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098900000010

第10章 求学之路(2)

但是长安虽好,也不是玄奘的理想之地。李渊虽然名义上建国,天下仍然处于战乱之中,这个时候李渊的首先任务是巩固政权,扩大战果,统一天下,稳坐江山,而不是搞什么文化产业。他才不关心你庙里面有没有僧,他只关心自己能不能拥有天下,所以长安这个时候不可避免的也是战马飞驰,战报频传,是“孙、吴之术斯为急务,孔、释之道有所未遑”,并不像玄奘想象的那样子,他只能是感慨一下,重新上路。上哪呢?四川。当时的四川,在隋末战乱中相对太平,国内高僧大德纷纷游走到了成都,成都就成了一个佛法中心,法事盛行。

所以玄奘马上跟兄长建议:“此无法事,不可虚度,愿游蜀受业焉。”可见玄奘目标之明确,他并不是想找一个栖身之所,而是想找一个立业之地。第一次到长安没做太久停留玄奘就南下四川,路线是经子午谷,越秦岭,然后抵达成都。

在经过汉川的时候,遇到了空、景两位法师。景法师就是洛阳四大道场首席法师之一讲《涅槃经》的慧景法师,空法师也是道场的一位大德。这次见面的场景《慈恩传》说是“相见悲喜”。喜什么呢?喜相逢。悲什么呢?悲在这种地方相逢,悲时局混乱,法事萧条。这是一种复杂的心情,在这种局势下,谁想到还能再见面呀,但是就见到了,喜,但是喜的背后就是悲,为什么喜就为什么悲,所以“相见喜悲”。据记载,玄奘在这里停留了一个多月,天天向两位高僧大德学习请教,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这是难能可贵的,时局虽然动乱,学习还应该继续。等到达成都的时候,那已经是“大约在冬季”。

玄奘一到四川,就抓住一切机会向各位高僧大德学习请教,“敬惜寸阴,励精无怠”,先从宝暹学《摄大乘论》,又跟道基学《毗昙经》,后又从道震学《迦延经》,得到了蜀地高僧大德的一致好评,道基说:“我游览全国,讲经多场,从来没有见过哪个少年有如此神悟!”当道基说这话的时候,玄奘多大呢?20岁,一个20岁的年轻人能得到道基这样一位高僧的褒奖,这是非常难得的,从此玄奘在四川这个地方名声大振。

公元620年,唐高祖武德三年的一天,对玄奘来说是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天。这天玄奘受具足戒。按照佛教规定,已经受过十戒,年龄满二十岁,学业有成的僧人可以受具足戒,这就表示你由一个普通僧人晋级为高级僧人,持有“本科”学历。具足戒也叫大戒,是比丘、比丘尼应受的戒律,这是佛教最全面的戒律,比丘有250条戒条,比丘尼有348条戒条。

因为剃发受戒是非常隆重的一件事情,不是每个寺院都有资格设立戒坛。所以一般是各地僧徒集中到某一指定寺院举行剃发受戒仪式,费用自理,要求受戒人自带衣被、戒金、钵盂这些必需品。

受戒仪式大概是这样的。由三位法师和七个证人带着受戒人到传戒地点,这叫做“三师七证”。三位法师,其中一位负责作法,叫“教授师”;一位负责剃发,叫“摩羯师”;一位负责受戒,叫“得戒师”。七位证人作为公证人员证实这一仪式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首先由受戒人表明意愿:我自愿加入某某集团,比如说我自愿加入僧侣集团。然后由摩羯法师用庄重沉稳的语调宣读戒律:“终生不杀生。做得到吗?”

“做得到。”

“终生不偷盗。做得到吗?”

“做得到。”

……

所有的250条戒律宣读完之后,由摩羯师向众人提问:“受戒人玄奘自愿加入僧团,大家有没有什么意见?”这叫做“一白三摩羯”,一白就是“某某加入僧团”,三摩羯就是问“大家有没有意见”,连问三次。如果没有意见,我现在宣布:“僧玄奘正式加入僧团,下面颁布戒牒。”

戒牒由政府印制,寺院发放。公元620年已经是唐朝的天下了,所以这个时候的政府是唐朝政府。戒牒上写明:

姓名:玄奘

戒名:具足戒

时间:唐高祖武德三年

地点:成都空慧寺

……

然后三位法师和七位证人在戒牒上写上自己的姓名,传戒和尚谁谁谁,证戒师谁谁谁,教授师谁谁谁等等,最后由宗教团体及其负责人签字盖章。这就是戒牒,是僧人的身份证明,有三方面作用:一,利于当局对僧人进行管理。二,便于寺院对僧人接待。僧人要到其他寺院,首先要出示戒牒,证明有效身份。三,利于僧人自我约束,戒牒后面附有戒条,便于僧人严守戒律。这个过程就是具足戒。

但是戒不白做,仪式不白举行,要交钱的,就像会员要交会费,党员要交党费,受戒人要交戒金。戒金一方面用于制作戒牒的成本费,一方面是考察受戒者的诚心。戒金必须由僧徒亲自化缘而来。通过其他渠道,比如朋友资助,父母供给那是不行的。大概费用清朝的时候是银子一两五钱三分。

公元620年,唐高祖武德三年,二十一岁的玄奘,受具足戒,正式成为比丘。

按照佛教仪规,受大戒之后的比丘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学习戒律,所以玄奘在成都一方面学习戒律,一方面学习佛教经典此处经典的意思是经书与典籍,而非我们今天讲的经典。。

这是玄奘国内行的第一段旅程,始洛阳,到长安,翻秦岭,过汉川,抵成都。努力成就了名望。在四川这段时间,玄奘和长捷法师获得了非常大的声望,成为当地的地方名人,当地政府的说法是“陈门双翼”,《慈恩传》说“吴、蜀、荆、楚无不知闻”。

按理来说戒也受了,名也有了,功成名就。四川这个地方又是天府之国,是不是就该留下来,作为一个地方名人享受在这里的崇高待遇?长捷是这么想的,但玄奘不这么认为。玄奘还要游走。去哪里呢?长安。为什么呢?第一,蜀中已经学无所学;第二,长安有更大发展空间,有了本科学历,他还想考个研究“僧”;第三,玄奘不在乎名与利。

成都的生活玄奘“敬惜寸阴,励精无怠”,根本就没有想过名与利这些东西,结果是不想名名就到了,功成名就。所以有些东西不值得追求,只是一些附属品,所谓功到自然成,做好该做的事情,该有的自然会有。

两三年“敬惜寸阴,励精无怠”的结果是精通诸部,蜀中已经学无所学。对于一个好学的人来说最怕就是学无所学,没得学。所以玄奘想上长安。但是这也有问题,长安有“法事”吗?不就是因为长安“未有讲席”所以才“游蜀受业”的吗?你现在回去干什么呢?

此一时,彼一时。当年长安“未有讲席”有客观原因,只是一个暂时现象,因为那是一个动乱年代。现在唐朝已经建国六年,各方叛乱已经基本平定,游走各方的高僧也已经定居长安,文化产业也已经被提上日程,长安现在已经是一个国际化城市。这其实也源自玄奘心中的京都情结。洛阳给玄奘留下的印象就是首都有着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地位,无论藏经量、名师数量还是影响大小、文化氛围,都是其他地方所不能相比的,包括成都。要真正的有所成就,就要上京城。

所以两个人的水平高低马上就体现出来了,高下立显。《慈恩传》说:如果论讲经论义,俩人差不多,但是要比起志向来,就没法比了,“其亭亭独秀,不杂埃尘,廓宇宙以为志,继圣达而为心”的志向,那是兄长所比不上的。其实玄奘要的东西在他十三岁的时候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所以玄奘要上京城。

但是这个想法,首先就遭到了长捷的反对。长捷说,我们从洛阳上长安是因为“丧乱若兹”,从长安下四川是因为“此无法事”,你现在从四川回长安是为什么呢?我们现在在成都,要多好有多好,要多安定有多安定,你追求法事也有法事,留下来的好处实在太过明显。你为什么要离开?长捷的意见是劝玄奘能够留下来过安定的生活,不要“北漂”,这是关心。

但是关心有时候其实就是阻拦,我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想当然地以为这是关心,实际上是吗?不一定。

奋斗还是安定,北上还是思蜀。玄奘早就有主意了,十三岁他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了。一个人的可贵就在于他多年来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

但是兄长挽留,怎么办?不辞而别,私自与商人结伴,“泛舟三峡,沿江而遁”。原因一方面是长捷挽留,另一方面是离别苦痛。结果这一别,竟成了“永别”,俩人从此就再也没有见过面,直到玄奘圆寂后二人才相邻而葬。

公元623年,玄奘乘坐商船,与商人结伴,离开成都,前往长安。

为什么是商人呢?“商侣”关系由来已久。商人在佛教史上扮有重要角色,并有重要意义。释迦牟尼一成佛,首先就接受了大富商送给他的一套别墅。佛教的传播也基本上就是按照商路传播。所以商人和僧人的关系非比寻常,他们通常是结伴而行。这就有两个问题,僧人为什么要与商人结伴?商人为什么愿意僧人跟着?

僧人为什么要与商人结伴,四点原因:

第一,有安全感,解决人身安全问题。商人出行的时候一般都是商队,人数众多,为了保护财产,也雇有护卫和保镖,这样就能防止野兽攻击和劫匪抢劫,与他们同行,安全有保证。

第二,有饭吃,解决温饱问题。商队出行一般都带有充足的食物,而且僧人吃的不多,“过午不食”,所以不会让商队有太大损失。基本上有商人一口饭吃,就有僧人一口饭吃。

第三,有房子住,解决住房问题,不至于晚上睡荒郊野外。

第四,有车子坐,解决交通出行问题。商队为了赶时间,一般都有车队,船队,和明确的行进路线,所以僧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去向,搭便车。

这几点其实就是解决了僧人出行时衣食住行这几个基本问题和身家性命的根本问题,所以商人是僧人的最佳伴侣。佛典甚至有规定说比丘尼外出旅行,必须有商人为伴,没有商人伴侣,就不许出外旅行。那么没有商人,与和尚一起外出可不可以呢?不可以。明文规定,比丘尼不得与比丘同行。对此季羡林先生说“佛祖和他身后那些佛教掌权者何以对自己的和尚这样不信任,而对俗人商人又这样信任,我们今天非常难以理解”。

那么商人为什么愿意让僧人跟着呢?季羡林先生的问题是“为什么视财如命的商人单单对一个他们丝毫也不了解的、乞丐一般的出家苦行僧竟会这样大方,这样尊重,这样抱有好感”。答案是互相依赖,互相支援。

第一,僧人可以帮助商人“合理”避税。僧人不用交税,所以每到关口的时候,商人就把商品交给僧人,这样可以“合理”避税,季羡林先生说是“走私漏税”。

第二,僧人戒律严明,值得商人信任。比如戒律规定,僧人不得藏匿金银,不得贪恋钱财,这就让商人相信僧人没有歹心;戒律还规定,僧人不得做生意,做买卖,这就和商人之间没有竞争关系,不存在争利行为。所以商人就可以放心地让僧人跟着。

第三,僧人对商人很尊重。佛教中很多规定明确指出僧人如何与商人相处,比如大小便,事先要跟商人打招呼,否则大家以为是贼,高喊捉贼,这就不好,一产生误会,二有辱佛门。方便的时候,也要事先判断风向,到下风口去方便,不得在上风,否则熏到商人不好。如果是坐船出行,想要方便,要先放上一块木板,粪便先堕木板上,然后堕水。如果没有木板怎么办,用厕草,或瓦器之类的垫上,包起来,完事之后,弃之。所以僧人与商人在一起,首先要照顾到商人的感受。

第四,商人的祈求心理,寻求一种心理寄托,祈求佛祖保佑。所以商人与僧侣结伴实际上是互惠互利。

玄奘就是与商人结伴,“泛舟三峡,沿江而遁”。这一“遁”就遁到了“荆州天皇寺”。

公元623年,唐高祖武德六年,夏,玄奘到达荆州,挂锡天皇寺。

这一到来所带来的是什么?名人效应。本来就“湖北人民欢迎你”,“吴、蜀、荆、楚无不知闻”,结果你自己送上门来了。这下荆州热闹了,文化圈沸腾了,圈里圈外的人都来瞻仰这位文化名人,这位二十四岁的高僧,都来一睹风采。不光人民群众夹道欢迎,当地政府也高度重视。当时的荆州地区最高长官汉阳王李瑰,听说玄奘来了,马上就去拜见,诚心诚意地邀请玄奘讲法。受汉阳王的邀请,当地政府的委托,本着弘扬佛法的志向,玄奘就在荆州做讲演。一讲就从夏天讲到了冬天,从《摄大乘论》讲到了《毗昙经》,“自夏至冬,各得三遍”,场场爆满。汉阳王更是带队前往,所有官吏集体授课。讲得是汉阳王拍手叫好,百姓们集体称赞,“更有触动心灵者,悲不自胜”,场面不比现在的明星偶像差,粉丝一个比一个热情。

就连荆州地区最德高望重的智琰法师也是玄奘的铁杆粉丝,智琰听完玄奘的讲法之后,激动得不得了,说像我这么一把年纪的人还能遇到像你这么优秀的人才,我真是太有幸了!说完就要拜玄奘为师。这是对知识的尊重。你要知道当时玄奘才多大?二十四岁。智琰法师多大?六十岁。一个六十岁的高僧向一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拜师,这本身就了不起。我们说玄奘值得敬佩,智琰法师也值得称赞。这是一位顶级大师对一位少年的最高褒奖。

讲演之后,汉阳王亲自为玄奘举行了招待会,施给的物资据《慈恩传》的记载是“亲施如山”,但是玄奘都一无所取。

公元623年冬天,玄奘离开荆州,继续北上,边走边学,在相州(今河南安阳)从慧休法师学习《杂心论》,在赵州从道深法师学《成实论》。

至此,玄奘越来越接近京城长安。但是长安真的就像玄奘想象的那样吗?长安就真的是佛法繁荣吗?这种繁荣的底下又怎样的暗藏旋涡,这种发展的背后又怎样的暗藏杀机?这个时候的长安正在遭受着一场文化大洗礼。佛教能否在这场文化革命中,求得生存?在这场争斗中,谁胜谁败,玄奘的事业能否继续?

同类推荐
  •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2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2

    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年时期的苏东坡在政治、文学上的成就及其情感生活。在政治层面,苏东坡仕途坎坷,多次被贬,甚至卷入“乌台诗案”的困局,但他不改一心为民的政治理想,体恤百姓,刚直不阿。在文学层面,他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继欧阳修成为第二个“文坛宗主”,写了很多流传至今的诗词,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在情感层面,该书主要讲到苏东坡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她质朴贤淑,在苏东坡遭受排挤时,默默地照顾他,直至离开人世。
  • 世界历史名人丛书:马尔萨斯

    世界历史名人丛书:马尔萨斯

    世界上名人千千万万出“名”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因新发明、新理论造福于人类而英名远播、流芳百世;有的因地位显耀、政绩卓著、战功赫赫而威震四海、世人敬仰;有的则因暴殄、反动而臭名昭著、遗臭万年等等不一而足。
  • 抗清逐夷复宝岛:郑成功

    抗清逐夷复宝岛:郑成功

    以大气跌宕、生动而又不失客观的语言,详细地讲述了民族英雄郑成功抗击清军,收复台湾的经过。通过书中的这些情节和对话,不仅展示出了郑成功的文韬武略,而且更加体现出了他的忠心爱国,不顾生死的精神。他的光辉事迹为后世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并且也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热爱自己的国家。
  • 百战将星

    百战将星

    用身经百战来形容肖永银将军一点都不过分。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经历了鄂豫皖的“大肃反”。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到红四方面军后给徐向前元帅当警卫排长,经历了感天地动鬼神的西路军失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摩下经历过胜利的辉煌,也经历过令人痛心的失败。在建国后,他先在西南,又到金陵与许世友等名将搭档,抗过了“文革”的动乱,组织了擒获林彪死党行动……
  • 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

    百岁老人杨绛的生命已经跨越了两个世纪,她的生命历经了中国社会最动荡、最混乱的几十年。本书以清新细致的笔触描绘了钱锺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记述了这位世纪才女充满柔情、磨难的一生,展现其如何一步步获得“先生”的赞誉,让人深刻体味到穿越荆棘的朴实平静,理解何谓“活着真有希望,可以那么好”。
热门推荐
  • 象牙里的书

    象牙里的书

    据说公元前五百年前雷鹰大闹天宫与三界交纳处理时,一粒夜明珠祥利吉照,这时,一令下围捕天下公庭不乱,就即刻抓人,“我展时妖魔,你启能如此发放害我”。‘佛泣,立不成佛,亏田道。下去吧!‘突然金帝宫一扇门打开,所有士兵和侍卫就把雷神锁在了金帝宫扔了进去,“不要,不要啊”。
  • 赘强战婿

    赘强战婿

    秦枫是窝囊的上门女婿,在家被辱骂,但当老婆林静被劫持,他终于不再沉静!战神归来,横扫蝼蚁!
  • 奔涌吧爱情

    奔涌吧爱情

    高三是人生的重要节点,决定或重写着很多人的命运。偏偏这个时刻,多愁善感的明芸无意间爱上了沉默寡言的闫多川。他们步入不同的大学,明芸禁不住入学后的孤独,对闫多川的思念更加浓烈,因此选择主动表白,被婉拒后嚎啕大哭。明芸表白后一直处于爱的被动状态,她爱的执着和倔强,甚至于疯狂到毫无尊严可言,她一路追狂,令她痛心的是闫多川对她一直无感觉,并且因误解,被闫多川多次伤害,使她遍体鳞伤,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念,但是初心未变,这些年一直爱的都是他。后来,明芸和学长假结婚。一次,闫多川寂寞而眠,夜半惊醒时却发现有一份爱他早已习惯,但是它却已经消失不见。幸好,他找到了遗失多年的项链,送还明芸,一了心结,却不经意间发现明芸并未真的结婚。因此,他决定拼命追回本该属于他的明芸。
  • 画澜沙

    画澜沙

    十万年前,一眼情深,从此注定永世缠绵,彼岸花开,七年梦境,十万年情深从未间断。她万年前是高傲的神皇,六界之主,而他则是孤傲的魔君,神魔疏途,她为他跌入万丈深渊,他因她陷入千世轮回。万年过后,她最终落家花府,却因当年执意要逆天而行,万年记忆尘封,而他最终落家狐族,伴她终生,陪她浪迹天涯,看遍天下风景。这是一部偏言情的古风小说,千世轮回,再续前缘
  • 快穿系统之男神求不黑化

    快穿系统之男神求不黑化

    (第一位面已被作者放弃,请跳过 不定时更新) 伊婉,一个娱乐圈的神话,进入娱乐圈的初衷非常简单,因为好玩。成为快穿者的初衷也非常简单,因为好玩。我们的伊婉女神,上得了舞台,打得了快穿者。撩了主神大大还敢跑,顺手还帮我们的系统小朋友,撮合了一段姻缘。新人新作,还望支持!
  • 絕對戀愛:你是我的

    絕對戀愛:你是我的

    她,是世界上最強的殺手,不知道怎么回事穿越到無名時代,成為了一個丞相的一個被受欺负的小女儿,而這個小女儿居然是個傻子,成为傻子也没什么大不了,为毛还要嫁人呢?嫁的是什么皇上宠爱的弟弟,他弟弟关她屁事啊!“哎,一聲對不起也不说就走?老娘可是摔倒了!”对上男人的眼睛,穆宇见不禁吞了吞口水,妈的,这厮长得怎么这么倾国倾城的。“是你撞的我。”龙季染一双狭长、深邃的丹凤眼开始有点不耐烦。“那不管,反正我就是被你撞到摔倒了。”听男人这样一讲,好像真的是她不对,一下子就没了底气。第一次相遇就充满火药味,她以后人生会变得如何啊
  • 肥妻不外流

    肥妻不外流

    一觉醒来到了异世界。苏若水觉得就算不给个白富美的身份,好歹给个小家碧玉的人设也成呀。可...这肥胖的连翻身都困难的身子是什么鬼?好吧,这还不算什么大事。但‘三克’又是怎么回事?克走未婚夫,克病未来婆婆,克没伯嫂腹中小子,这……邻里排斥,婆婆刁难,妯娌算计,苏若水忍无可忍,自请净身出户。无意捡到个男人,他不但不嫌弃她,帮衬着她,更给她出谋划策,对她百依百顺,爱护有加。半年后,她不但减去一身肥肉,还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美女有钱人。身边的男人力排众人向她求亲,她欣然接受。没想,他真正的身份竟是他……
  • 菲尔德镇的绅士

    菲尔德镇的绅士

    菲尔德镇有一位富有的绅士——布雷恩先生,布雷恩先生已经快六十岁了,身体很差,估计用不了多久就得去见上帝了。
  • 浴火重生:只为你倾心

    浴火重生:只为你倾心

    卑微的身世,让他不敢去爱,一场女追男的戏码上演之后,恩爱还未开始,就遭遇了一连串的设计陷害,原本以为是天意弄人,二十多年的友情因此而一朝崩溃,更甚至成为了他的替身。不只是背叛,竟然更是计中计的连环设计,一场螳螂扑蝉的商业游戏后面,竟然是黄雀在后的亲情玩弄,说到底,竟然是自己身世之谜爆发的一切。最该是幕后策划者,竟然只是被玩弄的对象,只有真爱,才能让浴火获得永生……
  • 葬圣渊

    葬圣渊

    一元归真梦何在?生死轮回两极天。三星耀月夺光辉,四里神宫锁天难。五行流转逆天意,六合宇内称雄胆。七彩虹端青云去,八荒一统久难安。九元归一同此梦,诸君可随战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