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245900000006

第6章 智者锋芒(6)

“可见流言也有种种,某种流言,大抵是奔凑到某种耳朵,写出在某种笔下的。”

(《并非闲话》)

“然而无论如何,‘流言’总不能吓哑我的嘴……”(《我的“籍”和“系”》)

“西滢先生就听到关于我们的‘流言’,而我竟不知道是怎样的‘流言’,是那几个‘卑鄙龃龊更远过于章炳麟’者所制造。”“可我倒也并不很以‘流言’为奇,如果要造,就听凭他们去造去。”(《并非闲话(二)》)

“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害的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流言’。”(《并非闲话(三)》)

“‘捏造事实’和散布‘流言’的鬼蜮的长技,自信至今还不屑为。”

“那时我见了‘流言’字样,曾经很愤然,立刻加以驳正”。“至于‘流言’,则先已说过,正是陈源教授首先发明的专卖品,独有他听到过许多。”(《不是信》)

“有人从外省寄快信来问我平安否。他不熟于北京的情形,上了流言的当了。”(《无花的蔷薇之三》)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允使我耳不忍闻。”

“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是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对“流言”的态度和界定已十分明了。“流言”是“畜类的武器,鬼铖的手段”。而对这样的武器和手段,鲁迅义正辞严地中明,自己“自信至今还不屑为”。然而“流言”对鲁迅心灵和精神上造成的伤害,却不能让他漠然视之。他深感“流言”的厉宵,因为已经有人从外省来信询问他在北京的情形,原来是对方“上了流言的当了”。他对“流言”的态度一直是“很愤然”,并常常“立刻加以驳正”。“流言”不能“吓哑我的嘴”,但他对人的损害却让人刻骨铭心地愤恨,所以鲁迅才说,他一生中受到的最大损害,既不是书贸的骗和榨,也不是兵匪的骚扰,甚至那些打着反对自己的鲜明旗号的小人们也不是自己最感受害的,真正的伤言,来自防不胜防、无中生有的“流言”。鲁迅如此说,足见他对“流言”二字的痛恨,也足见他与陈源之间达到了何种不可调和的敌对程度。

鲁迅之痛恨“流言”,更是因为对手散布着鲁迅在散布流言的说法,而一向视散布流言为“鬼蜮的长技”的鲁迅,怎么能够容忍这样的黑名背在自己身上。他咬住这个词不放,誓要与陈源等人较量到底,实在意味深长。在鲁迅笔下,陈西滢自己常常被描述为“流言”制造者,因为许多所谓“流言”,鲁迅从未听闻,尤其是在“气一八”惨案事件中,陈西滢被鲁迅直接视之为“有恶意的闲人”。

2,“公理”

“公理”一词是鲁迅在反击陈西滢时使用频率仅次于“流言”的词汇,1925年12月18日,鲁迅就此专门写过《“公理”的把戏》一文。实际上,陈西滢本人的文章里倒没有直接出现“公理”二字,而是在1925年12月14日,由陈西滢、王世杰、燕树棠等人打出了一个名为“教育界公理维持会”的招牌。这个组织针对章士钊在女师大原址上成立女子大学而成立,声援章士钊的建校举措,反对女师大复校。这与鲁迅等女师大教员的态度截然相反,对立程度在当时的紧要关头可想而知。而这个组织宣布成立的第二天,却又更名为“国立女子大学后援会”。“公理”之名只存在了一天时间。这个“后援会”在12月17日发表了《致北京国立各校职员联席会议函》。文中不但明确表态对章士钊支持,将女师大进步学生斥为“暴徒”,而且将鲁迅等支持学生运动的女师大教员,指斥为“附和暴徒”的“自堕人格之教职员”,敌对关系彻底明朗,声言要求对这些教员“即不能投畀豺虎,亦宜屏诸席外,勿与为伍”。而在12月16日,女师大“学生自治会”还致函这个“教育界维持公理会”,力陈章士钊压迫女师大学生罪行,要求“公理会”成员主持公道,并对他们将“公理会”一日内即改名为“后援会”大表疑惑。

鲁迅对陈西滢们的所作所为应当说看得人木三分,他之所以抓住“公理”二字不放,正要以此来掀开面纱,揭出真相。鲁迅并不强化自己言论的“公理”程度,而是揪住陈西滢在“女师大风潮”中的诸种言论,说明他所谓“公理”的虚假性。这与他对待“流言”一词的剖析有所不同。在《“公理”的把戏》里,鲁迅先后十多次引用“公理”一词,对陈西滢进行冷嘞热讽。陈西滢在与鲁迅的论战中,即使从策略上讲,总显得处于穷于应付以至于自相矛盾的下风。鲁迅指出,陈西滢开初时曾在“闲话”里说:“外闰人说,中国人是重男轻女的。我看不见得吧。”似乎自己对“女师大风潮”并不关心,而现在却“签名于什么公理会上了”;陈西滢说自己为“被群众专制所压迫”的杨荫榆说了“几句公平话”,被人冤枉为和对方有“密切的关系”,而现在又在女师大与女大问题上大讲“多数”与“少数”的理论;陈西滢声称(现代评论》上“所办的批评都本于学理和事实,绝不肆口漫骂”,但他却忘记了自己些经把女师大比做“臭毛厕”,还要将别人“投畀豺虎”。那么所谓“公理”又从何谈起呢?T·是鲁迅对陈西滢们所谓的“公理”就得出了如下结论:

“‘公理’实在是不容易谈,不似在一个维持会上,就要自相斤盾,有时竟会用了‘道义’上之手,自批‘公理’上之脸的嘴巴。”“半年的事,儿个的人,就这么矛盾支离,实在可以使人悯笑。”(《“公理”的把戏》)

在鲁迅眼里,“公理会”的那些人不过是些依仗恶势力说话的“城孤社鼠”之类,不屑至了到“不知仆么东西的杂人等辈也哉”,所以他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我之所以对于有些人的口失的乌‘公理’时不敬者,即人抵由于此。”在鲁迅看来,不是“公理”不能谈,而是不屑弓这样的人谈,这样的人本就不配谈所谓“公理”。

当“公理”一词被限定在这样一个范围来论说后,鲁迅的吉说就可以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他说自己的文章“那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现在更不想和谁去抢夺所谓公理和正义。”(《华盖集续编·小引》)这里的“公理”虽未加引号,但含义却与其他针对“公理维持会”的专用词相同。“偏要在庄严高尚的假面上拨它·拨”(同上),正是鲁迅对“公理”一词揪住不放的原因所在。“教育界公理维持会”虽然只存在了-天,鲁迅却专意要称其为“‘公理’时代”,并叹道“可惜这黄金时代竟消失得那么快”(《这回是“多数”的把戏》),这种笔法真可以让对手难堪至极。

“今上之我打昨日之我,‘道义’之手批‘公理’之颊--说通俗一点:自己打嘴巴。”(《碎话》),鲁迅正是抓住了对方的这一致命伤而毫不留情地迎头痛击。

“公理”·词,被陈西滢们板正地用了一回,挂了一天的招牌,却成了鲁迅专揭其自相矛盾,虚假不实的杀手锏,令对方无言以对。鲁迅的论战,的确在精神上先就胜人一筹。

3,“学者文人”

“学者文人‘有时是“学者”、“教授”,这是鲁迅送绐陈西滢的徽号。因为陈西滢是北大教授,又是专栏作家,且以讲“公理”,求“平允”为发言基调。“学者”,意味着是最讲“公理”的人,“文人”,则又是可以用文章来讲“公理”的特殊人物。鲁迅就常常将“学者文人”和“公理”放到一起使用,以揭示对方面目。

鲁迅将“学者文人”这样的词拿来做反语用,要用得恰当是很难的,因为这两个词本身并没有任何贬义的成分在其中,更何况鲁迅自己还是学者兼文人的角色。鲁迅运用成功的前提,恰恰是自己愿意奉还这样的封号,再来剖析所谓“学者文人”究竟是些什么人。在(“碰壁”之余》里,鲁迅就谈到了自己的态度。他说:“我今年已经有两次被封为‘学者’,而发表之后,也就即刻取消。”这里的两次,是指年初时因应征《育年必读书》而引出的麻烦。另一次就是因“女师大风潮”而被章士钊革去“佥事”之职而着文驳斥。这两次行为都被某些“论客”批评为没有“学者的态度”,甚至还有“人格卑污”的嫌疑。鲁迅自己却坦然地奉还了“学者”封号,“其实,没有‘学者的态度’,那就不是学者喽,而有些人偏要硬派我做学者。至于何时封赠,何时考定,连我自己也一点不知道。”

其实,在这一年5月,鲁迅就写过一篇题为《导师》的文章,他认为现在的青年根本没有必要去寻找什么“乌烟瘅气的鸟导师”,因为所谓导师言,连自己都不知道路在哪里。“不如浮朋友,联介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这其实也代表了他对所谓“学者文人”甚至“思想界的权威”的看法。鲁迅在《碎话》里对陈西滢、胡适等“现代评论派”的“学者文人”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他主要抓住这些人反复无常,自己自相矛盾的作风,漫画出自己眼里的“学者文人”形象。“这一月来,不知怎的又有儿个学者文人或批评家亡魂失魄了,仿佛他们在上月底才从娘胎里钻出,毫不知道民国十四年十二月以前的事似的。”“学者文人们最好是有这样的一个特权,月月,时时,自己和自己战,--即自己打嘴巴。免得庸人不知,以常人为例,误以为连一点‘闲话’也讲不清楚。”鲁迅在最后关头点到了陈西滢,并在挖苦中将“学者文人”的封号掷还给陈西滢。

鲁迅儿次提到“学者文人”的封号,都是举陈西滢文章为例,都是揭出他前后矛盾,言行不一。如杨荫榆在饭店请客,预谋将“学生自治会”六名成员开除。鲁迅将饭店名写作“太平湖饭店”,后才知是在“西安饭店”,鲁迅说道:“请客的饭馆是那一个,和紧要关键原没有什么大相干,怛从‘所有的批评都本于学理和事实’的所谓‘文士’学者之流看来,也许又是‘捏造事实’。”(《华盖集·后记》)“去年肯管闲事的‘学者’,今年不管闲事了。”(《有趣的消息》)这些语言和语义,都出自陈西滢的笔下,鲁迅可谓对陈西滢的言论烂熟于心,并往往能击中要害。鲁迅对陈西滢及“现代评论派”同人们的评价,也毫无客气可言。他对陈西滢、徐志摩、李四光等人最激烈的评价是广……只要不再串戏,不再摆臭架子,忘却了你们的教授的头衔,且不做指导青年的前辈,将你们的‘公理’的旗插到‘粪车’上去,将你们的绅士衣装抛到‘臭毛厕’里去,除下假面具,赤条条地站出来说几句真话就够了!”(《我还不能“带住”》)

“学者文人”,在鲁迅笔下就这样成为一种言行不一、自相矛盾、自我否定、出尔反尔的特殊群体。这并非是鲁迅对学者文人的一般看法,在鲁迅笔下,它是专用名词,有特定的指向。

与“学者文人”相类似,鲁迅对陈西滢的称呼,还有“陈源教授”、“西滢先生”、“闲话先生”、“名流”、“流言家”等等。它们都是在特殊的气氛和情境中被使用,加强了鲁迅杂文的某种批判力度和嘲讽意味。

4,“可惜”

陈西滢在《粉刷毛厕》一文中,曾引用鲁迅起草的女师大七教员“宣言”,随即就说了一句“这是很可惜的”。因为鲁迅这样“我们平素很尊敬的人会暗中挑剔风潮”,使得有关女师大的“流言更加传布得厉害了”。“可惜”的含义就在于不相信“平素很尊敬的人会暗中挑剔风潮”,大有为鲁迅惋惜的意思。鲁迅自然对这样的“可惜”声是十分敏感的。他在《并非闲话)和《我的“籍”和“系”》里,曾多次用“可惜”一词来说话,把自己同陈西滢在许多立场与看法上的不同突现出来。

“西滢先生因为‘未免偏袒一方’而遂叹为‘可惜’,仍是引用‘流言’,我却以为是‘可惜’的事。”

“可惜的是西滢先生虽说‘还是不信’,却已为我辈‘可惜’。”(《并非闲话》)

“至于近事呢,勿谈为佳,否则连你的籍贯也许会使你由可‘尊敬’而变为‘可惜’的。”

“现在我一说话,恰巧化‘暗’为‘明’,就使这常常听到流言的西滢艽牛代为‘可惜’。”

“何以一有流言,我就得沉默,否则立刻犯了嫌疑,至于使和我毫不相了一的人如西滢先生者也来代为‘可惜’呢?”(《我的“籍”和“系”》)

“听说从今年起,陈源(即西滢)教授要不管闲事了;这预言就见于《现代评论》五十六期的《闲话》里……要是确的昵,那么,除了用那照例的客套说声‘可惜’之外,真的倒实在很诧异自己之胡涂”。(《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

“我的旧杂感的结集《华盖集》付印两月了,排校还不到一半。可惜先登了一个预告,以致引出陈源教授的‘反广告’来。”(《无花的蔷薇之三》)

“这真是万分可借的事,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记谈话》)

鲁迅不因为害怕“流言”而被人污蔑就不敢说话,无论别人为此怎样对自己由“尊敬”而变为“可借”,把“流言”的帽?通过流言散布开来,他依然不改变自己的立场,也不停止前行的步伐。从文气中可以看出,鲁迅并没有在意也不相信陈西滢的“尊敬”,所以对他的所谓“可惜”也不以为然。每论到自己的所为令某些人不满、不敬、不高兴,鲁迅就愿意用“可借”二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又使人立刻想起陈西滢的文章和指意来。

5,“通品”

1925年7月,章士钊在他自己办的《甲寅》周刊上发表《孤桐杂记》一文,其中称赞陈西滢道:“《现代评论》有记者自署西滢。无锡陈源之别字。陈君本字通伯,的是当今通品。”但文中也对陈西滢提出过基于自己立场的失望和批评,说他“喜作恶滥之白话文。致失国文风趣。”鲁迅把章士钊对陈西滢的这一称赞之词拿来,以强化其讥讽之意,并借此将陈与章划为一边。(华盖集·题记》中说自己的文章“正如沾水小蜂,只在泥土上爬来爬去,万不敢比附洋楼中的通人,但也自有悲苦愤激,决非洋楼中的通人所能领会。”《这回是“多数”的把戏》中,鲁迅说陈西滢想让女大完全替代女师大的企图“虽是理想也未始没有实现的可能”,其原因在于,“陈源教授毕竟是‘通品’”。在《学界的三魂》一文中,鲁迅指出学界里“官气弥漫,顺我者‘通’,逆我者‘匪’”,在该文的“附记”里,又进一步指出至于‘顺我者“通”的通字,却是此刻所改的,那根据就在章士钊之曾称陈源为‘通品’。别人的褒奖,本不应拿来讪笑本人,然而陈源现就用着‘土匪’的字样。”又说这回是用了一个‘通’字;我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或者以半牙,以两牙还一牙,因为我是人,难于上帝似的蛛两悉称。”鲁迅把章士钊称赞陈西滢的“通品”二字做足了文章,尽情调侃。

以陈西滢的学问和出身,“通品”二宇虽不是客观评价,但也未必已达肉麻程度。鲁迅用这个词做反击武器时,总是把陈西滢等人暗指鲁迅为“土匪”、“学匪”、“学棍”等同时并用,以见出他们在评人论事时的态度。也同时照出了“公理”、“学理”背后的真相。语义无形中变得复杂。

6,其他相词语

“东吉祥派”、“正人君子”:陈西滢以及“现代评论派”的胡适、王世杰等人,在“女师大风潮”中与鲁迅的立场截然不同,并逐渐公开以支持杨荫榆甚至章士钊的姿态出现,并因为此事和鲁迅展开笔战。他们大都住在东吉祥胡同,还被亲北洋政府的《大同晚报》赞为“东吉样派之正人君子”。鲁迅常常用“正人君子”来讽刺陈西滢等人的虚假面目,在《碎话》、《“碰壁”之余》等文中曾引用。

同类推荐
  • 棠味(邓义坤作品集)

    棠味(邓义坤作品集)

    漱溪涟漪,海棠花开,棠城趣事多。我从小就对棠城及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我想感知这里不一样的风景,体会不一样的味道。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心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的关注点。每每疲倦困乏时,我便走进自己创造的文字空间里,回头浏览一下最朴实的生活,那些凡尘喧嚣之事便隐隐退去,只留下这馥郁的棠城风味。
  • 把时光揭开

    把时光揭开

    这是作家罗伟章的第一本散文随笔集。这本随笔集堪称“智者的思考”。作者在一篇篇优美又不失深度的散文中,与大自然的花草对话,与动物交流,与世界知名作家、画家、音乐家探讨生活的智慧,还不乏对被社会忽略的底层人群、偏僻县城在城市化浪潮中受到的冲击的关注。这些文字集结起来,成为这本非常有营养的散文集。作者沉静又充满爱意的文字能让读者得到美的享受,又能从这种不经意的享受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 哈姆雷特(英文版)

    哈姆雷特(英文版)

    莎士比亚最有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创作于1601年,时值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进入晚期和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去世(1603年)前两年,因而,《哈姆雷特》不仅体现了文艺复兴的思想意识,而且反映了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种种矛盾冲突。《哈姆雷特》的悲剧性包含了四个主要层次:第一个层次涉及谋杀君王,篡夺王位,进而谋害王子的政治悲剧成分。第二层次涉及代表着文明进步的正面人物同丑恶与罪恶展开斗争的社会悲剧成分。第三层次涉及因盲目而卷入政治冲突而导致毁灭的家庭悲剧成分。第四层次涉及爱情被摧残、被利用的爱情悲剧成分。
  • 聆听史诗丛书-江格尔传奇

    聆听史诗丛书-江格尔传奇

    《江格尔传奇》塑造了英雄江格尔,以及他的亲密战友洪古尔等,是人们理想中的英雄形象,他们所捍卫的家乡宝木巴,是人们渴望的人间乐土,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王国。《江格尔传奇》为中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史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瑰宝。
  • 国殇

    国殇

    本书收录有《绿叶的荣誉》、《万家忧乐》、《小巷匹夫》、《白衣上校》、《真情绝唱》等报告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 慎武

    慎武

    宗显:“只想安静练武。”罗筱筱:“不,你在想我。”宗显:“我这人很谨慎的。”宗父唐母:“这个,咱们作证。”罗筱筱小声嘀咕:“明明超勇的。”
  • 不靠谱的神仙

    不靠谱的神仙

    洛芊一个拥有多重身份的仙界宠儿,下界新星……
  • 漂移与爱情

    漂移与爱情

    在赛车场上,她被他的炫酷的身影闪了心神。她是一个留学的医学生,他是身份不明的神秘赛车手。她以为,自己暗生的情愫会很快就被时间消磨掉,但是却没想到在赌场重逢,来一段没有负担的恋爱,是她的期许。只是,事情顺着她意想不到的情况发展。因他的疯狂粉丝的作妖,他们被卷入一场谋杀案中。凶手还没有抓到,他又因意外而不能继续赛车。如果,你失去了你赛车的能力,那么,爱你我,愿意为你继续你的荣光。你是我的恋人,也是我的教练,总有一天,一直努力的我们,可以在赛场上比翼双飞。
  • 婴齐传

    婴齐传

    强汉风骨,弥漫着残酷,野性年代,跳跃着浪漫。平民奋斗,政治倾轧,浓烈狂野的男女之爱。凌厉雄劲的战阵兵锋,骨鲠慷慨的人格气质,市井闾里的寻常生活,种种汉代社会的原生态,以及苍凉雄放的时代风貌,并行于多元化网络时代的新叙述风格,质朴组犷,齿中留香。婴齐,一个代表着民间的人物,闯入一个叫做西汉的历史场景中,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此开始有血有泪。
  • 绿茵争锋

    绿茵争锋

    Ps:换下简介、他拥有出色的身体条件、超强的爆发力、超变态的技术动作以及超级敏锐的门前嗅觉。他就是一台进球机器,能够保持场均1球甚至1点几球的效率。只要他在场上,就算是散步,他也依然能够给对手震慑力。他的身体无可挑剔、他的技术无可挑剔、他简直就是为足球而生的人。新书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_<)
  • 剑元纪

    剑元纪

    仙途缥缈,我以剑证道。一剑在手,三千大道独步乾坤。故事,从穆剑锋开始……
  • 君之殇

    君之殇

    君,不应默默无闻,而是应该高傲的举起手中剑,杀尽天下负我之人!杀尽天下与我为敌之人!杀!杀!杀!!!当我踏尽天下,当我凌驾于天,那我,便为君……这一切,唯有杀!杀!杀出一条血路,成就我邪君之威名!杀!杀出一条血道,成就我的唯一!
  • 教师公文包-班主任工作

    教师公文包-班主任工作

    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就是: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了把这种“转型”工作做好,我们配合当前的新课程策划、组织并编写了这套“教师必备知识丛书”。此套丛书的特点,一是“准”,它准确地体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准确地解读了新课程标准;二是“新”,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要求;三是“实”,它内容充实,资料翔实,语言朴实,有很强的实用性。
  • 临冥人生

    临冥人生

    滚出林家,哥哥为我去死了,我意外得到机缘,我要推翻整个世界!
  • 大鹏歌

    大鹏歌

    真故事假幻想,看一个平凡人如何一步步的蜕变,历经挫折成就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