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刘邦对韩信的猜疑是早有征兆的。垓下之战后,项羽刚死,刘邦便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来改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今江苏邳县东)。可见,韩信成为刘邦的一块心病,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但韩信的巨大功劳始终摆在那里,这使得刘邦无法放手去办他,只能一点一点地剥夺他的权力。
变成楚王的韩信还是没能让刘邦安心,终于有一天,刘邦得到韩信谋反的密报,就打着“云游梦泽”的幌子亲自来拿他。尽管是否真的存在告密者不得而知,但刘邦似乎认定了这种事情会发生,一直在“等着”韩信谋反。只要有点风吹草动,刘邦就得点点他的名字。韩信感到了危险,企图以“卖友”的方式化解刘邦对自己的疑心,可惜刘邦在意的已经不是他反不反的问题,而是一定要把他禁在身边。韩信还没来得及辩解就被捆到了洛阳,并被贬为淮阴侯,密告谋反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这也不能全怪刘邦多疑猜忌,他的江山可以说基本上是靠着韩信得到的,韩信又是个“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超人。蒯通曾对韩信说:“当今两主之命县(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可见其能。“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终年追随刘邦且谨言低调,刘邦尚不放心,曾三次探问于他,更何况部下是韩信这样一位可定天下之主的帅才?况且韩信还曾几次要挟、示威于他,对于这样一颗定时炸弹,刘邦必然顾忌深重,总想除去隐患。
2.自负功高,不知收敛
都说韩信亡于“树大招风”,尽管历代开国君主难容功臣,但韩信的败亡结局还是由自己造成的。韩信在政治上可以说失误很多,他不但没有政治敏感度,不懂得洞察圣意,而且未能谨言慎行,不懂明哲保身。尤其是他本来就功高盖主,易遭猜疑,但是,他非但没有收敛自己,反而更加招摇,甚至还公开凭功向刘邦邀赏讨封,这样幼稚的举动当然会令刘邦厌恶、猜忌。
韩信攻下齐国后,曾派人上书刘邦说:“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时刘邦正被围困在荥阳,心情焦急,看了韩信上书的内容,自然怒不可遏,随口就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但是汉军处境不利,且天下未定,韩信的用处还很大,刘邦便忍了,改口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韩信立下大功,刘邦不会不予封赏,但他在不恰当的时候主动邀赏,刘邦能不反感吗?
韩信在政治上一点都不敏感,刘邦在垓下之战后暗夺他的兵权,这已经表现出了他的用意。韩信却没有主动交权请辞,还当起了楚王。当他感觉到刘邦对他的猜疑后,竟然杀了钟离昧,用杀友的行为表示忠心。本来刘邦顾忌钟离昧的帮助,不敢加害韩信,这样一来,韩信不仅自己丢弃了保护伞,还加重了刘邦的猜忌。被贬淮阴侯,他明知刘邦畏惧自己的才能,还称病不入,这在刘邦看来就是示威、摆架子,势必对他愈加留心了。韩信不察人心,使自己的境地越来越不利。
此时,刘邦亲自上门来安慰他,与他下棋。这本是很好的缓和关系的机会,可是,韩信再次错过了延命之机。刘邦与韩信探讨将领们才能的高下,期间问道:“如我能将几何?”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邦问:“于君何如?”韩信说:“臣多多而益善耳。”刘邦笑着说:“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韩信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虽然韩信最后一句话算是挽回了刘邦的面子,但他对自己过分的夸耀还是惹怒了刘邦。不会说话,这在政治上是大忌。韩信过于骄功自矜,说话也不注意。他还看不起朝中同僚,一次拜访樊哙后,他竟不无讽刺地说:“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就这样,韩信把周围的人都得罪了,最终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3.“解推衣食误王孙”
韩信以谋反之名获罪,但他到底有没有反心,至今仍是一个谜。大多数人认为韩信并无谋反之意,他的罪名只是“欲加之罪”,还有些人认为与其说韩信谋反,不如说他是“被谋反”的,也就是说他本不欲反,后来是为保命,被刘邦逼“反”的。从史料上看,韩信临死前,并没有说自己是否要谋反,不过司马迁认为韩信的确与陈豨探讨过谋反事宜。
韩信是被吕后“先斩后奏”的,高祖刘邦平叛回来才知道这件事,并亲自审问蒯通。蒯通道:“吾相韩信,言其面不过封侯,背则贵不可言。因说之背汉自立,则可三分天下也。”高祖又问:“然信有何言?”蒯通长叹一声道:“韩信言:‘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见利而忘义乎?’”高祖顿时愣住,良久没有说话,眼泪却在眶中打转了。蒯通曾两次劝韩信谋反,他却始终念着刘邦对自己“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的恩惠,坚持“虽死不易”。由此可见,韩信本无谋逆之心,只是数遭猜忌,被逼无奈,最终选择了在最不该反的时机谋反,不料死于非命。而对于他的死,刘邦也很无奈,他感念韩信的功绩,又忌惮他的才能,最后只得以一句“置之!”作罢。
太史公说:“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司马迁认为韩信如果能够低调谦恭些,则前途无量。纵观历代王朝,功臣良将悲剧无数,“敌国破,谋臣亡”,在这条帝王铁律下,看来太史公给出的道路亦未尝可行。
有关传说
1.韩信点兵
关于韩信,民间还流传着许多能体现他神机妙算与无穷智慧的故事。
秦末楚汉战争时期,一次,韩信率领1500名将士与楚王大将李锋交战。苦战一场,楚军不敌,败退回营。汉军也死伤四五百人,于是韩信整顿兵马也返回大本营。当行至一山坡,他忽然接到传报说有楚军骑兵追来。只见远方尘土飞扬,杀声震天。汉军本来已十分疲惫,听到消息后,全军立刻乱了阵脚。韩信骑马到坡顶一望,发现来敌不足五百骑,便急速点兵迎敌。他命令士兵3人一排,结果多出2名;接着命令士兵5人一排,结果多出3名;他又命令士兵7人一排,结果又多出2名。韩信马上向将士们宣布:“我军有1073名勇士,敌人不足五百,我们居高临下,以众击寡,一定能打败敌人。”汉军本来就信服自己的统帅,见将军如此迅速地算出人数来,更相信韩信是“神仙下凡”、“神机妙算”。于是士气大振。一时间旌旗摇动,鼓声喧天,汉军步步进逼,楚军乱作一团。交战不久,楚军果然大败而逃。
2.韩信分油
据说,有一天,韩信骑马走在路上,看见路边有两个人正在为分油发愁。这两个人有一只容量10斤(1斤=500克)的篓子,里面装满了油;还有一只空的罐和一只空的葫芦,罐可装7斤油,葫芦可装3斤油。他们想要要把这10斤油平分,每人5斤。但是谁也没有带秤,只能拿手头的三个容器倒来倒去,可是分半天了,总也没办法平分。
韩信了解情况以后,只说了一句:“葫芦归罐罐归篓,二人分油回家走。”说完便策马而走。两个人按照韩信的办法倒来倒去,果然把油平均分成两半,于是高高兴兴地各自回家去了。
韩信的分法是逆于一般的思维,不是把油从大容器往小容器里倒,而是要把小容器里的油往大容器里“归”。这样“归”几次,便能找到分油的方法。
3.象棋与风筝的发明
传说,象棋是韩信发明的。
刘邦统一西汉王朝后,屡建战功的大将韩信被吕后诱捕入狱。韩信自知寿命快到头了,就打算在狱中写一本兵书传给后人。不料这事被吕后知道,就下了一道懿旨,说他身为犯官,不能擅写兵书。韩信悲愤难忍。当时有个狱卒,他曾多次恳求韩信授他兵法,韩信却不肯答应。
一天,这个狱卒给韩信送饭时,眼里含着泪水,似有话要说,又忍住了。韩信看他神色,便知不妙,就询问狱卒。狱卒忍不住哭出声来,告诉韩信吕后要杀他。韩信大笑道:“打完兔子杀猎犬,射尽飞鸟折良弓嘛!从古至今都是这样,没啥可怕的。”说罢,叫狱卒坐下,韩信取来一根筷子,在地上画了个方框,又在框中画了一条“界河”,河中写了“楚河”、“汉界”四个字。接着又在河界两边各画了三十六个小格,他叫狱卒取来纸笔,把纸裁成三十二个小块,布在方框内界河两方。一面的十六块纸片各写着帅、仕、相、车、马、炮、兵等字,另一面的十六块纸片上写着将、士、象、车、马、炮、卒等字。摆好后,韩信告诉狱卒,为感谢他对自己的照顾,他决定授其兵法。于是,韩信边移动纸片边传授狱卒兵法。后来狱卒按韩信所授反复演练,把纸片换成了扁圆形小木头坨儿,为好区别又染成红黑两色。又据“奇”的谐音,把“奇”叫做“棋”,还写了一本《棋谱》传给了他的儿子。这便是象棋的由来。
相传,风筝的发明人也是大军事家韩信。垓下之战中,韩信以“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的军队团团包围,为了瓦解楚军的军心,韩信派人用牛皮制成风筝,上敷竹笛,夜晚将其放到高空中,风吹着笛子发出凄凉的声音,汉军和着笛声唱起楚国的民歌来。楚军听到了乡音,都想念起故乡来,斗志涣散了。结果,楚霸王一败涂地,在乌江边上自杀了,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