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452500000029

第29章 抗战时期湖南文化、教育和卫生的现代化进程(1)

第一节 文化

抗战时期,随着战区文化机构内迁到湖南,湖南成为文化名人云集之地。尤其是抗战之初,湖南文化繁荣,除武汉以外,长沙被称为“文化城”。战时,在国共合作的推动下,湖南形成了以长沙和衡阳为中心,辐射全省的抗日文化运动。

一、文化教育机构和文化名人云集湖南

抗战之初,由于湖南受战争影响很少,长沙等地成为文化教育机构内迁的首选之地。1937年9月8日,教育部决定以南开、北大、清华等校为基干,组建长沙临时大学。派张伯苓、蒋梦龄、梅贻琦、杨振兴、胡适、何廉、周炳琳、傅斯年、朱经农、皮宗石为筹委。10月底,长沙临时大学开学,校址分设长沙和南岳,分文、理、工、法商4个学院,以蒋梦龄为总务长、梅贻琦为教务长、张伯苓为建设长。接着北平民国大学、南京国立戏剧学校、国立杭州艺专、唐山交大、北平交大等高校随后迁入湖南各地,一些报刊、出版社等也陆续迁到湖南。影响较大的如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生活书店、新知书店、中央日报社、国际新闻社、东方杂志社、教育杂志社等。由于文化教育和新闻出版机构迁到长沙等地,随之而来的是一大批文化名人云集长沙等地。据不完全统计,1937年7月至9月,先后来长沙的学生和文化界的人士即达1500多人,到1938年底,在长沙的文化名人有700多人。著名的有:郭沫若、茅盾、闻一多、朱自清、胡愈之、张奚若、吕振羽、翦伯赞、范长江、陆诒、张天翼、谭丕模、曹禺、田汉、阳翰笙、郁达夫、沈从文、郑君里、周立波、艾青、谢冰莹、王彦西、张曙、丰子恺、张乐平、张伯苓、黄炎培、曾昭伦、陈垣、陈寅恪、冯友兰、金岳霖、叶公超、吴俊升、陈子展、朱光潜、王力、浦江青、贺麟、汤用彤、晏阳初、郑天挺、潘光旦、董每戡、吴祖光、孙伏园、蒋良牧、钱穆、李剑农、薛暮桥、许涤新、熊佛西、范寿康、刘彦、刘开渠、杨东纯、廖沫沙等。这一大批名流学者有的在高校任教,有的驻留湖南的时间虽短,但通过演讲、写文章、著书立说,或办报纸杂志,或组织团体,或开展文艺活动等方式推动了湖南战时的文化建设。

二、发展概况

战时湖南文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各种抗日文化团体的建立,新闻出版事业的迅速发展,各种文化活动的空前繁荣。

(一)各种文化团体的广泛建立

抗战爆发以后,为了推动湖南的抗战,唤醒湖南民众,各种文化团体像雨后春笋一样建立起来,主要有湖南学生抗敌后援会、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湖南战时工作团、湖南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妇女工作委员会、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长沙戏剧界抗敌后援会,中国青年记者学会长沙分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长沙通讯社等30来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湖南学生抗敌后援会和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

1937年7月13日,湖南学生立即组织起来,开展救亡运动,成立了湖南大专院校学生援助前方将士委员会。9月底,该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动员会议,易名为湖南省学生抗敌后援会。下设总务、组织、宣传、慰问等部。随后,该会组织长沙市50多个学校学生,编成1295个小队分别进行宣传、劝募、慰问等活动。1938年1月,该会成立寒假救亡工作团,深入民众当中进行宣传、劝募、演出。此后又慰劳伤员,救济难民。“长沙大火”前夕,各校疏散,不久即停止活动。

1937年10月,吕振羽受中共的派遣来到长沙,与在湘的文化界的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翦伯赞、李仲融、张天翼、谭丕模等人发起成立了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简称“文抗会”。该会在成立宣言中指出:“为了民族生存,为人类文化,我们要义无旁顾地自立于斗争前线,抗战文化之一个主要任务,一方面在扩大文化运动的领域到全体人民,给大众以丰富的现实性的文化食粮,提高并加强其斗争的民族意识,使大众的精神武装化……另一方面,在积极地消灭一切汉奸理论和汉奸思想,使全国民众的意识在民族抗战的原则下,纯净化,积极化。抗战文化另一主要任务,在于民族文化历史的基础上,与伟大的民族解放、‘军事创作,相配合发展民族新文化。”“文抗会”成立后,组织讲演队、歌咏会、街头剧团、壁报团、慰劳队、难民指导委员会、读书会、时事座谈会等,并创办会刊《抗战文化》、《农村周报》、《抗战小丛书》等刊物。到次年2月,人数扩大到1000人。“文抗会”与全省36个县建立了联系,在常德、岳阳、衡阳、桃源、湘潭等地筹办了分会。“文抗会”是中共湖南省工会直接领导下的一个全省性的抗日团体,它以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救亡为主题,对动员湖南民众参加抗战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新闻出版事业的迅速发展

战前,湖南的经济发展速度并不快,但湖南的新闻事业发展较快。在20世纪30年代,约有三四十万人口的长沙市,就有报刊40余家。抗战爆发后,湖南的新闻事业更加迅速地发展,到1938年底,除原有的40家外,又增加了40多家。这些报刊可分为日报、三日刊小报、晚报等种类,由不同的政治派别主办。主要有属中共领导的《抗战日报》、《观察日报》、《中苏》半月刊、《联合旬刊》;何键派的《衡报》;复兴社的《力报》;CC派的《正中日报》、《国民日报》;国民党的《中央日报》、《民国日报》;民间的《大公报》。这些报刊大多宣传抗日救亡,但由于属于不同的政治集团,宣传的力度轻重不一。

在“长沙大火”之后,一些报刊陆续迁往大西南。但是湖南的新闻事业并没有因此而走向衰落,而是出现了报刊由原来集中于长沙向全省各地发展的势头。据1941年9月8日《大公报》记载:当时湖南全省共有报刊94家,有近70个县市办有报刊,比较多的地方是长沙、衡阳、耒阳、沅陵、芷江、邵阳等地。这对于全省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湖南民众的抗战起了重要作用。

战前,湖南省的传媒载体主要是报纸杂志,还没有无线电广播。战时,湖南的广播事业也开始建立。1939年11月12日,湖南省广播电台开始播音,每天用长沙语广播新闻,这是我省传播媒体走向多样化的一个开端。

随着湖南新闻事业的发展,1940年2月22日,长沙市新闻记者公会成立。它的成立,又推动了全省新闻事业的发展。

(三)文化活动的空前繁荣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长沙市有剧团及剧社共35个,有戏院或戏园11个;从外地迁来的戏剧团体有23个,如孩子剧团、长沙临时大学剧团等,还有一个票友社——晨社。这是近代以来长沙文化事业所没有的现象。如1938年11月,在田汉的组织下,成立了抗敌演剧六队(话剧),湘剧抗敌宣传一至七队,以及杂剧宣传队等50多个文艺表演团体,开赴抗日前线和本省城乡,演出《史可法》、《江汉渔歌》等剧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如当时后方重镇的衡阳,中共就组织了“晨呼队”,随后改为“衡阳歌咏队”,深入城乡慰问演出。

战时各文艺团体通过多种形式,如剧院、上前线、下乡等,为部队和民众进行文艺演出,既繁荣了文化艺术,又进行了抗日爱国的宣传。如1942年7月,政治部“抗剧”在衡阳公演名剧《大地回春》、《愁城记》,并与铁血剧团联合演奏《黄河大合唱》等,深受衡阳军民欢迎。当时演出的戏剧电影等名目繁多,如《保卫卢沟桥》、《抗敌救国》、《八百壮士》、《血溅沈阳城》、《岳飞》、《木兰从军》、《保卫大湖南》、《国家至上》、《狼山喋血记》、《炮火下的中国》等。

三、抗战时期湖南文化发展的特点

首先,战时湖南文化的繁荣是在文化“外来户”的推动下形成的。如前所述,抗战爆发以后,大量的学校,尤其是高校、各文化团体、各新闻机构内迁湖南,其中有全国一流的高校,最有影响力的报刊和众多的中国文化界的名流学者,提升了湖南文化的品位和格调,使湖南文化界的面貌为之一新。其次,战时文化的主流是抵御外侮,维护民族独立,增强了湖南人民的政治整合力和民族凝聚力。进入近代以后,由于清王朝闭关自守,在清朝中央政府官员的头脑中尚缺乏国家观、主权观和民族观的概念,更不用说民众了。专制主义扼杀了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像一盘散沙,这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敌侵略中屡遭失败的原因之一。尽管清末民初孙中山所倡导的民族主义深入人心,但广大的工农群众知之甚少。抗战爆发后,为了团结各阶层人民起来抗战,首要任务就是要用文化的力量来发动民众,同日本帝国主义作战。战时湖南文化界正是通过讲演、报刊、电台、歌剧、电影、墙报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鼓舞民众不畏强暴,去英勇抗战。这既是湖南文化进步的表现,也塑造了湖南人民乃至中华民族一种新的民族精神。

再次,战时湖南文化深入工农,深入基层,具有大众化倾向。战前,湖南文化虽发展较快,但大多数文化创作者只能说是孤芳自赏,且文化的重心在大中城市,是一种典型的“都市文化”,未能起到应有的宣传民众的作用。抗战爆发后,湖南文化界的有识之士就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1938年,郭沫若在湘的多次演讲中就反复地强调:文化工作必须“纠正偏重都市的错误,今后的文化人,应该分散到乡间去,尤其是到沦陷区去”。田汉也对长沙文化工作者呼吁:“到农村去!到前线去!到敌人后方去!”随着抗战的深入,广大的文化界人士在中共的影响下,纷纷深入到农村、工厂、前线,进行“文化拓荒运动”。如湘西是湖南文化最落后的地区,战时著名的文化界人士翦伯赞、张天翼、谭丕模、廖沫沙、周立波等人都到湘西开展过文化工作。迁入乾城的江苏省立商业专科学校及江苏省银行专科学校,由张振尧、马骥伯、张阶平教授组织师生深入湘西农村,调查农村经济,为湘西经济的发展服务。

第二节 教育

清末民初,是湖南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时期。抗战前十年是湖南现代教育初步发展与定型时期,但显现出不平衡性。“以湖南学校分布情形论,中学大半是集中在长沙、常德、衡阳几个较大的都市。而湘西湘南较僻远的县城,简直很少(有)中等学校的设置。以教育经费论,百分之七十是用在城市里,而用在乡村里的,不过百分之三十。如果拿人口的数量,比照教育的设施以及教育经费的配备情形,可以说是成为反比例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畸形的状态。如果教育的作用,不能从少数的大城市推动到边远的县分,如果文化的光辉不能从城市普照到广大的农村,其影响绝不止于教育上的失败。”抗战时期,湖南的现代教育开始由城市向全省穷乡僻壤地区推进。在此期间,湖南教育在逆境中得到了令人欣喜的发展。

一、政策与措施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教育是相当重视的。1938年4月,在国民党“临全”大会上,根据《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会议制定了《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明确规定了战时教育的九大方针和十七项要点。九大方针主要有:三育并进;文武合一;农村需要与工业需要并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联系;加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应国防与生产的急需和社会制度的创制;对于各级学校教育,力求目标明显,各地要平均发展;对于义务教育,依照原定期限达到普及目标。十七项要点主要有:维持现行学制,学校的迁移与布置应有通盘计划;重视师资训练;整理各科教材及中小学教学科目;加强体育教育;逐年增加教育经费;重视各级督学工作,慎重权衡教育行政人员,确定社会教育制度;推行职业补习教育等。根据上述方针,湖南省政府制定了战时发展湖南教育的政策与措施。

(一)重新布局全省各级学校的设置

抗战开始后,战区内各级学校内迁到湖南。最初,各类学校大都在长沙驻足。但武汉沦陷后,湖南处于抗日前线,内迁到长沙的各类学校和长沙市原有的各类学校再次迁移。出于安全考虑,当时湖南省政府动员各级各类学校迁往湘西、湘南地区。高校中,湖南大学迁往辰溪,国立师院设蓝田,湘雅医学院迁往贵阳,唐山交大和北平交大迁往湘潭,后迁湘乡等。中等学校方面,以沅陵为例,战时迁入该县的普通中学有:从长沙迁来的私立雅礼中学、私立新华初级中学、私立福湘女子中学、私立艺芳女子中学、私立云麓中学,从岳阳迁来的私立贞信女子中学,从衡山迁来的省立第12中学,从常德迁来的省立第11中学等。迁入沅陵的职业中学有,私立湖滨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省立高级助产职业学校、省立第11职业学校、长沙崇实女子职业学校、私立湘雅护士职业学校、私立仁术护士职业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立商学院计政合作专修科、省立商业专科学校、浙江银行专科学校、私立广德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等,总计20所。

同时,薛岳主政湖南时,按照1938年8月全省教育会议所通过的“分区设立学校”的原则,将全省分为湘东南、湘中、湘西三大教育区,规定按人口的多少来设立中学,推动中等教育的发展。又制定了抗战时期各县小学的配置及推进办法,确立了乡保设立学校的原则,乡设立中心学校,保设国民学校。1940年7月,省政府颁布《湖南中学教育改进计划纲要》、《湖南省师范教育改进计划纲要》,规定按每个行政督察区设中学1所,师范学校1所,后又规定每区设立职业学校1所。这些有利于改变湖南教育布局不合理的现状。

(二)实施教育行政三联制

1940年,国民政府为了提高教育行政效率,推行计划——执行——考核三环相连的“行政三联制”,使中央与地方各级教育行政机关职责明确、权限分明、分工协作。在计划方面:由教育部规定普及国民教育的期限,制定五年实施计划,各省市按教育部规定的期限,制定本省市普及国民教育计划,并制定分年实施方案和进度,上报教育部;各县市实施国民教育计划,则由省教育厅督导各县市教育主管部门统筹草拟,并报省教育厅审核。在执行方面,由教育部、各省和县督学、指导员分层负责指导,以推动国民教育的实施。在考核方面,各县市所设中心国民学校、国民学校及其他小学等,由各县市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考核;县市政府办理国民教育的实绩,由省教育厅考核,省办理的国民教育的实绩由教育部考核。湖南省政府也采用了这一制度,这有利于促进湖南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类推荐
  • 楚劫

    楚劫

    大楚立国百年,内忧外患不断。外有草原蛮族枕戈待旦,内有藩王作乱民不聊生。看赵飞一个小小巡检力挽狂乱,扶大厦之将倾。
  • 梁山好汉之我是柴进

    梁山好汉之我是柴进

    当代历史爱好者柴晋,犹豫一场车祸穿越到水浒世界里柴进的身上,踢开宋江,夺回原本属于我柴家的江山……
  • 大汉王朝1

    大汉王朝1

    大汉王朝是一个充满了光荣与寂寥,童话般华丽的封建王朝,对于今天的中国人,这个伟大的帝国投下的背影与梦想仍值得我们去追忆与品位。“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
  • 外交与各国历史纵横谈

    外交与各国历史纵横谈

    为了让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中国文学,我们特别编辑了《中国文学知识漫谈》,主要包括中国文学发展历史、民族与民间文学、香港与台湾文学、神话与传说、诗歌与文赋、散曲与曲词、小说与散文、寓言与小品、笔记与游记、楹联与碑铭等内容,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中国文学作品、增长文学素质的良好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 秦砖

    秦砖

    公元前212年,始皇三十五年。这一年,一代枭雄始皇帝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大秦帝国风雨飘摇,日薄西山,昔日荣光雨打风吹去!这一年,骊山墓的修建进入最后阶段,无数奇珍异宝草芥人命也将永埋黄土之下!这一年,韩蝴蝶也来到了这个年代!蝴蝶虽小,扇动翅膀也能引起狂风暴雨。君问挽狂澜即到扶大厦之将倾易否?臣只求无愧于心,为万民福祉,敢用日月换青天!
热门推荐
  • 冷酷魔女的复仇

    冷酷魔女的复仇

    原本是一个受万人瞩目的王者,却跟着父亲修了魔能觉醒,父亲为了不暴露顾小雨的魔能觉醒,将小雨的魔能觉醒封印,却导致失去了记忆,成了一个废物,但末一天阴差阳错觉醒了魔能,,,后面又有什么呢,尽情期待吧
  • 缠绵无休止:家有娇妻初长成

    缠绵无休止:家有娇妻初长成

    沈欲,掌控全球娱乐命脉中心的闪耀集团的CEO,飘逸若仙,俊美绝伦,他从不缺少女性的青睐,可是却赶走身边所有的女人,他想若是爱一个人,就把自己的全部给她。十六岁的那个午后…他和安初在郊外邂逅,从此…他和她的命运便紧紧相连…当时过境迁,十年之后,一场交易,安初成了沈欲的代孕女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心玦

    心玦

    年少时分的每一个虚幻梦境都有一个朦胧的影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个朦胧的影子就仿佛一片黑暗中的一点光源,它闪烁着,跳跃着,代表着唯一的希望,永恒的信念,促使无知的生灵为那一点执着的疯狂,开始一生从未间断的追求...她就是这样,最初的邂逅如圆舞曲般欢快明朗,起起伏伏中,像飘落在溪流中的枯叶,跌跌撞撞无所依靠,直到最后,当唯一支撑着自己不倒下去的信念不留余地的支离破碎,一片黑暗的世界,谁来与她十指相扣,再不留她一人形影单只...
  • 墟法

    墟法

    当李贺用枪里的子弹狙杀了一名天道四重天的修者时,心里才真正确信他原本世界的杀戮法则对这个世界依旧有效。
  • 种田在无尽海域

    种田在无尽海域

    肖恩穿越成为无尽海域中一个岛屿的领主,凭借穿越带来的鉴定系统及前世的知识,开始种田冒险之旅。无尽的海域、移动的小岛、稀奇的珍宝、恐怖的海怪、恶劣的天气,奇幻海岛种田,无尽海域冒险。
  • 重生之爵士人生

    重生之爵士人生

    你是否在一天天的蹉跎时光,过着平庸的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爵士人生,来重燃热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九剑纪元

    九剑纪元

    盘古大世界,人间界人皇之子,天生废材天体绝脉,筋脉闭塞无五行属性之分,丹田混沌一片不能修行。面对世人的嘲讽和欺凌,看凌狼如何逆天改命扭转乾坤,冲破六界,执掌自己的命运。九剑纪元全新的修真体系和境界,让世界为我二,为我癫。
  • 末世之拯救者

    末世之拯救者

    他是一名普通的少年,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堕落,黑暗,阳光,积极溶于一体的男孩。末日来临,如何拯救?丧尸遍地,异兽横行。人性的丑恶,罪恶的源泉。在挣扎中求生存,在末世中去拯救!PS:本书是一本比较贴合现实的末世小说,不会有变态玄幻的类容。少更多更反正都会更,本书不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