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位举人,他经过三科,又参加候选,终于获得山东某县县令的职位。在他第一次去拜见上峰时,两人便同桌共餐。餐间,县令想不出该说什么话。沉默许久,忽然问道:“大人尊姓?”这位上峰有些吃惊,然而碍于面子,勉强作答了。县令低头又是一阵沉默,突然又说:“大人的姓,百家姓中好像没有。”上峰更加惊异,答道:“我是旗人,贵县不知道吗?”县令又站起来,说:“大人在哪一旗?”上峰说:“正红旗。”县令说:“正黄旗最好,大人为何不在正黄旗?”上峰终于勃然大怒,反问道:“贵县是哪一省人?”县令说:“广西。”上峰说:“广东最好,你为何不在广东?”直到这时,县令才发现上峰早已满脸怒气,于是也只好赶快离去。第二天,上峰令他回去,任学校教职。举人一开始就犯了口误,紧接着他又不会察言观色,从而葬送前程。
如果我们在饭局交际中能够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就可以更好地与人交流。在饭局中我们总会遇见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比如,你正在全神贯注地与人交谈,对方手机响了,或者进来一位不速之客。这时,就要学会敏锐地感知这些意外信息的到来,并且沉着应对,做出恰当的处理:你应主动中止交谈,请人优先处理自己的事,不能充耳不闻、继续滔滔不绝地长篇大论下去,这样会使他人陷入两难之中。
如果他人在与你说话的同时,眼睛望向别处,同时有人在小声讲话,这就表明你的出现打断了什么重要的事,而对方心里始终惦记着这件事,虽然他在接待你,却是心不在焉。这时最明智的方法是停下你的谈话,并给出一个最重要的请求告辞:“您一定很忙。我就不打扰了,过两天我再来听回音吧!”你走了,他的心里对你既有感激,也有内疚:“因为自己的事,没好好接待人家。”这样,他会努力完成你的托付,以此来补报。这样的处理更容易达到沟通的最初目的。
二、善于捕捉“弦外之音”
东晋末年,刘裕军权在握,征战经年,攒足了取晋室而代之的资本。然而当时他领兵在外,无法周密地掌控朝廷,想回都城建康,又苦于没有皇命。于是,心事重重的刘裕设下了一个饭局,邀请手下臣子们前来宴饮。席间,刘裕说,桓玄篡位后,东晋的气数已尽,“我首倡大义,复兴皇室,南征北伐,平定四海,功成业著,随荷九锡”。如今我年岁已高,位极人臣,可人世间最应引以为戒的就是盛满而衰。所以,我想尽早奉还爵位,归老京师。这番话虽是言不由衷,可大伙儿却都想当然地以为老人家年迈操劳,是想休息了,于是纷纷溜须拍马,一味歌功颂德,一直到天黑散席。只有傅亮一人,在离开的路上思考着领导无缘无故请吃饭的原因。难道只是为了跟大家说明他要交出兵权回家养老吗?不对,一定另有玄机!前思后想终于明了其中的缘由,于是赶紧回去叩门请见。见到刘裕后,傅亮并不多话,只说:“臣暂宜还都。”刘裕闻言暗自叫好,这小子总算明白了。辞别刘裕后,傅亮立刻赶回都城。不久,刘裕便接到回京入辅的诏书。不用说,傅亮自然是悟出了刘裕想改朝换代的心思,定是在京城做了不少工作,从而帮助刘裕名正言顺地回到朝中。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察言是很有学问的。人内心的思想,有时会不知不觉在口头上流露出来,因此,与别人交谈时,只要我们留心,就可以从谈话中探知别人的内心世界:
1.由话题知心理。人们常常将情绪从一个话题里不自觉地显现出来,话题的种类形形色色,若想明白对方的性格、气质、想法,就要揣测话题与说话者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2.措辞习惯中流露的“秘密”。语言表明出身,语言的差异除了社会、阶层或地理等客观差异外,还有因个人心理差别而显现的心理性措辞差异。种种曲折的深层心理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反映在措辞上。即使同自己想表现的自我形象无关,通过分析措辞,常常也可以大概判断出这个人的真实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潜意识里的措辞才更有说服力,更能显现出其人自身。
3.说话方式能反映真实想法。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感情或意见,都在说话方式里表现得清清楚楚,只要仔细揣摩,弦外之音终究会从言语的帘幕下逐渐浮起。
三、写在脸上的“天气变化”
丈夫小A和妻子小B刚结婚时,感情非常要好,两人几乎形影不离。可是,随着生活日渐平淡,彼此日渐熟悉,婚后的生活慢慢地趋于单调,再也没有新鲜感了。他们开始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事而吵架。起初小A和小B一有不满就互相争吵,各不相让,但吵过后两人都坚持不了多久就和好。可是,随着矛盾的增加,吵架成了家常便饭,之后他们谁也不愿再理睬对方,于是进入婚姻中的冷战阶段。但是冷战毕竟不是办法,小A和小B还要面对家人和朋友,为了不让别人看出来,他们逐渐过渡到有别人在场的时候,彼此表现得很恩爱,一旦只有他们独处时,家里则静悄悄的,互不打扰。渐渐地,没人在的时候他们也开始说话了,但这并不是尽弃前嫌,反而只是因为有些话不得不说。当彼此的矛盾发展到极致,不快乐的表情反而逐渐消失,他们的脸上时常呈现出一种微笑,客气又亲切。难怪一位经常办理离婚案的法官说,当夫妇间任何一方表现出这种态度时,就表明夫妻关系已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了。
人类的心理活动非常微妙,这种微妙常会从表情里流露出来。倘若遇到高兴的事情,眉眼之间满是笑意,而一旦遇到悲哀的状况,也自然会泪流满面。不过,也有些人不愿将内心活动呈现在面容上,单从表面上看,会让人判断失误。
比如,在一次洽谈会上,对方很可能摆出一副完全满意的微笑表情,使人很安心地觉得交涉成功了,“我明白了,你说得很有道理,这次我一定考虑考虑。”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是以失败而告终。
由此看来,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从表情上判断对方的真实情感。以表情作为突破口来观察对方心理时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1.没表情不等于没感情。在饭局中,有些人不管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都摆着一副无表情的扑克脸。其实我们要明白,没表情不等于没感情,因为内心活动倘若不呈现在面部,就会显得很不自然。也许越是没有表情的人,其感情越为冲动。
2.愤怒、悲哀或憎恨至极点时也会微笑。人们常说的“笑在脸上,哭在心里”正是这种类型。纵然满怀敌意,但表面上却要谈笑风生,落落大方。
四、透过“心灵之窗”读人心
希腊神话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若有谁被怪物三姐妹中的美杜莎看上一眼,就会立刻变为石头。其实,这就是神话给人类的眼睛所涂上的神秘色彩。
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欲望和情感,首先通过视线反映出来。视线的方向、转变、集中程度等都表达着不同的心理状态。观察他人视线的变化,同样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五、从穿着打扮洞察人心
人降生的时候皆是赤裸之身,通过穿衣来遮羞御寒。从一个人的穿着上就可以察觉出其性格特点:1.衣着华丽的人,通常非常自我,并且爱出风头;2.衣着朴素者有时会缺乏自信,时常因自卑感而与人发生争吵;3.喜欢时髦服装者有孤独感,情绪起伏较大;4.不理时尚者常以自我为中心,标新立异;5.突然改变一贯衣着风格的人,有逃避现实的用意;6.另有一类人对流行既不狂热,也不会置之不理,即使改变着装风格也是渐渐实行。这一类人处世中庸,情绪稳定,一般不会做什么出格的事。他们理性多于感性,不会放纵自己的欲望,也不盲从大众时尚。此类人较为可靠,值得结交。
《论语》说:“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从幼时起,我们就被教育要懂得察言观色。如今,察言观色已经成为人际交往、游刃职场的必备技能。一个人在谈话中所讲的内容,其肢体表现出的含义,声音的特质,眼神以及穿着都是其心理状态的投影点。这些不经意间表现的细节,在饭局之中尤其重要。它们不仅可以帮助你洞察人心,更有利于你见招拆招、各个攻破,使自己在“局”中处于稳固不败之地。
吃饭本是享受,应酬饭局却需要忍耐
“你吃饭了吗?”这句最简单、最真挚、最亲近的问候从几千年前的文明古国流传至今,始终无法被其他语言所取代。尽管这句话少了一些文绉绉的书卷气息,但其中流露出的亲切感却令人无法抗拒。
一个人的生命,是靠食物和水分来维持的。同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彼此对吃饭却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孩子们把吃饭当成了父母留的家庭作业,多半是在父母软硬兼施的催促下完成的;年迈的老人们通常把吃饭当成一种能耐,吃得越多就证明自己的身体越硬朗;很多白领把吃饭当成例行公事,在工作繁忙的时候,吃饭就是对付;而大多赴宴者则把吃饭当成了显耀身份地位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女士们会将自己温柔贤淑的一面展示于众,一面嫣然巧笑,一面朱唇小启浅尝辄止……其实,不管对于怎样的人群,吃饭都算得上是一种享受。
在繁忙的工作之后,为了缓解生活的压力,很多人都喜欢三五成群、四六一伙地凑个饭局。与家人、朋友或是爱人在一起吃顿饭,营造浪漫、温馨的氛围,在这样的温馨里,一整天的劳累和苦闷都会随之烟消云散。
说吃饭是享受,其最高境界在于能吃得尽情尽兴!如今,不论是新婚的小两口还是一个人生活的小白领,在家吃饭的机会都少得可怜。其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劳累之后,他们不想再透支自己的身体挤进厨房里忙东忙西,更何况自己的手艺也并没有那么好。街边到处是形形色色的小吃快餐,看起来就让人口水直流,去外面吃晚餐又不用洗碗,回家就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何乐而不为。
其实这样的观念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只是他们都忽略了生活中的情调。如果把吃饭当作是一种例行公事般的任务,那吃饭就谈不上是一种享受了。吃饭要营造一些小气氛,来衬托出其中的情调。尤其是80后的新婚小情侣,学会做两道拿手的小菜,在结婚周年纪念日、情人节或周末,小两口一起下厨,共同演奏一场锅碗瓢盆交响乐,岂非别有一番情趣?
有一天经过一条街,发现一个地摊处围了不少年轻的小情侣,受好奇心的驱使,我也走近围观。原来很多情侣都在选购一个大骰子。这个骰子与我们打牌的骰子大有不同,它的六面不是点数,却是买菜、做饭、洗碗、洗衣等家务劳动。看到这一幕,我不由得想起邻居家新婚的小两口。不管工作有多繁忙,每天下班之后他们二人都会提着各类的蔬菜、水果回家,一到家就钻进厨房一阵忙碌,还不时传出嬉笑声。整个厨房仿佛都被他们的热情感染了,变得愈发有声有色。也许他们做起家务来并不娴熟,也许他们做出的饭菜并不是那么美味,但是这种幸福的感觉却令人羡慕不已。其实,幸福不仅仅在终点站,通往幸福的路也是很美妙的。
和亲人、爱人一起动手做饭,然后一起品尝自己的“佳作”,这就是全世界幸福家庭共同的小秘密。
然而,还有另外一种饭局,根本谈不上享受,却是一种煎熬。
一名做营销的朋友抱怨说,如果他接到10个应酬电话,一定至少有7个是不想去的,但是为了工作,却又不得不去。应酬的饭局总是如此让人头疼。
有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人在碰到一个推不掉的“应酬”时,感受都是负面的。其中25.8%的人都觉得“很痛苦”,更有多达42.7%的受访者则感觉“很无奈”。饭局不断,看似风光无限,其实受罪连连,聊起吃喝,总是有倒不尽的“苦水”。
人们都说:朋友多了路好走。此话不假,尤其在中国这个人际网如此复杂的环境里,多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是多一笔财富。然而,要维持朋友关系,总得多联络,一联络应酬就自然很多,也就难免要围饭桌。朋友们平日里工作都很忙,难得一聚,边吃边喝边聊天,一团和气。当然我所说的并非都是酒肉朋友,即使是知心好友,在饭局上谈天说地也是常情。为了应酬,很多人打肿脸充胖子,不会喝酒却拿健康去赌,宁可当酒烈士也不愿丢面子得罪朋友。觥筹交错之间,互相说着或真心或违心或讨好或恭维的酒话,殊不知回到家中有多狼狈!更有甚者,常常因为应酬而忽略了家人。
某天,一位应酬诸多的父亲很晚下班回家,又累又烦,一进门就直接倒在沙发上。5岁的儿子见爸爸回来了,凑上去问:“爸爸,你1个小时能赚多少钱?”父亲听了又惊又恼,无奈之下只好告诉孩子,他1小时可以赚100元。谁知,听了爸爸的回答后,5岁的孩子竟然求父亲借他30元钱,父亲因为刚刚结束应酬,心里本就不痛快,就毫不留情地训斥了孩子一顿。然而1小时后,父亲渐渐平静了下来,他意识到自己刚才对孩子的态度太凶了,于是就给了孩子30元。孩子接过钱后高兴得不得了,他转身从枕头下拿出几张被弄皱的钞票对父亲说:“爸,我现在有100元了,我可以买你1小时的时间吗?明天早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饭。”父亲听后,抱起儿子,不禁泪流满面。
愈来愈多的应酬饭局让人们渐渐失去了享受生活、品味美食的快乐,更多的时候,都要忍受推不掉的应酬给身心和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
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公务员“回家吃饭”问题。委员们认为饭局应酬多,归根到底是一个社会风气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建议公务员中午休息都取消,早点上班,也早点下班。
饭局对许多在党政机关工作的人来说,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而变成了“家常便饭”,甚至是一个“沉甸甸”的包袱,一个无可奈何的现状。我们不禁要思考,“回家吃饭成奢侈”到底反映了什么问题?
如今的公务型“饭局应酬”令代表委员“深恶痛绝”。这其中所折射出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其危害更值得我们高度警惕。显然,过多过滥的公务型“饭局应酬”已经开始让我们的领导干部呈现出一种“透支”精力的状态。它不但减少了领导干部们的业余时间,也在身体上给他们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站在社会的角度上来看,这其中隐藏着“公款挥霍”之嫌,这样的挥霍其实是一种与党风廉政建设水火不容的不良现象,它会无情地对和谐社会、和谐家庭造成直接的破坏。从诸多的不利因素来看,我们确实需要对过多过滥的公务型“饭局”加以遏制,让领导干部们从公务饭局中得到“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