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196900000005

第5章 先秦易学流变析略(2)

第一,读《大象》之文,其与曾子之语相近。诸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大象》有“君子以反身修德”及“君子以恐惧修省”句;“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大象》有“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句;“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大象》有“君子以振民育德”、“君子以果行育德”、“君子以容民畜众”“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上以厚安下宅”。“曾子曰:君子爱日以学。”《大象》有“君子以朋友讲习”、“君子以常德行事,习教事”。如此等等。由此可见,《大象》之成与曾子有关。

曾子:曾参,字子舆,鲁国人,小孔子46岁,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在孔子弟子中享有较高位望,《论语》中凡称及曾参者均呼之曰“子”,并辑录了他的诸多言论,因而,曾子极有可能继承孔子“韦编三绝”的未尽之事,发扬孔子治《易》重在阐发义理的精神。

第二,《易传·系辞》言:“二多誉”、“五多功”。此“二”与“五”均指《周易》每卦之二、五爻位。因二爻处于内卦中位,五爻居之外卦中位,中者不偏不倚。而且,从每卦之爻象看,二、五爻位多呈现吉象,故《周易》具有浓厚之尚中观念。

而《小象》及《彖传》则集中阐发和揭示了《周易》的尚中意识。诸如:《小象》言:“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干母之蛊,得中道也。”“黄离元吉,得中道也。”“徐有说,以中直也。”《彖传》言:“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动而健,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命也。”“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故“中不自乱”,“中无尤也”,“中有庆也”。如此等等。可以看出,《小象》《彖传》必与《中庸》有其联系,而《中庸》者子思之所作也,宋朱熹言:《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中庸》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而子思者乃曾子之弟子孟子之师也,他作《小象》与《彖传》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借助《周易》来张扬孔子“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的思想。因而,可以认定,《小象》与《彖传》必出自子思之手。

有学者认为《彖》可能为子弓所为。子弓何须人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臂子弓。”但子弓有何《易》说史无详载,故笔者认为不足为证。

第三,《易传》诸篇中最为重要的当推《系辞》,《系辞》思想高深,义理广博,它融合儒道,兼及阴阳,是先秦学术融汇之巨作,从《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看,尽管其亦为融合先秦学术之著,但均与《系辞》不类。据学术界多数学者认为,《系辞》的作者可能是战国末期至秦汉间的田何。根据是《汉书·儒林传》的两则史料。《汉书·儒林传》言:“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庄。而汉兴,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子仲传淄川人杨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征官至大夫。……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又言:“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轩臂子弓,子弓授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及秦,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授者不绝也。汉兴,田何以齐田徒杜陵,号杜田生,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数篇。”以此认为此“皆著易传数篇”乃田何所为,而此“易传数篇”则为《系辞》。

笔者认为,从此两则材料中得不出《系辞》为田何所作的结论。其一,田何有何言论,史无详载。其二,田何只是《易》的传授者,还是战国中后期融合先秦学术的大思想家,史亦无说。因而,认定田何为《系辞》作者似嫌证据不足。

而据史籍所及,融合先秦学术思想者当首推黄老道家学派。事实上,从黄老遗作中却可发现其与《系辞》的相似处。《系辞》言:“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黄老亦言:“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系辞》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黄老亦言:“虚而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系辞》言:“一阴一阳之为道”。黄老亦言:“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993年湖北郭店发现楚墓竹简,其《大一生水》中“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沧热者,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与《系辞》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一脉相承的。而《大一生水》被学术界公认为黄老之作,可以看出,《系辞》之语言风格、致思里路、表述方式、思想内涵均与黄老如出一辙。可以认定,《系辞》当出于黄老之笔。

归上所言,《易传》并非孔子所作,而为先秦至秦汉间诸多思想家所为,它汇粹了先秦至秦汉历代思想家之思想精华。故《汉书·艺文志》言:“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从以上辨析可以看出,《易传》之文是围绕《易经》而发,没有《易经》就没有《易传》,《易传》是最古的《易经》注本。因而,读《经》必须借助于《传》,读《传》必须依赖于《经》,它们虽然是不同时代的产物,但它们之间具有直接的承继关系。《易传》诸篇的相继问世,本不与《经》杂,但文本《周易》事实上是《经》《传》合一。特别是《易传》之《彖传》《大象》《小象》与六十四卦及《文言》与《乾》《坤》两卦相杂,《系辞》《说卦》《序卦》《杂卦》附其后,二千多年来《经》《传》合一,殆无可疑。

因而,后世学者凡言及《周易》者均指《经》《传》两部分。至于《经》《传》合一始于何时何人,则向无定说。《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言为东汉郑玄所致,《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则认为是西汉费直所为,孰是孰非,尚无定说。概而言之,《经》《传》合一可能始于汉代,是汉人将《传》合于《经》中。

总之,《易传》诸篇的成书与问世,将古代易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而使《周易》由卜筮之书步入哲学殿堂,成为影响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周易》特别是《易传》之所以能够成为影响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以至于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它的积极作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易传》在其创作过程中融合了先秦儒、道、阴阳等各家思想和学说而自成一系,从而使其成为汇集先秦各家学说的思想宝库。

《易传》保留、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思想,此不必赘言,正因如此,汉以后,《易》一跃而成为六艺之宗,诸子之源,群经之首,充分表现了它与儒学的内在联系。正因为如此,秦汉以后,随着儒学的复兴与独尊,易学亦随儒学得以弘扬和发展,儒学也凭借易学而使自身的思想内涵得到充实和完善。本文主要尝试就易学与先秦道、墨、阴阳诸家之思想与《易传》之联系略述己见,以佐证上文所言的《易传》为先秦学术融合之著之观点。

首先,从《易传》与道家思想的关系看。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据《史记·老子列传》言,为“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吏。……居周久之,见周衰,遂去,……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老子的思想却深受春秋鲁《易象》之影响。《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言:“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明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说明春秋中晚期人们在利用《易象》进行筮卜过程中,已逐步将八卦归纳为数种自然物象,并依据卜筮之法对卦象与卦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判断。而这种以自然物象推及卦象的物象归类,以自然物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卦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表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知已开始由感觉上升为理性。

《老子》的自然哲学正是在这一认知背景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它从抽象思维的高度对自然界的内在关系及其普遍规律作了高度概括。在《老子》看来,《易象》卦象之间上下互动,纵横交错,反映出了自然万物“周行而不殆”的基本特征。而爻位变化,从初爻至上爻,又由上爻转而反下,体现出了自然界万事万物“物壮则老”的相互转化。因而,《老子》的“周行而不殆”、“物壮则老”思想体现了宇宙万物相互转化、变动不居的内在本性,这种内在本性用《老子》的话说就是“道”,而“道”,《老子》又将其命名为“大象”。可以看出,《老子》的“大象”与春秋之《易象》必有一定联系。可以说,《易传》之“蓍之德园曰神”及“物极必反”的思想取自《老子》之意。在《老子》看来,自然宇宙的化生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老子》以《易象》为出发点对宇宙化生过程的高度抽象。而《易传》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亦是取自《老子》之意。《老子》认为,“大象”之“道”,“万物峙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故“大象”之“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而《易传》之“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乾坤成列,易行乎其中矣”,“天地设位,易立乎其中矣”,“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亦是出自《老子》之意。《老子》强调,“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宇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易传》亦言:“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这道也”更是与《老子》有其联系。可以说,《老子》的思想是《易传》的思想渊源之一。

其次,从《易传》与墨家思想的关系看。据《庄子·天下》言,墨学为先秦四大显学之一。墨学的始创人墨翟,据史载,受儒学之教,出孔子后。《淮南子·要略》言:“墨子学儒者之业”。据《荀子·非十二子》《吕氏春秋·不二》《韩非子·显学》《淮南子·要略》《汉书·艺文志》等史籍所记,墨学的思想特征概为贵节、尚贤、崇兼、兴利等等。《墨子·鲁问》亦言:“子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喜音湛面,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而《墨子》的贵节、尚贤、崇兼、兴利等思想,均在《易传》中得到了体现。诸如《易传》所言:“天地节而四时成”“君子容民畜众”“君子……称物平施”“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刚上而尚贤”“崇高莫大于富贵,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履信思平顺,又以尚贤也。”“致远以利天下。”如此等等。均与墨学有其一定联系。可以看出,墨家学说亦为《易传》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

再次,从《易传》与阴阳家的思想联系看。阴阳观念早在西周初年便被提出,《国语·周语上》言:“伯阳父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以阴阳观念解释地震。《老子》有“万物负阴而抱阳”之说,到战国邹衍将阴阳与五行相结合,提出了五行相生,五德终始说。而《易传》虽不以阴阳与五行结合,亦不言五行相生,五德终始,但《易传》却把“阴阳”观念作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范畴,并以“阴阳”学说为基础,展开了对《易经》的全面阐释。众所周知。《周易古经》无阴阳之说,唯《中孚》九二有一“阴”字,即“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而独《易传》以阴阳学说阐释《易经》,且明确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把宇宙万物统统纳入阴阳矛盾流变的框架体系之中。以《说卦》看,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署为阳,寒为阴,昼为阳,夜为阴,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夫为阳,妇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刚为阳,柔为阴,伸为阳,屈为阴,如此等等。

可以看出,在《易传》看来,阴阳观念潜含于宇宙万物之中,宇宙万物无不体现着阴阳交感、阴阳互动、阴阳流转、阴阳互补的基本规律。故“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交而万物通。”“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署相推而岁成焉”。故“阴阳合德而刚柔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可以说,《易传》之阴阳观念,不是出自《易经》,而是吸收道家及阴阳家之阴阳思想并将其发展。

综上所言,《易传》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它是先秦儒、道、墨、阴阳等各家思想精华之荟萃,从而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经典以及中国文化史上最具权威性的大百科全书。

综观先秦易学流变的过程,可以清楚的看出:《周易》即从《易象》到《易经》再到《易传》,是往古圣贤和历代学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微阐幽的结果,其目的在于“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就是对宇宙大化、社会人生作出哲学的终极思考。宇宙万物生生不息,日日而新,而人为天地所生,同为阴阳所造。因而,人类生灵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故人应效法天地之德,合于万物之情。正是基于此,《周易》特别是《易传》提出了易学哲学的宇宙一元论,宇宙通变论,宇宙生化论,宇宙结构论等重大哲学命题,把天、地、人看成一个有机和谐的统一整体,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同类推荐
  • 孟子说处世

    孟子说处世

    孟子,被后人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书是《孔子说为人》的姊妹篇,作者通过对孟子思想的潜心修炼,联系现实,采撷了一些对人生具有指导意义和警惕句进行哲理性阐述,富含诸多的自我修炼的法门和为人处世的智慧。本书作者在阐述先哲慧语时,谨慎而又随性所致文中哲理性语言读之如醍醐灌顶,古今中外故事巧妙穿插,让你读来恍若与密友窃窃私语,与挚友亲切交谈,于随意中获益匪浅。
  • 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

    受益一生的北大哲学课

    本书撷取了许多北大先哲的精彩言论、真实的人生经历,并结合大量生动深刻的故事,详尽地阐述了北大人的生命智慧和人生哲理,体现了北大人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的智慧、博大、厚重与坚强。阅读本书,聆听大师们的谆谆教诲,汲取其人生经验和智慧,学会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多一些得、少一些失,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教是地地道道的汉民族的心灵救治良方.是漂泊无依的灵魂的精神家园。本书通过选取道家最为经典的故事.呈现丰富的道家智慧,揭示人生的种种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问里更新为人处事观念.助你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浙东学术(第二辑)

    浙东学术(第二辑)

    本书收录论文10篇,包括:古代政治哲学研究文《<唐虞之道>与王权转移的多重因素》,系统论述朱熹《家礼》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的《儒教仪礼研究的现状与课题》,主张摆脱从“心性论”的视域来研究孟子的《孟子性善论刍议》,何善蒙副教授所著的《荒谬:在加缪和庄子之间》,四篇以浙江学术为主的地域研究文和两篇与佛教有关的作品。
热门推荐
  • 不会在见再也不见

    不会在见再也不见

    年轻时,会不会因为一丝不确定的误会而分开,会不会因那不值一提的自尊心而和恋人从此分道扬镳,会不会明明还有机会挽留,却硬赌气不去挽留,或许你不会,可我会,所以我失去了,所以我再也挽回不来了。所以过去多年,我偶尔还会想起他,偶尔还会想起愿你与爱同在。偶尔也会想起那天的夕阳,那天醉熏熏问他,木文,你爱我吗?是一辈子吗?你会让着我,惯着我,宠着我吗?有天我不是你女朋友了呢?你答应我,这一辈子你只许爱我。
  • 当瓦罗兰遇上美漫英雄

    当瓦罗兰遇上美漫英雄

    一个穿越的灵魂带着名为“系统”的金手指在纽约生活的故事。本书又名《蔚的幸福往事》,《漫威英雄的光辉历史》,《谦逊懂礼的主角战战栗栗的悲惨岁月》书友群:539099459,喜欢水群的朋友可以加一下
  • 给马云一个团队,他会怎么管?

    给马云一个团队,他会怎么管?

    这是一本直接向全中国最牛团队取经的团队管理书籍。如何带好一个团队?这让许多中高层管理者、职业经理人感到困惑!尽管有很多书籍在向我们不厌其烦地传授带团队的方法,但仍无法完全解决带团队过程中诸多潜在而未知的新问题。本书将用直接简单的语言,以“像马云一样带团队”为视角,展现阿里巴巴这支神秘的团队,向广大读者诠释马云及其团队执行力的管理之道和创新理念。本书颠覆了传统经管书说教式的、高深莫测的管理理论,以马云日常工作中如何抓团队的简单实用语录为主线,用这些企业内部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和全新的不落俗套的幽默生动诙谐的小案例作为辅助,力图帮你解决管理团队过程中复杂棘手的问题!
  • 察颜观色

    察颜观色

    解栩抚摸着墙壁上的刻下的符号K“这已经是第十二次了。”老周松开缚在女人身上的麻绳,从她心口取下画有匕首的白纸。“老周你怎么看?”“老周,我们今天去哪?”“老周,接下来,我该怎么做?”“老周,换做你,又该如何?”“老周……”“砰!”一声枪声响起……“好吧,从今天起,所有的案子都由我一人来处理!”
  • 星际悠闲生活录

    星际悠闲生活录

    人有一双眼睛,用来认识物质世界;物质世界之外是更广阔无形的精神世界,人,应该怎么去认识?。林嘉绮收到一个外星人作为礼物,如何有效地使用完全无压力,她勉为其难赐地予其作为追随者的权利。可是,谁来解释一下,追随者奉献了精神还要奉献肉体到底是为神马?来了一个不够,居然还有无数多个在宇宙里等待!人数多不是关键,关键是好歹要保持人形啊兄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山不转水转

    山不转水转

    本书故事情节从几个高中生开始,可以算是引言部分,主要内容发生在后来的大城市里,内容包括爱情、警匪、阴谋、复仇等情节,刚开始几章或许让读者提不起什么兴趣,但是请花点时间和耐心,后面会有精彩情节等着你。
  • 重回七年前我又被宋老师套路了

    重回七年前我又被宋老师套路了

    (甜宠)穿越时光,为你而来。重回七年前,林音依然还是选择跟在大尾巴狼宋洐的身后,亦步亦趋,此生定不相离。只是,林音和宋洐在一起之后,没多久就被分手了。宋洐放出话来:分手就分手,我一点都不稀罕她!三天后,他提着大包小包上来敲响林家的门,林音开的门。“请问你爸爸在吗?”“不在!”“那你妈妈呢?”“也不在,别找了!”林音刚要关门,宋洐一把将门卡住,自己跻身进来,笑眯眯地,“不在正好,我来找你的!”林音还没有开口说话,他就急匆匆地开口了,“我错了,我不该提分手的。”(我还是很喜欢你,在你喜欢我之前。)
  • 我已经轮回一百世

    我已经轮回一百世

    楚墨九十九世轮回,可是总是差那么一点就成为至强,这一次第一百世轮回,竟然在一个被人废了经脉之人身上。那又如何,百世修炼,如此小困难岂能难倒楚墨,我一样要屹立在世界之巅。
  • 横扫天下之无垠帝国

    横扫天下之无垠帝国

    在广袤的欧亚大陆上,一个诞生与中亚地区的汉族贵族子弟秦启开始他充满权利和战争的一生!
  • 繁华尽落几时多

    繁华尽落几时多

    她是苏可儿,他是林禾铭那一年,她,18岁;他,19岁;花一般的年纪,花一般的青春年华这是关于几个年少轻狂的少年的青春成长故事,从年少无知走向成熟稳重,从最初的天真单纯走向人心险恶,长大成人,变得与曾经完全不一样,社会的无情与糜烂终将把他们的天真无知带走,把他们的美好带走,这不是风雨的洗礼,而是磨难。这个故事会有点悲情哦,这里小晞,希望喜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