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76900000009

第9章 西方世界的曙光——古希腊文明(2)

奥德修斯归乡途中,海上遇险,最后来到菲埃克斯人的国土,向国王重述了9年间海上惊心动魄的经历。他用计战胜了吃人的海神之子、独目巨人波吕菲摩斯,把人变成猪的神女喀尔刻,以歌声迷人的人首鸟身的女妖塞壬和海中巨怪卡律布狄斯和斯库拉;他还游历了冥土,看到了特洛伊战争中阵亡英雄的鬼魂;同伴们都已死去,他独自一人为仙女卡吕浦索挽留下7年;最后神女服从了宙斯的意旨,放奥德修斯返乡。

国王和长老们都为他的故事所感动,送了他许多礼物,并派快船送他回乡。回国后,他乔装乞丐和儿子共谋除奸之计,把求婚者全部杀死。史诗在夫妻团圆的喜剧气氛中结束。

《奥德修记》中的主人公奥德修斯是伊大卡岛的王。他聪明、勇敢、坚强而又善用计谋。在特洛伊战争中,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和领袖。他曾多次献计,屡建奇功。

在《奥德修记》中,在与惊涛骇浪和妖魔鬼怪的搏斗中,他巧用智谋,勇敢地战胜了无数次艰险。困难吓不倒他,任何的荣华富贵,甚至爱情的诱惑也动摇不了他。鼓舞他战胜困难的是他对部落集体和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他曾对卡吕浦索仙女说:“……聪明的佩涅洛佩在身材和容貌上都比不过你,她不过是个凡人,你却长生不老。可是我还是天天怀念,想要回家,想看到还乡那一天,哪怕天神在葡萄紫的大海上打击我,我也有忍受苦难的决心,可以坚持下去。”仙境的生活,娇艳的神女,长生不老的法术,他都不留恋,什么也打消不了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当他经过10年漂泊,终于踏上伊大卡岛的土地时,他狂吻着土地,心中的喜悦难以形容。

接着,摆在他面前的又是一场恢复王位和向求婚者复仇的斗争,一场争夺和维护私有财产的斗争。奥德修斯在这场斗争中机智、多谋、狡猾而又多疑。他对妻子也采用欺诈、试探的手段,甚至对天神也如此。史诗对这些当做正面的品质加以歌颂,这在当时条件下并不算是不正当的行为。他在斗争中,私心很重,财产观念很重。他杀死了众多的求婚子弟后,又处死了许多与仇人合作的奴隶,奥德修斯的形象,带有早期奴隶主的特点。

《奥德修记》对文艺复兴及18世纪浪漫主义小说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两千多年来,西方人一直认为它是古代最伟大的史诗。马克思说它具有“永久的魅力”,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直到今天,它“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

苏格拉底

古希腊是西方哲学的故乡,又称为“西方哲学家的摇篮”。在希腊哲学家中,众星捧月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三个人被誉为“希腊哲学三圣”。

这里首先介绍苏格拉底的事迹,后两位在以下章节中介绍。

苏格拉底,古代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认识你自己!”是他的中心命题。

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生于离雅典城不远的阿洛佩凯。据第欧根尼·拉尔修记载:他生于第77届奥林匹亚赛会第四年,死于95届奥林匹亚赛会的第一年,享年70岁。他的父亲索弗罗尼斯科斯是一个石匠出身的雕刻匠,母亲法伊纳列特是助产医生。

子承父业是当时希腊的习俗,所以,苏格拉底青少年时代跟父亲学习雕刻,据说陈放在雅典卫城上的一组美神雕像是苏格拉底的作品。与此同时,他还读过荷马的史诗以及一些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

苏格拉底青年时期同当时雅典的学者名流交往甚密,同时又师从著名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斯的弟子阿尔赫拉于斯,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他靠自学成了一名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的时候,他转而探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伦理道德问题,成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自愿做他的学生,向他请教,而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同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所以,40岁时他就展露出了杰出的才华,声誉渐起,成为雅典闻名的人物。

9-苏格拉底(雕像)

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苏格拉底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长达27年的战争中度过的,他曾和当时还是青年军人的阿尔基比德斯一起当过重装步兵,曾三次参战。在波特伊达伊亚附近的一次战斗中,阿尔基比德斯身负重伤,苏格拉底奋力保护,终于击退敌人,救了他的性命。在另一次战斗中,朋友色诺芬身受重伤,不能行动,也是赖于他的援救,才得幸免一死。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惨遭失败,民主政体被斯巴达支持的“三十僭主”的统治所取代。“三十僭主”的头目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克利提阿斯。一次,克利提阿斯把苏格拉底召去,要他带领4个人去逮捕一个名叫列昂的富人,欲杀之以夺其财产。其余4人欣然从命,苏格拉底却拒绝合作,拂袖而去。他不但敢于抵制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开谴责他的暴行。克利提阿斯把他叫去,不准他再接触青年,但他威武不屈,不予理睬。

公元前403年,“三十僭主”被推翻,克利提阿斯一命呜呼,民主派重掌政权。

当时一位并不著名的悲剧作家米列托斯和其他两个人对苏格拉底提出指控,罪名是“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交付法庭审判。

法庭上苏格拉底发表了激昂慷慨的演说。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对被告进行判决之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一。但苏格拉底理直气壮地自称无罪,认为他的言行绝不属于犯罪,而是有利于社会。他觉得只有让他终生在卫城的圆顶厅享受国家提供的免费餐,才算合理。在朋友们的规劝下,他才提议对他罚款30明那。结果他还是被判了死刑。

雅典的宗教习俗,每年5月,雅典都要派圣船“帕拉洛斯”号满载祭品去提洛岛的阿波罗神庙朝圣,往返时间是30天。在这个特定时期内,不得处决犯人,苏格拉底判决之日适逢圣船启航之时,所以未被立即执行。

收监期间,他的朋友克利托等人已经买通狱卒,制定了越狱计划,力劝他逃走。但他坚不从命,认为自己应该服从国家的法律。在就要处决他的那天晚上,他打发妻子和亲属离开牢房,与克利托等人侃侃而谈地讲了一番灵魂不死的问题,然后镇定自若地从狱卒手中接过毒药,一饮而尽。就这样,苏格拉底在70岁的时候离开了人世。

据说苏格拉底长得很丑:脸面扁平,嘴唇肥厚,大狮鼻,挺一个大肚子,着一件褴褛外衣,光着脚板到处走。和人谈话时,偏低着头,像条壮实的公牛;然而他炯炯的目光仍能贯透一切,使人感到一种超人的才智和内在的精神美。

还有的记叙说,苏格拉底不仅是一个最能控制激情嗜欲的人,而且也是最能经得起冷热和各种艰苦劳动,非常惯于勤俭生活的人;尽管他资财微薄,但他却能应付自如。

苏格拉底的哲学不是研究自然,而是研究人,研究人的道德、伦理,让人们去信仰宗教,信仰神学。因为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神按一定目的安排的,不需要人去认识和研究,研究自然就是对神的干涉和不敬。而研究人也主要是探讨什么样的道德、伦理才符合于贵族奴隶主的利益,完全排除手工业者和农民,认为他们是低贱的,不通情达理,不懂得美。他有许多关于美和艺术的见解,都是从这种反民主的思想出发的,但是从中也流露出一些值得重视的观点。

关于美,在他以前的哲学家都是从自然科学的观点来研究,而他却是从社会科学的观点来研究。他的哲学是宣扬神学的,认为人的各个部分都是根据神的意志,或者说是神根据有用的目的来创造的。断言美的东西都是有用的,把美的标准规定为有用,有用的就美,有害的就丑,认为人愈是认识到什么是美,也就愈有道德,从而将美和善紧紧联系在一起。可是,有用的东西也不是绝对的,对这个有用,对那个可能就有害,所以,他认为美具有相对属性,他说:“盾从防御看是美的,矛则从射击的敏捷和力量看是美的”,同一件东西对这个有用是美的,对另一个有害就是丑的。美是有用的,是相对的,这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

对艺术的本质,他承认早年流传的“艺术摹仿自然”的说法,肯定艺术活动的实质是摹仿、再现。但是,他认为艺术再现的对象是精神上和肉体上美的人。但肉体要服从精神,不仅要摹仿外形,更要摹仿心灵。他反对把“摹仿”看作“抄袭”,主张画家画像,雕刻家雕像,都不应只满足于外貌细节,要表现出“活人的形象”,“现出生命”,把心理活动、心灵状态表现在活的形象上,显出生命感。他强调形式为内容服务,达到形象的逼真和生动。认为要塑造出这样的形象,就应该有选择,有提炼,构成一个美的整体。他说:“在塑造优美形象的时候,由于不易找到一个各方面都完美无瑕的人,你们就从许多人身上选取,把每个人最美的部分集中起来,从而创造出一个整个显得优美的形体。”主张艺术高于现实,画出的人,雕出的像,要比原来的真人更美。他对塑造艺术形象的论述,在古希腊算是第一个。

可是,当他谈到创作灵感时,却充满了神秘色彩。他把灵感视为天赋,轻视理智,认为“诗人并不是凭理智,而是凭一种天才和灵感;他们就像那种占卦或卜课的人似的,说了许多很好的东西,但并不懂得究竟是什么意思”。他的文艺思想到柏拉图那里,得到了继承,并给予了充分发挥。

柏 拉 图

公元前4000年,古希腊哲学进入系统化阶段,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427年,柏拉图生于雅典的一个名门望族。他的父亲名叫阿里斯东,母亲叫柏里克蒂娥尼,是改革家梭伦的后裔。

柏拉图本名阿里斯托克利,据说因为他生有一个阔额头,所以得了个浑号“柏拉图”,后来这个名字也就叫出了名。

柏拉图青年时代,正当伯罗奔尼撒战争,18岁时他应征入伍。他青年时期像其他贵族子弟一样受过良好的教育,富于文字兴趣和才能。20岁时成为苏格拉底的学生。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已经腐败的雅典民主派处死,柏拉图因此受到沉重的打击。

苏格拉底被处死后,柏拉图不得不暂离雅典,大约从28岁到40岁之间,他作了一次海外游历。

他先到邻邦墨加拉,从那里渡海去北非。他先后到过希腊殖民城市昔伦尼和金字塔之乡埃及。然后来到南意大利,在那里接触到毕达哥拉斯派门徒如阿基达等,这些人对哲学有着坚定的信念,知识渊博,又执掌着政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柏位图曾经有3次西西里之行,他试图把政治理想付诸现实,但都以失败而告终。第一次是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到达西西里岛,在叙拉古宫廷会见僭主狄奥尼修一世,宾主交谈并不投机;僭主信奉军事实力,柏拉图谈论唯心论哲学,结果不欢而散。

10-柏拉图

第二次是公元前367年,柏拉图应戴昂邀请去叙拉古担任新即位的狄奥尼修二世的教师。

第三次是公元前361年狄奥尼修二世再邀柏拉图前往叙拉古,结果仍不顺利,败兴而归。

据说柏拉图在返国途中被人卖为奴隶,幸得熟人慷慨解囊,以20明那替他赎身。

公元前386年,柏拉图在雅典近郊凯菲索区的阿卡德米体育场开办了一所学校,他一边教学,一边著作,做了一名教师。他在阿卡德米的入口处写了“不懂几何学者勿入”的字样,告诉人们,没有几何学的知识休想登上柏拉图的哲学殿堂。

柏拉图主持学园约40载,学园的建立是他生命史上的转折点,在某些方面还是西欧科学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事件。对于柏拉图来说,这意味着在长期等待之后,已经找到了他一生真正的工作。

柏拉图的著作大都是以对话体裁写成的。主要有:《辨诉篇》《克利托篇》《普罗塔戈拉篇》《高吉亚篇》《曼诺篇》《共和国篇》(即《理想国》)《菲多篇》《宴话篇》《菲德罗篇》《智者篇》《法律篇》等。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80岁卒其天年。柏拉图死后,他所创立的学园由门徒主持代代相传,继续存在了数世纪之久。

《理想国》

凡是知道柏拉图名字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西方哲学家几乎都认为这篇对话是一部“哲学大全”。

柏拉图生活在雅典民主制度由盛而衰的时代,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决心献身于政治,认为只有在正确的哲学指导下才能分清正义与不正义从而公正地治理城邦。

雅典的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三次西西里之行试图把他的政治理想付诸现实亦以失败告终,在理想和现实的深刻矛盾中他不得不退而著作,探讨治理国家的学问,建立理想的政治蓝图。《理想国》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篇》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期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理想国》讨论的主题是正义问题,首先讨论国家的正义。柏拉图认为一个好的国家应该具备智慧、勇敢、自制、正义这4种德性。

国家的智慧要求它有治理整个国家的知识,只有少数人才具有这样的智慧;国家的勇敢属于保卫它的卫士;国家的自制是一种和谐,当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能够和谐一致,这个国家就达到了自制。若一个国家有了这三种德性,也就有了正义。

哲学家是爱智慧的人,不过那种对任何事情都好奇的人还不是真正的哲学家,只有热忱于寻求真理的人才是哲学家,这就涉及到了真理问题。

柏拉图把世界划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那些只爱好具体事物如美的声调或形象的人只有意见而无知识,只有那些认识美自身即美的理念,而且将其与具体事物区分开,而不互相混淆的人才是有知识的人。

柏拉图通过“太阳”的比喻说明,正如太阳是可见世界之所以可见的原因,善乃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他又通过“线”的比喻进一步将两个世界划分为4个部分:

第一,影像。

第二,影像所像的实物。

第三,数理对像。灵魂将影像的实物作为影像来研究,它只能从假设出发下降到结论。

第四,理念。灵魂从假设出发上推到第一原理,它不再使用影像而是使用理念来作系统研究。

前两个部分属于可见世界,后两个部分组成了可知世界。

与此相应,灵魂的状态也可以分为4个阶段,这就是想像或猜测、信念、理智和理性。

同类推荐
  • 汉主

    汉主

    一个少年,穿越到了汉朝末年,附身到了十常侍之首的张让继子,张继的身上。这本来是魂穿,可奇异的是居然把太阳能充电的手机给带了过来,这怎么解释。更奇异的是,每当闪电划破长空的时候,手机在接下来的一小段时间里面,居然可以连接网络。这,又该怎么解释?其实,彪悍的人生,根本不需要解释。本书就一乐呵,请别较真。
  • 废柴科学家穿越到三国

    废柴科学家穿越到三国

    一个身心俱疲的废柴科学家穿越到三国,看他如何与天下豪雄争锋,改变三国美人的坎坷命运,收三国名将,统一全国。然此非目的,看韩震将旗帜插满世界大地。。。
  • 归楚

    归楚

    幼时目睹母亲被杀害,楚立注定走上一条复仇之路,沉寂十年之后,他冷血归来,开始手刃一个个仇人。只是随着报仇计划的推进,他发现了更多难以承受的阴谋,这时,楚立又该何去何从?历经生离死别的磨难之后,楚立奋力站上权力的巅峰,最终天下归楚,成就皇图霸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一朝乌云悲少年,谁人能护可怜人!楚立不是可怜人,只要他想,整个天下都是他的。可怜可恨的是世间的人!
  • 假如王伦没有死

    假如王伦没有死

    在《水浒传》里,王伦一般被认为是心胸狭窄的典型,后世常用来比喻各种嫉贤妒能、求贤若渴、但又是没有胸怀的人。自从被吴用设计,被林冲火并以后,从此身死名灭,成了别人眼中的笑柄。但是,当初王伦能成为梁山的第一任寨主,并且成为杜千,宋万的大哥,足以证明他的能力,如果当初王伦能识破吴用的暗算,躲过林冲的火并以后,梁山会怎么发展。本小说试图用假设的手法,为你讲述另一个你不了解的王伦,那个王伦没有死,水浒会怎么发展下去的故事,希望能写完。
  • 重生之北洋新军阀

    重生之北洋新军阀

    一个现代的普通人回到了二十世纪初那个中国灾难最深重的年代,看看他是怎么由一个普通人蜕变成一个军阀的过程?这是一个中国崛起的大时代,也是一个无数被遗忘的人奋斗的时代。
热门推荐
  • 芫兮

    芫兮

    一个向往简单生活的女子,却一步一步走进了权谋的旋涡,命运的轮盘将带她走去何方?那些不经意地相遇,不自觉地悸动,是对还是错?
  • 旋风少女: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旋风少女: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小三登场,白兔夫妇和迎风夫妇能否守住美丽爱情?方廷皓和李恩秀,喻初原和方婷宜,金敏珠和闵胜浩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 缚天

    缚天

    这是一个仙者为尊、凡人为奴的星球,一个奇幻美丽、天道残酷的世界;让我们和少年沐晨一起,气定神闲的来修仙,来破这天规、法则、束缚;“嗯!这世界,就应该是我想的这样!”感谢腾讯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感谢书评员,真心谢谢!
  • 毛泽东与戏曲文化

    毛泽东与戏曲文化

    中国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创造,也是代代人沉积的一份文化遗产。它是构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毛泽东很爱好、也很熟悉戏曲。他在倥偬之馀,和人民大众一同欣赏各种戏曲,聆听各家曲调,凡是民众所喜爱的,他也喜爱,如京剧、晋剧、豫剧、秦腔、越剧和昆曲。别人看戏听曲看热闹,评雅俗,而他却还常能从戏里找出富有哲理的学问,古为今用,并在现实生活,寻得有关政治斗争、策略战略、领导艺术、工作方法等方方面面的借鉴,作出与众不同角度的、颇见独特的点评……
  • 我穿过一个个城市,只为遇见你

    我穿过一个个城市,只为遇见你

    我穿过一个个城市,只为遇见你。路过的每一个你,都曾呼唤我的名字。那些花枝招展的你,那些厚颜无耻的你,那些市侩雍容的你,那些厚颜无耻的你。我坚信你在远方,你走路的样子像蒲公英,妙曼轻盈。我坚信你在村庄,我熟悉你淳朴的味道,弥漫村野。我穿过一座座村庄,流泪却不悲伤。——聂鲁达《为了遇见》宋宋十年爱恋着子岚,十年后重逢,会发生什么故事,仔细看,这对年轻人的青春故事里面,或许也会有你的影子。
  • 第八龙

    第八龙

    剑与魔法,血月之蚀,战火纷飞的土地上,为保全自身,是修炼这个世界神奇的力量,还是占地封王发展种田,亦或是两者兼备?我要成为,第八龙。
  • 混沌十字

    混沌十字

    浮华的世界,直到她们降临的那一刻起,轰然改变!(暂定为一天一更。)
  • 韵染的年华

    韵染的年华

    初中作为老师眼里的一级棒学生,尉樽顶着一个雄雌莫辩的名字进入了市一中。而父母赶赴非洲,尉樽不得不寄居到父母亲友人的家中。本该严苛的高中生活却因突如其来的变故而绘声绘色,这个夏天,故事开始了。
  • 恩仇录

    恩仇录

    时隔很多年,前世的恩怨,仇恨。却让他和的兄弟扛了起来……他如何走过重重困难先祖,走向自我的巅峰。敬请期待……
  • 穿越千年梦之欢颜

    穿越千年梦之欢颜

    她于他,从有情到心死,斩断情丝。他于她,从无情到心痛,悔之晚矣。生死穿越,两世为人,只为还那份情债。“欢儿,对不住。我欠你一个大婚,欠你一个温柔的初夜。这辈子我是给不了,我会在佛前许愿,哪怕千年不轮回,守一千年长明灯,也要与你一生一世一双人,白首不相离。”情节虚构,切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