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41600000005

第5章 甲午战败:中国精英救国之路的分化(2)

再看皇权中心的两个关键人物——西太后和光绪皇帝。后者作为名义上的一国之君,理所当然地要对国家利益负责。然而他的上台与亲政毕竟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背景,因而西太后对他存有某些不满与不放心似乎也在情理之中。问题在于,作为皇权中心的关键人物,光绪皇帝的职责在于确立皇权的绝对权威,协调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以皇权的至上性对各种发展方案进行优化选择与裁决,以便确立朝廷内部乃至国人的共识。然而我们看到,光绪皇帝似乎从一开始就不具备这样的品质。一方面,他生性柔弱,且具有极强的自卑感,凡事并无一定之见,“慑于积威,见太后辄战栗,虽亲政不敢自主。戊戌变法,也事事请慈旨”。[?金梁:《四朝佚闻》。见《戊戌变法》资料丛刊第4册第221页,神州国光社1953年。

]另一方面,基于自卑,他又具有极强的自尊意识和自主心理,对西太后的不满与不放心无法从善意的角度去理解,反而以为西太后是在处处与他为难,因而在本能上又对西太后有一种抗拒和逆反的心态。

光绪皇帝年轻、幼稚、不成熟,似乎也情有可原。而西太后作为清政府的实际最高统治者,又有长时期的统治经历与经验,按理说应该能够理解和容忍光绪皇帝的这些弱点与毛病,尤其是他们之间并无根本的政见分歧与利益冲突的时候,更应携手合作,刷新政治,建设国家。而且,西太后个人不能不清楚地知道,皇权中心的两个关键人物意气用事,其后果不只在于贻误大事,而是在统治层内部制造了大分裂,使上上下下大小官僚都在费尽心思地考虑自己的选择。“按照康(有为)的说法,西太后与光绪之间没有别的,而只是僵持不让而已。西太后恨光绪企图掌握政权,光绪则深感自己地位的卑微与从属,迄至现在(指戊戌政变后),他仍受制于西太后。在光绪热心变法以前,这期间他们之间的争斗,似乎主要的是为争政权,至于所争的是何种政权,彼此的目的并无显著的区别。而一般高级官吏,不论是倒向西太后这边,或倒向光绪那边,全凭他们猜测谁可得势,并非由于他们认为政治需要改革,或者他们决心守旧。换言之,西太后与光绪之间的冲突,并未涉及政见的不同。”[?《窦纳乐致英国外交大臣》。见《戊戌变法》资料丛刊第3册第536页。

]就此而言,皇权中心的分裂,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它既加速、加重了清政府内部本已存在的严重内耗,更使清政府内部乃至国人无法在甲午战争之后建立起起码的共识,确认中国发展应该走的道路。

超前的政治体制改革

清政府高层统治者在甲午战争之后的内耗与日俱增,尤其是在帝后两党的外在形象日趋明朗的时候,这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便是,人为地将统治阶级分成若干集团,举国共识的建立更是艰难而不可预计,其中最大的分歧就是,中国是否还能沿着旧有的轨道继续前进,是否必须进行体制及基本国策方面的重大改革。

按照清朝实际最高统治者西太后的想法,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有复杂的背景和多方面的原因,由此而怪罪洋务新政及几十年来的基本国策是不对的。不过,甲午战争的考验确实也暴露了中国内政特别是体制方面的一些弱点和不足,中国就此进行某些适度的改革与调整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正当其时。因此,在甲午战争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太后对于国人的抱怨与指责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同情,并对康有为以及一些开明官僚的维新呼唤、改革方案予以善意的回应。当她第一次看到康有为的改革方案后,不仅没有指责这一方案的过激与荒谬,而是“留览十日”,进行审慎考虑之后批转“各省督抚会议奏覆”,[?徐勤:《南海先生四上书杂记》。转引自汤志钧:《戊戌变法史》第122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

]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西太后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坚决反对变法,反对改革。

西太后不是顽固的守旧派,作为清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她渴望中国的繁荣与昌盛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事实上,在她统治的几十年中,如果没有她的主持或支持,洋务新政不可能发生与发展。事情的真相或许正像她所陈述的那样:“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也就是说,只要有利于中国的富强与发展,有利于恢复中华帝国在国际社会应有的风度、尊严与地位,西太后并不是坚决排斥与反对,而是乐观其成。然而,西太后毕竟是大清帝国的最高主宰,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肩负着对大清帝国、万民百姓无人可比的历史重任,因此,她对改革的同情、理解和支持,从来都基于一定的原则性和某些政策底线,从来都不是无所顾忌的彻底改革派。在她看来,中国如果不改革,不引进、吸收外来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中国便不可能真正有希望,只是这种改革必须立足于一定的原则,“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费行简:《慈禧传信录》。见《戊戌变法》资料丛刊第1册第464页。

]而且,任何改革都应在政府的主导下循序渐进,操之过急引起动荡可能适得其反,一事无成。

应该说,西太后的认识与主张并无大错,清朝统治阶层在甲午战争之后如果以此为共识,中国的未来与发展可能将是另外一个样子。然而实际情况却是,由于光绪帝与西太后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别与分歧,遂使本该达成的共识束之高阁,反将中国引到了另外一条道路上去了。

在光绪皇帝看来,中国的改革宜重根本,如果不对国家体制、基本国策进行改革与调整,徒练兵制械,远不足以解决中国的问题。他虽然自始至终没有提出一套完整的治国方案,但似乎在甲午战争之后不久,他就比西太后走得更远。他似乎以为中国过去的一切都不值得留恋,中国的未来与发展完全有待于中国能否与传统体制相决裂,故而他较西太后更容易接受康有为等人一揽子的维新方案,真诚相信康有为的方案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灵丹妙药,而西太后稳健的、渐进的改良方案业已过时。

平心而论,光绪帝鉴于“外难日迫,国势阽危”的现状而“锐欲革新庶政致富强”的基本想法无可厚非,[?恽毓鼎:《崇陵传信录》。见《戊戌变法》资料丛刊第1册第475页。

]康有为的一揽子维新方案也未尝不可作为中国未来与发展的一种选择。问题在于,中国毕竟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旧的政治体制虽然存在若干重大而不能容忍的内在缺陷,但不顾一切地将其全部扔掉,恐怕并不是一种可行的方案。而且,全体中国人千百年来毕竟生存于这种旧的体制模式中,当新的经济关系并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强制他们抛弃旧的习惯而遵从于新的政治习惯,不仅事实上不太可能,而且势必遇到极大的阻力。也就是说,光绪皇帝的基本思路或许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但其大破大立同时进行的策略与手段,无疑超出了社会的实际承受力,因而也就由此注定了他的悲剧性命运和失败的结局。

我们的这种分析当然是事后的总结与反省,事实上在当时,人们基于亡国危机的焦灼情绪和世纪末的恐惧,不仅无法冷静地反省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反而因其维新方案的不断受挫和改革进程的艰难而更加埋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更觉得中国如果不进行彻底的改革,不彻底冲破传统的藩篱,等待中国的不是富强,而是死亡。我们看到,康有为在甲午战争之后一次又一次的上书,知识分子一次又一次的聚会与结社,开明官僚一次又一次关于改革的呼吁,在本质上都是基于对中国的未来前途的深沉思考,都是基于中国旧有传统的阻力过分强大而产生的愤怒。换言之,如果中国没有数千年的悠久文化传统,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旧体制,那么,“咸与维新”的改革事业便不难推行,彻底打破旧传统、旧体制的呼声便也没有必要出现。问题在于,历史毕竟不能以假设为前提,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甲午战争之后,日趋高涨的维新思潮实际上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之中。

当然,从维新思潮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一方面说,他们只能前进,而不能后退。他们只有彻底冲决网罗,才能使他们的呼唤由呐喊进入实践。因而我们看到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是,他们一方面不断地制造或夸大民族危机的舆论,另一方面则一次比一次地加大改革的深度和范围。仅以康有为为例,他在1895年5月2日上清帝第二书中,虽然详尽分析了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甲午以前,吾内地无恙也,今东边及台湾一割,法窥滇、桂,英窥滇、粤及西藏,俄窥新疆及吉林、黑龙江,必接踵而来,岂肯迟迟以礼让为国哉?况数十年之逐逐于后乎?譬大病之后,元气既弱,外邪易侵,变症百作,岂与同治之时,吾国势尤盛,外夷窥伺情形未洽比哉?且民心既解,散勇无归,外患内讧,祸在旦夕,而欲苟借和款,求安目前,亡无日矣,今乃始基耳”。但他所提出的改革方案并未触及政治体制等根本问题,而是论证“夫富国之法有六:曰钞法,曰铁路,曰机器轮舟,曰开矿,曰铸银,曰邮政”。似乎并未超出洋务新政已有的范围,其目的也只是“大雪国耻,耀我威稜”。[?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康有为政论集》第115~135页。

]表现出一种强烈复仇意识下有限度的变革。

然而到了1898年1月,他在上清帝第七书中,开篇便说:“窃顷强邻四迫,国势危蹙,皇上忧劳社稷,亟筹自强,量势审时,必有取法,将笃守祖宗之旧法耶?则大地忽通,数十强国环迫,皆祖宗所未遇,必不能执旧方以医变症也。……职窃考之地球,富乐莫如美,而民主之制与中国不同;强盛莫如英德,而君民共主之制,仍与中国稍异。惟俄国其君权最尊,体制崇严,与中国同。其始为瑞典削弱,为泰西摈鄙,亦与中国同。然其以君权变法,转弱为强,化衰为盛之速者,莫如俄主大彼得,故中国变法莫如法俄,以君权变法,莫如采法彼得。”[?康有为:《上清帝第七书》,《康有为政论集》第218页。

]很显然,康有为此时与三年前思想的最大不同,不在于对民族危机现状的分析更进一层,而是认为此前包括他个人在内所提出的富国强兵的改革方案只治其表,不治其本,中国问题的真解决有待于政治体制的大变动,有待于中国能否及时进行政治体制方面的彻底改革。

我们无需在此详尽分析康有为政治改革的目标与模式,但我们已明显地感到,仅仅经过短短的三年时间,原本以富国强兵、报仇雪耻为主导的维新思潮,“在康有为等的积极活动中,政治改革空气日趋浓郁”,[?汤志钧:《戊戌变法史》第316页。

]似乎政治改革的条件也日趋成熟。于是,一旦光绪皇帝颁布“诏定国是”,中国的政治改革便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而任意驰骋。

时间过去一个多世纪,我们无法评定维新派对政治改革的呼唤有什么错误,但我们仍愿强调的是,当经济基础尚没有足够的成长,当人们的经济关系尚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候,过分超前进行政治改革,即使它可能会取得某些暂时的成功,但从总体上说则势必陷入失败的困境。这种浪漫的政治理想可能会逞一时之快,刺激人们的胃口与幻想,但它毕竟也是一条政治上不通的路,不仅超越了社会对改革的实际承受力,而且势必将原本可正常发展的中国导入一条前途渺茫的岐途。

被忽视的渐进改革之路

维新派的政治改革理想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然而由于社会基础、经济条件的不具备,因而使其理想只能是十足的政治浪漫主义。而且,他们的理想究竟如何实现,在他们的心目中似乎只是凭借光绪皇帝的圣明与果敢,康有为曾经充满激情地写道:“外侮迫矣,通商则不许,借款则阻挠,今虽欲变政,恐外人掣肘,况能从容待我十年教训乎?故非如彼得之举动奇绝,不能桓拨速成雷轰电掣也。皇上天赐勇智,鉴考今古,深观时变,遍察万国,远念帝舜、武丁、句践、太宗文皇帝之图迹,下鉴亡明、缅甸之覆辙,伏愿几暇垂览此书(指《俄主彼得变政记》),日置左右,彼得举动,日存圣意,摩积激动,震越于中,必有赫然发愤不能自已者,非必全摹其迹,而神武举动,绝出寻常,雷霆震声,皎日照耀,一鸣惊人,万物昭苏,必能令天下回首面内,强邻改视易听,其治效之速,奏功之奇,有非臣下所能窥测者。以中国二万万方里之地,四万万之民,皇上举而陶冶之,岂可量哉?”[?康有为:《上清帝第七书》,《康有为政论集》第221页。

]很显然,这里除盲目的乐观和一些假设性的前提外,康有为并没有对如何才能实现他的政治改革理想提出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方案。

假设性的前提不可能得出必然性的结论,事实上,光绪皇帝并不像康有为所期望的那样圣明与果敢。因此,中国的未来与发展虽然迟早必将遵循康有为等人指出的道路,但在当时似乎条件尚不具备,中国最近期的发展尚需另外谋求一种变通的方案,既不可能也无法退回到旧有的轨道,也不可能沿着康有为的指点继续前进。

后来的事实也刚好证明了这一点,康有为的政治改革仅仅闹腾了一百天,便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动荡和社会心理的普遍不满,西太后只需举手之劳便将百日维新全案推翻,中国似乎又回复到旧有的轨道上去了。

这种回复当然只是一种假象,它的意义除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下的权力之争外,还不足以表明西太后与光绪帝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说到底,他们都是清王朝最高利益的代表者,在涉及清王朝根本利益的问题上,他们实际上是一丘之貉。不过,我们这里暂且无意分析西太后与光绪帝之间的区别,也不比方现在探讨康有为倡导的维新运动之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我们现在最感兴趣的是,在康有为提出并竭力鼓吹他的政治改革方案的时候,中国人并不是举国一致地完全赞同。相反,许多中国人(其实也可以说是“先进的中国人”)也提出一些反对或修正案。然而,或许这些反对与修正案的提出者居于少数,或不从属于时代的主流思潮,因而他们的建议与主张并不被真正地重视与采纳,而事后又恰恰证明他们的建议与主张并不完全都错,其中也不乏闪光的东西。这种教训既是19世纪末年的中国政治遗产,也是20世纪中国一错再错的深层原因之一。

同类推荐
  • 明朝探案小分队

    明朝探案小分队

    探案我们是认真的,剧情是扯淡的。我们就是探案小分队
  • 周志

    周志

    理国无难似理兵,兵家法令贵尊行。行刑不避君王宠,一笑随刀八阵成。蔺辰,一个穿越到春秋末年的企业家。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人命是最不值钱的。为了不至于沦落为“贱命”,他只能躲在封建主义的羽翼下瑟瑟发抖,并为它不断的添砖加瓦,最终成为封建主义的一块砖石。
  •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 抱歉我不是咸鱼

    抱歉我不是咸鱼

    咸鱼?不,我不是,我只是不求上进...混吃等死?不,我也不是,我那是战略性消耗物资...走运?不,你又错了,那是哥长得帅,脸白...
  • 东晋小军将

    东晋小军将

    现代理工男,成为东晋一小军将刘牢之,为改变“一人而三反”,一根绳子了结自己的命运,赚钱、练兵、横扫天下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木叶之黎明破晓

    木叶之黎明破晓

    穿越成少年时期的长门,开局就是一双轮回眼……PS:无系统,无乱入,纯火影文,正经文!敲黑板,重点是正经文!!
  • 上海风云

    上海风云

    本书将要推到重写!不定时更新,请大家去支持新书!书名:隋末逐鹿记书号:113050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创世之音之迷月星云

    创世之音之迷月星云

    战争后的音灵宇宙,并非绝对和平!战斗还在继续,历练者们,准备好了吗?
  • 改变一生的理财计划

    改变一生的理财计划

    本书没有高深莫测的空谈,也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是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理财指南。书中对树立正确先进的理财观念、掌握常用理财方式的技巧、制定切实可行的理财方案、合理消费作了详细的叙述,同时配有多个家庭和个人成功理财的典型案例。相信你一定能从中学到独特的理财知识和窍门,轻轻松松成为理财高手,从而使你的家庭和个人财富迅速增值。朋友,如果你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计划,那么你是否有了自己的理财计划呢?唯有以人为鉴,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从现在起,做好自己一生的理财计划,才能达到提早“拥有”财富,提早“享受”财富的目的。
  • 刀客正传

    刀客正传

    寒蝉冷月秋风劲,泗水东流舟自横。阎王不嫌门客多,晁家今夜几人回?话说张勇浑身是血,放下怀中的襁褓就此离去。女人盯着他的背影,直到再也看不见,这才喃喃自语:“大哥,你一定要活着回来!”。过了很久,女人转身回屋,一边走一边撩开衣襟:“想必是饿了,姨娘这就给你吃东西!”怀中婴儿捕捉到食物,心满意足的继续睡去,周围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 中国大趋势——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突围

    中国大趋势——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突围

    《中国大趋势: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突围》将从金融危机之下全球经济的现状、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和影响、能源和粮食危机带给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中国拯救世界的博弈谬论、寻找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佳机遇、人民币国际化的途径和战术以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展望等层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相信是你了解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一本重要参考文献,也必将给关心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你带来更多的启迪和思考。中国经济复苏的速度和质量要想突围,不但与国际经济危机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国内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和力度。
  • 孪心纪

    孪心纪

    明朝末年,将军府诞下一对孪生兄弟,却于“百日宴”忽得怪疾,幸得一老道相救,但因缘际会只可救其中一人,取舍不定之间,只得将二人精魄共附一体,十年一轮回,交替享有肉身。终有一天,一方不甘错失十年人间……
  • 大纨绔

    大纨绔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纨绔有文化。纨绔少爷的逆袭日记:被家族发配到鸟不拉屎的穷地方,打碎了他混吃等死的伟大梦想,为了过上好日子,他要努力开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