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323800000033

第33章 附(1)

关于《平水韵》的若干问题(上)

诗歌属于韵文。我国的民歌、诗、词、曲几乎没有不押韵的。尤其是近体诗,对押韵更有着严格的要求,其中之一是不能“出韵”,即同一首诗押韵的字必须属于同一韵部。至于哪些字属于哪个韵部,则有韵书规定。长期以来,近体诗押韵都以《平水韵》为依据。《平水韵》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处于官韵地位,为诗家所必遵。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人坚持创作格律诗,必须依照平水韵,否则就被判为不符合格律。然而用现代语言来读符合《平水韵》的诗,却又使人感到有不少不合音律的地方,诸如有的韵脚不谐和,有的不合平仄。这是因为《平水韵》的语音体系和今天的语音体系是两个不同时代的语音体系,其间有很大差别。平水韵里不但有很多入声字,还有一个与现代汉语明显的区别:一些现在看来是同韵的,如“东”“冬”等,在平水韵里却属不同韵部,而一些现在看来不同韵的,如“车”“花”等,在平水韵里却又在一个韵部内。这是怎么回事呢?《平水韵》是根据什么编制的?它属于哪个时代的音系呢?

粗线条地说,《平水韵》是对《广韵》的缩略,《广韵》是对《切韵》的增修,其语音体系一脉相承。可以说,《平水韵》体现的基本属于《切韵》音系。因此有必要先说一下《切韵》。

一、关于《切韵》

《切韵》产生于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隋朝。原书虽已失传,但其语音体系已由唐人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等韵书保存下来。专家们根据对《刊谬补缺切韵》、《广韵》以及后来发现的有关《切韵》敦煌残本的研究,已经得知《切韵》的原貌。

关于《切韵》的性质一直有争论。本文只想从诗歌用韵的角度,谈一下《平水韵》是怎样由《切韵》脱胎而来的。

《切韵》产生的时代背景。一千四百多年前的隋朝,中国经过长期分裂而再次统一。当时面对的语言局面是怎样的呢?这可通过《切韵》的执笔者陆法言和主要决策者之一颜之推的有关言论得知。陆法言在《切韵序》里写道:“论及音韵,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涉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又支脂、鱼虞共为一韵,先仙、尤侯俱论是切……吕静《韵集》、夏侯咏《韵略》、阳休之《韵略》、周思言《音韵》、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各有乖互,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颜之推在《颜氏家训言辞篇》说“南染吴越,北杂夷虏”,各家韵书“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谕,未知孰是。”

陆、颜的这些话说明,当时各地语音极不统一:各家韵书,相互矛盾,不同的著作各带有作者家乡话的特色,作者们彼此间互相挑刺嘲笑,众说纷纭没有定准。

于是陆法言、萧该、颜之推等八位音韵学家讨论决定编写一本韵书。讨论时,大家提出“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并提出对“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切韵序》)。

所谓“广文路”是指为诗赋创作提供一个选韵的工具书。“赏知音”就是为研究音韵的人提供一本正音字典。这两点也可说是编制《切韵》的具体目的或者说任务。对这两点宽严有别。“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是说从诗文用韵的角度说,可以把(某些)不同的韵进行通押。例如支、脂,鱼、虞,先、仙,尤、侯这四对就可通押。“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是说若要进行审音,那就必须注意声韵的(细微)差异。

所谓“捃选精切,除削疏缓”就是编制的原则,即对南北古今之“是”与“通”要“精切”,对南北古今之“非”与“塞”要“疏缓”。

该书由陆法言执笔,他是怎样做的呢?《切韵序》有言:“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剖析毫厘,分别黍稷”。所谓“诸家音韵”主要有吕静的《韵集》、夏侯该的《韵略》、阳休之的《韵略》、李季节的《音谱》、杜台卿的《韵略》。根据周祖谟先生的考证,陆对上述五家韵书的取舍标准是,五家皆同的韵,取之,五家不同的韵,取其别有的,也可说是从分不从合。如阳休之的《韵略》没有“冬”韵,而吕、夏侯两家有“冬”韵,就分出个“冬”韵来。夏侯、阳、杜三家“灰”与“咍”同韵,而吕静的《韵集》分出个“灰”韵来,就依吕。吕、阳、杜的韵书中,“真”“臻”同韵,夏侯则另立“臻”韵,就依夏侯。如此等等。

对于南北方言和古今有别的音韵,也注意将具有细微差别的韵全部区分开来。“无论哪一种声韵,只要在当时的某一个地方有分别,或是在从前的某一个时代有分别,纵然所能分别的范围很狭,也因其异而分,不因其同而合。”(罗常培语)如,罗常培先生考证了《切韵》中鱼、虞两韵以及东、冬两韵的音值及其所据的方音,证明六朝时多数地区已混用不辨,而《切韵》仍分别独立成韵。鱼虞分韵是太湖附近的方言,东冬分韵是河北少数地方的僻音。王力先生证明:《切韵》支、脂、之分立,元、魂、痕同用,删、山分立,职、德分立,蒸、登分立,文、欣分立,东、冬、钟分立,屋、沃、烛分立,覃、感、勘合,与谈、敢、阚、盍分立都是保存了魏晋南北朝的古音。(这几点摘自网上文章:俞兴的《〈切韵〉音系性质诸说之评价》未加考对)。

正是因为作者本着从严从细的原则,所以《切韵》设立的韵部就有193个之多。

这样的分韵,确实有利于更加精确地辨析声韵,也给了不同地区的人使用时以取舍的余地,因而具有广阔范围的适应性。

总的来说,《切韵》对于“审知音”这个任务完成的是比较好的,可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那么在“通文路”方面又如何呢?这需要把《切韵》的分韵情况与当时的诗歌实际用韵情况相对照。这方面已有一些学者作了大量工作,如周祖谟先生的《齐梁陈隋时期诗文韵部研究》、李荣先生的《隋韵谱》、鲍明炜先生的《唐代诗文韵部研究》、耿志坚先生的《初唐诗人用韵考》等。还有尉迟治平先生等利用计算机建立语料数据库、编制应用程序,自动处理隋唐五代的诗文用韵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本文根据尉迟治平先生在《欲赏知音非广文路——〈切韵〉性质的新认识》一文中所提供的材料,试对《切韵》中的54个平声韵的设立与齐梁、隋和初唐时期诗人用韵的实际情况对比。

《切韵》54个平声韵部,有的与当时诗文用韵相一致或比较接近。如“江”“豪”“麻”“侵”“歌”“寒”“真”“微”“蒸”“登”等。也有的与当时诗文的实际用韵不一致,如“咍”与“灰”、“阳”与“唐”、“庚”“耕”“清”“青”等,都分得过细,而在当时诗文的实际用韵则是“咍”与“灰”、“唐”与“阳”、“庚”“耕”“清”“青”等不分或同押的。

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同编制《切韵》的初衷有关。要“欲广文路”就要设定符合诗文押韵的“韵”,“若审知音”则要确定语音学上的“韵”。这是两种不同的韵。关于语音学的韵的确立涉及到“呼”的开合,“等”的有无和种类。这都属于音韵学的范畴。通俗点讲,诗文押韵的韵,指的是韵腹韵尾相同或近似。只要韵腹相同或接近、韵尾相同,就合韵(格律诗押韵,还必须声调相同)。语音学中的韵则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三个部分,只有这三个部分都相同才算同一个韵。简单地说,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把韵头考虑进去。带韵头分韵和不带韵头分韵,结果会有不同。用个现代汉语的例子,“江”和“光”,发音是“jiang”和“guang”。韵腹韵尾相同,韵头不同。按诗文韵,可属同一韵,按语音学上的韵说,则是两个韵。

韵头又叫介音。诗文用韵可以不考虑介音,语音学分韵则需考虑介音。从《切韵》的实际分韵情况看,有些韵部没管介音,如那些包含开合两类的韵部;有些韵部又考虑到介音,如那些开合分设的韵部。这就造成54个平声韵乃至全部193个韵,既有符合当时诗文实际用韵的地方,又有脱离当时诗文用韵实际的地方。尽管《切韵》的作者提出“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但是如果仅有诗文作者的“自可”,还是会给作者带来不便。而且随着语音的发展,这种不便会越来越越大。

二、由《切韵》到《平水韵》

由于上述情况,到了唐初,许敬宗等就奏议,把邻近的韵合并起来使用。曾对《切韵》增字加注并把《切韵》更名为《唐韵》的孙愐也主张对诗韵松绑。他说“若细分其目,则令韵部繁碎,徒拘桎于文辞耳。”所以,唐人用韵,实际上并没受《切韵》的约束,而是接近后来的《平水韵》。

到了宋朝,陈彭年、邱雍等在奉诏根据《切韵》、《唐韵》等制订《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时,更在韵部脚下注明“独用”和“同用”字样。这就为诗文作者的用韵提供了方便。不过《广韵》依旧兼有审音和为赋诗作文提供检韵工具这两重任务。它一方面规定赋诗作文时可以通用的韵目,同时又把原来的193部增加到206部。《广韵》成书30年后(1037年),才由丁度等人奉命编写的《礼部韵略》专门作为诗文用韵的韵书,并成为举子们应试共同遵守的官韵。由于《礼部韵略》在收字和字的注释方面都是为科举应试考虑,较《广韵》简略,所以称为《韵略》。又由于它是当时科举考试用的官韵,而官韵从唐代开元以来就由主管考试的礼部颁行,所以叫《礼部韵略》。《礼部韵略》仍为206韵,但只收9590字。

又过了大约一百多年后,《平水韵》才诞生。关于《平水韵》名称的出处以及最初版本来历的说法很多,现在的考证已经基本确认《平水韵》最早的版本是金王文郁的《平水新刊韵略》,随后刘渊翻修,到宋末元初的阴时夫确定为一百零六个韵部,成为后世通行的《平水韵》。这106个韵部基本上是把《广韵》注明可以同用的韵部,合并起来而成的。

如,《广韵》中“冬钟”、“支脂之”、“虞模”、“灰咍”、“寒桓”、“删山”、“先仙”、“尤侯幽”等,都注明“同用”,《平水韵》就把它们合并成“冬”、“支”、“虞”、“灰”、“寒”、“删”、“先”、“尤”。这样,人们赋诗作文使用起来就更为方便了。加上它的官韵地位,一直统治了中国诗坛七八百年。自那以后,绝大多数文人作诗都以这106韵为标准。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说,《平水韵》与《切韵》音系是一脉相承的,而《切韵》音系属于中古音。

关于《平水韵》的若干问题(下)

从汉语的发展史来看,大体上可分为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和现代音。《平水韵》反映的语音属于中古音,已如前述,那么《平水韵》的音系与哪个时期的实际用语接近呢?

从唐诗看,《平水韵》的语音接近唐人的实际用语。

《平水韵》虽然是宋金时代编制的,但实际上隋唐时诗人用韵的实际,尤其唐人的实际用韵,已经接近或符合这106韵了。这可从唐诗中得到印证。从唐诗的用韵来看,大体上与平水韵的韵部差不多。以平声韵来说,《平水韵》共有30个平声韵部。笔者检测了《唐诗三百首》的格律诗部分,在押平声韵的199首中,共涉及到26个韵目,绝大部分都与平水韵的韵目吻合,用平水韵衡量都不存在“出韵”问题。只有三首有所谓的出韵或与邻韵通押。它们是元稹的《古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戴叔伦的《江乡故人偶集客舍》[“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风枝惊暗鹊,露草泣(一作‘覆’)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杜秋娘的《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前两首是“东”“冬”合韵,后一首是“微”“支”合韵。其中杜秋娘的《金缕衣》还被归为乐府体。

唐代虽有“同用”“并用”之议,但还未形成硬性规定。诗人用韵还是比较自由的,用韵多接近实际用语。这可说明《平水韵》的106韵大体上接近于唐人的实际用语。

这106韵是否也与唐以后的实际语音相合呢?这就不能完全以诗人用韵的情况来论了。因为它一旦以官韵的地位出现后,就成了诗家所必需遵从的东西,就是实际用语的语音发生变化,诗人写诗还是得按原来的韵部用韵。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从唐代到清代,绝大部分文人的诗作,都与《平水韵》一致,甚至在今天不少诗人还在以《平水韵》为标准。要真正了解语音的变化,可以从词韵和曲韵入手。

一、词曲的用韵情况

一般说来,词和曲是与实际用语关系更为密切,古代原来对词和曲的用韵没有硬性规定,用韵相对自由。语言的实际变化,也就会在词曲中得到反映。

先说词。原来没有专门的词韵,词人填词,可以依照《广韵》《平水韵》,也可以不依。二者常有不一致的地方。清人戈载撰写的《词林正韵》就和《平水韵》不同。《词林正韵》就把“东”与“冬”,“江”与“阳”,“覃”“盐”“咸”,“萧”“肴”“豪”,“庚”“青”“蒸”等分别合并起来。还把“灰”韵原来属于“-ai”音的“开、哀、台”等与“佳”韵中“柴、钗、怀……”等部分合并。把“佳”韵中“佳、涯、娲……”等另一半与“麻”韵合并,把“元”韵中“魂、深、门……”等一半儿与“真”“文”二韵合并,把“元”韵中的另一半“元、烦、言……”等与“寒”“删”“先”合并。由于《词林正韵》主要是根据宋词的用韵编纂的,所以它比较符合宋时的语音实际。这也说明平水韵的语音体系与宋代的实际语音存在距离。

再说曲。曲的繁荣时代是元朝。元代的实际语音体系,进一步发生变化。入声在不少地区逐渐消失,《平水韵》与实际语音尤其是当时中原广大地区(包括北方)的口语距离更大了。为了适应北曲的需要,《中原音韵》就应运而生。《中原音韵》根据当时戏曲和散曲实际用韵的情况,把当时曲子里常用作韵脚的5800多个字按照当时使用的官话语音分成“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等十九个韵部,每个韵部再分为平声阴、平声阳、上声、去声等类,入声则按照当时曲子里行腔的念法归入相应韵部的阳平、上声和去声中。即所谓“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中原音韵》如实反映了汉语语音体系发生的巨大变化,以至被多数语音学家称为近古语音体系的代表。但它并没能取代《平水韵》而成为官韵,最终也只为北曲家所遵循。

比《中原音韵》命运更糟的还有个《洪武正韵》。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很想搞一部新的诗韵作为官韵,于是它命人编制了《洪武正韵》。序文中有几句对《礼部韵略》的批评:“有独用当并为通用者,如东冬清青之属,亦有一韵当拆为二韵者,如虞模麻遮之属”(《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版)。这是切中《礼部韵略》以及《平水韵》要害的批评。说明编制《洪武正韵》的目的是要取代《礼部韵略》和《平水韵》,作为官韵,以适应实际语音的变化。但最终也只为南曲家所用。

满人入关后,建立了大清帝国,广修汉籍。对于诗韵,并没有采用或修改与当时实际语言接近的《中原音韵》或《洪武正韵》,而是以距离较远的《平水韵》为蓝本,制定了《佩文诗韵》作为官韵。

《平水韵》的地位为什么那么巩固?

《平水韵》为什么能一直统治着诗坛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两点可能是最主要的。

就诗人主观方面说,从唐代到清代,都实行科举取士。作诗是科考的一个重要内容。《平水韵》是评诗的一个重要标准。一首诗作得再好,如果不合《平水韵》,也可能被一票否决。士子们为了功名利禄,自然要下功夫掌握《平水韵》。又由于那个时代,教育不普及。写诗成了少数士人的专利。这些人当然不希望甚至害怕废除《平水韵》。再一点就是文人的偏见。他们认为诗是高雅的,词曲是俗艳的,高雅的诗是不能向俗艳的词曲看齐的。

同类推荐
  • 中国笔记与游记名篇讲解

    中国笔记与游记名篇讲解

    为了让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中国文学,我们特别编辑了《中国文学知识漫谈》,主要包括中国文学发展历史、民族与民间文学、香港与台湾文学、神话与传说、诗歌与文赋、散曲与曲词、小说与散文、寓言与小品、笔记与游记、楹联与碑铭等内容,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中国文学作品、增长文学素质的良好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 人事如昨——郑振铎作品精选

    人事如昨——郑振铎作品精选

    文学大师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和各种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记载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包含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永恒的魅力。他们是我们心灵的工程师,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发展,给予我们心灵鸡汤般的精神滋养
  • 飘落的岁月(谷臻小简·AI导读版)

    飘落的岁月(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当我们用种种不同的方式打发每天的时光时,岁月却像落叶从我们身旁随风飘去,无声无息,似乎没有一丝痕迹。书中的这些文章饱含深情地记录了世纪之交的几十年时间里,正在消失的民间作坊、民间杂艺、民间百工、农具百事、生活大观等。
  • 悦成长青少年文库:呼兰河传

    悦成长青少年文库: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30年代文学洛神”萧红的代表作。萧红的作品处处透着悲凉的气息。以抒情笔调抒写着自我主观感受;散文化的小说结构;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不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浪费笔墨;故事情节断断续续,然而意味深长;童年趣事,妙趣横生。
  • 一个人的国家记忆

    一个人的国家记忆

    全书分为九个篇章,写了三个城市、三个人物、三个历史事件,讲述了他们在共和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大庆:一个与共和国盛大庆典同时诞生的工业圣城。
热门推荐
  • 美味宴客菜600款

    美味宴客菜600款

    本套菜谱共30本,汇集了南北方以及各种风味的菜系,每本600余种做法。本书介绍宴客菜的做法,简单好学易做,是符合大众口味的家居生活常备书籍。
  • 重生之最强祖师爷

    重生之最强祖师爷

    一千年前,凌天老祖纵横擎天大陆无敌手,后飞升神界,被誉为最年轻的神帝。一千年后,凌天老祖被神界诸神围攻,肉身破灭,魂魄穿越下界,重生于擎天大陆同名身躯,且觉醒天地第一体质:天道战体。凌天老祖重活一世,将在擎天大陆再展无敌之姿,镇压当世天骄,纵横万千宗门,重回巅峰,睥睨三界,成就万古不朽的无敌神帝!
  • 白衣长城

    白衣长城

    致敬那些当疾病将临之时的逆行者们!致敬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们!
  • 种田之丫鬟时代

    种田之丫鬟时代

    苗妍穿成皇子妃的心腹丫鬟古梅,和隐于皇子府的武林高手阴差阳错……互相恋慕了。PS:有权斗、有宅斗、还有情斗……但这些和主角都是擦身而过,文主要讲述的是主角以及主角身边人在她们各自的位置上的平凡生活,站在主角的角度温馨无虐、充实有趣。任周围风起云涌、我自逍遥……
  • 我的创世笔记

    我的创世笔记

    这是一个初中生成为创世神之后,带着宠物穿梭于各个世界之间,为创造自己的世界而作准备,并愉快的收小弟的故事。安小茹:谁是宠物啊,给我说清楚,喊我姐!选错了作品分类,投错了区〔 ̄^ ̄U〕新人新书,请大家多多支持一下!
  • 通天东皇

    通天东皇

    天域东皇!持通天令,启通天门,逆天重生,踏通天路,成通天道!
  • 控神天地

    控神天地

    张磊:我怎么来到这里了?劳资居然重生了我的武力呢?我去了另一个世界……
  • 欣枫亦沧海

    欣枫亦沧海

    一次与小混混之间发生的冲突,让林枫意外的获得了一个神器的古玉盒……神奇的古玉盒隐藏着无人知晓的秘密……在疑惑中成长的林枫,凭借着古玉盒的神奇,逐渐走向他的人生之巅……
  • 七之一五行法师

    七之一五行法师

    百世轮回,百世之内,未见外界,一切只有方圆不过千米,所生不过25岁,换一个世界,再次轮回,能否打破限制,能否获得完整的一生······在另一个世界,用百世的经验,把魔法师当特种兵练,书上看来的,视频里看来的东西,先用了再说!没有枪械子弹,没有大炮导弹,我们有魔法!
  • 戏耍万界

    戏耍万界

    修理道德心经要强大的体魄,没问题,老子喝基因药水操控机甲要强大的移动能源,没问题,老子真气轰过去建立科技帝国,建立修真家族,在校园内,美女被我征服,黑客技术让我无所不能万界被我执管,连万界美女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