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844300000004

第4章 兵临城下山河怒,犬马声色黯然收

(一)苟且偷安

公元961年,李煜于风雨飘摇中登上了南唐皇帝的宝座。这对既无文韬又无武略,只会舞文弄墨的他来说,简直是历史的一个嘲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在帝王之家,他根本就没有选择的权力。此时的南唐已是穷途末路,国运正值风雨飘摇之际。而半个多世纪的大浪淘沙和优胜劣汰,北宋君臣被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注定要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在这个节骨眼上,莫说是李煜做皇帝,就是他的父亲甚至祖父在世时,也难逃亡国的厄运。统一是大势所趋,而南唐政权又不具有统一四海的实力,于是就只能成为统一的牺牲品了。

后人有诗云:“南唐天子多无福,不作词臣作帝王。”以李煜父子在词学史上的造诣,倘是在盛唐或北宋,那一定会自成一家,李氏家族的名望不会逊色于北宋的苏氏家族(即苏洵、苏轼、苏辙,三人均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但命运却偏偏让这对父子生在帝王之家,生不逢时,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尤其对李煜来说,历史将他推到安邦治国、经世济民的君王宝座上,更是强人所难。这番阴错阳差的安排,连宋主赵匡胤都为之感叹。李煜降宋后,赵匡胤曾经说过:“李煜如能用作诗的功夫来治理国家,又怎会沦为我的阶下囚呢?”

李煜继位时,南唐与北宋是宗主国和属国的关系。宋为主,南唐为辅,因此李煜继位后常常深感不安,度日如年、如履薄冰,生怕一不留神便得罪了赵匡胤。诸葛亮曾经在《出师表》中说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这种说法用在继位后的李煜身上,再恰当不过了。李煜虽然唯唯诺诺,毫无称霸之心,但还是会引起赵匡胤的不满,他常常咄咄逼人,发难于李煜,而李煜则敢怒而不敢言,唯恐自己一时言语有失,换来赵氏的再次兴师问罪,甚至兵戈相见。在这期间,李煜曾经缮写《即位上宋太祖表》,以表示自己无意逐鹿中原、与赵氏争天下,只求苟安的心意。此表语词谦恭,书写工整,通篇流露出李煜自甘寄人篱下的情感,全文如下:

臣本于诸子,实愧非才。自出胶庠,心疏利禄。被父兄之荫育,乐日月以优游。思追巢许之余尘,远慕夷齐之高义。既倾恳悃,上告先君,因非虚词,人多知者。徒以伯仲继没,次第推迁。先世谓臣克习义方,既长且嫡,俾司国事,遽易年华。及乎暂赴豫章,留居建业,正储副之位,分监抚之权。惧弗克堪,常深自励。不谓奄丁艰罚,遂玷缵承。因顾肯堂,不敢灭性。

然念先世君临江表,垂二十年,中间务在倦勤,将思释负。臣亡兄文献太子从冀,将从内禅已决宿心。而世宗敦劝既深,议言因息。及陛下显膺帝箓,弥笃睿情,方誓子孙,仰酬临照,则臣向于脱屣,亦匪邀名。既员宗祊,敢忘负荷。惟坚臣节,上奉天朝。若曰稍易初心,辄萌异志,岂独不遵于祖祢,实当受谴于神明。方主一国之生灵,遐赖九天之覆焘。况陛下怀柔义广,煦妪仁深,必假清光,更逾曩日。远凭帝力,下抚旧邦,克获宴安,得从康泰。

然所虑者,吴越国邻于敝土,近似深雠,犹恐辄向封疆,或生纷扰。臣即自严部曲,终不先有侵渔,免结衅嫌,挠干旒扆。仍虑巧肆如簧之舌,仰成投杼之疑。曲构异端,潜行诡道。愿回鉴烛,显论是非。庶使远臣,得安危恳。

李煜的卑词谦语,并没有换来赵匡胤的宽容。面对北宋的落井下石和步步紧逼,李煜只能忍气吞声。这期间,赵氏使出各种招数离间李煜君臣,并孤立南唐政权。在宋宰相赵普的协助下,赵匡胤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争方略,先后制伏了后蜀、南汉等地,一路捷报频传,矛头直指南唐。李煜多次修书宋主,声泪俱下,希望南唐能得以保全,可他的眼泪岂能软化赵匡胤进军江南、统一天下的虎狼之心?赵匡胤正是抓住了李煜这个弱点才软硬兼施、步步紧逼,直逼得李煜走投无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煜越来越感觉到亡国之日已为时不远。为了摆脱王朝末日这种“鸦啼影乱天将暮”的恐惧和烦恼,李煜终日借酒浇愁。在那万籁俱寂、残烛当照的漫漫长夜,他有了辛弃疾“酒醉醒来犹未醒”之感。但这种一味逃避的心态不会改变国破家亡的现实命运。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恐惧令李煜早生华发,虽正当壮年,却已容颜老去;风流尚有,而风光不足。在这样的长夜,李煜仍然不乏创作的激情,他写出了绝妙好诗《九月十日偶书》:

晚雨秋阴酒乍醒,感时心绪杳难平。

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飗竞鼓声。

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

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

除此之外,还有华彩词章《乌夜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一时期陪伴在李煜身边的便是他的红颜知己小周后。小周后与李煜可谓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她处处以女人特有的柔情和妩媚来宽慰久受国事折磨的李煜,使他感受到爱情的甘洌和甜美,这种柔情让李煜如痴如醉。小周后对李煜的温存和深情,像润物无声的春雨一般滋润着后主受伤的心灵,二人的感情在患难中变得更加深邃,更加坚定。

李煜这种纵情声色、无心国事的行为激起了众多朝臣的不满。他们之中有冒死进谏的刚毅之士,也有忠厚耿直的先帝旧臣。他们苦口婆心地进谏,李煜非但不听,反而对忠臣痛下杀手,致使很多南唐老臣蒙冤而死。李煜的倒行逆施使南唐的忠臣和正义之士最终与他离心离德。言路阻塞、枉杀忠臣,南唐国势每况愈下,这可乐坏了北宋君臣,他们觉得攻打南唐的时机已然成熟,赵匡胤最终决定举兵向南唐都城金陵进发。早在数年前,就有臣下向李煜进言,让他加强防守,巩固国防,但李煜只当是耳旁风,并没有采纳忠言。等到宋朝兵马真正兵临城下之时,李煜才领悟到大势已去,但一切都太晚了。

(二)兵临城下

北宋开宝八年(975年)腊月末,宋太祖赵匡胤终于发动了攻打南唐的战争。强弩之末的南唐君臣根本没有抵御的能力,只得将都城金陵拱手相让。李煜及其嫔妃、朝廷重臣一干人等都被带到一艘船上,押往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李煜君臣的亡国惨剧就此上演。

金陵城被占领的那一天,浓重的乌云笼罩着宫殿,层峦叠嶂的群山,沉甸甸地映照在这座城市的上空。国无君、殿无主成了南唐此时的写照。远处的秦淮河岸,寒风呼啸,江边泛起肆虐的波涛,好似那即将来临的兵勇,汹涌地拍打着江边的岩石,激起阵阵的浪花,波涛贪婪地侵蚀着江岸上的泥沙;又好似要将南唐君臣子民吞噬在茫茫的江水之中,不留一点痕迹。此刻的李煜站立在船头,他的身份已不再是南唐国主,而是宋主的阶下囚。往日的风光不再,威严全无,锦衣玉冠代之以素面衣衫,他怅然若失地凝视着这座在纷纷雨雪中渐渐隐去的六朝古都,十几年的帝王生活将他与这座城市紧紧地连在一起。但如今,人去楼空,江山不在,臣民何以为家?身为君主的他悲恸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却无力挽回,只能将自己的灵魂安置于了词章之中。

他望了一眼这座他曾经“虎踞龙盘”的城市,那昔日的琼楼玉宇只化作今日的辛酸之泪。回首自己为君十余年,不仅令先帝的英明扫地,还使朝政混乱,天怒民怨。他终于感到昔日那缠绵悱恻的宫廷仙境只是他暂时的苟且偷生,他曾妄想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但现实无情,身为无能的国君,他难逃亡国的命运。此时此刻,他已成为宋主的阶下囚。他深知此去凶多吉少,恐怕此时此刻便是自己与这座城池的诀别之时。诗仙李白笔下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歌咏友情的名句,但用在此时的李煜身上却也恰当无比。那滚滚东逝的长江水,流尽了李煜的帝王岁月,流尽了南唐君臣最后的气数,只留下降幡一片,消逝于水天之际。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此情此景在大约七百年前的三国时也曾经上演,只不过剧中的主人公不是南唐后主李煜,而是曾被辛弃疾盛赞的孙权的后人(辛弃疾的《南乡子》中写道:“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而制造这场变故的则是刚刚篡夺了曹魏政权的晋武帝司马炎。为此,晚唐诗人刘禹锡还曾经赋诗一首《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望着那滚滚而逝的长江水,李煜绝望地感到:与他一起成长的南唐,与他荣辱与共的金陵,这个他人生和事业的起点,如今就要和自己永别了,想到这儿,他百感交集,一字一泪地吟咏出了流传千古的《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就这样,南唐后主李煜被宋太祖赵匡胤俘虏,成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位具有君主和“阶下囚”双重身份的皇帝。那曾经辉煌无尽的石头城也成了他梦中的一座城,属于他的所有回忆都随着南唐王朝的灭亡而烟消云散。

同类推荐
  • 安禄山史思明评传

    安禄山史思明评传

    这是“隋唐历史人物”丛书中的一本,在唐代历史中留下骂名最多的大概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个人,二人以“安史之乱”而“名扬史册”。为传统的反面人物客观地立传也是史学界的重要工作。本书文史结合,史实清楚、文字流畅。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安禄山,史思明杀安庆绪,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弑史思明,都是极为血腥、极为残酷的历史。安禄山、史思明是唐中叶进行叛乱的罪魁祸首,二人不仅是同乡同岁同为藩将,而且同日发动的叛唐战乱,成为唐朝由盛变衰的转折点。通过本书了解安史之乱,认识唐朝统治者居安忘危的危害,历史意义极为深远。
  • 何澄(上)

    何澄(上)

    《何澄(上)》历述何澄留日学生活、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几个时期中何澄的作为。何澄坚持共和,主张统一,反对日寇,抨击汪伪,这是他一生的大节。作者苏华、张济用自然流畅、真实深沉的笔调记录了何澄的一生。本书是一本关于民国史的人物传记。作者苏华、张济用自然流畅、真实深沉的笔调记录了山西省灵石两渡村何家的代表人物何澄的一生。《何澄(上)》中几乎涵盖了晚清和民国众多名人,可以说每一章都是一个专门的学科,是一部超具史料价值的图书。
  • 读佛即是拜佛:地藏菩萨传

    读佛即是拜佛:地藏菩萨传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藏菩萨金乔觉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还是新罗国17岁的王子,在战场上带兵打仗,抵御倭寇。在登基成为国王之前,意外痛失好友,自此一蹶不振,整日游山玩水,不务正业。幸而在金刚山山顶遇无名老僧点化,浅尝佛门智慧,心有所悟,国王也不当了,转身出家,法名释地藏。
  • 杜月笙全传

    杜月笙全传

    杜月笙自幼父母双亡,沦为乞儿。为了出人头地投靠青帮头目黄金荣;献媚于黄金荣的大老婆桂生姐;镇压工人武装,杀害共产党人取宠于反动势力;上攀“天子”蒋介石;中靠军统特务头子戴笠;下用青帮、“恒社”等帮会社团组织……一步步登上了民国年间名噪一时的“教父”宝座……本书除了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杜月笙用刀枪、鸦片、赌器、官印、女人、金钱,凭借黑道势力发迹于十里洋场的过程;同时又客观的记叙了杜月笙在抗战时期不惧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坚持支援国共抗日、并清剿汉奸特务的业绩;描叙了他对蒋介石攀附、希翼、失望、离心的四个阶段;刻画了他从“教父”宝座上跌下来,客死在香港的结局。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中国古代爱国名人4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中国古代爱国名人4

    公孙丹是北海王国有名望的世族大家,朝中有人,州郡有势。董宣到任北海相后,因不明底细,误用公孙丹为五官椽(郡中武官)。一次,公孙丹家中造房子,请了一名卜卦的算命先生预测吉凶。哪知算命先生胡说八道并煞有其事地说:“以情理推来,住这所房子是要死人的。”没想到这一句胡言乱语却诱发了公孙丹的歹念:既要死人,何不找个“替死鬼”呢!于是,这个恶霸公然指使他的儿子杀死过路人,并把尸体放在新屋之内,以求消灾避祸。消息报到董宣那儿,他为之震怒,立即派人查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断然决定收捕公孙丹父子,枭首示众,以平民愤,乡里的百姓无不称快。
热门推荐
  • 上水铭心楼前传

    上水铭心楼前传

    一段兄弟之义,恋人之守,各色各样的故事。
  • 魔修狂徒

    魔修狂徒

    修仙界一代魔道巨擎御鬼老祖转世到都市。大爷心态,魔头本性,杀伐果断,报仇不过夜,坚信在绝对力量面前,什么阴谋都是无用的。唯一不会的,就是追妹子,前世师父没教过,这咋会?
  • 洛克王国之小薇

    洛克王国之小薇

    一个女生——小薇,在玩电脑的过程中,穿越了!来到了洛克王国,认识了许多朋友,也有一些冒险之旅。请翻开这本书吧!
  • 无影杀之玉蝶双飞

    无影杀之玉蝶双飞

    尘封多年的虐杀案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来去无影、神秘莫测的凶手又究竟是谁?密码天书般的笔记本,谁能解开其中的奥秘?轰动一时的夜狸猫案,有着怎样离奇的玄机?历史将真相掩盖在了黄沙之下,经过一番磨难,小小的翅膀能否撑起生命的重量破茧成蝶?禁忌之爱能否打破?同性与异性间又如何抉择?女儿心,最后情归何处?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年少不轻狂?本书取材自真实事件,不穿越不重生,很有可能被和谐掉,各位书友喜欢就点一个赞,不喜欢请大声说出来,您的评论可能会影响故事发展的走向,也是作者更新下去的动力,请大家踊跃发言,且读且珍惜。
  • 从斗罗的世界归来

    从斗罗的世界归来

    在这花花都市中,突然获得了斗罗世界唐三的各种技能,人生从此开挂。“不服?看我昊天锤的威力……”
  • 如何批评孩子才肯听

    如何批评孩子才肯听

    没有哪位父母敢说自己的孩子从没犯过错,因为那是不现实的。没犯过错的孩子,根本谈不上成长。可是,孩子犯错了就能成长进步吗?当然不是这样的,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帮助孩子以犯错为契机,增进对犯错的认识和了解,努力汲取经验,认真加以改正。只有这样,才能使犯错成为孩子进步的推动力。
  • 一穿越就超神

    一穿越就超神

    跟绯红女巫成了恋人之后,系统把李为传送到了《吞噬星空》的世界,从这一天开始,在两个世界里他开始了超神的生活。
  • 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人人网主页红人,治愈系作家卢思浩首部主题随笔作品。无论今天多么浑浊不堪,明天依旧会如约而至。你唯一能把握的是变成最好的自己。这本书讲述的都是一些琐碎的片段,身边真实的故事。一五一十地诉说,或者天马行空地做梦,使读者可以从中收获微小的、错综复杂的、细枝末节的感动,得到一种共鸣和安慰。作者以治愈的风格和平实的文字打造温暖的主题,让读者从书中得到慰藉。
  • 异路修仙

    异路修仙

    西方中世纪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上,隐藏着关于神灵的秘密。这个世上真的有神吗?或许有……或许没有……遥远的东方世界,有着飞仙的传说。一扇魔门被挖出,它连接着另一个世界。历史上唯一的神灵。他是人?还是神?永恒?还是毁灭?
  • 醉暮花间城

    醉暮花间城

    “我不是不爱你了,只是忘了我有多爱你,而在我一片混乱的时候,她刚好出现了。”“我这一生浪迹天涯,剑骑为侣,鸟兽为友,天地为家,她是我短暂的安身之处。”“罢了,我的人间烟火终于是别人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