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660400000009

第9章 大爱无疆(2)

汪老师替新生入学做“担保人”,打欠条,乃至最后垫得没钱吃饭,这些“笑话”学校领导是知道的,学校同事也早有耳闻。但他拿自个儿的工资去资助学生这样的“傻事”,都是悄悄的,学校的领导和同事很少有人知道,家境较好的学生也不知晓。今年5月,中央电视台记者到四中采访。因为来得突然,学校一点准备也没有。记者说要采访几名汪老师资助过的学生,学校领导一脸茫然,语文组的同事虽然“略有耳闻”,但不知道汪老师资助的是哪些学生。这让记者有些意外。“那就问汪老师吧,让他找!”大家把正在上课的汪老师叫出来,如此这般一说,汪老师拍着脑袋想了半天,竟连一个受助学生的名字也想不起来。记者于是就更奇怪了。怎么会呢,资助者竟不知道受助者的名字?有人给记者支招说,去汪老师班里问问吧,到底有没有就清楚了。于是央视记者就直接走进教室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之中,有受过汪老师资助的,请站起来!”记者说过之后,几名学生在同学们惊讶的目光中犹犹豫豫地站了起来。高二(6)班站起来的是吴晶晶、鲁红艳、卫明三位同学。他们告诉记者,汪老师每个月都给他们生活费,有的一百,有的一百五,已经给很久了。卫明读初中的妹妹擅长画画,但是家里供不起,汪老师也一并资助。卫明还说,如果妹妹以后考上了艺术院校,汪老师还会资助下去。

采访至此,再次面对一头白发的汪老师时,记者眼中已是泪水打转。

“学生是自尊心最强的人,在他们开口借钱之前,一定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不能拒绝孩子这最后的信任和希望。”汪金权这样诠释自己经年累月的善举。

从1988年调入四中到现在,22年间汪老师经历了七任校长。已经退休的第二任校长黄治咏,在四中当校长时住在汪老师的隔壁。他说:“我经常看见有学生跟他住在一起吃在一起,生活很难苦。我原以为是他的亲戚,真没想到只是他班的特困学生。这样的好思想,谁想的到啊……”黄校长说,汪老师的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之后,他看一次就流一次眼泪,他说他早就知道汪老师是个好人,是个特别了不起的好老师。我知道黄校长说的是肺腑之言。他儿子大学毕业后,原本分配到了县一中,黄校长却让儿子来到张榜四中,跟着汪老师当了两年学徒。黄校长的儿子回到一中后,成了学校的骨干教师。

第四任校长张常雨,在四中任职三年。他任校长期间,正赶上“全县上下迎普九、砸锅卖铁建校园”。当时四中正处在发展的低谷,全校仅有300多名学生。他是带着3000元校舍建设启动资金去上任的。在他的主持下,一场改善办学条件的硬仗打响了。为了解决长期困扰四中师生的饮水难题,张校长的第一个攻坚战是打水井。过去师生的饮用水是从附近渠道里抽取,既不方便,也不卫生。四中地理位置较高,井从何处打?要打多深才有水?退休多年的张校长至今想来还很激动。他说:“为了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我们打井都选在晚上进行。每天晚上,汪金权老师都来帮忙,在哪里打最好,打到岩石层再往下打,他跑前跑后,既出主意又出力。当时请了打井队,跟班负责的主要是校领导,汪老师是出力最多的两名教师之一。另一位热心人,是物理教师陈建雄。井打好后,我们又建了操场,修了校内水泥路。每次开夜工,汪老师都特别出力。”

提起汪老师,张校长还有话要说。“那时四中老师住的很差,每个教师的住房也就十多个平米,小平房,一人一间,吃饭,睡觉,办公,都在这间房里。我经常看到汪老师用板车回老家拉柴,板车是从附近熟人那里借的。那时我就看见有学生跟他住在一起。我以为是他亲戚的伢儿,一问,才知是他班里的特困生,年前死了娘,爹也住了院。汪老师是看到学生没有依靠,才带这孩子一起住,管吃管喝还管学习。”1998年秋,张校长离开四中,调到二中当校长。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张校长提起当年的汪老师,朝朝暮暮如在眼前。

第六任校长田铭生说:“在我当校长期间,汪老师为学生垫钱最多,有的学期把他半年工资全扣光了还不够呢!”

记者在四中采访,校领导初略估算了一下,汪老师拿工资助学不下10万元,几乎占去他工资的一半。这是对汪金权22年助学金额的保守估计。没有任何的白纸黑字可以证明这笔助学账,却有许多人愿意为他作证。

曾经是汪老师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回到四中与汪老师共事10年的语文教师戴鑫说:“汪老师借钱给学生,不要欠条也不记账,这个我们都知道。他何止不记账,大多数临时资助的学生,他连名字都没问,更没留下地址。学生借钱后多年不还他也从来不问一下。”化学教师汪文华说:“很多学生是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后,有的甚至结婚生了孩子,才到学校找汪老师还钱。有时汪老师把学生借钱的事忘的一干二净,还说学生是不是搞错了。”

在汪老师的资助下读完大学、后又考取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的学生汪洪奎,提起汪老师对他的十年助学,禁不住声音有些哽咽。他说:“汪老师的恩情,我这辈子都还不了!”

学生的问候是汪老师最大的快乐。很少去省城的汪金权一直记着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到武汉去开会,走到一条大街时,突然有个人走到他身边惊喜地打招呼:“汪老师!”他一看,原来是自己往年教过的一名学生。老师还是当年的慈祥,只是尘满面,鬓如霜。当年的学生已经长大,西装革履满面春风。每每想起这样的情形,汪老师就很有成就感。“走在武汉的大街上都能碰到一名教过的学生,多么令人意外又高兴啊!”

20多年来,汪老师那几间毛糙房子,总是住着班里需要特别关照的贫困农家孩子。无论谁遇上了难事,谁没钱吃饭了,不管是不是他班的学生,只要来找,汪老师每回都是有求必应。他与学生同吃同住,成为四中教师住宿区的一道风景。最多一次,汪老师家里住了8名学生。他把自己的全部空间和时间,都毫无保留地给了山区的孩子。

大别山里的农家学子,成了汪老师梦绕神牵的牵挂。随着岁月的流逝,汪老师负担日重,家里琐事常常丢三落四。但他却牢牢地记住了所带班级每位同学的家庭情况,记住了每位学生的音容笑貌和脾气禀性。只要进了他的班,每名学生在心中,都会占有一席之地。纵是十多年前的学生,汪老师还能清晰地忆起他们的名字,以及他们求学的故事。

汪老师家里最多时住8名学生(王万军摄)

2010年5月,汪老师在接受湖北日报资深记者曾祥惠的采访时,突然接到一个外地的电话。电话是他昔日的学生王辉从杭州打来的。王辉是从新闻媒体上看到有关汪老师的报道,得知县委书记为汪老师送了一部手机,好不容易从同学那里打听到了手机号码才打过来的。王辉家住大同镇,1990年从四中毕业,与汪老师有过一年师生之缘。大学毕业后,王辉到江浙一带谋求发展,已有多年没有联系汪老师了。他不知道汪老师还记不记得他这个学生。可当汪老师一听“王辉”这名字,马上就笑了。汪老师说:“王辉啊,我记得你!你不就是那个胖胖的,住在水库里的王辉吗?”采访中的这个小插曲,让曾祥惠老师感叹不已。

汪老师珍藏着一个小小的电话本,本子翻得都快烂了,上面记的全都是学生的通讯地址和电话号码。谁读大学了,谁考研究生了,谁毕业以后去哪里工作了,谁最近又给他写信或是打电话了,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家住刘河镇湾潭村的贫困学生王维,父母离异,他跟母亲一起住。孤儿寡母,生活艰难。后来母亲重组家庭。在母亲和继父的支持下,初中毕业后的王维完成了三年高中学业,却因误课过多学业受到影响,2005年参加高考未被大学录取。听同学说四中学费低,便在这年8月到四中复读,有幸进了汪老师的班。一年的复读生活,让王维永远地记住了汪老师。他记住了汪老师像亲生父亲一样的关怀和爱护。王维的村十分偏僻,直到现在还未通车。他到学校先要步行两个多小时,到镇上搭车到四中也有很远的路,途中还要转一次车。因此他在复读期间长年住在学校,并且很少回家。在复读的日子里,他和同学们常常来到汪老师的“陋室”,有时是来看书,有时是来吃菜。汪老师无论是买到新书还是从家捎来了疏菜,都会叫同学们去他家里。这样日子一长,同学们也就习以为常,把汪老师的家当成自己的家了。无论汪老师在不在家,他想去就去,因为汪老师的家从不上锁。

“直接把手伸到铁门里面,挂钩轻轻一拉,门就开了。”这个开门“诀窍”,汪老师班上的学生都知道。

2006年,王维考上了大学。大学学费一年四千元,这还不包括住宿费和生活费。开学报到少说也要5000元。王维家穷,只能借了。但把借到的钱和亲戚朋友送来的贺礼加在一起,还差2000元。思前想后,走投无路的王维鼓足勇气把家里的困难告诉了汪老师。汪老师二话没说,就把自己工资折上的钱全取出来,又问弟弟借了一些,凑足2000元送给了王维。

上学的钱终于筹到了!来的路上,王维本已作好准备,如果在汪老师这里借不到钱,他就不读大学外出打工。当他从汪老师手上接过2000元钱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鼻子一酸,差点溢出了眼泪。汪老师笑着拍拍他的肩,鼓励说:“王维,到了大学好好学习,不要辜负了你父母的希望!”王维激动地点点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大学期间,每年的寒暑假,王维不是先回家,而是搭车直接去了四中汪老师的家。“直接把手伸到铁门里面,挂钩轻轻一拉”,他就进了屋。洗手洗脸找水喝。“汪老师,我回家啦!”汪老师一听就笑了。“王维啊,什么时候回来的?家里有没有开水啊?没有你就烧。”王维不仅烧开水,有时还要把饭菜做好,之后就坐在房里看书,等着汪老师回来。

王维就读的是一所专科学校。三年后,他毕业应聘到江苏无锡的一家很有名气的国有企业。2009年春,他从同学口中得知汪老师家里也很困难,顿时百感交集。他给汪老师打电话,要把上大学时借的2000块钱还了。汪老师安慰说:“王维,你现在参加工作时间短,家里正要钱用,我的钱你以后再还!”电话那头,王维忍住眼泪,说:“汪老师,这钱我都借几年了,我就寄给您吧!”汪老师仍然不让王维还钱,王维说:“那我就让我娘给您送来。”王维的母亲年近六旬,体弱多病,怎么能够让她翻山越岭来四中还钱呢?汪老师这才答应王维通过邮局汇款还钱。

提起恩人汪老师,王维至今还很激动。“汪老师待我就像父母,没有他的帮助,我就上不了大学……”他在电话里这样告诉采访者。

2003年,四中有个痴迷文学的高二学生退学回家,梦想通过写作改变命运。这位学生并不是汪老师班上的学生。汪老师听说后,就主动找他交流看法。汪老师说:“通过发表作品而被特招的学生只是少数,绝大多数人还得通过高考上大学。”在汪老师的开导下,这位学生重返学校并住进了汪老师的宿舍。汪老师在学业上悉心辅导,在生活上细心关照。一年后,这位学生考上了大学。

说起学生,汪老师总是十分的自豪。22年来,他亲手培养了1000多名学生走进了大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汪老师的学生遍布全国,很多人成了行业精英和部门领导。

前不久,笔者陪同几位记者慕名来到蕲春四中,来到汪老师的家。

呈现在我眼前的,是教师住宅楼顶楼的“毛糙房”石灰粉抹的墙壁,水泥毛糙地面,十几平方米的客厅中摆放着一张中间裂了缝的旧木方桌,几条木凳。墙上挂着的一个石英钟,是屋子里最值钱的东西,那还是学校在交房时送给每个老师的礼物。卧室里没有衣柜,装衣服的只是两只木箱。酷爱读书的他也没有人们常见的那种镶着玻璃的书柜。床是长凳和木板搭起来的。厨房里垒着山里人家常用的柴灶,墙角堆放着他用板车从30里外的乡下老家搬运来的木柴。

这就是汪老师的“陋室”。

而即便如此简陋的居室,也并不属于汪老师。这房的产权属于学校。

汪老师生火做饭时被烟薰火燎的情景(朱熙勇摄)

唯一能够显示房屋主人身份的,就是卧室里几张板凳和木板垒起的两个书架,架子上全是发黄的书。上面摆放着汪老师视为宝贝的学生来信,还有他课余时间撰写的教学心得。

在汪老师的写字台上,还有一只牛皮纸档案袋。纸袋里,装的是汪老师从教以来的获奖证书。

《中国教师报》记者刘婷说:“‘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刘禹锡此话,似为汪金权量身而写。”

就在这样的斗室里,汪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备课、批改、读书、写文章。不知不觉中,眼角爬上了鱼尾纹,鬓角落下了白霜……

人的一生有多少个22年?

“汪老师,您后悔吗?”

这是很多记者目睹了“陋室”,看了汪老师的生存境遇之后,不约而同的发问。

汪老师淡然一笑,说:“我不后悔……”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会学专家冯桂林对汪金权甘守清贫、贫不易志的高尚情怀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汪老师以质朴的品格、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境界,感动了读者,感动了国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师德受到挑战时,汪老师以他的实际行动作出了有力回应。他为教师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为我们高扬了一面时代师德大旗,展示了一种高尚的教师情操。”

同类推荐
  • 蔡锷自述

    蔡锷自述

    蔡锷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他曾经响应辛亥革命,并在反对袁世凯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中,做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青年将领。他短暂的一生中,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本书的出版,有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的起源与进程,了解早期革命家们矢志不渝、无私奉献、艰苦卓绝的人生经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读物。
  • 出塞英雄——张骞

    出塞英雄——张骞

    2100多年前,在我国北方,有一个游牧民族,名叫匈奴。鼎盛时期,北起贝加尔湖,南至长城,东接辽河,西抵葱岭,天低野阔,一眼望不到边。可到了军臣单于继位后,事情却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一个年轻人从汉朝进入了匈奴的领地,他的名字就叫张骞。
  • 天下归心:周公旦

    天下归心:周公旦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对周公旦波澜壮阔的一生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历史背景,介绍了西周建国前后的历史事件,使读者在品味周公旦的经历的过程中,对中国古代历史及当时的社会、人文、经济、军事等内容也有所了解。
  • 知行合一王阳明

    知行合一王阳明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 大军事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军事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战争,也许是人类历史上变幻莫测的一种现象。正因如此,那些在战争中用兵如神的大军事家便令人惊叹和折服。他们的性格特点与战斗故事被人久久传诵。
热门推荐
  • 小鬼当家:别抢,爹地是我的!

    小鬼当家:别抢,爹地是我的!

    他是地下黑市的‘阎王’,习惯了黑暗里的一切。却在看到那双倔强的眼睛时,露出了趣味的笑容。于是,一元钱,他买下了她——林乐乐。林乐乐唯一的理想:十八岁嫁给他。她‘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只为了心中的信念:别抢,“爹地”是我的!
  • 萌宝宝,彪悍妈咪斗爹地

    萌宝宝,彪悍妈咪斗爹地

    她做梦都想不到,自己会因为两块“石头”被算计;失身?不要紧,只要能扳回一城,可是,为什么还带赠送附带品的?是的,失身,有孩子,这都不要紧,要命的是,为什么就连她的心都要背道而驰!
  • 写作与语言教程

    写作与语言教程

    本书是适应21世纪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而编写的新型教材。着力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写作能力。其特点是用1+1的形式结构教材的纲目,上编“写作技能”,下编“语言修养”,每编各有一个以实用为根本的知识系统,将语言运用与写作实践紧密结合,加强了写作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本教材适用对象为高校传媒类和艺术类各专业学生,以及广大写作、语言表达艺术爱好者。
  • 风逐红尘

    风逐红尘

    所谓江湖,只一场异常宏大壮丽的镜花蝶梦,倒不如尽兴饮一坛儿时父亲埋下的花雕女儿红,赏一夜清漠冷月,舞一晚刀剑狂乱。凄艳红衣化作纷飞的桃花,落在了他掌心的一滴朱砂。我们相识在刀光剑影的江湖,相遇在腊梅初盛的江湖,相忘在那年艳花凋落的桃林。(有耽美,有女主后宫,如果写得到番外估计全是腐要不就是女主死前死后的故事)
  • 再见把酒话曾经

    再见把酒话曾经

    她写尽悲欢离合,却唯独忘不了一个他他看透人情冷暖,却唯独看不懂一个她为了心中执念,她踏入全新的世界为了心中疑惑,他走进她的生活里“我只想看看你,别无所求”“人人皆为自己而活,我怎会信你”她知他不信自己他怕她看穿自己“不信也无妨,别赶我走就好”“收起你的心思,你什么也得不到”她笑了,是他会说的话他皱眉,她学不会生气“萧承谨,待你皇袍加身,我自转身离去”“墨凉,若出大门一步,你我此生不见”再见是多年以后她在等他,他在找她举杯邀明月,把酒诉衷肠他和她能否重头再来?
  • 惆怅人间我是客

    惆怅人间我是客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生平
  • 这是正常的明日方舟吗

    这是正常的明日方舟吗

    一本穿越进明日方舟的小说,内含大量克苏鲁元素,但还是基本是主角穿越进泰拉世界的故事,古神跟旧日支配者出现会随着深入这个世界先增多后边就看情况再说了。
  • 每天都想废了昏君

    每天都想废了昏君

    前世姜彬一朝错付惨死重生之后便知所有不及手里权势,她这一生只想护家人平安。至于皇上?不好意思,多子多福?本宫既然回来了,你就只能断子绝孙了!姜彬从回来就在想弄死这个这个昏君,但是弄死之后这个新皇帝怎么也有点往昏君方面发展呢?你来的时候是冬至,我无法想象你翻越了怎样的重峦叠嶂来到我面前。你微敛眉眼,不去细数那些过往,只说:我来迟了
  • 道有三生

    道有三生

    三生之幸,前世因,今世缘,未来果,只可惜我已不是我。
  • 源策

    源策

    作者很懒,并不想写简介。......“作者大大,写简介啊!”主角疯狂的摇着作者的头。“我是作者还是你是作者,信不信我让你变成妹子!!!”“不要不要,还是随你吧!我走了!”主角飞快的跑出了作者的房间,出门的时候还不忘说一句:“可是这样会没人看我们的书的。”“你管我!!!”修炼等级:练气。筑基。金丹。元婴。出窍。分神。合体。渡劫。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