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626000000045

第45章 诗史

杜诗的“诗史”之说最早见于晚唐孟棨的《本事诗·高逸第三》:“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孟说强调了杜诗获得“诗史”称号的两个理由:一是杜诗记载了因安史之乱所引发的许多社会时事,二是杜诗善于通过诗歌把时事表达出来。孟说虽然简略,但已经涉及了杜诗的内容和技巧两个方面。宋初宋祁的《新唐书·杜甫传》云:“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此说强调杜诗善于用长篇排律反映时事,侧重杜诗以诗载史的艺术技巧,是对孟说杜诗技巧方面的具体化。蔡居厚的《蔡宽夫诗话》:“子美诗善叙事,故号‘诗史’。”中国诗歌向以抒情诗为大宗,以叙事诗为次,蔡说明确说出了叙事的艺术手段是杜诗与史相通的原因,是对杜诗善叙事的艺术技巧认识的深化。《瀛奎律髓汇评》引无名氏谓杜甫“以史笔为诗”,即以撰史的笔法作诗。叶梦得的《石林诗话》评《述怀》、《北征》诸篇云:“穷极笔力,如太史公纪传,此固古今绝唱也。”宋王正德《馀师录》卷上引《步里客谈》陈长方云:“老杜作诗,笔力可方太史公。如郭元振宅等诗,便是与之作传。”这是说杜诗可以为人物立传,而史传文学正是以人物传记为主的,这就把杜诗的“史性”探讨的越来越具体了。黄彻云:“子美世号诗史,观《北征》诗云:‘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史笔森严,未易及也。”溪诗话》卷一。这种把具体的年月日写进诗中的写法是诗歌史中少见的,在杜诗中也是极少数,黄彻却以此赞扬杜诗具有史笔的精确性,这是把诗当作史的极端化认识。另一些人则偏重于杜诗的内容。如(宋)谢逸在《故朝奉大夫梁州使君季公行状》中赞季公“尤爱杜子美,以谓唐之治乱,备见于此。”陈岩肖云:“杜少陵子美诗,多纪当时事,皆有据依,古号‘诗史’”,又云:“非特纪事,至于都邑所出,土地所生,物之有无贵贱,亦时见于吟咏”。认为杜诗不但记载国之大事,而且还无所不包地记录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是比史书还要详尽的“诗史”。刘克庄引“三吏”、“三别”等诗后谓“新旧唐书不载者,略见杜诗”。这是强调杜诗具有补史的功能。但宋人对诗史说的最大发展是把史所承载的思想道义赋予了杜诗。如胡宗愈云:“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夫、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切,学士大夫谓之诗史。”杜诗不仅反映了作者的行事、悲乐,更反映了诗人忠君、崇贤、斥恶的思想,前者是诗家数、后者则是史家数。黄庭坚云:“老杜文章善一家,……千古是非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文天祥曰:“昔人评杜诗为诗史,盖以其咏歌之辞,寓纪载之实,而抑扬褒贬之意,灿然于其中,虽谓之史可也。”杜诗在纪事之中暗寓惩恶扬善的春秋笔法。黄彻甚至认为杜诗中的称谓如“杜曲”、“杜子”、“甫”、“杜陵”等都是“寓诸褒贬”的春秋笔法。溪诗话》卷一。宋代还出现了一些杜诗注本就明确标明以史解杜。如《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黄氏补千家注杜工部诗史》等。宋人对杜“诗史”的理解自内容取材、艺术技巧向思想道义的扩展是正确的,因为杜诗的确不仅多纪事、善纪事,而且对君臣将帅贤能宵小进行“抑扬褒贬”;但渐渐地,宋人过于夸大杜诗的“史”性而有意忽略杜诗的“诗”性,完全以读史的方法来解读杜诗,这势必会出现穿凿附会的弊病,引起世人的抵触和反感。如刘攽《中山诗话》记载丁谓以杜甫《侧行赠毕四曜》诗中“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回答宋真宗“唐时酒价几何”的提问,这本是文人雅士的机敏,不可当真。但在《诗话总龟》等书中,此事竟成了杜诗为“一代之史”的证据。王嗣奭在《杜臆》中指出,杜甫此句不过是用北齐卢思道之成语,“诗家不拘也”。若果真以此认为杜诗中的“三百青铜钱”是唐时的酒价,那就错了。《猗觉察杂记》卷上也载有以杜《盐井》诗而见当时盐价和商贾所贩之息的事,并称“使后世有考,真‘诗史’也”。又如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云:“李光弼代郭子仪入其军,号令不更而旌旗改色。及其亡也,杜甫哀之曰:‘三军晦光彩,烈士痛稠叠。’前人谓杜甫句为‘诗史’,盖谓是也。非但叙尘迹摭故实而已。”语中所引诗句,出自杜甫《八哀诗》。这两句诗主要是表示李光弼深得军心且是军队的灵魂,一旦故去,则旌旗移色、三军痛悼,和“号令不更而旌旗改色”的传闻毫无关系。文学的形象生动性毕竟和历史的客观真实性是不同的,以史解诗是有限度的,越过了限度,是要出错的。当时的沈洵在《韵语阳秋序》中就说:“杜子美之诗,世或称为诗史。……虽比物叙事,号为精确,然其忧喜怨怼、感激愤叹之际,亦岂容无溢言?”在沈氏看来,杜诗字里行间有太多的个人情感,不符合史所要求的对时事的客观再现,因此杜诗不能称之为“诗史”。这是宋人对“诗史”称号的反思,当然这种反思仍然是完全以“史”的标准来衡量“诗史”的错误思维的另样发展,但毕竟我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说明了这个称号并非神圣不可侵犯,是可以质疑的。因此沈说本身无可取之处,但他启发了后人对“诗史”内涵和外延作进一步的探索、界定。

明人杨慎就对“诗史”说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宋人以杜子美能以韵语纪时事谓之诗史,鄙哉宋人之见,不足以论诗也……杜诗之含蓄蕴藉者,盖以多矣,宋人不能学之。至于直陈时事,类于讪讦,乃其下乘末脚,而宋人拾以为己宝,又撰出‘诗史’二字以误后人,如诗可兼史,则《尚书》、《春秋》可以并省。”杨慎的批评带有很强的个人情感色彩,缺乏说服力。首先,宋人对诗史的理解是包括纪事、技巧、思想在内的多个层面,而纪事只是诗与史相联系的表层原因,技巧、思想的相通才是杜诗被称谓“诗史”的深层原因。杨慎眼中的宋人“诗史”观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其次,他认为杜诗“直陈时事”的诗“类于讪讦”是“下乘末脚”,依据杨慎的意见,则“三吏”、“三别”即属此类。这是对诗歌中“赋”的手法的贬抑,忽略了“赋”法本身是做诗的一大传统。第三,杨氏认为“诗史”是完全可以代替历史的,这是对“诗史”说的片面理解。多数宋人还是在诗的基础上来理解“诗史”的,并非杨氏的狭隘。杨慎的批驳虽然破绽很多,但他强调诗与史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各有特征,诗要含蓄蕴藉、史要直陈质实,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尤其对那些完全以诗证史、以史解诗、忽略杜诗文学性的杜诗研究者是一剂猛药,虽有矫枉过正之嫌,还是对“诗史”的探讨作出了贡献。王夫之讥笑《石壕吏》“于史有余,于诗不足”,辛辣的嘲讽那些赞美杜诗谓“诗史”的人是“见驼则恨马背之不肿,是则名为可怜可闵者”。他评价李白的《登高丘而望远海》诗:“后人称杜陵为诗史,乃不知此九十一字中有一部开元天宝本纪在内。俗子非出像则不省,几欲卖陈寿《三国志》以雇说书人打匾鼓,夸赤壁鏖兵。可悲可笑,大都如此。”白诗虽也写了“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民生凋敝,但多为想象之景,与杜诗亲见亲闻的“诗史”是不能比拟的。但王夫之却硬说“诗史”的桂冠只有李白适合,杜甫是当不起的,这就不仅是强词夺理,更有信口雌黄的意味了。王说是紧承杨慎“含蓄蕴藉”的论诗观而来的,但他的批评尖刻,更加过激,不但叙事诗,即使小说这种叙事文学也都被他一并抹倒,而且还挟带着人身攻击的火药味,多数人不赞成他的意见。四部馆臣在《杜诗捃提要》中说:“明唐元竑撰……自宋人倡诗史之说,而笺杜者遂以刘昀、宋祁二书据为稿本,一字一句,务使与纪传相符。夫忠君爱国,君子之心;感事忧时风人之旨,杜诗所以高于诸家,固在于是,然集中不过数十首耳。咏月而以比肃宗,咏萤而以比李辅国,则诗家无景物矣;谓纨绔下服比小人,谓儒冠上服比君子,则诗家无字句矣。元竑所论,虽未必全得杜意,而刊除附会,涵泳性情,颇能会于意言之外。……胜旧注之穿凿远矣。”显然明朝的杜诗注家唐元竑是以诗人的眼光来涵咏、注解杜的“诗史”的,而四部馆臣则再一次在理论上支持了杨慎,强调了诗才是杜甫“诗史”的首要特性,并指出了以史注诗的弊端。反对“诗史”说的一方经过了明清两代人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努力终于使他们的批驳渐趋严密完善、具有了较强的说服力。元明清三代支持“诗史”说的一方仍然是多数派,但他们的诠释基本上承袭了宋人。明陆时雍《唐诗镜》评《喜达行在所三首》云:“三首中肝肠踪迹,描写如画,化作记事,便入司马子长之笔矣。”杨伦《杜诗镜铨》评《草堂》一首云:“以草堂去来为主,而叙西川一时寇乱情形,并带入天下,铺陈终始,畅极淋漓,岂非诗史?”这是说杜诗善于纪事,故称“诗史”。王嗣奭《杜臆》评杜之《八哀诗》,以为“此八公传也,而以韵语记之,称为诗史,不虚耳”。认为杜诗善纪人故称“诗史”。《杜臆》评《忆昔二首》云:“公俱不讳,真诗史也。”这是说杜诗具有史书秉笔直书的特点,故称“诗史”。仇兆鳌《杜诗详注》评“用古体写今事”的乐府诗《前出塞》、《后出塞》云:“大家机轴,不主故常,昔人称‘诗史’者以此。”侧重杜诗写“今事”的内容。元人宋无《杜工部祠》诗云:“诗史孤忠在,文星万古传。”清人吴乔云:“杜诗是非不谬于圣人,故曰诗史,非直指纪事之谓也。”即使直书其事的《哀江头》和委婉而讽的《宿昔》因也是“是非不谬于圣人”,故也可称诗史,并批评:“用修(杨慎字)不喜宋人之说,并‘诗史’非之,误也。”这是强调“诗史”中所具有的忠君、抑扬褒贬的伦理意义。但明清评论家对“诗史”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杨伦《杜诗镜铨》引邵子湘评《悲陈陶》、《悲青坂》云:“‘日夜更望官军至’,人情如此;‘忍待明年莫仓卒’,军机如此。此杜所以为诗史也。”浦起龙《读杜心解》之《读杜提纲》云:“史不言河北多事,子美日日忧之;史不言朝廷轻儒,诗中每每见之。可见史家只载得一时事迹,诗家直显出一时气运。诗之妙,正在史笔不到处。”两说都认为诗可以反映国民的情绪,可以形象地记录世人的心态,杜诗是“安史之乱”前后唐人的心灵史,它反映的深度及对潜在的隐患的敏感度都是史书所不及的。这实际上是说“诗史”比单纯的“史”有着更大的优越性,而这种优长正源于“诗史”所具有的抒发性情的诗性,这就在事实上承认了兼具“诗”、“史”两长所形成的“诗史”的第一性仍是它的“诗”性,而非“史”性。这种论断要比杨慎等人的批驳令人信服。(清)何永绍为姚文燮《昌谷集注》所作“序”云:“诗之有史也,自杜少陵始也。少陵生天宝末,所为诸什,一一皆以天宝实录系之,后人读其诗如读唐史然。故史不必系之以诗,而诗则皆可系之以史者。盖文人才子感时寄兴,以愤发其不得志于当世之意。然少陵之称史也,是以史自见者也,故后人亦尽见其为史也。”何说以为诗可兼史,而史不可兼诗;并且认为诗史可以借助个人情怀反映世运,以达到载史的作用,这样就明确地把杜甫的包括叙事诗在内的所有诗作都看作“诗史”,它是对杜甫诗的整体的称谓,并非只是对于杜诗中的叙事诗而言,这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诗史”。这种看法抓住了杜诗心系家国、关注社会民生的内核,是通达而恰切的。然而他又说杜甫是以史臣的自觉来作诗的,则是一种臆测,并且姚文燮亦承其弊说:“世称少陵为‘诗史’,然少陵身任其为史也。”

可以看出自唐末两宋到元明清关于杜诗的“诗史”解读、辩驳史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首先,中国诗话用语的模糊性使后学难以揣摩一些术语的含义,同时也为后学进一步的探讨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例如“诗史”自孟棨提出,却没有明确的界定。第二,对术语的理解往往由笼统走向具体,由肤浅走向深入,但常常要经历一个走向极端的曲折过程。宋人对“诗史”的理解包括了内容、技巧、思想三个方面,但也走向了“以史解诗”的极端,引起了明清人的强烈不满和批判,但反对方为了恢复“诗史”的诗性也走向了极端,他们把叙事诗贬得一无是处,并且连“诗史”的桂冠也要从杜甫的头上摘走。杨慎、王夫之即是此类典型。第三,经过长期的发展论争,会出现一个比较通达的相对接近客观真实的结果,但这一结果必须建立在对论辨双方观点合理成分的吸收的基础之上。何永绍的“诗史”观即是如此,他把诗性放在第一位,同时承认了诗史的合理存在,抓住诗史的本质,把诗史的范围扩大至整个杜诗。第四,论说者通过向史的靠拢或疏离在有意识的提高或降低诗和诗人的地位。支持“诗史”说的学者不断地挖掘杜诗中“史”的特点:诸如记时事、立传的诗歌内容,善叙事的笔法,善善恶恶、忠君爱国的伦理道德都备受学者的关注。结果杜诗由“小道”被提升至“史”的高度,相应地杜甫本人也渐渐的由诗人被抬升至具有“史臣意识”的以诗作史的无冕史学家了。“诗史”的称号使杜诗和杜甫像跃过了龙门的鲤鱼一般成了龙凤,再也不同于一般的诗作和诗人了。当然这一跃历经晚唐至清朝近千年的漫长时间,可谓艰难异常,一如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当然那些不喜欢杜诗的学人如接近神韵一派的杨慎、王夫之等为了损抑杜诗也是从剥夺人们称誉的杜诗中的“史”性入手的,他们认为含有史性的杜诗是下三滥的货色,是不能算作诗的,至少不是好诗,并进而摘去杜甫“诗史”的桂冠,使杜诗重新回到诗赋的队伍中去,那么杜甫自然也只能降格恢复他诗人的身份了。正反两方虽目的迥异,但却都在借史作伐,反映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重史轻文”的传统文化心理。

同类推荐
  • 看病,你懂的

    看病,你懂的

    《看病,你懂的》是我国第一部以杂文体形式记录当代中国医疗现状的文学作品。作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叙事,以生动活泼的故事说理,形象阐述了医学的本质,深刻揭示了医学、医生、患者之间的关系,深切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对医患关系的人文关怀,对读者认识中国医疗之现状、规范医务人员执业行为、指导群众理性就医具有重要的指导参考意义,达到了思想性、故事性、趣味性、艺术性的统一。
  • 审美与欲望的纠缠

    审美与欲望的纠缠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发展、变化甚巨。本书以“审美与欲望的纠缠”为观察角度,深入分析了转型期中国文学尤其是广西文学的现状,就其发展趋势、现存的主要问题、新时期的特点等方面做了独到的阐释和探讨。这里既有理论上的宏观把握,亦有精彩的个案分析;既关注全国范围的文坛动态,又对广西本土文学进行了个性解读,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
  • 在尘寰:西风瘦

    在尘寰:西风瘦

    “在尘寰”系列精选了几位当代著名作家的短篇小说作品,集结成册,力求打造一套极具文学价值、审美价值的文化丛书。一个故事,就是一段旅程;一个故事,就是一段人生。小故事,往往给人带来大思考。《西风瘦》中的三十二个小故事,在平淡中瞥见人生的至味,于平凡中感受人情的温暖。
  • 相识在花开的季节

    相识在花开的季节

    寂寞的心情没有忧伤,没有欢欣,没有欲望。寂寞便是寂寞,一种恬淡的拥有,一种难得的馈赠。享受寂寞,便是在品味人生的真味,感受最真实的自我。
  • 桂林人

    桂林人

    桂林有两样东西是谁也搬不走的。第一是山水,所谓鬼斧神工,那是老天爷的手工作业,可能因为比较得意,一直留到今天;第二么,就是桂林米粉,越是小家小户小老百姓的纯手工经营,就越是让人一吃难忘。“好耍”是桂林人面向生活的招牌式态度。在桂林,你会遇到很多人说这句话,说这话的人拿这话当泥巴,多难的处境,泥巴一糊,万事大吉。“好耍”传达的轻描淡写和四两拨千斤,正是桂林人小城大志的心性的写意浓缩。写意的好处在于并不落在实处,没落在实处,也就无从追究。不要以为桂林人志大才疏,他们只不过更愿意营造避实就虚的情境罢了。桂林人,心向往之的最高境界,就是胜也要胜得不显山不露水,最好就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热门推荐
  • 夜月剑修改版

    夜月剑修改版

    天地无情,负责星光的夜月仙子为寻找天星石下凡,与秦国大将蒙恬相爱,却遭到了天界无情的惩罚,生生世世,多少个轮回,一对有情人何时才可以解脱这天界的惩罚?
  • 雷晓传

    雷晓传

    一代雷神,遭人陷害而被整片大陆的所有强者围攻,无奈之下只好使用涅槃之术来到天元大陆,一切也都重新开始。重新修炼的雷神发誓,有朝一日回归神坛,定要手刃仇敌,让他们血债血偿!且看涅槃后的雷神如何搅动无尽星空,让众生为之颤抖。
  • 银河遗落世间星

    银河遗落世间星

    “你要记得那些大雨中为你撑伞的人,帮你挡住外来之物的人,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彻夜聊天的人,坐车来看望你的人,陪你哭过的人,在医院陪你的人,总是以你重的人,带着你四处游荡的人…………”舒桐的人生中貌似这些人都出现过,拥有这样幸福的人,总能让别人认为她的人生有多好,有多让人羡慕。可是她的世界里只有每天低落的情绪,买不完的小刀,流不完的泪水,喝不完的抗抑药。没有任何一个正常人能体会到抑郁症的痛苦。
  • 独赴尘寰

    独赴尘寰

    “即有幸来比间走一遭,何不纵马负剑、烈酒灼喉,闯荡一番,那天下!”——独孤寻雪
  • 莲花杀

    莲花杀

    百步莲花杀,我说我在世如莲,净心素雅,不污不垢,淡看浮华。千年莲花错,我说我生死若莲,一枝独秀,耿直不屈,无怨无尤。万世莲花开,我说我漂浮似莲,孤身一人,在泥无根,在水无痕。
  • 我在南方的艳阳里没有大雪纷飞

    我在南方的艳阳里没有大雪纷飞

    我的心底有一个梦想,从来没有变过。这些文章是我过去一年写的,不是故事,而是青春。
  • 最强魔宗

    最强魔宗

    乱世魔盛,却如何都无法遮掩那魔气森森之下的温情,可若是连这最后一丝温度,都在那无法遏制的肆虐中粉碎,又当如何?凡世少年突逢乱世,家人尽亡,爱者别离,只得以那最后一丝血泪作为祭奠“我想成魔!”陆安然的语气坚定“既然我无法改变这大魔纵横的世界,那就用我的血,我的骨,我的肉,我一切可以付出的东西,让我成为这世上最强的魔!”眼神中的锋锐无可阻挡“然后,杀了他们。”......本书已A签求收藏,求推荐,求打赏!
  • 未来的眼睛2

    未来的眼睛2

    一个普通初中生少年,在某一天有了“眼睛”的能力,能够预知未来,还还不走上人生巅峰?
  • 我,王妃,打钱!

    我,王妃,打钱!

    许锦曳宿醉酒醒,发现自己穿越了,身上套着大红喜服,一看就是新嫁娘。再抬头,婚床上躺着新郎和一个叫自己“姐姐”的女人。便宜老公新婚夜给她戴绿帽子?许锦曳怒了,决定给这对狗男女一点教训,冲上去就是两巴掌!然后她发现,新郎是个王爷。许锦曳:“……王爷又如何!本小姐国色天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要什么没有!”被收拾服服帖帖的景王猛点头:“对对对,王妃说什么都对!”许锦曳:“我要珠宝首饰,要大额银票!”景王再点头:“给给给,王妃要什么都给!”许锦曳:“有钱了!我要去找真爱了,王爷再见。”景王拔腿就追:“王妃等等本王啊!!”
  • 问世神玄

    问世神玄

    这个世界,强者生存,弱者淘汰只有一方霸主才能笑看风云。横扫八荒而林武的梦想则是成为那人上之人,拳打霸主,脚踩圣人这是属于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