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说:“没有图型,各范畴就仅仅是知性对概念的机能,而并不表现任何对象。”图式使形式质料化,使质料形式化,这主要是因为先验知性概念的产生与运用是由先验感性形式来设定其限度的,后者生成之初始就带有验前杂多的统一的特征,其所蕴含着的知性先验能力将会渐渐地随着经验质料的影响而获得自身的运作机能,从而有意识地表现于认识活动中。
验前判断力凭借自身的职能使范畴与感性产生验前知识。所谓感性是指一般感性或验前直观,倘若这一验前知识符合于一般规则即具有客观有效性,那么,我们就可以获得知性之先验原理,这种验前判断力称为先验判断力。以先验感性论为基础,原理分析论将概念分析论与先验感性论结合起来,换句话说,就是将质料与形式结合起来,但在实际认识过程中,这种形式与治疗的差别几乎不存在,也就是说它们没有单独存在的可能性,而是全部以统一的方式成为一种单一的能力。如此一来,知性、感性、判断力就几乎不再有质性上的根本差异,而是一种能力在不同认识阶段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表象状态。可以说,此时它更知性一些,而彼时它更感性一些。判断力删除了两者之间的明确界限,而其中,图型化则是判断力的主要手段。
什么叫理性
纯粹知性原理其所谓的先验指的是在正面意义上所具有的一种验前规则,而超验则是由于判断力之误用而导致知性脱离感性而产生的一种负面意义上的验前形式。超验幻象是理性在特殊方式下的使用,康德在此称之为“纯粹理性”。
理性的逻辑使用在先验意义上与知性并不相同,知性的纯粹概念不能综合性使用,即范畴不能独立于经验而做出任何综合判断,因此,仅仅依靠范畴不能形成任何概念;但是,在理性的先验性方面,其所依据的原理却允许理性采取一种先验综合判断的方式,此时它不与经验性原则为依据,而只处理诸知性规则间的统一性。
康德说:“我们可以把知性看作以规则为桥梁来获得现象的统一性的一种能力,而将理性看作在原理之下获得知性的规则的统一性的一种能力。据此,理性就绝不直接致力于经验或任何对象,而是致力于知性,为的是通过概念而给知性的杂多知识以一种验前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可以称为‘理性的统一性’,它和知性所完成的任何统一性在种类上是完全不相同的。”
由此可见,理性相对知性来说并不涉及直观,而只涉及概念与判断,它所依据的原理则是对通过知性所获得的受条件限制的知识寻求无条件的东西,从而使受条件限制的东西达到完整的统一性。所以说,这种原理只是一种主观的规律按照秩序处理我们知性的所有物,即具有主观规律有效性而非客观规律有效性。纯粹理性的先验原理在其综合的知识里面依据于理性三段论中的形式逻辑,不涉及直观,只涉及概念与判断。
理性的概念即理念总是相对于知性的概念即纯粹概念来设定的,“由‘知性概念’所形成的超过经验可能性的概念就是‘理念’,或称‘理性的纯粹概念’”。柏拉图提出的理念被界定为“一般的理念”,因为康德要由此给出“先验理念”的说法,它要通过纯粹理性而非一般理性来获得。纯粹理性所产生的先验理念乃是一种超验幻象,对它的批判并使理性有其恰当的应用就是先验辩证的主题。
对先验理念问题的陈述与解答
“先验”一词是由先验分析论中知性认识原理所确定的,它意指符合于经验对象的验前知性概念。
先验理念同所有一般条件的无条件的综合统一性有关,它的体系包括三类:
第一类,包含着思维主体的绝对统一性,它属于一种理性心理学,如“我思”等单纯性问题;
第二类,现象的条件系列的统一性,它属于宇宙论范围,如第一因问题;
第三类,一般思想的一切对象的条件的绝对统一性,它可以看作前两类的综合,即在万物之上有一个精神性的第一因,如“上帝”,属于神学范畴。
这三种先验理念间有其联结和统一性,其中渗透着逻辑形式:如灵魂与上帝形成综合概念时有可能导致灵魂不死论;而通过灵魂论有可能达于宇宙论,直至关于上帝的神学观,这是一种分析判断。
三种先验理念都由辩证推理而来,它们都只能说是“貌似理性”。由于没有相应的直观,故此,我们称其为“盖然性”的。就其自身来说,其产生又存在某种必然性,即符合人类理性本性的某些方面。在此,康德在说明三种先验理念是经过怎样的辩证推理得到的同时随即展开了批判。康德将第一个先验理念的批判与说明命名为“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第二个命名为“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第三个称为“纯粹理性的理想”。
1、“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
“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是针对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来进行阐释的。
2、“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
“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重点探讨的是关于宇宙的先验理念问题。
3、“纯粹理性的理想”
纯粹理性的理想是具有圆满性、完备性的理念,在思辨理性中,这个理想是“一切存在的东西可能性的最高的而且完全的质料条件——一切关于对象的思想,就对象的内容来说,都必须回溯到这种条件。这也是人类理性所能有的惟一真正的理想。”
理性、知性、理念、经验之间的关系
康德对先验辩证论进行一番详细的论证后,最后,他对理性、知性以及理念、经验四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做了集中表述:“理性对于对象没有直接关系,而只是对知性有关系;它只有通过知性才有它自己特定的经验性使用。所以理性并不创造对象的概念,而只安排它们,且给它们以统一性,换句话说,就是在概念得到最大可能的应用时,才能具有那种统一性。知性并不干涉这种总体,而只追问这种联系,即通过这种条件系列按照概念而自己得以成立的这种联系。因此,理性以知性以及知性的有效应用作为它的惟一对象。正如知性通过概念将对象里的杂多统一起来那样,理性也通过理念将概念的杂多统一起来,以设定某一集合统一性作为知性种种活动的目标。而在别的方面,知性关心的只是个别的统一性。”理性总要先行设定一个非真实的、没有可靠经验保证的先验理念,以调节并组织知性诸原则的统一性。康德说:“这种统一性有助于我们为知性在其多种多样而特别的使用方式中找到一个原理,像知性注意到还没有被给予出来的事例,从而使它更为连贯一致。”
理念相对于理性就好比后者的图式,知性通过理性的这一图式结合而为统一性体系;但是其不同之处在于:“知性的概念应用于理性的图式上时,并不产生关于对象本身的知识,而只产生知性一切使用的系统统一性的规则或原理。”“图式”在此只起类比的作用,以此来说明,知性与理性的这种结合也要像纯然知性概念应用于感性直观时那样,需要一座桥梁。相对来说,理念的图式与感性的图式没有任何关联,因为前者完全没有可能经验的内容。但理性的这种统一性对经验对象依然存在间接作用,通过对知性的处理,理性“在那对象中并不确定什么,而只是为了指出一种程序,使知性的经验性的与确定的使用能由此与它自己达到完全一致。”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可以说,纯粹理性的原理对于经验对象也有其客观有效性。理性从来不设定对象的内容,而只作为“对于对象知识的某种可能的完成之关心而得来的一切主观原理”,即只起到限定性的作用,从而,康德将它所确定的理念由“原理”改为“准则”,以便准确地适应于其自身的功能。对经验事实来说,我们首先要查明其物理方面的联系,然后在此基础上依照理性原则寻找更进一步的统一性,只有如此,有意图的统一性这条原理才能总是有助于关于经验的理性使用的扩大,而绝不会妨碍它。
康德的认识论
康德的知识论是建立在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基础上的。他将世界分为本体界和现象界,我们能够认识的只是现象界,本体界是不可知的。康德之所以如此二元划分,是因为他意识到了事物呈现于我们的样子或许并非其实际的样子,要理解这一划分,必须要抛弃朴素的自然态度,采取哲学严谨的态度。
知性与感性的互动性
康德将人的知识分为感性与知性两大部分、两大根源。康德说:“我们的知识发自心灵的两个基本源泉,第一个是接受表象的能力(印象的承受性),第二个是通过这些表象以认识对象的力量(概念的主动性)。”
在康德看来,感性与知性看作相互独立的两种能力。并且认为,感性和知性无论从来源、本性和作用说,都不能由一方产生另一方。它们应相互对峙,如下表:
感性:来自对象;被动接受;杂乱无章;特殊内容;主观的;经验的;……知性:来自主体;主动创造;综合统一;普遍形式;客观的;先验的;……
很显然,康德强调感性与知性的联合才产生知识。康德所强调的“联合”,是知性主动作用于感性的结果,是知性对感性的规范、组织和构造,即综合统一直观提供的感性材料,将它们组织到逻辑形式的概念系统中去,才产生认识,也才使一切知识成为可能。
康德认为知性在根本上不同于感性,纯粹知性的概念和原理便不能来自任何感性印象或经验,因而只能到知性活动自身中去寻找。康德认为,知性活动主要是进行判断,“我们将知性的一切活动称作判断”。
康德在处理知性时,将功能与形式等同起来,判断的功能等于判断的形式。
康德继亚里士多德之后,将形式逻辑的判断形式作为功能提高到认识论的高度,强调提出了范畴问题。亚里士多德的范畴是关于存在(事物、对象)的本体论范畴,康德在此所指的范畴则是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范畴。
必然性——偶然性
康德在将逻辑的判断形式推演为范畴表时,很显然有过变动。前者基本上只是外在的形式分类,而后者则过渡到了内容。这种变动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但从哲学史上来说,康德从传统逻辑的判断分类过渡到“先验逻辑”的“范畴表”,这说明康德企图通过挖掘形式逻辑的根源来探究人们逻辑思维的本质,提出从思维判断中提取范畴的标准和原则,指出人们长久以来的思维形式中包含着更深一层起综合统一作用的知性功能。
康德在论述和研究范畴时所集中注意的,是范畴作为“知性纯粹概念”怎样运用于感性,怎样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亦即“综合”问题。范畴实际上是康德所强调的“综合”的具体形式。
“先验构架”——一方面是感性,一方面是知性
康德说:“因为知性纯粹概念的确与经验直观、与所有的感性直观根本不同,因此,不可能在任何直观中遇到它们。没有一个人会说,范畴,例如因果,能通过感性被直观到,它本身包含在现象中。”
在康德看来,直观的材料包括在纯概念之下,范畴应用于现象,又是怎样做到的呢?很显然,这里必须要有某种第三者存在,一方面要与范畴相一致,另一方面又要与现象相一致,这样才有可能使前者应用于后者。这个中间表象必须是纯粹的,就是说没有任何经验内容。此外,他也必须一方面是知性的,另一方面是感性的。这样一种表象便是先验构架。
康德所指的“构架”并不是具体的感性形象或意象,是指一种抽象的感性结构,是作为接通具体感性材料的中介和途径的一个关键环节。构架成为知性与感性的交叉的焦点。它的主要特征是主动创造的抽象化的感性。它并不等于概念,而是概念性图式化、感性化的东西,大致相当于某种图表、格式、模型等,如设计图、化学元素周期表、人体解剖图之类。
关于构架的概念,康德在其晚年的时候又进行了一次比较简明扼要的介绍。他说:“将一个经验概念置于一个范畴下,似乎是内容上不同种类的东西的从属,这在逻辑上是矛盾的,倘若没有任何中介的话。然而,如果有一个中介概念,就可能将一个经验概念置于知性纯粹概念之下,这就是由主体内感觉表象综合出某物概念,作为这样的表象,与时间条件相一致,表现出是依照一个普遍规律先天综合出来的某物。它们所表现的与综合一般的概念同类,从而依照它的综合统一就可能把现象从属在知性纯粹概念之下。我们称这种从属叫做构架。”
那么,“先验构架”到底又是怎样来的呢?康德的解释是,“先验构架”来自一种先验的“创造的想象力”的综合活动。
知性的先验原理
康德对“知性的先验原理”的规定实际上是对时间构架的具体化。康德说:“范畴表十分自然地在构造原理表中给子我们以向导,因为后者不过是前者的客观应用的规则罢了。”因此,纯粹知性的所有原理是:一、直观的公理;二、知觉的预定;三、经验的类推;四、一般经验思维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