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唐)杜甫
(一)
杜甫坚守长安、为求一官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失败和耻辱,令他心力憔悴。加上两个儿子的先后出世,杜甫对家庭必须承担更多切实的责任。因此大约在天宝十二年(753)第二个儿子出生不久,杜甫就将家眷都接到京师暂住,因为陆浑山庄既无人照料田地,所入也已不敷出,还要时不时受到乡里小儿的欺负。
然而,家人团聚的欢乐很快就被生活的窘迫驱散了。天宝十二年(753)8月,京城霖雨,收成十分不好,杜甫一家刚刚搬来,米价便一天比一天贵,根本买不起。朝廷出太仓米10万石,减价卖给穷人,杜甫不得不去购买这种减价救济粮。此时,他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贫民了。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天宝十三年(754)秋天,长安再次遭受水灾,霖雨积60余日,京城垣屋颓坏殆尽,物价暴贵,人多米少。然而就在这灾难接踵而来时,宰相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如何赈灾救难,而是如何巩固自己现有的地位。
当时,玄宗见连续下了两个多月的雨,不禁担忧起农民地里的庄稼来。可是,宰相杨国忠却没有及时向皇帝汇报真实灾情,而是取来好的禾苗献给皇帝,并说:
“虽然雨下了很久,但并不危害庄稼。”
玄宗虽然不信,但也不想多管。
扶风太守房琯要向皇帝汇报所辖地区的灾情,杨国忠竟然让御史官员来审讯他。这样一来,就再也没有其他官员敢提灾情的事儿了。
宰相对灾情视而不见,百姓们只能更加遭殃,杜甫所写的《秋雨叹三首》更是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景:
其一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其二
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
其三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在第一首诗中,诗人歌咏了他在前阶上看到一种植物决明,触景生情,由此引发出深深的感慨;第二首诗写久雨为害;第三首则自叹久雨之困,童稚无忧更反衬出诗人的忧心如焚。这三首诗具有一定的讽谏之意,表现出诗人很强的忧患意识,堪称“史诗”。
连年的秋涝,冬春又遇干旱,杜甫一家的生活简直是度日如年。《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一诗中描写的,正是当时真实的景况:
赤县宫曹拥材杰:软裘快马当冰雪。
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
南山豆苗早荒秽,青门瓜地新冻裂。
乡里儿童项领成,朝廷故旧礼数绝。
自然弃掷与时异,况乃疏顽临事拙。
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
生计难为,地冰苗荒,无奈之下,杜甫只好向交好的富家告贷或求援。然而,对于前途看起来十分黯淡的诗人,富家权贵与他的交情也变淡了。在这期间,潦倒落魄的杜甫可谓尝尽了俗人的白眼与嘲笑,这使他的心情常常限于苦闷忧郁的迷雾之中,难以自拔。
(二)
在长安无法谋得官职挣钱养家,杜甫不得不把妻子和两个孩子送到奉先(陕西蒲城)寄居,而他本人仍然留在长安。同时,他的舅父正任白水尉,白水是奉先的邻县,从此杜甫就经常往来于长安、奉先和白水之间。
到755年10月,除中间回了几次洛阳,杜甫在长安已经整整9年了。在这漫长的9年中,杜甫用尽办法,希望能够在朝中谋得一官半职,但除了失望还是失望。然而就在他已不抱任何幻想时,朝廷忽然有了消息:任命杜甫为河西尉。当然,官阶只有从九品。
当时的县尉,可以说是让一个有良心的诗人最难以忍受的职位。高适曾担任过封丘县尉,他用几句诗写出了县尉生活的沉痛: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封丘作》
杜甫在长安与高适重逢,当时还为他感到欣慰,因为他从县尉的职位脱身了,再也不用鞭挞人民了。而如今,他不得不重蹈高适的覆辙,去过那种逢迎官长、鞭挞人民的生活。因此,杜甫虽然生活穷困,虽然44岁还没担任过一个官职,但他却不假思索地拒绝了这个任命。
辞却河西尉后,朝廷旋即任命杜甫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任务是看守兵甲器杖等,管理门禁锁钥,职位是正八品下。当然,比县尉的官阶还稍稍升了一点。
杜甫决定接受这个官职。赴任前,他准备再到奉先去探视一次妻子和儿子。这个时期正是唐朝成立以来统治集团的奢侈生活与人民所受剥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的时刻。随着频年的水旱成灾,人民的生活日渐艰难,贫富悬殊也一天比一天尖锐。
杜甫在11月的一天夜半从长安出发。当时百草凋敝,寒风凛冽,他的手和脚都要冻僵了。如今他谋得这样一个小小的官职,可说是在长安9年内不断献赋呈诗所得到的结果。一路上,杜甫将这些年的生活总括起来,回想自己走过的大半生,不禁心潮起伏,百感交集。他想起自己在长安时内心常常出现的矛盾,他本来也可以像李白一样,遨游江海,潇洒送日月;但他关心人民,希望有一个爱护人民的朝廷。他把这个美好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所以他不甘心离开长安。
而如今,自己的头发都白了,身体也衰弱了,当年满怀壮志豪情,现在获得的职位却只不过是在率府里看管兵器。
想到这些,诗人的心中酝酿出一大篇诗来: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沈饮聊自遣,放歌颇愁绝。
——《赴奉先咏怀》
当杜甫快到骊山时,东方将白,不远处的骊山在晨曦中逐渐呈现出清晰的轮廓,诗人想起玄宗皇帝此刻正与杨贵妃等人在山上的华清池中尽情享乐,而百姓却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心中痛苦万分,不禁悲吟出这千古的名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赴奉先咏怀》
(三)
过了骊山之后,杜甫向北行走来到渭水。他准备乘坐官设的渡船从华阴转入洛水,然后逆流而上,奉先县就在洛水西岸不远的地方。
可是适逢大水,滔滔河水从西而下,高耸的波涛排山倒海,直逼而来,就像从陇西的崆峒山上直接倾泻下来一样。遇到这样的大水,渡船便改变了航道,杜甫无奈,只好又折回到泾渭二水的合流处,这里有东渭桥,可以通过渭水。
幸好桥梁还没有被大水冲垮,但由于波涛汹涌,支撑河桥的支架不时发出吱吱呀呀的摇动声。平时从没未将渭水当成一条很宽的河流,而此刻走在这摇摇晃晃的桥上,还真有些心惊胆战。但不论怎样,能够回家看一看,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同甘共苦,总是值得的。
当杜甫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家时,却并没有得到希望中的欢聚,反而听到了一片痛哭之声。原来,他那还未满周岁的小儿子刚刚饿死了!这让杜甫陷入到极度的悲痛之中。现在正值秋天收获的季节,况且自己还有官职,家中能免除租税徭役,竟然还发生这样无食丧子的事情,怎能不叫人悲痛!
连杜甫这样的家庭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何况那些普通的百姓呢?在极度的悲痛中,诗人推己及人,再次想到天下更多的百姓所承受的更为深重的苦难,他们所身受的痛苦不知道要比自己多多少倍呢!
草草地埋葬了小儿子后,杜甫便将自己从长安出发到奉先这一路的经历和感想写成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
这是杜甫的一篇划时代的杰作,无论是篇幅之宏大、内容之广阔,还是形式之精严、手法之超绝,在整个唐代、乃至整个诗歌史上都享有极高的地位。前人所写的五言古诗大多短小,只有杜甫的五言古诗沉郁顿挫,篇幅宏大,气势磅礴,为古代诗歌开辟了新的领域。
就在杜甫冒着严寒路经骊山,玄宗君臣在华清宫尽情享乐之时,安禄山已经在渔阳起兵了,只是消息还未传到关中来。从这一史实来看,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对于危机四伏、大乱将临的形势表示出了深刻的忧虑,堪称是这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的真实写照。
当然,杜甫当时也没有比其他人更早地知道动乱的确切消息,但作为诗人,杜甫却以其特有的敏感,预感到民族危亡、社会动乱即将到来。所以,这首诗中所蕴含的焦虑、痛苦、不安、忧伤的情绪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发展走势是相互吻合的。
对于杜甫的仕途来说,长安10年奔波的结局是悲惨的,他只谋得了一个正八品的微职。但对于杜甫的诗歌创作来说,这10年的成果却是辉煌的,他创作出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不朽的诗篇。
当杜甫从奉先县再次回到长安,刚刚到率府任职没多久,安禄山就率领叛军打到了洛阳。756年正月,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杜甫携家人离开了长安。
唐朝时代一场巨大的动乱到来了,诗人杜甫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创作上,都为描绘这段惨痛的历史作好了准备。而为了留下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诗人此后也经受了无尽的痛苦与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