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367000000026

第26章 人呵你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4)

照片上的朱乐耕,依然瘦瘦,只一边的长发,艺术地飘垂下来,像他的作品里夸张的马鬃。他的马,身子简约而细瘦,决不省略的,是马鬃。叫人想起T台上的超模,细挑到近乎变形的身子,和飘拂的发。如果马也挑选超模,那么就是朱乐耕的马了。

这种简约和夸张,又像朱乐耕其人。他的身子占用的生存空间很小,然而他的思想飞扬。前几天他抽到一签,上边只一句话:花开不与四时同。那是把“风光不与四时同”改了头两字。今天,2005年的最后一天,他的陶艺展开幕,果然花开不与四时同。

有人看见我在朱乐耕穿T恤劳作的照片前驻足,说,他穿T恤最好,朱夫人说过,朱乐耕穿西装像个民工。

如果说他穿西装像个民工,那么,他做陶艺像个义工。

用5年的工夫做那一百多吨的瓷土,这种时候,人便如土一般敦厚,一般单纯。天天与土对话,讲着只有他和土懂得的语言。当此之时,他便如义工那样只想着贡献得更多,只想着付出得更好。

一百多吨,这是艺术的重量级--如果艺术也能像拳击那样分重量级的话。在这个陶艺展的研讨会上,有人说到上世纪60年代上大学时,大学生的定粮是30斤,但是雕塑系的学生有35斤。因为做雕塑是要体力的。那时,多一口粮都是件大事。35斤定粮,是这位发言者对雕塑艺术的最初认识。

那个年代,一个月吃几斤粮都被限制,自然不会有天马行空的思想,不会有我自行空之天马。比起对35斤定粮“耿耿于怀”的发言人,朱乐耕是幸运的,晚生了10年。于是他懂得那个年代的艰辛,又拥有这个年代的开阔。

他作品的天马脚下,是晶莹剔透的绿白相间。那辽阔,如大地I那洁净,如天空:那超乎现实的空灵,又如幻似梦。到底是大地是天空还是梦中?于他,陶艺是生他养他之热土,又是无限驰骋之无穷。我想起IT业广告语里最多用的词汇:无线,无限。

景德镇人朱乐耕,注定陶艺是他的根。然而又不与四时同。又一组做墙的雕塑,叫“蓝色的声音”。灰蓝、蓝灰,绿蓝,蓝绿,黄蓝、蓝黄,总之觉得凡是沾上蓝的色阶,这里全有了。而且好像是扔在盘子里的蓝色头巾或是什么布片,看上去全是柔软的,叫人手痒痒的,直想上前抓起一方头巾摸搓。

人生总有制约的,或叫有序。现在不会再有定粮的限制,但是也有艺术道德的底线。我好容易控制住自己,没有向那“蓝色的声音”伸过手去。

想去触摸声音?

是的,这些由瓷土烧成的蓝色家族,好像挺喜欢我这个笨笨的知音。她们七言八语地和我说话。其实,她们的语言我不完全懂,但正是这种似懂非懂,激发着我的好奇和我的爱情。是的,爱情!艺术本来就和爱情那样,说不清楚,爱情的美感,也就在那三分朦胧一分糊涂。

朱乐耕的作品,多是用一千三百多摄氏度的高温,于是才能烧出那超凡的瓷质。或如“天马”那样像淡墨画,或如“蓝色的声音”那样像油画。

“蓝色的声音”,又叫我想起这种高温瓷,竟能出最好的音响效果。那麦粒音乐厅,不仅整个儿像一件令人震撼的陶艺,而且每一块高温瓷都像护花使者那样保护着演出的声音。

还有朱乐耕用陶艺做墙的麦粒美术馆等等。不过,想到那一百多吨土,和一千三百多摄氏度高温,我不敢想象那耕耘之付出!

不过,他是耕梦。是天马行空,乐在耕梦。

所以,他做得过来我看不过来。

看不完的朱乐耕。

谢晋:要是不玩命,就没有谢晋

谢晋60岁那年,有一个叫里根的美国人给他寄来一张贺卡。这个里根是美国当时在任的总统,比谢晋大12岁,谢晋比里根小一轮。里根说按中国人的算法,他应该属猪。所以他要给属猪的有杰出成就的中国人寄上一张卡。

谢晋和我说及这件事,是在前往人民大会堂列席全国人代会开幕式的大轿车上。车上闲聊,本来就像开无轨电车,开到哪算哪。谢晋本来在讲读书,于是想到里根这位前电影演员居然能当总统,一定是很会借用手下人等的知识和智慧。谢晋10岁时得到一份生日礼物,是一套茅盾主编的小学生文库,500本。从西游记、三国、水浒到安徒生、伊索、格林。很多的书,他都是10岁那年读的。他的一生,或许就在10那年定型了?

谢晋来我家,总要看一看我家的大书房,哪怕不脱鞋就站在书房门口看一眼。他曾经花六千多元买了一套中华文化通志。这一套书10卷,每卷10本。我问他先读哪一卷?他说他是要从头一本一本读来,最好像茅盾读小说那样,一本一本作笔记。有的很枯燥,那也要读。读这套通志,就像上一次大学。不过最好有一年时间什么活也不干,那他就可以读完了。

不过什么活也不干,就不是眼前这个姓谢名晋的人,小时候读完500本小学生文库的人,就不会什么也不干。

他说中国通史一万多元,问我买了没有?我说没买,买不起,更没有时间读。他想了想,又想了想。他一定在想,到底买不买呢?他买书不是摆的、是读的。如果在时间上权衡下来有可能读,他就有可能买。

而且,他要是买,恐怕得花多一倍的钱,两万多元。因为他买书常常买两套,一套送给家乡浙江上虡的学校或图书馆。中华文化通志的发行部门应当欢迎有更多的谢晋,他一个人买两套。

谢晋是一个永远的青年,热血青年。他讲小学生文库时激情澎湃,好像在拍电影《鸦片战争》。讲浙江要建成文化大省时,他历数浙江古往今来的人杰,那声音,更是一浪高过一浪,惊涛拍岸!

下车走进人大会堂,我碰到一位熟人,他向我介绍一侧的朋友,说这位是沈从文的儿子沈先生。我一看,说真像!沈先生淡淡-笑,说不过是五官数量相等。我很想知道是不是子承父业?他说他是搞机械的。我说机械?他又淡淡3个字:过剩的。过剩?他说因为有些机械厂没活干了。

虽然不是子承父业,不过那种悠然,淡泊,就叫我感受到沈从文的气息。世间万象,多姿多彩最美丽。有沈从文,有谢晋,还有属猪的里根。

我和谢晋同在政协文艺组一个饭店住着,有时找个晚上和他面对面地互相“炮击”一通--他耳朵不大好,我也只好以炮还炮。

我按响门铃。“进来!”响起一个粗重浑厚的嗓音,好像一炮轰出门外。我一直奇怪谢晋在摄影场地喊了这么些年,怎么他的底气还这么充足?好像总有源源的生命在喷发。

走进他住的宾馆的房间。大衣柜门半开着,门外挂着几件衣服--衣服在里边憋气,不如挂在外边。一只单人床上铺满了待看的资料和待洗的衣服。地上4只旅行箱包。装着一年四季的衣服。他拖着四季衣衫东南西北春夏秋冬地奔波。

他手里正拿着一张传真。日本一家电视台发过来的,说要跟他去北京、上海、杭州、广州采访,并请他和日本作家陈舜臣就鸦片战争作一次谈话。这是这家电视台发来的第四份传真了。

电话铃又响。谢晋拿起话筒说不行呀,现在有朋友在这儿,明天中午12点半再谈好吗?

谢晋晚上常去北京电影制片厂,忙后期制作。白天老老实实地坐在小组前方主持会议,或者早7点50分就上车前往人民大会堂参加大会。常常午夜打电话给他还没回来,第二天早上就见他匆匆地从餐厅出来,边走边跟人说:别喝粥了,来不及了!我不知道他有没有来得及喝粥,只见他脚登旅游鞋,身着牛仔裤,脚步匆匆,像一个不怕虎的初生之犊。

谢晋不怕虎,怕鸭子。

他的床头柜上有一只鸭子。他捧起这只鸭子闹钟给我看。他一按钮,鸭子就张开扁腾发出鸡叫声。鸭子喔喔喔地叫着,谢晋哈哈哈笑着。我大笑:那么这是报晓的鸡?谢晋大笑:这是鸭子。不过长着鸡冠,发出鸡叫。

这只鸭子跟着他跑遍世界。他说别的闹钟都不行,只有这只鸭子的鸡叫声才能叫醒他。在英国拍镜头时,常常5点开拍,3点就要起来,全仗这只鸭子了。然而他又实在怕这只鸭子。谢晋最愉快的享受,就是鸭子不叫,就是可以一口气睡到第二天中午。“这是我最愉快的享受!”谢晋叹着,好像导演在回味一部好看的电影,或者孩子在回味一块好吃的蛋糕。

我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谢晋问我找什么。我说找酒。怎么会没有酒?谢晋叫我看电视机柜旁墙角里的一瓶酒,再打开电视机柜,把一瓶瓶重量级的酒拿来给我看。我说太重了,不要拿了不要拿了!他又拿一盒酒菜给我看--哪是什么酒菜,就是大人孩子都吃的零食。

我这才踏实地坐下了--房间里没有酒,还叫谢晋吗?

谢晋又拉开写字桌抽屉,拿出一瓶洋酒给我看:“还有一瓶!”他好像向我亮出一个意外之笔似的得意。

谢晋常有意外之笔。有一年政协会上,他说要拍鸦片战争。谢晋么,总是要拍片的。不是拍这片就是拍那片。不过这题目可不好做!然而他就做成了。他说很多大作品都有背景,从《红楼梦》到《魂断蓝桥》。《鸦片战争》提供思考的内容很多很多。英方从维多利亚女王到鸦片贩子。中方从道光皇帝到乐师、歌妓、第一代的大班。三十几个角色里,三分之一的英国人。谢晋还想请戴安娜演维多利亚女王。信写好了,交给一位香港的委员,请他转交。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谢晋:谢晋,你不要胡来!

谢晋只好不“胡来”。

不过,谢晋要是不“胡来”,就不是谢晋。谢晋要是不玩命,就没有谢晋了。

艺术家,必有“胡来”的思维和“刚愎”的执着,才有个性和独创。日本朝日新闻社有一个请世界名人演讲的项目。替如请新加坡李光耀讲日本政治,请世界银行总裁讲经济,请谢晋讲日本文化。谢晋的讲话发在《人民日报》、《文汇报》上。

当然各有关方面领导知道谢晋拍摄《鸦片战争》,都说太好了,说这事我们没想到你想到了我们支持你。而谢晋苦痛着他有多少事想到了然而做不到。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50周年时,海外有《辛德勒的名单》、《诺曼底登陆》这样的大片,我们呢?当初谢晋在香港看完《辛德勒的名单》后直叹气,说:如果我口袋里也有几千万美金,我努力一下,不是拍不出来。这话一到媒界那儿就走样,把“如果”去掉了,变成:谢晋要拍南京大屠杀,拍出《辛德勒的名单》的水平。消息一出,日本媒界纷纷前来采访。

《辛德勒的名单》,有一场戏就好几十万美金。美国大片《谍中谍》,耗资5000万美元。谢晋抠门儿了再抠门儿,算算拍《鸦片战争》也要一千多万美金。别人对谢晋说,绝对不可能募集这么多钱。

不过谢晋是要“胡来”的。

他要探索用民间集资来拍大片适应市场经济。当然,请一位英国名演员拍两天戏,日薪就要1500英镑。谢晋又打小算盘:相当于两万多人民币。他赶紧把这位名演员的戏压进一天里拍。其他还有这个角色的远景,就用100英镑一天的英国群众演员代他站在那儿。

我不想列数谢晋的影片获得的奖项,我也从不管他叫谢导。他今年79岁了,我还是直呼其名:谢晋。我不认为谢导这两个字能包括多少意义。导演多了,但谢晋只有一个。而且,从我第一次见到他,我就蹦出这一个称呼;谢晋,虽然我看他的电影长大,心里充满了对他的尊敬。但是,但是他看上去那么热血那么青年,而且他的智慧他的快乐是那样地有感染力。我送过他一本书,叫《爱是圆的》。下一次在保利剧院见到他,他远远地就招呼我,吼着:“地球是方的!”艺术家讲话,表达的不是准确是感觉。

谢晋即使讲起他的有残疾的儿子阿四,也没有不快乐,说:阿四现在很有名,是残疾人的代表。他说谁家里有残疾人,谁身上的人道主义就特别强。谢晋的快乐有人道的光辉。不过人们容易看到他头上的光辉,不一定能想到光辉是怎样形成的。他讲演艺的艰辛,讲到赵丹的书《地狱之门》。演艺之路一如通向地狱之门。当然,不管做演员,做导演,做这个那个,真正做进去了,投人地爱一次,都一如入地狱之门。

明年是谢晋从艺60周年。这位电影超导又花样翻新要拍一出话剧,当然,80岁于谢晋也正是花样年华。再说他学戏剧出身,从易卜生学到莎士比亚。他想用一出话剧来回报教过自己的老师们。这出话剧的女主角,是巩俐。

李滨声:20世纪最后一个才子是怎样炼成的

1995年开北京政协会的时候,李滨声坐在我后两排的地方。我后两排当然会有人坐,坐谁都一样。独独这位李滨声往那儿一坐,就坐出故事来。

他在一张晚报上随意勾了我的头像。

谁都可以画我。但是李滨声这近乎一笔画的速写,叫我们政协文艺组的人会后争着抢着围着笑着:真像!真像!被画人陈祖芬自己都说了:真像!

1997年底我去日本采访超市,回京后要把文字变成书。我想书中不仅要配几十幅彩照还要配十几幅漫画。自然就想到了滨声。到20世纪末我要出我的16本文集,想配上320幅漫画。滨声!后来才知道。滨声住房拥塞,他为此借了一间房,天天从凌晨5点开始画,整整画了一个月。

我对自己为所欲为惯了,竟然没有想起滨声已是七十多岁的人,怎么可以让他把自己关起来苦干?书出来了,前些天我想先带两本去给他看。他在电话中说,可是,就是,家太乱了。

我找到他那单元,纱门里的木门开着。当然是为了便于我叫门。不过,寒冬是像夏天似的敞着大门,我真没见过。滨声就是这么心诚。

走进他那10平方米的世界,左侧一张画桌。再一看,所谓桌,其实是一块板子架在两把旧椅子背上。椅子上都堆着书籍、衣服。右边一张书桌,这张大约“文革”年代的书桌上杂货铺似的堆满了东西。“看看你的房子。”我说,掩饰着我的心酸。这房子,我几步就走到了头,走到了横在窗边的一张单人床前。再没什么地方可走的了。这里已经是他家的天涯海角。我只好在床边坐下。他就坐在画桌和书桌间的一张旧折叠椅上。他那么一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再没有地方容我走将出去。我只好锁定在床边。

我拿起写字桌下一个剪得奇奇怪怪的可乐罐:“这是怎么回事?”“这不能说。”他拿过那罐,说这是他变魔术的道具。我问他最近都去哪里变魔术?他说前几天在大碗茶(我知道他指的是老舍茶馆)的中国记协发奖会上变魔术,前几天在天桥对面万盛剧场给日本朋友表演魔术,前几天日本电视台来了5个人到他家里录魔术。

滨声讲什么事情都是不经意地发生在“前几天”。他声音特别轻,似有若无,全然不在乎别人听见听不见。原先我们虽然每年在政协会上见面,但他若仙而我爱闹,我们一无交往。我和滨声的经历、爱好相距太远,偏偏心就能贴近。几年不见,一坐下来,就像从来没有分开过。

我东看西看,问书桌上为什么放了个塑料盆?他用一个方形小玻璃缸往塑料盆里一捞,捞出来几条金鱼。原来这又是他变魔术用的。他在舞台上画一条鱼,然后钓那画中鱼,然后钓起来的是一条活活的金鱼,再一钓是大鱼,再钓就钓起一个人来。或者他抛起一个魔方变成一个与魔方一样大小的鱼缸,鱼缸里边还有几条金鱼。

同类推荐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丘东平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丘东平作品集

    赛娥出世的时候,那将一切陈旧的经验都神圣化了的催产婆,把耳朵里的痛苦的呻吟声搁在一边,冷静地吩咐着:“尾审仔,来啦!……”
  • 远去的人(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远去的人(谷臻小简·AI导读版)

    陪父亲度过的日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回忆。作品为纪实文学,记录父亲老年痴呆症之后的两年时光。从一个老人最初的失忆,一日日走向完全失智;从一个健全的老人,直至成为一个不认识任何亲人,不记得任何往事的“痴呆者”,讲述了老龄化社会中的生存与生活的关系,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以及一代人的命运与价值观走向。
  • 海韵

    海韵

    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海,热爱山水。在他的诗里,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不透露着诗歌的灵气。大海更给予他创作的源泉,写海的诗思绪万千,哲理深邃,情感丰富。写爱情的诗灵动缠绵,别具一格。《海韵》是他的第一本诗集。诗集分:上辑,大海放歌,童年的记忆,中辑,放牧春光,故乡的思念,下辑,爱的旅程,山水寄情。
  • 如果生命可以再度青春

    如果生命可以再度青春

    本书分为五大块:亲亲·宝贝,亲情·呼唤,乡音·乡情,爱人·朋友,断片·私语。作者用质朴的语言,以散文、生活随笔的方式,回忆并记录了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叙了关于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的故事,以及从中获得的感动和感悟。愿书中展现的这些美好、感动和喜悦,让我们在平淡流年里相拥温暖。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诗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诗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诗精品》共收录了1901年至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诗精品70余篇,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供学习、欣赏、借鉴的散文诗经典之作。该书1996年1月初版,此次为修订后再版。
热门推荐
  • 重生:一揽芳华

    重生:一揽芳华

    (本书以魏晋时期,五胡十六国为参照背景,主要申明一点,本书为架空文。)有些人的爱美好如朝阳,有些人的爱平淡如潮水,更有些人的爱就如飞蛾扑火,至死方休。在这战乱的年代,生死只是转瞬之间,朝不保夕,她本以为重活一世,凭着自己的记忆,稍加筹谋,自己便可安枕无忧!可是,她却一步一步的改变了他的命运!他的万里江山,他的千秋霸业,皆因她而面目全非!若不是时光回溯,若不知晓天意,若不愿旧事重启,怕只怕……落英漫天结硕果,花开半夏转成空。
  • 启迪学生思考人生的故事全集:粉红色的信笺

    启迪学生思考人生的故事全集:粉红色的信笺

    人生仿佛是四季的轮回,生命的状态便是这四季的写照。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春、夏、秋、冬,不必为沐浴春风而得意,也不必为置身冬季而叹息,人生中的每一个季节都是我们必经的过程,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值得我们珍藏的记忆。
  • 我的极品女上司

    我的极品女上司

    应酬酒席上,因为商业合同某些细节双方持不同意见,加盟商狠下心在性感火辣女上司的酒里动了手脚,阴错阳差的,公司里最下等的小职员殷然与神态娇媚、雍容华贵却又心狠手辣、丧尽天良、灭绝人性的野蛮上司产生了纠葛……
  • 驳诡堂

    驳诡堂

    齐郁站在那,念着驳诡堂石碑上的一段话:吾降生于世间,带着愚行而来。吾将不评对错,不理是非,不思过往,不问将来。仗剑只为守护生命。纵使天之大,地之远,海之阔,吾皆往矣。斥驳魍魉愚行,力破诡辩之论。心志坚定,无所畏惧,给予这世间最公正的审判。亦将真理还给世人。如吾沉睡,意志不散。
  • 六道传承:年少风云

    六道传承:年少风云

    请关注我的新作【他身上有魔】千年前死去的少年,离奇复活人世间,背负滔天骂名,一身所学被人剥夺,在神魔凋零的年代,苦练天书圣经,开万族之先河;一世姻缘,为爱身陷六道轮回;千古骗局,三千道藏皆妄言。
  • 海棠莲霜

    海棠莲霜

    此小说为《叶罗丽精灵梦之茶雨月璃》的前世篇。前世奇怨,注定了她与众不同的命运。光与暗,折磨了她此生此世。命运的流云,浮水之韵律,爱与恨,究竟折磨了谁?红尘之中,又可分情?残忍,悲痛,又何谈?残殇落雨,宿命流弦······这后面,究竟又隐藏了多少辛酸泪?尘世中,又有多少人知道,美貌的后面,到底意昧了什么?美貌,真的这么好?······海棠莲霜,流月潇影!
  • 一本书看懂经济学

    一本书看懂经济学

    《一本书看懂经济学》融生活和经济原理于一体,让你更加理性的认识生活,更加准确的把握生活的内在。从柴米油盐到逛街购物,从求职就业到创业投资,从财富收入到幸福人生,经济学紧跟你的每个脚步,看懂经济学才能走好人生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与经济学紧密相关,很多人从不觉察也不去思考。人类的本质和社会的发展将生活和经济紧密连接,谁都无法回避生活中无孔不入的经济链条。面对生活就要面对经济,既然要面对,我们就要掌握主动,让不利变有利,从适者生存到发展获利,获得物质财富,并彰显人生价值。
  • 我的蛮荒帝国

    我的蛮荒帝国

    即将高考的王尔德意外穿越到现实世界的反面,重返蛮荒。他放弃原来的人生,在新世界中开始了新的人生。
  • 青彦决

    青彦决

    我倾尽毕生之力,没想到却回来这样一个结果!此世,上穷碧落下黄泉,我定当寻回尔等,虽九死其犹未悔!
  • 枫树之约

    枫树之约

    一部轻松愉快的青春小说,有悲有喜,在愉快中生活,在挫折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