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么多年的拼搏与奋斗,武则天终于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后,为了塑造好皇后这个品牌,武则天又进行了怎样的宣传造势呢?她是如何赢得满朝文武和天下百姓的信任?
衣锦还乡
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大清算运动之后,武则天的皇后地位基本稳固,于是她开始致力于打造一个模范皇后的形象。
为了超越当年横亘在自己进取之路上的那座大山——长孙皇后,早在武则天正式当上皇后的半年前,为谋求革命胜利,她就效法婆婆长孙皇后的《女则》写了一篇《内训》。
当然武则天并不是个甘于和人平起平坐的人,所以效法并不是她的最终目标。在她当上皇后之后,超越长孙皇后成为她的又一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组织了一批文学青年,以她的名义,先后撰写了一大批教育性丛书。其中包括《古今内范》、《列女传》、《保傅乳母传》各一百卷,《青宫纪要》、《少阳政范》各三十卷,《凤楼新戒》、《维城典训》、《孝子传》、《孝女传》各二十卷。
长孙皇后的《女则》主要受众是宫中妃嫔,武则天则将对象大大扩张,除妃嫔之外的皇孙公主、甚至天下为人子女者、教师、保姆之类的从业者,几乎都涵盖在内。在编写完成之后,她还将相关书籍送到相关人手中,让他们好好学习,领会皇后精神。
当然,情敌徐惠所做的事情,武则天也干过不少。譬如公元661年的时候,益州、绵州等地方都递交报告给朝廷,说在那里出现了龙,按照当时的解释这无疑是很大的祥瑞之兆。李治听了之后,就很高兴,决定趁着这个好兆头,率兵亲征高句丽。这个时候武则天就效仿徐惠劝谏李世民那样劝谏丈夫要休养生息,不要轻易劳民伤财,发动军事行动。
当然,模范皇后还有更进一步的行动,就是切实提高广大妇女的地位和权利。向皇帝建议,颁布禁止将妇女作为娱乐戏弄的对象。后来又亲自举行了五次先蚕之礼(皇后率领公、卿、列侯夫人到东郊苑中采桑,并以牛羊鸡彘祭祀蚕神),努力做一个模范皇后,树立皇后的个人威严。
在除掉长孙无忌的当年,武则天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所以就怂恿自己的丈夫再次巡幸东都洛阳,顺便陪自己去家乡并州(太原)水文县抖抖威风。
说起来,洛阳地位的提升,也得感谢武则天。本来李唐政治中心绝对是长安,洛阳地理位置虽然很重要,李世民曾经有提升其政治地位的想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付诸实践。
李治顺着父亲的思路,也有这么个想法,但是在长安外再立一个都城也不是个小工程,所以在此之前,洛阳建东都一直都只是一个想法而已。
直到武则天在谋求皇后位子的道路上,她用极端的手法杀死了王皇后和萧淑妃之后,皇宫里经常闹鬼,武则天在长安实在待得不舒心,就决定怂恿李治挪个窝。
就这样在公元657年的闰正月,李治和武则天带着一大批官员,以避邪的名义开始了第一次东巡。经过一个月的漫长跋涉,一行人终于在当年二月份的时候抵达洛阳。
这一离开就是一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武则天的皇后之路蒸蒸日上。给长孙无忌松土,打击褚遂良、韩瑗等人的事基本上就是在巡游期间搞定的。当然这次巡游还产生了另外一个附加产物:洛阳正式成为唐朝的东都。
有了第一次东巡的美好经历,武则天对洛阳这个地方印象十分良好。武则天从来不是个低调的人,所以坐稳皇后位子的她,在打击了朝廷上那些不听话的大臣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家去炫耀 ,于是乎李治夫妻开始了第二次巡幸东都之旅。
夫妻两人这次以巡幸东都的名义回娘家,把偌大的国家扔给八岁的太子李弘看管。谁知道这两个人才走到半路,属下就传来报告说,这孩子在家想娘了,于是乎,两个人没办法,就把孩子接来一起回娘家。
这婚后第一次回娘家,真是让武则天出尽了风头。在文武百官和父老乡亲的前呼后拥下,武则天觉得做皇后真是爽啊!心情一好,武则天便下令给文武百官封赏,除此之外,这并州的囚犯也享受到了福利,视情况进行赦免。由于并州是李唐的起义首发地,所以李治又为当年革命的烈士举行了祭祀仪式,对烈士的家属进行了慰问和补偿。武则天的老爸武士彟和殷开山、刘政会等三位李唐革命先烈,更是享受到了入祀太庙的待遇。
在李治的官方仪式结束之后,武则天又以皇后的身份,接见和宴请了亲属、乡邻以及各方面的旧人。并且在下榻的宾馆,以私人名义会见了各级官员的夫人及其他女眷,并进行了封赏。
因为并州是武则天的故乡,所以并州的长史和司马也被加了勋爵。并州城里八十岁以上的妇女全部被封为郡君。可以说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武则天的父老乡亲普遍享受到了皇后的福利。同时,文水武氏的声望也得到空前的提高。
光耀门楣
武则天当了皇后之后,对于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进行了大清算,但是她心里仍然有些失落。自己一路走来,这么辛苦,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是孤儿寡母,没有出生在世家大族。
虽然武则天顶住了压力,骄傲地站在肃义门上接受那些曾经嘲笑过她出身的人的朝拜。但是这一路的艰辛让她明白,天下人对于自己的出身始终是耿耿于怀的。虽然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是内心深处,她还是不能做到这么潇洒,所以她用衣锦还乡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出身,但是这并不是全部,她必须从制度上来改变自己的出身。
就这样武则天又想起了她的另一个榜样,也就是她的第一任丈夫——李世民。当年李世民也面临着和武则天一样的困扰,虽然自己富有天下,贵为天子,但是自己的家族地位竟然连山东崔氏都比不上,这让骄傲的李世民如何受得了。
注重门第出身是中国人历来就有的观念,出身观念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强化,已经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到李唐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五姓七望的说法,在李唐的领导班子中,出自这几个顶级家族里面的人占据了很大部分,对此,开国皇帝李渊很是骄傲。
在唐朝初年的时候主要有四个大的地域集团,山东、江左、关中和代北。这四个地域集团各有所尚,山东士族尚婚姻、江左士族尚人物、关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贵戚。
唐朝皇帝李家出自关陇,所以那个时候,关中士族是政权的核心。江左和代北士族在隋末的****中已经走向没落,而山东士族则在隋末的农民起义中顽强地延续下来,成为能与关中士族抗衡的集团。
在陇西李家当了皇帝之后,以崔、卢、郑、李、王为首的山东士族却享受着比陇西李家更高的社会威望。在人们的观念中,娶这五姓女比娶皇帝女还要荣耀,很多人把娶五姓女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之一。这五姓之间多互相通婚,以保持自己血统的高贵纯正,对于其他的小姓多有轻视。
大文豪薛道衡的孙子薛元超,觉得生平三大恨事之一就是没有娶五姓女,尽管他的老婆是李元吉的女儿的和静县主。李世民身边的大臣,房玄龄、魏征、李昉等都争相与山东士族联姻。
对于这股俨然凌驾于皇权之上的势力,骄傲的李世民当然不能容忍。在和宰相房玄龄商议过后,他便委任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重新修订《氏族志》。
这高士廉等人虽然跟随李世民多年,但是这一次对于上级的精神却没有很好地领悟。在第一次递交的“文件”中,仍然将山东崔氏列为第一等。这让李世民很不满意,说道:“山东士族已经越来越衰败了,世世代代也没出过什么著名人物,就靠跟人结亲骗些钱财,真是不晓得为什么世人要把它抬得这么高?”
听了皇帝的话之后,几个人茅塞顿开,终于明白皇帝的意思了,于是重新组织人马,加班加点地重新编排,完成了新的《氏族志》。
这个修订版的《氏族志》,完全按照李世民的指示,抛弃了以前单纯按照郡姓作为门第等差的传统,而是根据对李唐王朝贡献的大小,并且参照 “德行”、“学识”等因素来确定姓氏等级等政治和社会地位。
在新版本的《氏族志》中,总共有293个姓氏,1651家被收录进去。排在首位的自然是李唐皇室,其次则是后族、外戚,然后才是山东大姓崔、卢以及江南大姓王、谢等。一些原先未被列入的非士族的功臣以及其他一些新起的族姓也被列入谱内。
对于这个成果李世民很满意,立即让人着手刊印,当作新的中央指示下发到各地。但是《氏族志》的推行结果却不得不让李世民感到失望,因为不管中央怎样号召,人们心中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于是就形成了政府排名是一回事,民众心里排名又是另一回事的效果。
现在武则天当了皇后,深深地感到自己的出身问题给自己带来的伤害有多大,所以她决定效法前夫兼公公李世民的做法,重新修订《氏族志》。
当然这个事情不能由她一个人自导自演,还需要有人支持。贞观年间的《氏族志》并没有将武则天的本望收录进去,和她站在同一立场的还有李义府等一大批新进官僚。
于是在武则天及其党羽的建议下,高宗李治亲自批准了李义府等人重新修订贞观时期的《氏族志》的申请,并为该项目拨款。委任礼部侍郎孔志约﹑著作郎杨仁卿﹑太子冼马史元道及太常丞吕才等十二人为该项目核心成员,主持修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