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36100000022

第22章 治学(2)

夏承焘作读书笔记的原则是“小、少、了”:本子要“小”,一事一页,分门别类;记的要“少”,文字务求精简,不可长篇大论;最重要的是“了”,必须完全领悟,而且有所批评与创见,才是“了”。

朱希祖曾称文学可分人生及艺术两类:一求至善,二求至美;一以陶渊明为代表,一以谢灵运为代表。新文学则是两者兼而有之。

郑朝宗与青年人谈治学之道,说有三条最须特别用功:(1)过古文关;(2)过外文关;(3)要写作,写不能停,要多读多写。

林砺儒一生从事教育工作,1924年北京文化学社出版其《伦理学要领》,该著为国内第一本以伦理学命名的书。

1925年春,孙伏园调查民间进香旧俗,不惜假扮香客,磕头如仪,以便收集第一手资料。

1925年胡适著文谈“读书”,指出“精”和“博”是读书的两个要素。他将这个看法编成两句口号:“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提高。”

1928年胡适和友人同游庐山,对山上的耶舍塔做了4000字的考证。有人说他小题大作。但胡适说:“学问是平等的……一个塔的真伪同孙中山遗嘱的真伪,有同等的考虑价值。”

胡适认为,中国近世哲学可分两个时期:理学时期(1050一1600年)和反理学时期(1600年以后),并认为顾炎武是反理学思想家的代表,因为他开启了清朝三百年以科学精神治古书的风气。

黎锦熙、刘半农、钱玄同、林语堂和赵元任等公认汉语改革须分三步:第一步简体汉字;第二步注音字母;第三步拉丁字母(拼音汉语)。并拟定《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稿凡九易,于1928年由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公布。但对实现第三步所说不一:钱说要l00年;吴稚晖说要1000年;黎说,100年也可以,再少一点儿也可以,就看我们的努力。

元好问《遗山集》有诗:“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取一回新,鸳鸯绣了纵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这是中国人对于治学方法所持的传统态度。胡适很反对这种状态。他说,古人说的后两句,“这是很错的态度,我们提倡学术的人,应该把这金针送给大家,然后教他们大家来绣一些更好更巧妙的鸳鸯”。

卢前开“新闻文学”课程,认为新闻标题若要制作得好,必须要有诗词根底;标题诗词化,才能言简意赅。

吴霄川主张研究经济史应该与研究经济地理合流。他不把地理学看成是历史学的附庸,还鼓励秦佩珩用研究西洋经济史的方法来治中国经济史。

陈望道著述谨慎,考虑周密。他从1923年起研究中国修辞学,但到他的《修辞学发凡》出版却是1932年了。十年春秋,细磨精琢,只写了一部书。

王云五80岁时谈治学之道:为学当如群山峙,一峰突出众峰绕。在学问的高峰中,学法律的不能不懂经济,学政治的也要懂外文。

何其芳治学,常说著作“要经得起查书”。他在写论文《论<红楼梦>》时,为评价当时“红学”研究中颇为流行的“市民说”,硬着头皮通读了非常难读的《明儒学案》,最后结论是:“市民说”经不起查书。

袁家骅在云南调查窝尼(哈尼)族语1000余字及14个故事后,认为研究语言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学好外语;二,熟悉国际音标,有高度记音能力。

30年代,陈懋恒的《明代倭寇考略》(燕京大学专号之一)为国民党北平当局以“敌睦邦交”名义查禁。因而姚名达说,他们不知道日本学者后稣肃堂曾经花40年工夫研究倭寇,一生未攻其他事业,尚且未禁哩。

张荫麟1933年从美国归来后,专门研究历史。他认为国史才是一生事业所在,过去弄哲学、社会学,无非是为历史研究打下根基。他的治史方法是从长编下手,以为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搜罗史料多,辨别标准严,不苟且,不偏徇,是历史上最科学最有意义的大工作。

朱起凤用三十年编撰《辞通》,1895年草创时初名《蠡测编》,1918年初稿定名《读书通》,后知明人有同名之书,遂更名为《新读书通》,1930年开明书店付印,1934年出版。

连横修《台湾通史》。日本当局把书中卷四的篇名“独立纪”改易为“过渡纪”。连即于“独立纪”上,另贴“过渡纪”三个铅印字,每一页书边的篇名则仍作“独立纪”。至于书前目录的卷四则作“过渡纪”,下列小字“起清光绪二十一年,终于是年九月,此篇原名独立,嗣以字义未妥,故易之。”

王竹溪乃物理学家,却以大半精力编纂成《新部首大字典》,凡250万余言,把汉字的数百部首精简为56部首,为汉字检索的机器化提供了条件。

抗战时,董作宾在煤油灯下,手写石印纸,手研石印油墨,完成了被傅斯年誉为“增长中华民族信史三百年”的巨著《殷历谱》。

朱自清在西南联大教书时对学生热情鼓励,但并不轻易称许,往往为一个问题会与学生争得不可开交。他曾风趣地对学生说:“你们不易说服我,我也不易说服你们,甚至我连我的太太也说不服,虽然民主的精神在于说服。”

闻一多致力研究唐诗,线装书堆里摆满了长方大本子,每本上写得密密麻麻,注释讲解推陈出新,周详细密;连杜甫的朋友也被列为专题,题名《杜甫交游录》。

1941年,闻一多在读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助教何善周感到惊奇,说:“闻先生,你看这书做什么?这是一本入门书。”闻却严肃地说:“入门书?在这方面我还是个小学生,我得从入门书看起。”

闻一多研究《诗经》,除学王引之音韵训诂之外,再运用弗洛伊德分析法。

闻一多认为,从西周到北宋都是诗的时期:“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实质上都是诗史。”“只是因佛典翻译和宣讲,唤醒了本土故事兴趣的萌芽,而产生了我们的小说和戏剧。”

王芸生在1946年曾著文《论曾国藩》,说曾国藩打败太平军,在海禁大开之时,稳固了传统的顽固和迷信,至少使中国现代化延迟了50年。

任继愈说:研究中国哲学史,不深入了解宋明理学是不行的。了解宋明理学,不了解佛学也是不行的。好比修一条铁路,有时要打通许多隧道才能通车,研究佛教是为了打通隧道。

姜亮夫曾谈到做研究工作,能善于发现问题的方法有四:博览以见异说;贯通以求重点;温故以寻流变;比较以得是非。他的学生胡道静认为,方法虽有四,但必须综合运用方能大有好处。

胡朴安曾就治学之事发表谈话。他说读书和做事,应该按年龄增减,即自15岁到25岁,每日8小时读书,2小时做事;自25岁到55岁,每日4小时读书,8小时做事;自55岁到65岁,每日读书、工作各4小时;65岁以上,应该是读书和做事各2小时。

来新夏以20年的时间,检读300年来的人物年谱800余种,1000余卷。每读一谱,便写-篇书录。书录记谱名、编者、卷数、版本、著录情况、谱主事略、编纂缘起、藏者和史料等,少则二三百字,多则千字;终纂成一部50万字的《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

孙起孟为《读书与出版》撰文写道:“为问而学!大学者必须是个大问者!不勇于问,不明于问,那是不配谈学问的。”

王力很虚心。只要有真实材料足可证明他的说法不正确,他就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有人给他来信指出,《古代汉语》一书注释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萧君圭、君玉为两个人不确,实是一个人。王力很快就复信说:“你说得对,应该是一个人,是我弄错了。”

姚克退休后,潜心于李贺诗研究,自称“十余年来,长吉难解之‘诗谜’(钱钟书语),我居然能通解百分之九十九”。

启功敬仰汪容父,视其论《亢仓子》、《鹗冠子》两篇为佚文,特予发表;后知此乃柳宗元的作品,即作更正,对指出者致谢,向读者致歉。

俞平伯晚年绝口不谈《红楼梦》,但仍随时注意评论界动向,与黄裳信称:“近年所传悼红文物,大都以赝品率名利,而诸贤评论无休,亦可异也。”

周谷城回忆当年说:“《中国通史》一出,即被认为有马克思主义嫌疑,不许我教,责令我教世界史,并限定要兼教世界史学史,以为这可以折磨我。”岂知,他不怕“改行”。他继续回忆道:“我正想多知道一些世界史,并且认为,研究中国史却不研究世界史是很不方便的。”很快他又变成了世界史专家,写出了《世界通史》3册。

翦伯赞重视史料工作,燕园里流传着他“八读《汉书》”的故事。他为修改旧稿《中国史纲》(第三卷),遍阅了有关的文献、简牍、碑志等资料,辑出史料11大本,共约100万字,又分别条目,装订成册,使用价值极高。

范文澜在北京修订《中国近代史》,就李秀成被俘事,几次易稿,最后定为李秀成被俘以后,晚节不好。但到发稿前夕,他突然通知荣孟源:“明天不要发稿,因为有人对于李秀成的晚节表示惋惜,所以稿子还要改。”最后改过付印(1951年7月出版的修订二版)。但在出版后,范对荣孟源说:“这样写还是不妥。下次重印,一定要在评李秀成后,加上这句话:‘事实上,不论李秀成当时究竟有何种想法,向敌人乞降的可耻行为,任何辩解都不能减轻他自己造成的大污辱。’”

范文澜写《中国通史》第四卷唐代文化,其中唐诗部分只占2万字,他却把《全唐诗》整部通读了一遍,才开始动笔。他说:“不通读,我怎么会知道要用什么,不用什么?”为了写好唐代佛教部分的6万字,他让助手阅读了全部佛经,而后自己又精读了助手摘录的100万字。

50年代台湾文网罗织。胡云翼《中国文学史》在台北再版时,书中不能出现鲁迅,可又不能没有,就改作“卢信”,但现代文学史里是没有卢信其人的。

李政道1957年在诺贝尔奖学术报告会上,没有按惯例讲他的获奖项目,却讲了《西游记》。他说:“孙悟空尽管一个斤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但是翻来翻去还没有翻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我们在学术知识的研究过程中,可能作出进展,但我们必须记住,即使我们翻斤斗,翻到如来佛的手指根上,我们距离真理仍然是极其遥远的。”

1968年,桥梁学家李国豪在“牛棚”里,利用旧报纸作草稿,专攻大桥晃动问题,经过多次的计算,终于在翌年完成了桁梁桥的扭转理论,填补了世界桥梁理论的空白。

傅鹰在1956年就写了几十万字的《普通化学》讲义。但他多次以该书需要修改为由,而拒绝公开出版。直到他1979年逝世后,此书才正式出版。

罗尔纲笺注《忠王李秀成自述》,始自1931年为《近世中国秘史》一书所收的《李秀成供》作注释。后经不断修订补充,初版再版,终于1980年完竣,历时49年。他说,“古人说白首穷经,我注《李秀成自述》,也从青春注到白头了。”

1981年春,苏雪林撰文悼念茅盾:“他笔下的老通宝和鲁迅小说中的阿Q一样,深刻动人而有个性。”

1983年,苏雪林完成了150万字的巨著《屈赋新探》。她说:“我的屈赋研究费时30年,范围非常广大,顾颉刚先生《古史辨》中不能答复的问题,我都替他答了。”

钱学森的一篇关于薄壳方面的论文仅几十页,可是经反复演算报废的却有700多页。正如他自己所说:“拿出来看得见的成果,只是像一座宝塔的塔尖。”

同类推荐
  • 中华上下五千年谜语趣话

    中华上下五千年谜语趣话

    本书撷取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史脍灸人口、广为流传的谜语故事,又是一本实用的灯谜指南,集灯谜故事、灯谜文化及灯谜历史知识于一体,是为读者朋友指点猜谜迷津的集大成之作。
  • 兼爱者:墨子传

    兼爱者:墨子传

    作家陈为人广泛收罗材料,迎难而进,撰成此书,别开生面地展示了墨子毕生事略及墨家学说原貌,在现有的墨子传记作品中可谓独树一帜。相信广大读者会喜欢这部新的墨子传。——黄留珠《兼爱者:墨子传》汇集广泛学术资料,别开生面地展现了墨子的毕生事略及墨家学说原貌,较为完整和全面地展示了墨子学说的内涵和特征,在现有的墨子传记中可谓独树一帜。
  • 柳沙堰头

    柳沙堰头

    柳沙堰头·八角井镇。这是川西北一片神奇的土地,是五代时后蜀王孟昶之妃花蕊夫人所喜爱和看重的地方。这里溪水潺潺,草木森森,平原无涯。难怪花蕊夫人这位传说中能文能武的生长在龙门山下的蜀中奇女子曾策马围猎于此。而花蕊夫人的“龙池九曲远相通,杨柳丝牵两岸风,常似江南风景好,画船来去碧波中”,更极尽此地风物之胜。
  • 班主任推荐的经典美文:励志卷

    班主任推荐的经典美文:励志卷

    李晋、朱国勇主编的这本书收录了众多名家名作,包括胡适的《大学的生活》、郑振铎的《我是少年》、粱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林徽因的《蛛丝与梅花》、闻一多的《火柴》、郁达夫的《我撞上了秋天》等,是一本三方联手打造的优秀图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精品文章聚会,让你体验非同凡响的文字之美、结构之美、辞章之美、思想之美。
  • 在他乡·记得住乡愁

    在他乡·记得住乡愁

    本书通过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美食和家乡事,使读者身临其境,犹如亲历。
热门推荐
  • 如何挑暖男(财蜜eMook)

    如何挑暖男(财蜜eMook)

    本期七夕特辑,将引进高端大气的商学院教学形式,手把手教你如何挑绩优蓝筹男。女合伙人都是这么挑暖男的:价值观要高度一致,说俗点就是怎么看待钱和消费。人生目标是否一致,就是想过什么样的日子啦!兴趣爱好是否接近,毕竟一过上柴米油盐的日子,多少都会觉得无聊啊、没意思之类的!脾气性格要合得来,因为脾气不合可是相当痛苦的事情啊!生存技能互补,这个大家应该都懂的,就是他不会的你会,你不会的他会。生活习惯要相近,比如你习惯11点前就睡觉,结果对方是个夜猫子,你想碎觉觉时,人家还正亢奋呢!
  • My Literary Passions

    My Literary Passion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霸道校草的冷血千金

    霸道校草的冷血千金

    她(他)是全国前六富的千金(少爷),她冷血,她温柔,她可爱,她们拥有魔鬼般的身材,绝世的容貌,一身高超的武艺;他冷酷,他腹黑,他花心,他们拥有帅气的外表,一身高超的武艺。
  • 后门重名

    后门重名

    精神边缘的滑索总是会被鸟儿煽动的羽毛而变得摇摇欲坠,给你一个溜走的后门,喘口气吧,救救你自己;
  • 修罗老公,请接招!

    修罗老公,请接招!

    她是混迹市井、骗吃骗喝的刁蛮丫头方雨珊;他是人称暗夜修罗的慕氏集团CEO慕斯里。她精灵古怪、善良孝顺;他温润如斯、称霸黑道。第一次见面,她骗走了他的钱包;再见面,她揍‘色狼’、救美女,频频破坏他的好事……慕斯里琥珀色眼眸中有着一抹玩味。如此好玩的丫头,不妨圈在身边解闷?
  • 江湖十大奇案

    江湖十大奇案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打咏春的,练八极的,那叫身怀一技,不叫走江湖。三教九流,分散于九州大地。唱戏的、运镖的、行骗的、杂耍的、盗窃的……哪怕是挑着扁担,走街串巷卖枣子的,都是身在江湖。江湖人,有无数匪夷所思、光怪陆离的传闻。那究竟是有人所为,还是冥冥之中的神秘存在?张小雷本是个被马戏团拐走十年的平凡人,机缘巧合下跟随了一代骗仙李风舞。两人共闯江湖,走遍大江南北,解开那些匪夷所思的奇闻真相……
  • 造物主大陆

    造物主大陆

    浩浩天地,悠悠万古。造物主已经消失了数十万年,世间百族也争斗了十万年。但天下大势必然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传承的凤羽

    传承的凤羽

    在清末时期,列强瓜分,军阀割据后到孙中山先生北伐这期间,发生了一些江湖义士和有良知军阀阻挡列强的虚构故事,战争里的热血青春,战争里的权谋,男儿热血,巾帼抖志!
  • 江湖中的酒与剑

    江湖中的酒与剑

    儿时曾有大侠梦,快马扬鞭,杀尽世间恶人,喝尽世间美酒……手中有三尺长剑,腰间有十年好酒,身边有一二挚友……要那成仙作甚?
  • 大辽王

    大辽王

    何为天下?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受困于天下霸业之争?英雄气、儿女情、侠义、野心。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