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114400000027

第27章 中卷(11)

良知就是道。不光圣贤的良知在人心,就连普通人的良知也在人心。如果没有物欲的牵累蒙蔽,只要遵循良知并将其发扬流传,就没有不是圣道的。只是普通人大多被物欲所牵累蒙蔽,不能够遵循良知。就像前面提到的几位先生,他们天资已经是清明的了,自然很少被物欲所牵累蒙蔽,所以他们的良知产生作用的地方自然会多一些,自然离道较近。学者只需学习去遵循良知就行了。所谓“知学”,只是要学习专门用功在遵循良知上。前面几位先生虽然没有学会专门在遵循良知上用功,有的在岔路口徘徊,被别的东西所影响和迷惑,所以他们对道,时而分离,时而结合,若即若离,未能达到纯粹的境界;如果他们学会了遵循良知,就是圣人了。后世的儒生们曾经认为几位先生成就事业都仅是凭天资,评价他们是“行不着”“习不察”,恐怕也不是过分的评论。但是后世儒生们眼里的“着”、“察”,也是受了狭隘的见闻和旧时的习惯蒙蔽的,只仿拟圣人的影响和事迹,也并不是圣学里所说的“着察”。以自己的糊里糊涂,怎么能使得别人清楚明白呢?所谓的生知安行,“知行”两个字也是从用功这个层面上说的。如果说知行的本体就是良知良能,那么即使是困知勉行的人,也可以说他们是生知安行的了。“知行”这两个字,更应该精心体察。

【原文】

来书云:“昔周茂叔每令伯淳寻仲尼、颜子乐处。敢问是乐也,与七情之乐同乎?否乎?若同,则常人之一遂所欲,皆能乐矣,何必圣贤?若别有真乐,则圣贤之遇大忧、大怒、大惊、大惧之事,此乐亦在否乎?且君子之心常存戒惧,是盖终身之忧也①,恶得乐?澄平生多闷,未尝见真乐之趣,今切愿寻之。”

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②,则即此而在矣。每与原静论,无非此意,而原静尚有何道可得之问,是犹未免于骑驴觅驴之蔽也。

【注释】

①是盖终身之忧也:语出《孟子·离娄下》:“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②反身而诚:语出《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

你在来信中说:“过去周敦颐先生常常要求程颢先生去探寻孔子与颜回的快乐之处。我想问他所说的‘乐’与七情六欲里的‘乐’是不是一样的呢?如果一样,那么平常人的心愿只要得到满足,都会快乐,又何必成为圣贤呢?如果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真正的快乐,那么当圣贤们遇到特别忧愁、发怒、吃惊、恐惧等情况时,这个真正的快乐是否还存在呢?况且君子常存戒惧之心,这大概是终生的忧虑,怎么可能得到快乐呢?我平生有许多烦恼,还未曾体会过真正的快乐,现在我真切地希望能够找到这真正的快乐。”

乐是心的本体,它虽和七情之乐不同,但也不在七情六欲里的乐之外。圣贤们虽然另有真正的快乐,但这种快乐也是一般人所共有的,只是一般人自己不知道这种快乐,反而给自己找来了许多的忧愁苦闷,自己把真正的快乐迷乱地丢弃了。虽然在忧苦迷茫中丢弃了,但真正的快乐并非就不存在,只要念头一旦明朗,回头在自己身上寻找,就能真正感觉到这种快乐。我每次和你谈论,无非就是这个意思,而你还要问能够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这种快乐,这难免是犯了骑驴找驴的错误了。

【原文】

来书云:“《大学》以心有好乐、忿懥、忧患、恐惧为不得其正,而程子亦谓‘圣人情顺万事而无情①’。所谓有者,《传习录》中以病疟譬之,极精切矣。若程子之言,则是圣人之情不生于心而生于物也,何谓耶?且事感而情应,则是是非非可以就格。事或未感时,谓之有则未形也,谓之无则病根在有无之间,何以致吾知乎?学务无情,累虽轻,而出儒入佛矣,可乎?”

圣人致知之功,至诚无息。其良知之体,皦如明镜,略无纤翳,妍媸之来,随物见形,而明镜曾无留染,所谓“情顺万事而无情”也。“无所住而生其心”②,佛氏曾有是言,未为非也。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妍者妍,媸者媸,一过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病疟之喻,既已见其精切,则此节所问可以释然。病疟之人,疟虽未发,而病根自在,则亦安可以其疟之未发,而遂忘其服药调理之功乎?若必待疟发而后服药调理,则既晚矣。致知之功,无间于有事无事,而岂论于病之已发未发邪?大抵原静所疑,前后虽若不一,然皆起于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崇。此根一去,则前后所疑,自将冰消雾释,有不待于问辨者矣。

【注释】

①圣人情顺万事而无情:意为圣人的情感顺应事物而生发,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语出《河南程氏文集·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

②无所住而生其心:意为不执着,让心境处于自然的状态。语出《金刚经》:“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译文】

你在来信中说:“《大学》中认为,心中有好乐、愤怒、忧患、恐惧等情感,便不能达到中正,程颢先生也说:‘圣人情顺万事而无情。’所谓有情,《传习录》里用疟疾来作比喻,十分精辟真切。如果像程颢先生所说,圣人的情感不是从心里产生而是从事物上产生,这是为什么?况且遇到相应的事就会产生相应的情,其中的是非对错可以去格。没有感觉到事物的时候,说它有情呢,情又还没有显现;要说它没有情呢,情根又是潜在的。在这有无之间,它怎么来致知呢?如果学习务必要无情,那样虽然牵累少了,却又偏离了儒家,进入了佛家的学说,这样行吗?”

圣人致知的功夫是至诚不息的。圣人的良知,像明镜一样皎洁,没有丝毫的纤尘沾染,在镜子里,美丑瑕疵,自然显现出来,而明镜则不曾丝毫沾染,这就是所谓的“情顺万事而无情”。“无所住而生其心”,佛家曾经这样说,这句话并没有错。明镜照物,美就是美,丑就是丑,一照便能看出真实面目,也就是“生其心”。美就是美,丑就是丑,过后在镜子里什么也不留下,这就是“无所住”。疟疾的比喻,你既然已经看到了它的精辟,那么这里的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了。得了疟疾的人,虽然暂时没有发病,但病根还在,怎能安于暂时没有发病,而忘了吃药调理呢?如果一定要等到疟疾复发才开始吃药调理,那就晚了。致知的功夫,不分有事无事,怎么能和病是否发作相提并论呢?大概你的疑问,前后虽然不统一,但都起源于过分自私自利、刻意追求。除掉了这一弊端,那你的疑惑,自然会冰消云散,再也不用去问辨了。

【原文】

钱德洪曰:答原静书出,读者皆喜澄善问,师善答,皆得闻所未闻。师曰:“原静所问只是知解上转,不得已与之逐节分疏。若信得良知,只在良知上用功,虽千经万典无不吻合,异端典学一勘尽破矣,何必如此节节分解?佛家有‘扑人逐块’之喻,见块扑人则得人矣,见块逐块于块奚得哉?”在座诸友闻之,惕然皆有醒悟。此学贵反求,非知解可入也。

【译文】

钱德洪说:答陆原静的书信公开之后,读者们都很喜欢陆澄的善于提问以及先生的精彩回答,都听到了以前从未听说过的东西。先生说:“原静的提问,只是在认知上纠缠,我是不得已才替他逐段疏通分析。如果确实已经懂得了良知,只在良知上下工夫,即使是千万经典都会与此吻合,异端的典学就会一触尽破,又何必这样节节地分解呢?佛家中有‘扑人逐块’的比喻,狗看到石块去扑人,才能咬住人;见到石块而去追逐石块,能得到什么呢?”在座的朋友们听了,都立刻有所醒悟。先生的学问贵在反省,并不是从认知上获得的。

答欧阳崇一

【原文】

崇一①来书云:“师云:‘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窃意良知虽不由见闻而有,然学者之知,未尝不由见闻而发。滞于见闻固非,而见闻亦良知之用也。今曰‘落在第二义’,恐为专以见闻为学者而言,若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似亦知行合一之功矣。如何?”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孔子云:“吾有知乎哉?无知也。”②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今云专求之见闻之末,则是失却头脑,而已落在第二义矣。近时同志中,盖已莫不知有致良知之说,然其功夫尚多鹘突者,正是欠此一问。

大抵学问功夫只要注意头脑是当。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故只是一事。若曰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则语意之间未免为二。此与专求见闻之末者虽稍不同,其为未得精一之旨,则一而已。“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既云“择”,又云“识”,其良知亦未尝不行于其间,但其用意乃专在多闻多见上去择、识,则已失却头脑矣。崇一于此等处见得当已分晓,今日之问,正为发明此学,于同志中极有益。但语意未莹,则毫厘千里,亦不容不精察之也。

【注释】

①崇一:欧阳德(1495~1554),字崇一,号南野,江西泰和人,王阳明的弟子,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②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语出《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

欧阳崇一来信说:“先生曾说:‘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术,而已落在第二义。’我私下以为,良知虽然不是由见闻生出来的,但是学者的知识,未尝不是由见闻中产生。局限于见闻的固然不对,但是见闻也是良知的作用。您现在说的‘落在第二义’,恐怕是针对那些专门把见闻当作学问的学者说的,倘若为了致良知而在见闻上探求,似乎也是知行合一的功夫。这样理解怎么样?”

良知不是由见闻产生的,但是见闻无一不是良知的运用。所以良知不会局限在见闻上,也不会与见闻分离开来。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在良知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知识了。所以致良知是学问的关键,是圣人教育人的第一要义。现在如果专门在见闻的细枝末节上探求,就是丢弃了关键,寻求的只是次要的东西了。最近在这些志同道合的人当中,大概没有不知道致良知的学说的,但是他们的功夫里还有许多糊涂的地方,正好是缺你这一问了。

大致说来,在学问上下工夫首先要注意恰当地把握关键。如果把致良知当作关键,那么多闻多见,也无一不是致良知的功夫。大概日常生活之中,见闻应酬,虽然千头万绪,也没有不是良知的发挥和流传;去掉那些见闻应酬,也就没有良知可以致了,所以这些都是一件事罢了。如果说致良知是从见闻上求得的,那么它的意思未免就把致良知当作两回事了。这虽然和专门在见闻的细枝末节上探寻知识有所不同,但也是同样没有领会精一的宗旨。“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既然说“择”和“识”,可见良知也在其间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了,但是它的用意还是专门在多闻多见上去选择和认识,就已经失去了关键了。你对这个地方已经认识得十分清楚,今天的这个问题,正是为了阐明致良知的学说,对于志同道合的读书人,是有很大益处的。只是语意表达不大清楚,就会出现很大偏差,所以不得不精心体察。

【原文】

来书云:“师云:‘《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心之本体即是天理,有何可思虑得?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体,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若安排思索,便是自私用智矣。’学者之蔽,大率非沉空守寂,则安排思索。德辛壬之岁着前一病,近又着后一病。但思索亦是良知发用,其与私意安排者何所取别?恐认贼作子,惑而不知也。”

“思曰睿,睿作圣。”①“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②思其可少乎?沉空守寂与安排思索,正是自私用智,其为丧失良知一也。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纷纭劳扰,良知亦自会分别得。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者。所以认贼作子,正为致知之学不明,不知在良知上体认之耳。

【注释】

①思曰睿,睿作圣:意为思维要深远通达,身远通达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语出《尚书·洪范》。

②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语出《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意为心的功能是思考,思考就能体认天道和人性,不思考则难以认识天理。

同类推荐
  • 萌和尚大自在:延参法师的静心禅

    萌和尚大自在:延参法师的静心禅

    《萌和尚大自在:延参法师的静心禅》为延参法师讲禅理故事合集。延参法师在本书通过讲述一系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的禅理故事,解读生死、剖析名利、慎察处世、参悟苦乐与阐释幸福,以灵动的感悟将禅的智慧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但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精要地展示了禅理智慧的精华与风采,还充分体现了法师大智若愚、举重若轻的个性以及深厚的禅宗底蕴。
  • 黑格尔的智慧: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解读

    黑格尔的智慧: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解读

    黑格尔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认为:“绝对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他认为自己的哲学就是“绝对观念”的最高表现。他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本书的宗旨,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学术思想的形成土壤、发展源流以及浙中王门学派形成、演变过程的考察,诠释其话语结构和致思趣向,并按照思想史演进的内在逻辑,展现明代心学丰富多彩的思想资源与形成机制,如三教合流、讲会运动、平民教育、宗法社会等。进而通过比较浙中王门各家之异同,揭示诸学者互为对象、互动共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长补短、标新立异的思想特征,以多层次、多视角地展开对浙中王学重要传人的梳理与考量。
  • 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

    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

    适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学问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与陈独秀、鲁迅等并称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思想和学说在中国现代思想界、文化界都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中国大陆,公众对胡适的思想观点及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意义缺乏了解。随着改革开放,思想界、学术界对胡适思想的介绍和研究日益深入,对他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有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 禅释庄子

    禅释庄子

    《禅释庄子》以庄子内七篇文章切入,阐释庄子独特的生命哲学。本所呈现的例子,皆是生活中寻常小事,但稍证恬,便会让我们的心离庄子近一些。《禅释庄子》旨在化解现代人内心挣扎的苦痛,还年轻人以阳光健康的心态,助世人修出庄心禅性,让整日奔波的人心生净土,让内心迷惘的人渡过心灵的苦海,回归自性的灵山,教导世人“我执”,从认识生命到改善生命,充分享受庄禅的超出与洒脱。在《禅释庄子》中,作者尝试了从生命哲学解读庄子思想的方式,也是一种新的学术专著写作的范式。作者在对原文精准把握的前提下,深入挖掘了庄子哲学的内在精神,描述了庄子与世道那种微妙的张力,在这种精细的感悟中勾勒出了庄子独特的人格气质和非凡的精神魅力,可以说这是一部渗透了个人生命体验和感悟的学术作品。
热门推荐
  • 穿越王爷爱上失业大姐姐

    穿越王爷爱上失业大姐姐

    穿越而来的王爷一心想回古代,却毫无办法,在现代却是一个被寄予厚望要继承千亿商业帝国的豪门总裁。跟随王爷穿越而来的忠心仆从却无法让王爷知道自己的存在,找寻了无数人,终于找到女主能感知他的存在。失业的女主为了能生存,听从了仆从的建议去到王爷的身边当了总裁助理。没有工作经验的她,笑料百出。豪门总裁爱上失业女,是因为她能帮他回到古国,还是真的爱上她的善良聪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倾城王爷:第一杀手王妃

    倾城王爷:第一杀手王妃

    他是楚国冷漠薄情的九王爷。从不低头的他,为求娶燕国最美貌无双帝姬公主,拜于宫门之前,恳求自己的父皇。为那貌美若仙的娘子,他陈三十万大军兵临城下,与自己的皇兄争夺王权。有人说,这位王妃是天上来的仙子,有人说,这位王妃是妖界来的祸水,有人说,这位王妃是燕帝安插在他身边的间谍。
  • 巅峰战境

    巅峰战境

    晴山少年,身怀战境征伐之玉,每征服一个战境,就能复制下战境的一项特殊能力,这注定他将踏上一条征服战境的热血之路。少年此生只识两字———不屈!看他揭破天赐之谜,助万生挣脱枷锁。三等战境‘莲华’?一拳碎之!二等战境‘舞天’?一剑挑翻!一等战境‘葬海’?哪怕拼得骨碎血尽,也要将你征服!即便你先我一步踏上战境的巅峰,那我就用一年、两年、三年……十年、百年、千年……踏在巅峰,之上!
  • 神医邪僧

    神医邪僧

    把现代的一些科技当做是某个神兽的终极进化,与阎罗王称兄道弟,梦想是佳丽过万,神医小和尚南明玉辰倚小卖老,调戏尼姑玩弄杀手,四年级以下的看见他都要喊声大哥,看玉辰如何纵横都市………
  • 异能之战神归来

    异能之战神归来

    神将,暗世界中能力者达到六阶以后存在,在某些小国,直接若神。凌霄本为大夏国霸下三十六神将之一,一次任务,能力消无……重为普通人的凌霄回归都市,由邻居介绍做了紫藤大学保安,本想安安静静过完余生,奈何……一枚石珠,消逝的战神归来,重掌生命与火的能力者,将给这个世界带来怎样翻天覆地变化。注:本故事仅发生在遥远平行世界,若出现与现实世界叠合,那……是我故意滴,哈哈求收藏喵~~
  • 因为是你所以爱

    因为是你所以爱

    永远无法理解声控对声音的热衷,她们有着自己的执着
  • 变成暖男来爱你

    变成暖男来爱你

    你们好在,这是我(冷汐雪儿)和我闺蜜(冷汐欣儿)一起写的,希望大家喜欢
  • 大明有个西药铺

    大明有个西药铺

    什么?大明没有西药铺?医学院高材生张本草,魂穿大明,难道就只能靠一张贱嘴生存?不会诊脉,但会看B超啊!不会写药方,但懂抗生素啊!不会针灸,但手术刀玩的溜啊!只要给我个西药铺,我可以立马起飞......“叮铃铃~~您有西药铺送到”额......这么巧吗......那就......起飞吧......内,除八虎之祸;外,荡四海之寇;外放,平息宁王叛乱;回宫,陪着皇帝荒唐。“嘘!别声张!我是张本草,我在大明有个西药铺!”
  • 想象一下

    想象一下

    一章一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不同,全是甜甜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