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进入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衡量一个事物的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就是看它是否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方向。市场经济是最公正和最无情的,“适者生存”的准则适合于任何一个方面和领域。但同时它又是“道是无情却有情”,你如果顺应了它的规律和发展潮流,它会使你得到很好的回报;反过来如果一旦违背规律,就必然会遭到惩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除严格遵循教育内在发展规律、按教育需求运行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的脉搏,将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让教职员工有危机感,逐步使职工在办学中消除“国立学校按拨款吃皇粮,吃不饱也饿不死,反正学校办好也不增加收入,学校办糟,国家拨款照拿,国家拨款机制不变,我们就照样生存”的错误观念。要营造真正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三位一体的机制。
5.多研究物(事物的客观规律),少研究人(人际关系)
我们中国的许多同志与国外相比,他们是体力累,我们是心理累,很多的精力放在了研究人际关系上,你防着我,我防着你,在评比时也要考虑一下,搞一搞平衡,要看领导的脸色行事等,很少研究事物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的一种封建的落后文化的沉积。这种现象在教育单位也屡屡有所表现。校长要着力营造让教师每天都要有一个好心态的环境,应以实际行动使那种复杂人际关系中滋生出来的价值观在学校没有市场。营造公平的无线无派的简单的人际关系,让每一个职工心中都清楚学校对他的一切评价来自于他工作的业绩,如果你工作好,那么你就是学校的功臣;如果你工作不好,哪怕你是校长的亲戚,一律都不能留下。
校长更应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思想,了解教师的疾苦,倾听他们的意见,端正对待教职员工的态度及处理好同群众的关系。将教师的利益、教师的冷暖放在心上,从点点滴滴上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教师生病住院校长必去看望,教师生活有困难校长要千方百计予以解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营造和谐的、绿色的、积极向上的大家庭氛围,使教师有归属感,“大学非大楼也,而是大师也”,只要教师安居乐业,才有学校辉煌的明天。
校长职业意识还有很多,如品牌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等,校长们要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营教育资源的能力,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求发展,从教育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上发现规律,将自己的学校经营好,这才是进入市场经济后真正的校长人才。
(四)校长的素质
对校长素质和绩效评价的要素主要有:
(1)办学指导思想
明确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理解教育方针和教育法律、法规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素质教育的实质和基本要求有正确的认识。
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学校的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2)事业心、责任感、改革意识
热爱教育事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自信心和忧患意识。
思维敏捷,思路宽阔,不图虚名,勇于创新,大胆实践。
一切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工作,把现实的工作与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
(3)能力
概念的能力。这就是在办理任何事情时候都能提出明确的指导思想或处理问题的原则的能力。
目标设计的能力。这就是能够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提出办学目标和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计划的能力。
决策论证的能力。在解决重大问题时,经过决策论证和可行性分析从多种方案或意见中选择一个利大于弊的方案或意见的能力。
信息、感情的联络与沟通的能力。在与各级组织和人员协同工作时,能够进行信息与情感沟通与联络的能力。
组织与指挥的能力。有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和组织实施的能力。
激励别人的能力。有发扬民主、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协同工作的能力。
自我认识的能力。有自我反省和评价的能力。
(4)学识
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具有比较广博的现代科学和文化的一般知识。熟悉主要学科的课程标准,能指导几门学科的教学,精通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教学能力。具有现代教育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与能力。
(五)校长的学校管理行为和绩效
1.对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成绩、经验、问题以及进步的幅度的整体评价。
2.对校长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实效的评价。
校长和领导班子成员是否认真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文件?
全校人员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的程度,对应试教育的本质及其危害性认识的程度如何?
对办学特色有哪些思路和具体措施?
是否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有何具体措施?
对评分和考试制度进行了哪些改革?
学校创造哪些条件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学校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是否建立差生转化档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完规定年限的教育并达到合格标准?
是否能做到不使一个学习差、犯有错误或生活困难的学生辍学?
是否向家长宣讲素质教育的意义和要求?
对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否有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措施?
3.对校长在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中的作用与实效的评价。
学校是怎样落实校长负责制的,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是否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并制定了具体的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
是否实行了教职工全员聘任制?
是否在学校内部建立了人才流动制度?
是否进行了校内工资和奖励制度的改革?
是否建立和健全教工代表大会制度,使教工参与学校管理?
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
4.对校长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方面的作用的评价。
对教师队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是否清楚?
对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否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要求?
是否制定了教师提高的计划?
对教师的政治学习、业务学习是否有保障措施?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否列入校长工作的议事日程,是否做到定人、定目标、定时、定点、定内容、定指导教师?
对教师素质提高的检查、评比与奖励是否到位?
三、制度与管理的评价
(一)办学目标和发展规划
学校应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体现学校特色的办学目标和发展规划。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实施不实施素质教育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关系到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素质教育理论体系是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的,也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主体性、创新性、和谐性、前瞻性和终身性的特点。在中小学阶段,素质教育是打好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将来走向社会的基础。而应试教育则是一种短视的、功利主义的教育,对学生的一生发展来说是利少弊多。
学校的办学方向是对现实状况的一种抽象。评价办学方向不能仅仅靠被评价者怎么“说”,更为重要的是看学校是怎么“做”的。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主要是对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观察、比较和分析得出来的。
1.学校领导人在各项工作中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放在中心的地位。当前就是要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思想体现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正确处理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和培养初、中级劳动后备军之间的关系;以教学为主与其他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劳动能力、创新能力的关系;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与发扬人的特长的关系。
2.办学方向要体现在学校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之中。什么是学校发展规划和计划呢?学校领导人在调查研究和预测的基础上,对学校发展的趋势和倾向作出估计,对学校发展的目标、任务、思路、速度、结构、资源配置进行设计和安排。评价学校的规划和计划主要看下列两个问题。
一是学校规划是否能够按照社会的需要、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学校的发展目标和近期的目标。没有目标也就没有管理,管理是向着预定目标步步逼近的过程。
二是是否根据学校发展目标提出具体的措施。明确任务、人员安排、完成任务的时间和地点、资源配置、考核标准、奖惩办法。
3.办学方向要体现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主要看学校是怎样实施素质教育的,是否抓住了素质教育的三要义,素质教育的目标是统一的,其方式、方法可以灵活多样。
4.办学方向也反映在每个教职工的教育行为上。我们主要看学校是否重视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是否开展更新教育观念的各种实践活动,以及对教职工行为是怎样评价和处理的等。
学校的发展规划。这是指预先设想的教育结果,如学校运行的三或五年的发展规划,它使学校管理更规范,更有方向和自觉性。审理学校的发展规划,第一是目标定位。任何一个教师都可能是第一的,关键看定位是否有自己的特色。南京大学化学系是全国84个理科基地之一,这个系的一位教授在评价自己的四个学生时,认为他们都是第一。别人莫名其妙,他解释道:“这四个学生在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发散性、开拓性方面各为第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各展其长,个性得到最好发展。就像奥运会,设立了三百多块金牌,就因为各种项目各具特色。因此,规划首先要发现自己的最主要的特点,然后去发挥、发展它。
(1)学校发展规划要考虑:
A.特色。就是学校向什么方向去发展。
B.程度。要明确学校发展到哪里,如想得到第一,有区、局、市、省、全国第一,想得到哪个范围的,这指程度。
C.时间。这是指年限,三年,五年,七年等等,要适当。
(2)怎样评价学校发展规划呢?要遵循四个原则:A.符合社会的客观需要;B.符合学校的客观基础,从学校的历史发展去分析、定位;C.符合办学的客观条件,要从社会可供利用的资源去分析。不仅要考虑校内,还要考虑校外。如生源、师资队伍、地理位置、人际关系等等。
D.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从教育管理规律去分析,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3)学校的发展规划要与教育观、质量观、价值观联系在一起。所谓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它取决于客体的有用性。学校教育的价值观主要有这样几种:A.知识本位的教育价值观与内适质量。这种价值观相信知识是理性之源,是为善之本。学校教育就应建立在对知识的理解之上。相信一个阶段的学习为下一个阶段学习作充分的准备,小学为中学做准备,大学为另一个研究阶段做准备。教学质量则表现为升学率的高低。这种价值观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
B.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与外适质量。十九世纪初费希特提出:“振兴德意志,首先要振兴教育”。科教兴国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教育要以爱国主义为号召,以德育为核心。“良师兴国”,教育质量取决于要满足社会,满足国家的经济发展,这无疑会导致教育的短视,所谓第三个馒头才有价值显然是一种误解。因为教育本身具有长期性、滞后性。
C.学生本位的价值观与个适质量。这种教育价值观强调教育培养人的过程,强调“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当目的,(英国罗素提出教育要把培养人的活力、勇气、敏感、智慧为目标)马克思把它加以完善,提出全面发展观:“教育要让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这里不是把人当作工具来对待。它的教育质量取决于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程度。它会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也有不足之处。
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学校这个教育组织所要达到的社会目标,是学校为落实国家教育目标而确定的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教育任务,即按社会的需求。在一定时间内使一定数量的学生达到一定的质量规格。在国家的新课程目标已经明确的前提下,学校的办学目标实际上已经成为落实新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从宏观上讲,每一所学校总是有自己的校情,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因此。校长要摆脱以往的从属思维。学会独立思考,要对学校的未来进行长远思考。对学校的适应性进行审慎思考。对学校的发展特色进行深入思考。要搞清:我们是什么样的学校?我们应该是什么样的学校?我们将来是什么样的学校?校长要在对办学背景和条件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制订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对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学校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学校文化建设、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等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并把这些目标内化为学校全体成员的自觉行动。
(二)实施措施与管理方案
有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的课程设置、实施措施与管理方案。
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我国经常使用的词。它是指各级各类学校规定开设的教学科目和各种科目的课时比重的分配。课程设置的研究过程主要是课程方案或课程计划的制定过程。研究所产生的教学指导文件是课程编制表即课程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现行课程结构的弊端是:固守“课程即学科”的观念;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学术理性主义的取向,用的仍是18世纪以来理性主义的课程结构,导致学生对现实世界认识的割裂。学生记住很多公式、定理,但缺乏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科严密的系统性,忽视学科之间的整合性、关联性,忽视科学、艺术、道德之间的联系。课程结构单一,基本以学科为中心,实践性、选择性课程薄弱。不同学科间存在内容重叠、交叉、耗时多的现象。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必然导致课程门类过多,小学开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等9门课程,此外,有条件的还开设了外语。初中阶段开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等13门课程,从而导致学生负担过重。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可以说,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我们全面领会和理解新课程结构的三把钥匙。
(1)课程结构的均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