展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全面减免服务费,延长服务时间,实现四川省图书馆全年无休的全方位开放;与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成都残联、成都监狱、武警部队等单位合作建立分馆,特别是在省文化厅党组提出的重心下移,面向群众服务基层的总体思路下,四川省图书馆为弱势群体、特殊读者和边远地区群众建立社区和农民工图书室,实现四川省图书馆阵地服务的不断延伸;举办图书节、图书日和阅读日等活动,打造“巴蜀讲坛”文化惠民百场基层流动讲座,丰富图书馆阅读和现代多元文化服务。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四川省图书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公益延伸服务,凸显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2002年,四川省图书馆抓住机遇,在中央争取到了由文化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第一批示范省;在新一轮国家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浪潮中,四川省图书馆又一次争取到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第一批示范省及国家数字图书馆西南地区的第一家分馆。四川省图书馆以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为抓手,凝聚四川省公共图书馆界力量,在全省各兄弟馆的通力合作下,整合区域图书馆服务职能。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基本构建了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网络,将文化信息资源与图书馆公益文化整合服务深入基层,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四川省图书馆现已建立四川省图书馆网站、文化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网站、国家数字图书馆四川分馆服务平台等数字图书馆系统,并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开通网上免费阅读和跨库检索服务。在百年之际,2012年四川省图书馆又将国家数字图书馆四川分馆服务平台再次升级,实现了全天候一站式的读者服务;目前,四川省图书馆在上级的领导下,已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建成省级分中心1个、市级支中心21个(覆盖率100%)、县级支中心181个(覆盖率100%),纳入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乡镇服务站3184个(覆盖率72.1%)、街道基层服务站155个(覆盖率62.2%),与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合作共建村基层服务站50166个(覆盖率100%)、社区服务站759个(覆盖率13.3%),初步实现了覆盖全川的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了图书馆服务的五个进入(进农村、进军营、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服务覆盖全川。并走出四川,让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西藏墨脱边陲的部队官兵,通过文化共享工程信息网络听到党和国家的声音。同时,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四川省图书馆围绕“巴蜀文化”这一主题,从巴蜀文化宝库中甄选璀璨的民族民间文化瑰宝,通过精心策划,建设了四川“文化艺术”精品、四川“文化旅游”、四川“文化名人”、“绵竹年画”、“藏族唐卡”、“羌族文化”、“康巴藏语”资源库、“红色历史”文化多媒体资源库-四川篇、“农村实用技术”等多个具有四川特色的数字资源数据库。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四川省图书馆再一次发挥了在四川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图书馆干部职工第一时间行动起来了解灾情,援助灾区图书馆,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咨询和决策依据。同时,在国家图书馆和各省兄弟馆的支持下,在国家共享工程管理中心的援助下积极组织工作人员深入灾区,在群众集中安置点建立了900余个文化共享工程“重建心灵家园”赈灾服务点和流动图书馆,发动和组织协调各受灾图书馆在灾民安置点建立了140个图书服务站,向灾区分发25万余册图书。并组织各类专家学者到各灾区板房集中安置点举办“心理护理”讲座,为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丰富灾区群众文化生活、安抚灾区群众的紧张情绪发挥了积极作用。四川省图书馆还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政府灾后文化重建,恢复文化生态,重生民族民间艺术提供了重要依据和重要的文献服务。
作为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四川省图书馆一贯致力于继承和发扬四川珍善本古籍文献的保护整理工作。1985年四川省图书馆正式开展文献抢救工作,利用缩微影像拍摄技术翻拍抢救馆藏珍贵文献。2007年四川省图书馆在文化部、财政部实施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又启动了四川古籍保护工程和善本再造工程,2009年省政府正式成立了四川省古籍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在厅际联席会的指导下,经过古籍保护中心及各方配合,目前一方面切实推动了全省古籍保护与抢救工作,基本完成了四川省古籍普查与“古籍珍贵名录”、完成了两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并通过国务院批准授牌,举办了十余期古籍修复培训班,为我省古籍保护抢救工作培训了一批人才梯队。另一方面,四川省图书馆完成了我省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馆藏元刻本《南史》、稿本《西洋杂志》等书修复,帮助四川师范大学完成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刻本《明纶大典》的修复;以“继绝存真,传本扬学”为宗旨,陆续修复再造了《南阆盐务图说》、《四川方志简编》、《明代印存》、清初刻本陈章焕画《水浒叶子》,与四川大学图书馆合作的清乾隆董邦达工笔设色手绘(绢本)《清初四川通省山川形胜全图》,以及目前正在实施中的明嘉靖刘大昌刻本《华阳国志》等一批四川珍贵古籍,既让绝版古籍善本化身千百,永无失传之虞;又使古典历史文化广泛传播,便于披览研读。
四川省图书馆自著名学者林思进为第一任馆长以来,严谨治学、开放办馆与培养人才的治馆理念从未动摇。特别是近十年,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图书馆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四川省图书馆从内部管理、业务建设、服务模式等方面逐步进行全面创新。围绕“文化惠民”这一图书馆建设服务的精髓,四川省图书馆充分发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现代信息技术特点,集传统服务于一体,以开放式的服务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将现代图书馆服务融入到每一个服务端口,甚至包括安全保卫、行政管理的每一个工作端口,从创新和应用的多元层面来实现图书馆传播知识、启迪智慧、导航人生、向往美好生活的服务理念,更加体现出以文化为灵魂,以人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本质特征。
在四川省图书馆百年之际,我们深切怀念四川省图书馆的前辈学者专家和几代无私奉献的职工,他们用自己的人生书写了百年馆史的壮丽篇章。当代的四川省图书馆将秉承严谨治学,开放、平等、惠民的办馆理念,在人才培养和免费开放服务等方面探索改革、不断创新。
四川省图书馆百年风雨、百年耕耘,在新的征程上,图书馆人一定会上下一心,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工作,在传承历史留下的丰厚遗产的同时,注重大力弘扬和发展创新,四川省图书馆的管理服务之路将延续这一脉相承的理念。虽然今后的路会曲折、漫长而艰辛,但四川省图书馆历经百年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强大文化生命力,必将显现出勃勃生机,在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在省文化厅党组的直接领导下,为推动四川的经济、文化、科研、教育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四川省图书馆馆长 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