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712100000019

第19章

【摘要】民族性是道德传统的灵魂,学校德育过程对民族美德的传承具有最基本的建设责任。但复杂的历史进程,使道德教育呈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学生反传统现象已是个不争的事实。本文揭示了德育过程中学生的种种反传统现象,并对此作了成因反思,最后用正反合的方法进行了价值审视。【关键词】叛逆灌输自主性道德道德意应能力1988年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巴黎发表了一个宣言,大意是说,21世纪的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足见我国文化传统具有的永久价值。事实上,我国有着丰厚的道德文化传统,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都很重视人生境界的追求,一种对个人道德和知识修养的追求。长期的积淀,使我们这个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具有深厚的扎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道德修养。但复杂而丰富的历史进程不可能不对时代的“感受器”——道德和道德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之呈现新的特点和趋势。长期以来,我们很少自觉地在文化层面上来思考道德教育问题,这实际上限制了我们对道德教育的全面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对如何承载道德文化的精神传统,以及在社会裸呈的多元价值趋向面前出现的学生反传统现象,应该说我们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至于有人将现在的学生一代称之为“新人类”。因此,每位教育者急需反省和思考,我们到底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德育过程中出现的反传统现象?让我们撩开这种现象背后的面纱,一起来咀嚼这个不大寻常的话题吧。

一、现象透视

从广义上讲,传统是指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包括习惯、道德、思想、制度等。作为道德文化传统,民族性是它的灵魂。但它是在实践中随着同化与顺应的不断调适而流动着的,因此,它既是古老的,又是全新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改成《品德与生活》(1-2年级)和《思想品德和社会》(3-6年级),其改革的价值取向,正在于让儿童道德生命的自由成长,获得最鲜活的生活土壤。但值得注意的是,道德是否能跟得上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毋庸置疑,道德教育中的反传统现象已是个不争的事实。

1.一种迹象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现在校园流行的一些语言:“我想做”“我能行”“我选我”已是学生使用频率很高的语言。从期初的班干部竞选,到各项活动的参与,直至期末的评优,我们的学生好像已经缺少了“自知之明”。他们总正视着自己的长处,说起自己的“闪光点”就让“对面的同学看过来”。甚至还要来点小小的夸大,给人的感觉不那么“谦虚”了。再看一些日常事例:课上发言,任你老师再三强调“要发言先举手”,“插嘴”的情况还是屡见不鲜;对老师“做完作业再参加活动”的告诫,他们还会提出“是否可以自己安排”的动议;即使在集体组织的“向游戏厅告别”的签字活动后,还是割不断他们与卡通和电子游戏的友情。听话和顺从的痕迹在他们身上已逐渐地在淡去。还有一些更令人惊讶的行为:小小年纪居然有胆略提出要换一个班主任;一边哼着“在我心中,老师最凶,天天把我关到六七点钟”,还随手在“校长信箱”中来上一份“投诉”;对老师说“不”已是司空见惯,而且往往在回避的时候,穷追不舍,让你觉得尴尬,毫无“师道尊严”可言。种种迹象表明,现在的小学生都特别“酷(COOL)”,似乎都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

2.一些现象我们还不难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当两个学生引起争端,

甚至扭打成一团时,就会有班干部或者其他同学向老师汇报,他们可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得很清楚,但从来没有自己参与解决争端的行为。被欺负的学生对没有同学帮助也觉得很正常,周围的学生认为向老师汇报已是深明大义了。即使是某个同学鼻子出血了,或者呕吐了,他们及时向老师反映就感觉尽职尽责了。在班级这个小小的“准社会”,学生对“带杠”的也从不得罪,据说是怕打小报告引来麻烦。还有一些现象也并不鲜见:有的学生在公共汽车上争抢座位,但在老师面前表现得谦让有加;在考试中弄虚作假的学生可能在老师眼中一直非常“诚实”;有的经常乱倒剩菜剩饭,对校园的果皮纸屑从来不屑一顾,却常常带着垃圾袋……现在的学生似乎都“懂事”了、“学会做人”了。

3.一幅群像纵观以上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小学生也并非毫无疑问地接受着传统道德的一切。他们既以独特的方式容纳、承接着传统道德的精华,生成着独一无二的个体,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诸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救人等这些曾经家喻户晓的故事对他们的影响已越来越小。他们面对丰富多彩的时代,往往感到迷惘和困惑,他们甚至不想从教师的两袖清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力量而步其后尘。在自相矛盾的精神世界里常常隐藏着与传统格格不入的东西,在道德行为上形成强烈的反差。有人说,他们永远想着这样两件事:“既被他们的同伴所接受,又想让他们的长辈触目惊心”。如果我们以此来勾勒德育过程中的学生群像,那么可以简而言之——一种个性化的叛逆。

二、成因反思

传统道德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积淀和文化心理的积淀,确实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心理基础,但它所包含的内容有其长短,我们总要有所继承、吸收,也应有所批判、摒弃。反思德育过程中学生的反传统现象,它既是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产物,也是儿童年龄特征和心理变化作用的结果。

1.一处误区也许是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命题揭开了探求道德之理性基础的序幕,我们对传统道德的承接,一直习惯以教条灌输的方式进行。“古老的东西总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就会受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房龙的话击中了传统道德教育的要害。我们总把成人的标准和方法强加给只是正在逐渐成长的小学生,把他们当成“包装美德的口袋(abagofvirtues),道德认识能力的训练根本上是把现成的道德习惯和道德准则“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和道德洞穴中。”由于道德的内容与小学生的经验无关,或为他们的行为所不及,他们势必对这些内容的合理性提出质疑。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马修斯在《哲学与儿童》中,讲了一段很有意味的故事:一个孩子因为另外三个孩子霸占了电视机,看不上自己喜欢的节目,就问妈妈:“为什么三个人的自私比一个人的自私好?”他诚然不知道道德是一种社会的共识,它的基础在于“约定”,“少数服从多数”是人类社会的数量法则,但我们能仅仅以为他只是幼稚吗?事实上,道德的认识靠言传推理是难以有效的,更多的要靠孩子的意会理解。可以想见,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他将会有更多两难尴尬,因为“真理还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由此可见,“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柯尔伯格)其直接的后果是:当我们把一次号召下轰轰烈烈的捐款当做道德教育成果时,学生面对流着鼻血的同学只会向老师汇报,自己却无动于衷;当我们把一次集体组织的清扫大街行动当做道德教育展示时,你会发现丢弃在走道上的果皮纸屑,多少学生熟视无睹;当我们把一次大型的学雷锋活动看成一种强大的道德教育力量时,那么多学生对扭打成一团的同学还是袖手旁观。因此,灌输的实质不在于内容而在于方法的不合理上,这种半生不熟的教育对学生的伤害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学生的种种反传统现象,实质上是一种对来自上面和外部灌输的反抗。

2.一条轨迹小学生道德发展变化的轨迹始终表现出浓厚的社会文化影响的痕迹和色彩。现代社会美丑对立、善恶并存,小学生缺少免疫力,属于易感人群,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导致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和层次性是十分明显的。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其重物质利益、重个体竞争、重效率讲时间的特性自然影响着成长中的学生,他们思想意识取向反映出来的双重性是很突出的。一方面,就传统道德的惰性力量而言,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无法与之割裂;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时刻面对成人社会的各种期望和压力,如家庭对他们的娇惯或苛求、教师的管束和训导,还有影视演绎的武侠传奇、网吧点击的灰色侵害、甚至动画片也渗透着暴力的诱惑。可以想见,当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辐射开来的时候,传统道德的简单接受与服从已无处置身。加上小学生心理上对新事物所具有的敏感性,使他们常常处于一种自相矛盾的精神世界里。他们既在课堂和班级中有追求个性发展、公平竞争、挑战自我的欲求,又在集体活动中呈现出道德水平下降,责任感减弱的现象;既在学习生活中有注重实际、勤俭自强的良好愿望,又有向往富裕的物质生活,平时随意浪费的思想倾向;他们既逐步形成着努力进取的观念,又暴露出缺少理想的问题。其间,或多或少地渗透了时代的影响,显示着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轨迹,他们思想道德的发展,必须带有社会和自身的特点。

三、价值审视

传统道德往往借助于主流文化而成为教育的权威,小学教育也确实必须对道德文化的传承负责,民族美德仍然是我们必须守护的基本原则。但道德是一种选择,它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处理社会生活的方式而不是盲目服从,学校道德教育对小学生有着最基本的建设责任。所以,也必须思考传统以外的道德和文化的价值。对学生的反传统现象,不能一概排斥,应当持有一种宽容精神。因为只有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人,教育从“人”这个主题上拉走,就失去了意义,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自己存在的基础,社会的需要,才是教育生存的根基。引起我们对学生道德问题的关注,也为我们开展实践探索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启示。

1.一块“盲区”我们已经看到,尽管传统文化强调正视自己的短处,但我们的学生已敢于夸大自己的长处,我们在传递“尊敬师长”这一美德的同时,也经受着与学生思想的碰撞、观念的交锋甚至行为的过招;尽管“师道尊严”比法律赋予学生的平等权利更有影响力,但我们的学生已经常向我们说“NO”。这些现象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价值隐喻:自主性道德是当今道德教育的鲜明特征。《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作者黄全愈博士提出了人的行为的“四区”理论(见图),用这个图分析学生的反传统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隐含的价值。

两元性和两重性“四区理论”图

人的行为具有两元性:人一方面有独立的“自我”,另一方面还要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因此人的行为既有“独立行为”也有“角色行为”。

人的行为又具有两重性,即“有意识行为”和“无意识行为”。

试以“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为例。第1区是本能行为;当学生知道听话是好孩子时,就意味着他开始进入第2区,尽管他不一定理解“好孩子”的含义,但他很可能乐于听话;当学生感受到听话确实能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孩子时,他就愿意遵循“听话和顺从”的有关角色期待和行为为准则行事而进入第3区;等到学生开始反思这一行为准则的正确性时,他才有可能进入第4区去“自主行为”。

我们欣喜地发现,德育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已涉足多年来素质教育的“盲区”,也是人的创造活动最集中的、充分展现学生自我的第4区。这将使我们以后的德育工作更具挑战性和选择性,也将使我们的学生最终从“他律”走向“自律”。

2.一项能力我们也看到,小学生道德行为上的反传统现象也有拒绝严肃教育、献媚流俗的需要、损害心灵世界的一面。他们不止一次听过“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但对受伤的同学居然袖手旁观;他们在保护环境的招牌下,对校园里的瓜皮果壳不屑一顾;更让人无法释怀的是,在老师“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教诲下,他们面对欺侮弱小的事件,自己做一个围观者还心安理得。审视这耐人寻味的现象,从教育的角度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只强调道德认识培养,忽视意应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德育往往难于形成学生完整的品德结构,以致造成道德人格的缺陷。而道德意应能力究其实质就是提高道德主体性的能力。学生如果仅仅具有道德认识能力,而无意应能力,就难于形成正确的道德态度,主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因此,对传统道德的承接,无论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同化还是顺应,都需要提高学生道德主体的能力(道德意应能力)。以“助人为乐”为例,要达成学生助人行为的产生,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且要求他对求助者需要有较高的敏感性。心理学家爱斯塔波斯曾经指出:造成人们在紧急状况下不去帮助他人的原因,经常不是出于恶意,而是缺乏道德意应能力。因此,我们对几千年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道德意应能力的培养必须成为这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一个课题学校德育过程中学生的反传统现象,使我们领悟到在传统道德文化的承接问题上持简单化、极端化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课题。

传统道德是活的文化传统,任何试图用单一的教条并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迫使学生接受的做法,都只会阻碍学生理智和道德的发展。所以,道德教育应是一种“开放”的教育。一则人们非常熟悉的寓言故事“龟兔赛跑”,我们试图让学生明白“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由于先入为主的理念,我们从未想过问题的另一面。当学生提出“为什么乌龟与兔子赛跑,而不比赛游泳?”时,我们是否从学生的问题中领悟到了最朴素的真理?我们是否感觉到他们正在将文化传统递给我们?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本人把道德问题作为开放性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况且,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也符合科尔伯格道德理论提倡的认识冲突法,真正让道德教育内容的价值接受学生理智的检验,就能在吐故纳新中求得发展。

同类推荐
  • 解码稻盛和夫工作律

    解码稻盛和夫工作律

    本书从目的篇、行动篇、斗志篇、原则篇、思维篇、领导篇、创新篇、性灵篇八个篇章,解析稻盛和夫工作的规律,为读者揭示稻盛和夫非凡的工作方法,以使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中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
  • 李宗吾传授的28堂生存智慧课

    李宗吾传授的28堂生存智慧课

    本书在深度挖掘李宗吾厚黑智慧精髓的基础上,通过精炼的要点链接和大量历史上的、现实生活中的、正面的或反面的事例,归纳出了28堂李宗吾的厚黑智慧课,诠释了立足社会、为人处世的厚黑智慧之妙用。
  • 人生何处不寂寞

    人生何处不寂寞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由来已久的盛筵。每个人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就是穿戴整齐走进来入了座。在这场不知自己会何时离场但永远都不会结束的筵席里,我们静静地看着有人来、有人走,但是没有人可以停留。恰似寂寞,让生命如此美丽。寂寞不是人生最精彩的部分,但却是人生最不可缺少的内容,而且正是寂寞成就了精彩,正是寂寞地付出,才让人收获了丰盛的果实。没有寂寞,便品尝不到成功的喜悦,没有寂寞,也难以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 情绪操控术:走出困境的心理策略

    情绪操控术:走出困境的心理策略

    本书仔细分析了生活中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及其引发的后果,结合了诸多生活中的实例,讲述了怎样去调整心态的一些相关理念和思想精华,以简单明了的语言阐述出一个个浅显生动的人生道理。
  • 人生三绝:我想,我做,我成功

    人生三绝:我想,我做,我成功

    孤独的夜行者常常听到身后的落叶上有沙沙的脚步声。这当然是一种错觉,因为威胁始终来自前方。他不过是成功地说服了自己去观察退路。其实,一只眼睛就够用了,第二只眼睛是让你确信所有事物都有深度。十年和一百年不同,一百年和千年万年是相同的。生命是一把尺子,可被丈量的是生活,其余是永恒。警惕你的幸福,唯有它能摧毁你。品格不是由你已经占有的东西决定的,恰恰是由你匮乏的那些东西塑造的。
热门推荐
  • 恋上极品甜心

    恋上极品甜心

    森甜甜,人不如其名!一个极品甜心闹翻天!欢乐的蓝颜红颜被迫同居在公寓不仅不能回家,而且乱糟糟的生活就此开始搞笑的同居生活也拉开了序幕,梦想变换不断的萌妹森甜甜大闹学院时而腹黑时而卖萌,林雨昂除了处理烂摊子估计也没什么用处森甜甜妹子遇见心怡男神,林雨昂该怎么办各种美男频繁上阵,林雨昂能否守护住森甜甜?这两个人欢喜孩子能走到一起吗就在《恋上极品甜心》欢乐又温馨的生活就此开始——终究有多少眼泪深埋其中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
  • 仙也空闲

    仙也空闲

    凤轻原名凤倾,是因为她娘希望她长得倾国倾城,谁曾想她娘不在的这几年凤轻像野草一样自由生长,她在瑶山除了吃就是睡最后横向发展,长得完全跟倾国倾城不沾边,于是改名凤轻,希望自己的体重像羽毛一样轻。凤轻在瑶山的日子就是走家串户,混吃混喝。突然有一天她爹觉得她的日子太悠闲了,于是叫她跟白泽神君学习佛经修身养性,跟百花神君学习礼仪好好当一个淑女,就这样她的好日子到头了。本文讲述的是一个黑莲花女主和一个白莲花男主的故事!
  • 谁是谁的四月天

    谁是谁的四月天

    转学的陆豆豆一心成为学霸,遇到第一任男同桌萧佐,两人互相看不惯矛盾升级。同班的莫松岩对豆豆暗生情愫处处维护,两人瞒着老师家长进行地下恋情。萧佐的态度逐渐逆转。莫松岩的背叛,萧佐的放弃,原来少年时代的爱情不过是水月镜花,所有的悲欢离合,所谓的地久天长,不过一个人的兵荒马乱。贯穿青春的爱与陪伴,时间终会告诉我们谁是你的四月天。
  • 男神养成:重生私生女

    男神养成:重生私生女

    她是母亲初恋的“私生女”,生父不问,乐的自在,却遭同父异母的妹妹陷害,一朝身死,携恨而归,重生于她人身上,看她如何扭转乾坤。他是母亲二嫁的“拖油瓶”,继父冷待,生母无视,活在世上如同空气。她的到来是他的机遇,抓住便是人上之人。拖油瓶+私生女,两人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细水长流的爱情,让我们拭目以待!
  • 异能者的游戏你要来吗

    异能者的游戏你要来吗

    简单来说,你们游戏的任务,就是活下去,游戏结束,你们就可以离开这里了。并且可以将你们身上的异能带出去,如果死了,那你们可真就死了,所以,异能者的游戏,你敢来玩吗
  • 无羁仙

    无羁仙

    草根少年偶然间闯入修真者洞府,运气逆天得到修真者遗物从此踏上修真这条不知尽头的道路。
  • 混沌七魄笑红尘

    混沌七魄笑红尘

    前言世间烟尘,繁花似锦。经几许轮回,梦舞妖娆。倾尽星辰至尊,笑尽千转百媚。是谁?又为谁、断魂衷肠?她,本混沌。随宇宙来而来,随宇宙去而去。亿万年寂寞谁尝?是谁?让她愿为之一笑,日月失色;是谁?使她滴落琉璃泪,星辰逆转。人有七情,哪个是她?梦有万千,亦真亦假?是是非非,尔虞我诈。她,本混沌。却偷尽所有人的心,只为她倾狂!
  • 人生是苦,苦就是福

    人生是苦,苦就是福

    看不开是苦,想开了是福。有欢喜心才合乎佛法,才合乎做人的意义。一个人在世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如果活得不欢喜那有什么意思?“欢喜”是佛法,欢喜是财富,有欢喜才能安住身心。如果做到欢喜?不管见到任何人都很欢喜,不管做什么事都很欢喜,不管在哪个地方都很欢喜,不管读什么书都很欢喜……能有越多欢喜,表示心中越有佛法,越有成就。保持欢喜的方法是:凡事皆生欢喜心。在本书中,星云大师具体而微地刻划出人间万象与众生实相,深入浅出的探讨世间的问题与人生的哲理,从家庭、工作、艺术、人际、生死等各个层面,分享了自在生活方面的智慧。
  • 张恨水作品典藏·小说十种:啼笑因缘

    张恨水作品典藏·小说十种:啼笑因缘

    本书为张恨水作品典藏的一本,主要描写旅居北平的江南大学生樊家树和天桥唱大鼓的姑娘沈凤喜之间的恋爱悲剧,同时又穿插了大家闺秀何丽娜对樊家树坚持不懈的追求,卖艺为生的关寿峰之女秀姑对樊家树的暗恋,军阀刘德柱仗势霸占民女以及豪侠仗义的关氏父女锄强扶弱等情节。该书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京味浓郁,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