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677100000004

第4章 高尚品格(2)

五、跟周恩来学律己

律己即自律,是道德践履的重要手段。道德往往表现在义利或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中,不道德的做法是舍义而取利,道德所要求的做法则相反,即舍利取义——这就必然要求"克已服义"即要求律己。律己不是表现在口头上,或想象中,而是表现在行动中,表示在对实际利益关系的处理中,所以律己是道德践履的手段。没有律己,就没有道德践履,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律己往往有一个由有意识到无意识的过程。在道德修炼中,通过长期的律己,使道德观念化为自己固有的信念,即有意识的道德行为转化为无意识的道德操守,就可以使律己由有意识转化为无意识,由自觉转化为自发,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境界。如果说在道德领域的各个方面都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是"圣人"的话,那么周恩来就是当之无愧的"圣人"了。虽然这样,但他仍然反对在修养上、在自我改造上的停止论观点,这更显示了他的伟大。

中国传统士大夫都把修身当作第一等重要的事情,修身其实就是改造,名不同而实一致。尽管周恩来和传统士大夫在改造的形式、内容和目标上存在差异,但精神气质却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自强不息,做时代的道德楷模和人格代表。

周恩来从小喜欢读旧中国流行的小说,他的嗣母陈氏更是为他明辨忠奸,如讲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的事迹,讲秦桧、洪承畴等卖国贼的罪行。这些历史故事在他幼年的头脑里印象深刻,对后来的影响也很大。同时,他从这些读物和故事中,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了正义感。

他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时,就善于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经常帮助一位姓吴的老校工扫地烧水。有一次,这位老校工病倒了,周恩来去看望他,把身上仅有的8个铜钱塞到他手上,并安慰他:"您把病治好,身体结实了,同学们看到也会高兴的。"在少年周恩来的心灵里,已发育起仁慈厚道、充满人情味的精神追求。

后来,他到南开求学,东渡日本,考察欧洲,乃至万里长征,八年抗战,转战陕北,直至建国以后,他一直保持着这种仁慈厚道的品格,不能不说是接受了传统文化熏陶的积极影响。

他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认真态度,1943年,他在重庆领导整风学习时,曾结合自己的特点与需要,进行严格反省,有针对性地写下了7条《我的修养要则》。其内容是:

一、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二、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

三、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

四、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

五、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

六、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

七、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要做一个高尚的人,就得用严格的规范和信条来约束自己、激励自己和调节自己,自备一副炉锤,锻造至美品格,有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周恩来的上述修身要则,真正做到了:刻苦自励,强调知行合一,注重自省自察,扬长避短,纠偏就正。并且,这些修身要则,在他的一生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翻开《周恩来选集》上、下两卷,他那对人不溢美,对己不诿过,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严于律己,勇于自我批评的品格,清晰可见。其中,《我的修养要则》,《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论统一战线》、《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论知识分子问题》、《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等,就是有代表性的几篇。

他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仅在党内讲得很多,而且在党外也经常讲。解放前夕,他对出席青年团代表大会的代表们说:"我虽然有二十七八年的党龄了,还不是犯过许多错误。每次谈起来,总觉得自己对革命有所欠缺,总觉得工作做是不很好,不能满意。"

50年代初期,他在怀仁堂作过一次报告,参加人员是北京、天津两市各高校的教师。这些教授和研究人员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会场,以为共和国的总理亲自"训话",可能要发生严重的事情。出乎意料的是,他在谈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时,竟在大庭广众之中谈起了自己的家世:

"我祖籍浙江,先辈们长期在江苏做官,所以人们称我是江浙人氏。要论我的出身,说得好听,叫书香门第,而实际上就是封建官僚阶级。因此,我从小也接受了家庭的各种不好的影响,并和大家一样接受过旧教育。后来,看到民族危机,山河破碎,而觉悟起来,参加革命。革命30年来,做了些负责的工作,但也犯过很多错误,栽过跟斗,碰过钉子,可见参加革命后,仍然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改造。现在担任了政府的领导工作,也还要继续学习和改造。"

他还说:"一个人幼年所受的影响,往往在他的思想上、生活作风上长期存在。在说话或者写文章时,如果不经过冷静地思考,旧的东西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他用这番感人肺腑、解剖自己的话,与在坐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共勉:"我们今天要求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立场,这就是为绝大多数人民的最高利益着想的人民立场。"

这些推心置腹的话,一下子缩短了高级领导人和普通知识分子的距离,实现了心灵沟通和情感交融,使听者感到句句讲到了自己的心坎里。共和国总理如此严格要求自己,自己身上的污泥浊水为什么不能洗涮干净呢?1956年,清华大学的一些老知识分子入党时,无不谈到周恩来这个报告对自己思想觉悟提高所起的促进作用,真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从一些琐事也可见周恩来的风格,吃饭交钱,这是周恩来的规矩,在任何场合都不破例。有一次,因为时间比较紧,周恩来专机机长张瑞霭想先帮周恩来把账结了,免得到时过于仓促。于是站起来,对周恩来说:

"总理,你慢慢吃,不要急,我去结账。"

"什么?我周恩来吃饭,你张瑞霭付钱?"

"不过块把钱的事,有什么关系。"

张瑞霭边说边迈步,这时周恩来用筷子朝张瑞霭脑门一点:"那么旁人知道了,会怎么想你怎么看你呢?"听周恩来这么说,张瑞霭只得作罢。

周恩来从来不拿也从来不吃不属于他的东西。尼克松访华,坐的是周恩来的专机,因此,机上配备了各种礼品——茅台酒、云烟、景德镇瓷器、苏州刺绣等。尼克松离开上海去日本,周恩来返回北京途中,他对杨德中(当时的总理办公室主任)说:"飞机上的东西,我们谁都不能拿,不能慷国家之慨。"

"那自然,那自然。"杨德中边点头边回答。

周恩来又目视着张瑞霭说:"你张瑞霭也不能慷国家之慨。"张瑞霭也说:"坚决照总理的指示办。"

以前民航班机上总备有小礼品和一些糖果点心,赠送给每一位乘客,总理专机也不例外,服务员小王发现周恩来爱吃水果糖,有一次下飞机前随手抓了一把,塞给卫士小张,让他带给周恩来。回来后,小张喜滋滋地把糖掏出来,放在一个小盘子里,端给周恩来。

"总理,吃糖。"

"嗯?你从哪里弄来的?"看到糖,周恩来果然很高兴。

"小王给的,她说是你爱吃,让我带把回来吃。"

"我怎么就要特殊呢?应该拿的礼品,我们不是都有了吗?"周恩来的脸色有点不好看了。

"不就是块糖嘛。"小张不以为然地说。

"问题不在于东西多少。别的旅客都有吗?没有,可我们有,这就是特殊!"

在紧接着这次"糖果事件"之后的一次飞行任务中,周恩来把张瑞霭叫到跟前,一本正经地说:

"瑞霭,你知道小王、小张他们为我搞特殊化的事吗?"

"你指的是那把糖吗?"

"看来你是知道的。我乘你们民航的飞机也是普通旅客,你们不要给我特殊待遇,那样就脱离群众了。你回去跟小王、小张她们几位说说,以后再也不要特殊对待我啦!"

这一次周恩来走了几个地方,最后从上海返回北京。

飞机停稳后,周恩来步下舷梯,走向早已等候着的"红旗"牌小轿车。卫士小张正往车上装行李(周恩来外出总是自带行李,他用别人的被褥睡不着觉),周恩来一眼发现行李中比去时多了一个红包。他忙收住脚步。

"小张,你倒是由小包换成大包了啊?"

"上海带的鸡毛菜。您很爱吃,就……"小张慌忙解释,连话都说不顺溜了。

"付钱了没有啊?"

"就这么点,顶多吃两顿。"

"嗯,又是白拿。算啦,既然已经带来了,回去算一算,记上账,下次去别忘了付钱给他们!"

周恩来看到小张总是带笑的圆脸布满了愁云,所以给了他一个台阶。从此,卫士们兜里多了一个小账本。周恩来到的地方,当地领导总是要送点土特产,但他们知道周恩来的脾气,而且卫士的路子也不通,就悄悄送到飞机上,让服务员转交,卫士无可奈何,只好让上账,下次付钱。

地方送的东西,并非一概收下,如果是上海的鸡毛菜、广州的荷兰豆之类的瓜果蔬菜,当然是不留也得留,否则就烂了,如果超过了这个范围,一律如数退还。

周恩来身为国务院总理,几十年来,他从未白吃公家一顿饭,白拿公家一块糖。张瑞霭说,我们耳闻目睹总理的廉洁作风,无形中自己也养成了不贪便宜的习惯,可谓"近朱者赤"吧。

还有一次,周恩来在北京饭店举行宴会,开席不一会儿,秘书拿了一份急件匆匆赶来,为了尽快处理这份文件,周恩来不等宴席撤下来,就在饭店要了一间客房。等那文件批阅完,周恩来才轻轻地舒了口气,但紧接着就咐咐他的卫士老张:"去结账吧。""怎么?我们用了不到一个钟头,还要交钱?"老张大惑不解,嚷了起来"这一个钟头,也许就有客人要住这间房呢,这不就让我们搅了他们的生意了?"

听周恩来讲得这么头头是道,老张只好去付钱。可北京饭店经理不干了,他直接找到周恩来:"您批文件也是办公事,怎么能自己掏腰包呢?"

"我还用了你们的厕所嘛。"

经理拗不过,只好作罢。老张按规定交了十五元钱,并开了张发票,留作周恩来下月工资里扣除的凭证。

周恩来一直住在中南海西花厅,那是一座老式的旧平房。由于多年失修,油漆脱落,墙壁乌黑,房柱破裂,窗户千疮百孔,天气冷时,不得不用旧报纸来裱糊挡风。

一次,《人民日报》记者金凤写了一条重要新闻,周恩来看过后说:"这个消息是否发表,还得回去请示毛主席。你和我一起到中南海去,在我办公室等着。"这时天忽然下起大雨。金凤在总理秘书办公室等着周恩来去请示毛泽东,忽然听到滴滴答答的声音,抬头一看,原来是陈旧的屋顶漏雨了。

秘书赶快找了一个旧脸盆,放在有裂缝的砖地上,盛接雨水,又找了一个旧脸盆,直奔总理办公室去了。当秘书空着手从总理办公室出来,金凤忙问:"总理办公室也漏雨了吗?"秘书点点头。金凤吃了一惊,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相信几亿人口的大国总理,还身居漏室呢!

由于房屋潮湿,周恩来常闹腿病。办公室和国务院总务部门,多次提出要修缮周恩来的住房,并拟定了修缮计划,但周恩来就是不同意修。他说:"这个条件比起延安的窑洞好多了。"还说:"我们经济条件还困难,又在抗美援朝,怎么能为了我花这个钱?你们想都不该这么想!"

1959年,趁周恩来外出,有关部门对他的住房和办公室作了一些必要的修缮。虽然这次修缮并不特殊,也不豪华;只是添了一些必要的办公和生活用品,但周恩来回来后,严厉地批评了工作人员,直到将地毯、沙发、窗帘、吊灯等,凡能搬走的都搬走,恢复了原来的旧东西,周恩来才进去办公。

他对主管这项工作的同志语重心长地说:"你跟我这么多年,对我的性格还不了解吗?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要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对我是最热悉的吧?你们花那么多的钱,把我的房子搞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你不是只听人说没什么,就只修了应该修的,其实不同的意见肯定也是有的。而且,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在群众中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些你为什么不想到?现在呢,我搬进去住吧,我心不安,我不搬进住吧,你们不安。你们这么搞对谁也不好啊。"

身教重于言教,周恩来的领导艺术是彻底实践这个原则的象征。

周恩来认为过好"五关"是做人的根本,1963年,周恩来65岁了,算是老年人了。当年对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进行多时了,然而党内外仍然出现一些不正之风的苗头,这使他内心感到很不安,于是就自己这一生的经历,作了一次小结。5月末,他专门召开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的会议,作了关于过好"五关"的报告,要求广大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认真对待,严格要求,一步步地过好"五关",才能较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责,把国家建设好。此后他还多次对知识分子、大学毕业生、民主人士和自己的亲属们,不厌其详地讲过这个问题。

过"五关"是周恩来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自我思想改造的必经这道。所以过好"五关"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

周恩来所说的"五关",第一是思想关。过思想关就是思想改造,是解决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问题,也就是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人是有思想的。想什么,就是个大问题。想得不对,做的不对,就会犯错误。怎么办?要一件件去想,一件件去实践,一件件去改正。这正是古人所说的"知过勿惮改"。事物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时代是不断前进的,思想改造就要求一件件去端正自己的思想。要做到不落伍,永远感到不满足,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时时前进;不然,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周恩来认为,过好思想关要联系自身的阶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士农工商学,甚至还有资本家,他们分别属于不同的阶级或阶层,人们的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一定的阶级关系,这种关系同时也反映在人们的工作环境和人们所接触的事物中。现代社会,情况就更复杂了。人的思想都受各种关系和各种事物的影响。思想改造就像空气一样,人人都需要。周恩来以自己为例说,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家庭,受过资产阶级教育,长期做过统一战线工作,同国民党、同美国都打过交道(当时同美国有关系,可能构成政治问题),接触党内外的人和事也很多,社会关系可复杂了。他说自己虽然已经成为一个革命者了,也算是几十年的老党员了,但是还不能说、也不敢放松思想改造。而且他还再三表示,愿意带头进行思想改造,过好思想关。他提出一个有名的、终生履行的口号: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的领导核心成员中,只有周恩来联系自己提出如此鲜明的自我完善的要求。

同类推荐
  • 洞察力

    洞察力

    本书围绕人的体貌神情、衣着服饰、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方面,教你如何从细节了解大局,从现象推测本质,从而一眼看透他人心。
  • 心如莲花静静开

    心如莲花静静开

    现代社会心理医生成为了热门的职业,心修类书籍成为了热门书籍,由此可知如今的职业男女的压力,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种高压的生活氛围,每天的情绪不停地在发生着的变化,浮躁、怒吼,以及各种难以言表的情绪,由此,在都市中的人们都需要这样一本温暖、恬静的心灵修养之书。《心如莲花静静开》从逻辑的角度来描写心灵净化过程,读者可以跟着本书的节奏来了解自己内心的不同,参照自己的内心进行改变,这正是本书的魅力所在。加上现代人对于自己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更需要一本禅静的书来引导他们释放内心的压力。《心如莲花静静开》就如同一股清水冲击着每个读者的心,同时,语言之中透出一种淡淡的“佛味”,让读者能感受到温暖。
  • 第一本职场转型成功学

    第一本职场转型成功学

    转型的人一般是遭遇职业挫折、对自己职业状态不满意或一心想做自己的人,笔者总结了十种需要转型的人。
  • 西点军校送给男孩的最好礼物

    西点军校送给男孩的最好礼物

    “时刻不忘维护荣誉”:“无条件服从命令”……本书选取了西点精神中最具特色的60个特质,结合西点名人的经典事例进行深入阐述,作为礼物奉献给男孩子们。
  • 高效能人士·123个好习惯

    高效能人士·123个好习惯

    本书汇集了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许多不起眼却很重要的小习惯。这些小习惯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不容易被注意到;二是作用不容忽视;三是很容易做到。养成了这些小习惯,可以使我们充分利用自己的点滴时间,提高效率;使我们积少成多,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使我们生活更富裕,身体更健康,心态更轻松……
热门推荐
  • 阴阳师之平安纪事

    阴阳师之平安纪事

    故事简介在繁华的平安京中,每当夜幕降临,躲藏在的妖魔鬼怪便出来欢聚一堂,惹是生非。每每这个时候,阴阳师们便会现身去封印那些魑魅魍魉。勇敢的阴阳师们在每天的战斗中净化了妖魔鬼怪们的心灵。现在,茨木童子和酒吞童子已经是挚友,烟烟罗和表弟食发鬼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好转,就连怨气极重的般若也扼制住了内心的欲望。每每竹林传来悦耳的笛声,是万年竹和辉夜姬正在合作。(故事内容纯属虚构)
  • 木心短暂的一生

    木心短暂的一生

    叙述一下,普通人的一生。你们就当一个笑话看一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冥罗鬼判

    冥罗鬼判

    一开始张宇是要考试的,可是他太累了,导致睡了很久。隔壁班班长是个女的,很好看,在张宇刚睡醒没穿衣服时闯进去了。然后他顶着两个熊猫眼走出门,发现自己看不透美女的命数。但他知道有很多厉害的人能掩盖人的命数,难道这个女的很厉害?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疼吗

    疼吗

    “这个系统是想让我受尽99种死法吗!!!”,宁宁仰天长啸。“不是的”“真的吗!?”“根据计算,最多只有49次”“……”“你说话能不能不要大喘气啊!!!”
  • 传奇三兄弟

    传奇三兄弟

    亲情、家庭教育类小说,讲述亲哥仨相邻而居28载,互不知哥弟就在邻家的传奇故事。早年成为孤儿的三兄弟,被三个省份的三个家庭收养。改革开放后,24岁的山利仁、山利勇同一天分别从黑龙江和陕西调回出生地——东部沿海的小城,与分别19年的27岁的大哥山利知成为邻居。山利仁的女儿山妮和山利勇的儿子山峡成为恋人。在山妮和山峡就要举行结婚仪式的前一天晚上,能证明山利知、山利仁、山利勇就是亲兄弟的证人和书证同时出现,哥仨得以相认,避免了近亲结婚的婚姻悲剧的发生。与此传奇故事主线并行着一条副线——着力描写这三个家庭两代人的性格形成过程。通过对这两代人所接受的各自不同的家庭教育的叙述,强调环境(尤其是家庭教育环境)在人物性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努力揭示“性格”与“命运”的内在联系。
  • 帝凰将妃

    帝凰将妃

    三十里烽火台,狼烟四起。她是玉为肌骨铁为肠,不系明珠系宝刀。驰骋沙场上,那一抹挥不去的嫣红丽影。他是敌国的太子,是众人眼中温润如玉的无双公子。他是俊朗的少年将军,并肩作战的情谊,愿随她纵马奔驰茫茫天涯边。他是绝色美男,一颦一笑国色天姿。是兴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爷,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才子。是前世修来夙缘结下今生,竟是爱了多少恨了多少,心碎片片含泪化情殇。究竟是谁渡化了谁,鸳鸯枕绣线断望着笑可惜,一曲终是人散尽。
  • 倾城之恋:绝爱王爷我不嫁

    倾城之恋:绝爱王爷我不嫁

    月黑风高,金碧辉煌的皇宫大殿却是灯火通明。她被他禁锢在怀里,不得动弹。他邪魅地勾起嘴角,手指划过她细嫩的脸颊:“洛洛,不如……让我要了你?”“王爷言重了,谁要谁……貌似还不一定呢?”她猛然推开他的怀抱,再用尽全力把他压倒在床上,脸上露出了倾城的笑容。特工重生古代,杀父剁母取亲心脏无恶不作,她,就是新一代古代传奇!
  • 轮回剑灵

    轮回剑灵

    落日的余晖下,一位单翅天使就这样抱着断翅的紫汐,一步一步的消失在众人的眼前。而这个众神的毁灭日,便是人们口中长说的---(诸神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