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梁老师接手了初中三年级一个后进班。前任班主任告诉他,这个班的学生不但不爱读书,而且纪律散漫,从不把老师放在眼里,管理这样的班非常棘手,因为学生唯一的要求就是“混”张文凭而已。
梁老师接了班以后,为了加强管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他根据以往的经验,加班加点制定了一系列班规,向同学们进行了公布。梁老师暗想:有了这些“法宝”,不信管不住你们!
一段时间过去了,班里虽然没出什么大事,但一些琐碎的小事却屡屡发生。每当此时,梁老师就拿起“法宝”对付学生们,可是收效甚微。“唉,带这个班真是好辛苦啊!难道只能这样下去了吗?”
一次,学校评选“文明班级”,因一个调皮学生违反学校纪律,使得梁老师的班与“文明班级”失之交臂。于是,梁老师在班里严厉地批评了那个学生。然后他大声说:“如果换了你是班主任,怎么办啊?”
同学们一个个沉默不语,教室里安静极了。
突然,一个大胆的学生冒出了一句话:“如果我是班主任,我会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管理这个班,不去主观地立那么多班规和公约。”
紧接着,又有学生接二连三地表态支持这个观点。当时,梁老师的脑子一下子就蒙了,不知所措。
课后,学生的话一直萦绕在他的耳畔。经过冥思苦想,梁老师决定召开一次班会,主题就确定为:“如果我是班主任,怎样管理班级。”
班会上,梁老师认真地倾听着学生们的心声:
“如果我是班主任,我将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运动队,成立美术和音乐兴趣小组。”
“如果我是班主任,我会组织大家参加各项活动,比如演讲比赛、文艺会演等。”
“如果我是班主任,我要想办法树立大家的自信心,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
……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着,生怕漏掉自己的观点。那一条条真诚的建议,让梁老师的内心震撼不已。于是,他尊重了学生的意愿,废除了强加给他们的“法宝”,并决定让同学们讨论,重新制定班里的各项制度。在大家共同协商下,一项项新的制度建立起来了,而且还建立了督察小组,让同学们直接参与到管理中来。
一个学期过去了,班里形成了良好的纪律风尚和学习氛围,期末考试的成绩也有所提高。同学们有了强烈的自尊心,集体荣誉感也增强了。
真是不可思议,学生一句率真的话,竟然改变了班里的管理办法,激活了一个后进班,也让梁老师有了新的收获。
育人忠告:
陶行知说: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14从学生滑冰所想到的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大自然对他们有着无穷的吸引力,老师要允许学生亲近大自然,并且要让学生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有所长进。
这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学校操场上的积水都结成了冰,杨老师班的学生下了课纷纷跑到上面滑冰。杨老师看到了,考虑到安全问题,就大声喊:“谁让你们在那里滑冰啦?”孩子们听到喊声,急忙跑回了教室。
有一个胆子大的同学问:“老师,能不能组织我们到操场上滑一次冰?”
杨老师听了,呵斥道:“想得美,上课去!”
同学们上课去了。杨老师向操场上看去,雪融化后操场上出现一片片的积水,因为气温骤冷,全部结冰了,在阳光的照射下像玻璃一样,晶莹闪亮,难怪同学们喜欢到上面玩。
上课了,杨老师到课堂上。看着这些十岁左右的孩子们,他想到:这都是些真正意义上的孩子,玩耍是他们的天性,我是不是要求太严格了?按他们的年龄正是贪玩的时候,老师不能扼杀孩子的天性。于是,他宣布:“现在,给你们20分钟时间,到操场上滑冰吧。但是,有两点要求:一是一定要注意安全,不准推搡打闹。二是体验滑冰的乐趣,回来后写一篇日记。”
“啊!太好了!”孩子们大声喊叫着,又蹦又跳地向操场冲去。
等他们回到教室,一个个的小脸蛋冻得像红苹果一样,小手像胡萝卜似的,但却异常高兴,像小鸟一样唧唧喳喳说个不停。
杨老师说:“现在上课,有什么感想回去后写成日记,明天交上来。”
第二天,孩子们交上来的日记非常有意思,一篇篇洋溢着稚嫩的童趣。
“冰块像玻璃一样透明,可是,为什么冰会融化,玻璃不会呢?”
“我捡到一块冰,放到窗台上,下课后再去看,冰块变小了,又过了一节课,冰块不见了,一定是太阳公公拿走了。”
“脚踩在冰上咯吱咯吱地响,好听得很。要是冰再结厚点就好了,我可以用它来堆冰山,搭冰桥,那该多好玩呀!”
……
看着孩子们的日记,杨老师有了一种新的感受:对小学生来讲,我们一直强调他们要遵守纪律,唯恐学生发生事故,就制定了许多框框,这也不准,那也不行。结果,学生老实了,可是也变得缩手缩脚,孩子好动、好玩的天性完全被束缚了,同时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也被扼杀了。其实,孩子们渴望接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让他们到生活的实践中学习,远比在教室里正襟危坐、专心听讲学得更生动,更深刻。
让我们在可能的情况下,引导孩子们到生活的实践中学习吧!
育人忠告: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关爱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心理,让教育像青草生长、小鸟飞翔、鱼儿戏水一样自然!
15记录“班级的故事”
把一个学生的缺点和毛病公诸集体,是一种非常细致的事情,要很有分寸,讲究方法,要有很高的技巧。集体对个人施加的影响应当是含蓄的、潜移默化的,而且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认识自己,对自己负责。
作为班主任,谢老师发现,一个班里经常发生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有的还很有教育价值。谢老师想,如果让同学们记录下来,一方面可以教育学生,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想好了说干就干。谢老师买了五个精美的笔记本,编了号,写上“班级的故事”几个字。然后成立了一个班级故事编辑部,挑选了十五名写作水平好的同学,三人一组,分成五个组,负责记录班里的故事。这一举措赢得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在以后的日子里,一个个不经意的故事,被小编辑们用独特的视角发现并记录下来。每隔一周,谢老师就让小编辑们拿出本来,在班里读一读。谢老师发现学生们写得真是好极了,真实、亲切、有童趣、有见地。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谢老师又给他们做了专门的指导,并建议他们五个组把故事分类别、分系列,再配上一些图片。小编辑们都很聪明,一点就通。《调皮大王系列报道》、《班级里的吵闹声从哪里来》、《五(2)班风云录》等一些优秀文章不断涌现。
每次读这些故事,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因为故事的内容贴近他们的生活。
更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情还教育了班里有名的“调皮大王”。这个学生纪律观念差,上课常捣乱,别的老师经常告他的状。虽然多次教育,但是效果不理想。开始,小编辑们记录的都是他的劣迹,谢老师让他们注意观察他的优点和变化,结果小编辑连续六篇记录了他的变化。谢老师也趁机给他鼓励,在班里表扬他。过了一段时间,这个“调皮大王”终于改变了,“调皮大王系列报道”也终于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由于学生一直习惯于严格管理,而谢老师所采取的宽松教育方式一段时间以来收效甚微,班里纪律比较乱。小编辑们以此为题材,记录了“班级里的吵闹声从哪里来”的文章,有理有据,学生们都被感动了,吵闹的班级悄悄静了下来,以至于校领导和谢老师周围的同事们都有些吃惊。
一本本“班级的故事”,在学生们的笔下逐渐厚了起来,看着那厚厚的本子,学生们有了一种成就感,创作热情也愈加高涨起来。对谢老师而言,班级管理有了秩序,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有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育人忠告:
学生之间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没有人留意,可惜都随着时间流走了。当我们组织学生来记录这些故事时,就会感到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首先,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其次,写正面的可以弘扬正气,写反面的可以纠正不正之风,有利于文明班风建设。
16师生友谊从直呼其名开始
人与人之间的称呼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能够体现出两个人是什么关系。老师与学生的称呼,也很值得研究,如果能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亲切感情,那么,这个老师的话学生一般都会听的,因为“亲其师,信其道”。
有一天,李晓东老师从六年级教室门口经过,忽然,听见教室里有个学生轻声喊:“李晓东!”
他立即停下了。一般来讲,这是有关老师人格尊严的问题,虽然自己不是班主任,但是,毕竟兼着他们的课。当时,按常规李老师可以到教室,找到那个学生教训他一顿,让他知道什么叫尊敬老师。但是,理智告诉他,那样做也许能体现老师的威风,却不一定有好的效果。
冷静下来以后,李晓东到了教室,故意幽默地问:“刚才哪位同志叫我了,有什么事吗?”
学生们听他叫“同志”,有的笑了,有的吓得不敢吭声。有几个男同学说不是自己喊的。停了一会儿,有个学生红着脸地站起来,低声说:“老师,是我喊的,我错了。”
看到那个学生如临大敌的样子,李晓东没批评他,反而笑着说:“没有错呀,我听见你喊对了呀。”
那位同学不好意思地说:“我不该喊您的名字。”
李晓东微笑着说:“嗨,你以为我进来是批评你呀?我是看你有什么事儿!在家里我的父母、妻子都是直呼我的名字,名字就是让叫的。”
同学们听了放松地笑了。
李晓东接着说:“不过这叫名字我研究过,确实有讲究,比如我叫李晓东,叫我小李的,都是我的领导、长辈或同事中年龄大的;叫我李晓东的,都是一些关系一般的同志;叫我晓东的,都是一些关系比较亲近的领导、同事、同学。而对于你们,虽然我是老师,但是,咱不搞师道尊严那一套,你们要找我时,感觉怎么叫得好就怎么叫。总之,老师和学生也可以成为朋友。”
有个同学问:“老师,我们真的可以随便叫您吗?”
李晓东说:“这还有假吗?有一点:只适合在我一个人身上。主要是我想与你们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我告诉你们,有一个调查资料显示,在一个班里,大约有80%的学生在背后都直呼老师的名字,但是,这些学生都没有恶意,只是想亲近老师而已,是对老师的一种信任。其实,称呼也是一种文化,我看我们的师生友谊何不就从直呼其名开始呢?”
话音未落,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之后,学生们出于对李晓东的尊重,反而不叫他的名字了,改成更加亲切的一种称呼“晓东老师”,而李老师从心里喜欢学生们这样称呼自己。
育人忠告:
教师这个职业要求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自制”,当你发现有损尊严要发怒时,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你比学生懂得多。这样做会帮助你压抑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学生谈话,也许这样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7抽屉里的“喔喔奶糖”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信任你,因为你是教师、导师和人性的榜样。你必须严格地、坚决地关心儿童,毫不妥协地反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中那种对儿童漠不关心、冷酷无情的现象。
学校安排张莹老师从四年级下到一年级任教,张莹心中除了有一份依依不舍之外,还多了点丝丝的窃喜——那几个学习上一窍不通,行为习惯上调皮捣蛋的“顽固分子”,终于可以摆脱了。教一年级那还不是小菜一碟!
然而,她想错了。短短的几天之后,这个一年级就让她感觉到非常累。不说别的,就拿每天下午的教室卫生来说,虽然留有几个值日生,但基本上扫除是她一个人做的。既要教给学生们怎么扫地,又要亲自动手做,感觉真的很累。好在她原来所教的学生经常下来帮她搞卫生,教小同学做值日,让她比其他班的老师多了些乐趣。
一天,送走了最后几个值日的学生,她疲惫地走入办公室,准备好好收拾一下凌乱的办公桌。当她打开第二格抽屉时,发现抽屉里放着一包“喔喔奶糖”。
“这是谁送的奶糖?”张莹疑惑地问同年级组的老师。
“刚刚有一个你原来教过的学生罗斌来过,不知是不是他。”白老师说。
张莹沉默了。回想连日来,这个她眼中的“顽固分子”罗斌,几乎天天放学的时候,到她办公室来跟她打个招呼。张莹因为刚教一年级,特别忙,所以也没好好跟他说过几句话。但是,有一天下午,罗斌来到她的教室说:“张老师,我除了星期五在班上做值日,其他时间都可以下来帮您搞卫生。”张老师的心头顿时一热,没想到,这个平时被批评最多的学生居然主动地说要帮自己。
另外,她儿子刚上一年级,特别地黏她。不管她走到哪儿,儿子都要跟到哪儿,连放学站队回家也跟着。每天下午的乒乓球训练,他又要妈妈陪他练。为此,忙碌的她对儿子就没有好脸色了。记得那天下午,她送完路队回到班上搞卫生。儿子跟到教室,不肯自己去练球。她很严厉地批评他,就不理他独自扫地去了。儿子一个人站在后门哭泣。正帮着扫地的罗斌看到了这一切,他轻轻地走过去,搂着孩子的肩膀在耳边轻言了几句,两个人就一起走出了教室。过了一会儿,罗斌回来了,轻声告诉张老师:“您儿子已经去打球了。”张莹没想到这个调皮学生能帮自己送走儿子,连声说“谢谢”,然后继续扫地。
隔了不久,只见罗斌又跑出去一趟,然后回来对她说:“张老师,您儿子已经不哭了,他在打乒乓球呢。”张老师不禁抬起头望着他,发现这孩子实在是太可爱了。以前,自己怎么就没发现呢?
收到奶糖的第二天,罗斌依然默默地走到张老师的身边。这次,张老师仔细端详着他,发现他一直微笑着望着自己。罗斌轻轻说:“张老师好!您儿子去打球了吗?”
张老师连忙从抽屉里拿出“喔喔奶糖”问:“这是你送的吗?”他羞涩地点点头说:“这是我送您的教师节礼物。”
张老师的心中涌起阵阵感动,一种浓浓的爱弥漫在她的心间,无法用言语表达当时的心情。在这个学生面前,她感到自己有愧疚。感谢罗斌,他让自己改变了一种认识,她要重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育人忠告:
对于调皮的学生,老师不要一味地批评,更不能全面否定他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那些闪光的地方,因势利导对其进行教育,使其优点产生积极的作用,使调皮的学生逐渐向好的方面转变。
18一封投诉信
教育需要爱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小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纯洁的心灵需要老师精心地呵护。教师感人肺腑的语言,能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