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70500000028

第28章 老练(6)

在苏东坡升任翰林之前,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他官居四品中书舍人,实为一重要职位,因他参与朝廷各部官员的挑选与任用。担任此一职务时,他草拟了几次圣旨,颇为有趣,内容与他颇有关系。一道圣旨是褫夺李定的官职,命他将过去隐瞒未报的母丧三年重新依礼居丧。第二道圣旨是贬谪吕惠卿。内容的决定者不是苏东坡,但圣旨的措辞结构则是他的手笔。在贬谪吕惠卿这个奸佞小人时,苏东坡说“始于知己,共为欺君,喜则摩足以相欢,怒则反目以相噬”与“党与交攻,几半天下”。不过最有趣的事,是四月王安石死后苏东坡必须草拟一道圣旨追赠荣衔。这道圣旨的措辞必须十分巧妙,寓贬于褒。依照法制,当以皇帝名义发布,赞美其生活与品格,并颁赠“太傅”荣衔。苏东坡只是赞美王安石富有巧思,同时使人知道正是指他的妄自尊大欺人欺己。苏东坡说他“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述,作新欺人。”这篇圣旨很巧妙地发展下去,后来苏东坡说:“胡不百年,为之一涕。”读者不知道自己所读的到底是夸大的颂赞,还是反面的诽谤?

“翰林学士知制诰”,一个职位永远是名气最高的学者担任,往往是担任首相的前一步。苏东坡这时已经接近顶点。在宋朝,“翰林学士知制诰”是三品,宰相是二品,在宋朝一品几乎没有颁赠过。再者,为皇帝草拟圣旨,就使苏东坡得以亲密接近儿童皇帝和太后。这项任命是由宫廷亲自派人送到苏东坡家中的,同时颁赠官衣一件、金带一条、白马一匹,附有一套镀金的缰绳鞍鞯路上的零配搭。宰相办公的中书省与皇宫西面相连,翰林院则在靠近皇宫北门,算是皇宫中的一部分。翰林的工作通常都是在晚上。翰林在院中办事时,也是称之为“锁禁深夜”。习惯上是,翰林单日夜里在宫院值班,草拟圣旨,在双日发布。在黄昏时,翰林顺宫中东墙进去,直到内东门,那儿为他留有一间屋子,接连皇帝的住处。有时长夜漫漫,他无所事事,只有凝望红烛,静听宫漏,以遣永夜。有时夜间寒冷,皇太后会差人送来热酒。关于要发布的诏令,都是由皇太后口述,他再用极为典雅庄严的文体写出来,以备第二天颁布之用。

在苏东坡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他拟了约有八百道圣旨,现在都收在他的全集中。无不铿锵有声,妥帖工巧,简练明确。圣旨的文字往往引经据史,富有例证譬喻,这类文字,苏东坡写来轻而易举。苏东坡去世后,另一个人,姓洪,接他的职位。他对自己的文才颇自期许,他问当年伺候苏东坡的老仆,他比苏东坡如何?老仆回答说:“苏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

一天晚上,苏东坡正在此一小书斋中坐着,他对政客的嫉妒已是十分厌恶,已经请辞此一职务。皇太后宣他进宫草拟诏命。年轻的皇帝正坐在祖母身旁。苏东坡在一旁毕恭毕敬地立着听记吩咐。在告诉苏东坡草拟圣旨任命吕大防为宰相之后,皇太后突然问他:“有一件事我想问你。几年前你官居何职?”

“常州团练副使。”

“现在身居何职?”

“翰林学士。”

“你为何升迁如此之快?”

“仰赖太后的恩典。”

“这与老身无关。”

苏东坡只好瞎猜:“一定是皇上的恩典。”

“与皇上也无关。”

苏东坡又猜道:“也许是有老臣推荐。”

太后说:“与他们也没关系。”

苏东坡立着呆了片刻。然后说:“臣虽不肖,但从不运用关系求取官职。”

太后最后说:“这是我老早就想对你说的。这是神宗皇帝的遗诏。先王在世之时,每当用膳时举箸不下,臣仆们便知道是看你写的文字。他常说起你的天才,常想用你,但不幸未及如愿便遽尔崩逝。”

提到先王,三个人不觉一齐落泪。太后于是赐东坡座,赐茶叶一包,又对他说:“你要尽忠辅保幼主,以报先王之恩遇。”苏东坡要鞠躬退出时,太后从桌子上拿起一个刻有莲花的金烛台当礼品赏与东坡。

在苏东坡升任翰林学士不久,司马光在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逝世。那天正好是神宗灵位送入太庙的斋戒之日,灵柩停在灵堂,司马光的朋友本当前去拜祭,并且吊丧者应当哭几声。但是偏巧全体官员都要遵礼去斋戒,反倒没有时间去向去世的宰相吊祭。九月初六,依照古礼在盛大肃穆乐声悠扬的典礼中,将神宗的灵位安置在太庙里。朝廷举行大赦,罢朝三日。文武百官都参与大典。但是一件有趣而重大的事发生了。

事有凑巧,司马光的丧礼由理学大师程灏的弟弟程颐主办。这位理学家,话往最轻里说,也不是个和蔼可亲的人,那副自命不凡的样子更使苏东坡烦恼。这位理学家完全遵古礼来办这件丧事。当时死者的亲人要站在灵柩之侧向灵前吊祭的客人还礼,这种风俗已流行数百年。但是程颐认为不合古礼,于是禁止司马光的儿子站在灵柩一旁还礼接待客人。他的理由是,孝子如果真孝,应当是悲痛得不能见客人才是。那天朝廷百官在太庙中的大典完毕之后,苏东坡正要带领翰林院及中书省同仁前往故相国司马光府去吊祭,程颐也有事要去,他就向大家说这违背孔子在《论语》中的话:“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因为那天早晨大家曾在太庙唱过歌,至少听过奏乐,怎么同一天还能去吊丧哭泣呢?大家到了司马府门前,小程想拦阻大家,于是大家争得面红耳赤。

程颐说:“你们没念过《论语》吗?‘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苏东坡立刻回答道:“《论语》上并没说子于是日歌,则不哭。”

苏东坡十分气恼,不顾程颐的反对,率领大家进了门。每个人都站在灵柩前面行礼,在离去之前都依照习俗以袖拭目。苏东坡一看司马光的儿子没出来接待客人,问过别人,才知道程颐禁止,说是于古无征。于是苏东坡在全体官员之前说道:“伊川可谓(左米右奥)糠鄙俚叔孙通。”大家哄堂大笑,程颐满面通红。这句评语极为恰当,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不论程颐或苏东坡自己,对这句挖苦话都是毕生难忘,谁也不愿一生背着这个标签。在苏东坡和二程这一派之间,这粒仇恨的种子算播下了。

不久,他们看见皇帝和太后的龙车凤辇来了,都是朱红的轮子。他们是来吊唁故相国的,并在灵前哭泣,以尽君臣之礼。司马光之丧是国家赋予大臣当得的最高荣耀。他在棺木中的遗体上都盖以水银龙脑,是皇家的赏赐。皇家又赐白银三千两,绸缎四千匹,又派宫廷官员二人护卫灵柩还乡,家中十人赐予官职。

次年,苏东坡除去翰林学士之外,皇帝又于七月畀以侍读之职。皇帝如今只是一个孩子,不过即便皇帝是中年人,为了对皇帝有益处,仍然是在每单日子要给皇帝讲课。计分两学期,春季期自二月到五月节;冬季期从中秋节到冬至。大臣中以学识渊博出名者,轮流为皇上讲解经史及为政之道,以过去历史上的得失为殷鉴。早朝之后,膺选的官员便由文德殿出发,顺着西面走廊到迩英殿。在苏东坡时代,讲学的人站立,其他旁听的官员则可坐着听。王安石充任讲席时,他想让讲师坐下而旁听的官员站立,但因有一个官员反对,此议作罢。在这期间,浮夸傲慢的理学家程颐,因精研经典也参与讲学,但是他所列之等级为低级之侍讲。但是他也请求坐着讲学,如此合乎儒家尊师的道理。他向年轻皇帝哲宗谆谆告诫,要提防恶魅的力量与女人的诱惑力。当时皇帝尚未成年,还感觉不到女人的吸引力,但是他偏偏决定将来成年后要欢乐一番。这位年轻皇帝后来废了他的皇后,二十四岁时驾崩。

就苏东坡的家庭而论,住在京都确是大有益处。苏东坡卖了那栋老房子之后,而今的住宅是在百家巷。即使以前没把那栋老房子卖掉,若住在那儿,也离官衙太远。新住宅离东华门很近,黎明之时,文武百官从此门进宫早朝。所以此一地区就是官员喜爱的住宅区,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城中区,最贵的商店和饭馆子都开在那里。

苏家全家现在开始享受京都的生活,和黄州的农家生活大不同了。他们差不多十五年没住在京都,只有苏东坡在京都监狱的那三个月来过,另外是他不能进城住在城外郊区的那一次。孝顺的儿子迈,他已经到江西去做一小官,现在不知回来团聚没有。但是两个小儿子,迨和过,一个十六,一个十四,是在家中。苏夫人和朝云现在都能安享快乐的生活,不过看着京都生活的奢华,有点儿害怕。住家的四周都是珠宝店、绸缎店、药铺,两三层堂皇雄壮的高楼。

中国所能产的百物的精华都陈列在东华门一带,价钱会令一个乡下女人吓一跳。不管东西卖得多贵,像背乎节令的鲜花、水果,总是有人愿意买。有一件事很方便,就是从佣工介绍所雇用仆人。附近处处是酒馆、饭馆。晚上,一进入酒馆,歌伎在走廊下站一排,等候顾客召唤去侑酒。男孩子随同父亲进去时,眼睛得向前直看,不然就得一直望着地。吃饭时,小贩和求施舍的人按房间去串,卖糖果、干果、卤肉、腌菜等物。在饭馆,据说有四五十种菜,由跑堂的带着在各屋里串,由顾客选合口味的买。那菜单子上的菜若是有的短缺,饭馆就会丧失顾客。

苏东坡喜欢在家里宴客,饭馆都争着做外会生意。这些做外会生意的馆子,都用银制的餐具。即便穷馆子也派得出一个厨子和全套的银酒壶、酒杯、碟子、汤匙,以及银头儿的象牙筷子。当时的风俗是,一家叫了几次外会之后,那些饭馆子照例把那些值四五百两的银餐具放在顾客家过夜,第二天再去收,并不以为有什么重要。等后来汴梁陷入金人之手,当时有一个作家以无限向往的笔调儿记载当时的京都,他说当地的老百姓都颇以此京都为荣,并且他们对外地人十分大方慷慨。有时看见外省人被奸诈人欺负,他们会打抱不平前去帮助,甚至不惜与地方警官冲突。若有新住户迁入,邻居会带着酒茶等物去拜访,告诉他本地商店的情形,以免上当。也有人终日无所事事,只带着茶壶到每家去串门子闲谈。

在这种气氛的生活里,苏东坡还是照常练他的瑜伽和养生之道。每隔一夜,他就要睡在宫中。但是不论在宫中或在家中,他总是黎明即起,梳头发一百次,穿上官衣官靴,然后再躺下小睡。他说,那种小睡之美,无物可比。等该出门上朝时,他已衣冠齐整,于是出门骑上镀金鞍鞯的白马,往东华门而去。

早朝最迟十点钟完毕,这时,除非有特别公务,他照例可以自由了。他若没有交往应酬,就带着妻子孩子去逛商店买东西。相国寺只在附近,院内挤满了卖扇子、刀剪、珍品、古物、字画、拓片等东西的商贩。有时,全家在东城的商场去逛,可以理发、买盆花、买鸟、买笼子,一天的工夫在不知不觉中混过去。有时穿过朱雀门到外城去,那儿还有一大片住宅区,孔庙和国子监都在南外城,再往远处就是各式各样的道士观。他们倦游归来,有时在“台楼”吃饭,那是汴梁最好的酒馆,或是走南门街,去逛著名的唐家珠宝店,挑选几件温州的漆器,或是在报慈寺街的药铺买点儿上好的草药。

事实上,在奢侈豪华的生活和简单朴质的生活之间,论幸福,并没有多大不同。高职显位的荣耀,只有在没有那种能力资格的人眼里,才值得羡慕。一般的道理是,在人不需要一个职位时,人家才找他去担任,人要求取某职位时,那个职位往往不需要他。一旦官瘾过足之后,做高官的快乐不见得比做个成功的铁匠的快乐大。苏东坡在《论乐与苦》的一篇短文里,即表示此种看法。

乐事可慕,苦事可畏,皆是未至时心尔。及苦乐既至,以身履之,求畏慕者初不可得,况既过之后复有何物?比之寻声捕影系风迩梦尔。此四者犹有仿佛也。如此推究,不免是病,且以此病对治彼病。彼此相磨安得乐处。当以至理语君,今则不可。

元裕三年八月五日书

还有人对京都的生活持一种很世俗的看法。他的朋友蒲宗孟就极尽奢侈享乐的能事。蒲家的儿媳终日不做别的,只教丫鬟做各式图样的“酥花”,加糖凝结,以备做饭后小吃之用。他一个儿媳妇,不许以同样的“酥花”教客人第二次再吃到,而丫鬟们昼夜忙着做那些“酥花”。蒲宗孟有些特别的习惯,其中包括“大洗面”、“小洗面”、“大洗足”、“小洗足”、“大洗浴”、“小洗浴”。他每天洗脸两次,洗脚两次,每隔一天正式洗澡一次。在“小洗面”时,他只洗脸,脸盆中换水一次,由两个仆人侍奉;“大洗面”时,要换水三次,由五个仆人侍奉,要洗到脖子和肩膊。在“小洗足”时,换水一次,由两个仆人侍奉,只洗到足踝为止。在“大洗足”时,换水三次,由四个仆人侍奉,要洗到膝盖。在“小洗浴”时,他用二十四桶水,由五六个仆人侍奉;在“大洗浴”时,也用二十四桶水,但由八九个仆人侍奉。在“大洗浴”时,他用药膏洗,衣裳要放在金属网子上,下有稀奇的香料点燃慢熏。他写信给苏东坡说,此种洗澡法对他益处甚大。苏东坡回答说:“闻所得甚高,固以为慰。然有二,尚欲奉劝,一曰俭,二曰慈。”

做高官在社交和物质上,还有两种绝无可疑的好处。在那种年月,读书人只有两条路可选择,一是做官,一是隐姓埋名,也就是甘于贫贱。人做学问可以得千秋万岁名,但对很多人而言,不朽的盛名,即便可以得到,也无以搪饥寒。在苏东坡时,有个笑话挖苦科考得意做了官,却自称是为国牺牲的人:

从前有一个读书人,穷得没钱买馒头。因为饿得慌,想出一个办法吃馒头。他走到一个馒头店外头,突然大惊而逃,但是没人理会。他到另一家馒头店,门口有一大群人。他看见馒头,大喊一声,做大惊状,拔腿就跑,跑不远,跌倒地上。一大群人围过来,问他怕什么。读书人说:“怕那些馒头!”人都大笑,从来没听说此等事。馒头店老板不相信,想试试他。他把读书人引进放有好多馒头的一间屋子,暗中从门上的锁眼里往内看。读书人一看妙计成功,大喜,两手抱着馒头狼吞虎咽。老板颇受感动,推开门很客气地问他:“你还怕什么?”读书人说:“我还怕一杯好热茶。”

一天,韩维--他属于一个曾出过几个宰相的富贵之家--有两个女婿去拜谒苏东坡。东坡问他们的岳父近况如何。

一个青年人回答说:“他老人家近况很好。他告诉我们说,他已到老年,他要以声色美酒自娱,否则不知道何以度日。”

苏东坡说:“我想他做错了,正因为他只剩有晚年。我告诉你们一个故事,回去告诉令岳丈听。”

年轻人说:“是,当然。”

苏东坡说出下列的故事:

顷有一老人未尝参禅,而雅合禅理,死生之际,极为了然。一日置酒大会亲友,酒阑,语众曰:“老人今且去。”因摄衣正坐,将奄奄焉。诸子乃惶遽呼号曰:“大人今日乃与世诀乎,愿留一言为教。”老人曰:“本欲无言,今为汝恳,只且第一五更起。”诸子未谕,曰:“何也?”老人曰:“唯五更可以勾当自家事,日出之后,欲勾当则不可矣。”诸子曰:“家中幸丰,何用早起。举家诸事,皆是自家事,岂有分别?”老人曰:“不然,所谓自家事者,是死时将得去者。吾平日治生,今日就化,可将何者去?”诸子颇悟。

同类推荐
  • 穆里尼奥传

    穆里尼奥传

    在2003/04赛季欧洲冠军联赛开赛之初,有人问穆里尼奥,他的波尔图队能否一路高奏凯歌,最终获得这项欧洲俱乐部的最高荣誉。从表面上看,这个问题似乎问得很合理:就在四个月前,波尔图捧起了欧洲联盟杯,成为葡萄牙历史上第六支在一个赛季里同时赢得国内联赛冠军和欧战锦标的球队。然而,尽管有如此光荣的执教战绩,尽管这个葡萄牙人有着天生的自信,他还是认为举起“大耳朵杯”不过是在痴人说梦。在穆里尼奥看来,冠军杯的终极荣耀应该属于皇家马德里、尤文图斯和曼联这样的欧洲足球巨人。据他说,当时很多人和他的看法一样--波尔图这样的“鱼腩部队”在欧冠赛场上仅仅是陪太子读书,挣一些俱乐部需要的电视转播费而已。
  • 纪晓岚

    纪晓岚

    他是乾隆时期的学界领袖、文坛宗师。他学识渊博,被乾隆赏识;他工于对句,令世人惊叹;他作《阅微草堂笔记》,堪与《聊斋志异》媲美;他有无数的奇闻轶事,至今为我们津津乐道……本书将带你走进纪晓岚多彩的人生世界。
  • 泰戈尔创作不朽诗歌的故事

    泰戈尔创作不朽诗歌的故事

    我们辑录这些影响名人人生成长的主要事件,就是为了让广大读者知道,名人在他们做好思想准备进行人生不懈追求的进程中,怎么从日常司空见惯的普通小事上,碰出生命的火花,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神奇,获得灵感和启发的,从而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了较高的人生追求。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李大钊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李大钊

    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神州不陆沉。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闪首传真。这是老革命家林伯渠为1959年出版的《李大钊选集》的题诗。它以贴切的比喻、形象的语言,充分说明李大钊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与所起的重要作用。西方资本主义侵入,对于中国这个古老民族的生存发展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是空前复杂、严峻的。它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猛烈地冲击着闭塞的宗法的封建统治秩序,使中国的社会不能不进入空前的社会大变动中,进入新旧大更替中。这一切,也使这个民族的仁人志士,不能不为自己的民族免于灭亡的危机、并重新屹立于世界而前赴后继,不息奋斗!李大钊,就是奋进在这一历史潮流中的杰出人物。
  • 孔门七十二贤

    孔门七十二贤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孔门七十二贤”,是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也是儒学的积极传播者
热门推荐
  •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上、下)》是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和有关话本、戏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作者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民众的苦难和他们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
  • 无题之特殊的世界

    无题之特殊的世界

    霍金曾说:世界上最难理解的,就是理解这个世界。
  • 星梦复活版

    星梦复活版

    小孩子总是充满想象力,当我还是小学5年级的时候,下定决心写这本小说。6年巨献,不可错过!(其实不过是因为我懒~)
  • 网游领主之全球在线

    网游领主之全球在线

    史上第一款集生活休闲+养成+冒险+领地建设+贸易+战争于一体的跨时代网游《世界》,全球玩家在线,主角利用重生前的记忆,在游戏中抓住一次又一次机遇,让他的人生变得不再平凡,一步步走向巅峰,成就逆天伟业!当游戏与现实重合时,他已站在世界的顶端,俯瞰众生。当然也少不了美人与名将、文士。
  • 我和我的巫师舍友

    我和我的巫师舍友

    付婉是一名直播探险者,与团队深夜出入灵异地点是她的日常,也是她学习深造之余的工作。她招合租室友的传单上只有一句话:不怕鬼。本以为找来的会是一个神经大条,天不怕地不怕的姐妹,没想到……她竟然是个真正的巫师?!————————————————————付婉的直播间有一位突然出现的“忠实观众”,总会在危险的时刻提醒他们,教予他们正确的处理方式。而这一切,似乎都是从她的加入开始……————————————————————那晚从天而降的守护灵,究竟是祸患的象征,还是拯救整个家族命运的关键?
  • 殇隐

    殇隐

    我们从未想过我们会这么快长大,去经历那麽多的事,遇到那么多的人。但无论与否,我们都不该放弃,在成长的路上绽放出自己的眼色,不被这个社会所改变,保持最初的自己,最真实的自己。尝试着接触新的事物,尝试着去接受自己不擅长的东西,尝试着放下自己。虽然难免有些挫折挡在路上,但你必须要学会跨越过去,就能得到勇敢。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过着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但你要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各自存在的意义
  • 郎骑竹马弄青梅

    郎骑竹马弄青梅

    在那个小溪边,两个活泼天真的身影。一个小男孩,一个小女孩,粉雕玉琢。“璃儿,长大以后嫁给我好不好?”小男孩的小手上握着一束五颜六色的小野花,对那个小女孩说。小女孩皱皱眉头,仿佛经过一般深思熟虑地道“嫁给你?”“嗯嗯!”小女孩转了转黑白分明的眼珠,很是慎重的道,“好吧!”她接过花,朝他笑,嘴边梨涡浅浅。他也朝她一笑。那时候岁月静好……
  • 旱魃杀人事件

    旱魃杀人事件

    民国时期,战事频发,尸横遍野,曾经发生过一起旱魃杀人之事。
  • 星际战甲之天诺苏醒

    星际战甲之天诺苏醒

    本作品有我本人单人完成,这是星际战甲7周年纪念做,以游戏主背景。有时出现游戏主线剧情场景,毕竟是纪念作。
  • 类边长安志

    类边长安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