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听了,很受感动,笑着说:“总理先生也很英明,我真佩服你想出邀请我国乒乓球队这一招,太漂亮了!一下子就将两国疏远的距离拉近了。”罗杰斯友好的应答,使气氛活·跃起来。这是一个非常恰当而又令人愉快的共同经历,即两人一起通过乒乓外交参与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经历,创造良好气氛,推动交谈深入。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人与人的交往有着各种各样的交谈方式,寻找共同的话题和情感共鸣的交点,也要因人而异。要注意学会察言观色,在异中求同,寻找共知、共有、共爱的交往媒介,以不变应万变。在共同感兴趣的爱好点上,可以使刚开始的交谈适时地深入,以缩短双方的距离。
见面说话攀老乡
在日常生活中,共同的兴趣、爱好能促进双方相互交谈。有时,几旬乡音,几声乡曲,无不勾起人们对家乡父老乡亲的思念。“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故乡的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每个人的感情。当然,有时固然不是老乡,但共同生活、工作、居住的地方,甚至是共同游历过的名川大山、历史古迹,也会很容易使人产生亲切感。
如这样的一段谈话:
A:你像是闽南人?
B:是啊!你怎么知道的?
A:听你的口音呗。
B:看来你对闽南话挺熟。
A:我曾经在那儿当兵呆过8年,我们还可称得上半个老乡呢!我一直把闽南当成我的第二故乡。
B:可不是!幸会,幸会!……
像这样的交谈,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却是成功交谈的入门券。几句平平常常的话,一下子使双方熟悉起来,很可能会进入一次投机的交谈,也许就会谈成某项交易。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记载:孟子得知齐宣王有喜爱音乐的嗜好,于是为了劝说齐王关心百姓疾苦,他与齐王从谈论音乐开始,从“好乐”这一话题出发,连续发问道:“独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进而论及“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这一中心论题。可见。孟子巧妙地利用齐王感兴趣的音乐作为切人点,发挥自己的语言,达到说话的目的。
赞美话甜心入骨
美国管理专家查尔斯·施瓦布被认为是一个钢铁业的天才,他在当时每天可以领3000多美元的酬薪,年工资为100万美元。这在当时只有两个人才有这么高的收人,除了他之外,就是沃尔特·克莱斯勒。但事实上,查尔斯·施瓦布并不懂钢铁生产,是典型的“外行”、“内行”。
查尔斯·施瓦布自己这样认为:“我认为我所拥有的最大财富是我能够激起人们极大的热忱。要激发人们心目中最美好的东西,其方法就是去鼓励和赞美。我从来不指责任何人。我信奉激励人去工作。所以我总是急于表扬别人什么而最恨吹毛求疵。如果我喜欢什么东西,那就是诚挚地赞扬别人。”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交往中,我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伟人和普通人,我仍然要去寻找发现一个人,不管他的身份多高、多重要,他在赞扬面前总比在批评面前工作做得更好,花费的精力更小。”
施瓦布的秘诀就是不论在公开或私下的场合,赞美别人。赞美可以使人奋发向上,促使一个人走向光明的路程,是前进的动力。在公关交谈中,真诚的赞扬和鼓励,能满足人的荣誉感,能使人终身难忘。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认为赞扬和鼓励有害无利,相反却相信处罚和责骂。其实,这是一种过时的传统和习惯,是小农经济时代的特征,是和现代人健康的人格与尊严、荣誉与自尊相悖离的。《圣经》中有一句箴言说得好:“合适的话,甜了心而健于骨。”赞美之于人心,如同太阳之于生命,有着十分神奇的作用。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一句好的赞词,能使他不吃不喝活上两个月。”他这句话的内在含义,就是指人们时常需要受人抬举和恭维。
英国大文豪查尔斯·狄更斯年轻的时候穷困潦倒,好像干什么事都不顺利。父亲因为无钱还债而入狱,狄更斯常常遭受饥饿之苦。他总是坚持写作,但却信心不足,总是晚上偷偷将稿子寄出去,又总是被退回来。终于,有一名编辑认为他的作品很有价值,决定刊登出来,并回信夸奖了他,这个赞扬改变了狄更斯的一生,从此世界上多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少了一个平庸的人。可见,一句简单的赞扬的话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法国总统戴高乐在1960年访问美国时,在一次尼克松为他举行的宴会上,尼克松夫人费了很大的劲布置了一个美观的鲜花展台:在一张马蹄形的桌子中央,鲜艳夺目的热带鲜花衬托着一个精致的喷泉。精明的戴高乐将军一眼就看出这是主人为了欢迎他而精心设计制作的,不仅脱口称赞道:“女主人为举行一次正式的宴会要花很多时间来进行这么漂亮、雅致的计划与布置。”尼克松夫人听了,十分高兴。事后,她说:“大多数来访的大人物要么不加注意,要么不屑为此向女主人道谢,而他总是想到和讲到别人。”可见,一句简单的赞美他人的话,会带来多么好的反响。
说句简单的赞美话,实在不是一件难的事情,只要您愿意并留心观察,处处都会有值得赞美的地方。你可以对一位并不十分漂亮的女士称赞她“很有智慧”、“心地善良”、“善解人意”。同样,你也可以对并不十分强壮的男士称赞他“很有能力”、“很有见解”、“很有个性”。你可以对男同事说:“哦,你今天的这个领带真别致”,也可以对穿了新衣服来上班的女同事发出由衷的赞美:“这件衣服穿在你身上很得体。”你还可以对家人说:“今晚的菜太可口了,我的肚子撑不下了,可舌头还想吃。”
赞美的话犹如大自然的花朵,令人赏心悦目。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的:“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当然,阿谀逢迎又是另外一码事。
孟子的步步设问
适应对方心理,在交往过程中,提问的人,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甚至提问行为本身都会对被问人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在一些情况下,我们的提问不是要对方解释,而往往是要对方听自己表达,顺着自己的思路附合自己的观点。孟子批评齐宣王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孟子想批评齐宣王不会治国,但他不直接批评,而是采取步步设问的方法,让他顺着自己的思路作出肯定的答复,最后服从自己的思想。孟子问:“假若你有一个臣子,他把妻室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了。等他回来耐,他的妻子儿女都在挨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齐宣王回答:“和他绝交。”孟子于是又问:“假若管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部下,那该怎么办?”齐宣王回答说:“撤掉他!”孟子接着发问:“假若一个国家的政治搞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这时只好“王顾左右而言他”了。在这里,孟子就是用步步设问的方法,让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最后附合自己的观点。
公众场合的妙对
在一些场合,问者会有意提出一些使对方不便回答的问题,诱使对方作出回答,对此答方应有所戒备,不能简单地问什么答什么,可以寻找别的可能替代的话来回答。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任总统前曾在海军中任职。一次,一位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的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向四周看了看,似乎怕有人注意,然后悄声地问朋友:“你能保守秘密吗?”朋友答道:“能,当然能!我会守口如瓶。”罗斯福微微一笑地跟着说:“那么,我也能,我也会守口如瓶。”这段对话,委婉巧妙,机敏灵活,异常精彩。
战国时期,墨子和他的学生子禽曾有这样的一段对话:“老师,话说多了好?还是少了好?”墨子回答说:“池塘的青蛙日夜不停地呜叫,可有谁去理会呢?雄鸡在天亮时只叫一两声,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墨子巧妙地引用青蛙和雄鸡作对比,说明了话不在多的道理。善于借用事物、外界情景来回答对方的问题,以求回答得生动、具体,而又别开生面。
1945年7月,美苏英三国首脑在波茨坦会谈。在休息时,美国总统杜鲁门有意地对斯大林透露:美国已经研制出一种威力极大的炸弹,即暗示美国已经拥有核武器。这时,丘吉尔也两眼死死盯着斯大林的面孔,观察反应。而斯大林却好像什么也没有听见,没有显露出丝毫异常的表情。事实上,他什么都听清楚了,当然也领会了杜鲁门的弦外之音,内心焦灼不安。会后,他召见莫洛托夫并下令:“加快我们的研制速度。”这个例子说明,如果你处境不利而又无计可施,什么也不表态,可以适当地装聋作哑,避免落人对方设计好的圈套。同样,1953年6月,79岁高龄的丘吉尔参加百慕大的英美法三国首脑会议,他为了回避某些问题,就借口自己年事已高,装作没听见,不予回答。而在他感兴趣的问题上,却与美法讨价还价,一点也不聋了。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曾幽默地说:“真没办法,装聋作哑成了这位大演说家的新式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