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声音比较温和沉着的男性,他们乍看上去会显得老实,其实也有其顽固的一面,他们往往固执己见绝不妥协,不会讨好别人,也不轻易相信别人。
一般情况下,声音高亢尖锐的人比较神经质,对环境反应强烈,会因为房间变更或换张床则睡不着觉。他们富于创意与幻想,讨厌向人低头,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常向他人灌输己见。面对这种人不要给予反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虚荣心可以让他感觉很好。
声音较为高亢尖锐的男性,他们的个性比较狂热,容易兴奋,也会很快疲倦。这种人对女性会一见钟情或贸然地表白自己的心意,往往会使对方大吃一惊。声音高亢的男性一般都从年轻时代便透露出其鲜明个性。
如果是女性,那么她们的情绪一般会起伏不定,对人的好恶感也非常明显。这种人一旦执着于某一件事时,往往顾不得其他。不过,一般情况之下也会因一点小事而伤感情或勃然大怒。这种人会轻易说出与过去完全矛盾的话,且并不以为意。
用声音来发现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之特点及喜怒哀乐之情,古本秘籍《灵山秘叶》中有四句话,很值得我们借鉴:
察其声气,而测其度;
视其声华,而别其质;
听其声势,而观其力;
考其声情,而推其征。
这四句话中大有学问。以上32个字至少讲明了这几个问题:一是由声音中蕴含的气充沛与否,充沛的分数轻重平衡,可以测知他的气概胸襟;二是由声音的音色音质协调悦耳与否,可以测知他的性情爱好与品德,这里重在一个“和谐”,不以悦耳动听为唯一标准;三是由声音的势态,可以测知他的意志刚健与否,声势高壮的,其意志力必然坚强,为人坚定有力,声势虚弱的,为人软尚,少主见;四是由声音中所包含的感情,可以测知其当下的心情状态。“如泣如诉”是一种,“如怨如慕”又是一种,“情辞慷慨,声泪俱下”又是一种,此种分类,不一而足,这里不作细论。
《灵山秘叶》的四个观点,这里着重探讨声中所含的喜怒哀乐之情。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必会在声音中有所体现,即使人为掩饰,也会有些体现。这是观察人物内心世界的一个可行途径。同时结合考察眼神、面色、说话态度的变化,真实度更高。辨别声音,必须考察喜怒哀乐之情。
人有喜怒哀乐在语音中必然有所表现,即“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因此,由音能辨人之“征”,即心情状态。
《冰鉴》中说:“辨声之法,必辨喜怒哀乐。”前面谈到,人的喜怒哀乐,必在声音中表现出来,即使人为地极力掩饰和控制,但都会不由自主地有所流露。因此,通过这种方式来观察人的内心世界,是比较可行的一种方法。
那么“喜怒哀乐”又有什么具体的表现呢?
“喜如折竹”,竹子由于它自身的韧脆质地特点,“折竹”就有哗然之势,既清脆悦耳,又自然大方,不俗不媚,有雍容之态。
“怒如阴雷起地”,阴雷起地之势,豪壮气迈,强劲有力,不暴不躁,有容涵大度之态。
“哀如击薄冰”,薄冰易碎,但破碎之音都不散不乱,也不惊扰人耳,有悲凄不堪一击之象,但不峻不急,有“发乎情,止乎礼”之态。
“乐如雪舞风前”,风飘雪舞,如女子之临舞池而衣带飘飘,不胜美态,雪花飞舞之时,轻灵而不狂野,柔美而不****,具有飘逸的潇洒之态。
以上四种,声情并茂,淳朴自然,清脆明朗,是至情至性之人的表征。
观察一个人说话,能发现他的思想、性格等多种特征。
粗卑俗陋之声要不得
曾国藩认为,声音是一个人内在品性的外在体现,什么样的品性对应什么样的声音,这似乎是很难改变的。
历史上听声辨人的事例很多。郑子产一次外出巡察,突然听到山那边传来妇女的悲恸哭声。随从们面视子产,听候他的命令,准备救助,不料郑子产却命令他们立刻拘捕那名女子。随从不敢多言,遵令而行,逮捕了那位女子,当时她正在丈夫新坟前面哀哭亡夫。人生有三大悲: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可见该女子的可怜。以郑子产的英明,不会无缘无故对此妇动粗,其中缘由,是因为郑子产的闻声辨人之术也。郑子产解释说,那妇人的哭声,没有哀恸之情,反蓄恐惧之意,故疑其中有诈。审问的结果,果然是妇女与人通奸,谋害亲夫。
孔子也深谙闻声辨人的技巧,似乎比郑子产还高出一筹。虽然孔子讲过“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但他凭外貌声色取人实在是有过人的天分。
孔子在返还齐国的途中,听到非常哀切的哭声,他对左右讲:“此哭哀则哀矣,然非哀者之哀也。”碰到那个哀哭的人之后,才知道他叫丘吾子,又问其痛哭的原因,丘吾子说:“我少年时喜欢学习,周游天下,竟不能为父母双亲送终,这是一大过失。我为齐国臣子多年,齐君骄横奢侈,失天下人心,我多次劝谏不能成功,这是第二大过失。我生平交友无数,深情厚谊,不料后来都绝交了,这是第三大过失。我为人子不孝,为人臣不忠,为人友不诚,还有何颜面立在世上?”说完便投水而死。丘吾子的三悔痛哭,是今天社会中再难重现的古士高风,而孔子能听音辨人心事,非常人之天赋,所以这个故事得以流传后世。
有时说话的声音也能决定人的沉浮。明成化年间,兵部左侍郎李震业已九年考满,久盼能升至兵部尚书,恰好这时兵部尚书白圭去职,机会难得。不料朝廷命令由李震的亲家、刑部尚书项忠接任。
满怀希望的李震深为不满,对他的亲家埋怨说:“你在刑部已很好了,何必又钻到此?”过了些天,李震脑后生了个疮,仍勉力朝参,同僚们戏语说:“脑后生疮因转项”(意指项忠从刑部转官而来),李震回答说:“心中谋事不知疼”,仍然汲汲于功名,不死其心。其实李震久不得升迁,原因是因为声音的变化而影响了皇帝对他的印象。在皇帝看来,忠臣奏朝章往往能朗朗而谈,而奸臣则声音低沉而险恶,李震的声音历来沙哑而不定,给人一种不可靠的感觉。因为他素患喉疾,每逢奏事,声音低哑,为宪宗皇帝所恶。与李震一殿为臣的鸿胪寺卿施纯,声音洪亮,又工于辞令,在班行中甚是出众,宪宗对他很欣赏。因而升官的事自然与李震无缘。这虽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也说明了语音对人们印象的形成影响重大。
在人们的语言中,语言本身的韵律也能够透视人心的感情因素。
一般来说,成功的政治家、企业家等,在掌握言谈的韵律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创之处。就是这种细节性的处理方式,才能够使他赢得社会或下属的尊重和信任。
说话速度慢的人,一般都性格沉稳,他处事做人一般是那种十足的慢性子。
如果话题沉闷、冗长,要有相当时间才能告一段落的情况,说明谈论者心中必潜藏着唯恐被打断话题的不安。唯有这种人,才会以盛气凌人的方式谈个不休。至于希望尽快结束话题交谈的人,也有害怕受到反驳的心理,因此经常会让对方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另外,若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那么他有可能是目中无人,也有可能是喜欢表现自己。这类人的性格十分外向,但不会很讨人喜欢。
音乃声之余,细曲中现分别
【原典】
音者,声之余也,与声相去不远,此则从细曲中见耳。贫贱者有声无音,尖巧者有音无声,所谓“禽无声,兽无音”是也。凡人说话,是声散在前后左右者是也。开谈多含情,话终有余响,不唯雅人,兼称国士;口阔无溢出,舌尖无窕音,不唯实厚,兼获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