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112200000009

第9章 天涯归客

——从巴黎到延安的陈学昭

郭楚伟

1927年6月下旬的一天。法国巴黎。

晨,空中飘起了蒙蒙细雨,薄雾笼罩下,巴黎城披上柔曼的轻纱,道旁梧桐树的枝叶在风中沙沙作响。摆臂颔首,一切都似有所准备,为一位远涉重洋来此“西方艺术之都”求学的中国女青年洗尘,并向她致意。

从上海到马赛,在海上颠簸了30多天,又坐了一夜的火车,几乎没合眼,实在太累了,一阵凉风吹来,她不觉打了个寒颤,有点站立不住,但心中却涌起了阵阵热流——

巴黎,梦魂萦绕的地方,终于到了!

羁留法国

女青年叫陈学昭,1906年4月17日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7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兄长们对她管制极严,动辄责骂、罚跪、饿饭。严酷的封建家教使她从小就养成了一种孤寂、敏感、倔强、反抗的性格。她不愿寄人篱下,要远走高飞。1922年,她孤身一人闯上海,插入私立爱国女校二年级学习,毕业后参加文学社团“浅草社”。接着,她又在安徽、海宁、上海、绍兴、杭州、太原、北京等地教书或写作,此间有幸与茅盾、瞿秋白、周建人、陶行知、戈公振、鲁迅等文化名人相遇相识,并得到了他们的许多鼓励和帮助。1925年,由北京南归,来往于海宁、上海、武汉之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好以卖文为生。家庭的隔阂、社会的黑暗,使陈学昭感到压抑、气愤、失望。她说:“我是一个流浪者!孤零漂泊的流浪者!天涯的游子,只有天涯的浪花是一生的伙伴。”因而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于1926年5月登上了去法国的客轮。

初到法国,受到童年好友季志仁的接待,在萌日路的金光旅馆租了个房间住下。

房间外的院子里有一家中国饭店,每天晚上,夜风送来阵阵祖国音乐,勾起陈学昭那游魂飞扬的思绪,寂寞、乡愁随之而来,竟至常常失眠。

不久,经季志仁介绍,她又结识了蔡元培先生的儿子蔡柏龄,三人常去那家中国饭店吃中餐。

季、蔡二人打听到巴黎近郊有所教会办的女子大学,可以住宿,收费不贵,陈学昭便写信报了名,想进去学习法文,借此了解一下法国的民俗习惯,尽快适应异国生活。但当她提着行李报到时,女校长却客气地问:

“就是您么?姓陈,中国人。”

“对!就是我,姓陈,中国人。”

“你的同乡说,您是康敏尼斯脱(法语音译,意为共产党员),我们这里不接受康敏尼斯脱的学生,您另找别的学校去吧!”

其实,陈学昭当时与共产党并无任何关系,事后得知,是两个留学的广东军阀的女儿造的谣,可能是因为她思想激进,一贯反对军阀统治的缘故吧。

很快,经联系,陈学昭又进了巴黎大学附设的法语补习学校,每天上午两小时的课,下午自己温习。

早上,她总是迎着清澈的晨风,经过有名的卢森堡森林公园,踏着夜露浸润得绒样的绿叶,呼吸着森林中浓浓的植物的气息,第一个到校。不觉中,以往烦忧的心情也渐渐朗然开来。

不料,她为国内《新女性》杂志写的一篇通讯在留学生中引起了一场风波,又带来了一些麻烦。

那篇报道中,她写及中国留法学生中的赌风与嫖风,女赌男嫖,不思进取,整日里打麻将、下舞场、逛妓院……连走路都在学时兴的舞步,穿着大裤脚飘飘荡荡,就像上海太太们新式的旗袍大袖口。文章招致那些不学无术之徒的愤怒,他们联名在巴黎大学散发传单,扬言只要碰见陈学昭,就上前围打,以报“受诬”之辱。

“打就打,还怕被打死不成?难道就不到中国饭店去吃饭了?偏要去!”陈学昭、季志仁、蔡柏龄看到传单后,气愤地这样说。

他们三人照常外出吃饭,也碰到过扬言要找陈学昭的人,但不见他们动手,甚至连骂也没有。

巴黎的秋天到了,满街满园的黄叶在晚雨中飘落,又在晨风中飞起,游子思乡的情绪也浓了。陈学昭的经济却有些拮据。

恰巧,她尊敬的戈公振先生到了巴黎,戈公振是著名的新闻工作者。陈学昭见了戈先生,谈了面临的困难,戈先生便介绍她为天津《大公报》驻欧特派记者,月薪120块大洋,可解燃眉之急。以后,陈学昭常写一些通讯报道,署名都是“野渠”或“式微”,以避开国民党的检查。她的文章,很受政府关注,常被扣压。有时,她也模拟男子的笔调和语气,使检察官们搞不清是谁写的。

但是,从1928年1月后,薪水没有再来,她写信询问,《大公报》副总编何心冷回信说,她二哥写信给报社,要求不要寄薪水给她,说家里给她找了个对象,促她回去完婚。陈学昭深感中国女子的命运掌握在旧礼教之手,封建思想弥漫于古老的中华大地,她不愿接受家里的安排,要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便从友人处借钱度日,拒不回家。到7月,终因实难维持,只好暂别巴黎回国。

先到家中,在二哥要求下,随他去见那个对象,谁知那人是个自卖自夸的家伙,对婚事并无诚意,令二哥大为懊恼。陈学昭在家里小住了几天,即去上海,在茅盾夫妇家住了两个多月,这期间在茅盾、鲁迅两位大师指导下写了不少散文作品。

1929年1月,过了年,陈学昭决定经西伯利亚再去巴黎。从上海出发,路过天津时,去《大公报》社结清了所欠薪水。在哈尔滨,从苏联领事馆办理了护照,踏上了西去的火车。

天气很冷,西伯利亚早为积雪所覆,沿途听到的只有单调的车轮声,但陈学昭的心已像春天的鹰,在空中翱翔,飞向巴黎。

她依然去巴黎大学的法语补习班学习,几个月后,转学到巴黎丰德奈森林的一处寄宿女子中学。这个学校同时接待外国人,学生来自法、德、意、英等七个欧洲国家。

校规很严,凡是男子,即使是亲人也不能进入女生宿舍,更不许学生在外过夜,星期天请假外出也得说明时间多少。校长是个50多岁的妇女,当学生请假时,她最严厉的一句话是“不可能的”。

季志仁、蔡柏龄常去看望陈学昭,但只能在会客室里见面。不过,陈学昭有时也能请假出来,于是三人便去校外的小河里泛舟,或进巴黎城看戏、看电影或听音乐。她感觉这是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在这所学校里,她既学习了法语,又熟悉了欧洲各国的民情,长了不少学识。

1930年12月,陈学昭在巴黎大学文科学院办了手续,正式上课。

半年后,她在里昂与一位学医的中国留学生结婚,不久又去克莱蒙城,一面照顾在此读书并养病的丈夫,一面到克城文科大学上课,听法兰西文学,由此结识了C教授。

C教授对东方文化很感兴趣,陈学昭就选一些中国的五言七言诗给他读,还教他写中国字。C教授劝陈学昭写一篇论文,得一个博士学位,而后留在法国工作,并介绍她与巴黎大学东方语言学院院长G教授相识,G也极力欢迎她写论文,而且最好是关于中国的词的论文。

此后,陈学昭一边学习,一边加紧论文的撰写工作。

1934年夏,论文完稿。秋,陈学昭去巴黎见G教授,G对论文很满意,并一再热情地劝她留在东方语言学院工作,但此时的陈学昭已无意在法国久留,她心中牵挂更多的是灾难深重的祖国及在国内的亲人。九一八事变后,她就时常购买法共的《人道报》,了解祖国的情况。

同年11月,陈学昭的长篇学术论文《中国的词》答辩通过,获克莱蒙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旋即于1935年初回国。

别了,巴黎!

别了,法国!

站在徐徐远离马赛港的海轮上,陈学昭向生活了八年之久的法兰西大地投去了最后一瞥!

初涉圣地

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陈学昭立即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跟踪、威胁,被迫转徙于各地。在无锡、上海、南昌、武汉、重庆等地,她耳闻目睹了国统区的黑暗专制、腐败堕落,强烈渴望摆脱这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1937年,国共联手,共抵外侮。有关延安的报道不断传来,那儿新鲜的生活吸引了陈学昭,在读了斯诺的《西行漫记》后,即决定去延安寻找新的生活。她找到了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向负责同志谈了自己的要求,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乘车经成都、汉中、宝鸡,抵西安。在西安八办歇息了几日,终于搭上了去延安的汽车。当初离开重庆时,黄炎培先生主办的《国讯》周刊总编孙起孟一再约她为《国讯》写特约通讯,以满足渴望了解陕北情况的人们的需求。为采访方便,给了她一张《国讯》周刊记者证。同行的有她的丈夫、孩子和一女青年。

大约在1938年8月4日,陈学昭第一次踏上了延安的土地。“像回到家里一样的轻松愉快。”她说。

在延安招待所,她向所长谈了此行的愿望:参观和访问。很快,所长便介绍她去见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富春。

陈学昭开始用一个外来人的目光打量眼前这个陌生而新奇的地方。每次参观访问,她都先去李富春处拿介绍信。参观访问时,常提出一些问题并做详细的记录,待整理好后拿给李富春审看,修改不实之处。她先后了解了延安的地理环境、生活氛围、饮食、名胜,还有老百姓、红军战士、中央领导、国际友人等,其中毛泽东、周恩来、李富春、成仿吾等人给她印象最深。11月底,她开始把所见所闻所感写成通讯稿,托人设法带到重庆,在《国讯》上发表。可只发了一篇,就遭到国民党的检查压制,不能再发表了。直到1940年,这些稿件才由香港北极书店汇集出版,题名《延安访问记》,当时对帮助人们了解延安的真实情况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这期间,她被安排到边区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担任了《文艺战线》编委和文协延安分会理事等职。但因照顾丈夫健康,一直住在边区医院。

半年多过去了。

1939年夏天,陈学昭突然发现左隔壁的两个窑洞里住着周恩来同志。周因骑马跌伤右臂,在边区医院养伤。

一日她写完稿子走出窑洞,在院子中看见了周恩来。他的右手臂被绷带系着,微笑着问她:“写得怎么样了?”

“很慢,一天才写几百字。”她带着对自己不满意的口吻回答。

“好嘛!慢慢写也行啊!”周恩来鼓励道。

没几天,周恩来身边一位工作人员走进陈学昭的窑洞,给她一只瓷杯:“副主席给你们尝尝。”瓷杯里有点大白菜,大白菜上面有两个“狮子头”。“狮子头”是周的拿手菜。经过几次接触,陈学昭从周恩来身上看到了共产党领导人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的品质,初来时的那种怕见领导的感觉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

冬天的时候,因家庭原因,一家人回到重庆。

随即,各种困难和打击接踵而至:找住房、躲空袭、设诊所,特别是男孩因病夭折,给陈学昭精神上造成很大的痛苦。

当时,宋美龄在重庆开了一个妇女训练班,搞些抗战动员工作,特邀陈学昭前去做报告。陈学昭便讲了延安妇女的精神风貌,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男女平等,获得了身心的解放,积极参加救亡活动等等。后来蒋介石夫妇又派人送了一张红卡请柬,请她去参加游园茶话会,她将请柬撕成碎片,投进了火炉。

令陈学昭深感愤怒的是,特务竟将监视点设在了她住房对面的一家咖啡馆,每次出去,都有不明身份的人徘徊在前后左右,她愈感重庆难以待下去了,遂决定再去延安。

她把这个想法告诉在重庆的周恩来夫妇,他们很支持。1940年元月,陈学昭与丈夫再次乘上了去延安的汽车。临行时,改了名,换了职业,把头发也留长了,为的是不让特务认出。

途中遇险

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盘旋了几天,来到了国统区与陕甘宁边区交界处的同官(今铜川市)。一群武装特务拥上来,将人与车统统扣留,实行男女分住。当晚陈学昭睡在潮而冷的泥土地上,为以防万一,她将缝在衬衣里的几张照片以及文凭、版税折子等可以证明身份的东西撕碎,塞进了头边的一个老鼠洞。

特务们审问盘查被扣的十几个人:姓名、履历、为何去延安……并劝他们回西安。每天早上,被扣的人还要集体接受“训话”。

一个晚上,陈学昭被特务单独叫去审问:

“你们里面有没有一个叫陈学昭?”

她不动声色地反问:“什么陈学昭?我们这些人你们不是都清楚么?”

“她是个写文章的。”特务补充一句。

她依旧平静地反问:“是女的?是男的?那我可不知道。”

特务见问不出什么结果,只好叫她离开。

18天过去了,每日都是无休止的盘问、纠缠、吵闹……

到了第19天,特务突然放被扣的人走,众人皆感不解。后来才知道,开车的司机是个地下党员,被扣其间,特务多次和他谈话,要他把车上的人送回西安,他都以自己是为人所雇,只知开车拿钱、替人完成任务而拒绝了特务的要求。特务没办法,就让他在街上转悠。他借机拦住一辆过往的我军卡车,将陈学昭等人的情况告诉押车的同志,让他们迅速转告中央,进行营救。中央获知消息后,立即将情况电告在重庆的周恩来,周恩来亲自与蒋介石交涉,蒋只好命令胡宗南放人。

获救了!又见到分别一年多的同志,又回到了红色的圣地,陈学昭觉得,自己与延安再也不能分离了!

新生

在延安,陈学昭逐渐将自己融入人民斗争的革命洪流中,以新的姿态出现在无产阶级作家队伍里。

1941年1月4日,文协延安分会举行年会,欢迎陈学昭和于黑丁、曾克等人从大后方归来。同年8月,在分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她又被选为候补理事。

但时隔不久,她与丈夫的矛盾日渐激化,缺乏情感基础的婚姻再也维持不下去了,最后不得不办理了离婚手续。对她婚姻的失败,周恩来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她“就是这件事情做错了,没有处理好自己的私生活”。她的心情也因此低落下去,常用一些自嘲自弄的口吻说反话,李富春多次劝她:“不要说倒话,别人会信以为真的!”在李富春面前,陈学昭几乎无话不说:童年、朋友、家庭、思想……在消沉的漩涡中,陈学昭沉浮了许久。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会上明确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号召作家积极转变思想,创作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有益于时代进步的好作品。陈学昭聆听了毛泽东的讲话,并在延安文抗后援会参加有关学习和讨论,与她同组学习的还有艾青、丁玲、萧军、草明、曾克等人。毛泽东特派胡乔木同志前去文抗指导学习工作。陈学昭说,当时,“在我的脑子里、感情上,为谁写作,有没有弄清楚呢?我承认,这问题我没有想过。”联系以前的创作实际,思考着新的文艺精神,这位曾以低吟浅唱个人情怨著名的作家,慢慢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里程。

5月23日,座谈会结束,到会同志一起同毛泽东合影留念。

同年冬,陈学昭被调到中央党报《解放日报》社做四版的编辑工作。

四版是个综合版,主要刊登科教文卫等方面的文章,组长是艾思奇,副组长是舒群。陈学昭与白朗、黎辛负责审看文艺和通讯一类的稿件,开始时,心中颇有些惴惴不安,时间一长,便觉自然了,还不时写一些短文补白。

报社的生活很艰辛,早饭是一个馒头、一杯开水,午、晚饭多是小米稀粥。延安,正处在抗战中最困难的时期。

不久,整风审干开始了,学文件、讨论、汇报思想……陈学昭向组织谈了自己的家庭、童年至今的生活经历,对以前的创作也做了自我批评,多数同志给了她善意的鞭策,特别是李富春、蔡畅夫妇给了她许多安慰,要她放下思想包袱,积极学习,她也表示要好好学习马列主义,改造好思想,清除个人主义。

1943年8月,周恩来夫妇从重庆返回延安。陈学昭去看他们,一肚子苦水倾泻而出,她向周恩来谈了自己的近况,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周恩来指出了她生活中的失误,又劝慰她:“好了!好了!不要再去想了!”并亲自下厨,做“杏仁炒鸡丁”招待她。吃饭时,周恩来夫妇又鼓励了她。

以后每次周恩来从重庆回到延安,陈学昭都去看望,在周恩来夫妇指导下,她阅读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马列书籍和《飘》、《简·爱》等文艺作品,提高了思想认识。

为克服经济困难,解放区军民响应党中央“组织起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广泛开展了大生产运动。陈学昭边工作、边劳动,什么活都干:捻羊毛、拔猪草、纺线线。在生产实践中,她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加深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联系。在《一个个人主义者怎样认识了共产党》、《体验劳动的开始》等文章中,她具体地谈了切身体验和思想上的收获。1944年初,边区召开第一届劳模大会,陈学昭采访了折聚英、李得奇、胡华钦等劳模,学到了这些人的精神。

劳模大会不久,陈学昭又被调到中央党校四部做文化教员。四部在文化沟里,学员尽是从前线调回的旅团级干部,边总结边学习。

四部主任是张邦英,文教科长是齐燕铭,组织科长是李天焕,陈学昭常与他们同桌吃饭。她这时患有严重的胃下垂和慢性胃炎,一次不敢多吃,很快又饿了,而食堂规定必须在食堂吃饱,不准将馍带到外面去,除非生病不能动,才可由同志捎饭。经申请特批,陈学昭可带一个馍出去。

1945年7月,对陈学昭来说是段毕生难忘的日子,经过不懈而艰辛的努力和组织上的考验,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这位曾漂泊天涯、上下求索的游子投入到党的怀抱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

9月下旬,受组织派遣,陈学昭离开延安去东北。1946年夏,因工作需要,第三次到延安,不久参加撤退,半年之后,再去东北。

延安七年,使陈学昭脱胎换骨获得了精神上的新生,她由衷地感慨:“我确实是个解放了的人!”

建国后,陈学昭先后担任浙江大学党支部书记、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浙江省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特邀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作协浙苏分会副主席等职。出席过第一、二、四次全国文代会。曾参加民主反霸、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等运动,并在茶区生活了六七年,创作出如《春茶》、《土地》等一批深受欢迎的文学作品。

1991年10月10日,陈学昭在杭州去世。她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包括她那坎坷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同类推荐
  • 民族铮骨:成怀珠

    民族铮骨:成怀珠

    成怀珠,又名成神保,1914年生于山西省蒲县仁义村,祖籍河南林县。其父成立志,其胞弟成怀德(又名成全保)毕业于保定军校,曾担任阎锡山“亲训师”参谋长。
  • 汉武帝传

    汉武帝传

    汉武帝刘彻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是一部兼具史料性与趣味性的历史小说,用幽默的语言描述了刘彻的一生。
  • 商圣范蠡

    商圣范蠡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彪炳史册的人物,或建功立业,或以道德文章传世,他们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杰出代表,后人以“圣贤”视之。圣贤者,民族道德的典范也,既是历史前进的伟大创新者,亦是历史烟尘沉淀下来的璀璨明珠。
  • 金丝小巷忘年交

    金丝小巷忘年交

    范玮丽作为杨宪益最后三年生活的亲历者,记录下了与杨宪益在金丝小巷的相处经历,金丝小巷忘年交主要介绍了杨宪益的生活情况及杨宪益对往事的回忆,用细节展现杨宪益的真实性格与为人品格,并融入了范玮丽与杨宪益作为忘年交的深厚情谊。
  • 达尔文——理性的“选择者”

    达尔文——理性的“选择者”

    《图说世界名人:达尔文(理性的“选择者”)》介绍了,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贝格尔号舰进行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热门推荐
  • 逃婚俏妈眯

    逃婚俏妈眯

    一纸婚书,一夜缠绵,珠胎暗结,于是,十八岁的她被迫成为二十八岁的他的妻。然而,她又岂会任他摆布,于是,包袱款款,大腹便便,她五次三番逃婚去也。
  • 30天从亚健康到健康

    30天从亚健康到健康

    随着社会压力的逐渐增加,都市中很多人都处于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之中。时间久了,很容易让人进入一种不健康的状态当中,也就是所谓的“亚健康”状态。本书就是一本指导亚健康人群恢复健康的保健书籍,书中全面介绍了亚健康这一新兴概念的定义、分类、危害和现状,并针对不同类型的亚健康状态予以详细的治疗指导。此外,还重点对当今社会一些最普遍的亚健康综合症进行了剖析,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快速治疗方案。本书内容翔实,涉及面广,能引起亚健康人群足够的重视,并早日行动起来,运用科学的方式迅速恢复健康。
  • 我的怪异世界与众不同

    我的怪异世界与众不同

    恐惧会让人丧失勇气,怪异会让人踌躇不前,不过对于我来说,所有非正常的发展都是令我喜悦的经历。我只是一个兴趣使然的“怪物”。——苏宪
  • 重生之飞云之上

    重生之飞云之上

    被女朋友劈腿?穿越了?“什么?穿越到了一个傻子身上?头顶苹果被绑在木板上,被当做箭靶?”“等等,这是什么狗血剧情!眼看着飞来的箭,不敢相信,我还要再死一次!”
  • 冥月蔷薇

    冥月蔷薇

    蔷薇绽放,命运,就掌握在你手中。敌人变为朋友,伙伴这个词,对于她,是陌生而又温暖的存在。母亲,还是伙伴?她不知该怎么选择。直到他站在她身边,直到他们站在她身边。争夺、对立,不曾想,你就是曾经“死去”的那朵黑蔷薇……22张卡片握在手中,审判者摘下红月下的蔷薇,你该如何走下去?
  • 神级系统掌域

    神级系统掌域

    末世降临,时代更变。强者为尊,弱者为食。而幕后的主宰竟然是系统,请看白修如何杀翻诸天万界,成为万界主宰。
  • 萌学园之为爱奋斗

    萌学园之为爱奋斗

    继打败暗黑大帝之后,虽分散,但都回来了!没想到,一个更大的危机将来临!冰诺娃,奈亚守护者的出现,意味着什么?暗黑女王和暗黑帝王要出现了!他,她是谁?“如果要牺牲!就牺牲我,不要伤害他们!”为爱奋斗!
  • 我把文字变现了

    我把文字变现了

    本书又名《我写的小说每个字都能变成钱》《由扑街作者到世界首富》网文扑街作者方子顾三年写了十几本小说,全部扑街。突然有一天,他脑子里多了一个系统,告诉他他写的小说可以变现了。每写一个字都能直接变成钱!【未签约前:每个字0.1元】【作品签约:每个字1元】【作品登上三江频道:每个字10元!】【作品被收入精品频道:每个字100元!】【作家等级到达LV2:整书金钱加成20%。】【作家等级到达LV3:整书金钱加成40%。】【作家等级到达LV4:整书金钱加成60%。】【作家等级到达LV5:整书金钱加成80%。】【作家等级到达大神:整书金钱加成100%!】【作家等级到达白金:整书金钱加成200%。】骚年!为了钱!努力码字吧!ps:本书开头部分被作者下了千年奇毒,功力低微者慎入!
  • 武夫之巅

    武夫之巅

    九州大陆,一些懂大知识的人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某个地方有个恶人谷,恶人谷关押着十个恶人。
  • 斗罗大陆之影流之主

    斗罗大陆之影流之主

    “如果重新来过,你会不会爱上我,比比东。”一个少年爱上了不该爱的人,杀了不该杀的人……生于暗影,死于暗影——李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