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542300000003

第3章 文化生态视野中的报告文学(1)

一种新创独特的文体--报告文学,差不多与剧变而多质的20世纪同行。真正的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写作型态,它描绘出主体变动不居的心路历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存活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历史。这是一段让人感奋,同时又令人沉思的历史。因而,毋庸置疑,它具有思想文化史的价值。报告文学以其对历史性现场的触摸与近距离的摄照,为我们真实地全景地记录了社会变迁中风云际会的历史图景。这样,它所具有的历史文献式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从文学本身而言,报告文学无疑丰富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内存。有一个不争的史实是无法改写的:在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的中国文学格局中报告文学曾是一种颇富实绩的文体,成为文学时潮中的主潮之一。

报告文学:文化生态结构中的独特景观

报告文学的非虚构性生成了它的诸多特异特征。文本与报告对象之间所具有的同质性,意味着报告文学只能是一种选择的艺术或曰选择性的文体。这就决定着主体与客体之间具有一种与其他文体所不同的更为直接的对应关系。小说可以虚构生活,诗歌可以“向内转”,抒写自我浩瀚的心灵,而报告文学作家无法拒绝生活、逃避生活,而只能介人生活,在现实的前沿地带作一种在场的深度报告。由此可见,一定时代的现实存在不仅直接成为报告文学反映的具体对象,而且由这种现实存在及其关系所形成的文化生态,直接影响着报告文学作家对于现实的选择与评说。这样不同时代文化生态中产生的报告文学自然就呈现出不同的景态。文化生态的变异,从根本上关联着报告文学内在的流变。

一定时代的现实存在不仅直接成为报告文学反映的具体对象,而且由这种现实存在及其关系所形成的文化生态,直接影响着报告文学作家对于现实的选择与评说。

文化生态是我们研究报告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关键词。文化生态这一范畴关联着两个基本的概念,即文化与生态。文化的定义正像文化本身一样异常复杂。爱德华·泰勒爵士于1871年给出了一个具有“标准”意义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所接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各种能力和习惯。”但此后人们并没有放弃定义文化的权利,现在有关文化的诠释已是成百上千的了。在我看来,文化可简言之为人与人化的存在。与文化相比,生态的定义似简化得多。它通常是指在一个生物群落及其生存发展的系统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而达到相对的平衡。与此相关的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提取借用生态或生态学中有关关联性结构性的机理,我们或可将文化生态指称为一定时代文化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所呈现的形态,所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化结构。

运用生态学的某种原理、方法研究人类文化,学术界已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早在1957年,日本学者梅掉忠夫首次用生态史观--以生态学的方法探索世界文明史发展规律,发表了着名论文《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美国人类学家普洛格和贝茨撰着了影响甚广的《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据作者自称,他们“所采用的主要是生态学和进化论的方法。个体作出决定,人和社会的适应策略及这些方面的进化过程,是本书的中心主题。”普洛格和贝茨认为:“人类是文化动物,这是由于三种生态学适应机制的相互影响--人类的自我保护基本动力,人类对具有生存价值的社会生活的要求和人类对于在周围世界中认识有序现象的推动。按照这种观点,这三种生态学上的基本要求不仅可以解释文化的起源,而且也是文化普遍性的关键。”晚近于90年代前后西方出现了所谓生态后现代主义(EcologicalPostmodernism),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生态女权主义(Ecofeminism)理论家斯普瑞特奈克,主张用“相关性、转化、包容、关心和爱来取代西方父权主义力主分立、异化、对立的二元论和穷竭自然资源的世界观”。

我们将文化生态的理念引人报告文学的研究,无意将生态学的范畴作教条式的生搬硬套,而是试图运用其相关性的系统方法,建构适合报告文学的研究模式,以更有效地探求报告文学内在流变的若干规律。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包括我们所研究的报告文学在内,它是一种“场效应”的结果。“文化从来不可能在理想的纯粹的条件下发展,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最终构成了文化的‘场’”。“所谓‘场’或‘力场”本义是指文化处于多种力的错综纠结的相互作用中。”从这一点看来,文化的“场”也就是文化生态。报告文学的萌生与发展正是由多种文化因素合力所致。与报告文学密切关联的文化生态,它包含着诸多的因素,主要有一定时代的政治文化氛围、物质经济的水平、社会生活的样态和主体的人文精神情怀、话语立场以及受众的文化境界等。由于文化生态直接决定着报告文学的形成和流变,因此,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就能比较清晰地探视报告文学史行进的轨迹。

许多治文学史的学者往往直接移用社会发展史的分期方法,将文学史的分期完全与社会史的分期对接。这种方法考虑到了文学与社会政治历史的关联,因而有其合理性;但是它又忽视了文学史本身的演进规律,所以存在着片面性。在各种文体中,报告文学与政治的关联最为紧密,但这并不意味着报告文学可以等同于政治史。因此,依据文化生态的变化,观照报告文学本体的内在律动,我们可以将百余年的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大致分成三个阶段:近代文化转型与报告文学的发生;政治文化制导与报告文学的演化;现代文化建构与报告文学的自觉。第一阶段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20年代,这是报告文学的自发期;第二阶段由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此为报告文学的自立期。第三阶段由20世纪70年代末肇始的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这是报告文学的自觉期。这样的划分,只是从整体上描述了中国报告文学演进的坐标系,给出了一种发展的总趋势。文学史的发展并不是直线式的,而呈现出曲线状。

报告文学的自立期也就是报告文学的发展期,但其间的发展是颇为曲折的。自立期的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报告文学开局便见精彩的一个重要时期。抗战初期因着战争的特殊环境和国共合作的政治氛围,报告文学曾经一度成为文学的时代交响中的劲歌。但此后国统区的报告文学便渐见沉寂。50年代初涌现出一批反映抗美援朝和新中国建设的报告文学,创作颇见繁荣。而“反右”风暴的突起又使报告文学趋于萧条。大跃进时期所谓的报告文学已经变异,它们的价值在于为当时浮夸浪漫的政治立论伪造证据。到60年代前期受到重创后的报告文学渐趋恢复,但“文革”一开始,又成为荒唐的政治滑稽戏中的一种道具,报告文学彻底地异化了。80年代报告文学轰动一时,而90年代知识分子开始边缘化,人文精神佝偻与思想性的匮乏成为时代的症候,相应地报告文学也就呈现出了颓势。文学史的行进正如黄河一样,虽然它的路向“毕竟东流去”,但其行程,却是九曲回环。这就是历史。

报告文学是近代的文化转型的产物。发生期的报告文学是一种自发性的文体,作者的写作并没有某种文体意识,其时的文体总体上是雏形化的,尚不具有完全的型态。中国社会从古代向近代的质变过程中,文化在剧烈的碰撞中或破灭或新创。除了近代新闻为报告文学的发生提供物质条件外,促使报告文学这一文体应运而生的正是晚清作为社会主潮的启蒙文化。近代启蒙主义或启蒙文化的兴起导源于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刻危机。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忧患意识,但这常常将它视为个体的一种人生观,缺乏深度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作为国家民族整体的思维模式。偌大的封建王朝自以为是天中上国,睥睨夷蛮。诚然,中国曾有令世界注目服膺的繁荣时代。但西方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迅速崛起,而固步自封的封建专制的中国终于陷落日之将夕,悲风骤至。”中国成为列强鲸吞的鱼肉。当此艰危之际,一部分启蒙主义思想家,或来自封建阶级内部,或来自于新生的资产阶级阵营,由深度的危机意识激发出强烈批判意识;其批判所指是现存的腐朽破败的封建政制。批判意识在中国文化中大体上是阙如的,对王朝作集体性的抗议乃至批判实肇始于近代。启蒙主义者作思想启蒙,需要有相应的举措,他们或“公车上书”,或直接参与维新改革,或收徒讲学,或组织学会,同志相论,或办报创刊,但更为普遍的是作文着书,以此作为向社会发言的一种重要方式。报告文学发生期后期,辛亥革命爆发,漫长的封建统治从此终结,但军阀统治下的现实依然黑暗;反封建、反专制任重道远,科学与民主成为时代的主题。统观整个报告文学发生期,启蒙文化成为一种主导性的社会存在。

报告文学正是这种启蒙文化的伴生物,同时报告文学又成为启蒙文化的重要成果。服从于这个时期启蒙的总主题,报告文学的取材呈现出重大性、政治性、开放性的特色,其有种基本的主题取向。一是直接揭露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代表性的作品有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黄远生的《外交部之厨子》等;二是实录现实生活惨酷难堪的图景,主要作品有《被难始末记》、《唐山煤矿葬送工人大惨剧》等;三是“睁眼看世界”,以旅行考察记的形式报告域外的政俗风情,作者着意记述与国内政制维新、民智开发、社会进步、文化建设等有关联者。这一类作品有王韬的《漫游随录》、梁启超的《新大陆游记》,还有周恩来的《旅欧通信》和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

将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这一包含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的历史时期指认为报告文学的自立期,这是基于对文学史的史实所作出的一种判断。30年代报告文学《开始拥有自己的文体名称,对它的理论研究也逐步展开,此间已经出现在报告文学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作品,如夏衍的《包身工》等。报告文学从无名之体一跃成为文坛的重镇。抗日战争初期报告文学更是异军突起,以群对此盛况作有描述一切的文艺刊物都以最大的地位(十分之七八)发表报告文学;读者以最大的热忱期待着每一篇新的报告文学刊布;既成的作家(不论小说家或诗人或散文家或评论家),十分之八九都写过几篇报告。在这样的情况下,报告文学就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了!”五六十年代报告文学在文坛也占有一定的份额。1963年由人民日报编辑部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召开了报告文学座谈会。在座谈会的纪要中确认从报告文学本身的发展来谈,在全国解放以来的十三年中,在报纸和刊物上占有不小的比重,也产生了不少富有战斗性,反映了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可以认为,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文体已经独立地存在于文坛了。有些作品或被指认为散文,或被归人通讯一类,文体属性常常发生漂移。据此,有研究者认为报告文学尚没有取得独立的文体地位。其实,文体属性的漂移是作为边缘性文体的报告文学的一个表征。因为这一文体本来就具有某种互文体的特性(intertextuality)。在我看来,文体的独立与文体的成熟并不是一个等值的判断,两者之间虽有关联,但各有特指。一种文体的独立并不意味着它的成熟。独立,更多的是指文体在文体序列中具有了一种“户籍”,表明它的存在;而成熟,则不仅表明文体的独立,更表明它已经走向自觉。从总体上看,30年代至60年代的中国报告文学是自立的,但总体而言并不是自觉的。

中国的报告文学是一种显得“早熟”的文体。这一个判断意指它的自立,除了文体自身的生长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归结于环境的催生促长。这一环境即是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报告文学的自立更多的是一种“他立”。这种“他立”的实现,在于具有独特功能的文体与具有特殊需要的时代之间产生了一种双向选择的契合关系。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与此后的当代中国社会有着本质性的重大区别。但就报告文学而言,虽然写作的具体内容与主题取向有了显见的不同,而社会政制的革命性变化,并没有截断三四十年代与五六十年代报告文学创作中某种内在的关联。佘树森、陈旭光注意到了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现当代散文之间变异相承的史实,指出:“三四十年代,时代剧变曾经引起散文观念的变革,造成散文天地的倾斜:以个性意识为主导的抒情小品体日趋衰落,而以群体意识为主导的通讯特写体则蓬勃发展。当代散文、报告文学的初创期,正是在这种倾斜的天地里开始的。从整体审美风范上考察,可以说:建国初期的散文,乃是‘延安散文’的延续,而建国初期的报告文学,则是40年代‘战地报告’的拓展。”应该说这样的观点是颇有原创性的,但是它只是提示了一种关联性的现象,而没有揭示内在的具有实质性贯穿性意义的本因。在我看来,这本因就是强势的政治文化的制导。

同类推荐
  • 中小学生必读丛书:沙与沫

    中小学生必读丛书:沙与沫

    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的卡里·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引领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同时,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形成了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青年时代,纪伯伦的创作以小说为主,上世纪20年代起,他的创作方向开始转向了散文与散文诗,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和散文诗集《先驱者》、《沙与沫》、《先知》等,这些作品几乎都是用阿拉伯文写成的。
  •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印下最美的记忆)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印下最美的记忆)

    “读一部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样,读名家名作就是和大师的心灵在晤谈。通过阅读本书,可以让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阔文学视野,提高审美意识,触动写作灵感,陶冶思想情操,提升人生品位,徜徉经典,收获无限。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大学生风花雪月之灵魂触电

    大学生风花雪月之灵魂触电

    年轻岁月,如火的季节。可是却感受不到火的灸热。所有的华美和绚丽都不过是过眼烟云。但是又何必在乎太多,太阳依旧东升西落。让它成为关于那个火一样的季节的一份记忆吧。
  • 图文版中国经典益智故事

    图文版中国经典益智故事

    智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但是。智慧不能靠基因遗传。如果不努力学习智慧。不运用智慧,我们就无法传承智慧。《中国智慧故事(英)》搜集了中国历史经典中最著名的故事。这些引人深思的故事是中国智慧宝库里的明珠。
  •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家喻户晓的回忆性散文集,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他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脉络,在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的同时,将这些回忆融入理性的思考中,读来温馨而又受益匪浅。
热门推荐
  • 武神路

    武神路

    灵玄大陆,惊艳之辈无数。在天才聚集之代,踏着众天才之首,去闯荡那灵玄大陆。新人,求关注,求收藏。
  • 圣心殿王子咒

    圣心殿王子咒

    突然转学的超级美少年,从未有人和他说过一句话;在学校出现的次数少于十次,而每次出现绝不超过一小时;永远待在教室最后一排,从不听课,从不参加活动,行踪诡秘,绝不靠近人群……这样的家伙竟然成了樱上神秘人气榜NO.1?
  • 明末两君子

    明末两君子

    有道是: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燕京大学高材生萧航,燕京军区海军陆战队少尉林叶。两人不幸被卷入乱世——明末崇祯五年。此时适逢乱世,天灾,兵祸,银荒。外有后金皇太极威胁,内有流贼张献忠作乱。两人能否发挥21世纪人才的优势在此乱世作出一番作为?
  • 神尊的逆命凰妃

    神尊的逆命凰妃

    他本是她前世意外救下的一扶桑木,却在与其相处的日子里将心丢失,甘之如饴!未曾想,救下他后,那些温馨的日子啊,竟是一把把无形的利刃将她的生命拉至尾声——痛彻心扉。尽我命,等你;来世,再倾于你!--她说:我累了,阿?,放手吧他说:阿苒,不可能的,既然让我遇见了你,哪怕耗尽千载、毁天灭地,我亦不放手………烛火摇曳,满目的红,他将她禁锢在他的臂弯里。她说:南?,我会恨你的!他掩去眸中的哀伤。他说:那你便恨吧。他说:阿苒,我爱你。……前世的虐恋,今生来偿。—“师傅,我手卡秃噜皮了,疼…”“怎么回事,来,阿苒,师傅给你吹吹,吹吹就不疼了”……“师傅,隔壁剑宗的师兄欺负我”“他怎么欺负你了”“她把我做的香囊拿走了”“什么!是哪个臭小子…”……(天阙之子与凰谷之女的追逐;魔界圣子与天阙圣子的纠缠;落叶归秋,等你来看!)
  • 鸿蒙战祭

    鸿蒙战祭

    由于作品内容很不满意,所以重新修改再另开新书上传。书名改为‘天都争霸’,敬请期待.........
  • 留下你的名字

    留下你的名字

    你还记得我吗,没关系,只要你记住我的名字就好了,我就是那个一直爱着你的混血吸血鬼,南浅忆,我还有另一个名字,叫:释瞳·L·奥路斯,千万别忘了我,不然我会很伤心的。再见了,我的一切;再见了,我永远的北深临。
  • 我写的网文成真了

    我写的网文成真了

    林凡,某网文网站的小作者当他没推荐没月票没思路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小说的情节都变成了现实这才叫书写自己的人生!
  • 难道我才是Boss

    难道我才是Boss

    A版:元界行道:吾辈立志逆天弑神。——然后怼了隔壁穿越来的守护者。四域守护者:我捍卫世界与天道本源。——然后砍了元界的同行、引发了两界战争、劈断了天路、顺带玩了把精分。元界守护者:我们是莫得感情的工具神;——然后吃起了同行跟行道相杀的瓜,顺便跟自家生灵坠起了情;不明真相的其他修行者:正跟另一个隔壁世界干着架,莫名被害,回家的路没了。几百年后终于等到路修好,回去一看,家没了,世界变样了,信息时代是个啥?修仙也要按照基本法?在?有人能给说说这世界是怎么回事吗??四域守护者(沉思):难道我才是那个boss?四域守护者(放弃思考):不管了,总之行道必须死!?——————B版:三百年前,天路断绝,仙凡两隔。大批修行者被滞留在次界中,主界人族的社会科技却得以飞速发展。三百年后,天路重建,终于能回归主界的修行者们却傻了眼:等等!这不是我认识的主界!对种这件人间惨剧,直接当事人四域守护者与元界行道均不表示对其负责。元界行道:我们只是要逆天而已。四域守护者:我自卫而已。
  • 入骨暖婚:神秘老公好心急

    入骨暖婚:神秘老公好心急

    (绝宠)“不要了,老公,我好累,腿都快断了,为什么总要追我!”“谈情,说爱。”他是暗夜帝王,杀伐果断,冷酷无情,唯独对她情有独钟。“你说过要一直宠我!但是你每天都在欺负我!我要离婚!”“老婆,你每次说离婚,我们都会添一个孩子,孩子都生了一群了,还想生?”呜呜,求重来,她不要嫁给不知疲倦的他啦!
  • 神魂之光

    神魂之光

    在遥远的神魂大陆上,一位天才少年突然出现,他将引领人类走向何处?三国争霸,抵御魔兽,击败亡木教,寻找一件名为“神魂之光”的神器的下落。最终登上顶峰,一步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