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85200000007

第7章 误区三教死书(1)

唯标准答案是从

有位教师出了几道题。

第一题: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下列句子的意思:

(1)思想一致,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同心协力)

(2)形容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第二题:判断题:

(1)描写梅雨潭的绿,观察点是梅雨潭(√)

(2)最后通过想像,把梅雨潭的美提高到了神妙的高度(√)

在第一题中的第一小题,学生回答齐心协力,而老师认为学生答错了,应该是同心协力;第二小题,学生回答说栩栩如生,老师认为是错的,应该是惟妙惟肖。第二题中第一、第二小题学生都判断为对,而老师认为都错,因为第一题的标准答案是“描写梅雨潭的绿观察点应是梅雨潭边”,第二题的标准答案是“最后通过想像,把梅雨潭边绿的美提高到了神妙的高度。”请问学生的回答真的错了吗?同心协力和齐心协力有何本质区别?栩栩如生与惟妙惟肖是否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刻意追求“梅雨潭”和“梅雨潭边”的不同有意义吗?教师貌似严谨的教学风格中,透射出的却是呆板、僵化的教条主义教学观。其核心是对学生思维的不尊重,对学生知识经验的不尊重,对学生发展水平的无知。

在教师这样的无效教学下,学生的思维被严格地束缚在惟一的刻板的答案中,儿童爱想像的特点受到了严重的压抑,更别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还看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叫洪兰的华人,以前一直在美国教书,1990年他回到中国后,他的孩子也同时回国读小学。然而,麻烦便开始出现了:孩子插班去读小学三年级,第一次月考时,满堂红,全部不及格。

洪兰先生对此愤愤不平,认为问题不在孩子而在老师。因为那张考卷的标准答案非常死板,完全不让孩子有想像的空间。

例如,自然科的考卷中有一道问题:蚯蚓喜欢生活在(1)沙滩(2)大树下(3)菜园里(4)水沟中。标准答案为(3)菜园里,但事实上任何阴湿的地方都可以找到蚯蚓。

洪先生的儿子选了(2)大树下,因为他在美国的家的后院有棵水蜜桃树,每年夏天果实累累,常来不及吃就掉下来,在地上积起厚厚一层烂桃子,因此大树下真的有无数的蚯蚓在那里钻动。所以孩子很自然地就选了大树。数学没及格的原因是他做除法的方式与大陆老师所教的有一些不同,答案是对的,但是写余数的方式中国与美国的写法不一样,老师全部给他半对,扣去一半的分数。

孩子亦认为老师不应该扣他分,因为他认为只要他会做,得到同样的答案,用什么方式应该是他的自由。

在往后的三年里,孩子的这个想法给他自己带来了极大的苦头。因为他一旦学会一个方法,便会始终用同一种方式去做题目,每次都想找捷径,尝试新的方法,对标准答案他也很不能接受,常去找老师争辩,最后的结果是老师不喜欢他,同学也不喜欢他,上学变成很痛苦的事。他开始逃学,发展成身心症,一上学就生病,不上学就好好的,闹了很多年,最后回到美国学校上课才算有了解决。

曾有人评价中国的教育,“小学是‘听话教育’,中学是‘分数教育’,大学是‘知识教育’。”

静心想一想,这确实是一种无奈的现实,也是中国教育的误区。

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老师并没有完全从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走出来。

如今,早就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这个时代被人们冠名“知识经济”时代。有学者估计,现在世界知识大约每7年翻一番。有资料表明,现代社会知识的生产速度越来越快。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没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队伍、没有一批为教育事业而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教师、没有一群群具有很强创造欲望、创造能力的学生是不行的。

我们的创造力教育在企盼着诞生、发展,在企盼着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唯教科书是真理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一篇名为《长城》的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飞往月球的宇航员所拍摄的地球照片上,能清楚地看到我国的长城。”

可事实告诉我们:这不是真的。

早在2001年之前,“太空看长城”的荒谬已经一再被科学家和国外宇航员所证实。

第一批登月的两名宇航员之一的奥尔林德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就曾强调太空可看长城的说法是误解,是“由于人们对事实不了解所造成的”。

神六发射成功后,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又再次明确否定了这一说法。

为什么不能告诉学生们真相呢?难道课本上的错,错也不是错?

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误区。

我们来看一个与此相反的故事。

美国波士顿州立小学。

上课了,孩子们欢快地跑进教室,因为这节课是他们最喜爱的老师爱利普·杰克逊女士的语言课。

爱利普老师一脸灿烂:“我亲爱的孩子们,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灰姑娘的故事。我相信,很多人早就知道这个美丽的童话了,有谁愿意上来替我把它讲出来呢?”

一个金发碧眼的小男孩跑上讲台:“从前,在一个镇上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名叫辛黛瑞拉……辛黛瑞拉在舞会上玩得开心极了,突然她发现时间快到12点了,她想起老太太的吩咐:午夜12点之前一定要赶回来,因为到那时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状。于是,她急匆匆离开舞会,匆忙之中在台阶上绊了一脚,一只水晶鞋掉了,她也顾不上去捡。第二天,王子拿着这只水晶鞋,挨家挨户请姑娘们试穿,并宣布谁能穿上这只水晶鞋谁就是未来的王后……”

故事讲完了。爱利普老师眨了眨眼睛,笑道:“谢谢你,吉姆,你讲得真棒!孩子们,看来你们对这个故事非常熟悉,那么,我也就不多费嘴舌了。下面,请你们来回答几个问题。你们喜欢谁?为什么?”

孩子们立即跳着高儿地抢着给了爱利普老师一个正确的答案。

之后,爱利普老师话题一转:“那么,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故事有不合理的地方,它在哪儿?”

学生们惊奇地看着老师。

爱利普微笑着:“孩子们,这个故事真的完美无缺吗?”

过了好一会儿,一个名叫艾丽丝的学生才迟迟疑疑地站了起来:“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爱利普老师十分惊喜:“噢,天哪,艾丽丝,你太棒了!孩子们,你们看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安徒生更棒!你们相信吗?”

于是,孩子们欢呼雀跃。

两番对比,两种情境,大洋彼岸的同行给了我们不少启发。

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除了求真、求实的精神!

或许是传统教育使然,我们对课本知识的推崇一直是重中之重。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也一直是跟着“教参”走,教学辅导书上怎么说,老师备课时就怎么备,讲课时就怎么讲。这样做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却很少有人注意。

至于课本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更是鲜为人知,除非哪一天被某一位有心人意外发现。

这就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思维,一切唯课本是从,除此之外都是不合情,不合理的。

我们必须打破这种传统思维方式!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偏离“教”的主题,专门去寻找课本中的错误,而是说在课堂上你应该给学生灌输这样一种思想:学习课本但不盲从课本。

就像那个长期流传的错误:“在月球上可以看到长城”,既然已经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那么我们的老师就应该采取对策,不能让这种谬误再传下去。

因此,当你在讲解该课文时,应该向学生特别指出其中的错误。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专门把天文专家请到课堂上来,让学生们在学到写作知识的同时,也提高科学认识。

要知道,谬误终究是谬误,无论它出现在哪里,该改正的一定要改正,无论它流传了多久。

那么,怎样才能走出盲从的误区呢?

1.一切事实以科学为依据

人非圣贤,孰能无错。我们不能苛求课本上的一切东西都十全十美,没有纰漏,但我们应该遵循最基本的原则:实事求是。

2.不唯名人是从

名家名作,一旦进入教材领域,它的身份就变了,它就从一般的著作意义转化为教材意义了,它就应当为教学服务了。

因此,如果在备课过程中,经过多方验证,发现了某处失误,在课堂上就应该实事求是地向学生们指明这一点。

当然,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否认名家自身,而是为了引导学生正视一个道理:人不可能不犯错误,关键在于如何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3.课前做好准备工作

要想在课堂上演绎得丰富多彩,将课本中的“真空”地带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要看你课前对课本的认识程度如何。

可以这样说,教师自身的认识水平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才能引领学生的思想登上怎样的高度。

如果你的思维仅限于最一般的层次,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就很难突破这个层次,如此一来,真空也就永远是真空了。

教材在教学中“反仆为主”

媒体上曾登载过这样一则故事:

为了照顾年老多病的独居父亲,子女们为父亲请了一位中年保姆。随着中年保姆的尽职尽责,照顾父亲的烦恼没有了,但新的烦恼却接踵而至:随着父亲的离去,保姆却以父亲的妻子的身份欲独享父亲遗产,因为她既有与父亲结婚证,还有父亲将所有家产赠予保姆的遗书。此时子女们才清醒过来:既不能让保姆“缺位”,也不能让保姆“越位”;“越位”带来的损失往往比“缺位”还大。

这个故事很容易使我们将这位保姆与课堂教学中的教材联系起来。我们今天课堂教学中的教材也像这位保姆一样,已经“反仆为主”,大大越位了。

那么,教材为什么会越位呢?

同类推荐
  • 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

    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我国的著名学者,而且是大翻译家。他精通多种外语,译著丰富,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很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精选了季羡林先生谈翻译的文章,生动有趣,活泼精炼,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学习外文和从事翻译工作的读者有所帮助。
  • 粮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粮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本书包括“十五”甘肃省粮食工作回顾、“十一五”甘肃省粮食行业发展规划、粮食政策法规选编三部分。
  •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教育科研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加以考察,探究,收集,整理,分析,概括,从而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
  • 伦敦AB面:首次展示真正的英伦贵族范儿

    伦敦AB面:首次展示真正的英伦贵族范儿

    《伦敦AB面》不仅仅是一部旅游书,它还是一部关于英伦文化的“大观园”。《三联生活周刊》《ELLE世界时装之苑》《南方人物周刊》资深主笔王星、李孟苏、黄景路、王年华娓娓讲述你所不知的英伦故事。全书总体上分为两部分:A面,上流贵族阶层;B面,市井伦敦。内容共四章,分别从贵族和平民两方面讲述故老伦敦的过去、现在还有将来。包括英国皇室的渊源、贵族生活、贵族运动、新旧贵族之间的微妙关系及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市井街区的历史文化和现状等,为读者呈现出与传统认知完全不同的更为亲民的英国皇室、贵族及与之和谐共存的传统却不保守、轻松、自由与日趋繁华的市井生活,并由内而外解读了伦敦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即:上流与市井泾渭分明,有阶层没斗争;对王室真心敬爱,有君主无专制。此外,《伦敦AB面》收入了大量真实、有价值的一手照片,囊括了大量珍贵素材,包括珍贵的白金汉宫全景图、英国王室成员的日常照片以及众多伦敦实景唯美照片,极大地增强了该书的审美和可读性。
  • 城市贫困家庭治理政策研究

    城市贫困家庭治理政策研究

    《城市贫困家庭治理政策研究》以美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理论为基础,以“权利贫困”概念中的核心要素——机会、参与和机会的失而复得为分析工具,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如下议题:第一,不同形态的贫困家庭“社会权利贫困”状态以及动态演化过程;第二,现有社会体系对贫困家庭的“社会权利”机制性排斥的表现和状态;第三,现有的扶贫政策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或方向;第四,贫困家庭和社会的连接及社会扶贫机会的增加。全书动态地分析城市贫困家庭的不同贫困状态,亦即贫困、致贫、脱贫和返贫以及其演变过程,最后着眼于已有的城市贫困家庭的相关政策,如低保、医疗、就业、教育等政策的完善和再建构。
热门推荐
  • 绝品王妃不好惹

    绝品王妃不好惹

    “少将军,本公主要嫁与你”“不娶”“芯儿,可愿嫁与我”“不嫁”一起看看少将军与三公主的归宿
  • 刚刚好的喜欢

    刚刚好的喜欢

    沫沫抬头的那一瞬间,便看到了一双黯黑的眼眸。“哇!睫毛好长!”心,“怦——怦——怦——”这一刻,她知道:她喜欢了……看着面前的女孩,嘴角不漏痕迹的扬了起来“终于,你注意到我了吗?”
  • 明伦汇编交谊典同学部

    明伦汇编交谊典同学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异界补天录

    异界补天录

    穿越了,作为一个都市巨盗,采花飞贼的张小道,居然悲催的居然成了一个败家公主,未来女皇的大管家,这简直就是最最不幸的一件事了,而从这不幸的开始,公主府内聚集的无数豪门贵女就注定了难逃魔爪,不过幸福总是短暂的,六甲子一个轮回,三百年一次混沌天降,张小道正赶上了第七次天逆降临,作为女娲的传人,张小道这个补天英雄却被诬陷为天逆恶徒,一场混沌天逆之战在这片大陆上开启,补天进行时……。补天一群:112343887补天超级群:89018617
  • 毕业那些年

    毕业那些年

    在绿绿葱葱的大学校园里精彩的大学生活总是让大学生难以忘记的。本故事以王小雨、张欣、李桐和潘静在读大四的时候在大学校园里所发生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揭示了当代大学生的爱恨情仇和抉择。
  • 中华营养百味:营养早餐,美味晚餐

    中华营养百味:营养早餐,美味晚餐

    阳光明媚的早晨,提前一会儿起床,给家人做好营养美味的饭菜,一家人一起吃完早餐,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美好的一天就有了一个美好的开始。忙碌了一天,晚上回到家中,一家人高高兴兴吃着可口的饭菜,聊聊高兴的事情,给这一天画个完美的句号。本书为你介绍了诸多黄金早餐和温馨晚餐的多种做法,让您和您的家人享受完美人生。
  • 回到过去遇见他

    回到过去遇见他

    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无意间穿越不知名的朝代,陷入了一场阴谋中,她能否保全自身全身而退?
  • 我只是想活

    我只是想活

    自那一天起,人类跌下了食物链的顶端。。。在断壁残垣之中重建我们的家,这不是英雄的赞歌,这只是我的故事。
  • 学会来事儿的艺术全集

    学会来事儿的艺术全集

    常人们说某某人“会来事儿”。大都是一种肯定性的评价。可以说,学会来事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门深谙人情世故的学问,是一门以精通实用社会学和心理学为前提的大学问。只有做到“会来事儿”,才会使自己少吃亏。少碰壁。少栽跟头。只有做到“会来事儿”,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在社会上常立不倒和百战不败的人才。
  • 错爱之可惜没如果

    错爱之可惜没如果

    “如果还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我情愿自己从来没有遇见过你。”她站在离他不远的地方,轻声吐露着。“你当真如此狠心?”他从嫉愤到淡然再到如今的暗伤,全都是因身前的这个女子,这个他爱恨两难全的女子。只是可惜了,可惜没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