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736300000046

第46章 思想家李贽的生前死后(1)

我与李贽结缘纯属偶然。

那是1995年的事了,我在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创作研究所任副所长,某出版社策划出版一套《荆楚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所写全为湖北历代文化名人,丛书共十本,有一本是介绍晚明文学流派“公安派”主将袁宏道的。“公安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为“三袁”,即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要数老二袁宏道的成就最大,因他们是湖北荆州公安人,所以称为“公安派”。丛书编者通过有关渠道找到了我,希望我将袁宏道传记的创作任务接受下来。作为一名与“公安派”同乡的学人,我义不容辞地应承了这一任务。在翻阅、研究袁氏三兄弟特别是袁宏道的存世文集及相关资料时,我发现他们的文学主张“性灵说”受到了同代哲学家、思想家李贽“童心说”的启发与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李贽独树一帜的“童心说”,也就不会有“公安三袁”“性灵说”的问世,更不会有300多年后的胡适、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等人重提公安派,大力倡导“性灵说”,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诞生与发展产生积极而有力的推动作用了。

由此可见,李贽是一个何等了得的人物!

李贽,字宏甫,号卓吾,自称温陵居士,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农历十月廿六日生于福建泉州城南门万寿路123号,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在北京狱中自刎,终年76岁。李贽死后,毁誉有之,被后世称为明代著名的进步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反封建斗士,自由主义斗士,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中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最早的呼喊者与先行者,一代狂狷,儒教的叛逆者,中国第一思想犯,被诅咒的哲学家……

而我当时对李贽的了解,仅限于知道他的大名及简略事迹而已。于是,袁宏道的传记刚一完稿,我便追根溯源、“爱屋及乌”地将兴趣转到了李贽身上。近些年来,我不仅搜购了他的《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史纲评要》、《初潭记》、《李卓吾先生批点道余录》等主要著作,还积累了一批相关的传记及古今中外研究资料。在研读中,李贽的哲学思想使我产生共鸣,坎坷身世让我慨叹不已,特立独行及刚毅不屈的独特个性令我感佩万分……不知不觉间,我仿佛穿越了400年的漫漫时空,沉浸在李贽的时代氛围与个人沉浮之中,在理性分析与感性相融的互动中,一个清晰可见的活脱脱的李贽渐渐出现在我的脑海与眼前。

是的,对这些年与我相伴相随的李贽,得给一点什么样的“说法”才是了。

其实,关于李贽,我一直在行动着。这行动包括不断地阅读,不停地思索,反复地构思,还有两次别致的造访——一次前往湖北麻城探寻他的隐居之地,另一次拜访他在福建泉州的故居。

麻城探访在前,泉州之行在后。泉州是李贽诞生、成长与发迹之地;麻城是他壮年、老年的隐居出家之所,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勤、成果最多的“风水宝地”。泉州、麻城两地,在李贽生命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孰重孰轻,一时还真无法判定;但就其人生发展轨迹而言,自然是泉州在前,麻城在后。为读者阅读、了解之便,还是先写写我的泉州之行。

自2003年3月底从武汉调入厦门,我就一直寻找着造访李贽故居的机会。直到半年后的11月1日,我才得以成行。厦门离泉州很近,坐车走高速公路,一个半小时就到了。泉州市著名作家蔡芳本先生得知我的行程,主动提出相陪。我想独自一人先好好地感受一番,就说等看完李贽故居后相会。

客车在泉州汽车站刚刚停稳,就有好些三轮车及摩托车主围上前来拉客。我买了一张《泉州市区旅游图》,展开一看,发现车站离图中标示的李贽故居很近,就叫了一辆三轮车。车主问上哪,我说李贽故居,他一脸茫然地望着我。我以为是语言不通的缘故,又一字一顿、字正腔圆地说了一遍。车主是一位30来岁的年轻人,看得出来,他早就听懂了我说的地点,只是不知道而已。但他不想放弃已经到手的生意,稍顿片刻,就机智地问,你说的地方在哪条路?再查地图,便说在万寿路。噢,万寿路,当然知道,近得很呢!车主说着,两脚开始踏动车轮。

泉州是中国第一个对外通商口岸,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论资历,比广州还要早好几百年。宋元时期,泉州港是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她的开放与包容曾使得世界上几乎所有宗教在这里传道、交流、融汇,并留下了各种风格兼备的寺院建筑……古老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使得泉州于20世纪80年代初便跻身于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列。三轮车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与人流中穿行,道路两旁耸立着一幢幢高大的楼房,满眼是现代化、市场化、商业化痕迹,繁华与喧嚣似乎主宰了一切,一时难觅当年的古城风采。

车主一边前行一边与我聊天,他问我去万寿路是不是去找什么亲戚朋友,我说你真的不知道李贽,莫非你不是泉州人?他说他是本地人,但的确不知道还有一个什么李贽及其故居。我问他念过几年书,他说初中毕业。我又问,难道你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李贽这么一个人?他想了想,说听是听说过,好像是有这么一个人,但不知他到底是干什么的。于是,我就给他讲李贽,并说他是你们泉州的骄傲。正谈着,就到了天后宫门前,我在地图上发现天后宫紧捱李贽故居,便要求在这里下车。车主说,万寿路还没到呢。我说我想先看看天后宫,然后自己走过去。

天后宫又称妈祖庙、天妃宫,祀奉的是海神天妃。传说中的天妃名林默,28岁升天后得道成仙,常驾一叶扁舟在海上显灵,庇护救助来来往往的渔民及商人。天后宫颇具规模与气势,山门、大殿、后殿、钟鼓楼、东西长廊等设施一应俱全,时有善男信女烧纸焚香、顶礼膜拜不已。

游过天后宫,拐一个弯,就是万寿路,一条显得相当狭窄且杂乱的古街。稍稍深入,我就问一家杂货店主李贽故居在哪?女店主右手朝斜对面一指道,那不就是嘛!道谢,穿街,果真就见到了一间窄窄的门面,门楣悬一块李贽故居简介的横额,门左挂一条赵朴初题写的“李贽故居”竖匾。油漆斑驳的木门紧紧关闭,下部衰朽现出两条长长的缝隙。看看手表,已是上午十点半了,怎么还不对外开放?我将脑袋贴在木门上,透过门缝瞪大眼睛往里望,半点也看不真切。便退后几步,转到对街望全景,但见李贽故居门前放着一辆三轮小货车,右边是牙科诊所,左边是文具店,楼上搭一间红砖矮房,几根电线胡乱地拉扯着,给我的印象,是杂而无序、乱而无章。

我所面对的是否400多年前原样未变的李贽故居?我在心中这样问自己,不自觉地摇了摇头。尽管如此衰败,也不可能是当年的旧物了,肯定有过重建与改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儿确凿无疑是李贽的出生与成长之地。470多年前深秋的一天,一声婴儿的长啼便从这里嘹亮地响起,尔后变成虎啸,化成狮吼,在神洲大地飘来荡去,余音袅袅,飘至海外,延至今日。万寿街还是当年的古街,这里位于泉州南门,与晋江不过数步之遥。滔滔晋江自西北流向东南,绕城注入泉州湾,宋元时的港口就在南门晋江边的泉州湾,“胡贾航海踵至,其富者资巨万,列居城南”。此后,泉州湾南移,城南便逐渐衰落了。遥想当年,万寿街店铺之林立,市井之繁荣,肯定胜过今日。不过这里的居民们也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先祖之遗风,每家每户,都经营着一种生意,不长且窄的街道满是店铺,除李贽故居旁的牙科诊所及文具店外,还有瓷器店、茶庄、水果店、小卖部等。李贽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自然认识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见识了无数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品,感受了异国他乡的独特风情,眼界会不知不觉地跳出万寿街,超出泉州,越出当年的中华帝国范围,望向那遥不可及的大洋彼岸与世界。据传李贽曾随叔父乘船出海经商,历经万千艰辛,辗转一年有余方归。传说归传说,没有确切的资料记载,在李贽的著作中,也未曾提及。此说虽可存疑,但作为曾是世界港口、国际城市的古城泉州,确曾为李贽丰富的见识、包容的胸怀、怀疑的精神、创新的品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与可能。

李贽先祖经商,曾富甲一方,七世祖在海外娶了一名波斯姑娘,后携眷而归。无论是生命的杂交,还是文化的杂交,都会结出优异的果实。不言而喻,李贽的血管里流淌着异族的血液,就生理而言,潜藏着变异、突破与求新的种子。传到李贽父辈时,家境日渐贫寒,父亲白斋主要以教书为生。李贽7岁丧母,从小随父亲读书习文。12岁即创作了《老农老圃》一文,文采、内涵俱佳,受到人们的交口赞誉,幼年便显示出独特的思想与卓越的才华。20岁娶黄氏为妻,26岁以福建乡试第四名的成绩考中举人。此后,李贽“以道远不再上公车”,也就是远离科举考试,不再赴京会试,而是就近当了一名校官。直到29岁那年,李贽才真正离开故居,告别万寿巷,出泉州北上,赴河南辉县任教谕一职……

我在万寿街走了好几个来回,尽管物事全非,但分明感到这条古风古韵犹存的街道,仍不时闪现着李贽的身影,弥漫着李贽的因子。我不断转动着照相机的变焦镜头,将街道两旁一些认可的景物纳入胶卷。之后,我走进李贽故居右边的牙科诊所,与里面的两位姑娘聊了起来。我问李贽故居是否有人居住管理,她们说不时会有来人过来看看,晚上并不住在这里;又说如果你机会好,今天下午三四点也许就会碰得到,就能进到里面参观了;还说里面其实也没有什么看头,就一条通道,一个天井,一间正厅,天井右边有一块石碑,正厅中立一座李贽塑像,仅此而已。

我不甘心,征得两位姑娘的同意,来到诊所后间,透过一扇窗户往里望,果真就见到了竖在天井中的石碑,还有大门同样紧闭的正厅。我将摄影机镜头伸进窗棂的空间,拍了两张正厅照片,心中的遗憾才稍稍得以弥补。

这时,手机突然响了,是芳本兄打来的,问我现在置身何处?约好会面地点,又在他的陪同下逛泉州北城,游开元寺,看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与泉州南门相比,这里保留着更多的古城痕迹。古旧的街道,素朴的民居,留存的遗址,无不折射着历史的厚重与辉煌。在开元寺,我见到了东西对峙、高高耸立的两座石塔,它们代表了古代泉州石构建筑及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而我最感兴趣的,是大雄宝殿内斗拱附刻的24尊“飞天乐伎”,这些有着闽南美女风采的乐伎,她们手中的南音琵琶与拍板鸣奏着海船远航的祝福,那展开的双翅分明挟带着咸涩而潮润的海风……飞翔是昂扬、开放、自信、拼搏的象征,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我找到了与之类似的对应:这里有出土于泉州湾的宋代沉船,中国各水域的舟船模型,无数海外交通历史文物以及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婆罗门教等外来宗教石刻或寺庙建筑构件,它们是泉州先民飞翔于海上的历史见证。

李贽所生活的明代晚期,整个中华帝国已变得内敛而封闭,泉州虽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其博大与开放的深厚传统不可能转瞬即逝。正是故乡泉州的环境与氛围,铸造了李贽自由、灵动、洒脱、特异、叛逆的鲜明思想与个性。

李贽自29岁那年离开故土,仅回来过两次。一次是35岁时父亲病逝,自南京奔丧守制。丁忧期间,适逢倭寇进犯泉州,李贽不得不身穿孝服,率弟、侄辈抗倭御敌;另一次是38岁时祖父去世时从北京返乡赴丧。曾祖父母、祖母及父母逝世,因家贫无钱购买茔地,只得临时厝置,此次归家,李贽总算了却一桩心愿,将三代老人一并归葬入土。

从此以后,直到李贽去世的近40年漫长时光中,他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了。并且只要一提起泉州,心中就生出一种复杂的情愫,他说平生有三怕,其中之一就是怕返家。

对于给了他生命之源的故乡泉州,李贽何以一至如此?

这与他此后的人生阅历、思想认识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李贽自26岁考中举人跻身官场,当过校官、县学教谕、国子监博士、刑部员外郎、刑部主事、礼部司务等职,辗转于河南、南京、北京等地任职。直到万历五年(1557年),年届51岁的李贽终于升任云南姚安知府,成了朝廷的一名四品官员。

在25年的官场生涯中,李贽性格倔强,思想活跃,不甘摧眉折腰,不肯受人挟制,不愿巴结奉迎,所受之磨难与屈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将大地为墨,难尽写也”。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好不容易升了一名知府,总该扬眉吐气一番了。然而,李贽的心中,却又萌生退意了。如果不是顾及退职后一家老小的生计问题,哪怕是知府一职,他也不想赴任。在众多友人的劝说之下,他才极不情愿地勉强成行。

以传统思维与价值观念来衡量李贽所为,他的举止实难为一般人接受与理解。四品知府,也算一个不小的官职了,当时的明朝,全国约有政府官员两万名,而四品以上的不会超过五千。不知有多少人丢弃人格、削尖脑袋、苦心钻营,也难以达到这一级别。在知府位上好好干上一番,再升上那么一级半级,博个封妻荫子、光宗耀祖,该是何等地风光呵!

然而,李贽所看重的,不在官职大小,而是精神,是学识,是思想!若按惯常的人生轨道前行,李贽肯定早就湮没在无数没有个性的庸常之辈中,消逝在历史的云烟深处难觅其踪了。李贽之所以成其为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李贽,就在于那迥异于他人的价值追求,那不按常规“出牌”的特立独行,那敢于挑战传统的卓越识见。

早在12岁写《老农老圃论》时,李贽在文中就赞扬关心农事的樊迟,讽刺了轻视农民的孔子,露出了一股“异端”色彩。尔后对朱熹的传注,便读不进去,“不能契朱夫子深心”。在河南辉县任教谕时,李贽除拜揖公堂外,将主要精力花费在探索道学真谛之上。闭门苦读五年有余,结果以“落落不闻道”而告终。

隆庆元年(1567年),41岁的李贽赴北京任礼部司务,开始接触泰州学派,并对王阳明著作“不得不信之”。对此,李贽在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中写道:“五载春官,潜心道妙”。在北京任职期间,李贽的学问取得了显著收获。

同类推荐
  • 许我一个奇迹

    许我一个奇迹

    本书为作者十多年来以港大为创作重心的诗歌精选集。这部诗集着眼于游历东西地域空间的感验,寻求传统和现代转化、东方和西方汇通的可能。以杭州、香港、纽约、北京、台北、泉州、新加坡等名城为主线,记录了作者对于历史时空和人情世事的文化思考。
  • 张力剧作选

    张力剧作选

    本书收集了作者在宗教音乐、民间音乐、音乐评论和民俗等方面的研究、评价的文章34篇,具体内容包括:“民间锣鼓乐释文”、“重庆音乐创作现状初探”、“游艺民俗”等。
  • 凌阁芳菲

    凌阁芳菲

    这是作者出版的一部古体诗词作品集,收录了作者近几年创作的部分诗词作品,分绝句、律诗、词、对联共四卷。这些结集出版的诗词作品,绝大部分发表在红网,被人称为“月下古典诗派”代表。
  • 许地山精品集

    许地山精品集

    许地山是文学研究会作家中最奇特的一位,其创作有他人无法重复和替代的文学价值。他的作品有鲜明的宗教色彩。他是个宗教学者,所以他关注“人间问题”往往从宗教中寻找答案,带有浓厚的宗教哲学的思辨色彩。这构成了许地山作品重要的精神特质。许地山的作品文字清新,从而掩盖了作品原有的悲剧色彩。他的主导倾向是以出世的精神入世,以弱者的外表蕴涵强者的内核。这构成了许地山特有的东方文化哲学精神。本书选编了许地山作品的大部分,读者从中可以领略文学大师笔下的迷人风采。
  • 探访逝去的时空

    探访逝去的时空

    本书是格致文库之一种,这些文章是作者三十多年陆续写作的结晶,其写作之因,往往是兴之所至,随意而为,或应约而作,没有总体的规划。当年作者考察过的地方,在快速的经济发展中,其具体面貌现在也应该有所变化,但它们的历史背景和内涵是不会改变的。由于这些文章保留着对考察活动的美好回忆,承载着作者与一起考察的朋友们多年来的深厚情谊,凝聚着作者通过考察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
热门推荐
  • 年少风华不轻狂

    年少风华不轻狂

    一群高一学生的生活。有喜也有乐。此小说中出现的地点并不是真实地点
  • 云舞琼霄

    云舞琼霄

    我笑,便要这天下同乐;我悲,便要那万物噤声;我怒,便要血染苍穹;我狂,便要剑逆乾坤!此生定要,琼霄舞风云!
  • 彼界有少年

    彼界有少年

    彼界有少年,入我梦中来。桃花愿为媒,清风带信归。
  • 灵气复苏时代的懒熊

    灵气复苏时代的懒熊

    变成了一只混吃等死的小熊猫。张凡最大的愿望就是饲养员可以给它加点肉,熊猫可不是素食主义者啊!恰巧遇到了灵气复苏时代,张凡作为一只熊猫躺着躺着就进化了。作为一只有理想的小熊猫,张凡只希望少个安稳的地方睡觉。
  • 开封,开封

    开封,开封

    李俊功著《开封,开封》为文鼎中原,河南省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 学渣逆袭套路校草36计

    学渣逆袭套路校草36计

    主要人物:韩奕程,范满满他是圣德一中的一块招牌人称少女杀手的韩大校草所有玛丽苏男主所有的条件他都具有。而她则是网络上人气极高的漫画家,而现实中的她却是个学渣,虽然网络上的她风光无限,但现实中的她,却因为成绩不好的原因到处受到老师同学的凌辱。因此她立志要逆袭成学霸,给那些狗眼看人低的人一点颜色瞧瞧。她和高高在上的韩大校草,本身没什么交集。可谁能想到,帅气又儒雅的韩大校草居然阴差阳错的成为了她的补习老师,两个人每天都要在一起朝夕相处互相探讨学习。可是突然的某一天,韩大校草突然对她这个小平民说:“我们交往吧!”妈呀,谁能告诉她?这到底发生了什么?新坑求填,谢谢各位小可爱了。
  • 喜欢你无迹可循

    喜欢你无迹可循

    喜欢你,无迹可循。——江彦心里藏着掖着的是你,脑子思的念的是你,我喜欢的,通通都是你。——陌白
  • 醉玲珑

    醉玲珑

    一个帝王的驾崩之谜,一脉皇族的混乱血统,一件巫族的上古之宝,江湖与庙堂的纷争,情孽与恩怨的纠缠,玲珑九转,风云变幻,为何会将一个相隔千万年的现代女子卷入其中?“你谁都不是,你只是我的女人。”在他凝视的目光中,她像是坠入百世千生宿命的轮回,一步步沦陷。如果她是为他来这一世,那么他这一世便是为了等她。千年相逢,回眸相知,人世间至高无上的权力之路,她与他执手前行,踏一路铁血烽烟,指点如画江山。浩瀚天地,无尽岁月,当此生登临绝顶,他与她,又是怎样的取舍,怎样的抉择?
  • 黑街总裁的小情人

    黑街总裁的小情人

    “女人,过来履行你的义务!”她顶着妻子的头衔,却做着情人的工作。他对她,只有利用与报复!为救那个女人的孩子,更是残忍的将她的胎儿提前取出!?他盯着她落荒而逃的身影:这就受不了了?我们的游戏才刚刚开始……
  • 扫魂日记

    扫魂日记

    这是一部关于我和我的搭档司凝,我们两人身上所发生的故事之记录,我们二人直接隶属于“扫魂组”,全称是“扫荡游魂行动组”。而“扫魂组”则是从属在“冥界边境管制中心”指挥之下,我的顶头上司就是这个中心的负责人,说起来赫赫有名她就是凡人口中的黑白无常,黑白无常其实是一个女人,一个美丽的女人,所谓的无常只不过都是她的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