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13800000012

第12章 书法美书(1)

中国汉字起源

文字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文字的出现和使用,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世界范围来看,最古老的文字产生在三大文明发源地:中国的古汉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和古代的楔形文字。这些文字都属具有象形意味的文字,它们经过历史的变迁,不断演变。楔形文字在公元前4世纪就灭亡了,古埃及文明到公元5世纪也中断了,唯有中国的古汉字历经几千年,一脉相承地发展到今天,成为我们现今所使用的文字。中国汉字以象形文字为特征,在人类语林中独树一帜,它在文字、语言上的优点,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也正在为使用表音文字的人们所认识与接受。

但是,汉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至今也没有统一的说法。

一是仓颉造字说。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远古伏羲氏作“八卦”以垂宪象,神农氏以“结绳”来记事,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书契”。其中,“八卦”是由记数符号构成的,“结绳”也属于一种记数法,而“书契”侧是指刻写在陶坯或甲骨上的文字,从“八卦”、“结绳”到“书契”,反映了原始文字的起源和发展的几个阶段。因此,在汉字起源的诸多说法中,以“仓颉造字说”的影响比较大。

《世本》、《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古文献,也都肯定了“仓颉造字说”。《说文解字》这样解释:伏羲作“八卦”以垂宪象,启发人们根据不同的事物去作不同的符号。神农氏时代结绳而治,但庶事繁多,终于满足不了需要,于是,在黄帝时代就出现了仓颉。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依类象形”谓之文,后来形声相益谓之字。经过长期的演进与发展,总结为构成汉字的六种方法,称为“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元命苞》则说,仓颉仰观星象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甚至掌纹等,都是他据以创造文字的基础。

一般来说,“仓颉造字说”是汉字起源诸说中最具权威性的了。

二是陶器刻符说。

随着仰韶文化陶器记事符号的发现,不少专家学者认为,这是具有汉字性质的符号。根据考古发现,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中出土了一大批带有记事符号的陶器。有些确实非常接近于文字,特别是大汶口文化陶器的一些刻符被解读为斤、戌、炅、斧、旦等,于是人们认为,中国汉字起源于陶器刻符。

这些陶器刻符,应当属于许慎所说的“书契”性质的文字。但现有的陶符接近汉字的还不多,而且能解读的更少,它们尚是一种很不完备,不成系统的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文字符号,它还不能准确地记录连贯成句的语言。

因此,说汉字起源于陶刻符号的结论似乎过早。

三是殷商甲骨文说。

有学者认为,到了殷商,才开始有了文字——青铜铭文和甲骨文。因为,现在已知用于记录成句语言的系统的最古文字,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商代的甲骨文已具有相当程度的规范化,它不仅在语法结构上为先秦书面语言奠定了雏形,而且字形也跟东周、西周、秦、汉文字有一脉相承的联系,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范文澜的《中国通史》也认为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这是目前史学界较普遍的看法。

四是夏代起源说。

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在其《奴隶制时代》中提出,中国文字起源有六千年的历史。

曾有学者说:“远在夏以前,至少在四五千年前。”郭沫若则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文字的产生与发展更应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既然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据此推断,其发展至少应在商以前一千年左右,因此中国文字应该是起源在夏或夏以前。夏代已进入阶级社会时代,夏代应该有文字,至少应该有原始文字。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史记》的《夏本纪》和《殷本纪》都载有明确的先王先公世系,它所依据的肯定是古代文献的记载,也就是说,在几千年前的夏代,就已经出现了用于记录历史的、开始与语言相结合的文字系统。

但是,这仅仅是推测。目前,在考古发掘中还没有发现确凿无疑的夏代文字。中国文字究竟源于何时,还有待将来考古的进一步发现。

神秘的西夏文字

党项族的语言和文字,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产生和形成的。在归附唐朝以前,党项族曾一度为吐蕃族所统治,曾借用藏文的字母拼写语言。西夏语言和藏语比较接近,属于汉藏语系,与彝、傈僳、纳西等族同属一种语族。

西夏语有它独特的语法结构。在句子中,谓语动词往往位于末尾,宾语则放在动词的前面,而形容词有时则放在名词之前,有时则置于名词之后。

经过国内外学者近80年的研究,对西夏语言的规律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很多问题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西夏文字是仿照汉字而制成的。西夏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书颇重复”字体有草、篆、隶、楷等。字体的构成,多采用汉字的会意法,也有和汉字相同的以类相从法,有的则直接借用汉字。西夏文结构和汉字一样,以偏旁、部首组合而成。党项人论述西夏文和汉文的关系时也说:“论末则殊,考本则同”。

《宋史》把西夏文字的创造归功于元昊。《辽史》记载为“李绩迁子德明,制书十二卷,又制字若符篆”,则把西夏文字的发明归功于德明;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则认为西夏字是由野利遇乞创造的。

这三种说法尽管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是把西夏文字说成是某一个人的创造,这些说法和把汉字的发明归功于仓颉一样,不符合文字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认为西夏文字是党项族劳动人民在长期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逐渐采用汉字的偏旁部首结构创制而成的。元昊称帝时,令野利任荣造番书,不过是把民间流传的西夏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归纳和演绎。并用法律的形式予以公布和推行。西夏文公布以后,汉文并没有因此而废弃。大量的事物表明,不仅劳动人民,就是在统治阶级中,也往往两种文字同时并用,汉文在西夏文化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西夏对语言、文字的研究有很大的成就,并有许多论著。据出土的刊本和写本,西夏人编撰有《文海》、《文海杂类》、《音同》、《番汉合时掌中珠》、《五音切韵》等有关语言文字的著作多种。《音同》刊印于乾顺正德六年(公元1132年),成书的时间则可能还要早些,收集6100多字。它仿《切韵》的分类,以每个字第一个子音的次序排列。子音又分重唇音、轻唇音、舌头音、牙音、喉音等九类。每一类中又将含有相同发音系数的字,依次归纳成同一小类,所以在同一类中,只要知道其中某个字的读音,其余各字的音也就可以随之读出。《文海杂类》排列方法和《音同》按韵排列的方法相似。每字下有三部分注释。一是分析字形,二是解释字义,三是反切注音。《文海》残缺很多,今只存有3000字左右,依韵排列,也分字形、字义和字声三部分。《番汉合时掌中珠》为西夏乾祐庚戌二十一年(公元1190年)党项人骨勒茂才所著,它是一部汉文和西夏文对音的字典。作者在本书的自序中说,这本书供西夏人学汉文、汉人学西夏文用,以达到互通语言,增进党项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全书按内容分为天、地、人三大类,每类又分成列,每列四行。

右数第一行为西夏字的汉字注音,第二行为西夏本字,第三行为西夏字的汉文意义,第四行则为释意汉字的西夏对音。这部字书,为党项族和汉族人民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字提供了方便。此外,又有名为《杂字》的书,收集的字分类排列,有天、地、人三大部,以下再分小类,如男子衣服、妇女服饰、树木、蔬菜、草、五谷、西夏姓氏、器具等。解释字义用小字,并注明其汉字,如西夏字“琵琶”下注曰“汉名琵琶”。可能是作为启蒙教育的杂字课本。

由于西夏时期大力推行用西夏文字翻译各种汉文经史典籍及佛经,所以西夏文字在一部分党项贵族中有影响。西夏灭亡以后,元朝的统治阶级曾于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在杭州路大万寿寺雕印西夏文《大藏经》3600余卷,分施与原西夏统治的主要地区,继续利用佛教来加强对党项民族的统治。考古材料证明,西夏文在个别地方还一直延续到明代晚期,河北省保定市近年还出土了晚至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用西夏文字雕写的石经幢。

清代十三行

西方国家尝试用各种方法,建立与中国的永久自由贸易关系,都没有获得成功。随着中外贸易的增长,一种新的外贸方式——洋行制度应运而生。洋行是广州专营对外贸易的机构,又称为洋货行、十三行、公行等。

康熙二十四年(1684),清政府统一台湾,解决了来自海上的军事威胁,考虑到闽、粤沿海居民的民生,于次年宣布开放海禁,划定广州、泉州、宁波、松江为对外贸易口岸,设立四个海关,负责管理对外贸易。由于广州的外贸额居于国内首位,因此粤海关是四个贸易口岸中最重要的一个。清政府在粤海关特别设置海关专职监督,多由满人内务府官员担任,由皇帝直接派遣,官职高于其他三个海关。清政府有意扶植广州口岸,规定广东海关征收洋船税收减去“十分之二”。西方国家急需更广大的市场,选择了经济中心华东,陆续到定海、宁波等地贸易,引起了清政府的警惕,乾隆二十二年(1757),政府出于海防需要,撤销闽、浙、松江三个关口,只准外国商船在广州一地贸易。

康熙二十四年(1684),清政府在设立粤海关的同时,设立十三行专营外贸。十三行的雏形出现于明代中叶,牙行及牙行经纪人代政府收税,也为中外商人居间贸易,属于半官半商性质。十三行是官方指定的经营外贸的中间商,广州成为唯一的通商口岸之后,广州十三行也就成为独占中国外贸业务的垄断组织。在清代前期广州的外贸中,洋行依靠政府赋予的特权,几乎垄断了广州的进出口贸易。

专营外贸且具有法定垄断地位的十三行,是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严格区分华洋贸易牙行之后才产生。康熙二十五年(1686),两广总督吴兴祚、广东巡抚李士桢和粤海关监督宜尔格图共同商议,发布《分别住行货税》的文告,规定“如来广东省本地兴贩,一切落地货物,分为住税、报章皆投金丝行,赴税课司纳税;其外洋贩来货物及出海贸易货物,分为行税,报章皆投洋货行,出海时,洋商自赴关部纳税。”把国内贸易与海外贸易分别归入“金丝行”和“洋货行”,从事外贸的商人从牙行商人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立洋货行,简称洋行。一般散商不能随意经营外贸,如果有殷实的商人愿充作货行,要请地方官批准。

广东十三行是这些经营进出口贸易机构“洋货行”或“外洋行”的总称,并不是洋行数目必有13家。乾隆五十二年(1787)仅4家,是最少的一年,最多的乾隆二十二年(1757)有26家,恰巧为13家的只有嘉庆十八年(1813)和道光十七年(1837)两年。据梁嘉彬的《广东十三行考》,道光十七年广东十三家洋行分别是:怡和、广利、同孚、东兴、天宝、兴泰、中和、顺泰、仁和、同顺、孚泰、东昌、安昌十三家。这些商人称“行商”或“洋商”,他们向官府缴纳几万两银子的费用,由官府发给执照和代行管理外国有的纹章。

由于需要的周转资金巨大,充当洋商必须家产殷实。因为是代表政府主持外贸事务,这些商人具有半官半商的双重身份,所以也被统称为“官商”,封一个“官”字称号,如伍绍荣称“伍浩官”、卢继光称“卢茂官”等。

直到康熙五十九年(1720),洋行制度未发生大的变化。为保护自己的利益,11月26日,行商们成立行会组织公行,成立十三人的公行团体。其职责主要承担与外商洋行交易货物,议定价格,是国家经营外贸的代理或称为包办者,享有外贸独占权。

当时公行既没有法定领袖,时散时聚,不便于经商,外商屡次要求取消公行。但海关监督与广东提督为便于管理,积极支持公行。海关监督下令公行以外所有的闲散商人不得与外国商人接触,若是与外商做瓷器贸易须向公行缴纳百分之二十的货价,茶叶生意缴纳百分之四十,直接损害了公行以外的散商的权益,公行制引起外商与散商的一致反对。因为在初始阶段洋行组织并不严密,承办外贸时各自为政,互相争夺,压介竞争,使外商坐收渔翁之利。康熙六十年(1721)公行解散。

乾隆二十五年(1760),行商潘振成等九家呈请设立公行,专办对西欧的贸易,建立外洋行。清政府批准这一请求,粤海关监督选择殷实诚实之家一二人,总办洋行事务,将总商姓名报部备案,公行正式被承认为对外贸易机构。但公行痼疾难医,引起外商强烈不满。乾隆三十五年(1770),潘振成收受英国东印度公司十万两白银的贿赂,转而收买两广总督李侍尧和粤海关监督,此后进出口贸易仍由各洋商分行各办。各行商之间低价竞争又随之而起,乾隆四十五年(1780),发生行商亏损欠债,两年后,清政府设立公行,以杜绝中间商人之间的恶性竞争,保证海关税收。从此,公行这一制度延续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南京条约》签订之前,公行再未解散。

清政府以后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对中外商人的管理越来越严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广州总督李侍尧订立《约束外商五事》,经皇帝批准颁布执行。乾隆四十二年(1777),广东巡抚兼粤海关监督李湖颁布《防夷四查》,嘉庆十四年(1809)颁布《民夷交易章程》,道光十一年(1831)颁布《防范夷人章程》。

这些法令主要包括,外商不得在广州以外的地方贸易,只有两个例外,葡萄牙人可以在澳门交易,西班牙人可在厦门交易。外商不能与政府官员接触,外商的申诉只能由行商代向官府转达。政府限制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货物的出口及鸦片、武器的货物的进口。外商在华贸易期间,可以暂住西洋风格、悬挂外国国旗的广州夷馆,即行商划出行地的一部分租赁给外商,这些夷馆又称为行,因为正好是十三家,所以称“十三行”,但并非洋行的十三行。外商到广州,先投行,住在该行所设立夷馆内,外贸活动即在夷馆内进行,外商不得擅自出入,不得带妇女入馆。行商对外商的一切行为直接负责。乾隆末年,外商被允许每月三次到指定花园游玩。外商不得在广州过冬,在澳门过冬的外商人数受到严格限制。

行商承担与外商的进出口贸易,代外商缴纳关税。乾隆十年(1745),两广总督兼粤海关总督策楞实行保商制度,即要求外国商船进港后须找到一名保商作保,保商负责外商及船员的一切,如缴纳税款,确定进出口货物的价格,而后由行商分担销售与采购。另外,清政府要求行商之间互保,共同完成税饷。

同类推荐
  • 雁门关

    雁门关

    雁门关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华第一关,具有悠久的历史。该书以图为主,用近200幅精美的照片,分六篇,即雁门长城、雁门关城、雁门古道、雁门名将、雁门商贸、雁门文化,反映了雁门关的美丽风光和历史文化。
  • 根系文化情共筑中国梦

    根系文化情共筑中国梦

    本书介绍了宁夏话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前身为宁夏话剧团从上世纪60年代的鼎盛时期,到80年代的落寞,在90年代通过锐意改革走出困境的经历。
  • 中国民俗学通识

    中国民俗学通识

    本书对民俗的概念、特征、功能等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对民间信仰、节日风俗、社会组织民俗、人生礼仪等的研究,具体详明;讲解各种对联、请柬等民俗应用文的写作方法,深入浅出。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实用价值较高。《中国民俗学通识》是一门大学“通识课”教材,既适宜于文科生,也适宜于理科生。
  • 人间词话全鉴(典藏诵读版)

    人间词话全鉴(典藏诵读版)

    本书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为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作。王国维深受西方美学思想的熏陶,并将这种影响带入《人间词话》,从而衍生出与旧时文学所不同的词话评论角度和评价方法,著成了这部以“境界说”为核心的初备理论体系的词论“圣经”,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本书为方便读者的理解和学习,在原文基础上作了相关解读,并对原文进行了配乐朗诵,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王国维的诗学、词学理论,体会其中的文学思想和美学观点。
  • 函谷关

    函谷关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热门推荐
  • 天使哭泣

    天使哭泣

    他告诉我,我漂亮得像个天使。而我也告诉他,他也很帅,像天使的守护神。没有直接说我爱你、我喜欢你、我好在乎你……没有这些甜言蜜语,都没有,可是他却传达了一项讯息——我很重要,对他而言,我很重要,可足以让我泪水满面了。
  • 我的梦女神驾到

    我的梦女神驾到

    身为女儿身却爱扮成男人,妓院,赌博,打架没有一样不做过,上天卷顾,有着一副倾国倾城的容颜,也任性到具有哭丧救人之本领,因多次救人摇乱了生死轮回的天规,原以为惹怒了阎王爷,要到地府报到,不料却误闯入梦界.……
  • 苍生祭

    苍生祭

    身为一名雕刻师,还是鼎鼎有名的雕刻师。在穿越到异界之后,洛尘所创造出的作品,有了新的名字:神魔像!——————————————————————————新书首发,求支持,求收藏,求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至尊毒草

    至尊毒草

    在西宇大陆,有龙的传说,在魔龙之上,有至尊毒草的传说。至尊毒草,是吞天灭地的妖孽,是生灵涂炭的根源,是西宇大陆的终极噩梦,是无可阻拦的恐怖风暴。传说:她是世间最强大的神宙斯之女,却无奈是个有眼无珠的畸形婴儿。她被宙斯遗弃,灵魂却盘踞在云山天石之上,化为一株蔑视天下的毒草。~^~…至……~^~^~……尊……~^~^~……毒……~^~^~……草…~^~
  • 陨龙传奇

    陨龙传奇

    当诸神陨落,天宫坠入人间,谁能在力挽狂澜后的世界里崛起,守护着这片先辈曾经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安详的世界,魔族又卷土重来,被上天选中的龙飞羽能否完成他命中注定的成神之路?敬请关注火蓝大陆。
  • 6分钟的温暖

    6分钟的温暖

    一个伫立在田野中的稻草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身边的小鸟木木误打误撞请来了一位仙女姐姐,她的帮助使稻草人得到了自由,可是命运却犹如游戏一般戏弄他,木木死了。当他即将失去自由时,他才发现原来木木一直都在他的身边,终于,他发现原来最重要的不是别人,正是这个待在自己身边的多年的木木。
  • 垣起之战

    垣起之战

    一次偶然的遭遇,彻底改变了卓阳的人生轨迹……从此少年持枪斩荆棘,勇者擎苍破旧地!成长、热血、友谊、爱情、冒险、生死、蜕变……
  • 你还是我的光吗

    你还是我的光吗

    她是余生,他是凌琛。他们曾经爱过,恨过。她曾经把他当成她的光,他却不知道,一把把她从努力爬上的天堂拽下地牢。她一直爱他,他也爱她,两个人却终究错过。本人写小说希望大家入坑不后悔,会努力更新,大家评论的话,我也会努力宠的,你们想甜咱就甜,虐点咱们就虐!希望你们喜欢!!!入坑哦~
  • 史上店主

    史上店主

    新手上路!请系好安全带!方圆十米!寸草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