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868500000044

第44章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明法品第十八

此品来意者。前明当位所成之德。今明趣后胜进之行。又前明发心之胜德。今辨所具之行相。故次来也。释名者。准梵具翻应云法光明品。统有四义。一法慧智慧。于能所诠进趣行法。分明照了故。即明所知法。二明能诠。以能显行故。法是所诠。可轨则故。此则诠旨全目。明有法故。法之明故。通持业依主二释。三明是智用。法是理行及果。境智合说俱是所诠。法之明明之法。依主释也。四所修行法体离无明。亦唯所诠有明之法。法即是明。通有财持业二释也。宗趣者。明法不同。略有四种。谓教理行果。寻教悟理。观理起行。行成得果。皆初宗后趣。又此四皆宗。为成后位及成胜德为趣。

尔时精进慧菩萨。白法慧菩萨言。

释文中大分为三分。一请说分。二正说分。三结说。今初。先长行。后祗夜。前中亦二。初叙问答之人。胜进趋后非勤不能。故精进慧问。

佛子。菩萨摩诃萨初发求一切智心。成就如是无量功德。具大庄严。升一切智乘。入菩萨正位。舍诸世间法。得佛出世法。去来现在诸佛摄受。决定至于无上菩提究竟之处。

此下第二正申所问。亦分为二。初领前自分胜德。后请说胜进之行。前中先总。后具大下有七句。一领德。即前庄严佛不共法。二领乘。即已住究竟一乘。三领位。位不退故。四领道。住离生因故。五领法。得出世法故。六得胜缘。即佛护赞等。七领当果。至菩提故。德虽无量。不出此七。

彼诸菩萨于佛教中云何修习。令诸如来皆生欢喜。入诸菩萨所住之处。一切大行皆得清净。所有大愿悉使满足。获诸菩萨广大之藏。随所应化常为说法。而恒不舍波罗蜜行。所念众生咸令得度。绍三宝种使不断绝。善根方便皆悉不虗。佛子。彼诸菩萨以何方便能令此法当得圆满。愿垂哀愍。为我宣说。此诸大会靡不乐闻。

此请说胜进行有二。先问所成行体。后问行成德用。以破痴等为德用故。此先问行体也。问有十句。初五自利兼他。次四利他兼自。末结不虗。后彼诸下结请。

复次如诸菩萨摩诃萨。常勤修习灭除一切无明黑闇。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永涤一切烦恼心垢。悉能成就一切善根。永出一切恶趣诸难。净治一切大智境界。成就一切菩萨诸地。诸波罗蜜。总持三昧。六通三明。四无所畏清净功德。庄严一切诸佛国土。及诸相好身语心行。成就满足。善知一切诸佛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一切智智所行境界。为欲成熟一切众生。随其心乐而取佛土。随根随时如应说法。种种无量广大佛事。及余无量诸功德法。诸行诸道及诸境界皆悉圆满。疾与如来功德平等。

第二问行成德用。有二。先问因行。次问成果德。此问因也。有十二事。一问云何灭无明。二问降魔。三问制外道。四问断烦恼。五问善根以何而成。六问三恶八难云何可出。七问净治境。八问地等功德云何成就。九问三业功德云何庄严满足。十以何观力知佛功德。十一一切境智复云何知。十二何法能成就众生。乃至作大佛事。后及余无量下。结因成果德也。

于诸如来应正等觉百千阿僧只劫修菩萨行时所集法藏。悉能守护开示演说。诸魔外道无能沮坏。摄持正法无有穷尽。于一切世界演说法时天王。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如来法王。皆悉守护。一切世间恭敬供养同灌其顶。常为诸佛之所护念。一切菩萨亦皆爱敬。得善根力。增长白法。开演如来甚深法藏。摄持正法以自庄严。一切菩萨所行次第愿皆演说。

第二于诸如来下显等佛之用。护持正法便等佛故。文有十句。初句为总。谓开示演说皆正法也。下九句知明。一魔不能侵。二摄持修行。三十王外护。四举世同钦。五诸佛灌顶。六菩萨爱敬。七得众善根。八能演深法。九摄德自严。若得此九方名护法。后一切下结请。

尔时精进慧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言。

大名称者善能演

菩萨所成功德法

深入无边广大行

具足清净无师智

若有菩萨初发心

成就福德智慧乘

入离生位超世间

普获正等菩提法

彼复云何佛教中

坚固勤修转增胜

令诸如来悉欢喜

佛所住地速当入

所行清净愿皆满

及得广大智慧藏

常能说法度众生

而心无依无所着

菩萨一切波罗蜜

悉善修行无缺减

所念众生咸救度

常持佛种使不绝

所作坚固不唐捐

一切功成得出离

如诸胜者所修行

彼清净道愿宣说

永破一切无明闇

降伏众魔及外道

所有垢秽悉涤除

得近如来大智慧

永离一切诸险难

净治大智殊胜境

获妙道力隣上尊

一切功德皆成就

证得如来最胜智

住于无量诸国土

随众生心而说法

及作广大诸佛事

云何而得诸妙道

开演如来正法藏

常能受持诸佛法

无能超胜无与等

云何无畏如师子

所行清净如满月

云何修习佛功德

犹如莲华不着水

第二偈文重颂。有十一偈。初一偈赞能说。次一偈颂前。次四偈颂所修行体。后五偈颂行所成德。分二。前三颂所成因德。后二结因成果德。

尔时法慧菩萨告精进慧菩萨言。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多所惠利。哀愍世间诸天及人。问于如是菩萨所修清净之行。佛子。汝住实法。发人精进。增长不退。已得解脱。能作是问同于如来。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承佛威神之力。为汝于中说其少分。

第二正答文中。先赞问利益。能问具德诫听许说。

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发一切智心。应离痴闇。精勤守护。无令放逸。

此下正答文中。先答所成行体。后答行成德用。初中答前十问即为十段。今初段中有五十句。前二十句答前修习。后三十句答令佛欢喜。今总标。不放逸徧下十段。皆由不放逸成。是修习相。不守根门是名放逸。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十种法名不放逸。何者为十。一者护持众戒。二者远离愚痴净菩提心。三者心乐质直离诸谄诳。四者勤修善根无有退转。五者恒善思惟自所发心。六者不乐亲近在家出家一切凡夫。七者修诸善业而不愿求世间果报。八者永离二乘行菩萨道。九者乐修众善令不断绝。十者恒善观察自相续力。佛子。若诸菩萨行此十法。是则名为住不放逸。

初答第一段修习有二十句。前十句始修。后十句终成。今初始修。文有标徵列结四节。后皆仿。此。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不放逸。得十种清净。何者为十。一者如说而行。二者念智成就。三者住于深定不沉不举。四者乐求佛法无有懈息。五者随所闻法如理观察。具足出生巧妙智慧。六者入深禅定得佛神通。七者其心平等无有高下。八者于诸众生上中下类心无障碍。犹如大地等作利益。九者若见众生乃至一发菩提之心。尊重承事犹如和尚。十者于授戒和尚及阿闍梨一切菩萨诸善知识法师之所。常生尊重承事供养。佛子。是名菩萨住不放逸十种清净。

三答修习终成。谓此十种清净。皆由不放逸成。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不放逸。发大精进。起于正念。生胜欲乐。所行不息。于一切法心无依处。于甚深法能勤修习。入无诤门增广大心。佛法无边。能顺了知。令诸如来皆悉欢喜。

次答令佛欢喜。有三十句。初十句结前生后。即牒前十种清净。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何者为十。一者精进不退。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于诸利养无所希求。四者知一切法皆如虗空。五者善能观察普入法界。六者知诸法印心无倚着。七者常发大愿。八者成就清净忍智光明。九者观自善法心无增减。十者依无作门修诸净行。佛子。是为菩萨住十种法能令一切如来欢喜。

此十句答正成行相。前明即前修习。故令佛欢喜。今更别明修相。于中法印。疏有多释。

佛子。复有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何者为十。所谓安住不放逸。安住无生忍。安住大慈。安住大悲。安住满足诸波罗蜜。安住诸行。安住大愿。安住巧方便。安住勇猛力。安住智慧。观一切法皆无所住犹如虗空。佛子。若诸菩萨住此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

后有十句显纯熟究竟行。修行成熟故云安住。亦由前十成此十种。但生熟异耳。

上答初问五十句竟。

佛子。有十种法。令诸菩萨速入诸地。何等为十。一者善巧圆满福智二行。二者能大庄严波罗蜜道。三者智慧明达不随他语。四者承事善友恒不舍离。五者常行精进无有懈怠。六者善能安住如来神力。七者修诸善根不生疲倦。八者深心利智。以大乘法而自庄严。九者于地地法门心无所住。十者与三世佛善根方便同一体性。佛子。此十种法。令诸菩萨速入诸地。

此答第二入菩萨所住处问。文有三段。初有十法起入地行。次有十一句明住地观修。后九句明地要胜。今初。

复次佛子。诸菩萨初住地时应善观察。随其所有一切法门。随其所有甚深智慧。随所修因。随所得果。随其境界。随其力用。随其示现。随其分别。随其所得悉善观察。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无所着。如是知已。入菩萨地能善安住。

二复次下。明住地观修。言住地观修者。梁论云地者对治我。皆言随其者。诸地非一故。皆自心者。智与心相应故。

佛子。彼诸菩萨作是思惟。我等宜应速入诸地。何以故。我等若于地地中住。成就如是广大功德。具功德已渐入佛地。住佛地已能作无边广大佛事。是故宜应常勤修习。无有休息。无有疲厌。以大功德而自庄严。入菩萨地。

三佛子下。显地要胜。

佛子。有十种法。令诸菩萨所行清净。何等为十。一者悉舍资财满众生意。二者持戒清净无所毁犯。三者柔如忍辱无有穷尽。四者勤修诸行永不退转。五者以正念力心无迷乱。六者分别了知无量诸法。七者修一切行而无所着。八者其心不动犹如山王。九者广度众生犹如桥梁。十者知一切众生与诸如来同一体性。佛子。是为十法。令诸菩萨所行清净。

第三答大行清净问。有二十句。初十句是因。后十句是果。今初行成出障。故云清净。

菩萨既得行清净已。复得十种增胜法。何等为十。一者他方诸佛皆悉护念。二者善根增胜超诸等列。三者善能领受佛加持力。四者常得善人为所依怙。五者安住精进恒不放逸。六者知一切法平等无异。七者心恒安住无上大悲。八者如实观法出生妙慧。九者能善修行巧妙方便。十者能知如来方便之力。佛子。是为菩萨十增胜法。

第二菩萨既得下。由行净因得胜法果。十皆增胜法。

佛子。菩萨有十种清净愿。何等为十。一愿成熟众生无有疲倦。二愿具行众善净诸世界。三愿承事如来常生尊重。四愿护持正法不惜躯命。五愿以智观察入诸佛土。六愿与诸菩萨同一体性。七愿入如来门了一切法。八愿见者生信无不获益。九愿神力住世尽未来劫。十愿具普贤行净治一切种智之门。佛子。是为菩萨十种清净愿。

第四答大愿问。有二十句。初十起胜净愿。后十励志令满。今初。全同初地十愿。

佛子。菩萨住十种法。令诸大愿皆得圆满。何等为十。一者心无疲厌。二者具大庄严。三者念诸菩萨殊胜愿力。四者闻诸佛土悉愿往生。五者深心长久尽未来劫。六者愿悉成就一切众生。七者住一切劫不以为劳。八者受一切苦不生厌离。九者于一切乐心无贪着。十者常勤守护无上法门。

二令愿成满者。由斯十句。能满前十及余多愿。于中五深心则可久。六悉成则可大。可久则菩萨之德。可大则菩萨之业。

佛子。菩萨满足如是愿时即得十种无尽藏。何等为十。所谓普见诸佛无尽藏。总持不忘无尽藏。决了诸法无尽藏。大悲救护无尽藏。种种三昧无尽藏。满众生心广大福德无尽藏。演一切法甚深智慧无尽藏。报得神通无尽藏。住无量劫无尽藏。入无边世界无尽藏。佛子。是为菩萨十无尽藏。

第五答获菩萨藏问。谓由前行愿蕴集成藏故。文有十句。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仙凡之花

    仙凡之花

    仙凡之间的碰撞会擦出什么火花?修真者来到现在的地球会以什么身份去适应?当法术与现实的电影相结合,又会造成什么轰动?上古地球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
  • 紫砂壶:神秘汗露血珠壶背后的惊天秘密

    紫砂壶:神秘汗露血珠壶背后的惊天秘密

    木讷的流浪少年唐东被苏东坡记述的“汗露血珠壶”故事吸引,来到宜溪学习紫砂技艺。他在藏身的废窑挖到紫砂鼻祖供春的开山之作“树瘿壶”,却引发了紫砂界的血雨腥风。紫砂泰斗孤舟横也因此再度出山,主动授业。唐东闯过重重险阻,入孤老门下,学艺成功声名大噪。但他淡泊名利,在灵山上潜心制壶,终于领略天人合一的境界,完成东坡之邀——制作出“汗露血珠壶”。
  • 神之缔造者

    神之缔造者

    ?“小德,你就别整天想着抱我大腿了,除非你碰上危及到生命的事,不然的话我是不会帮你的。”双手支着脸的阿诺德无奈的看着自己面前这个沉迷撸猫的白老哥大腿不让抱就算了,现在连自己的猫也不黏自己,这让我一个猫奴怎么活啊!想到这阿诺德一拍桌“既然老哥的大腿抱不了!猫也没得撸!那我只好自己培养几条大腿,到时候我想抱谁就抱谁!”。。。这是一个穿越者自己培养大腿然后再抱大腿的故事
  • 王将行

    王将行

    谁道仙途无江湖?王上红颜难断,习剑十三,请天地低眉!将有义薄云天,孤身悬胆,敢弃生取死!若有一日,神魔来犯。会有一书生,青衫执剑,自北向南,言出法随,口含天宪。也有一少年,粗布白衣,杀入中原,双瞳异色,霸道凛然!姑娘,今生欠你二两桃花醉,我拿命抵了,愿来世,莫再相逢,让我饮这相思苦。
  • 再一次穿越:神魂皈依

    再一次穿越:神魂皈依

    穿越古代,成为佛门的外门子弟,本想安安静静去渡过一生,不料佛门被灭,主持方丈临危授命,携重宝出逃,最终还是被逼落山崖身死魂穿...来到了一个以魂师为尊的世界,刚出生不久就展开了一场大逃难。携带的佛门宝物成为他的武魂。
  • 三小只的四叶草之夏

    三小只的四叶草之夏

    三小只与三位气质非凡的千金(偶像)的恋爱故事。初次的擦肩而过,然后的成为同桌,恋爱的种子也在心中萌发……
  • 三人行,二次元之旅

    三人行,二次元之旅

    在?次元里的一个魔法学院里有三个男生。这三个天才因往事,毕业而发生了意外……从此,三个人的故事开展了。
  • 学术的双峰

    学术的双峰

    王国维是20世纪中国第一学人,年轻时便对学统有高度自觉,则何以在辛亥年后依然诀别自己曾倾心的文哲之学?何以至晚年会屈尊应召到紫禁城任废帝之“陪读”?又何以在北伐军威逼京城时拖着前清长辫而自尽深渊?陈寅恪是20世纪学人中的学人,一生倡言践屐的自由思想,独立精神,当更见学统的文化含量之凝重且幽邃。其间,独立精神为学统之魂,自由思想为学统之骨,风骨清傲,魂灵才得以发扬。《学术的双峰》正是通过对两位大师之深入解读,透视了20世纪中国百年学术之脉络。
  • 仙繁梦

    仙繁梦

    大道无尽,以三千巨力破万法尘妄。少年织天网、缚大域仙界,以纳无根世界,终为主宰!
  • 另类日本文化史

    另类日本文化史

    本书不以常套的纵向时轴表现日本文化史,而是从世相的横断面着手,深入至文化的内核并从中观察和体验。于是,勾勒出了很多令读者有感兴趣的话题:间的红唇黑齿为何意?一个寂字,为什么令日本人狂喜和狂爱?生死又是如何化为千年之风的?卡哇伊的前身今世?穿着和服的动漫凯蒂猫为何人见人爱?AKB48走红与少女爱的深层关系?非黑非白的幽玄之美与湿气有关?当然,还有汉字文化的魔界幻境,切腹的白日青天,怨灵的鬼魅幽影,不伦的残月融雪等考述与解读。作者总是用别样的眼光,将纷杂在事象背后的文化根由揭出。用语雅赡,用意深至。可读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