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657500000014

第14章 历史质疑(5)

《清史演义》这个记述,在民间广泛流传。但审阅有关洪承畴降清的所有能看到的史料,绝无“演义”中记述的这些内容。“演义”属小说类,情节可以根据作者爱憎进行编造,本不足信。显然,这些编述的目的,在贬低洪承畴和贬损庄妃。

事实上,庄妃是不可能独自一人去看望洪承畴的,起码会有宫女随从;而且,沈阳的清宫院落不是很大,皇太极住的清宁宫,与庄妃所住宫室在一个院落,庄妃的一举一动其他嫔妃也能看得到。皇太极为顾及自己的颜面,也不会同意庄妃去用“美人计”说降洪承畴,这是一般常识。况且,《清史演义》在讲这个内容的第一句话就是:“原来洪承畴人本刚正,只是有一桩好色的奇癖。”这话自然是丑化洪承畴的。实际上,洪承畴在个人生活上很遵守儒家道德,并没有什么风流之举。庄妃说降洪承畴未必是历史事实。但庄妃聪明贤慧,为皇太极出了劝降洪承畴的主意,倒还是有可能的。

慈禧太后与义和团微妙的关系

西太后、义和团与外国公使夫人,是三个不能同时相容的东西。西太后信任义和团之时,就是公使夫人们受难之日,在义和团和清军围攻使馆的枪炮声里,夫人们不惟提心吊胆,有的还丢了丈夫,有的受了伤。反过来,当西太后跟公使夫人握手言欢的时候,义和团就被镇压得呜呼哀哉,不死的不是逃奔他乡,就是改换门庭做了洋教的教民,而教民恰是当年他们拼了命要杀的主儿。

按常理,西太后跟义和团与公使夫人都应该搭不上界。于前者,清朝的政治文化多少有点理学的味道,对于义和团这种“怪力乱神”的东西,向来是排斥的,断没有流靡一气的道理。于后者,西太后虽然不像她老公咸丰那样看见老外就头痛,但对洋鬼子也没有太多的好感。在庚子之前,总理衙门拟好的接见外国公使的章程,也是只见公使不见夫人,所以,做太后的单独接见公使夫人好像只有一次,说实在的,作为一个挑剔的老太婆,对于那些穿着怪里怪气的公使夫人,不可能有多大的兴趣。

西太后与义和团扯上瓜葛,说起来还是戊戌变法惹的祸,出于担心失去权力,西太后出手镇压了维新派,然后就只能被守旧派牵着鼻子走,西太后发动政变之后也并不想尽废新政,但人家告诉她,不废新政,则训政(即西太后再度直接掌权)无由。于是她本来同意的新政就一股脑儿全废了,只剩下一个京师大学堂没动,实际上也停了没办。可是,一旦得势,守旧派的脚步就不可能停下来,他们不约而同地会向后走得更远,直到回到封闭状态去,这样一来,难免要惹得西方列强不乐意,中西关系在平稳多年之后出现了紧张,下层反洋人的运动受到了官方的鼓励,变得异常活跃。守旧派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跟外国人抗衡,这时开始主张借助“民气”,其实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义和团之类民间团体刀枪不入的“神术”,相信借助义和团刀枪不入之术,就可以抵御洋人的坚船利炮。为了让西太后坚定地做他们的“首领”,守旧派还不断地给西太后拱火,甚至不惜伪造列强要求西太后交权给光绪的“照会”。

尽管西太后对外国人干涉他们的“家事”十分恼怒,但对于义和团的神术能不能靠得住,还是心存疑虑,虽然这个时候,宫里宫外已经把义和团大师兄的超人功夫传得跟真事一样。西太后还是派了两个她认为信得着的军机大臣,刚毅和赵舒翘,前往驻扎在涿州的义和团,看一看团民刀枪不入法术的真假。按说,这两位都在刑部干过,刚毅还曾是刑部秋审处的“八大圣人”之一,向有公正刚直之名,理当具有较强的判断力和辨识能力,可是,也许是刚毅他们本身就倾向守旧派,眼睛出了问题,也许是义和团大师兄袒着肚子,拿火枪啪啪地朝上着家伙,表现特别出色,最后俩人回去汇报,居然言之凿凿地认为,刀枪不入确有其事(也有一说是,赵舒翘还有所怀疑,但在刚毅的坚持下,没有说真话)。结果自然是很可怕的,清政府由此发布了自近代以来第一份“宣战诏书”,向来连一国都打不赢的大清,居然向所有的西方列强宣战。

还没等八国联军打到门口,西太后实际上已经明白了她是上了刚毅、赵舒翘加义和团的当。在经过了颠沛流离跑到西安之后,她总算明白外国人其实并不真的在意谁是这个国家的头,以及这个头是公是母。在彻底明白也彻底服气之后,西太后对于西方表现出了出奇的热情。原来死活看不上眼的外国公使夫人,在回京以后,竟然频繁地成为西太后的座上客。据经常出入宫廷的美国女医生赫德兰夫人说,西太后往往给予这些公使夫人过高的礼遇,往往是公使夫人落座之后,光绪皇帝才能坐下,而且还欠着半个屁股。西太后不仅让皇帝对这些过去看不上的外国娘们儿迁尊降贵,自己的架子也放下了许多,时常拉住这些洋女人的手嘘寒问暖,让人感至到眼前就是一个慈祥的中国老太婆。赫德兰夫人是这样描写在公使夫人面前的西太后的:“只有在私下接受某外国公使夫人的勤见时,这位非同寻常的女人才会表现出她的机智,她的女人味儿,和她作为女主人的吸引力与魅力。她与每一位客人握手,非常关切地嘘寒问暖;她也抱怨天气的炎热或寒冷;如果茶点不合我们的口味,她会非常着急。她十分真诚地说,能和我们见面是她的一种福气。她还有办法让每一位客人都为她着迷,即使她们以前对她存有偏见。她对每一个客人都很关照,这也充分表现了她作为一朝之主的能力。”(I.T.赫德兰:《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有的时候,这些不谙宫廷礼仪的洋女人忍不住乱摸乱动,甚至抄点什么走,吃饭的时候,面对盛宴,有人居然挑三捡四,说些难听的话,西太后也真像个佛爷似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果人家主动要礼物,自然尽量满足。一次,据说一位非常尊贵的公使夫人,居然看上了老佛爷用的碗(那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跟西太后讨要,西太后说这是用过的,就不给了,按中国人的习惯,送礼送双,可以给你另外两个这样的碗。

跟外国公使夫人打交道,义和团的话题虽然尴尬,但有时候还是逃不掉。有一次,西太后发现一个公使夫人佩带着勋章,她就问这个东西的来由,公使夫人答道,这个勋章是因为我在义和团围攻使馆的时候受伤,我们国家奖给我的。西太后马上双手握着这位夫人的手,似乎显得很激动地说:“对那次动乱中所发生的事我深表遗憾,义和团匪民一度势力盖过朝廷,更有甚者,他们竟然把大炮架到了紫禁城的城墙上,这类事情以后永远不会再发生了。”如果赫德兰夫人所记录的西太后这段话不错的话,西太后当然是在撒谎。那时候,在北京的义和团根本就没有什么大炮,更别提架在紫禁城墙上了。当时的义和团势力虽大,但并没有真正成为北京城的主人,西太后是有能力控制局面的,没有她的支持,义和团根本成不了那么大的气候。不过,事过境迁,不把屎盆子扣在义和团头上,老佛爷怎么下台?

跟外国公使夫人的接触,也导致了西太后自身的某些变化,在晚清最后的几年里,西太后对所有的西方事物都表现出了特别的兴趣,汽车坐得,望远镜望得。现在西太后留下来的许多照片,包括摆拍出来的许多“艺术照”(比如她扮观音,李莲英扮韦驮的那张),都是这时候的产品。西太后还在美国公使夫人的劝说下,同意把自己的画像送往圣刘易斯博览会展览,因为公使夫人说,各国首相的画像都在那儿展出。为此,西太后请外国画师一连画了几个月的像。当然,西太后跟那些“洋鬼子”妇女也有些小小的抵悟,比如说,她很看不上外国妇女束胸的习惯,背后总是出言不逊,始终坚持自己的满人服装连同她的六英寸高的满式高跟鞋,是世界上最好的服饰。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西太后跟公使夫人的合影,依然一边是满族桶式的旗袍,一边是束胸的西式长裙。

在西太后跟外国公使夫人打得火热之际,朝廷的新政也在如火如茶式地开展。几年前的守旧派首领,如今变成了改革的当家人,只是变革的方案,却是抄人家康梁的。不过抄可是抄,康梁却不能平反。不仅不能平反,连看到康梁的名字,西太后都要神经过敏,开经济特科,第一名梁士诒,只因为有人说他的名字是梁头康尾(康有为字祖诒),就被西太后刷掉。西太后的明白和服气,都是对这老外的,而对中国人,她却墨索里尼,总是有理,镇压改革是对的,开历史倒车也没错,后来改革更是对的。活生生造出了一个历史的大别扭,不为别的,只因为自己的脸面。

对于一个垂了近50年的帘、操纵了两任儿皇帝、安排了一任孙皇帝的人来说,脸皮的确是很金贵。不过,在她和她的脸皮进了棺材以后,大清的气数也就尽了。

兵权在握,曾国藩为何没有造反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清湘乡县荷叶塘(今湖南双峰荷叶乡)人。23岁取秀才,入县;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入翰林院,从倭仁等习程朱理,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侍讲士、文渊阁直阁事,后擢内阁士、兼礼部侍郎衔,升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

其间,太平军从广西进军湖南,围长沙,克武昌,轻取沿江州县,江南大震,咸丰二年(1852年)十二月,曾国藩奉命在湖南帮办团练以抗拒太平军。成为镇压太平军、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支柱。

平定太平天国之后,几乎就是天下第一家了,弟弟做到总督,哥哥是大士兼两江总督,天下半数督抚出于他门下,至于军队实力更不用说,直辖兵力十几万。当时的满清八旗部队早就不堪一击。曾氏集团在打败太平天国之后,声望实力达到顶峰,李秀成被俘自白,如果曾国藩这个时候选择赵匡胤式“黄袍加身”,勾联李秀成,以湘军为骨干,辅以太平军试问谁能抵挡?

曾国藩有过造反想法吗?他为什么没有造反?

据“湘军志”和时人记载,上述两人正是对曾“劝进”的积极分子。据记载,曾国荃、彭玉麟等10余名湘军大将曾联合上书对曾劝进。曾国藩手书"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对联表示自己无意造反。

曾国藩一生患皮癣,浑身都是鳞片一样的东西,有人附会说这是龙鳞,是帝王之相。曾国藩能不动心吗?

但是历史没有假设,最终,曾国藩成了满清的最后一块柱石,死后追谥文正。

前思后想,认为曾国藩之所以没有造反,原因大概有这几条:

一、个人问题。曾国藩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宁可“求阙”,也不求全。忠君卫道思想严重,主观造反愿望不够强烈。

二、时机问题。湘军鼎盛时期十几万人,但是一朝攻破天京,那些彪悍的湘勇就成了大肆掳掠,等待早日衣锦还乡的匹夫了。当年姜维鼓动钟会造反,司马昭不以为然,因为他知道那些士兵人心思归不会为主将卖命。

三、李秀成势力是个双刃剑。虽然有军事价值,但是一旦加以利用,对曾国藩的声望影响太大。曾氏集团的下属官宦都是恪守封建教义的地主阶级,一旦要与这些他们心中的“逆匪”“长毛”共事,恐怕没等清政府来剿,内部先乱了。

四、湘军内部不统一,李鸿章淮军势力早在太平天国未灭之前就独树一帜了,左宗棠自立楚军,这两大巨头肯定不会对曾国藩死心塌地。瓜田李下,为了洗脱嫌疑,一旦曾氏造反,打得最积极的恐怕就是这些羽翼已丰的门生。

五、曾国藩嫡系势力没有人才。湘军最有才干的几个已经自立门户,其他的嫡系分子如曾国荃,鲍超等要么实力有限,要么是一介匹夫,根本不是开国元勋的料。

六、当时是个烂摊子外因就很简单了,造反即使成功,还要面对清军残余势力,捻军,各地民间武装,以及湘军内部的分裂,更关键的是外国的侵略威胁。曾国藩打天平天国比较恨,对付外国人比他的门生差多了。

七、清政府早有防范:早在咸丰四年(1854年),曾国藩攻占武昌,皇帝很高兴,准备封赏,不过有大臣密奏说曾国藩一介闲官居然能招募数万兵众,不是朝廷之福。这就动了满清害怕汉人的心病,从这时起,已经开始防范曾国藩势力。天京陷落,清政府不允许曾国荃八百里红旗报捷,继而赖掉咸丰帝“取江宁者封王”的许诺,只给了一等候的爵位,同时追究幼天王洪天贵福逃脱的责任。并且在天京周围布下满蒙重兵,如官文,富明阿,僧格林沁等。

综合这些因素,曾国藩不是没有想过造反,而是没有机会,否则历史就改写了。

同类推荐
  • 江山名士

    江山名士

    未朝初年,江山如画,名士辈出。先有誉满天下的伯俞,立志治国,平天下的仲志,宽厚大度的富平和左右逢源的史才。后出玄学造诣极高的怀仁,痴迷音律的慕容齐,天生好酒的吕况。身处在这个王朝动荡,内忧外患,王与马共天下的时代。张勉也开始思考,在济世与独善,功名与天性之间,如何寻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安身之道。
  • 征伐四海

    征伐四海

    推翻清朝,灭倭寇,从此再无扶桑之国,万里疆域尽归我华夏,千邦来贺,万国来朝,泱泱华夏,加威海内,声震四海,帝国雄狮,所向披靡,兵锋所指,不服者,伏尸百万,血流成河,统一地球,科技覆盖全球,华夏之语风靡世界,以拥有中国血统为傲,以黑眸黑发为荣。什么天理昭昭,什么人情世故,讲的是快意恩仇,但求无悔
  • 明末天下行

    明末天下行

    (失败的书,失败的我,再写下去不知何日是尽头,书友们对不起,老域还要养家,不能继续了,只能将这一段时光做为美好的回忆!)明末,华夏大地进入一个纷争的时代,各方势力层出不穷,大明、后金、东林党、大顺、大西,你方唱罢我登台,没有妥协,只有你死或者我亡。罗曼诺夫王朝、西班牙王国、荷兰王国、大明海盗更是趁着华夏的纷争都在偷偷地贪婪地吞噬着华夏大地的血和泪。杨兴定来了,一名很普通的小市民,一名曾经很普通的消防士官。他来了,他悲哀过、迷茫过,曾经很想再次肩负起救火队员的职责。当用他的双眼、用他的身体,看到了、体验了这人吃人的时代,看清了这世间的一切善与恶,他放弃了救火,毅然拿起火种在华夏大地上点燃了一把更大的星星燎原之火。
  • 绝对安保之战国重生

    绝对安保之战国重生

    史上最狗血的穿越是什么?不是让你一无所有裸体回到古代而是让你一回到古代就卷入一场你根本就不知道的阴谋里,然后给你一堆却不能用,遇到无数美女就是没人喜欢你,绞尽脑汁去想计谋,在战场上拼死拼活,结果打了胜仗,功劳却最少。在这悲剧属性和厄运光环的照耀下倒霉的赵斌,能否在这个充满阴谋血腥的战国末年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请关注《绝对安保之战国重生》
  • 我不是佞臣啊

    我不是佞臣啊

    读者群:701475864何瑾想不通,自己辛辛苦苦,费尽心思将大明搞得国富民强,四海升平,怎么就成了佞臣?难道是因为搞事情的过程中,做生意挣了不少钱?亦或者是个人魅力太大,跟皇帝的关系很铁?不就是边改革,边享受了下生活嘛……那些个家伙们,一定是嫉妒,红果果的嫉妒,才会诽谤我的!
热门推荐
  • 战尊凌天

    战尊凌天

    【2016年度销售冠军,玄幻热销王】天命大陆,苍穹之上,共有三十三条银河,亿万星辰,皆为天命星辰,武道之人,可沟通银河,打开星门,凝聚星魂,成就天命修士。传说,有强大的修士,打开星门,凝聚亿万星辰,身化银河,成就最强战尊!问九天从山村走出,凝聚三十三条银河,身化太古战神,叱咤三界,大闹三界,演绎无上传说!读者群:172786292。
  • 不若述异

    不若述异

    “帝会王母于王屋山,铸镜十二,随月而用。此镜之始也……”于是,这是一个有关古镜的故事。PS本文欢乐吐糟向,各种抽风各种吐血,慎入。
  • 刀手志

    刀手志

    大余山一战,让我名动江湖,很多玩家慕名而来,死皮赖脸地非要跟我混,赶都赶不走,还有不少小女子,想方设法粘呼我,扬言非我不嫁,没办法,我只好领着这样一帮混蛋横冲直撞,攻城略地,落下了很坏的名声。人们管我叫疯子,但尽管如此,我的势力还是与日俱增,很快就无人能敌,成了最具实力的大哥。
  • 卫念

    卫念

    极尽奢华的世界里,卷缩在华灯照耀不到的黑暗面下,一名绝望又愤恨的男子攥紧着拳头一次次的捶打着地面,却又在突如其来的意外,获得了异常强大的精神力。于是借助报恩的他,进了华国五大家之一的江家,从此卷入了一场巨大的阴谋当中……且看本是一名当代普通青年的主角陈尘,有着异常强大的精神力帮助之下,如何逆转人生,成就一部关于神奇念力的传奇故事!
  • 嫁给那樵夫之后

    嫁给那樵夫之后

    (一口吃掉小甜饼,不来尝尝吗?)一觉醒来,现代少女梁阿宝成了古代断腿小村姑,还嫁给一个住在牛棚,穷得揭不开锅的男人。老天爷!帅又不能当饭吃,日子还得过不是?也是奇了,自从嫁了他,干啥啥行,走哪儿哪儿通,最后还有人见了她就下跪,这……后来阿宝琢磨出来了:这男人旺媳妇儿!(#^.^#)本文又名:高冷大猛虎与乖甜小奶猫不可不说的二三事(温馨日常,高甜撒糖)
  • 秀才家的小娘子

    秀才家的小娘子

    腹黑穿越女套路话唠小秀才,文质彬彬小秀才变身龙骧虎步农家汉,陪着媳妇一起:种田吃菜,攒钱盖房,建业养娃,过着你侬我侬的幸福生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有凡一族

    有凡一族

    故事开始的地方:这是一个从虚无里强行开辟出来的世界,游离于洪荒宇宙之外,很多人不相信这个世界的存在,也有许多人说一定存在,他们给这个传说中的世界起名为仙界
  • 重生之绝对防御

    重生之绝对防御

    在这个武者、机械师、元素师三足鼎立的世界里,绝对防御重生归来...
  • 幻剑传承

    幻剑传承

    这是一本武侠小说,主角是一名刺客,小江湖也精彩。
  • 时光冰封

    时光冰封

    一次简简单单的相遇,成就了一段生死别离一首简简单单的歌曲,成就了一段幸福回忆一只平平淡淡的彩笔,画出了一段爱的回忆一句简简单单的誓言,拼出一个强者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