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371500000006

第6章 黑格尔的本质论(2)

通过前面的内容,我们已经知道,“本质论”的第一个阶段是“作为自身反映的本质”。在“作为自身反映的本质”这个阶段,“本质”还只是潜在的,只是在自己内部反映自己,还没有进入到反映本质的外部事物——“现象”之中。黑格尔认为,本质论的第二个阶段就是“现象”;“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在“现象”阶段,“本质”已经由潜在的“内部自己反映自己”进入到“能表现本质的外部事物之中”。

黑格尔认为,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是现象的基础;本质是实际存在的东西,实际存在就是现象;现象不再是枯燥的、抽象的“存在”,而是活生生的、生动的“有”。

首先,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是现象的基础。现象和本质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本质是现象的内在基础。本质决定现象,指导现象;现象能动地反映本质。对待任何事物,都不能只停留在对其表面现象的认识上,而应该透过其外在的现象深入认识其内在本质。只有这样,认识才真正地有意义。

其次,本质是实际存在的东西,实际存在就是现象。正因为本质和现象是有机的统一体,所以本质并不是机械地存在于现象之后或者现象之上,而是直接显现于纷繁复杂的现象之中。虽然实际上,表现或者反映本质的“现象”是复杂的、杂乱无章的,甚至是转瞬即逝的,但是这并不影响“现象”反映和表现本质。

再次,现象不再是枯燥的、抽象的“存在”,而是活生生的、生动的“有”。黑格尔认为,与抽象的、枯燥的“有”或者“存在”相比,“现象”是生动的、具体的、活泼的。甚至可以说,“现象”是“有”之真理,“存在”之真理。因为,“现象”并不像“有”和“存在”那样只是单纯地“反映”自身,“现象”是具有自身反映和反映他物两方面特性的。

黑格尔的“本质论”把纯粹抽象的本质和纷繁复杂的现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在哲学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另外,黑格尔主要通过“现象界”、“形式与内容”和“本质的关系”三个范畴来具体论述“现象”阶段。

(1)、“现象界”。

黑格尔认为,现象界就是有许多纷繁复杂的互为依据、互为基础和互为依赖的“存在”的世界。在现象界,所有的事物都是一个紧密地、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整体。现象界事物的有机结合和互为依赖、互为依据主要体现在它们之间的演化和结合是有规律的,即它们之间的规律性。也就是说,现象界的事物虽然是纷繁复杂的,但是它们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结合在一起的。讲到这里,黑格尔就引出了逻辑学上的另一个重要的概念——规律。规律就是现象界事物杂多关系的统一。黑格尔关于“现象界”的论述主要就是围绕“现象”和“规律”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展开的。

“现象”和“规律”

黑格尔认为,“现象”和“规律”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两者既联系,又区别;即统一,又对立。一方面,黑格尔认为,规律并不是现象的全体,并不能把握现象的细节。另一方面,黑格尔又认为,规律从根本上讲是现象界纷繁复杂的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关系,一般来讲,掌握了现象界事物的内在规律,也就把握了现象界事物的全体。

首先,黑格尔认为:“规律的王国,是现存的或现象的世界静止的反映。”也就是说,规律并不是完全抽象的和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规律是稳固地存在于现象之中的,是和现象有同一内容的。当然,规律和现象并不是完全平行的:规律是现象发生、存在、发展和消亡的证据;没有规律就没有相应的现象;认识事物,掌握了规律也就掌握了现象的本质,且只有抓住了规律才能抓住现象的本质和依据。

其次,我们已经知道,黑格尔认为规律和现象具有同一的内容,但是黑格尔认为这一观点并不是绝对的。黑格尔说:“作为与规律相对立的现象,是一个全体,因为它不仅包含规律,还包含着更多的东西,即还包含着自我运动的形式的环节。”也就是说,现象除了包含“规律”之外,还包含着更多的属于自己的东西。也正是“现象”诸多自身的环节,决定了“现象”必然要比规律更加丰富多彩。这也就说明,规律是一定的,是静止的,是稳定的,是轻易不会发生变化的;而“现象”相对于规律来讲,是运动的,具体的,多样的,不断变化着的。这也正如黑格尔所描绘的——“现象比规律要丰富得多”。黑格尔的这一点认识对于我们今天的工作(尤其是科研工作)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我们不管在做什么工作的时候,尤其是科研工作,都绝对不能把概念绝对化;而是要在掌握科学规律的同时,要把纷繁复杂的、具体的“现象世界”提到一个高度。因为,我们虽然要通过现象认识“规律”,但我们第一步要面对的毕竟是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

2、“内容与形式”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黑格尔在“现象界”里所要讲的第二部分内容。在具体论述“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之前,黑格尔重点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关于形式的概念:

(1)“外在的形式”。“外在的形式”指的是那些与内容不相干的形式。也就是说,形式不管怎么变化,都不会影响到内容的存在,甚至无法引起内容丝毫的变化。举个例子:人穿衣服穿得再破,或者穿得再好,从本质上讲,都是人,人作为人的“本质(即内容)”是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的;相反,即使给狗穿上再漂亮、再华丽的服装,狗也终究是一条狗,它不会因为穿了人的衣服而变成人,因为决定它成为狗的“本质(即内容)”并没有因为狗穿了人的衣服而相应地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形式”与“内容”是不相干的。黑格尔把类似这种和内容没有关系的形式称为“外在的形式”。

(2)“内在的形式”。“内在的形式”是相对于“外在的形式”而言的。黑格尔认为,除了与内容不相干的“外在的形式”,还应该有一种与内容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内在的形式”。“内在的形式”指的就是那些直接影响“内容”的存在和变化的形式。黑格尔说“内容即具有形式于其自身”,指的就是与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内在的形式”。据此,黑格尔认为,任何内容都是有形式的,相对于“外在的形式”而言,“内在的形式”是内容内在的规定性,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

黑格尔认为,“现象界”中的物是一个整体,是完全包含在自身联系之中的。那么,什么又是物的自身联系呢?黑格尔认为,现象的自身联系也就是讲现象的自身所具有的形式。当然,也正是因为现象自身的这种联系,现象才能表现本质;也正是因为现象能表现本质,所以说,形式便是内容,形式便是规律。当然,形式是不自身反映的,从这一点上讲,形式是无独立性的,是变化不定的东西,是与内容不相干的外在的形式。再者,我们在理解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时候,还必须弄清楚一点:内容本身也是有一定形式的,即内容的自身就具有形式。当然,内容自身所具有的形式和内容的外在形式是不同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内容便具有了双重形式。

具体理解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要把以下三方面作为切入点:

首先,内容是形式的内在基础。任何事物,只有形式没有内容,便如同“镜中花,水中月”,没有任何意义。比如,写文章的时候,没有鲜明的主题思想作为文章的“内容”,形式上即使用再多华丽的词藻,文章也显得空洞无物。相反,即使是写得十分平实的文章,但是如果主题鲜明,也会让文章显得感情饱满,感人肺腑。

其次,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能动地反映内容。任何事物只有内容,没有相应的形式来作为外在的表现,那么,内容就会丧失或者减损它存在的实际意义。任何形式都是对内容的真实反映。认识事物,不仅仅要看到它的形式,还要通过的它的外在形式,深入认识到它的本质(即内容)。形式不仅仅是对内容的机械反映,还是对内容的能动反应。恰当的形式对内容的实际意义的发挥会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

最后,黑格尔认为,内容和形式是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的,只有内容与形式彻底的统一,适当的统一,现象界的物才能达到完美程度。还拿上面写文章那个例子来讲,一定的主题思想,只有选择一定的文章体裁,选择一定的词藻才能表达得更加完整、全面、生动和感人;不要只是一味地堆砌华丽的词藻,而对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置之不理,当然,更不能一味直白地叙述主题思想,而没有任何形式上的修饰,那样的文章读起来就没有新鲜感,味同嚼蜡。

3、“本质的关系”

黑格尔认为,现象界的东西,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实存的东西。黑格尔认为,现象界实存的东西互相之间的关系归纳起来可以总结为两条:其一,现象界的东西互相之间是彼此独立并且是彼此对立的;其二,现象界的东西彼此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并且具有同一性。在此基础上,黑格尔推演出了逻辑学上的另一个范畴——“关系”。黑格尔认为,现象界的东西彼此之间的独立性、对立性和同一性的相互联系就是彼此之间的“关系”,又称为“本质的关系”。黑格尔认为,一切事物、一切概念,都在相互关系中;甚至“本质论”中的全部范畴,都是关系的范畴。

黑格尔又说:“规律就是本质的关系。”可见,“本质的关系”和前面的“规律”的范畴是一脉相承的。从“规律”到“本质的关系”的过程,也就是从具体到更加具体的过程。

黑格尔关于“本质的关系”包括“全体与部分”的关系、“力与力”的表现关系以及“内与外”的关系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1)“全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具体论述“全体和部分”的关系之前,我们必须先搞清楚两个问题:什么是全体?什么是部分?在黑格尔看来,“全体”和“部分”这两个概念是和前面已经论述过的“现象世界”和“自在自为的世界”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通过前面的论述已经知道:相对于“自在自为的世界”,“现象世界”是多样性的,当然这种“多样性”是在“自在自为的世界”的基础上多样;相对于“现象世界”,“自在自为的世界”是具有统一性的,当然这种“统一性”是“现象世界”多样性的统一。黑格尔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推演出“部分”和“全体”的概念的全体。黑格尔认为,既然“自在自为的世界”是“现象世界”的统一,那么,相对于“现象世界”,“自在自为的世界”就是“全体”;相对“自在自为的世界”,“现象世界”就是“部分”。“部分”和“全体”的概念就是这样来的。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这样论述“全体”和“部分”:“一方面是全体,它是构成自在自为的世界的独立性;另一方面是部分,它是作为现象世界的直接的实存。”

黑格尔的“全体与部分”的关系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理解:

首先,“全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全体是部分构成的全体,是部分的统一体,没有全体,就没有部分;另一方面,部分是全体的部分,是全体的个体,是全体的组成因素,没有部分,也就没有全体。例如,一个完好的人体是脑、心脏、肺、胃等器官的集合体;缺少其中一个器官,人体便不是完好的人体,就不能有正常的生理功能。具体到其中每一个器官也是如此,不管是脑、心脏,还是肺、胃、肝等,它们只有在人体这个“全体”的支持下才能正常实现其生理功能,离开人体这个“全体”,任何单个的器官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失去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即使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存活一定的时间,但这样的存活也是没有意义的。

其次,全体是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统一体;部分是彼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构成全体的。黑格尔所论述的“全体和部分”不是形而上学的“全体和部分”。形而上学的全体和部分是把全体和部分割裂开来看的。形而上学的“全体和部分”认为,全体是部分机械地结合在一起的全体,部分是可以脱离全体而独立存在的部分,彼此是绝对对立的。黑格尔认为,“全体”和“部分”是不可以机械地割裂开来的。黑格尔认为,全体不仅离不开部分,即使是同一个全体下的部分也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部分只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完美的全体;全体只有有机地把部分结合在一起,才能最终发挥各个部分的作用,从而发挥全体的作用。仍以人体为例,把死人的器官重新机械地组合在一起是不能成就新生命的。因为死人的器官已经不再是有机体,已经没有生命,所以它们结合在一起只能是个“死人”。

总之,黑格尔认为,全体和部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

(2)“力与力”的表现关系

黑格尔认为,以“全体和部分的关系”为内容的全体观,实际上可以分为“机械的全体观”和“有机的全体观”两种。机械的全体观又可以称为“直接的外在的全体观”;有机的全体观又可以称为“辩证的全体观”。“有机的全体观”和“机械的全体观”两者最大的差别是它们彼此强调的重点不一样:机械的全体观重在部分,主张先有部分后有全体,认为全体是建立在各部分“组合”的基础之上的;而有机的全体观重在全体,主张先有全体后有部分,部分是建立在全体自我分化的基础之上的。当然,这里讲的“先有”和“后有”,并不是时间上的“先”和“后”,只是强调的重点不一样而已。

实际上,不管怎样,“全体”和“部分”都是一对矛盾体。注重部分,强调全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那么,全体也就与其现实性不符;而如果注重全体,强调部分是由全体分化而来的,那么,“全”也就不再“全”了。那么,怎样来解决全体与部分之间的这种矛盾呢?黑格尔在这里引入了“力”的概念。

那么,什么又是“力”呢?黑格尔认为,有机的全体观强调全体,认为部分是全体的自我分化的结果,把全体看成有机的统一体;这种“有机的统一体”就叫做“否定的统一体”,也就是“力”。所以,“力”就是“否定的统一体”,是解决“全体”和“部分”矛盾关系的万能钥匙。

相应地讲,“力与力”的表现关系也就是由全体和部分的关系转化而来的。直接地讲,从全体到部分的转化,也就是从统一性到差别性的转化。也即,全体和部分是可以互相过渡的。但是全体和部分的过渡或者转化是相当复杂的,例如:先是某一个全体过渡到几个或者是无数个部分;紧接着,划分出来的每一个部分又随即成了一个独立的全体,我们暂且简称这一级的全体为“次全体”;“次全体”又可以过渡为几个或者无数个“次部分”;被划分出来的“次部分”又是一个“次次全体”,“次次全体”又可以转化为几个或者是无数个“次次部分”——以此类推,将会无限地循环下去。这其中的每一次循环都是一个“由全体到部分”的转化;这其中的每一次循环都是一次全体的自我分化;这其中的每一次循环都是一次否定的表现。在黑格尔看来,在这每一次循环中的每一个作为上级的“全体”,都是一个否定的统一(或者否定的自我联系),而这种否定的统一就是“力”;这每一个循环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就是“力与力的表现关系”。

与单纯的“全体与部分的关系”比起来,黑格尔认为,“力与力的表现关系”既是无限的,也是潜在的。无限是针对“全体和部分”之间的转化限度而言的,因为循环是无限的,所以,“力与力的表现关系”也是无限的。“潜在”是相对于“全体与部分的关系”而言的,相对于实在的“全体和部分的关系”而言,“力与力的表现关系”是潜在的。

同类推荐
  • 道上的风景II:没有终点的旅程

    道上的风景II:没有终点的旅程

    本书作为戈国龙先生日记随笔的第二本,主要记录了作者自2005年至2010年期间的学术研究,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到作者记悟的过程和心得。
  • 菜根谭(中华国学经典)

    菜根谭(中华国学经典)

    从《菜根谭》中体现出的有时孤高无为、有时又乐观进取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作者激烈的内心冲突。古人云:性定菜根香。静心沉玩,乃得其旨。读《菜根谭》,思人间事,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一本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处世智慧的经典文献,自它一问世,便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其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人人都可以在其中汲取有用的智慧,成功者读它,失意者读它,孤傲者读它,平凡者读它,生意人读它,居官者读它,就连僧舍道观、骚人墨客也莫不悉心研习。
  • 新事论:中国到自由之路

    新事论:中国到自由之路

    本书是中国当代哲学大家冯友兰的著作,是20世纪40年代所著《贞元六书》之一,写于中华民族复兴之际,探讨当时社会中多方面的实际问题,寻找中国现代化及通向自由之路,与社会实际紧密相关,涉及诸多近代社会现象,以“理”探讨解决问题,富有丰富哲学意义,给人启迪。
  • 趁父母还健在

    趁父母还健在

    2006年一次社会大调查,题目是“老年父母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10000对老年夫妇。在“老年父母最希望儿女为自己做的事情”一栏中,98%的老人都选择了“抽时间多陪陪父母”这一选项,而选择“给父母大量的生活和消费费用”的仅占不到1%。在“最希望过的日子”一栏中,竟有87%的老人选择了“和儿女一起吃团圆饭”这一选项,而选择“外出旅游”的不到10%。理由是跟儿女在一起时心情最愉快。
  • 易经成事之道

    易经成事之道

    《易经》是一部中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它凝结了先民的睿智和智慧,充满了辩证法精神,体现了东方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光辉。本书撷取《易经》五十三个卦辞,结合古今案例,以简洁生动的插图、有趣易懂的文字,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易经》的原理,揭示做人处事的诀窍,教你改进做事的方法与手段,顺应穷通,获取成功。本书是指导现代人事业进取的一盏明灯。
热门推荐
  • 随风飘:如果云知道

    随风飘:如果云知道

    性别错位的一零年代:小时候就厮混在一起的两个人,他们说那叫青梅竹马。不懂如何去爱的二零时光:那个人天天找我茬儿,我还拿他没办法。给人带“包子”的三零光阴:我只是想和飞走的灵魂见上一面。
  • 能留住你的从来不是我

    能留住你的从来不是我

    我还喜欢你,像风走了八百米,不问归期。他说:“赵晚尘,长大以后我娶你吧。”她说:“十年之约,最后你还是娶了别人。”我们的十年,错过的青春,一份暗恋到死的感情,一杯温淡如水陪伴,一缕不远万里的阳光,只为遇见你,即使最后寂寥一生。他说:“赵晚尘,你听过东海扬尘吗?”她低头含笑:“谢小东的东和赵晚尘的尘……”
  • 英雄联盟之我的荣耀

    英雄联盟之我的荣耀

    这是一个全民联盟的时代,在这里,只要你英雄联盟玩的好,你就能得到女神的青睐,或是别人的敬仰,。。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桃林瓷妖

    桃林瓷妖

    重活一把,修炼好简单把烧瓷与木系魔法结合,让水与火融合,使五行元力自如转换转世修士,感情也复杂与前夫的恩仇,与情人的情缘,还有亲情与友情,沈涵秋在情感交织的漩涡里沉浮
  • 梦境通幽

    梦境通幽

    梦的世界你不懂,我也不懂,说不清,却真实存在!是真,亦是假!山海洪荒世界的世界光怪陆离!
  • 再见,魔术师

    再见,魔术师

    suicide,国际自杀组织,擅长把杀人案件伪装成自杀,在FBI眼皮底下犯案后仍旧逍遥法外。一年后,深秋时节,在一次误打误撞的表演中,魔术师遇到了推理侦探,两个冤家路窄的职业,就此碰撞到了一起。一字一句拆穿他的魔术手法,是她的享受,也是他的痛苦。可是,当侦探与魔术师联手时,这天下,将再无罪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战天诀之剑帝重生

    战天诀之剑帝重生

    战天之人,卷土重来,试问天下,谁与争锋?
  • 天玄趣闻

    天玄趣闻

    弟弟的死去让苏玄耀认识到自己的错,为挽回自己做错的事,毅然踏上救回弟弟的道路,这一路上苏玄耀不仅救回弟弟还认识许多逗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