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49400000003

第3章 亦庄亦邪,大巧不工(2)

最令人称叹的是,齐白石就连作画时的每一笔墨都要用到淋漓尽致,真是惜墨如金。据老舍之子舒乙现场观察,白石老人“非常注重墨色的运用。他用墨非常精细,总是把每一笔的墨全部用光,才会去洗笔。当画完一幅画的时候,他笔洗里的水还是清澈的。能够把墨用得如此巧妙、精致、节约,真是太神奇了”!

舒乙的话并非夸张,齐白石一幅画完成之后,旁边洗笔的水依然清澈见底,这不仅来自舒乙的回忆,在齐白石许多友人与学生的回忆中都可以见到。

齐白石的篆刻同样非常有名,特立独行,自成一体。他自谈刻印的方法说:“我刻印,同写字一样。写字,写笔不重描,刻印,一刀下去,决不回刀。我的刻法,纵横各一刀,只有两个方向,不同一般人所刻的,去一刀,回一刀,纵横来回各一刀,要有四个方向。”这样的刻法节俭之至!凝练之至!痛快之至!难怪他人难以企及。

齐白石卖画的时候也有很多趣事。有时候遇到赖皮一点的顾客,钱没给够,却想着“买一送一”,缠着老头子添条虾加条鱼啥的。遇到这样的主儿,老头子也不多说话,提笔就给加上去,但是这鱼、这虾怎么看都没有生气,像是缺氧了一样。客人正纳闷:“这虾怎么看着像死虾?”老头子白眼一翻,说:“活虾子市面上多贵啊!”

就连一向精明过人的张大千也佩服齐白石是“最懂得生意经的画家”,1971年,画家周士心到美国拜访张大千,听其摆龙门阵,将听到的一段白石卖画的逸事写在了《环荜盦访张大千》文中。

话说来客到齐家买画,坐定恭维数语之后,说:“齐老先生的草虫,最出名,可否割爱一册?”齐白石答:“年纪老了,眼光不好,工笔草虫不画了。真是对不起,没有了。”来客再请,老头子见其确有诚意,半晌才说:“有是有一部,不过是太太藏起的,不知她肯不肯出卖。”来客求之尤急,老头就拉直了嗓门:“太太,有位贵客要看看你那部草虫册页哩。”齐夫人在房中回说:“嗳,这部册页不卖的!”老头又大声说:“贵客看得中意,能出大价哩。”于是就在一问一答中,高价成交了。

吝啬与慷慨的两端(下)

如果你看了上面的故事,就武断地认为齐白石是一个锱铢必较、抠门绝顶的人,那么下面的事实却又告诉我们一个截然相反的齐白石。

20世纪50年代初,黄苗子第一次跟着李可染去见齐白石,临分别时白石老人颤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掏出二元人民币,一人一元。黄苗子正要推辞,李可染悄悄地对他说:“这是老师的规矩,如果不要,他会生气的。”黄苗子只好恭敬不如从命,此后他去齐家经常获赐车钱。当年的一元人民币可不比当今,50年代国内一克黄金的收购价也不过三四元钱。

齐白石偶尔也会到学生的家中去走走。据他的关门弟子许麟庐回忆,有一次老师到他家了,那天正好他的妻子生下了儿子小九,老人知道了很开心,马上拿出十块钱给刚出生的小孩子当见面礼,另外还拿出五块钱给保姆,许麟庐感叹:“那时候十块可不得了啊。”

齐白石尽管卖画的时候很“鸡贼”,但是他对于自己的学生和朋友却从来不吝惜自己的画,常常慨然相送。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齐白石所任教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被迫于5月停办,临别时齐白石让弟子们各自说出所喜爱的花鸟虫鱼,赠每人一幅画作纪念。胡翘然喜欢荷花,白石老人立即很高兴地为他画了一幅中堂荷花,画面题“出淤泥而不染”,上款书“翘然弟子嘱”,下款具名后加盖了双章——“白石”、“齐璜”。几十年之后,胡翘然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仍然激动不已。

另据黄苗子所述,有一次他去拜访白石老人,在齐家门口碰到一位邮递员,他知道黄苗子是来见老人的,便托他将信捎带进去。这是一封老家的来信,老人坐在他的破长藤椅上将信读完,样子十分高兴,起来后盯着黄苗子看了一会儿,颤颤巍巍地从腰间摸出大柜的钥匙,打开柜门,拿出很多卷画,对黄说:“你挑吧,挑一张你最喜欢的,我送给你。”黄苗子选了一幅“虾”,齐白石在上面写了两行跋语:“八十九岁之白石老人,久客京华,梦也思家。时值苗子弟携予亲人书至,此谢之。”写完,不容分说就将画交给了黄苗子。

白石老人的温暖,有时候会爱屋及乌。他去许麟庐家里,看见许麟庐的大儿子,问他:“你喜欢画吗?”许家老大说喜欢,老人又问他喜欢什么呢,答说青蛙,老人当场就用许麟庐的笔墨画了一张青蛙送给许家老大。

对于自己的朋友和学生,齐白石不仅不吝惜自己的画,也从来不遮掩自己的“看家本领”。张大千的老师曾熙平时写字都躲到楼上去,非得意门生不准随侍旁观,因此即使是他的学生也没有几个能够得其真传。而白石老人作画却从不避人,对于求学的后生更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如果说画技是齐白石最值钱的东西,那么他对于这最值钱的东西恰恰是最慷慨的。

最值得我们景仰的是,白石老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从来不因为钱财而出卖自己的人格,这份情操至今仍然熠熠生光。

1917年,五十五岁的白石老人曾在北京自写一作画刻印告白(□代指原稿缺去的字):

余年来神倦,目力尤衰,作画刻印,只能任意所之,不敢应人示□□教。余所不为者,诸君子□□□难。

作画不为者:像不画,工细不画,着色不画,非其人不画,促迫不画。

刻印不为者:水晶玉石牙骨不刻,字小不刻,石小字多不刻,印语俗不刻,不合用印之人不刻,石丑不刻,偶然戏索者不刻,贪画者不归纸,贪印者不归石。明语奉闻!

那个年头齐白石刚到北京,由于他画风走的是青藤、八大冷逸一路,在京城乏人问津,连温饱都成了问题。几年后,在后来成为白石弟子的李苦禅眼里老师还只是“一位不太出名,却很有创新精神的老画师”。直到六十岁,受陈师曾启发,齐白石自创“红花墨叶”的一派,“衰年变法”的成功才使得他在京城声名鹊起。

然而,即使在困境中,齐白石也不肯放宽自己的人格标准。在那样一个年代,艺术家往往是权贵眼里的玩物,艺术从属于权力与金钱,为了生计没有几个人能不折腰。但是齐白石却摆出一副“布衣傲王侯”的姿态,你有权有钱,但是如果不合老子之意,出价再高老子也不伺候了!这不由得让我们对齐白石刮目相看。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白石老人困居被敌伪统治的北平,此后敌伪的大小头子时不时来拉拢老人,送东西、请吃饭、拉交情,甚至要求老人跟他们一起照相,或是参加什么盛典,这些都遭到了齐白石的严词拒绝。为了不跟他们纠缠不清,也懒得跟他们多说废话,齐白石在家门口贴了一张纸条,上写十二个大字:“白石老人心病复发,停止见客。”

迫于生计,齐白石还要继续卖画,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又在大门口贴出了这样一张告白:

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

中外长官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黄苗子说:“在当时的北平,这张告白传遍了全城,大家把老人这份告白和程砚秋息影在西郊留须种田,坚决不给敌伪演戏的事,同样传为艺林的千秋佳话。”

另外齐白石还特地声明:“绝止减画价,绝止吃饭馆,绝止照相。”自卢沟桥事变之后,直至抗战胜利,齐白石几乎不出家门一步,只有在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陈师曾之父陈三立逝世时出门拜奠一次。

到了1943年,为了远离敌伪人员不断的纠缠与骚扰,齐白石索性挂出了“停止卖画”的告示,他在信中告诉朋友自己宁可饿死,也决不做贼。为了表示自己视死如归的决心,他甚至在北房前面的廊子里摆放了一具棺材。战时物资紧缺,失去生活来源的齐白石一家日子更是苦不堪言,这一年齐白石任职过的艺专叫他去领配给煤,老人知道这是日本人的意思,当即谢绝。齐白石虽老,却没有骨质疏松,骨头反而越来越硬。

在《齐白石自传》中,齐白石老人讲到自己童年时的情形,那时他还叫齐阿芝。八岁时齐阿芝跟着在外设馆的外祖父读了不到一年的私塾,这是齐白石唯一的读书生涯。然而这年秋天收成不好,本来就只是“对付活”的齐家陷入了困境。为了帮家里做点事,齐阿芝只好辍学了。田里有点芋头,母亲让阿芝刨回家,用牛粪煨着吃,白石老人说以后自己每逢画芋头,总会想起当年的情景,还写了一首诗:“一丘香芋暮秋凉,当得贫家谷一仓。到老莫嫌风味薄,自煨牛粪火炉香。”芋头刨完了,接着刨野菜,后来白石题白菜诗,也有两句:“充肚者胜半年粮,得志者勿忘其香。”老人感叹道:“穷人家的苦滋味,只有穷人自己明白,不是豪门贵族能知道的。”

齐白石老人是真正穷过苦过的人,“穷”字也是他在自述中反复提到的字眼,他也是真正懂得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一丝一缕物力维艰道理的人。我想任何一个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不仅不会对齐白石的“吝啬”嗤之以鼻,反而会肃然起敬。难得的是,齐白石老人在自述往事的时候已经功成名就,进入了“得志者”的行列,可是他却能“得志”而不“忘形”,永远保持农家子淳朴与节俭的本色,光这一点就没有几个人可及了。而他假“吝啬”之外的真慷慨,又让我们仿佛透过狭小的洞口看到了无边的海天。

事实上,齐白石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富裕,他比我们现在的很多所谓的艺术家穷多了。黄苗子说:“老人后来享有盛名,也从不把润格抬高,1949年以后,一直到他逝世那年,老人已是世界闻名的当代第一流画家,可是自订画值,还始终是三元一尺左右。到他死后,国内外都争着把他的作品视为瑰宝,又何止‘百金尺纸’呢!”

的确,据自己开店卖画的许麟庐说,白石老人一幅上好的“虾”当时也不过卖十来块钱,也就是工薪阶层半个月的工资。如果放在现在,恐怕大多数人一辈子的收入也是买不起的。新中国成立后的齐白石是国宝级的人物,他完全可以将自己的画作昂其值而沽,他却没有,对于大多数真正热爱艺术、热爱白石之画的人,老人还是愿意降低门槛,给他们一个接近自己的机会的。

近情者

新凤霞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她与齐白石第一次见面的情景:“白石老人坐下来和大家打完招呼,就拉着我的手不转睛地看我。过了一会儿,护士伍大姐带点责备口气对老人说:‘你总看别人做什么?’老人不高兴了,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老人说完,气得脸都红了……”我赶忙说:“您看吧,我是演员,我不怕人看。”祖光也上前哄着他说:“您看吧,您看吧……”满屋子人都笑了,这时黄苗子和郁风两口子说:“老师喜欢凤霞,就收她做干女儿吧。”老人才不生气了。

第二天齐白石不仅送画当见面礼,还特地请新凤霞和一帮朋友到西单的湖南曲园饭馆吃饭,齐白石的兴奋劲儿让大家都倍感惊讶,在结账时新凤霞的夫君吴祖光抢着付了钱,对此老头很不高兴,嚷着是自己请客不该他人付钱。为了弥补这个遗憾,齐白石后来又请新凤霞吃了好几顿饭。

齐白石钟爱漂亮的女孩子,在熟人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他也乐意当这些美丽而又有灵气的女孩子的老师。女作家兼画家赵清阁在1948年第一次见齐白石时,也受到了非常的礼遇。据赵清阁回忆,齐白石看见她时,“分外高兴,亲自打开柜子拿出上好的香片叫夏女士沏茶。又取钱叫女佣去买了许多花生、葡萄招待我们。他像对待心爱的孩子似的,亲切地直管捡大个的葡萄往我手里送……”赵清阁要告辞时老人还死活不依,非要请她到外面的湖南饭馆吃晚饭不可。

女弟子们很少有机会见到老人那“鸡贼”的一面,因为齐白石对于她们向来是格外慷慨的。对于新凤霞和赵清阁这样新收的女弟子,老人又是送画又是请客,若是换成男弟子,门都没有。而且据王森然说,凡女弟子求画,齐白石有求必应,而且多是精品。

最令人惊讶的是,有一回齐白石特地叫新凤霞随他一道,打开大柜门,拉开一个大抽屉,里面装满了一抽屉一扎一扎的新钞票。老头说:“你要钱用就拿些去吧。”新凤霞赶紧说:“我不缺钱用。干爹,您把柜子锁上吧。”她后来解释道:“老人是这样的喜欢我,不知要怎样待我才好。”

天啊,这还是那个以精明而着称的齐白石吗?!看来一个人在他喜欢的人面前智商容易变低,这点我相信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位齐老先生对于自己的女弟子尽管关爱得超乎寻常,但一直以来都是发乎情止乎礼,从未和女弟子之间传出任何的绯闻。相反,大多数人还有感于他的天真无邪,对于爱、对于美不懈的追求,也成了白石这样伟大的艺术家能够永葆激情与创造力的原因。

在上文中,赵清阁所提到的“夏女士”名叫夏文珠,是齐白石晚年所雇用的一个护士,实际上则是他未挂名的夫妻。

原来,齐白石曾经有过两次婚姻。齐白石的发妻名唤陈春君,比他大一岁,在他12岁那年来到齐家当童养媳,两人举行了拜堂仪式,到他十九岁的时候方才圆房。到了齐白石五十七岁的时候,背井离乡来到京城当了一名“北漂”,陈夫人舍不得离开家乡而选择独自留守,为了找个人替自己服侍丈夫,陈夫人给他物色了一个“副室”,名叫胡宝珠,时年十八岁。到了齐白石八十岁的时候,元配夫人陈春君去世,次年,侍妾胡宝珠得以扶正。

齐白石和原配陈夫人育有三子二女,后来跟胡宝珠又育有四子三女。最令人佩服的是,齐白石直到七十八岁还老来得子,宝珠为他生下了第四个儿子,连齐白石自己都觉得这是自己最后一个孩子,故取名“良末”,“良”是辈分,“末”意味着后无来者。而早在四十四岁,齐白石就已经当了祖父了。没想到,齐白石八十三岁的时候,宝珠居然又怀孕了,这既说明老头子精力旺盛,也证明夫妻俩伉俪情深。然而,宝珠夫人在这一次生产时却因为难产而去世,年仅四十二岁,小孩也没保住。

胡宝珠侍奉齐白石二十余年,不仅把他照料得无微不至,还经常陪伴老人作画,为其磨墨、取水、调色。由于耳濡目染,渐渐地,她不仅能指出白石笔法上的工拙,还能临摹其作品,甚至能辨认市上那些假冒的齐白石作品。齐白石创作一幅画后,也喜欢叫胡宝珠来品评,可谓伉俪情深。对此,齐白石有诗为证:

其一:谁叫老懒反寻常,磨墨山姬日日忙,手指画中微笑道,问鸥何事一双双。

其二:休言浊世少人知,纵笔安详费苦思,难得近朱人亦赤,山姬能指画中疵。

尽管宝珠夫人之死让齐白石伤心至极,自称“洒尽老泪”。不过,生活还得继续,想到白石年事已高,在宝珠去世的第二年,朋友为他介绍了曾任北京协和医院护士长的夏文珠。夏文珠的年纪跟去世的宝珠夫人相仿,身材高挑,面容姣好,齐白石一见大为倾心,打算马上跟她结婚。可惜齐白石的如意算盘被众多儿女打破了,在大家的阻挠下,他只好退而求其次,让夏文珠以护士的名义留在自己身边。

同类推荐
  • 一代名帅名将兵法——粟裕兵法

    一代名帅名将兵法——粟裕兵法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可能毫不夸张地说,粟裕的作战指挥艺术,在这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发掘粟裕作战指挥艺术这一丰富的军事宝藏,对于我们了解过去的人民解放战争,准备未来的信息化战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一代名帅名将兵法:粟裕兵法》的写作过程中,参阅了研究粟裕作战指挥艺术的大量论文和回忆录,并得到了许多老首长和有关专家的指教。
  • 直面寒冰——默克尔的德国十年

    直面寒冰——默克尔的德国十年

    2005年,安格拉?默克尔当选德国总理,随后三次连任。她不仅拥有德国选民的广泛支持,还是欧洲政坛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2005-2015年,正是默克尔主政德国的十年。本书是一本关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纪实性图书。它从默克尔的执政理念及政治态度上全面讲述了在默尔克领导下德国呈现出的崭新面貌。本书以默克尔为主线,从默克尔热爱歌剧及足球的“普通生活”到对欧债危机的应对,从默克尔执掌的保守党到关乎民生的核能问题,从默克尔的战争策略到她的“国家原则”,从默克尔对资本主义的态度到她认为的“权力本质”,从德国作为欧洲领导者的地位到默克尔的未来,全面而详尽地阐释了默尔克政府的对内政策及对外策略。
  • 曾国藩做官头三年

    曾国藩做官头三年

    道光十八年,二十八岁的曾国藩历经两试落第,终于三甲得中。虽然与开始的希望相去甚远,只落得个同进士出身,但总算也是一条腿迈进了京师的大门,由此开启了他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宦海初途……纵观历史,曾国藩在一无家世背景、二无丰厚资金支持下,实现了人生逆袭,成就千古官圣的美誉,乃至死后百年仍荣宠不失。其为人处事的独到之处,值得每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品读与借鉴!
  •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高更列宾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高更列宾

    尹成君、冯志才、乔伟、马建编著的《高更列宾》是《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之一。《高更列宾》对高更、列宾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本人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因素,希望可以对成长中、探索中的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 我们不能停止不爱:杜拉斯传

    我们不能停止不爱:杜拉斯传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与米兰昆德拉、村上春树和张爱玲并列为小资读者必读作家。她引导了世界文学的时尚,文字风格隐秘、沉郁,又幻美如荼毒,令国内读者乃至许多当代作家为之深深着迷,更是对安妮宝贝的作品有着直接的影响。她的人生经历则惊世骇俗,放荡不羁,随着由她自传体小说改编的电影《情人》上映,杜拉斯的艺术魅力,已经风靡世界。写作与爱情,是杜拉斯生命的全部。七十多部作品、近二十部电影、诸多的情人,成就了她独特的美丽与孤独。
热门推荐
  • 破世凡灵

    破世凡灵

    本是神界仙人,却被打落凡尘。带着无数逆天功法、绝世丹药强势降临,虽是肉体凡胎,却有着神人之心,誓要修炼成神杀上九重天,灭尽诸天神佛!打破世间规则,独揽天下群芳。修炼神功,寻花猎美,爆踩纨绔,屠戮天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超神学院之天河言浪

    超神学院之天河言浪

    我叫言浪,是一名随身携带系统的穿越者,本来我以为穿越后我就只是特殊点的警察,直到外星人入侵地球时,我才知道我错了
  • 地面杀手——攻击机

    地面杀手——攻击机

    攻击机,又称强击机,是在战斗机的基础产生的一个机种,使命是对战场和战区地面目标进行空中攻击。特点是低空、超低空性能好,要害部位有防护装甲,机上装配有航空机枪、火炮、火箭、炸弹、空地导弹等武器,对战场目标具有较强的摧毁能力,是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对陆军和海军舰艇部队作战实施直接支援的主要机种。
  • 末世役变

    末世役变

    末世爆发,神魔降临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想要在末世活下来
  • 杀手穿越异世界之旅

    杀手穿越异世界之旅

    谢谢大家的支持!!!!!!!~~~~~!!!!
  • 我都这么惨了为什么还要穿越

    我都这么惨了为什么还要穿越

    高二学生为何突然穿越到陌生大陆,穿越之后为何还是废材一枚,咸鱼翻身是否会出现在他的身上。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妖灵启事

    妖灵启事

    想的不是很多,故事也比较乱。。。。别骂我啊、主人公有高级医师银月、孔氏族后云起、院长女儿萍雪等。名字不知道要怎末起所以就随便用了。。嘿嘿故事主要是讲党内的家族纷争,由于古墓的出现人类知道了妖的存在,主要是利用妖族的鲜血进行改造人类的故事。先说这么多吧。。以后慢慢想吧。
  • 斗灵武帝

    斗灵武帝

    穿越异界,斗出一片天,灵根,灵明,灵门,灵脉,灵兽,灵石,这是一个修灵与斗灵的世界
  • 妃常心计

    妃常心计

    山河国破,她流落异乡,身份迷离。翠微苑中,他情深相对,却终是另有目的。宫闱深深,皇子多情,又不能生死相许。此生彼世,究竟为谁,一曲引得樱桃破。本妃心计,不为权谋地位,只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