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245900000004

第4章 智者锋芒(4)

“文革”中的鲁迅

鲁迅的作品总是被不断评说,鲁迅研究到现在差不多有80年历史了,鲁迅作品的注释仍然有待于重新做起。当我面对“鲁迅与‘文革’”这样一个研究题目时,对鲁迅作品在“文革”时期被太量翻印,对鲁迅作品的注释纷乱无边的现象惊讶不巳。“文革”十年当中,全中国的“鲁迅学习小组”、“鲁迅研究小组”,可谓数不胜数。从工厂到大学,从城市到农村,不但这样的“学习小组”四处可见,而且无论水平高低,大都有自己亲自加注的“鲁迅作品”学习读本。可以说,在“文革”期间,中国现代作家中,鲁迅是惟一可以畅行无阻的名字,鲁迅作品被收人大中小学教材,鲁迅言论被以这样那样的理由引用到政治社论当中。这自然与广大中国读者对鲁迅不可动摇的热爱有关,与毛泽东对鲁迅曾经做出的高度评价有关,但这种情形却谈不上是鲁迅研究的荣幸。断聿取义、任意曲解、夸张利用鲁迅作品及言论的现象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文革”时期鲁迅作品包括《野草》在内,人们都可以公开阅读,但鲁迅精神却很少对“文革”的狂热运动起到什么真正:的反畨作这个历史之谜有待人们进行认真检讨。

在得迅研究这个“显学”已经到广谁有新领域可挖的今天,研究“文竿中的鲁迅形象与鲁迅作品的命运,应袅引起鲁迅研究者的认真对待。无论从政治层面、文化角度及鲁迅思想与作品出发,“鲁迅与‘文革’”这个题目都大有文章可做。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在“文革”时期已经销声匿迹,不是受到批判,就是作品无法面对读者。而鲁迅的命运却十分特殊。这个历史之谜看上去答案十分简单,真正要揭示出来却并非易事。

事实上,鲁迅研究一直就受到时势的严重影响。“文革”时期对鲁迅的认识与评价,只能从一个角度出发,那就是政治。即使在1976年10月“文革”刚刚结束、彐中全会之前一段时间,鲁迅研究也未能完全脱开极左政治的束缚。这里不妨试举一例。刚刚粉碎“四人帮”后的1976年10月,鲁迅晚年的一篇题为《三月的租界》的杂文备受瞩目。这篇杂文在此前的鲁迅研究中并不十分醒目,此时却作为一篇鲁迅的战斗檄文不断被人评说。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因为这篇杂文是针对当时在上海化名“狄克”的张春桥而发。1935年,鲁迅为东北作家萧军(田军)的小说《八月的乡村》作序,文中对这部小说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它“严肃,紧张”,“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而张春桥却化名“狄克”,于次年初在上海《大晚报》副刊《火炬》上发表了题为《我们要执行自我批判》一文,攻击《八月的乡村》“技术上,内容上都有许多问题在”。在当时的形势下,“狄克”的言论具有超出文学批评的意味。鲁迅在(三月的租界》中对“狄克”的言论进行了驳斥,认为这是“实行着抹杀《八月的乡村》的‘自我批判’”,其实就是向敌人“献媚或替‘他们’缴械”。这篇文章一方面维护了(八月的乡村》这部小说,同时也揭示了张春桥的真实面目。

如果结合“文革”背景来看,我们会发现,“文革”前的鲁迅研究界,这篇杂文并不十分引人注意,也少有论者认为它是一篇战斗性极强的檄文,“文革”期间就更不可能了。如果翻阅一下“文革”时期出版的正式或非正式的鲁迅杂文选本,这篇杂文往往不在其中。对“狄克”是谁,也同样讳莫如深。1956年版的《鲁迅全集》中,《三月的租界》有四条注释,人名注释中有“田军”、“吉须”(捷克作家)条,却对要害人物“狄克”未加注释。到1981年的16卷本“全集”,已将“狄克”与张春桥的关系进行了注释。文学史着作也是如此,1956年,刘缓松着《中国现代文学史初稿》在论及《八月的乡村》时,并未提及“狄克”这一“插曲”。到1981年唐我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特别将这一事件作为评述《八月的乡村》的内容之一。那么,长期以来,“狄克”是谁,为什么不能指出,其中又有什么情形,这样的问题并非不值得去问。

可以肯定的是广狄克”就是张春桥这个简单答案,并不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才被人们考证出来的,因为在“四人帮”刚刚垮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人民日报》就发表了署名任平的《一个地地道道的老投降派》的批判文章(1976年10月22日),以学习鲁迅《三月的租界》为出发点,意在“识别和揭露那些混人革命队伍的假革命和投降派”。《人民日报》还在几天后的10月31日发表了“鲁迅研究室大批判组”题为《鲁迅痛打落水狗张春桥》的文章,更加详细地叙说了鲁迅痛打“落水狗”张春桥的前前后后,并依此对张春桥的历史污迹进行毫无保留的批判。而同年11月19日的《人民日报》,又发表了署名聚石的文章:《狄克--大纛荫下的魔鬼--读鲁迅的《三月的租界》》。几乎同时,《解放军报》、《解放日报》等影响较大的报纸都有同类埋目的文章发衣,1976年10月,中华15局还即寸出版了专书《鲁迅批判“狄克”》,北方人民出版社于次年5月出版了《鲁迅论假筝命和反革命》,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鲁迅批判假革命和投降派文选》。《三月的租界》及其相关问题一时成为全社会必须关心和学习的对象。

那么,在当时的鲁迅看来,张春桥作为文人是一个什么的角色呢?鲁迅在1936年5月4上《致王冶秋》信中曾明确指出,像“狄克”这样的文人,“他们是空壳,大约不久就要销声匿迹的”,鲁迅并未真正把他放在眼里。而1976年的“狄克”由于上述文章的集中出现,一下子成为与鲁迅相关的最大话题。从民期的讳莫如深到一时间的强烈批判,这之间的差异早已不是学术批判的问题。197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鲁迅书信选》中,上举的鲁迅《致王冶秋》信被收人,其中的一条注释颇有意味,鲁迅信中提到的所谓“英雄们”,从信的后半部分看,专用以讽剌“狄克”等人,而编者们的注释郯只是“指周扬一伙”的含混说法。“狄克”之谜是在张春挢垮台后一夜间被确指出来的,这可不是一个学术失误问题。

由此一例不难看出,鲁迅研究中的许多问题,都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文革”期间及之前、之后一段时间,对鲁迅的认识处于极不正常的状态当中。小小“狄克”从无人知晓到大报集中火力批判,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种情形。在人们把《三月的租界》当做突然发现的檄文学习时,似乎只注意到了“狄克”,而忘记了问一下,《八月的乡村》及其作者萧军在“文革”中的命运如何?

“‘文革’中的鲁迅”是一个值得我们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系统研究、认真对待的题目。螫迅形象的变异,鲁迅思想研究的绝对化理解,鲁迅言论的断章取义及被各色人等拿来政治利用,鲁迅小说主题的政治化理解,当然也包括鲁迅佚文的发现,鲁迅书信选本的容量变化,造成这些后果的政治、文化、艺术、语言原因,等等。对诸如此类问题的研究,会使我们对鲁迅研究的历史进行全面的反思和彻底的清理,不但有助于总结历史,而且有助于鲁迅研究的未来发展。

“文革”中的“鲁迅语录”

“文革”期间,鲁迅语录是另一种“红宝书”,全国各地的大学和工厂里的“鲁迅学习小组”,差不多都曾经编过鲁迅语录,我在旧书市场里已经买到十多种不同的选本。对于为什么鲁迅言论在二三卜年代,曾被激进的“革命文学”家们认定是保守、过时,而在“文革”这样左到极端的时期,却能编出一册册的“语录”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活学活用”的问题。我正在寻找“文革”“鲁迅语录”中歪曲原意、片面理解、任意利用的证据。

几乎所有“文革”期间编辑成的“鲁迅语录”,都有大致相同的“专题”,共同的特点,是突出“语录”中的政治性。大部分“语录”同时也会在语录的后半部分列上“文学、艺术”、“教育”等专题,且不论编选原则如何。

就“鲁迅语录”中关于知识分子的言论来看,主要是选择鲁迅与同时代文人迸行论争时的言论,将特殊大而化之为一般,把对具体个人的看法当做对知识分子的一般评价。一册1967年由北京石油学院“红代会”编选的语录中,把1923年鲁迅致孙伏园的一封信中的片言只语收录进来。鲁迅本来是针对一个叫钟孟公的人,对当时《晨报》开展的“爱情定则”的讨论不满,呼吁停止的言论而发。鲁迅认为钟的言论太旧,劝孙伏园不妨将“爱情定则”一类的讨论继续下去。我们可以肯定,“爱情定则”的讨论移到“文革”初期进行,是绝不可能的事情,但编选者完全不管具体的事件,而只取其中一点,用于对当代知识分子的批判。这几句话是他以为丑,他就想遮盖住,殊不知外面遮上了,里面依然还是腐烂,倒不如不论好歹,一齐揭开来,大家看看好。”这几句话于是成了知识分子自我批判的鼓动性言论。“语录”特别注意搜求能够用于开展知识分子自我批判的言论,甚至将鲁迅关于“自我解剖”方面的言论也断章取义地集中在一起,用来教育当下的知识分子。

研究这些语录的共同特点,对研究鲁迅、研究“文革”都不乏启示。

从“骂”处着眼

鲁迅研究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其中的风风雨雨一言准尽。80年代初,伴随着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到来,鲁迅研究曾出现过一度辉煌。硕果累累不必说,单是鲁迅研究方面的期刊和丛书就成为一道醒目的景观。90年代以后的鲁迅研究,热度有所下降,说鲁迅研究处于相对沉寂的时期似不过分。这两年,关于鲁迅的书又多了起来,尤其是在出版界掀起现代作家作品“编选热”的情形下,鲁迅又被推到了前台。但《鲁迅全集》久销不衮,名篇佳作人们耳熟能详,要编选出个独特味道来,口[谓不易。敏锐的人们还是找到了突破口,掀起了中国文化界的又一次鲁迅热。这个突破。不是别的,是鲁迅的“骂人”与被从“骂”处着眼,是研究鲁迅的人可以大谈一回的话题,书市上以此为题的书有多种,书名可称人胆,比如“一个都不宽恕”、“亵渎”、“鲁迅与他‘骂’过的人”等等。鲁迅的“骂人”与被“骂”,确为鲁迅研究里不可绕开的题目。但自儿十年以前,人们已经不用“骂”这个刺人眼目、缺少原则的字眼儿来概括。“污蔑”与“批判”,是对鲁迅在文化战线的斗争所做的最高的也是惟一的总结。用“骂”代替“批判”,用“被骂”代替“污蔑”,概念的代换意味着态度的转换、深度的消解。千秋功过任人评说,前两年文化界对曾被鲁迅“骂”过,因而在政治上似乎“永世不得翻身”的人物开始了逐一“翻案”,鲁迅与这些人的恩怨也势必会被研究者时有提及,鲁迅形象受到了或显或隐的挑战。从鲁迅这个最大的“主体”出发,收集、整理鲁迅与他的论敌的论文选,评说鲁迅在“骂”与被“骂”过程中的长短得失,就成为鲁迅研究者不能不面对的题目。这些书虽然只是专题结集,却一反鲁迅研究着作销路不畅的局面,印数在学术着作中相当可观。“骂”字的选择可谓意味深长,与“批判”相比,“骂”是一个在原则上处于中性状态的词;与“污蔑”相比,“被骂”是一个可以正常讨论的问题。“骂”,混合了得理与失据两种可能,“批判”则是没有让步条件的抨击广被骂”掺杂了得理不饶人和无理取闹两种因素,“污蔑”则是不折不扣的皁劣行径。从目前所见的以“骂”为题的书中,编着者的态度仍然站在维护鲁迅形象的立场上面,还不是为被鲁迅“骂”过的人翻案,但态度已发生逆转。上百个“骂”过鲁迅和被鲁迅“骂”过的人物已不再是反面角色,成为论战的另一方。鲁迅研究因“骂”字而带来的局面上的微妙变化着实有趣。“骂”暗示了鲁迅不再被神化;被“骂”包含了真理问题可以讨论的态度。“骂”这个伦理话题的出现,会给鲁迅研究带来什么影响,现在还无法给出定论,但它却无疑成为当下文化界,尤其是鲁迅研究领域的一道突出景观,让人无法漠视。文学界目前正处于“骂”派批评悄然兴起的时期,纷争不断,官司多多,鲁迅的“骂”与被“骂”,在这样的时候被集中挖掘和讨论,实在酎人寻味。

1925年的鲁迅

1925年,鲁迅45岁,这一年对鲁迅的一生来说,都显得十分重要又十分特别。无论从社会活动还是创作经历,抑或是个人倩感经历而言,1925年都是鲁迅一生中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的第一天,鲁迅写下了散文诗《希望》,并在这一年里完成了《野草》的写作,这是一部记录作家心灵轨迹的重要着作,也是鲁迅艺术探索途中的经典作品。

1925年的鲁迅,继续他的小说创作,《长明灯》、《孤独者》、《伤逝》、《离婚》等都创作于这一年,《离婚》是鲁迅小说的终结之作3他的杂文创作迸人了一个新阶段。第一本杂文集《热风》在这一年结集出版,杂文创作也呈现出短兵相接的特点。1925年对鲁迅来说是多事之秋女师大风潮”中,他因公开支持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于8月遭到教育部长章士钊的“革职”。也由于“女师大风潮‘鲁迅与陈西滢等“现代评论派”的文人学者展开笔战,充分展示了鲁迅韧性的战斗精神,杂文笔法更显锋芒,确立了杂文文体参与现实的品格和论战的风格。《华盖集》中的大部分文章就写作于这一年。

这一年的鲁迅,肺病复发,这对他今后的生命历程有着潜在的影响。而对鲁迅人生命运发生根本影响的,还是他在这一年结识了许广平,两人从此建立了通信联系。也可以说,1925年是《两地书》的第一个年头。

1925年的鲁迅,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认识更多地与现实结合,《野草》是一个思想者和一位艺术家积郁灵魂深处的“地火”喷发,《伤逝》、《离婚》等小说在艺术上更臻“圆熟”,结尾却少了《呐喊》时期的“亮色”。

1925年的鲁迅,在年初的2月,因《青年必读书》这不足千字的文字,成为文坛上的议论中心,守旧者的反对之声并不是最可怕的,许多青年对他“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的言论的误解,才真正让他产生内心深处的悲凉。

1925年的鲁迅,还继续翻译厨川白村的作品,《出了象牙之塔》就在这一年年底完成。这一年,他还与韦素园、李霁野等组成“末名社”,出版《未名》半月刊和“未名丛书”。

无论站在何种角度看,1925年的鲁迅,都显得那样意味深长,鲁迅的思想、情绪、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都在这一年浓缩,生发出许多让后人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鲁迅传记我们已经见到过许多种,并还在继续增加,而我以为,把1925年的鲁迅抽取出来,在显微镜下一点点放大,那会得到多少“线性”描述难以发现的内涵和深度,这样一种描述,对读者了解鲁迅精神世界,又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陈西滢:鲁迅的第一个论敌

鲁迅一生和无以数计的人进行过论战,近年来学术界兴起一股讨论“鲁迅与他的论敌”的热潮,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在于鲁迅的论战对手,大多为中国现代文化界和文学界的名人,或作家或学者,治现代文化和文学的人自然要在一个开放的风气中,重新论证这些人物的是非长短,尤以为他们正名为主,这其中常常要涉及鲁迅和他们之间的笔战。有关鲁迅和他“骂过的人”,鲁迅和他的“论敌”的文章、着作、文选,为数颇多。

同类推荐
  • 音乐短章

    音乐短章

    音乐好似诗歌绘画,表达人的不同状态,描绘心中的掠影,阐述灵性的幻象,把意念中巡游的东西铸制成形,对肉体最美好的愿望加以说明。
  • 宫本森诗词剪纸选集

    宫本森诗词剪纸选集

    宫本森身残志坚,兴趣广泛,对诗、文、书、画、剪纸、考古、珠算、养花颇有研究。他凭借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创作了一首首、一幅幅内容积极向上的诗词和剪纸佳作。他的剪纸作品荣获第二届中国农民美术家作品展三等奖、中国民俗风情剪纸大展铜奖、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奖等诸多荣誉;诗词作品入选《齐鲁百年诗词选》等书箱或杂志。
  • 我的青春是首歌

    我的青春是首歌

    一路荆棘,一路坎坷,我们循着名叫青春的足迹一路向前,我们在这里窥见了光影流年的倒转,窥见人世的浮华与冷漠。青春,就是这样一首歌……
  • 中国西部文学文库-走出沙沟

    中国西部文学文库-走出沙沟

    《中国西部文学文库:走出沙沟》不仅将杂文这一文学体裁纳入其中,还出现了一些宁夏文学的新变化。长期以小说创作为主的青年作家漠月、了一容和火会亮。其中,漠月的。《中国西部文学文库:走出沙沟》收录了作者近年的散文创作精品;了一容的《走出沙沟》还得到了文学大家王蒙的推荐;而火会亮的散文随笔集《细微的声音》,记录的则是作者在西海固生活的思想感悟,展现了贫困地区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此外,作为第22届书博会阅读大使的阿舍,此次被收录其中的短篇小说集《奔跑的骨头》,也是她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作者以散文的笔触,女性的敏锐感,独特的语言穿透力,讲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 奇书《山海经》

    奇书《山海经》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
热门推荐
  • 快穿之任务至上

    快穿之任务至上

    「无脑文,休闲产物」死后少年的灵魂被系统看中,自此开始任务生涯。以任务为主每个世界任务不一样
  • i爱的彼岸

    i爱的彼岸

    左岸箫笙,悠悠爱;右岸易生,萧清歌。他和她缘分未尽,在四年后相见,他们会诠释出怎样的完美人生..........
  • 清宫清空

    清宫清空

    倩倩是一名大学生,但是一次意外却使她穿越到了清朝,在清朝会发生些什么呢?她的皇后之旅会怎么样
  • 重生空间之沈薇

    重生空间之沈薇

    前世作为一个村花因为懦弱被逼致死:重生归来定不会让自己再受一次上辈子的苦:
  • EXO之伊沫异能公主

    EXO之伊沫异能公主

    夏曦萌来自伊沫异能世界本来她出生可以和自己的母亲在一起幸福的在一起,可不料夏曦萌出生的日子正是与另一个边界魔王领域发起战争,夏曦萌的母亲为了不让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受到危险只好将伊沫水晶链跟夏曦萌送到另一个星球叫异能世界,夏曦萌在异能世界的首富家慢慢长大,最后回国来到韩国的一所自己的学院“圣雪樱学院”,在这所学院有十二位校草听闻是个风云人物,慢慢的便和女主产生好感..............
  • 焚天战神

    焚天战神

    身负火系异能的萧羽重生到了以火为尊的天火大陆,面对欺辱,且看他引九天神火粹体,燃尽宇宙山河,成为那主宰生死大道的焚天战神,让诸神万界在烈焰之中悲鸣!
  • 造化之门之风云再起

    造化之门之风云再起

    造化之门五圣聚,万千混沌夺造化,本书写的是鹅是老五造化之门后续故事,大道或许永无止境,造化主之上,是否还有境界?看宁城追求那无止境的大道,看他将会涌动那些风云。欢迎加入造化之门之风云再起书友群,群号码:319894033
  • 不曾寄红豆

    不曾寄红豆

    周泽对向清只是哥哥对妹妹的感情。周泽少时很照顾向清,但他却不知道向清早已对他芳心暗许。那次,周泽误会向清伤害了他最爱的人。无论向清怎么解释,周泽都不相信。所以,周泽出手打了向清,拳脚并用。向清受了很重的伤,差点性命不保。也是那次,向清为保护周泽受了一刀。只为结束她对他的感情。为此,向清昏迷不醒,易年守着她,从未离开。易年对向清的事情从来都是向清在前,什么事都没有向清重要。易年一直是向清的唯一和救赎。后来,周泽查清了当年的事情,可是,向清不可能回来了,周泽想尽一切办法想挽回向清。可是易年为给向清报那一刀之仇捅了周泽一刀。向清的精神世界崩溃了,向清因为看见那一幕,生生的昏倒了,一睡就是五年。可能再也不会醒来了。易年依旧守着向清,不许任何人靠近向清,周泽更是不可能。向清奇迹般的苏醒了,易年吃惊,但她忘了周泽,也忘了和周泽有关的一切。
  • 北街有光

    北街有光

    多少人深处无边沼泽,却装作一副没事的样子?一个看似不经意的选择,却不经意间改变了彼此的轨迹。任狄是沉默的,静伫在墙角下的牵牛花,想要越过黑暗,望见青云。黎璨臣是嚣张的,肆意生长着,没有规矩,是直插苍穹的树。她背对北风无声的呐喊着,他无声的站在她身后,任北风钻骨。她是左肩下的那枚指纹。他是北街上的那抹暖阳。如果无法忘记那时的黑暗,那就把现在的光牢牢记住。如果无法不受伤,那就我就为你包扎。
  • 多罗公主要出嫁

    多罗公主要出嫁

    她,是聪明伶俐的多罗公主,看尽宫中尔虞我诈,自是练出一颗七窍玲珑心;他,是武功高强的少寨主,行事光明磊落,仁义为先立于世间。初遇江湖,她已心有所属,他却对她情根深种。他顺她,宠她,视她如性命;她却伤他,负他,视他如草芥。她骂金玉珂卑鄙无耻禁锢她的自由,他却笑着说:“有你陪着,我下地狱也欢心。”欢快版:额,上面的简介好像过于沉重了~,其实这就是一对欢喜冤家终成眷属的江湖故事,无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