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077900000016

第16章 高昌风云

画外音: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可谓雄才大略,他开创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辉煌的盛世,在他统治期间,他对唐朝内部的治理井井有条,他的文治武功对唐朝的周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曾被周边各国尊称为“天可汗”意思就是至高无上的王,他为什么能获得这样一个称号,我们可以从他如何处理高昌问题中来寻找答案。高昌是唐朝时期,地处西域的一个汉族政权,在贞观年间高昌境内究竟发生了什么,唐太宗在处理高昌问题的时候,是怎样出现他“天可汗”的雄才大略的呢?

孟宪实:

唐太宗时期社会和谐的工作建设得很好,主要跟它以民为本的这种思想路线有密切关系,但是唐代同样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它对外部世界,周边民族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怎样的政策呢,其实这也是贞观之治的一部分,贞观四年,西北各国,共同给唐太宗上了一个尊号。天可汗,这个天可汗的来历那也不是一般的,不是说谁想来就能来的,肯定是这样,是因为唐朝的文治特别是武功得到了各国的承认和信任。然后才会有这个光荣称号出现。贞观时期呢,我们讲过,它是很重视民力的,轻易不打仗。能用和平手段解决的问题,绝不采用战争手段,因为战争消耗得太大了,不仅是我方,双方消耗都大,可是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用和平的手段解决,战争也就不可避免。

贞观四年,唐朝解决了东突厥的问题,贞观九年唐朝派李靖出兵打吐谷浑又解决了青海这个地方的问题。贞观十四年,唐朝再次出兵平定了高昌,这是唐太宗的第三次重大战役。高昌这个名词挺陌生,它就是现在新疆的吐鲁番,吐鲁番古称高昌,我们现在去吐鲁番旅游的话,一定去两个古城去看,一个叫交河故城,一个叫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在吐鲁番盆地的西部。高昌故城在吐鲁番盆地的东部,这个地方呢,从汉代开始,汉朝就在高昌这个地方屯田,那个时候叫高昌壁,到十六国的时候,前凉的时候,前凉的张俊是一个国王,他的军队把高昌打下来了,从此吐鲁番这个东部地区就成了河西走廊割据政权的一部分,叫高昌郡,这是公元317年的事。到后来呢,公元450年的时候,高昌这个地方又出现了高昌国,成了一个小的割据王朝,高昌国的居民呢,主要是公元442年从敦煌迁过来的,所以吐鲁番这个地方,在那个时候,它的主要居民是汉族人。说话当然说汉语,写字当然写汉字,后来我们现在在吐鲁番的考古,发现了很多这个时期的历史文物。都是汉字写的。比如说《论语》《孝经》《三国志》这种书在那个时候,在唐朝以前,和唐朝这个时期都传播到这个地区了,所以那个地方的人是说汉语,写汉字,用的是儒家经典的。高昌国地方很小,人口不多,但是这个地方很重要,它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南疆北疆走进中原,都是走到高昌,然后从高昌到哈密,从哈密进敦煌是这条路线,就是现在的兰新铁路这条线,所以高昌这个地方国力不很强盛,但地位很重要。所以在唐太宗的时候,高昌发生了两件事儿很重要,都跟贞观之治有一点关系,那就是第一件事,唐玄奘到了高昌。

画外音:

在唐朝贞观年间,僧人玄奘印度取经,非常著名的中外交流事件,在贞观元年玄奘从长安出发,西去印度取经求法,出了玉门关以后,玄奘踏上了人迹罕至的大戈壁滩,在戈壁滩上他曾经失手打翻水袋,四天四夜没有喝上水,这是他取经过程中最危险的经历,但玄奘靠着顽强的毅力,最终还是走出了戈壁滩。

孟宪实:

玄奘从戈壁滩一出来,一到哈密,那时候叫伊吾,一到伊吾,高昌吐鲁番这个地方的国王麴文泰就听到消息了,立刻派来一个使团到哈密,请玄奘到高昌去,因为高昌王的热情太高,他想不去还不行,就只好去了高昌,高昌王什么意思呢,麴文泰在隋朝的时候,隋炀帝的时候,到过中原待个好几年,而且麴家呢,世代的国王都信佛,对佛经还很有研究,所以,玄奘在国内在中原的名声,佛教界的名声,麴文泰是知道的,而且他说,他认为中原佛法最高的人就是玄奘。这个判断真是一点都不错,然后他就请玄奘到高昌去,要干什么呢,要请玄奘留在高昌,当高昌的国师,待遇很高,玄奘是要取经的,他要解决心中的疑问的。他要去那烂陀寺,他不想在这儿当国师,他不同意,不同意麴文泰就说,让你走你走,不让你走你是走不了的,所以玄奘就绝食,绝食三天,麴文泰妥协还是放大师出去,但是讲了条件,大师学成归来的时候地要在我们高昌待三年,做三年的国师那总可以了吧,然后你这一路的费用我们高昌给你包了。

所以呢,玄奘在那儿待了一个月,给高昌人民讲经说法,麴文泰就给玄奘做准备,做了多少准备呢,给他梯度了四个小和尚,叫沙弥,四个小沙弥做他的徒弟,伺候玄奘的生活起居,送了三十匹马,派了二十五个劳力送他过去,给了一万枚银钱,三百两黄金,还有很多很多东西,多少呢,比如说沿途的各国,麴文泰都写了信,都给个国国王写了信,每份信都附了一份礼,当时最强大的势力,就是西突厥可汗,麴文泰跟他关系也很密切,给他写了一封非常清楚的信,就说现在啊,玄奘是我的弟弟,愿可汗,爱弟如爱我,就是意思这个,我现在跟玄奘法师结为兄弟了他是我的弟弟,所以希望西突厥的可汗,来帮助玄奘完成他的任务。给西突厥可汗又是一大笔礼物,用马车拉的,两大车干果,还有很多丝绸,总之玄奘是往返二十年的费用,都是麴文泰给准备好的。麴文泰代表一个国家,虽然是个小国,但是他在丝绸之路上,跟各国都有联系,都有关系。所以他很重要,他对玄奘的支持,最终成就了玄奘,很顺利地到达印度。

玄奘可不是一般取经的和尚,因为他是高昌国王的弟弟,有高昌的使者护送,后来有西突厥可汗的使者护送,他一路上没有什么风吹草动,一路上都是各国的国王亲自高规格接待。他走到哪个寺院,还要给人家寺院施舍,因为他有的是钱,都是高昌王给的,他不是穷和尚,不是那种游方僧,根本不是,在玄奘离开高昌国,到印度去以后,麴文泰跟唐太宗的国家,跟中原王朝也建立了联系,贞观四年的时间,唐太宗灭亡了西突厥,麴文泰亲自到了长安,唐太宗很好地接待了他,并且封他夫人为公主,这样这个小国家,和大唐就联系起来了,成了宗主国的关系,它是附属国,这面是宗主国,那个时候呢,双方关系非常密切,那这个时候简直就是蜜月期,西域所有的动静麴文泰都及时地向唐朝汇报。

画外音:

因为西域形势的复杂,高昌跟李世民朝廷的蜜月期没有延续太久,西域地区的一股势力开始强大起来,这股势力和唐朝不断地发生摩擦,而高昌作为一个西域小国,它不能够左右局势的发展,它只能倒向一边,那么这是一股什么样的势力呢,在它和唐朝之间,高昌会倒向哪一边呢?

孟宪实:

这个时候的密切啊,但是背后又开始出现问题,这个问题既不是唐朝的问题,也不是高昌的问题,什么地方出问题了呢,西突厥出了问题,在此以前玄奘路过高昌的时候,西突厥的可汗叫统业护可汗,他住在碎叶那个地方。玄奘专门到那儿去拜见他,这个可汗见到玄奘还很高兴,带来那么多礼物当然高兴,当然他是不懂佛教的,就问玄奘你到印度去干什么,玄奘说去取经,他就不懂,他说印度那个地方你不要去,那个地方一个是太热,像法师这样肯定给你晒化了,太热,第二,印度人长得太黑,不好看,你干脆不要去了,西突厥可汗是不懂佛教的,当然玄奘还是要去的,他不是去参观访问的,他是要学习经典的,所以西突厥可汗还是给他派了一个使者,一直护送到印度,可是这个西突厥可汗,在玄奘离开不久,就病逝了,他的继承人和其他人之间就发生了矛盾,矛盾越积越大,后来西突厥内部就分成了两派展开战争,这战争一打就是连年累岁,从贞观二年开始打,打大贞观六年。打了这么长时间,死了不少人,战斗的双方,西突厥的双手都去唐朝请求援助,都希望唐朝支持自己这一派,唐太宗当然是哪一派也不支持,就给双方写信,让大家先停火不要打仗,有事儿好好说,谁也不听,他们是继续打,打来打去到贞观六年的时候,打出名堂来了,其中一派终于占据上风,另外一派失败了,失败得很厉害,这时候唐太宗才决定承认这一派。

可是好景不长,唐太宗刚册封了这面的西突厥可汗,那边又死灰复燃了,双方再次开打,打来打去,一直打到贞观十二年,这又打了六年,又换了很多可汗以后,唐太宗支持的那一派西突厥势力越来越小,越来越没戏,唐太宗不同意的那一支西突厥,那个领头人叫欲谷设,他起来了,他的势力大起来了,有多大呢,不仅是击败了对手,而且大有统一整个西域之势,因为他是不受唐朝支持的,所以跟唐朝的摩擦也开始了出现了,比如说高昌就受到了欲谷设的控制,高昌不得不追随欲谷设去参加西突厥内部的战争,因为西突厥在整个西域地区都是它的势力,分成两派在互相战斗,高昌又去打焉耆,焉耆也是古西域的三十六国之一,现在新疆也有焉耆这个地方,焉耆市,在天山南部,跟高昌就是隔了一道天山,欲谷设裹胁着高昌,去打焉耆。这个事儿对唐朝震动很大,因为焉耆和高昌,都是唐朝的附属国,焉耆马上就派人到唐朝那儿跟唐太宗说,就报告了,告状了,告高昌的状,因为高昌打了焉耆,并且俘虏了焉耆的人,把焉耆的人也抓走了。

画外音:

西突厥成为高昌背后的靠山,所以高昌敢于攻打唐朝的另一个附属国焉耆。那么唐朝对高昌的做法会采取什么立场?高昌王知道了唐朝的立场后,又是什么样的反应呢?

孟宪实:

唐太宗怎么办,协调,不能轻易地使用战争的手段,协调双方,说高昌你们还是把人放回去,你们都是附属国,都是平等的,你不应该随便去打人家,可是高昌这个事儿,它自己说了不算,因为它现在是受控于西突厥,西突厥的欲谷设就派了一个官员就专门住在高昌,管高昌的事儿,唐朝也就从侧面了解了这个情况,就说你高昌王,你派个使者到我这儿来,派谁呢,派一个指定的人,就是那个阿史那矩,这个阿史那矩是谁呢,就是突厥派驻在高昌的那个代表,高昌怎么有权力把西突厥这个代表派到长安去呢,它当然也没有权力,它支配不了人家,人家当然也就不来,它只好派别的使者到唐朝那儿去说情,去解释,其实也是解释不通的,唐朝同时也派使者到焉耆,到高昌去,使者当然是代表皇帝的旨意,说了很重的话,一定是说了很重的话,如果怎样怎样,也许唐朝会出兵解决这个问题,高昌王还是那个麴文泰,态度还很强硬。他说,鹰在天上飞,猫在屋里面乱跑,鼠在地下蹿,各有各的道,大家相安无事,实际上的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跟焉耆的事儿天可汗最好不要管,干吗要管呢,不应该管,结果使者回到长安,唐太宗听了这个话,那就特别生气啊。

唐朝怎么办,要不要解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派了无数次使者,但是没有办法,高昌王自己呢,觉得唐朝不会来打,他跟自己的手下说,现在啊,这个唐朝不如原来的那个隋朝强大,隋朝我见过,这个唐朝我也去过,根本不能跟隋朝相比,隋朝都没有出兵西域,唐朝也不会,现在唐朝这个水平,要如果出兵三万以上的话,它的国力不足,后方供应,供应不上来,如果出兵三万以下,它这个人数就没有用,过了戈壁滩以后,我就能以逸待劳收拾它,所以高昌王的一个想法,以他的经验来判断,唐朝是不会出兵的,因为他过去在中原转过,他是了解情况的,唐朝呢也面临这个问题,现在高昌之所以这么猖狂,这么强硬,是因为它背后有一个西突厥。如果唐朝去打高昌,用武力解决高昌问题,西突厥要参战怎么办,会不会想,能不能预想西突厥不参战呢,没有把握,不清楚,朝廷内部也分成两派,褚遂良,包括魏征,都应该是反对派,反对出兵,朝廷当然也有主战派,认为现在高昌公然地挑衅天可汗的威信,而且干了很多对唐朝不利的事情,比如说跟西突厥一起攻打焉耆这是一件事情,它还封锁了贡道,就是把丝绸之路给封起来了,西边的各国要到唐朝中央来,来不了,都被它给封锁了,这条路它封锁还真的就能封锁住,另外呢,有一些中原的人,到了高昌想回去,这些人又被它控制住了,扣住不发。这些都是对宗主国来讲,这都是很大的问题,很大的罪行,必须是要讨伐的,那么反对派,魏征他们的观点呢,讨伐是该讨伐,但是这场仗要打下来,行军几千里,去人少了不够,去人多了,国家的负担太重,为了那么边远的一个问题,需要用这么大的力量去解决吗?合不合适呢,算笔经济帐他们觉得不合适,所以反对皇帝出兵。

画外音:

在打不打高昌这个问题上,唐朝内部意见不统一,而且各有道理,高昌王也是有恃无恐,因为高昌国虽然国力弱小,但背后却有一个强大的西突厥撑腰,那么唐太宗最终是如何决策的呢?唐朝对高昌是打还是不打呢?

孟宪实:

最后唐太宗还是决定出兵,这就是贞观十三年,终于做出决定,唐朝决定出兵去讨伐高昌。出多少兵,怎样出兵呢,这也是问题。现在我们根据各种史料来推算,就是唐朝一种记载说,有几万少数民族军队,另外还有一个碑刻的记载那更多,有十四万之多,双方加在一起,现在最少估计,唐朝这次动员的军队是二十万,高昌有多少人口呢,这个比例大家看一看,高昌的人口是37738人。只有三万多人口的一个小国,唐朝出兵二十万,这是比较保守的估计来打高昌,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这个战争从发动这刻起,就不是仅仅针对高昌的,因为高昌背后有一个强大的西突厥,名义上是讨伐高昌,高昌是附属国,它犯了罪,当然该讨伐,但是你要是仅仅去打高昌,那就完了,高昌只有几万人,你派两三万军队,三万军队,那也就足够了吧,按理说,可是高昌国王为什么说三万人不够呢,因为他背后有个大靠山,欲谷设的西突厥,所以唐朝出兵二十万,当然不是仅仅为了高昌。

所以唐朝的军队由吏部尚书侯君集,做大元帅,这个军队先派一支先遣军,到达哈密,在哈密干什么呢,哈密那儿有天山,把天山的树木伐下来,做攻城器械,然后后续军队才到,到达哈密以后分兵两路,一路到南边的高昌,一路到北边的可汗浮图城,可汗浮图城就是欲谷设的大帐所在,西突厥的据点,就是现在的新疆吉木萨尔,就是那个地方。结果怎么样呢,结果西突厥预先已经侦查到了唐朝的这支大军,军队规模了,所以欲谷设放弃战斗,往西逃跑了,一口气跑了一千多里,留下了一个将军在那儿守可汗浮图城,唐朝军队来了,他就举城投降了,唐朝这么大的军队,这么多的军队是奔西突厥来的,但是西突厥不战而逃,所以这个战争差不多是扑了个空,可是高昌呢,高昌国王原来是指望西突厥的支援,他本来就是在西突厥的裹胁之下参与西域的战斗的,现在完了,大靠山“哗啦”一下跑掉了,高昌怎么办,所以麴文泰听说唐朝的大军已经到了哈密,一口气没上来死掉了。有的人说这就是被吓死的。

所以呢,西突厥跑掉了,高昌想跟唐朝战斗,当然没有这样的实力,而高昌的老百姓又不同意这场战争,所以史书有记载,所以当时在高昌就流传了一个儿歌,儿歌是这么说的,汉家兵马如日月,高昌兵马如霜雪,日月照霜雪,回首即消灭。说麴文泰很生气,在大敌当前,战斗即将发生了,怎么还有这样的民谣儿歌到处乱传,派人去查,也没查出来是谁做的,作词作曲不知道,没查出来,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他跟唐朝对抗,在内部又不得人心,因为高昌的人都是汉人,汉人和西突厥去打自己的宗主国,当然他不愿意了,所以内部战斗力肯定可想而知,于是在西突厥逃跑的情况下,在高昌老国王去世的情况下,在高昌人战斗力很弱也没有这种战斗之心的时候,所以一切光荣就留给了统兵元帅侯君集,所以侯君集打高昌,打得特别有风度,军队过了哈密,集结完毕,然后有人报告,说现在高昌正在举行国丧,国王不是死了吗,所以全国的大小官员都跑到高昌去给国王搞葬礼,有人就建议侯君集,说正好他们的主要人物都集中在高昌,我们军队到那儿去“嘁哩喀嚓”打下来完事儿,不就简单了吗,侯君集说不能打,说我们是天可汗的讨伐之军,我们是兴师问罪来的,因为它犯了罪,我们要讨伐它,所以我们讨伐它的时候,就不能袭人墟墓之间,就是在人家葬礼上,这么打人家这不好,我们先打别处,让他们准备准备,然后再去打,所以就“鼓行而动”,用半天的时间就打下另外一个田地,高昌的一个很重要的军事据点,一个郡,被他打下来的,然后再去打高昌,高昌葬礼也举行完毕了,再来打高昌,当然是下战书,要求他们投降,不投降,又打了一下,高昌当然扛不住打,就投降了。

画外音:

西突厥逃跑,高昌投降,唐朝的大军可以说是旗开得胜,当仗打完之后怎么办呢,高昌地处西域,虽然老百姓大多数是汉人,这里原来也是唐朝的附属国,但是唐朝二十万大军不可能长年驻扎在高昌,而一旦军队撤离,如果西突厥卷土重来,唐朝出兵的战果就要得而复失了,那么面对这种复杂局面,被周边各国尊称为“天可汗”的唐太宗究竟是如何决策的呢,他的最终决策能够体现出“天可汗”的雄才大略吗?

孟宪实:

捷报传到长安皇帝也很高兴,打完了怎么办呢,西突厥的主力已经向西逃跑了,预想中的大决战根本没有发生。西突厥的生力军还在啊,所以呢唐朝中央内部又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以魏征为代表的认为不应该把高昌,变成中原的州县,应该什么呢,应该保留高昌国。让麴文泰的儿子继续在那里当国王,这种处理方案的好处是,唐朝不用再那里面再花费一兵一卒,也不用再投入人力和物力了,可是唐太宗的想法是这样不成。唐太宗最后还是决定,把高昌变成唐朝的一个州,把高昌的这个社会的重要人物都迁到中原来,迁到内地去,最后决定还是在高昌设立一个州,这个就叫西州,东西南北的西,西州,在可汗浮图城设立一个州叫庭州,留下军队在这些地方驻扎。这样的话呢,高昌国就变成了唐朝的一个州,跟中原的州是一样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大概有几个理由是可以考虑的。首先西突厥的主力还在,他们绝对还有反扑的可能,如果唐朝就这样走了,还是让高昌国王的儿子继续当国王,这场战争等于白打了,因为回来西突厥肯定还是控制高昌。,高昌没有力量对付西突厥的。这是一点,第二点呢,高昌的百姓都是汉人,或者说绝大多数是汉人,高昌施行的制度也是郡县制,跟中原的体制比较接近,所以在这儿设立州县制度,制度上比较容易转轨,很容易就做到了,这个制度转轨的成本很低,高昌的人也愿意,这是很重要的一点,高昌当地的民心所向,是希望唐朝好好统治这个地方,有这么几个因素,就决定了,唐朝皇帝还是要在这个地方设置西州,这个结果怎么样呢,是不是像魏征说得那样,魏征当时就是有一个说法,说如果你在那里设置州县的话,内地的供应链,供应链条就拉长了,关陇地区,河西地区就要为高昌付出很昂贵的代价,他认为是不值得的,当然魏征的话很多唐太宗是听的,这是过去我们讲过,但是这一次唐太宗没有听,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显而易见的是,唐太宗的战略眼光更清晰。

西域这个地方如果控制不好,以后就没有发展,在这儿设立一个州,然后在这儿再设立一个安西都护府,驻扎上一定数量的军队,不仅能够巩固这个地区,而且以后还可以以这个地区为桥头堡继续发展,唐太宗是有一个一系列想法,和战略设想,这个魏征没有。后来证明还是唐太宗这个想法对,贞观十六年的时候,西州的刺史解决了焉耆的问题,焉耆原来在打高昌的时候,它还是唐朝的支持者,后来被西突厥控制了,又成了唐朝的对立者,贞观十六年解决了焉耆问题,贞观十八年唐朝出了一次兵,打了龟兹,然后解决了和田,到贞观二十二年,彻底地解决了西域的问题,葱岭以东都正式地成为唐朝的版图,恢复了汉武帝时期的西部地区的版图。唐太宗把高昌拿下,是唐太宗的一个业绩的一个巅峰状态,一个巅峰期,从那儿以后,唐太宗经常说的话就叫戒骄戒躁,不要骄傲了,一定要继续努力,为什么呢,打下高昌这件事儿,确实是很重要,因为包括隋朝那么强大的时候,它都没有可能出兵西域这么远的地方,现在唐太宗再一次出兵解决了西域问题,再把西域收归自己的版图之内。虽然这是个高峰状态,不过唐朝内部又出了别的状况,那个状况也是令人担忧的,咱们下一讲再讲。

同类推荐
  • 三国之赵云天下

    三国之赵云天下

    没有人是天生的英雄!每个英雄的诞生总是抛不开血与火的赤练。赵云无疑就是被历练出来的那个英雄,请关注这位逗必英雄,请大家不吝啬的点击收藏!谢谢!
  • 重生之我是刘全

    重生之我是刘全

    我竟然意外的重生了……还重生到了清朝成为了最坏的男人身边的一个下人-刘全!看一个重生男子,如何玩转清朝时代,和珅的下人,错错错,和珅乃是我的下人,比钱多我刘全当第一无人争第二!
  • 南北朝五重奏之凤羽

    南北朝五重奏之凤羽

    以一个普通虚构人物的视角再现南北朝的百年传奇故事
  • 我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我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抗日战争中,发生在伪满洲国辽南地区的故事,一批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逐渐觉醒,起来与日本鬼子,汉奸,恶霸作斗争。决心作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他们前赴后继,不怕流血牺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终于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光复后,又经历了民主联军解放时期;国民党占领时期,直到全国解放。在与敌人顽强斗争中,在新中国的红旗下长大的一大批真正的中国人,成为建设新国家的栋梁之才。故事凄婉,悲情,残酷,跌宕起伏……又具有人情味。文中主人公张明元同志,亲身经历了这一历史的全过程。最终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核物理学家。他在文中以第一人称名义出现,使读者读起来有亲切感。
  • 侠谋

    侠谋

    这从来不是一个和平的年代,烽烟四起,贪无限江山。命带杀印的明空被断言将会造成无尽的杀戮,但他心中志向一直是以一己之身保天下太平,以一人之心护天下百姓安宁。百城之殇点燃了明空的狂血,努力抑制的杀意喷薄而出。他挥起屠刀斩向阴暗,然而这只是开始……
热门推荐
  • 凤倾天下之鬼王公主

    凤倾天下之鬼王公主

    产房里,皇后在床上痛叫着,产婆在往里推,婴儿在往外挤,一声惊雷,女主战胜了产婆,来到了异世。太后宫中,五岁女主两国求娶,太后狠毒,父皇软弱,女主道:“我是唯一皇嗣,只娶不嫁,两位皇子谁要嫁我?”酒楼中,惊现玉郎风姿,一见倾心,女主道:“姐就是看上他了你能如何。”穿越成弱国公主又怎样,女主照样威武霸气,一路宅斗、宫斗,各种斗,斗得如意郎君,斗得威名远扬,斗得盛世太平。【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就是一只喵

    我就是一只喵

    我就是一只猫,喵。我的主人住在佛罗伦萨小镇一处城堡里,据说是他的曾曾曾曾祖父留给他的。我的主人是个有钱的小气鬼,房子破旧,年久失修,还有佛罗伦萨的鬼天气,一下雨就漏水。我的主人是个可怜的小老头,没有邻居,没有朋友,唯一的朋友就是我和一直臭鹦鹉。不过我越来越讨厌他了,他总是自以为是,自作主张的带回一个有一个讨人厌的动物。难道他就不知道猫和他们是天敌吗,总有一天我要离家出走,离开这个鬼地方。
  • 山左笔谈

    山左笔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神帝转

    神帝转

    一代武侠的崛起之路,有世俗的羁绊,有红颜的追捧,更有数不尽的追杀。
  • 系统要我享受人生

    系统要我享受人生

    江风被一款名为“享受人生”的系统绑定,从此他的人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不用每天上班辛苦打工,也不用去当老板劳心动脑,每天就是享受人生。生活方面,怎么舒服怎么来,娱乐方面,怎么开心怎么来。因为他越是舒服享受,越是开心愉悦,便越能获得更多享受的资本。(简介笼统,内容精彩,请大家翻开第一章,保证您停不下来。)
  • 逍遥宫主皇子太妖孽

    逍遥宫主皇子太妖孽

    命运捉弄,当千金总裁变成了娇弱三小姐,我必变强护我所爱之人周全。腹黑不是目的,目的是黑你到底。沐飞雪,丞相府的三小姐、可怜天见重获新生。逍遥宫主看尽天下逍遥,玉面狐狸邪魅众生总无情。深情对望‘为什么没有忘记我?’他莞尔一笑自嘲道‘你若要我死一句话便足矣,何必送我那多余的【黄泉】’爱、无需说,只要那人屹立在原地眼中的神情便能让你深陷其中不能自已。
  • 我在泰国卖佛牌的那几年

    我在泰国卖佛牌的那几年

    鬼这东西,很多人信,也有很多人不信。去泰国之前我根本不信,可后来我竟开店卖起了佛牌……什么,你居然不知道佛牌里有鬼?
  • 不良王妃:王爷排好队

    不良王妃:王爷排好队

    "不过是一场硝烟,一个夫君而已。楚流光彪悍出名,爱美成性,她闯异世,踏烽火,那是举国无双大公主,更是风流无敌小美人。"
  • 豪门阔少被女追

    豪门阔少被女追

    她见过他一次,就芳心暗许,想尽了办法要追他,他每次只叫她蠢货,她不介意...再次归来,三年后的那一天,她带着小萝莉归来,居然把他引来了,她怒,哪个犯贱的把她回国的消息传到他耳朵里的!他对她说:“三年前你追我,我不理你,这一次,换我追你...”
  • 醉笑点烽火

    醉笑点烽火

    我有一剑,笑江湖我有一刀,战沙场手中有酒解千愁,心中有执敌万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