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49400000005

第5章 亦庄亦邪,大巧不工(4)

吴稚晖什么时候开始练习他那闻名天下的篆书我们不太清楚,但是他青少年时代就精于篆书却是不争的事实。1891年,吴稚晖第一次走进乡试的贡院,居然一举中式,成了一名让人羡慕的举人。要知道,身为江苏人的吴稚晖参加的是在南京举行的江南乡试,清代江苏、安徽两省合考,统称江南考区,这是全国竞争最激烈的地方。清代一半的状元都出自江南考区,而这里的举人名额却没有因此得到照顾,万余人中只有百余人能够中举,争夺之惨烈可想而知。很多江南才子一辈子都中不了一个举人,而吴稚晖第一次进场就成功了,年仅27岁,这样的成绩确实令人佩服。

后来吴稚晖这样解释自己中举的原因,他说自己的文章其实写得一般,只不过考试时别出心裁,用一手篆字吓唬住了主考官,因此脱颖而出。吴稚晖喜欢开玩笑,常常说起话来疯疯癫癫、没有正经,很多人却对此事深信不疑,煞有介事地将之拿来说道,这实在是不了解中国的科举制度啊!

明清科举时代讲究的是“馆阁体”,这是一种标准的楷体字,追求字体的端正与形式的统一,并成为官方取士最重要的甄别手段之一。任你文章水平再高,如果“馆阁体”写不好也很难得中,那些不写“馆阁体”的,按照自己的兴趣与个性来书写的几乎要名落孙山——这种人当官后最可能不听话。吴稚晖如果写的是篆书的话,恐怕早在考秀才的童试中就被刷下来了,连参加乡试的资格都没有。

再者,明清的科举考试分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其中头尾的童试与殿试考官才有机会见到考生的书法,而在竞争最激烈的乡试与会试,为了防止考官作弊,采取了糊名易书的制度。考生的原卷必须再由眷录手用朱笔重抄一遍,称为“朱卷”,即使吴稚晖答卷用的是篆书,眷录上去的“朱卷”也已经是楷体字了。

笔者翻阅由吴氏门人杨恺龄编撰、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民国吴稚晖先生敬恒年谱》,总算找到了吴稚晖中举的真正原因。在科举时代,考官不仅要给考生评定优劣,还要给每一份经手的卷子下批语。乡试共分三场,吴稚晖第一场考试所得到的批语是“义深词简次三一律诗秀”,这一场考的是四书文与试贴诗,在三场中是至关重要的,考官的意思是吴稚晖的文章言词凝练、含义深刻,同时诗也很漂亮。第二场与第三场的批语分别是:“别具隽眼,解经不穷,春秋一艺,尤引证确鉴,足以羽翼经传,洵通场仅见之作。”“殚见洽闻,考订详确。”这都表明了吴稚晖对于经传典籍所下的功夫之深。

在可以欣赏到考生书法的童试中,吴稚晖考了多次,二十三岁才中秀才,并不年轻,倒是在看不到书法的乡试中一次见效。可见,书法并非吴稚晖中举的关键,八股文章写得好、学养深厚,才是他中举的真正原因。

不过吴稚晖确实曾经凭借篆书在考试中收得奇效。清代读书人中秀才后,往往去投考书院,进一步提高自己,为考举人作准备,书院提供膏火银和奖学金,也是贫寒学子理想的读书之处,所以报考好的书院,尤其是大书院竞争也是很激烈的。二十五岁时,吴稚晖去投考着名的江阴南菁书院,用篆书答卷,居然以“古学第一名”正取。清代书院人才辈出,正是有这样一点开明之处啊。

吴稚晖家境贫寒,科举是他当时出人头地的唯一道路。但他的篆书对于他的科举之路并无一点帮助,可以说完全是出自个人的兴趣,也未经名师指点,能够达到这样的成就,没有对书法高度的热爱肯定是无法做到的。令我不解的是,一个人的书法风格往往跟他的性格有共通之处,篆书讲究的是体正势圆,从结构到运笔都是以圆为主,没有棱角、只有圆融,不重外放、只求内敛,这似乎又与吴稚晖的个性与人生格格不入。

吴稚晖生性就不是循规蹈矩之辈,从小就是一个让人头疼和抓狂的捣蛋鬼。他曾经神不知鬼不觉地爬上邻居家的烟囱大小便;村中办丧事,他趁人不备在大茶壶中撒尿;他不喜欢在家蹲坑,每天一大清早就跑到田野间“屙野屎”,认为这样“不但自己能在排便时领略大自然间的景色,而且能使土壤肥沃,有益于农稼”。

自从上学后,吴稚晖就没少挨过先生的戒尺,但他放荡不羁的天性却从来没有因此做过半点改变。在南菁书院就读时,吴稚晖更是因此摊上了一件大事。

以前孔庙前都立有一块“下马碑”,即使是官员经过这里也要下马下轿步行,以示对孔圣人的尊敬。古代各个地方的孔庙其实就是当地的学宫,官员在孔庙前下马,也就是在学校前下马,我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没有像其他古文明一样断绝,靠的就是这种对于知识、文化的虔诚与敬畏啊!

然而,有一天江阴知县过孔庙却贪图方便没有下轿,这一幕恰好被一群南菁书院的学生看在眼里。我们很快可以发现,以前的学生可比现在的骨头硬得多,他们竟然拦住县官的轿子质问,更有一些人激动地捡起地下的瓦石投向轿内。毫无疑问,吴稚晖是投得最起劲,也是最精准的人之一。被砸得鼻青脸肿的知县勃然大怒,马上让人把这几个肇事分子抓回衙门。

不过被捕的这几个学生并没有遭受什么皮肉之苦,因为在科举时代,一个书生中了秀才之后屁股便变得宝贵起来,知县是没有资格打的,除非罪大恶极,禀告省里的藩台革去他的功名,才能动刑。此事发生在1892年,时年吴稚晖28岁,前一年他刚中举人,屁股自然变得比秀才们的还金贵,知县抓举人本来就底气不足,再加上孔庙不下轿有错在先,万一被人参一本乌纱帽难保。知县冷静下来,不由得懊悔自己的冒失,眼看书院的一帮人已经在衙门外面强烈抗议加谴责,只好赔礼道歉,把闹事的几个人放了。

回去之后,书院的领导对于吴稚晖的“激进”行为很有意见,他一怒之下,自动退学离开了南菁书院。十年之后,吴稚晖干出了更为出格的一件事情,这使得他名声大噪。

1902年,吴稚晖作为领队带领一批国内学生到日本留学。吴氏抵日后,碰上一个热闹:三年前来日自费留学的蔡锷欲投笔从戎,报考陆军成城学校,几个国内来的自费留学生也准备追随他。然而清廷驻日公使蔡钧担心青年们学了军事课程之后从事革命排满,拒绝作保,双方陷入了僵局之中。吴稚晖知道这件事之后,率领自己带来的留学生二十余人到公使馆静坐,一直抗争到半夜还不肯出来。

蔡钧眼看无法将这些人赶走,只好报警。几天后,在蔡钧的唆使下,带头闹事的吴稚晖、孙叔方等人被日本警方逮捕,随后被判以“妨害治安”的罪名,马上驱逐出境,遣返回国。吴稚晖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耻辱,一怒之下他决定以死抗争,事前他写下了绝命书:“信之已死,明不作贼,民权自由,建邦天则,削发维新,片言可决。以尸为谏,怀忧曲突,唏嘘悲哉,公使何责,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亡国之惨,将有如是,诸公努力,仆终不死。”

在押解遣返的路上,经过一座小桥,吴稚晖纵身一跃跳入河中,但不幸被日警救上来,没有死成,仍然按原计划被遣返。不过因为这一跳,吴稚晖成了众人眼中的英雄,梁启超为此在《清议报》着文道:“吴君之被逮也,以为士可杀不可辱,欲以一死唤醒群梦,引起国民利权思想。”回来后,吴稚晖更是受到英雄凯旋般的待遇,到处被人请去演讲,突然间发现原来活着挺好。

从八股圣手到一代骂神(下)

另外一个令我不解的事情是,八股文要求代圣人立言,也就是要把自己“伪装”成圣人,吴稚晖早年乃八股文一流高手,应该深于此道。然而,若干年后他的言行举止,其玩世不恭、惊世骇俗,离“圣”字又何止十万八千里。

吴稚晖最为世人所熟知的莫过于他的“骂”,他是那个时代赫赫有名的一条“毒舌”,“毒性”极强,据说被他骂过的人即使将他“烧成了灰再踏上亿万只脚”也解不了恨。

吴稚晖之骂功不在于其多么注重技术,而在于其多么不注重技术。中国自古以来以礼仪之邦自居,只崇尚恭维人而不崇尚骂人,真要骂人往往也要“雅骂”,拐弯抹角、旁敲侧击,被骂者乍一听还以为在恭维自己,笑得合不拢嘴,直到若干年后修养够了方才悟到原来自己被骂了,气得吐血三升。吴稚晖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力提倡“俗骂”并身体力行之人,他那生殖器到处乱飞的骂风让时人大开耳界。

吴稚晖干革命,和搞维新的梁启超政见不同,写文章骂梁,连续用了七个称呼语——“梁贼、梁强盗、梁乌龟、梁猪、梁狗、梁畜生,所谓梁启超者”,这架势,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两人有杀父之仇呢。对于敌人,吴稚晖骂起来那真是咬牙切齿,怎么难听怎么骂,“狗”、“畜生”这种民间泼妇对骂常用之词也是他最钟情的。在清末所写的文章中,他经常把光绪称为“畜生”,把满洲贵族称为“长白山中野狗”,把朝廷上下称为“贼皇狗臣”,将张之洞、袁世凯唤作“狗头名士”。那几年他因为“苏报案”避祸远居海外,却让他因祸得福,大逞口舌之快。

对于革命党眼中的头号敌人慈禧太后,吴稚晖更是不遗余力地口诛笔伐。1907年,吴稚晖跟李石曾等人在法国创办《新世纪》,成为革命排满的一个舆论阵地,他也从业余骂人转变为职业骂人。他发表在《新世纪》上的《卖淫实状》,将一些捕风捉影来的故事加工,大谈慈禧的淫秽情状,用词之大胆让人读之掩面。

吴稚晖一骂起慈禧来就唾沫乱飞,兴奋得忘乎所以。日俄战争期间,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开会,吴稚晖登台大骂慈禧误国,不知道是不是骂得太投入,他的裤腰带忽然断了,裤子在大庭广众之下掉了下来,但他手里提着裤子嘴里依然骂个不停,好像压根儿没这回事。后来,慈禧死了,他还不解恨,还要继续“鞭尸”,撰文将她称为“狐后”、“毒虫”。

吴稚晖越骂越上瘾,颇有几分禅宗所谓“见佛杀佛,见祖杀祖”的精神,有时候跟他素无瓜葛的人,乃至他看不惯的朋友也要因此挨上几刀。章士钊曾经跟吴稚晖都是站在反清战线上的,但两人志同道不合。后来章士钊担任教育总长时,公开反对文学革命,吴稚晖并不因两人是故交而有所保留,撰文骂章氏鬼附身,最好玩的是他还郑重其事地替章士钊拟一告丧文,称:“不友吴敬恒等罪孽深重,不自陨灭,祸延敝友学士大夫府君:府君生于前甲寅,病于后甲寅,无疾而终。不友等亲视含殓,遵古心丧,毷块昏迷,不便多说,哀此讣闻。”

不知道章士钊自觉理亏还是什么原因,竟没有还口,这未免让吴稚晖意兴阑珊,因为这种骂阵犹如斗蟋蟀,一个人是斗不起来的。

吴稚晖跟汪精卫的私交也很深,两人早年是同盟会的战友,汪精卫刺杀摄政王失败被捕后,孙中山还曾写信与吴稚晖一起商讨救汪大计。辛亥功成后,吴汪二人又一起发起留法俭学运动,可谓“情投意合”。但孙中山去世后,汪精卫跟蒋介石争权,吴稚晖立即站在蒋介石一边对汪精卫大加鞭挞,骂汪“反复无常”、“私德荡然”,称他为“斗昏鸡”。后来汪精卫投日,吴稚晖更是新账旧账一起算,不仅撰文将汪精卫改名为“汪精怪”,陈壁君改名为“陈屁裙”,还送上两句红极一时的名骂: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其实这两句话并非吴稚晖原创,早在《晋书·陶侃传》就有:“卿本佳人,何为随之也?”举人出身的吴稚晖满腹经纶,将史书中的话稍微改编,立即成为经典的流行语。他骂人不仅可以大俗,也可以大雅,只不过他更喜欢前者而已。

据吴稚晖自承,他骂人的功夫来自一本秘笈——《何典》。《何典》是一部幽默的吴语小说,鲁迅、胡适、林语堂等对其很是推崇。这本书一开头就是“放屁,放屁,真正是岂有此理!”,吴稚晖一天偶然在地摊上看到这本书,读到这句话,顿时大彻大悟,从此文风为之一变,形成了“有话直说,有屁就放”的风格。他骂清廷、骂维新党、骂守旧派、骂共产党、骂国故派,甚至骂自己,无所不骂,一日不骂就嘴痒。

但我更愿意从深层次来解读吴稚晖的骂。中国历来是一个最不懂得骂的国度,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最不擅长骂的民族,这是因为自古以来我们从上到下就没有这种骂的习惯与风气,在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在下大家秉承“和为贵”的祖训,哪怕心里互相骂娘,表面还要彼此作揖称颂。这种不懂骂、不会骂、不敢骂的民族性格极易造成故步自封、自我陶醉的后果,也是我民族落后挨打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吴稚晖爱骂,提倡骂,以骂而出名,对于破除人们心中的保守思想确实有一种独特的疗效。

吴稚晖骂别人,也因此被别人骂,章太炎称他“康有为门下之小吏,盛宣怀校内之洋奴”,冯玉祥骂他“变节为一人之老狗”,汪精卫责其“昏庸老朽”,对于这些,吴稚晖一一笑纳。当年《爽报》以“狗彘不食吴稚晖”为标题,写文章谩骂他,朋友们都劝他控告这家报纸,吴氏却笑道:“我非但不应该控告他们,还应该佩服他们。因为他们真不愧为爽报。他们恨极了仇人,便直爽的告诉出来,即使别人充作贱货,送与他们食,他们恨恨的不食。这够得上左丘明的‘不匿旧恶,怨是用希’了,还不应该佩服的吗!”他还在74岁刻一方闲章:“寿踰宣民,贼讥老而不死”,聊以自嘲。

胡适在自己的最后一次演讲中说自己挨了四十多年的骂,但是却对此欢迎之至,因为这代表了中国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在民国,正是有了一些像吴稚晖这样敢于骂人和乐于被人骂的人物,才给僵化了两千年的中国吹来了自由之风,并引领出思想大解放。吴稚晖和胡适代表了民国的一种气度,他们两个一个最有骂人的胆量,一个最有被人骂的雅量,遗憾的是随着国民党的溃败,随着他们的远去台湾,一个时代也宣告结束了。

吴稚晖骂战很少吃败仗,唯一一次“失利”大概是败给章太炎,这在拙着《民国课堂》有关章太炎一章中已经提过,不再赘述。但这一次吴稚晖只不过是口服心不服,还扬言见到章太炎要脱下皮鞋打他十七八个嘴巴。

只有一次吴稚晖被人骂得心灰意冷,到底什么事有这么大的负能量?

原来,吴稚晖是全盘西化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中国未来的希望在于青年,青年的未来在于留学,因此辛亥以后他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宣传留学、组织留学,先后成立了“留法俭学会”和“留法勤工俭学会”,在他的号召下很多怀着美好梦想的青年学子远赴法兰西。吴稚晖不满足于此,他还异想天开要在海外创办一所中国人的大学,雇请洋老师来教中国学生,并且真的实现了这个梦想,这就是1921年7月揭牌的中法里昂大学。

同类推荐
  • 纠缠不是禅

    纠缠不是禅

    本书解读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前半生(以1918年出家为界)所经历的人生故事。全书共分七个章节,前六章节描述了李叔同处于不同身份时的相关故事,第七章节为已发现的李叔同出家前的作品展示。
  • 李嘉诚的24堂财富课

    李嘉诚的24堂财富课

    本书推陈出新不落俗套,以李嘉诚的个人语录或者提炼他的语言为小节标题,以李嘉诚的从商经历为全书主线,详细解读了李嘉诚如何攫取财富的智慧,多角度论述了他取得财富的方法与胆略,并以建议与忠告的形式呈现给希望成就财富人生的年轻人。这些内容紧扣当代年轻人的心理,力求为那些站立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年轻人指明方向。
  • 梦想与智慧的力量:闽商传奇

    梦想与智慧的力量:闽商传奇

    《梦想与智慧的力量——闽商传奇》讲述了数十位福建商界英雄的传奇故事,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个令人起敬人物的人生理想、创业历程和成功法宝、情感世界,读来引人人胜,引人思考。
  • 此生注定爱就是痛:萧红别传

    此生注定爱就是痛:萧红别传

    本书讲述了一个天才女作家对苦难生命深深的悲悯,一个命薄如花的女性对爱与温暖的深深渴望。她既率真倔强、无畏坚强,又多愁善感、纤柔脆弱,她不能忍受没有爱的日子,从一个爱人到另一个爱人,她品尝过爱的欢欣和温暖,但更多的却是无边的挣扎与苦痛。她遇到过很多男人的爱,可却没有一个真正心疼怜惜懂她的爱人。呼兰河流淌着她的童年,浅水湾聆听过她的叹息。从异乡到异乡,她一生经历风寒,用生命书写传奇。短暂的一生如彗星划过夜空,明亮热烈而又孤独凄凉……
  • 张抗抗文学回忆录

    张抗抗文学回忆录

    本书收录了当代著名作家张抗抗关于文学创作的反思以及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对人生、社会和历史诸问题的思考,体裁涵盖回忆性的随笔散文、创作谈、访谈、序跋等。
热门推荐
  • 近百年湖南学风

    近百年湖南学风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毒医杀手:倾落天下不负君

    毒医杀手:倾落天下不负君

    她是21世纪的毒医杀手,他是玄灵大陆的千面圣尊一场死亡的穿越,让他们的命运从此交错从开始的死缠烂打,避之不及;到后来的相忘江湖,苦苦追寻到底谁忘却,谁执念当魂雨化去,洗净所有气息是灰飞烟灭,还是再度重生当羽化之后,归于远古混沌是彻底放手,还是继续苦寻无数个日夜难眠,期盼你熟悉的怀抱入骨的相思,可否为你博得一线生机如果能再相见,不管你是否记得,我都要紧紧抓住这一世,哪怕以死为价,我也要同你一起逆转这天命
  • 晚清西南首富李耀庭传

    晚清西南首富李耀庭传

    生于晚清的李耀庭系位列重庆名人馆的名人。他经营在重庆的天顺祥商号,创建了辉煌。重庆开埠,他是重庆总商会首届会长。他开办了最早的川江轮船公司。他开办的烛川电灯公司,点亮了重庆第一盏电灯。“戊戌维新”中,他出资资助宣传新思想的《渝报》出刊,辛亥革命,他的两个留学过东洋的儿子,均贡献巨大,孙中山特为之手书条幅“高瞻远瞩”以褒扬。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真的只是打酱油的

    我真的只是打酱油的

    赢了,叫做谋略。输了,叫阴谋诡计。历史总是胜利者写的!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亲情·珍惜来自父母的唠叨

    亲情·珍惜来自父母的唠叨

    在成长的路上,你是否注意过那双在你跌倒的时候扶起你的大手?在外漂泊的时候,你是否想起过在家中盼望你归来的父母?在偌大的世界中,你可曾记得家给予你的温暖?亲情与爱在每个人心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不是每一个人都会默默地等你回来,不是每一个人连你最痛最狼狈的模样都爱,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为你付出所有,可是父母却这样地爱着你。这个世界上有许多遗憾,但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则是痛的遗憾。除了学习和工作之外,请多花些时间陪陪父母吧!阅读《卓越青少年成才励志馆:亲情·珍惜来自父母的唠叨》你就会明白,亲情是多么难得和美妙的一种情感。学着让那份带着浓浓亲情的爱,常驻在你我心中吧!
  • 盘古壁之真爱永恒

    盘古壁之真爱永恒

    记事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不见了,只是一直有一个妈妈的追随者在守护着自己,有一天突发奇想出门遛弯,居然遇到命中不可或缺的那个女人……
  • 半生缘

    半生缘

    一张同样的脸,却是不同的性别,同样的人爱上了同样的你,故事又是如何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