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601600000004

第4章 《易经》解读生命健康(1)

古人常说,只有通“易”的医生才能叫“大医”,倾听《易经》大家益寿延年的养生之道,自然可以长命百岁、颐养天年。

1.元气决定健康

“生生之谓易”是《易经》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生生”,既是宇宙万物发展普遍遵循的法则,又是宇宙万物推陈出新的基本规律。这个命题,不仅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渊源,也是中医养生的指导原则。元气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到处体现着“生生”不息的存在方式。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乾坤这两个卦。乾坤两卦是《易经》的起始卦,乾代表阳、天、父、男、雄等概念,坤代表阴、地、母、女、雌等概念。

从先天八卦图可以看出,先天八卦第一个卦是乾卦。先人认为,生命之源是气,包括气息、呼吸。所以《易经·彖辞》解释乾卦时说:“云行雨施,品物流形。”空中飘浮的云,在恰好的时机降落为充沛的甘雨,使天的生气逐渐普遍流布,最终成为各式各类的形体。人也是“云行雨施”而来,男女“云雨”之后,精子与卵子结合成新的生命。在中医里,早已看到了精液是有生气的,游动的精子即为生气的体现。

这股生气,用中医的解释就是元气,或叫先天之气,是体内器官发挥正常功能的原动力。所以元气是生命之本,是生命之源,元气充足则身体健康,元气受损则体弱生病,元气耗尽则死亡。也就是说,元气充足表示免疫力强,能够战胜疾病;反之,元气不足或虚弱,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来战胜疾病,直至最终耗尽元气而亡。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身体元气充足呢?元气的来源,最先是由元精(父母之精)所化生,出生后就需要依靠日常饮食中的水谷精气和呼吸的自然清气来补充、增加我们身体的能量了。

“人是铁,饭是钢,补养元气保健康。”老年人补养元气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如果是中青年,出现疲乏无力、精神倦怠、腰腿酸痛、失眠健忘、睡不醒等症状,就说明你的元气消耗太多了,需要额外补益。补气的食物有猪腰、鸡肉、兔肉、牛肉、鲫鱼、泥鳅、荔枝、红枣、黄豆、花生、莲子、粳米等,补气类食物常与补气类药物,如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黄精、白术、五味子等配成药膳,以增强补气功能。人参是补气上品,食补推荐人参粥、人参莲子汤、人参莲子羹、人参莲子茶、人参莲子盅等。

“丹田呼吸法”是可以随时随地做的、保持或补充元气的呼吸方法。一般刚开始练习难以有感觉,需要持之以恒:像坐禅那样打坐入静,放松身体,双手环捧丹田,什么都不要想,摒弃杂念,呼吸要尽量做到深长而缓慢,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倍,持续3天左右就会有感觉了。但要注意,刚吃完饭1小时内不能练,最好在晚上10~11点四周环境安静时练习。如果实在找不到感觉,就在睡前躺着做这个丹田呼吸法,找到感觉后再进行打坐,学会打坐后就可以随时随地做,随时随地补充自己的元气,也就不用再担心身体原动力不足、免疫力下降了。如果觉得丹田呼吸法太麻烦,则可以简化为静心呼吸法,只要尽量做到呼吸深长而缓慢即可。在呼吸的过程中,口舌会生津——口水,这时要将口水徐徐下咽。口水源于肾,可以养肾、助消化、抗癌、增加抵抗力。每天有空就做,可以保养元气,养生长寿。

2.养生重在养“阳”

阳气,决定着生命的盛衰。明代医家张介宾说:“阳强则寿,阳衰则夭”。这句话可以简单理解为,有阳气就有生命,阳气愈旺,人的寿命愈长;反之,没有了阳气,人就没有了生命,阳气衰弱为零时,也正是人要归天之时。养生就是保养人的生命,所以说,就一定要养护人体的“阳”。

要保护好人体的阳,就要先保气。“气为阳之始,阳为气之末。”气是阳气的间断性的划分。如果不保养好人体之气,就会气虚,气虚就会损阳,从而引起阳虚,所以阳虚最大的表现就是气虚。人体一旦气虚就会表现为气弱、脉弱、怕冷、身体发凉等。

根据《易经》的养生原则:气为阳、寒为阴,寒容易伤气,所以,保气就要避寒就温,在天气转冷时,多加衣服、注意保暖。此外,一些人从小就爱吃凉性食物,爱吃冰棍、爱喝冷饮,长此以往,寒伤脾胃之气,就会落下肚子疼、拉肚子的习惯。

常言道,寒从脚生,保暖先保脚。所以冬天要穿厚一点的鞋袜。

有的人后背最怕寒,所以在冬天需要特别护背,以防寒气入身。人体的腰部也是一个特别容易受凉的地方,这主要是因为腰藏肾脏,而阳气藏于肾,肾在腰部,腰受凉很容易伤肾,同时也就伤了身体的阳气。

中午12点是一天中太阳最为强烈的时刻。人们都知道,阳极必阴,阳到了最强烈的时刻后,随之就是渐渐的转为阴。人生也是如此,当被别人看做是如日中天的时候,或中年的时候,阳气就在逐渐减弱,阴气逐渐增加。阳退阴至,就意味着衰老的到来,所以在中年时,一定要开始注重养阳气,延缓衰老。

欲养阳气,先养肾

肾是先天之本,五行中肾属水,肝属木,水生木,可知肾好肝也好。肾阳虚,就会导致肝阳虚,表现为生活委靡不振,没有生机。肝好心就好,肝阳虚致心阳虚,常见胸部发凉,心脏部位发凉、怕冷,劳累稍过度就会心慌,脸色不好、气短等。因此可以说,欲养阳气,先养肾。保养肾的阳气,就是保养生命。

现代人多患肾虚或与肾脏相关的疾病,而肾上的疾病,也多是由不起眼的肾虚引起的。若任肾虚自由发展下去,还容易引起其他脏腑功能的紊乱。肾虚患者每天早晚按揉双侧合谷穴各3分钟,然后再按揉或艾灸双侧鱼际和足三里穴各3分钟,补肾效果明显。给中年人养阳支支招通常情况,人在80岁处于阳极,阳气才会慢慢减退,可如今一部分30岁出头的人,就出现了阳气不足的现象。

是什么让中年人未老先衰呢?怎样来延缓中年人阳极期的到来,达到养生的目的呢?

总结得知,早衰主要是由工作、家庭、生理、心理上的种种负荷过重而引起的。因此,要保护自己的阳气,就要避免阳气过度耗损在日常生活中。此外,要养神,主要是心神。养心要先养肝,只有肝脏这个血库正常运营,人才不会早衰,才会避免过早地出现皱纹、面色枯黄、唇甲苍白、头晕、眼花、乏力、心悸等症状。对于大多心思细腻、多愁喜怒的女性来说,衰老多是由肝气郁结所引起的。

在五行理论中,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脾土被肝木制约,也就是说肝是脾胃的直接节制者。正常情况下,它们各司其职,相安无事。但当我们生气或心情郁闷的时候,就容易肝气过旺或肝气郁结,这样,肝就会把所受的气全部撒在被它制约的脾胃上,从而造成肝旺脾虚。

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气得我一点饭都吃不下去”。这时候,一般人肯定会说,再生气也别跟自己的肚子过不去。但是,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这样劝别人。因为这时候,不是他不想吃饭,而是他一生气,肝气郁结,肝把气全都撒在脾胃上了,脾胃受了委屈,当然没精神干活了,人就肯定不想吃饭。

所以,生气了不想吃饭的情况只是身体的一种本能反应而已,劝是劝不过来的。只要让他的肝气畅通了,脾胃的气也就顺了,自然就会想吃饭了。

平时压力大,易上火,易动怒者,要多吃火行食物,如茄子、黄瓜、番茄等,并以五行养心粥为主食。同时每天练习心脏保养法和拍掌养心法。除了上面说的方法,还有一个特别有帮助、堪称一穴灵的大穴——内关穴,此穴在心包经上,每晚7~9点,是心包经气血最为充盈的时候,按揉左右手的内关穴各20分钟,能迅速消除内火,改善心火亢盛、失眠、心慌、心悸等症状。

老年人养阳,贵在骨骼的保养

人常说“人老腿先老”,很多退休的老年人早上起来就出去走,吃过午饭也出去走,吃过晚饭还出去走,结果,不但没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却累坏了膝关节,五脏也更加疲劳。这是因为老年人的身体已经处于退化阶段,所以,这时运动要适度,应该保养五脏,不要让它们再增加负荷。因此,要保持科学的运动,并非运动得越多、消耗得越多越好。

正所谓久坐伤肉,久站伤筋,走的路多了就会伤害到骨骼。骨骼是支撑整个人体的骨架。如果骨架出了问题,则肌肉、皮肤都支撑不住,所以尤其要注重骨骼的保养。对于老年人来说,保养骨骼的第一要务就是多晒太阳,将人体的阳气和天上的阳气融会贯通。晒太阳,不花一分钱,却是运用《易经》最深奥的道理,转化成的最简单的养生方法。

晒太阳也有科学可循。当太阳在上午逐渐升高的时候,自然界的阴阳是阳长阴消的,是阳气逐渐增多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以动养为主,多运动。因为《易经》讲“动则生阳”,特别是阳气虚的人,在这个时候养阳,要比其他时间的效果好很多。同样,下午到傍晚这个时间段,太阳慢慢下降,此时自然界的阴气逐渐增加,阳气逐渐减少,那么就应该利用天时,进行静养。“静则生阴”,特别是阴虚的人,此时养阴是最佳时刻。这就是说,凡是养生方法,如果能够顺应自然规律,就会事半功倍。

此外,要多吃补钙的食物。食补是最好的保养骨骼的方式。豆制品是补钙的第一名,豆浆、豆腐都可以补钙,牛奶、鸡蛋的补钙效果也很好,还有虾皮、海带、贝类,以及栗子等坚果类也是不错的选择。补钙的时候一定要吃早餐,因为早餐是钙吸收最好的时候。

总之,不论哪个年龄段的人,若想养生,必先从养阳开始,通过日常的一些运动、饮食来达到身体的阴阳平衡。人体的阴阳平衡了,养生保健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精、气、神决定生老病死

人有三宝,即精、气、神。生命物质源于精,生命能量赖于气,生命活力在于神。所以古代养生专家特别注重固精、养气、守神,并提出:“上药三品,神与气精。”他们认为精、气、神可以祛除所有疾病,让人一辈子不生病。那么,到底什么是精、气、神?为什么它们有那么大的功效呢?

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精精包括精、血、津液。组成人体的各种物质被划分为阴阳两大类,气和阳气属于阳;精、血、津液又合称为“阴液”。因此,只有阴精充盛,人体的生长发育才会正常,同时抗疾病的能力才会增强。精可以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秉受于父母,并且要传给下一代,是具有传承性质的精气。先天之精藏于肾脏,因此称为肾精。肾精有促进身体生长、月经来潮、产生精子、提高生殖能力等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肾精会逐渐减少,人体也开始随之老化,生殖机能出现衰退现象。后天之精是源于饮食中的营养物质,也称为水谷精微。只有不断输入后天之精,才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其中后天之精中的一部分会被运送到肾脏,补充因生长发育所损耗的先天肾经。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血是由脾所消化的饮食生成的水谷精微(营养成分)转化而成。“心主血脉”,生成后的血液再在心脏的作用下,不断运送到五脏六腑、皮肤以及全身的各个部位,使全身各脏腑获得充足的营养,维持正常的功能活动,从而促进了人体血液的生成。正是因为有血液的营养,肌肉、骨骼才能结实健壮,眼睛才能看清楚东西,皮肤和头发才会显得有光泽,手才能用力去抓东西等,这些全是血液的功劳。人体一旦血失调,就会出现血虚、血热、血淤等病症。造成血虚的原因是营养摄入不足、脾胃的消化能力差,或者是承担造血功能的脾脏出了问题,常会表现为皮肤暗淡无光,头发干枯分叉,眼睛干涩、视物不清、目眩,手足麻木等。大量食用辛辣食物的人,就会导致热邪入侵身体,出现发热、口苦、便秘、发低烧、流鼻血、牙龈出血等多种血热病症。

血液靠心脏的力量被运送到全身,肝脏是调控血流动的主要脏器,如果这两个脏器出了问题,就会引起血淤,表现为痛经、神经痛、便秘、黑眼圈、痔疮、子宫肌瘤等疾病。此外,油性大的食物、烟酒等也是造成血淤的元凶。

津液是除了血以外的所有体液,属于水谷精微范围。通过脾转化而来的津液,在脾、肺、肾三脏的共同作用下,通过三焦的通路被送到全身各处,起到滋润、濡养全身各部分组织和器官的作用。中医中有五液,五液与五脏相对应:“汗为心之液”、“泪为肝之液”、“唾为肾之液”、“涎为脾之液”、“涕为肺之液”。

除此之外,津液作为血液的生成原料,还具有使血液充足、环流不息的重要作用。被身体各部分利用过的废弃津液,通过肾脏运送到膀胱,作为尿液排出体外。

人体津液失调就会引起津液不足和痰湿,表现为口、咽、鼻等呼吸器官干燥、皮肤松弛、头发失去光泽以及便秘、支气管哮喘、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简单易学的补精、固精之法

方法:深呼吸三次,安静片刻,然后缓缓吸气(中等速度即可),同时全身心放松,感觉气吸满后略停1~2秒钟,随后缓慢呼气,提肛缩肾如忍大小便一样,同时小腹与命门穴也一同用力内缩,此动作与呼气一同完成,呼气尽时稍停1~2秒钟后又转入吸气过程,同时前后阴、会阴穴、腹部命门穴亦随之放松,此为一次。

注意事项:此法贵在坚持,提肛收肾要缓缓而行,同时要与呼吸配合好。

人体循环必不可少的物质——气在人体将水谷精微转化为血的过程中,气充当了原动力的重要角色。因此,中医有“气为血之帅”的说法。气有两个含义:其一,是运行于人体内的微小难见的物质;其二,是人体各脏腑器官活动的能力。因此,《黄帝内经》总结《易经》的养生原则,认为气是既有物质性,也有功能性的。人体的呼吸吐纳、水谷代谢、营养敷布、血液运行、津流濡润、抵御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化功能来维持。

正因如此,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很多养生方法,如少语言、养气血;戒色欲,养精气;薄滋味,养血气;咽津液,养脏气;莫嗔怒,养肝气;美饮食,养胃气;少思虑,养心气等。像人们平常所说的精力减退、精神不振、疼痛、腹胀、胸闷、焦躁失眠、恶心、嗳气、咳嗽等症状,都是由于气不足所引起的,调理这些症状,平时就要多补充营养,少吃生冷燥热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态。

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神古人认为,“神”是精神、意志、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它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体现人的健康状况。如目光炯炯有神,就是神的具体表现。只有气血充盈,人看起来才会更有精神。

古人很重视人的神,《黄帝内经》总结古人养生的观点认为:神充则身强,神衰则身弱,神存则能生,神去则会死。中医治病时,用观察病人的“神”来判断病人的预后,有神气的患者,预后良好;没有神气的患者,预后不良。

精、气、神三者之间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从中医学讲,精充气就足,气足神就旺;精亏气就虚,气虚神也就少。因此,古人称精、气、神为人身“三宝”,是人生命存亡的根本,是有一定道理的。

4.生命水源从养肾开始

《易经》中肾属坎卦,主水。水为至阴,为生命之源。我们从坎的卦爻符号上得知,肾水并非纯粹为阴,在两个阴爻之间夹有一个阳爻,两个阴爻为肾中之水,主静;一个阳爻是肾中之真阳,主藏,也正是这一点真阳使肾中的水变为活水。“物以稀为贵”,故养肾必须从保护肾阳开始。

同类推荐
  • 养生先养心

    养生先养心

    自身有病自心知,心病还须心药治。心态宁静身也静,心生疾病身也病。养我心,静我性,养心静性常安定。养心寡欲是良药,静性无虑心康宁。名利权势皆朝露,莫将嗜欲累心病。知朝露,即知命,行止快乐无偏病。吃好喝好,不如养心好名好利好,不如静心好。医好药好,不如开心好富好贵好,不如良心好。
  • 每天读点养生学

    每天读点养生学

    心理的健康、良好的居家环境、健康的职场生活、科学的防病治病、有效的排毒、开心的旅游等都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每天学点健康知识。既能打开视野,又能帮助你获得健康生活的经验。对于珍视健康的您来说,每天读一个健康箴言能受益一生。
  • 职业病防治知识指导手册

    职业病防治知识指导手册

    本书从职业卫生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包括四部分:职业卫生基础知识问答、职业中毒、常见职业病分类、职业卫生法律法规。
  • 肥胖症心身自疗法

    肥胖症心身自疗法

    本书两位作者从饮食调理、运动、认知调整和自信心训练等多个方面,为肥胖症患者提供了可以在生活中自我施行的治疗方法。
  • 影响女性一生的健康细节

    影响女性一生的健康细节

    书中分别从女性的日常生活习惯、饮食宜忌、美容美体装扮、生理常识及保健、女性疾病等方面为现代女性阐述了生活中应该知道的健康细节,是一本非常实用却又不失趣味性的读物,它关注的都是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忽略的一些问题。
热门推荐
  • 荡冥魂

    荡冥魂

    血色的灵魂,即使沉寂。狱血后必然回归!定下终身契约,只愿守候心中佳人。不成神,既疯魔!谁,挡得了我?
  • 不可不知的电影常识

    不可不知的电影常识

    看了一辈子的电影,电影是怎么拍的?电影背后的故事有哪些?《不可不知的电影常识》即将面世揭晓。本书浅显易懂,读者群体主要针对包括北漂大军在内的电影爱好者和初学者,可以作为电影艺术教育的内部培训教材或者专业人士的普及读物,读者群体主要包括高中电影评论及艺术特长培训班、全国各大城市艺术院校大学生读者群以及从事电影相关专业的各类人群等,即可作为专业类学习读物,也可作为艺术欣赏佳作,可以了解到更多你不知道的电影知识及电影故事。
  • 历经波折无法传达之爱恋

    历经波折无法传达之爱恋

    有种恋爱,叫做你喜欢一个人,喜欢到立马想要将自己对于(他、她)的爱恋传达于对方,可历经波折却无法传达,成为一种无法传达之爱恋
  • 梧桐树里的今生

    梧桐树里的今生

    雨水与阳光,就如同千棵和云水雾,像是一直在一起,又像是从来都只是擦肩而过。走进去,走出来,想进去,想出来,神秘的梧桐林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有缘人进去,无人能出来,是里面太过于绚丽。守护者是必须要进去的,而云水雾就是守护者。守护者是不能出来的,那千棵是怎么带着云水雾出来的。梧桐林里面没有守护者会受到惩罚的,云水城的人开始攻击一直保护和爱护他们的守护者。因为他们始终相信,守护者不在梧桐林,他们就是会遭殃的。“你快回去,不要出现在我们的城中。”“可是,我只是想看看我家中父母。他是不会伤害你们的。”“不,他是梧桐林的人,他是上天派来惩罚我们的,你不回去,就会惩罚我们。”于是在百姓的围攻堵截之中,云水雾和千棵被堵到了梧桐林的入口。人群之中,有一个女人默默的笑着,看着这一切。转头在看看云水府已经被团团围住,不出不进。任凭里面的人再大的本事,也没有办法。因为云水家的人不能伤害任何一个城民。
  • 丑妃的种田之旅

    丑妃的种田之旅

    一场欢天喜地的喜事,因为她的好奇,好事变坏事,穿越而来的叶初凉发现,这一切竟是渣妹的计谋!被毁容沉塘的叶初凉,幸被傻子所救,两人靠勤劳的双手谋求生活,日子一红火,极品亲戚纷纷上门闹事,大手一挥,直接扫地出门,只是某一天,忽然知道,傻子夫君竟是朝廷当红的王爷……
  • 后缘异闻录

    后缘异闻录

    这部小说融入了东方的玄学道教佛教和邪教的种种相遇。正义和邪恶的斗争
  • 真武破天

    真武破天

    从玛雅人的语言开始,这一连串的故事就像是一个不会醒转的梦,他,重生到了另外的一个世界,不是枭雄,不做坏蛋,只做自己要做的自己。踏天道,战四方,高唱天马行空路。
  • 倪匡中篇奇情武侠系列:回光壁

    倪匡中篇奇情武侠系列:回光壁

    三十年前,江湖上传出迴光谷内的迴光壁上,列有绝顶武功,只要面壁三年即可悟通盖世武功,是以武林中人争相拥进谷中。残杀争斗遽然展开……但奇怪的是,每逢成功进谷面壁三载者,出谷总是一言不发,最后更销声匿迹!年轻女侠金凤凰暗地闯进迴光谷,猛然发现真相竟是……
  • 一生舍

    一生舍

    多个人多个故事,多次穿梭多个世界,只为了……
  • 废柴逆袭:妖娆狂妃很嚣张

    废柴逆袭:妖娆狂妃很嚣张

    上一世被自己的亲妹妹杀害,杀害后她居然穿越了。穿越成废柴?哼!说不定谁是废柴!丹药很稀有?只要有足够的药材,随手就能炼出来!升级很麻烦?谁说的!我是废柴?你怎么知道,我什么都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