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626000000017

第17章 《史记》研究回顾

在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精品中,《史记》是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司马迁的思想、精神、人格,对中国知识阶层、对中华民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史记》问世两千多年来,历代对它的续补、校勘、注释、评议、考证等多方面的研究,形成一个庞大的规模,使它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始终发挥着优秀文化的重要作用。由古及今,每一个时代都有一长串的名流学者涉足这一领域。“据统计,历代研究《史记》的作者留下的论文总字数一亿一千多万字,这是其他古籍研究不可比拟的”。后世对《史记》的研究,依时间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唐代以前

司马迁把《史记》这样一部大书完成之后,“藏之名山,副在京师”,并不为外人所知。到汉宣帝时,才由他的外孙杨恽加以宣布。《汉书·司马迁传》记载:“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史记》流布后第一项较为广泛的活动,就是对它的续补。《汉书》的出现,在学术上可以视为是受《史记》影响而产生的直接结果。然而,《汉书》的问世,同时也是对《史记》进行评论的正式开始。班固批评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弊也。”这就是所谓的不合于“义”的“史公三失”。在汉代,《汉书》的影响远远超过《史记》。在东汉随着儒学的神秘化,在统治集团,《史记》受到严厉的非难,东汉末王允竟直斥《史记》为“谤书”。《史记》至东汉末仅有延笃《音义》和无名氏《音隐》两家为之作注,所以两汉是《史记》的困厄时期,流布不广。到魏晋,注释《史记》者仍寥寥数家,到南北朝刘宋时裴马因汇合徐广、臣瓒等的《音义》撰为《集解》,才逐渐改变了这一面貌。魏晋南北朝,是《史记》研究的奠基时期。至唐中叶,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与裴马因的《史记集解》一起形成《史记》的“三家注”。“三家注”是汉唐时代“史记学”集大成之作,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史记》注本,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地位,是研究《史记》的必读参考书。

唐代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列为科举考试科目,通过科举选拔治史人才,这对于学习《史记》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刘知几的《史通》是我国史学史上第一部历史方法论的理论巨著,刘知几对《史记》的评论有许多精到的见解,他打破了东汉以来班固对《史记》评论所设置的模式,将人们的认识,开始引导到一种整理思考的高度,从而将《史记》研究推上了第一个高峰。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以《史记》为旗帜,反对六朝骈俪遗风,才真正发现了《史记》的文学价值,从而奠定了《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宋元明时期

对《史记》的研究,唐及唐以前主要是在注释方面,而唐是个高峰,宋、元、明在《史记》研究上的主要贡献是评论、评点。宋人始开评论《史记》的风气,评论者之多,评论的文字之多,均前无古人。如宋代的郑樵、罗大经、刘辰翁、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黄震、洪迈、王应麟等,都是在这方面有突出成绩的。评论最突出的问题,有“史公三失”、“马班异同”、《史记》文章风格、《史记》人物等。倪思的《班马异同》、刘辰翁的《班马异同评》、黄震的《黄氏日钞·史记》是这方面的突出成果。

元代由于政治的原因,整体社会学术空气不浓,《史记》研究成绩不大。但元代用戏曲形式大量扮演《史记》中的人物故事,开创了用戏曲形式宣传《史记》的新途径,在普及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承袭宋人的评论余风,明人研究《史记》,蔚为壮观。明人以恢弘气度对《史记》全书评点,出现了形式多样的评点专著。除综合性评论外,大部分是逐篇评点批注,即“评点”、“评钞”,这种著作在明代多达30余种。如杨慎的《史记题评》、唐顺之的《荆川先生精选批点史记》、茅坤的《史记钞》、归有光的《归震川评点史记》、陈仁锡的《史记评林》等,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明代从文学角度评论《史记》取得的成就最大,对于《史记》的创作目的、审美价值、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多样化的艺术风格,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由于小说的繁荣,明人开始探讨《史记》与小说的关系,这是前所未有的新成就。李开先、李贽、金圣叹、冯梦龙等人,都发表过精彩的见解。特别是金圣叹把《史记》同《水浒传》、《西厢记》进行比较,寻找它们的共同点,许多见解发前人之未发,令人耳目一新,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三、清及近现代

清代是《史记》研究的高峰期,研究者之多与成绩之丰,都是前所未有的。据粗略统计,清代大约有300多位学者研读《史记》而留下文章著述,著名的专著有几十部,这个规模是空前的。与明代学者夸夸其谈的风气相反,清代《史记》研究的风气大变。明代偏重于文,清代偏重于史;明代学者流于虚,清代学者立于实。受清代乾嘉考据学风的影响,清人对《史记》研究的贡献,主要不在于开拓新的领域,而是全面继承、深入和总结前代的研究成果,因而呈现了硕果累累而以考证为主流的新局面。清人的《史记》考证,通过训诂、笺释、校勘、辨伪等方法和手段,对《史记》作了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有名之作,如杭世骏的《史记考证》,王鸣盛的《史记商榷》,赵翼的《史记考异》,钱大昕的《史记札记》、王念孙的《史记杂志》,王元启的《史记三书正讹》和《史记三书释疑》等等。在这些人之后,梁玉绳花费了19年的功夫,作成《史记志疑》,可代表清人《史记》研究的水平。桐城派古文大家,如方苞、刘大櫆、姚鼐、林纾等人对《史记》艺术美的研究与抉发,理论的深入超过了明人的评点。清人的考证亦不废评论,考中有评,评中有考,这是清人研究《史记》的一大特点。清代所有评论中,最杰出的当推章学诚。章学诚虽不是专评《史记》,但《文史通义》涉及评论《史记》的有几十处之多,且独树一帜,有创新意义。不过,清人《史记》研究的主流是考证,他们用力之勤,贡献之大,是任何一个时期无可比拟的。

近现代注家仍然寥落,30年代日本学术界出版了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是继《史记》三家注之后近代的一部集成著作,其价值不能低估。近半个世纪《史记》研究的总成果相当可观,重要的学术论文有228篇,专著31部。朱东润的《史记考索》、崔适的《史记探源》、刘咸炘的《太史公书知意》、李景星的《史记评议》、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郑鹤声的《司马迁年谱》、王国维的《太史公行年考》等等,都是各具特色的专著。一大批著名学者如章炳麟、梁启超、罗振玉、钱钟书、顾颉刚、翦伯赞、郑振铎等,也在他们的著作或论文中程度不等地评述了《史记》。这一时期创立的史学史、文学史大都给予《史记》以专章、专节的论述,使《史记》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得到了更牢固的确立。

四、当代

当代《史记》研究,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把司马迁的写作活动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历史的研究为主导,把《史记》从“史料学”的研究水平提高到“史记学”的研究高度上来,把司马迁和《史记》放到中国文化、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大背景中进行评述,走上了科学化的轨道。《史记》研究的领域不断得到扩展,研究课题不断深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史记》研究者,对司马迁思想和《史记》文、史、哲、经的内涵展开了全面的研究,提出了不少引人注目的新观点。此外,司马迁的美学、法学、民族学、人才学、天文学、地理学、军事学、伦理学、人才学、宗教学、音乐学、农学、礼学、医学、教育学、经学、《史记》与档案资料、《史记》与地方志等课题,不断被开发。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阵地得到扩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更为可喜的形势,学术交流扩大,横向联系加强,全国性的《史记》学术研讨会从1987年以来已举办了10次。1993年陕西省成立了司马迁研究会,促进了总结性工程的开展。1995年7月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型丛书《司马迁与华夏文化丛书》共28册,600多万字,包罗天、地、人、物系统知识,从《史记》百科全书这一广阔的领域内揭示出了司马迁与中华文化的密切关系,这是史无前例的壮举。2001年中国《史记》研究会成立,这是当代《史记》研究步入黄金时代的一个标志,它极大地促进了全国各地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史记》研究向纵深发展。自研究会成立以来,共举办了5次学术讨论会,出版了学术交流论文集三集,协作公关推出了教材《史记教程》。2005年1月由华文出版社出版了大型学术工程《史记研究集成》14卷,共498万字。《史记研究集成》工程于1994年启动,历经十年完成。它集研究之大成,研究内容融贯古今,囊括中外,突出当代,所选皆精粹,一编在手,既可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书,又可了解两千多年来“史记学”发展的历程以及概况,融学术性、工具性、资料性于一编。2006年8月,在河南荥阳召开的中国《史记》研究会第五届年会上,正式启动了《史记疏证》工程,计划三年基本完成,预计全书1500多万字。它将凝聚我们这个时代学人的智慧,成为《史记》研究的又一座里程碑,为承传中国传统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当代《史记》研究的发展趋势,是提高与普及双向发展,前者总结,后者开拓,普及工作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的方向。随着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史记》不再是少数文人墨客的案头物,而将成为广大人民所共享、共识的文化艺术品。

同类推荐
  • 我们的莎士比亚

    我们的莎士比亚

    本书为著名作家许辉、苏北、许若齐、莫幼群、刘政屏等关于莎士比亚及世界读书日的和皖籍作家在安徽省第一个作家休闲创作基地“天柱山作家村”撰写的散文合集,如《那一天》《我的书单》《莎士比亚的生日》《我的读书生涯》等,特色精彩。
  • 读不懂的女人

    读不懂的女人

    本书讲述女人的各个方面的情况。这本书会让你更了解女人,更读懂女人。
  • 永远的背影:朱自清读书与做人

    永远的背影:朱自清读书与做人

    朱自清为人明辨是非,爱憎分明,他的一生始终昂首挺胸,他是中国人的“脊梁”。他的清廉爱国,赢得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永远的背影(朱自清读书与做人)》精选朱自清先生关于读书、做人的佳作,为读者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非凡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
  • 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研究

    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研究

    明朝崇祯年间和清朝顺冶年间,合称为“明清之际”。明清之际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中重要的因革时期。《明清之际小说作家研究》对明清之际小说作家进行了整体研究,考察了作家的生存状况和创作心态,考察了时代、地域、作家、作品诸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对研究各种体裁各个时代文学创作与发展规律都具有比较普遍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 面具与鳄鱼

    面具与鳄鱼

    《面具与鳄鱼》为著名诗人杨炼的自选诗歌作品集,其中包括《面具与鳄鱼》《水薄荷叙事诗》《彼得大帝的海鸥》《空间七殇》等篇章。杨炼的诗歌清新、浪漫而意味深长,极具艺术想象和冲击力。在NicerOdds的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上,杨炼榜上有名。
热门推荐
  • 大明星从荒野开始

    大明星从荒野开始

    唱歌,拍电影,从荒野开始,做最闪亮的巨星。(前100章是荒野篇章,不喜欢的朋友,可以从第100章开始看……)
  • 俗不可耐之龙腾

    俗不可耐之龙腾

    人世间,也不过是浩瀚宇宙之中的一粒尘埃,凡尘俗世,瞬息万变。
  • 涅尽缘仙抄

    涅尽缘仙抄

    作为青牙帮堂主的养子,却无端端招惹的祸端。在挽救失误犯案时,才发现一切都是父亲策划多年的阴谋。终于真相大白之际,却被帮派进行最后的绞杀,车祸后被当地苗族绑上了祭台做人牲!法台开启,也是仙道的第一步。仇怨纠葛也慢慢的展开……
  • 快穿之顾先生的异界兔神

    快穿之顾先生的异界兔神

    凌鸢在一场宇宙暴乱被修复系统绑定,为了能够回家只能穿梭在三千世界救助系统的主人,却不想自己深陷其中。也许是巧合让我们慢慢靠近彼此——凌鸢那有什么巧合,不过是我用了%1的运气赌来你的到来——顾晟顾晟喜欢凌鸢四百年,却只能默默在角落注视着她,可是随着凌鸢的慢慢长大,追随者也开始变多,没办法顾晟只能花费一半的法力做了一个修复系统,却没想到,还没等到自己有预谋的将凌鸢带进系统里,凌鸢就突然遇到宇宙暴乱,顾晟只能跳进宇宙中心的暴乱中寻找凌鸢,却被一股神秘力量击晕,这时修复系统也挣脱顾晟的束缚逃离到凌鸢身边绑定了凌鸢。………………有着邻家哥哥陪伴的日子总是很轻松,可不知怎么了,身边妖魔鬼怪多了,邻家哥哥也想换个身份了“你好,我是顾晟,很高兴认识你,以后请多指教。”顾晟在一片嘲笑声中听见了一声安慰,抬头望去那女孩眼中全是自己“为了你,我不会再输”……………………因为我也比较喜欢看小说,所以可能会有些情节差不多,希望不要介意,新手上路,请多多包容,谢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真灵魔变

    真灵魔变

    这是一个肉弱强食的世界,这里是强者的世界,想要在这个世界上活的有尊严,那就变强吧,这是一个修仙者,妖兽的世界
  • 灵养地球

    灵养地球

    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物以报天?不!为了让自己的路能继续走下去,必须让这天地更宽更广!
  • 穿越之我乃凌驾于天之人

    穿越之我乃凌驾于天之人

    包括凌天在内的八名穿越者穿越到了海贼、假面骑士、火影、美食猎人、妖尾、奥特曼几个世界,现在是假面骑士的旅行!(简介真的不会写啊!)(本书主要以原创为主,不会给原著主角有太多戏份,除了一些比较关键重要的地方会多一些)(不建议看前面的实在是太垃圾了第二十章才算是本书的正式开始前面的看不看就随意吧) (由于作者是学生党,更新速度很慢,请谅解)
  • 逃窜天涯

    逃窜天涯

    一代天才莫武,本是天之骄子的他,有一日却改名换姓突然成为了逃窜天涯的武林混子,…………
  • “三言二拍”与拟话本

    “三言二拍”与拟话本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广大民众对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继承并传播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