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199700000039

第39章 附录二 新文学一百年(1)

所谓的“新文学一百年”,是并不确切的。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新文学从1919年正式诞生到现在还不到一百年。但从新文学的准备到初步实验,从宽泛的意义上讲,即从中国文学的近代改革上讲,则是有了一百年或是超过一百年的历史了。

中国的新文学运动,要是从新诗的最早实验算起,从1916年(胡适在《逼上梁山》文中回忆了1916年他和一些朋友在美国酝酿改革文学时的撞和争论,以及其间关于白话诗的试验。这一年8月23日,他因这种实验的寂寞写成《朋友》一诗(后改名《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的开头就讲:“胡适之氏是第一个尝试新诗的人,起手是民国五年七月。新诗第一次出现在《新青年》四卷一号上,作者三人,胡氏之外,有沈尹默、刘半农二氏。诗九首,胡氏作四首,第一首便是他的《鸽子》。这时是七年正月。”)到现在,将近一百年。要是由此往前追溯,从晚清倡导“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这里的前两个口号系梁启超分别于1899年12月25日、28日在《夏威夷游记》中提出,见《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五册。“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始见于1902年11月出版的《新小说》创刊号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署名“饮冰”)。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极力推崇小说对于改造社会人心的作用:“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算起,则已过了一百年。这一百年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生重大转变的重要时期。从文学的层面上讲,其标志就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断了它的历史。古典的中国文学史结束了,现代的中国文学史由此发端。如同漫长的中国文学史的开端是《诗经》和屈原的《离骚》一样,新生的现代文学史也有自己的开端,那就是胡适的《尝试集》、鲁迅的《狂人日记》、郭沫若的《女神》这样一批代表性的作品。

惊心动魄的20世纪,在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事件。在世界有两次世界大战,给各种肤色的人们留下了悲哀的记忆;在中国也有几乎没有间断的动乱和流亡,有各式各样的“运动”和“革命”。但其间的大部分事件,似乎都近于破坏,而与建设甚少关涉。若论及建设,特别是精神层面的建设,近百年中对国人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性影响最深刻、最全面、最长远的事件,恐怕没有比新文学的设计和建立更为重要的了。

中国人决心以新文学来取代旧文学的举动,如果作一个比喻的话,可以比喻为一批先知先觉的人士为了追求文学切近中国的社会和民众,而痛下决心打破那只祖宗传留的精美的坛子。这坛子就是世代文人精心经营了几千年的中国古典文学。这个“打破”所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至今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痛,但却是极其必须的和非如此不可的。因为有了这次决绝的“告别”,才有近百年来的“再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用白话写作的新文学,已经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存在了将近一个世纪。“言文一致”改变了过去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割裂状态,这种改变极大地促进和改善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思维方式。

近代以来饱经忧患的民族,一直心怀强国新民的理想,若是没有这一番文体上的彻底革新,可能至今还是一个遥远的梦。胡适等人所从事的新文学革命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即非常重视“文的形式”的改变。胡适在论及新诗革命时说:“形式上的束缚,使精神不能自由发展,使良好的内容不能充分表现。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因此,中国近年的新诗运动可以说是一种‘诗体大解放’。因为有了这一层诗体的解放,所以丰富的材料,精密的观察,高深的理想,复杂的情感,方才能跑到诗里去。”(胡适:《谈新诗》,见《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295页,上海,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1935。)他在这里讲的是新诗,其实,其他文体更是如此。因为有了文体的解放,新时代的精神、思想以及科学知识,方才能借助与口头基本一致的文字的载体通往人们的内心。从而使他们不仅获得了新思想和新知识的滋养,而且获得了表达新情感和新思维的适当方式。

告别锦绣古典的精美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伤痛的过程,也是一个永远的遗憾。但是,从那时开始,中国人在语言文字表达上的障碍基本消除了。中国人去掉了文言的束缚而获得语言文字表达的自由,这样的功效不仅属于文学,更属于文化。一个民族在文化的阵痛之后获得了新生,这样的结果使人们感到,哪怕是再大的代价,所有的付出与之后的获得相比都是值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文学的出现较之20世纪的任何一个事件,都更为重要。不论是战争的惨烈,政治的动乱,乃至灾异和瘟疫,也都有风雨过后的宁静和清澈。唯有这新文学的建立和变革,是中国人贯穿整个世纪,甚至绵缘至今尚无止息的实践,是对一个民族影响最深刻、最全面、最久远的最重大的一个事件。它发生在文学,而其影响却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在文化也在精神,是改变社会、更改变人的心灵的大事件。近年来经常有这样的议论,认为新文学革命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裂。对于此等论断似应持谨慎的态度。事实上不论是文言还是白话,它们毕竟都服务于中国的文化,不能说语言的变更不会产生影响,但文化的脉流毕竟是互通并接续着的。断裂说似可置疑。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以文学改造社会人生的动机,与此并行的,在“五四”当时也还有西方人本思想的移置和植入。当人们非常重视文学的“救亡”的责任的时候,同时也行进着文学的“启蒙”的思潮,即从根本上树立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解放个性和承认个人的思想自由和人格独立这样的启蒙。这一思潮意在把中国人从封建时代的蒙昧,引进到现代文明的状态。这个方面的意义,也许在表面上不如改造社会来得迫切和直接。但事实是,如若不能“新民”,就谈不到“强国”,二者是互为表里的。较之“救亡”,“启蒙”甚至是更为根本的。

在启蒙这一层面上,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所具有的意义,可与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的檄文相媲美,它们有着同样不可忽视的价值。在这篇篇幅不长的文章中,周作人指出,“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非人的文学”。他标举人道主义精神,认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便谓之人的文学”。他强调这是“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自爱而又爱人,利己而又利他,强调的是基于人性的个人的地位和尊严。但是国势的衰危掩盖了人性的启迪。救亡的话题终于把启蒙的话题淹没在汪洋之中。这个时候,社会兴亡、民族再生的题目便压下了个性解放的题目。

更重要的是,中国新文学革命对于旧文学的质疑,源起于那时的先行者对于文学在强国新民这一目标上的殷切期待。当时忧患频仍,书生报国无门,救国乏术。求诸实业、求诸国防、求诸吏治、求诸科学,四处碰壁,于是想到了文学救国。若是文学能够救国,则即使有再大的牺牲,也在所不惜,何况乎文言?又何况乎古典?对于中国知识者而言,这里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他们中的很多人,原先都认为中国的积弱在于国民的体质,即所谓的“东亚病夫”。所以他们先想到的是科学。后来才知道那些充当“示众”的材料和麻木的“看客”的,却都有着健壮的身体,而病弱和伤残的却是灵魂。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谈到了在日本的课堂上一个电影资料片所给予他的心灵震动:“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全集》,第1卷,416~41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鲁迅在谈到他是如何想起做小说来的时候,说过他那时的文学观:“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见《鲁迅全集》,第4卷,51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许多人都怀有这样的文学信念,从康有为、梁启超开始到“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参与者,他们都坚定地相信文学的社会改革作用。

因为对文学的期望过高,因此百年文学的生存状态一开始就是超负荷的。诚然,文学对改造人们的精神是有作用的,但文学的这种作用却是远非直接的,特别不会是即效的。文学在社会生活中,是通过审美的方式使人们产生愉悦,并间接而缓慢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通常人们都把文学和艺术并称,文艺在作用于人们的心灵方面,确有共通之处,即它们首先让人感动,而后影响人的行为。这种影响主要是在净化和提升人的情感的层面上。因此,更准确地说,文学只是一种润滑剂,而主要的不是药到病除的良方。

但是,文学改良和文学革命的前驱者们,一开始就把文学当成了救亡图存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的手段。这就使文学一开始就有了不堪承受之重。既然文学在今天能够救国救民,那么,日后也就一定能够“亡党亡国”。后来发生的一切悲剧,从20世纪40年代直至70年代的漫长时间中一切发生在政治--文学领域中的人为的灾难,其实在新文学诞生之初就已埋下了根由。

前面说过,中国新文学的起步,着眼于运载工具的改革(建立白话文学)和内容的改革(倡导人的文学)。一旦白话文学试验成功,按道理应当进入人性文学的建设方面,可是,中国社会和中国知识者对于文学的急切要求,使新文学一开始就偏重于“为人生”和“写实主义”方面的发展。新文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和中国社会的处境有了非常紧密的结合。借用鲁迅一篇小说的篇名来比喻,在当时绝大多数的人们的心目中,文学就是一副疗救社会病苦的“药”。它毫无例外地涉及了华小栓病理上的危症,更涉及了华老栓迷信人血馒头的精神上的危症,当然也涉及了夏瑜坟头上的寂寞的花圈,以及杀场上取人血馒头的“潮一般往前赶”的围观者。这篇新文学的经典之作,丝丝都透着冰冷,“周围是死一般的静”。

《药》写于1919年,正是新文学正式开始的那年。文学一开始就是沉重的。这是沉重的文学。难忘的1919年在鲁迅的着作里,到处都充满了这样激昂的、焦虑的声音。但是一旦醒来,痛感中国历史的积重,于是便呐喊几声,好冲破那铁屋子的窒息。这一代人注定了要“陪着做一世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账”,“我们还要叫出没有爱的悲哀,叫出无所爱的悲哀。……我们要叫到旧账勾销的时候”(《随感录四十》,见《鲁迅全集》,第1卷,322、32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鲁迅是最能代表这文学的实质的。鲁迅的作品可以看做是中国新文学本质的浓缩和概括。在鲁迅的作品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一丝笑容,是眉头紧锁的沉思,是无奈的悲苦,是黑暗的铁屋子里的孤独的彷徨和呐喊。我们不妨再看一下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的的《狂人日记》,在这篇非常经典的文字中,我们依然找不到甜蜜和温馨,仍然是铁一般的阴沉,这里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怪异”和“紊乱”的逻辑。其实依然是作家所追求的启蒙思想在起作用。鲁迅其实是在说,所有的人都以为他和他处身其中的世界是正常的,唯有这个“不正常”的“狂人”,读出了历史的异常:“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全集》,第1卷,26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中国新文学是应着人们表现社会堕落和人生疾苦的召唤而诞生的。是应着如鲁迅所说的是为着“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初衷而设计的。所以它不能不沉重。读当时的那些代表性的作品,我们几乎毫无例外地都会感到那让人喘不过气来的铅一般的重压。在曹禺的《日出》中,那个美丽的眷恋太阳的年轻女子,不得不在日出之前死去。她的最后的台词:“太阳出来了,黑暗留在后边。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那份悲凉至今还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这文字不仅沉重,而且沉痛。

再读读那时的诗歌,郭沫若笔下的“凤凰的再生”,是以它们的自焚为代价而获得的。诗歌同样地不甜蜜,艾青的那些代表作,都是含着泪水的沉痛的呼唤。那时的文学也表现爱情,但几乎所有的受到重视和肯定的“爱情”,都是与“革命”有关的,“革命+爱情”是当年的时尚。特别让人不解的是郁达夫的那篇名着《沉沦》,那个在日本留学的有着性苦闷和性变态的中国青年,他最后喊出的话却是:“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在这种勉强得有点可笑的“爱国主义”的“联系”中,我们不难发现当日作家那份对于文学的神圣的期待和给予。

然而文学毕竟是文学。尽管中国的儒家讲究文学的教化作用,但文学除了认识和教育之外,它不仅与娱乐有关,它本质上通过审美性而令人产生的愉悦的性质也并不排斥消闲的功能。文学的作用是宽泛的,它绝不狭窄。特别是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总是始终与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有关。“五四”时期,开始时意见尚平和。尽管有种种强烈的文学契合社会改造的要求,但那时毕竟有着思想解放的总体的自由氛围,在文学的建设中也还能宽容对待和满足文学的多种职能。那时出现了一种相当动人的短暂的各种各样文学并存的局面,例如倡导“为人生”的文学研究会和倡导“为艺术”的创造社的各得其所,又例如主张写实主义的诗与“新月派”、“现代派”、“象征派”的自由竞争,等等。

同类推荐
  • 黑蝙蝠行动

    黑蝙蝠行动

    一六四四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帝自缢。起义军打开国库,库内仅存少许银两。十多万大军断了粮草,如待哺婴孩嗷嗷直叫。李自成下诏,追赃助饷。
  • 历史的乡愁

    历史的乡愁

    该作品是熊召政先生在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学府进行演讲的讲稿结集,涉及历史、文学、人生、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这些演讲,是作者多年来读书与思考的成果,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渗透着忧患的意识,比如作者对当今社会拜金主义的盛行、传统文化的断裂、敬畏感的丧失等社会问题的深切忧虑,传达出一位历史学家与作家的担当意识:让历史复活,使今天的人们能够从遥远的过去审视当下,洞察未来。
  • 世界经典散文集(散文书系)

    世界经典散文集(散文书系)

    本书选取了世界经典散文,如蒙田的《热爱生命》、川端康成的《我的伊豆》、《花未眠》,纪伯伦的《笑与泪》、高尔基的《鹰之歌》、加缪的《西西弗斯的神话》等,这些都是文学史以及思想哲学史上的经典名作。这些散文是大文学家、大思想家们哲理玄思的精华所在,是他们思想足迹的重要体现。每篇散文之后有鉴赏,帮助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 未了情缘

    未了情缘

    书分两辑。第一辑为散文。大体分生活散文,为友人著作写的序言和评论,以及上大学时期的几篇小文三个部分,基本按写作时间排序。第二辑为长篇纪实《往事如烟》,如我在篇首“题记”中所写,不是写个人自传,是想以自己大半生为经,以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为纬,尽可能使文章容量大些、信息量大些。
  • 一个人的微战争

    一个人的微战争

    本书是一部富有浓郁军旅特色的散文集,全书共四十一个不同的小故事。从那些最不经意的地方入手,折射当代军营生活的侧面——面对冒烟的炸弹、战友的暴毙,思考武器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思考战争的命运,书中处处透出悲悯的情怀。陌生化是该书一大特色,作为一名曾经的武器操作手,作者巧妙地把人带进一个个陌生的领地,阅读该书犹如一次陌生的心灵旅行。书中没有波澜壮阔的大场面,处处都似一个人的微战争,让人看到那最不经意背后的人性光辉,看到不一样的军营,以及军营背后神秘而真实的生活,一切未知等待读者亲自揭秘……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在星际当吃播

    我在星际当吃播

    一心与丧尸皇同归于尽的栾湛被时间裂缝吸进星际时代,穿成身受家人喜爱,却一无是处的草包。星际时代因受环境变化,许多动物变异成为了星兽,人们靠猎杀星兽,吸收星兽体内的星核修炼。由于长期吸收星核蕴含的狂暴能量,实力越强的人精神力越容易失去控制。栾湛无意间发现有些食物可以吸收转化那些能量时,通过直播制作中华美食,掀起了全民研究古地球文化的热潮。
  • 无限之进化之塔

    无限之进化之塔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姜晟,在乘坐大巴赶去参加高中死党的路途中,遭遇时空裂缝误入进化之塔。原本以为要以进化者的身份在无尽的世界中艰难求生,却在无意之中激活了超级卡牌系统。这就是一个普通人从进化者,一路开挂成为主神的故事……
  • 睨天下之妃本倾狂

    睨天下之妃本倾狂

    天才?废材?她是流传千年驭兽之宗的当代宗主,天赋异禀;她是绝世废材,背负着灭宗的骂名。意外身死,时空的乱流将她拉入深渊!搅江湖,混门派,乱庙堂,这些怎么可能少了她?“泱泱乱世几时休?”他拈残花。“休时方休,这个天下,舍我其谁?”她大笑,这个乱世,就由他们来终结!谁说修习只有苦修一途?十步杀一人,屠戮亦开天!
  • 淡然若水的幸福

    淡然若水的幸福

    恨与爱,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为了什么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1998成为首富

    重生1998成为首富

    重生1998,这是头猪都能飞起来的年代!这一年,马化腾还没开始创业,还在学校里研究自己的小软件;马云这个时候才刚刚辞掉他每个月只有几十块钱的教师工作;而刘强东还在中关村经营着一间小门店以贩卖光盘和碟片为生。重生这个年代,会当击水,且看林天如何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坐拥天下财富!
  • 魔力大餐,你吃了么

    魔力大餐,你吃了么

    不想当首富的厨子不是好猎人。这是一个在现实中失去了味觉嗅觉的厨师进入游戏靠做菜富甲天下的故事。没有叱咤风云没有争霸天下,做做菜钓钓鱼泡泡妞,偶尔打打小怪兽,日子乐悠悠。
  • 上仙抱抱小龙虾

    上仙抱抱小龙虾

    某日仙君洗澡,发现水里多了个小龙虾,小龙虾不仅窥视他,还咬了他??!!哼哼!这他就不忍了……千年后,某女站在天庭门口,大喊大叫。“青庭!你个王八蛋给我滚出来!!!”天庭之中某男满脸黑线,“玉帝,我家龙虾出来遛弯了!”虾仙追爱,上仙你别跑!!!
  • The Story of Doctor Dolittle

    The Story of Doctor Dolittl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