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618200000013

第13章

他们违心地敷衍着,又带着安慰的口吻对那位女高工说:“如果在短时间内找不到合适的,我们一定再回来。”

带着万千的感慨,带着内心歉疚,像逃一样地离开那位似乎终于找到知音的女高工,将她孑然的身影和体现她人生价值的机器一起,孤零零地留在冰冷的北风里,留在了冰凉而无限空寂的厂房里。

这些八角井汉子感叹道,有这样的尖端人才,有这样的机器,竟然,唉--一年后,那台开坯机终于卖了出去,终于到了应该去的地方,说不定直到今天,还在隆隆的叫声中发挥它存在的价值呢。

而那位一生为钢铁付尽青春与热情、华发早生的女高工呢?也许除了这几个八角井汉子有时在发几句人生世事感叹时提到她,就再也没有人说起她了。

跟河南郑州某研究所的谈判,已经有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了。

那台500型轧机,王周龙他们已经相中,它出厂于一九八一年,仅仅生产了五六千吨钢就一直闲置着。

和新疆那套设备一样,因无人养护,表面严重锈蚀,一样的疲惫苍老。如同一个饱经沧桑、被不孝子遗弃的老人,无限悲凉地横陈在厂房里。

但它设备齐全,性能也较可靠,就看价钱如何敲定了。

研究所的办公室窗明几净,气氛肃然,对方是一个姓周的厂长,还有几个穿着不错、口才也不错的参与谈判的人。

王周龙一行和他们对桌而坐,泾渭分明,其森严架势,除了行头差点,那情形与我们在影视剧里所熟悉的镜头有几分相似。

一百二十万。对方开了个价。

六十万。

喊得野,拦腰砍,这是农村市场中估衣买豆常用的方法。

见对方不肯认,又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德阳钢铁厂终于报出了他们基本能够接受的数目,七十万。

大家都明白,双方都是明白人,一方的确要买,对方也真的有心卖,所以大家也就不再故弄玄虚,于是郑州方就报出了一个不再让步的价钱,七十五万。

七十一万,不行;

七十二万,也不行;

七十二万一千,七十二万二千,七十二万三千当“德钢”厂将价码升至七十二万五千时,那位周厂长笑了起来。

也许他认为,这笔数十万交易,竟然这样一千一千地增加,他似乎觉得有点可笑,便失去了继续倒腾的兴趣,但受尽穷苦折磨的“德钢”人却认为少一千就省下一千。

在那个时候,在农村,一千元钱确是一笔为数不小的数目,它值十头肥猪的价钱。这些是身为国营企业一厂之长的周某所不知道的,当然他没有那个闲心去知道,所以他说:“行了行了,我算服了你们,七十二万五就七十二万五吧。”

当然,这个姓周的厂长,不知道的事情还有许多。王周龙为省钱,他们住的是最廉价的旅店,吃的是最便宜的饭菜,有天晚上,王周龙和同行的肖尤政、陈胜华、谭玉国他们,也和两年多以前他和张承志一起到郑州时一样,住的是露天旅馆,谭玉国说:“那天晚上,尽管很冷,好在没有雾,照样能睡着。”

合同一签定,一封电报发回四川德阳,一直枕戈待发的基建队迅速行动起来。撮土夯基,开始了500型开坯车间的前期工程。

因买了便宜,王周龙害怕夜长梦多,就算签了合同,如果对方反悔,制造麻烦,机器也是不容易拉出厂的,这样的事情,他们在购买那台三辊式250型轧机时就遇上过的,他们是有前车之鉴的。

所以,在一时找不到车皮的情况下,王周龙马上调集十辆黄河大卡车,加足油,备上车子零配件,带上汽车修理工,北出剑门,日夜兼程,驶向郑州。

但是,好事多磨,这盘不怎么好吃的果子,又端到了“德钢”人面前,又一次考验着这群八角井汉子们的耐心和智慧。

国营大厂,虽然春迟三月,但全国上下一片千里莺啼、生机盎然的局面,使他们不再无动于衷了。

一道指令,暂缓出卖500型开坯机下到郑州某研究所。

它给周厂长如释重负的热脑门上泼了一瓢冷水,也让德阳钢厂人的心猛地抽紧。几十人,十辆车,就像一群困兽,逡巡在开坯机的周围,却不敢轻举妄动。

他们只能期待在谈判中得到侥幸的结果。

怎么办?十辆车停一天就白白损失上千元。

那已经破土动工的开坯车间又怎么办?

怎么向那些甘冒风险,对钢厂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的职工们交代?

在那段时间,那样的日夜,不知有多少夜晚,王周龙从没合过眼,无限焦虑在无时无刻地折磨着他,王周龙说:“娶媳妇、生孩子,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里,我都没有这么焦虑过。”

但是,八角井的钢铁汉子们并没有因此而束手无策,长期艰苦的磨炼,炼就了他们总会于绝处逢生的才干和智慧。

他们首先按合同,把货款汇到研究所,使这桩面临夭折的交易形成事实。

不久,他们又意外地打听到,郑州市工商局的局长,也曾在德阳工作过,又恰好是当时德阳市人大主任李干的老部下。

于是,李化旭马上找到了李干,向李干讲了“德钢”厂目前的处境和摆在“德钢”人面前的难题。李干立即写了封信,并委托那位局长当年的一位姓楚的同学,亲赴郑州,当面交给那位局长。

“关系就是生产力”。在中国这个讲所谓“情面”的国度,你不得不承认,它像一个幽灵,一直错误地存在着。

老同学见面,免不了要问问故旧的近况,叙谈过去、现在和将来,当一谈到正题的时候,那位局长便点头了:“既然合同都已经签了,钱也拿了,我们也就睁只眼、闭只眼算了吧。”

既然主管部门的头儿都睁只眼闭只眼了,此时不动,更待何时?

几十名工人便迅速拆下主机部分,十辆满载的黄河大卡车连夜出发,踏上了迢迢归途。十辆卡车,半月一轮的五六次往返,终于将这台500型开坯机设备一件不漏,全部运回。

二十多年过去了,李化旭现在回忆当时的情景,依然很兴奋,他说:“那才是真的拣了大便宜呀!”

究竟拣了多大的便宜,李化旭书记没有说过准确的数目,但是从他十多年后谈起这事依然兴奋的模样,可以看出,“德钢”拣的那个便宜,的确不算小。

设备运回来了,又一项艰苦而复杂的工程开始了。

开坯车间的设计施工,机械设备的组装,除了从“二重”聘请两位工程师外,谭玉国,这个年仅二十六岁的农民技术员,便成为这项工程的主要扛鼎者。

设备运走了,却把难题留给了独自留在郑州的谭玉国。

卖亏了,成了不争的事实。郑州某研究所的有些职工对那500型开坯机的贱卖大为不满,但他们的意见不敢对准他们的上司,就把那股怨气发在谭玉国身上。

谭玉国所到之处,见到的都是一束束愤怒和鄙夷的目光,所听到的不是含沙射影的讽刺,就是露骨的挖苦。

“耗儿,真他妈的川耗儿,好狡猾,跑到我们河南偷油吃,这下子他们算是弄中了。”“就几个农民嘛,我没见过农民能炼钢的,我就不相信,国营大企业都搞不好,几个斗大的字都识不了几箩筐的人能干出名堂?”

“癞蛤蟆都想吃天鹅肉,几个愣头青农民就想干大事?”

“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是双倍的无知,我真为他们没有自知之明而感到担忧和痛心。”

那些人的脸色,可以不看,那些人的话语,可以不听,但是那台500型开坯机的组装图纸和相关资料却不能不要。

看不完的难看的脸都看了,听不尽的难听的话都听了,但研究所资料室的人员对谭玉国的回答依然是:图纸和资料都没有。

求不了人,看来就只有靠自己了。

谭玉国来到安装那台500型开坯机的厂房,进行现场测绘。

研究所的人认为,没有了图纸,没有了资料,那台500型开坯机,对于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农民,无疑废铁一堆,他们说:“不要说没有图纸和资料,就是有图纸有资料,许多专业人士都不一定全吃透,何况是几个四川的农民。”

可惜他们错了,他们完全低估了这群八角井汉子的智慧和能力。

于是,没有了时间的概念,没有所谓的白天和晚上。

“道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许多城市人几乎把心胸狭窄当成了农民的代名词,而郑州某研究所这群城市人,心胸狭窄起来的时候,还是让人够受的。

在谭玉国现场测绘的四十多天里,他算是领教了。

在冶金研究所集体食堂吃饭,比起上馆子相对便宜一些,为了节省几个钱,谭玉国便在食堂里买饭菜,但他常常只能吃到早晨一顿饭。

为了抢时间,所以在现场测绘时,他常忘记了时间,稍稍去迟一点,食堂里的工作人员就会给他一句冷不丁的棒子话:“没有了,下顿请早。”

谭玉国道:“只要一点剩菜剩饭就行了。”

“啰嗦啥,没有了就是一点都没有了。”

四十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谭玉国的测绘也基本快完了的时候,或许是管资料的人认为捉弄得他差不多了,也或许是被谭玉国的执着和认真感动了,他们终于把图纸和相关资料给了他。在四川,500型开坯机厂房基建施工时,正逢雨季,连天暴雨,为工程增加了难度。

于是,所有的领导、工程师、技术员和工人们,都在风雨中凝固成一道顽强的、无坚不摧的力量。

从立项投资到投产,仅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一九八四年九月二十八日成功试车,好多同行说:“‘德钢’人把‘深圳的速度’带进了四川。”

一九八四年十月一日,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德阳市钢铁厂的开坯机正式开机。当那巨大的钢锭被砍瓜切菜一样轧制成各种型号的小坯时,标志着钢铁厂真正地脱离了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开始了企业式的经营。

原四川省省长杨析综、副省长顾金池亲自来到八角井为他们剪彩祝贺。

自从有了这台500型开坯机,德阳市钢铁厂摇身一变,成了西南地区乡镇企业同行中第一家拥有大型开坯能力的钢厂,从此,身价百倍。

也就在那一年,解除了后顾之忧的八角井人轻装上阵,当年的销售收入便猛增到八百五十多万元。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应该有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而生产关系的注释是,在从事社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反过来影响生产力。

德阳市钢铁厂有了这台500型开坯机后,钢厂的生产力就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于是乎,就应该有一崭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尤其在今天,人群的种种相互协作与制约,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有多么自信,自我感觉有多么超脱,你都无法冲破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缔结的网。

八角井的农民,则从只须眼见之功就能会的简单的农耕生产,撞入这个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行业,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他们还需要发展、壮大,做大做强。

因为此时的德阳钢铁厂只有二百多号人,也就是只有百多两百个家庭、六七百人才享受到了德阳钢铁厂的福荫。

而整个八角井镇,在当时有一万五千人口,九千余个劳动力。德阳钢铁厂的目标,是让整个八角井镇的人民,都能直接地或间接地分享“德钢”的效益,使他们都能因为有德阳钢铁厂而脱穷致富。

以为八角井人民谋福利的办厂宗旨,促使“德钢”人不能安枕于已取得的成绩,在沾沾自喜中画地为牢,他们需要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志同道合的谋佐和朋友。

德阳市钢铁厂虽然在多次的风浪中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在发展和壮大,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种种政策,对他们仍具有一言定兴亡的威力。

行业竞争,使企业的发展处于一种逆水行舟的趋势,不进则退,一着失误,全盘皆输,对于每个企业,都有不可预期的情况发生。

他们需要一双预见商情的慧眼;

他们需要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项目决策的参谋;他们需要设备、工艺流程等技术保障的高端人才事实上,德阳市钢铁厂从建厂伊始,就得到上上下下、四面八方各种各样的支持、各式各样的帮助。

八角井公社,从乡到镇,这一基层机构的名称尽管更换了几次,但对从当初的朝阳钢改厂到德阳市钢铁厂的支持,任何一届的党政领导都是一如既往的。

德阳市原市委书记李永寿、副书记米斌等领导同志,更是对这片贫瘠的土地一往情深,他们常来“德钢”指导工作,为工厂出谋划策,几乎参与了所有重大事项的决策;原市委书记张仁梁,为了钢厂的一个项目,亲自驱车从德阳到成都往返数次,终于替他们申请并争取到了螺纹钢的生产许可证;银行的同志主动上门贷款,确保钢厂生产的流动资金;八角井镇电力公司,为了保证钢厂电力炼钢炉的正常生产,修建了四川省最早的镇办二十二万伏变电站;这些支持,这些帮助,甚至是一些得天独厚的优越,无疑都对“德钢”的生存、发展和壮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都没有能够整体系统地从政策到经营模式、经营项目上给钢厂以对症下药,从而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效果。

况且,德阳市钢铁厂,属于乡镇企业,镇工业公司要管,镇政府要管,乡镇企业局要管,区要管,市要管,各级相关部门都要管,就不可避免地呈现一种“婆婆多”的麻烦局面。正如民谣所说:“上头千条线,底下一包针,做又做不完,理又理不抻。”其中的等因奉此,繁文缛节,框框套套,文山会海,同时也免不了一些官僚机构人为制造的麻烦,让王周龙有切肤之痛。他说:“一些机构,一些部门,一个小办事员一句话,就足以让我们办企业的人为之折腾十天半月,有时甚至一年半载都不一定。”

而大多精神多于物质的行政领导,确实没有那个本事将钢厂产、供、销纳入社会经济的大循环中,他们多是“要想解解馋,组织检查团”的角儿,吃饱喝足走人,不能从实质上解决钢厂所面临的困难。

尽管当时的“德钢”在经营的规模和形式上已经上了新的台阶,但从根本上还没解决吃一顿才饱一顿的材料上的危机,在销售上也没有摆脱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的模式。怎么办?

“德钢”人在思索。

钢厂以前的发展,都是在供和销上作散兵游勇式的个体努力,却没有想同其他乡镇企业和国营大厂的协作,即所谓的横向联合。

而这仅仅就是思维调整和发展理念转变的问题。

“德钢”的决策层经过权衡后,作出了一个能促使“德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加入四川省钢铁联合公司。

自从有了500型开坯机后,“德钢”人就有了加入“钢联”的想法,但因责、权、利的关系,致使此事迟迟不能定夺。

但在长达几年的谈判交往中,“钢联”与“德钢”之间的关系由生疏到熟识,最后竟成了朋友。

从一九八四年开始,“钢联”就对“德钢”有了切实有力的扶持。

一九八四年,新建的500型开坯车间原料匮乏,开坯量相当小,“钢联”便立即从“攀钢”调来钢坯,让他们加工后再返回冶金厅,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一九八五年,生产规模再一次扩大,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但安装的那台500型轧机产量低,一年产量仅仅五六千吨,而且由于炉温低,氧化不够,轧出的钢材的表面泛红,电机又小而且经常超负荷跳闸。

王国才,这个“德钢”人永远都不会忘记的人。

他就是一个来自省“钢联”的工程师。

王国才工程师亲自来到车间,手把手指导改造工程。

他增设了一个机架,调整了孔型,又将轧制道次由原来的十五道减少为十一道,使每道的负荷增加,仅仅停产两天,便使工艺大为改观。

同类推荐
  • 失踪者的旅行

    失踪者的旅行

    《散文集2010年卷:失踪者的旅行》主要收录了闫文盛的“生年”、“寄居者”、“在异乡”、“世事如烟_”、“时间的斑痕”、“暗部”、“小事物”、“滴水时光”、“向内的旅行”等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文笔精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显示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及其独到的写作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及可读性,非常值得欣赏。
  • 曲终人不散

    曲终人不散

    《曲终人不散》将张允和散见于几本旧作的文章,汇成一本回忆文录,向读者娓娓道出“合肥四姐妹”及其丈夫、亲友们的旧闻轶事,从中再现她不平凡的人生轨迹和魅力人格。
  • 阅读是最好的独处

    阅读是最好的独处

    读书塑造人的一生:读什么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麦家说,读书就是回家。毛姆说,读书就是给自己构建一座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阅读拥有温暖而强劲的力量,能够长久不衰地体贴灵魂、拨动心弦,触碰到我们情感深处最柔软最深刻的部位。这种力量,并不会因时间流逝和年代更迭而减弱。黄桂元以多年阅读写作的经历,反照自身,思考个人成长路径,以及读书的意义与目的、为何读书、如何读书、读书之乐等一系列有趣话题。
  • 人间何处问多情

    人间何处问多情

    《人间何处问多情》中用诗词鉴赏与传奇故事串联起多位古诗词大家的或凄美,或壮烈,或动人的爱情故事。诗词和故事的交织能让读者更加深刻的理解诗词的背景及作者所要传递出的情感,又能让读者对这些诗词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与体会。太多的诗词灵感来源自爱情,爱情不仅是诗词的催化剂,更是人间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
  • 南方有沉香

    南方有沉香

    《南方有沉香》书稿收录了相关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主题性创作的代表作,因此,其可资讯程度极高。我想正是这股力量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清新、冷静的思考,激扬着对人的历史和人本身纯粹的精神前行!
热门推荐
  • 未曾爱我多一点

    未曾爱我多一点

    如果当初在爱她多一点,能在她绝望的时候握住她的手,他们应该会早一点幸福吧?夕阳下,他拥她在怀里,心疼又庆幸。--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与展昭荒岛求生的那些年

    与展昭荒岛求生的那些年

    荒岛求生第一天沈意便被武功高绝的展昭按在地上摩擦沈意愤恨:无耻的老男人展昭冷笑:无礼的小丫头······十岁年龄差,甜蜜荒岛日常。欢迎走入女主:《我与隔壁那个狗逼侠客的相爱相杀》男主:《仙男没有爱情之打脸传奇》男女主共同出演《训狗指南》节目暴脾气沈意Vs腹黑儒侠展昭1vs1he
  • 轮回三界内

    轮回三界内

    仙域内雷云滚滚,众仙被困于其中。“烛火将轮回石盗走,应该是去入轮回了。”“这无上仙布下的雷阵短时间无法破开,可恶,已经过了九十九世,还有一世那臭猴子就会永远消失,怎么能在这时候生变!”-----下界,烛火带着识海中的轮回石,轮回出生在了地球。“还好赶上了最后一世,土猴子,我来了。”
  • 天空之世界

    天空之世界

    “反正不管怎样我就是失忆了对吧?”“这副身体很精致,但不是很适合我啊。”“我是谁?她又是谁?我是她?她是我?”“不管怎样......”林间的少女望向了身旁的长剑,“开始了。”我,源林不谢,生于空中,长于此地,净水构我身,流冰替我血,寿命悠远,却不曾真正活过。常独立于树海之中,陶醉于往事之下。有一天,一位自称“源林”的女孩出现了,随着她的出现,我终于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我是活的。“渐渐开始向往树海的世界呢……”“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也不要怕。”这是那位不负责任的父亲大人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切,到底还是只想摆脱我这个异类罢了,总有一天,我祖沛,会证明,作为树海之中的智者,我绝对能有一番作为!就算只有一个,我也可以活的很好!不过在此之前得先习惯独处才是啊……“等我再睡一会……”
  • 给个橙子你尝尝

    给个橙子你尝尝

    成橙用水泼向对面的男生:“你这哪是相亲,变态,滚远点!”对面的男子眯起眼:“相亲而已,只不过是个过场,目的不过就是结婚,成小姐似乎对傅某有很大的成见呀!"说罢,绕过桌子走向对面的成橙:“成小姐,你是不是该和我道个歉呢?”成橙一把推开他:“道你大爷,要不姐给你擦擦。”她手一伸,拿过桌上的纸巾往傅言希脸上胡乱一擦,拎起包然后逃之夭夭。傅言希看着逃走的背影,脸色黑了下来,又看看身上的水,无奈的笑笑:“成橙,我不会放过你的!”
  • 神切术

    神切术

    这是一个传奇般的故事,一群传奇的人,一个传奇的神话。
  • 小胖修仙传

    小胖修仙传

    那个世界,虽不能之,心向往之。一切都从仙剑开始,我的冒险,你准备好了吗?
  • 农村科普知识常识——农药知识(中)

    农村科普知识常识——农药知识(中)

    科学普及简称科普,又称大众科学或者普及科学,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 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

    一九二二年春天,小职员尼克离开中西部家乡来到东部,偶然住在了富豪盖茨比的隔壁。他发现盖茨比的巨型豪宅中日夜笙歌鼎沸,而他本人却心事满腹,总隔水凝望对岸住所夜里闪耀的绿光……那里住着他初恋的爱人黛西。盖茨比走过漫长的道路才站在这豪宅的草坪上,他第一次认出黛西家的绿光时,觉得自己的梦似乎近在咫尺,几乎不可能抓不到。他没想到,其实那个梦早已抛在这个城市后面那一片无垠的混沌中……
  • 不朽的异域之路

    不朽的异域之路

    太古时期,不朽诞生,以一人举全界之力抵抗黑暗洞天,大道湮灭,摧枯拉朽;这个饱和于至强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众神飞升,独留神碑,人族建立一百零八座神宗,兽族隐退山林。若干年后,“不朽”突然化作雨落留人间,青鸿城,一个自诩不凡的少年从这走出,开启了超脱人生的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