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888100000024

第24章 (23)

公元前241年的联合抗秦失败后,秦国在战国后期的整个战局中确立了绝对的优势和主导地位。秦王政亲政后,接受了李斯灭六国的建议开始规划统一中国的大业。其总的方针是由远及近、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先北取赵,中取魏,南取韩,然后再取燕、楚、齐。此时正是大国争雄,秦、齐崛起的时代。当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属于高速发展期,采取的是积极向外扩张的政策。所以,赵国、魏国、韩国这三晋首当其冲成为秦国的猎杀目标。在这三者中秦王已经明确把赵国作为首选的攻击目标。赵国是六国中实力最强的。当日益强大的秦国把它作为吞并的对象时,已经是凶多吉少了。

然而作为当时国力强盛的赵国是不会束手就擒的,对秦是有抵抗和防范的。在其较量中也有过两次成功的外交。第一次就是那次“完璧归赵”

的故事。秦昭王知道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池来换。赵王犯难,如果答应了怕秦言而无信,不给城池,不答应,怕秦攻打。最后蔺相如出使秦国,用智慧堵住了秦王的嘴,没有受之于柄,也没有失去赵国的尊严。这是一次外交的成功典范。

第二次是公元279年,秦王约赵王于渑池相会,赵犹豫,不想去。

大将廉颇和蔺相如认为不去是懦弱的表现,有损于国体,让秦觉得害怕它。赵王在两位的大力支持下去了渑池,但去的同时也做了相应的准备,在赵国的边境上调动了大量的部队,蔺相如随行。

在宴会上,秦王酒后轻蔑地对赵王说:听说赵王喜欢音乐,请鼓瑟让我听。赵王忍气鼓瑟。秦国的史官们急忙记载:某年某月,秦王与赵王赴宴,秦王令赵王鼓瑟。蔺相如气愤有加,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音乐,请秦王敲敲瓦缶如何,以便大家一乐。秦王大怒,厉色拒绝。蔺相如不依不饶将瓦缶举过头顶,跪在秦王面前请秦王敲缶,秦王还是不肯。蔺相如愤怒地说:我在五步之内,就可以用颈血飞溅到大王身上!秦王害怕了,勉强敲了一下。蔺相如叫赵国的史官记下:某年某月秦王为赵王击缶。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秦是敌不过三晋的(《史记·六国年表序》曾记载“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说明如果当时这些国家能很好的团结在一起,是很难被秦国蚕食的。但东方文化的特点铸就了他们的命运。

他们都想做大,都不想付出,所以被秦国蚕食的命运是早晚的事。这一点和蒋介石领导的军阀如出一辙。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想坐山观虎斗,最后都逃脱不了被覆灭的命运。

我讲这个故事,一是说,赵国当时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已经准备和秦抗衡,以当时的实力赵国并不惧怕秦国。第二个意思是历史的记载者是有倾向性的,要加以分析。所以后人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完全可以根据相应的资料做大胆的推证。尽管不能确定“先秦半两”就是“行千金于赵”的确凿证据,但“受贿”与战争确实是有关系的。这是被大部分史学家认可的。如果申小锋说李俊杰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那一陶罐钱币是行贿的“罪证”,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翔实的理由说不是呢?当然这样说似乎有抬杠的嫌疑。那换一种说法,我认为,李先生这种质疑历史的勇气令人欣赏。起码李先生的推证为我们探究历史的真相提供了一种思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因为在之后的邯郸战役中,秦国利用贿赂赵国的权臣郭开成功地离间了赵国的战将司马尚和李牧。就像刘心武前辈在研读红楼梦的时候,用自己的观点分析了红楼梦背后的故事,引起了“专业红学”者的猛烈抨击,就是因为刘先生敢于用自己的观点说了自己的话,我以为刘先生用自己的方法和观点来研读历史,不应是什么大错。面对谜一般错综复杂的历史,完全可以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

二、赵国内部政治衰败也是长平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春秋末年以及战国初建时国内的政治充满了活力与生机。赵武灵王是强盛期,到了赵惠文王时期,国内的积弊和政治的惰性已经开始积淀,官僚成为赵国政治中的主导力量。上面列举的两个例子正是赵惠文王执政时期发生的事。如果当时不是赵国的国力强盛,蔺相如是不可能在那样的场合不卑不亢面对秦王的。到了赵孝成王时期,贵族已经开始专断朝纲,政治腐败已经露出端倪。赵国的名将廉颇、赵奢等人已经开始靠边站。在进行重大决策的时候,官僚集团的英才们被排斥,即使参与了决策,他们的意见已经不能再起到任何的作用了。在赵孝成四年讨论是否接受韩国所献上的土地这一重大问题的时候,只征求了平原君和平阳君的意见,对廉颇、蔺相如等人的意见已经不予理睬了。

申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蔺相如与廉颇能在数十年间让秦国‘不敢加兵予赵’说明蔺相如的谋略不同凡人”。蔺相如和廉颇充分能够展示自己才华的那段时日,正是赵惠文王执政时期,赵国的国力仍属于鼎盛时期。一个国家的强盛不是靠一两个足智多谋的谋士或战将就能让外来者不敢入侵的,还是靠雄厚的国力说话的。

秦将王龁准备进攻上党时,马服君赵奢已死,蔺相如有病在身,能与秦军作战的大将首推廉颇。就在这历史性的时刻,赵惠文王死了,昏庸无能的赵孝成王继位。秦国的高级幕僚范雎对秦王说:这是一个机会。

秦王:有机会就要把握。范雎:是不是可以让廉颇休息了。秦王:怎讲?

范雎:离间计。长平之战就在两人的密谋中拉开了帷幕。秦国已经敏锐地觉察到掠杀赵国的时机已经成熟。

三、具体到长平之战,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不难看出长平之战应该由谁负全责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2年。此战的爆发看似由于赵国接受上党而引起,实则上战国历史发展到赵孝成王时期,秦与赵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公元260年赵将廉颇坚守长平。开战之初,赵军失利。《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壁垒。面对秦军的凶猛进攻,廉颇只有采取坚壁以待秦的办法,阻挡了秦军凌厉的攻势,形成对峙状态。秦国束手无策,无奈使用间谍贿赂赵国的权臣,散布流言说:“秦国最害怕的是赵括,廉颇已经不是障碍,马上要投降秦国了。”应该说稍有头脑的人会分析的,何况是赵王,击中要害的是后一句:廉颇快要投降了。

这一点令赵王动摇。联想到廉颇屯兵长平,不战不退。他即使知道这是廉颇的一种军事策略,作为一个国王来说,面对强大的议论,不会不想到流言的另一面。这个流言制造者是谁?(史书没有记载。不像秦王政十八年,王翦用重金收买赵王的宠臣郭开,郭开散布谣言,最后赵王处死了李牧和司马尚。这一次记载比较清楚。)如果是秦国人用重金买通了赵王身边的权臣,这个人还不是一般的人,是在赵王身边能说上话的人。

要不然不仅听信谣言换了廉颇,而且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所换将领还是“秦军最怕的人”赵括。此时的赵国仿佛是一个木偶,秦国成为木偶的提线者,秦国怎么操纵,赵国怎么表演。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能说上话的人,还就是想让赵括去吃败仗的。不然无法解释,剩下的只有一种理由,就是赵国再没有比赵括会打仗的了。申先生说蔺相如谋略不是不同凡人吗?为何赵王不让蔺相如去指挥长平之战?还有个理由可以反证,那就是当时蔺相如是极力反对的:“如果以赵括为将,就好像用一根粗劣的木头棒去弹琴瑟一样。”蔺相如是谁呀?那也是赵王身边的明相呀。但是赵王就是不听。不光蔺相如反对,就连赵括的母亲也反对。赵王却毫不动摇地说:你别管,我决定了。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多思考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连普通人都认为赵括不能胜任此项工作,而赵王一意孤行?

这是不是赵王的错?表面上赵括是战争的指挥者,实际上,首先让赵括指挥战争就是错误的决策。这责任由谁来负显而易见。

再一个,赵王为什么换掉廉颇?是因为廉颇坚守不出,守而不战,这是其一。如果是这个原因换的廉颇,赵括到了长平后,他敢不出兵吗?

他不知道廉颇的亏吃在哪里?也许申先生会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说归说,廉颇不是将在外,不听赵王的,结局怎样?如果另外一个原因是,赵王听信了谣言,以为廉颇要投降秦军,这错也是赵王的。无论是哪个原因,都是赵王的判断失误和用人不当造成的。你说这账应该算到谁头上?在这里我还要加一句,之所以赵王急于让廉颇出击,一个重要原因是赵国国库的粮食已经告急,危机四伏不允许再打持久战了,赵王已经和秦军耗不起了。

台湾的着名历史学家陈文德在他的《战国两百年寡头争霸》中是这样分析的:赵孝成王的性格不像他父亲谨慎、低调的行事方式。他血气方刚的性格和极强的表现欲使他对父亲身边的大将颇有微词,认为他们保守、不积极进取。所以他接手权柄后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与赵括夸夸其谈的性格一拍即合,头脑发热换掉了廉颇。这样的分析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这时候,你看战争的对方。秦国听说赵括代替了蔺颇,立即悄悄地派武安君白起为将,以王龁为副将。请注意,攻打上党初是王龁为将,而这时却临阵换将。临阵换将不是兵家之大忌吗?其实这是秦国的一系列动作。并且秦国的指挥者命令全军:“如果谁泄露是武安君白起为将的,格杀勿论。”为什么?这是秦国的指挥者用尽了极大的心机要准备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这是秦国的军事谋略者打出的一套组合拳。可见,在战争的敌我双方较量的不仅仅是现场战争的指挥者,某种意义上是战争双方的主宰者。主宰战争的双方的灵魂是秦王和赵王,在战争的背后这是他们的较量。客观地说,秦国的智囊团高于赵国,赵国不是没有人才,但他们已经被赵王排斥在权力的中心以外了。

但赵王身边的这个人是谁?历史没有记载。如果算作笔者的无端猜忌,赵王身边没有这个人,是赵王的昏聩和刚愎自用。那么长平之战的主要责任者不是赵王吗?连一个普通的农妇都意识到赵括不能用,难道赵王再糊涂还不如赵括的母亲。在这个层面上,光凭这一点,我可以轻松地推翻申小锋先生把赵括作为长平之战失败的主要负责人。但是,且慢,历史并不是那么的简单,长平之战的失败,有着更复杂、更深层次的原因。

四、合纵连横是波澜壮阔的战国中后期的一种特有现象,合纵的失败是导致长平之战失败的真正原因

在战国时期有过多次的各国联合攻击秦国的例子,但往往因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是因为东方国家因为自己的不同利益和矛盾导致的。

秦国和齐国为了缓和当时的政治矛盾和掩饰他们的长远目标,经过双方协商,放弃称帝。放弃帝号不长时间,出现了一次五国联合攻击秦国的战争。赵国的奉阳君李兑是这次战争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实际上赵国始终把秦国作为心腹之患,也想和秦国抗争。当时魏国、韩国、齐国、赵国、燕国参加了这场合纵的战斗。

赵军失利后,赵成王问计于虞卿和楼昌,楼昌的观点是派人和秦国媾和,虞卿的观点是派使者带上宝物向楚、魏求援。如果楚、魏接纳了赵国使者,秦国必然会怀疑天下合纵。这样赵才能和秦国讲和。应该说这是一条合纵抗秦的妙计,如果当时赵国得到东方各国的支持,完全可以打败秦国。长平之战开展之初,楚、齐、燕也都派出军队,准备援助赵国。可叹的是赵孝成王并未理会虞卿的合理建议,而是和平阳君商讨派贵人郑朱入秦求和。楚、魏看到赵国抗秦的决心并不坚决,不再派兵救赵,以便惹来祸端。赵国失去了最后一次合纵的机会,赵国的灭亡也就是注定的了。

决定战争的胜负不仅仅是兵力的多寡,以少胜多的例子不枚胜举,但更重要的是经济实力的较量,后勤保障是战争胜利的基础。由于赵国的经济失衡,赵国的粮食生产落后于秦国,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时,粮草变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筹码。时间消耗着国家的财力,消磨着人的意志,长达三年的对峙让本来就不聪明的赵王频频犯错。

在赵国史稿中有这样一句话和申小锋先生的意思有相近之处:长平之战中赵括指挥之无能与失误,成为长平之战失败的直接原因。我不以为然。即使是把百胜将军白起换到赵国这一边,白起能打赢长平之战吗?

之所以白起能成为百胜将军除了个人的军事才能以外是秦国的强大国力作为后盾的。所以,以笔者的观点,长平之战的失败,归咎于赵括从表象上看似乎是对的,因为你是战争的直接指挥者。实则,深层次的、客观上的原因注定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处于失利的地位。就算你是一个杰出的指挥家,长平之战是难于打赢的。

其实申小锋先生文中的一连串的反问已经说明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如果赵括真是‘天下莫能当’的一员猛将,秦王会让他来做自己的对手吗?秦王会拿自己统一天下的霸业开玩笑吗?再退一步说,假如赵括真的是很了不起的大将,那么他指挥过多少战争,拔多少城?斩多少兵?

但是,历史关于赵括的记载只有长平之战。他的军事生涯只在短短的四个月间如昙花一现……”

这一连串的诘问问得好。那么,我要问的是,就这么一个简单无能的人,赵王用他对吗?是不是也再一次验证了长平之战的责任在于赵国的当家人?单归咎于赵括是否有些勉为其难?就像一个家长,明知道自己的孩子年龄小挑不了一担水,家长非让他去挑。结果水也洒了,木桶也摔坏了,孩子的腰也扭了。这责任由谁来负?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最后我要说的是,长平之战之所以为世人所诟病,是白起坑杀几十万降卒的行为,这种灭绝人性、惨绝人寰的举动是有悖于人性的。《铁血长平》电视剧之所以没有在央视播出,就是因白起这个人物的“一大功劳”。(当然也以目前国际社会的大环境有关,你想美国的虐俘事件在国际社会弄得沸沸扬扬,和长平之战的杀俘相比是小巫见大巫。《铁血长平》不能播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军事统治者的耻辱。)如果不是他将赵国的二十万士卒坑杀,这一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不会如此艰难地走向屏幕。但也就是他的这一举动,才使《长平之战》名震环宇,在世界军事史上“独树一帜”。站在尸骨坑前,你仿佛能听到那一堆森森白骨仍在诉说着自己无辜的冤屈。战争啊!人类的战争!你能几时休?白起经历长平之战后有文称大受刺激,以至再不能指挥部队作战。

同类推荐
  • 愿有人待你如初:细品红楼梦中人

    愿有人待你如初:细品红楼梦中人

    《愿有人待你如初:细品红楼梦中人》以现代女性视角来解读金陵十二钗,越过重重的考据,越过强加于她们头上的光环,写出她们的骄傲、辛酸和柔情,可以说既是“红楼注我”,又是“我注红楼”。这本书不胶着于考据,不拘泥于还原,而是试图走进书中和她们今古一相接,写出她们真实的人生况味。
  • 美国镜像

    美国镜像

    中国的学者、中国的视角、中国文化背景下国学大师,林语堂全面解析美国的历史、文化、思想……独特的方法和犀利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他眼中的美利,告诉你大洋彼岸的世事沧桑。
  • 文乾义作品选(随笔卷)

    文乾义作品选(随笔卷)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返回故乡、短暂者、雪里的树干、帽子、别处的雨声、今天将过去、小木屋、大理石情结、倾听、人类的故事等。
  • 宝珠

    宝珠

    《宝珠》辑选了古代小说中胡人识宝的故事,及现代流传的回回采宝的民间传说故事26篇,透过这些故事可以追朔回回先民的活动足迹,多角度地体察回回民族的独特气质。
  • 读一首诗,念一个人,恋一座城

    读一首诗,念一个人,恋一座城

    本书是针对女性读者中的都市白领、小资和文学青年所写,特别是那些钟爱文人雅事,有历史怀旧情结的读者所期待的精美读本。本书精心挑选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九座古城,由此划分九大章,时间上从秦汉到明清,地域上从金陵到洛阳,按照这样纵横两条线索,每章对应一座城,由一首诗展开,牵引出一段发生在此城的动人往事,或是才子佳人或是文人墨客。十分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名城、故都曾经繁华的历史。令众多读者虽不能至,却可心灵游览。整部作品的文笔尤其地细腻唯美,颇见才情,适合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在历史与诗意中享受无限美好的意境。
热门推荐
  • 灵兵战尊

    灵兵战尊

    玄兵大陆,以兵为尊。少年叶凡被贼人打落山崖,侥幸获得一枚方鼎融入体内,从此修为一跃千里,拳打恶狗,脚踢神佛,做那最强的无敌战尊!
  • 守望

    守望

    范康在《守望》中记述对国有企业改革、工会组织建设、职工权益保障、工会自身建设等方面的体会和思考,是他的个人见解,有的观点不一定新鲜,也不一定实用,甚至不一定正确,但他二十多年来坚持学习思考、笔耕不辍的精神值得称道。
  • 名侦探柯南之琉璃易碎

    名侦探柯南之琉璃易碎

    你说永远等我的话,在飘零,斑驳成了古文明北歌,古文明的灰烬,在苏醒、——安倍琉璃《名侦探柯南之琉璃易碎》与《柯南同人之伊生有你》不同的是,伊是穿越的,而这次的琉璃呢,是本身就生活在柯南世界的,二次元的世界太美好,我们永远都到不了,只能以文字的方式来祭奠我们对二次元的向往。不舍二元次、不舍琉璃,不舍我们心中的向往。这是一次全新的开始,请大家跟我以前一样期待琉璃和新一的故事(PS:琉璃易碎完全是按琉璃自己思想写的,属于改变极大的一类)。
  • 哎呦黄噔噔

    哎呦黄噔噔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默默的等待着你......
  • 两个幸运儿之东方默默篇

    两个幸运儿之东方默默篇

    本作有两名主角。其一:地球世界的许默默。其二:玄幻世界的东方玄。两个人分别在自己的世界因为某些事情同时死去,又因为地球与玄幻世界的奇妙联系而相互穿越同时重生。在玄幻世界重生许默默(东方玄)因为读过大量的不类型的玄幻小说,所以状态调整的很快,短短几天就融入了玄幻世界的人类社会。同时他也是本篇的主角:东方默默。东方玄(许默默)就不是那么好了。刚刚穿越的时候,因为地球上贫瘠的灵气,穿越后羸弱的身体,以及现代化都市生活的巨大落差打击差点失去了生的希望。幸亏许默默的身体里还保留着之前生活的记忆,所以到后来东方玄的生活也是挺滋润的。不过,这些内容会出现在本作的第三部作品《许玄篇》里,请期待着吧。书友们。
  • 中州麒麟志

    中州麒麟志

    我本一代麒麟儿,立不世之志,漫天神佛能奈我何?若阻我,天陷帝落,神不再神,魔不再魔!《中州麒麟志》盛装起航,重新来过,望请大家多多支持,EE在此拜谢!
  • 洋槐花儿开

    洋槐花儿开

    红尘熙攘,众生万相,刘明浩、苏伟晔内部以财务管理为基础,外部应对竞争者和管理者,企业在波澜诡异中跌宕起伏,他们并与李媛媛,谢芷嫣产生情感纠葛的故事。
  • 又三国争锋

    又三国争锋

    【主线】带着现代练钢术,穿越成两群镇民,建立东西两个国家、灭了南方一国,他们的子孙们更狠,搞出了隋唐盛世。【插曲】侧帽风流独孤郎,玉面入阵兰陵王。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贺拔岳:我这个兵王带出了几个很有出息的小弟:宇文泰当了北周皇帝,独孤郎、李虎、杨忠也混成八大柱国十二大将军。?宇文泰:我能成就霸业,全靠大哥贺拔岳栽培和众武川兄弟独孤信、杨忠、李虎等帮衬。?高欢:我被封为北齐神武帝。我与侯景、斛律金等都出自怀朔镇。我最初是干快递的!兰陵王是我孙子。我的孙媳妇冯小怜竟然玉体横陈。?独孤信:都说我是美男子。我的两个女儿成了隋、唐皇后,杨忠、李虎是我亲家。?李虎:我是唐高祖李渊的亲爷爷,李渊与隋炀帝杨广是娘老表。?隋文帝杨坚:我是杨忠的儿子,我立了大隋灭了南陈。我老婆是独孤皇后。
  • 竹马总裁爱青梅

    竹马总裁爱青梅

    七岁时,容屿被顾之于所救,可他却把顾之于的堂妹当成了他心头的白月光宠了十几年,甚至为了她还把顾之于当成试药的工具……一朝了解真相,悔恨不已,可是,当年就他的小女孩早就不在原地等他了……
  • 欢迎光临我的馨

    欢迎光临我的馨

    为你破例,为你沉迷,见到你的第一眼,我便期许了终身,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