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780600000032

第32章 《明儒学案·甘泉学案》选读(8)

曰。正不欲其联比凑泊也。天高地下。万物散殊。散殊之中。必欲联比凑泊。是雕刻之化矣。只流而不息。合同而化是谓大同。圣人千言万语。天地千变万化。异者必不尽同。只要知同归一致之处。

圣贤地位。非可想像。只圣贤事。合下做得洒扫应对。可精义入神。

文章功名。闻见知解。皆足羁縻豪杰。故销市井富贵之习心易。销文章功名之习心难。销文章功名之习心易。销闻见知解之习心难。圣人精进。凡物不能羁绊。只是能放下一切好地位。都住不得也。

老氏以物为外。故有刍狗之喻。圣人合内外以成仁。本无憧憧之心。实有肫肫之仁。何尝如此。

庄子将感应为托不得已以养自然。岂若将感应为自不能已而任自然。故老庄以为自然者。圣人谓之矫强。

方今人良知天理之学。似说得太易。故人往往作口耳知解。全无实得。圣人发蒙在亨行时中。要之良知天理。可亨之道也。必须童蒙求我。初筮方告。谓之时中。

不然。非惟无益于人。抑且有乖于道。

程子曰。坐忘便是坐驰。所以坐驰者。因庄生不知学问。其言本出于老子杳冥忽之意。所谓心斋。乃斋其荡然无主之心。非明善之诚。知止之定。坐而入忘。盖茫然而不自知耳。

五福六极。气之不齐也。阴阳变化。其机莫测。圣人之心。真知阴阳消长之故。谓之知命。命不离乎气也。

胡五峰曰。居敬所以精义。朱子晚年。深取其言。

可见朱子居敬穷理之说。未尝分为二也。孔门以主敬为求仁。五峰又以居敬为精义。要之一敬立而四德备矣。

象山先生。每令学者戒胜心。最切病痛。鹅湖之辨。胜心又不知不觉发见出来。后乃每叹鹅湖之失。因思天下学者。种种病痛。各各自明。只从知见得及工夫未恳到处。监缝中不知不觉而发。平居既自知发。后又能悔。

何故正当其时。忽然发露。若用功恳到。虽未浑化念头动处。自如红炉点雪。象山胜心之戒。及发而后悔。学者俱宜细看。庶有得力工夫。盖象山当时。想亦如此用功也。

古人声律。非止发之咏歌。被之管弦。虚明之体。

合乎元声。凡言皆中律言也。六经之言。雍雍锵锵。诸子百家。则沾滞散。乱之音作矣。故孟子知言。非知言也。

知心声也。

问乐者心之本体。恐惧悲哀相妨累否。曰。乐者。

非踊跃欢喜之谓。无不乐之谓也。肫肫皓皓。为惧为哀。

皆真机也。初非一朝之患。加得分毫。何妨累之。有若以物欲之忧为忧。威武之惧为惧。及当惧当忧凝滞留着。则不特哀惧妨累。而肆乐沉湎。流而不节。亦甚悖驰君子之乐矣。

安土敦仁。中心安仁也。故感发处无非爱人。退之博爱谓仁。止道其用。

古人举先民询于刍荛。盖天下只有一个是。更不可增有一个是。便有一个非。消灭不得刍荛之言。是圣人从而是之。圣人之言非。蒙瞽庶人得而非之。若一有胜心。

则不特刍荛必增圣人已是之言。一有丰心。则不特圣人必丰偏智一隅之见。自此本然是非之度。几于凌夷。而学问家因之多事矣。

谢上蔡以觉言仁。未为不是。朱子病其说。又言敬则自能觉。愚意敬即觉也。但敬觉工夫最精。上蔡言儒之仁佛之觉则非。

人性全而物性偏。人心智无涯。故反危殆。物心智有限。故反近自然。人要持危而入于自然。只在存之而已。本体常存。私智无自而生。私智不生。便不害性。不害性。是养性也。神发智。智之凿处。为知诱人生而静。

不容说正感发时。常觉得便是主静路上工夫。

天德王道。王道无期必。期必便是计功谋利。尹和靖曰。如潦则止。如霁则行。何期必之有。

侍郎许敬庵先生孚远

许孚远字孟仲。号敬庵。湖之德清人。嘉靖壬戌进士。授南工部主事。转吏部。寻调北大计。与冢宰杨襄毅溥不合。移病归。起考功主事。高文襄不说。出为广东佥事。降海盗李茂许俊美。移闽臬。考功王篆修怨。复中计典。谪监运史判官。万历二年。擢南太仆寺丞。迁南文选郎中。请告补车驾郎中。谒江陵。问及马政。先生仓卒置对甚详明。江陵深契之。欲加大用。而王篆自以为功。使亲己。先生不应。出知建昌府。给事中邹南蒊荐之。迁陕西提学副使。擢应天府丞。以申救李见罗镌级归。起广东佥事。转广西副使。入为右通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日本封贡事起。先生疏言发兵。击之为上策。御之为中策。封贡非策也。其后朝廷卒用其中策。召为南大理寺卿。晋南兵部右侍郎而罢。二十二年十月卒。赠南工部尚书。先生自少为诸生时。窃慕古圣贤之为人。羞与乡党之士相争逐。年二十四。荐于乡。退而学于唐一庵之门。年二十八。释褐为进士。与四方知学者游。始以反身寻究为功。居家三载。困穷艰厄。恍忽略有所悟。南粤用兵。拼舍身命。毕尽心力。怠堕躁妄之气。煎销庶几。及过兰溪。徐鲁源谓其言动尚有繁处。这里少凝重。便与道不相应。先生顶门受针。指水自誓。故先生之学。以克己为要。其订正格物。谓人有血气心知。便有声色。种种交害。虽未至目前。而病根尚在。是物也。故必常在根上。

着到方寸地。洒洒不挂一尘。方是格物。夫子江汉以濯。

秋阳以暴。此乃格物榜样。先生信良知。而恶夫援良知以入佛者。尝规近溪公为后生标准。令二三轻浮之徒。恣为荒唐无忌惮之说。以惑乱人听闻。使守正好修之士。摇首闭目。拒此学而不之信。可不思其故耶。南都讲学。先生与杨复所周海门为主盟。周杨皆近溪之门人。持论不同。

海门以无善无恶为宗。先生作九谛以难之。言文成宗旨。

元与圣门不异。故云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此其立论至为明析。无善无恶心之体一语。盖指其未发廓然寂然者而言之。只形容得一静字。合下三言。

始为无病。今以心意知物俱无善恶可言者。非文成之正传也。时在万历二十年前后。名公毕集。讲会甚盛。两家门下。互有口语。先生亦以是解官矣。先生与见罗最善。见罗下狱。拯之无所不至。及见罗戍闽。道上仍用督抚威仪。先生时为闽抚。出城迓之。相见劳苦涕泣。已而正色曰。公蒙恩得出。犹是罪人。当贬损思过。而鼓吹出耀。

此岂待罪之体。见罗艴然曰。迂阔。先生颜色愈和。其交友真至如此。

原学

天然自有之谓性。效性而动之谓学。性者万物之一原。学者惟人之能事。故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为其能学也。学然后可以尽性。尽己性以尽人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而为三才。故学之系于人者大也。

天聪天明。非学不固。威仪动止。非学不端。刚柔善恶之质。非学不化。仁义礼智信之德。非学不完。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伦。非学不尽。富贵贫贱夷狄患难之遇。非学不达。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故先师孔子特揭学之一言以诏来世。而其自名。惟曰学而不厌而已。性之理无穷。故学之道无尽。学而不厌。孔子之所以为孔子也。然而三代以上。道明而学醇。三代以下。道丧而学杂。高之沦于空虚。卑之局于器数。浸淫于声利。靡滥于词章。呜呼。学其所学。于非孔子之所谓学也。其卓然志于孔子之学。不为他道所惑者。寥寥数千载之间。几人而已。乃其见有偏全。言有离合。行有至不至。择而取之。则又存其乎人焉。故学以尽性为极。以孔子为宗。若射之有的。发而必中。若川之归海。不至不已矣。夫然后可以语学。学之义大矣哉。(原学篇一。

学者既有志于孔子之学。则必知夫求端用力之地。

孔子之学。自虞廷精一执中而来。其大旨在为仁。其告颜子以克己复礼。最为深切着明者也。人心本来具此生理。

名之曰仁。此理不属血气。不落形骸。故直云克己。己私一克。天理具存。视听言动。各有当然之则。故云复礼。

一曰克己复礼。则无我无人。平平荡荡。万物一体。故曰天下归仁。己最难克。仁最难言。因循牵系。终身陷溺。

刚毅深潜。一日可至。故曰为仁由己。而不由人。出此入彼。即在身心之闲。其机至严。其用至博。故曰非礼勿视听言动。此孔门学派也。他如言敬言恕。言忠信。言闲邪存诚。言洗心藏密。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无非此理。无非此学。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焉耳矣。是故舍仁而不求者。昧其本心。不可立人道于天地之闲。不由克己复礼而言仁者。道不胜欲。公不胜私。而徒以闻见凑泊气魄承当。无强至于仁之理。知克己者。一私不容。气质浑化。

故功利权谋之说。非所可入。知复礼者。体用俱全。万理森着。故虚无寂灭之教。非所可同。修此之谓天德。达此之谓王道。此孔子之学。自精一执中而来。为万世立人极者也。学者于斯。笃信不惑。而行之不惰。其庶几乎可以语学也夫。(原学篇二。

学不贵谈说。而贵躬行。不尚知解。而尚体验。易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孟子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

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此其说也。是故性定者其言安以舒。养深者其容静以肃。内直者其动简。盛德者其心下。反之。而躁妄轻浮繁扰骄汰生焉。盖理欲消长之机。

志气清浊之辩。见于动静。徵于应感。如影随形。不可掩也。昔者虞舜鵩鵩齐栗。以格其亲。而好问好察。善与人同。乃见其精一之学。文王在宫在庙。雍雍肃肃。而无然畔援。无然歆羡。乃见其进止之功。孔之温良恭俭让。萃至德于其躬。而意必固我。至于尽忘。乃其学而不厌之实。凡古今圣贤所为师表人伦信今传后者。必以躬修道德而致之。断非声音笑貌之所能为也。故学者之学。务实修而已矣。珠藏而渊媚。玉韫而山辉。德聚于其中。而发见于其外。有不修。修之未有无其验者也。不修而伪为于外,与夫修之未至。而欲速助长操上人之心者。皆孟子所谓无源之水。易盈易涸。不可长久矣。故曰。君子之道。

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言忠信。行笃敬。

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诚伪虚实。判若霄壤。其理甚明。内辨诸身心。外证诸家国。学之终身。不至不已。斯学之道也。

论学书

中庸所谓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只在性体上觉照存养而已。但人心道心。元不相离。善与不善。礼与非礼。其闲不能以发。故闲邪一着。乃是圣学吃紧所在。学者苟知得善处亲切。方知得不善处分明。譬诸人有至实。于此爱而藏之。所以妨其损害者。是将无所不至。又譬诸种植嘉禾。无所容其助长之力。惟有时加耘耔。不为荑稗所伤而已。(答孟我疆)

白沙静中养出端倪。敬斋只说存养。曷尝有看见察见而说窰牾。盖中庸首章言不睹不闻。末章言无声无臭。

分明天命之性。不可睹闻。不涉声臭。而夫子告子张曰。

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颜渊自叙。如有所立。卓尔。又却是有所见有所立。此两者要须默识而神明之。道之在人。非优游散漫者所可入。必是凝精聚神。念念不忘。若有参前倚衡之见。及其与道契会处。原来声臭俱无。若存知见。便非道体。(答陆以建)

声色臭味安佚。自是天性之所不能无。不离乎气质者也。第是数者为性之欲。必其顺乎天理之当然。性通极于命。而后性不蔽于欲。故曰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等事。而谓之命者。何言君臣父子宾主贤否之际。遭遇不齐。天道之升降否泰。消息盈虚。虽圣人有所不能。必是以谓之命也。然仁义礼智。其性在我。随其时势所值。而皆有可以自尽之道。命责成于性。而后命不达乎天。故曰君子不谓命也。究而言之。命无二。性亦无二。但人于声色臭味之欲。恒谓之性生。于君臣父子所处难易顺逆之闲。多诿之天命。故孟子特伸此抑彼。使学者知所重轻云尔。(答朱用韬)

所谓天则超绝声臭。不涉思虑安排。然只在日用动静之间默识。可见此心一达天则。便有不安。加之于人。

便有不合。惟其当作而作。当止而止。当语而语。当默而默。一不达于天则。而后协乎人心之同然。知此。则性之面目可得而言矣。(答沈实卿)

所谓透性与未透性云者。不知从何处分别。为是见解虚实耶。为是躬行离合耶。为是身心枯润耶。为是论说高卑耶。易言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孟子言根心生色。面盎背。四体不言而喻者。此真透性之学。

若以知解怜俐谈说高妙为透性。某方耻之而不敢。翁更何以教之。(简罗近溪)

老丈以毋意为宗。使人人皆由。毋意之学。得无所谓欲速则不达者耶。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所谓诚其意者。只在毋自欺而求自慊。此下学之功也。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亦诚吾意而已。吾侪之学。

焉可以躐等乎。此理才有悟处。便觉鸢飞鱼跃。触处流行。而不须一毫安排强索之力。然到得与自己身心凑泊尚远。孟子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程子曰。识得此理。

以诚敬存之而已。识者默而识之也。识得便须存得。方为己有。时时默识。时时存养。真令血气之私。销铄殆尽。

而此理盎然而流行。乃是反身而诚。与鸢飞鱼跃同意。不然。饶说得活泼泼地。亦无益也。学者认得容易。翻令心中浮泛不得贴实。此即诚与不诚之介。不可不察也。凡吾侪平日。觉有胸次洒落时。感应顺适时。正是诚意端倪。

要须存养扩充得去。若作毋意见解。则精神便都散漫矣。(与李同野)

吾侪学问。见处俱不相远。只是实有诸己为难。能于日用工夫。更不疏放。真真切切。实实平平。不容意见盘桓。则此理渐有诸己矣。此学无内外相人己相。打得过处。方是德性流行。打不过时。终属私己。犹为气质用事。吾辈进修得失。涵养浅深。亦只验诸此而已。(与万思嘿)

入事自为简省。未尝不可。若不得省处。即顺以应之。洗涤精神。洒洒落落。无择相。更觉平铺实在。操舍存亡。昏明迷觉。总在心而不在事。(与邓定宇)

自心妙用。即是涓涓之流。亦即是汪洋浩大之海。

鄙意则谓须有凿山浚川。掘井九仞而必及泉之功。涓流浩海。乃其自然。不容人力也。

昔人学问。失之广远。故儒者反而约之于此心。其实要反约。又须博学详说而得之。非谓直信此心。便可了当是事也。(与王东崖)

知止致知。俱出大学。首尾血脉。原是相因。致得良知彻透时。即知是止。讨得至善分明处。即止是知。初非有本体工夫。亦非有偏全先后之别。古今儒者悟入门路。容有不同。随时立教。因病制方。各有攸当。政不必以此病彼也。(答胡礼仲)

格物之说。彼谓待有物而后格。恐未格时。便已离根者。此其论似高而实非也。若得常在根上着到方寸地。

洒洒不挂一尘。乃是格物真际。人有血气心知。便有声色。种种交害。虽未至目前。而病根常在。所以诚意工夫透底。是一格物。孔子江汉以濯。秋阳以暴。胸中一毫渣滓无存。阴邪俱尽。故能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此非圣人不足以当格物之至。(与蔡见麓)

鄙意格物以为神明之地。必不累于一物。而后可以合道。格致诚正。与戒惧慎独克复敬恕。断无殊旨。(与邓定宇)

博文约礼。道之散见于人伦庶物之闲者。文也。其本于吾心天然之则者。礼也。随事而学习之谓博。随学而反己之谓约。礼即在于文之内。约即在于博之时。博而约之。所以为精也。精则一。一则中。

与胡庐山先生论心性书

闲中披诵明公与李见罗所论心性两书。见我公诚心直道。无少迂曲。而见罗丈雄才卓见。确有主张。此皆斯文之所倚赖。书中大意。公则谓灵觉即是恒性。不可殄灭。

见罗则谓灵觉是心。性非灵觉。从古以来。知性者少。识性者多。二公论旨不合。只在于此。夫心性之难言久矣。

同类推荐
  • 新概念作文名牌大学自主招生录取者范本A卷

    新概念作文名牌大学自主招生录取者范本A卷

    十五年来,新概念作文大赛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精华,尤其其中的一些作者,凭借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上的优秀表现,被国内的知名大学录取。大赛也因此成为高考选拔人才有益的补充形式,为那些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子开辟了新的通往名校的渠道。本书收录的就是这些凭借一篇作文上名校的作者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或文笔犀利,或情感细腻,或空灵隽秀,或质朴绵长,表现出作者们卓尔不群的思维方式、丰富细腻的情感和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对于参加中考及高考的考生来说,本书可以当做作文“圣经”。对于喜爱青春文学的青少年读者,本书也是不错的青春文学阅读宝典。
  • 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

    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

    全面阐述了舆论监督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在目标、理念和实践意义方面与正义精神的高度一致性;分析了舆论监督作为现代社会的政治观念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冲突;论述了舆论监督之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义;揭示了舆论监督对于完善社会主义社会评价体系以及在价值传播系统中的作用;通过中西方舆论监督比较、舆论监督案例评析,试图解析舆论监督在促进中国法制建设、推进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探索舆论监督方法的规范化、合法化,从而寻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舆论监督模式,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法制体系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 网络学习:崛起、挑战与应对

    网络学习:崛起、挑战与应对

    本书对网络学习的形式、特征、内容、环境、影响、作用、全球化趋势以及我国发展网络学习的对策和战略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 兰州历史文化:重教兴学

    兰州历史文化:重教兴学

    本书依据兰州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基本特色,列出十二个专题,分别叙述了兰州的教育发展历史。
  • 成就幸福人生的根基

    成就幸福人生的根基

    学校要步入发展的快车道,首先得益于校长先进的办学理念,这样才能办出特色,才能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东关小学在张校长的带领下,认真践行教育局提出的“用文化凝心聚力,靠学研富脑修身”教育理念,立足学校实际,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具体化,内化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动,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从而探索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在教育同仁和社会中引起较大反响。本书中介绍的“三·一教育、六字教学法、三六生活教育”,形成了东关小学特色的课内外贯通的教育网络体系,它改变着学校的精神面貌,为师生的工作学习注入了高效、幸福的元素,也同时为学校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热门推荐
  • 小魔女的恋爱魔咒

    小魔女的恋爱魔咒

    你相信这个世界有奇迹么?奇迹中有人可以替你找来美好邂逅机会的咒语,同时能够让爱情运变好噢!那你相信么?真的存在可以让你提起勇气和力量的咒语、一举虏获他的心哦!如果你相信,那就快来跟我缔结契约吧,我可以教你你想知道的一切恋爱魔咒哦!
  • 崩坏的骑士

    崩坏的骑士

    我要把那些不美好改变,随心所欲的完成自己所期盼的事本书开局无敌,偶尔有一点小吃瘪路线:崩坏三——战双——待定
  • 栀棋的日记

    栀棋的日记

    大家好!我是栀棋,欢迎来到我的生活......你的人生又将是如何呢?
  • 一个凡人的都市修仙

    一个凡人的都市修仙

    他本摘星者,却下凡间来。他本灭世者,却在其后哀。他本骄傲者,失落何处埋?他就是凡人,一个平平无奇,普普通通的人,可又有谁知道?百年之后,他落下无限遗憾,放任太多,过于招摇,落下灭世之恨。就在灭世,他却意外的回到了百年之前,在这一世,他是否能弥补这一切浩瀚的遗憾?重登顶凡人?【四书齐聚,共待此篇】“世界最厉害的人可不是什么超人,大能。洪荒宇宙次元什么的,只不过是我曾经的玩具,世界上最厉害的人不过是凡人。”
  • 玉阶怨:清宫良妃传

    玉阶怨:清宫良妃传

    她,不是飞燕玉环,却征服了千古一帝,千古奇书《红楼梦》因她而有;那场腥风血雨中,雍正为了掩盖自己篡位的丑行,对她肆意毒骂,撒出弥天大谎欺骗世人;她,曾以为爱是如此简单,却不知为爱要被他活生生撕成碎片碾成齑粉也还远远不够;她原以为可以放手离去,谁知道仙楼之缘,却已经无力回头……欲望宫廷中,她该如何面对丑陋人心,是以恶制恶;还是追随真爱,地老天荒不悔……。
  • 六戒神王

    六戒神王

    苍云大陆有三缘三绝!三缘之地,有缘者王图霸业亦可期!三绝之地,九死一生万世公敌!道脉尽碎的陆萧从绝地奇迹生还,开启了险恶至极的强者崛起之路!六戒在手,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 曾经与否

    曾经与否

    当我们长大了忘了彼此了,悲哀被冰棺锁住,他是恶魔也是我们一切的原点,我们多了一个社会忘了一个青春,在忙碌的脸上写上沧桑和厌倦。我们的眼眸中有着迷惘,生活磨掉了我们的热血和锋芒。青春是一部悔书,悲哀是一条河流它掩埋了当年的山与海,我们躺在山坡上它慢慢向我们淹没而来......
  • 超类神探

    超类神探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警察,就要能破尽一切奇案。不管你是人是鬼、是妖是仙,只要犯了案,都逃不过我直面真相的眼睛。
  • 盛夏日光浴

    盛夏日光浴

    以解放前的上海为背景,一个像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地方,这个地方叫新城,故事的女主角是一个刚刚从国外留学回来叫做初夏的女孩子。
  • 天道吞噬系统

    天道吞噬系统

    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留一线生机,那遁去的一道便是变数。穿越后,王林偶得天道吞噬系统,不仅可以吞噬万物,还可以兑换功法、神兵、丹药、宝物等等,天地万物都可兑换。别招惹我,一不小心把你的神兵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