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279200000024

第24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传播(4)

嵇康有乐论专著《声无哀乐论》。“声无哀乐”,因字生义,声即声音,哀即悲愁,乐即快乐,该句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即是声音不存在悲哀,也不存在快乐之情。“声无哀乐”,初听觉得有些不妥,声音何以不承载哀乐之情呢?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以问答的方式给予了论述。首先,他将音乐与作者和欣赏者这三者之间区分开来。他认为乐曲作者在创作音乐的时候是存在快乐或者悲哀的情绪的,但是作为音乐本身,却是不存在的,乐曲作者借音乐得以宣泄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将自己的情感留到音乐之中。音乐本身是“和”的,没有哀乐的。对于听者而言,如果在听到音乐的时候生出某种悲乐的情感,也是由于音乐的“和”而引发出他的情感的外化,而不是因为音乐本身有悲喜之情。关于此嵇康说道:“杂而咏之,聚而听之,心动于和声,情感于苦言。嗟叹未绝,而泣涕流涟矣。夫哀心藏于苦心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其所觉悟,唯哀而已。”

由此论及政治,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音乐本身是“和”的,故不存在哀思与安乐的说法,国亡时的音“哀以思”是因为国亡时世乱,民自有哀思,而在太平盛世,民自有快乐,有相应情感,不过是需要相应音乐发泄罢了。所以“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是将因果弄反了,本末倒置了。于是嵇康说道:“风俗之流,遂成其政;是故国史明政教之得失,审国风之盛衰,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故曰‘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嵇康的上述阐释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不具备“哀乐”的音乐,为何能让人宣泄某种情感。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嵇康另拟定了一个秦客的问话,说道:“八方异俗,歌哭万殊,然其哀乐之情,不得不见也。夫心动于中,而声出于心。虽托之于他音,寄之于余声,善听察者,要自觉之不使得过也。昔伯牙理琴而锺子知其所志;隶人击磬而子产识其心哀;鲁人晨哭而颜渊审其生离。夫数子者,岂复假智于常音,借验于曲度哉?心戚者则形为之动,情悲者则声为之哀。此自然相应,不可得逃,唯神明者能精之耳。夫能者不以声众为难,不能者不以声寡为易。今不可以未遇善听,而谓之声无可察之理;见方俗之多变,而谓声音无哀乐也?”这个问题的大意是:对于某人歌唱或演奏某种音乐,善于欣赏的人一听便知这人是快乐还是不快乐,为什么说声无哀乐呢?而且还举了多个例子。嵇康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又将音乐的作者、演唱者或者演奏者、听众和音乐本身区分开来,他认为音乐本身是“和”的,但演唱者或演奏者与曲歌作者一样,心内存在哀乐之情,在演唱或者演奏的时候会将这种情感附加进去,因而善听者会听出其中哀乐之情。这样,善听者不是善听音乐的情感,而是善于体验音乐之外的一些微妙内容。嵇康在这里所说的演唱者将情感附加进音乐中,类似于西方的“二次创作”理论。对于一些过分夸大善听者能力的故事,如“仲尼之识微,季札之善听”,嵇康认为“固亦诬矣。此皆俗儒妄记,欲神其事而追为耳”。

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听到音乐知“哀乐”,而这“哀乐”又不是由声音所传递的,即“声无哀乐”。对于这个问题,嵇康作了进一步的回答。尽管嵇康没有明言,实际上他是从音乐的旋律和声音二者的区别上来回答的。他认为承载歌者或乐曲作者的“哀乐”是通过旋律体现出来的,而不是声音,声音都是人所发的,或者是某种乐器所发的,不存在“哀”与“乐”的区别。他说道:“尔为听声者不以寡众易思,察情者不以大小为异,同出一身者,期于识之也。设使从下,则子野之徒,亦当复操律鸣管,以考其音,知南风之盛衰,别雅、郑之淫正也?”这段反问话的意思很明显,即如果是声音本身就有哀乐之分的话,那么仅凭三两声,善察情者就会听出其中的哀乐了,让一村夫弹琴,也能听出这个国家的荣衰了,正因为声音无哀乐之分,所以这是不可能办得到的。嵇康还举例说:“食辛之与甚噱,薰目之与哀泣,同用出泪,使狄牙尝之,必不言乐泪甜而哀泪苦,斯可知矣。”还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圣人之至乐让其他乐工演奏出来仍然是好的音乐,而不需要圣人亲自操作,他说:“以此言之,至乐虽待圣人而作,不必圣人自执也。”

针对“葛卢闻牛鸣,知其三子为牺”、“师旷吹律,知南风不竞,楚师必败”、“羊舌母听闻儿啼,而审其丧家”的问题,嵇康认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这三件事必然是由于这三个人辨“音”而知的,而不是由“声”知其因的。嵇康的“声”即声音,而“音”则是附加到声中的其他信息,用以区别不同器物所发之声。

针对“平和之人,听筝笛琵琶,则形躁而志越;闻琴瑟之音,则听静而心闲”一类的问题,嵇康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不是因为“声”有静躁之分,而是因为音有高低缓急。他说道:“盖以声音有大小,故动人有猛静也。琴瑟之体,间辽而音埤,变希而声清,以埤音御希变,不虚心静听,则不尽清和之极,是以听静而心闲也。”

有了“声无哀乐”的论断后,孔子的论断“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是不是还成立呢?嵇康认为仍然是成立的。但这里的“乐”不一定是音乐带来的快乐,而应该是另一种乐。嵇康继承道家的说法,认为“乐之为体,以心为主。故无声之乐,民之父母也。”即“乐”应该是“无声之乐”。在这里,“无声之乐”指民众的大欢愉,与音乐所带来的乐无关,可以理解为由国泰民安所带来的欢乐。所以嵇康又说:“至八音会谐,人之所悦,亦总谓之乐,然风俗移易,不在此也。”关于“郑卫之间”,嵇康是持批判态度的。他认为:“若夫郑声,是音声之至妙。妙音感人,犹美色惑志。”又言:“若上失其道,国丧其纪,男女奔随,淫荒无度,则风以此变,俗以此成。”这句话道出风俗变坏的根本原因,所以“尚其所志,则群能肆之,乐其所习,则何以诛之?托于和声,配而长之,诚动于言,心感于和,风俗一成,因而名之。”总之,在音乐与政治这一关系问题上,嵇康认为好的音乐是可以对风俗有一定作用,但是政治面貌是占首要地位的,即“夫言移风易俗者,必承衰弊之后也”,即政治才是最终原因。

综上,在对音乐的认识方面,嵇康将音、声、歌者、作者与欣赏者对于音乐所承载的情感因素的作用进行了讨论,得到了“声无哀乐”的结论。他并不反对儒家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观点,但同时认为移风易俗最终是要依靠“上持其道,国存其纪”的政治局面作保障的。

嵇康别有《琴赋》。《琴赋》中,嵇康对琴进行了赞美,并批判了“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的审美思想,认为这种思想是“丽则丽矣,然未尽其理也”,认为琴“德”最贵。

2.阮籍

《晋书·列传第十九》载:“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阮籍言行不拘礼法,《晋书·列传第十九》载:“……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

阮籍著有《乐论》。尽管阮籍行事不拘礼法,在《乐论》中,阮籍继承了儒家的使用音乐来治世的思想,他认为:“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情气。故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欢,九州一其节。”在该文中,阮籍还反对“以悲为乐”,他说道:“诚以悲为乐,则天下何乐之有?天下无乐,而欲阴阳调和,灾害不生,亦已难矣。”

阮籍在《乐论》中所表现的思想是传统的与统治者相契合的儒家思想,与其人的不拘礼法的性格是相矛盾的。这或许是其性情乖张的又一表现,《乐论》并不是他内心的真正认识,而是写给时人看的。

阮籍有《酒狂》一曲传于世,对中国后世音乐影响极大。

3.刘勰

刘勰是文学家兼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刘勰的音乐思想集中体现在《文心雕龙·乐府》一节,而其《文心雕龙·声律》节则是讨论文章的声律的,主张为文也要依律和声。

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中,对从古至他所处时代的乐府体诗歌作了一个评述。他评说诗歌的理论基础有三,其一是“声依永,律和声”,即主张音声需以所歌咏的内容为准,而音律则需与音声相谐和;其二是反对“淫声”;其三是音乐具有教化作用,“乐本心术,故响浃肌髓”,主张音乐要“情感七始,化动八风”。

刘勰的“声依永,律和声”,以“永”为中心的思想,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讨论文学与音乐关系的文学思想。刘勰认为文应该符合声律,在《文心雕龙·乐府》中他说道:“凡乐辞曰诗,咏声曰歌,声来被辞,辞繁难节。”这种以音律来使诗文具有韵律的思想在《文心雕龙·声律》中表达得更为清楚:“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先王因之,以制乐歌。故知器写人声,声非学器者也。故言语者,文章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刘勰认为“言语乃文章神明枢机”,“吐纳律吕不过是唇吻而已”,因此文章是以咏辞为核心。但是作为唇吻的“吐纳律吕”也不容忽视,为此他说:“今操琴不调,必知改张,摛文乖张,而不识所调。响在彼弦,乃得克谐,声萌我心,更失和律,其故何哉?良由外听易为察,而内听难为聪也。故外听之易,弦以手定,内听之难,声与心纷,可以数求,难以辞逐。”

于是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的后面内容以声律为类比大谈了一番为文的技巧,他说:“若夫宫商大和,譬诸吹籥,翻回取均,颇似调瑟。瑟资移柱,故有时而乖贰。籥含定律,故无往而不壹。陈思、潘岳,吹籥之调也。陆机、左思,瑟柱之和也……”最后刘勰总结道:“音以律文,岂可忽哉?”

刘勰的反对“淫声”和主张用音节“化动八风”的音乐思想乃是传统儒家正统思想,并没有新意,并且在南北朝时期,除了统治者之外,儒家正统思想不是受欢迎的思想。《文心雕龙·乐府》一文中,倒是刘勰对于历代乐府类诗歌的评价颇具价值。刘勰肯定了采风活动,说道:“匹夫庶妇,讴吟土风,诗官采言,乐胥被律,志感丝簧,气变金石。”刘勰认为:“汉初绍复(绍复雅乐),制氏纪其铿锵,叔孙定其容典,于是《武德》兴乎高祖,《四时》广于孝文,虽摹《韶》、《夏》,而颇袭秦旧,中和之响,阒其不还。”其中认为《武德》、《四时》等曲虽然极意模仿雅乐旧制,但实际上是秦的旧制,十分贴切。刘勰还认为曹氏父子“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评其《苦寒行》和《燕歌行》“虽三调(清商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也。”刘勰反对“淫声”,为此说道:“诗声俱郑,自此阶矣。”

鉴于刘勰在文学理论上的巨大成就和被后人所认可的程度,他的儒家正统音乐观点对其后唐宋儒家音乐观的形成应有较大影响。

同类推荐
  • 2005年中国歌词精选

    2005年中国歌词精选

    编辑出版这个选本,一是为了展示这一年度歌词创作的佳作,为我国的文化积累作一点有益的工作;二是为尚示找到音乐伴侣的歌词牵线搭桥,希望能得到作曲家慧眼的赏识,为其插上音乐翅膀;三是为音乐文学爱好者和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花最少的钱、用最短的时间享受中国歌词最新最佳创作成果的机会。这便是我们的初衷和愿望。编完一年一度的这个选本,有喜也有忧。喜的是这样一年又有许多词作者经过他们的辛勤耕耘,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写出了不少佳作,而且这一年又发现了一批名不见经传的新人,他们的作品虽然还有些稚嫩,但却能让人眼睛发亮。新人辈出的词坛一道令人鼓舞的景观,所以每年都有一批新人的作品。
  • 绘画人生

    绘画人生

    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使我懂得一个道理,人一生不会一帆风顺的。何况我这一辈子,早年生活在贫穷落后的年代里,青年生活在新旧社会变革的年代里,中年生存在与极左路线斗争之中,长期生存在艰难险阻之中,能够活过来也是很不容易的。到了晚年才活得像个人样子。我生来诚实好强,想对人类文明做点贡献,觉得比登天还难。
  • 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

    本书以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音乐史教程为纲要,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自先秦至2000年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脉络。本书前有“绪论”,对中国音乐史的学科性质、内容、分期特征、特色以及中国音乐史学史的沿革进行了全面介绍;每一章都列出了复习提示、重点等内容,方便考生从总体上把握具体内容;针对性地编列了一些自测题,并附有参考答案,便于考生自己测验;对考生的复习、答题等方面做了大方向指导,并选登了一些代表性学校的研究生入学试题。本书以中国音乐史实为基础,侧重对相关内容做“贯通性”总结与归纳。
  • 课外雅致生活-培养摄影才能的途径

    课外雅致生活-培养摄影才能的途径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 走向人文关怀的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走向人文关怀的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运用后现代课程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深入探讨了如何开发凸显人文关怀的高中美术系列校本课程,针对高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发适应本校发展和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构建人文性的师生关系,主动探索个性化的教学形式,把美术校本课程开发推向人文关怀的境界。
热门推荐
  • 懦弱的我和不平凡的她

    懦弱的我和不平凡的她

    只想记录懦弱的我与她的生活,想通过这种方式来传递我的心意…
  • 我们还能回去吧

    我们还能回去吧

    她,本是一个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女孩,却因为友情的种种乌龙事件那一夜或者说两年她“变的”让旁人觉得冷血不爱讲话,不再去解释,外表高冷孤僻生人勿近,心里却还是在想着如何保护她们。怎么掩盖不了清新脱俗的高中女生形象。没错,她只是将曾经的自己藏了起来时不时出来“透透气”。儿时的一面之缘一颗棒棒糖和让人暖心的笑让他记了十年,她却不记得她的慕哥哥,只有一条坠子让她回想起……他,高冷,具学霸级草(私下暖男)于一身,单亲家庭让她对那个常常看起来难过的女生起了保护欲,跳过级。从不欺负人让她起了一丝好奇心,儿时他妹妹丢了,没想到让他遇到了另一个“妹妹”-小女孩,一面之缘一颗糖还有一条坠子,他却没有发现坠子里的字-筱,再见时小女孩不记得她,他也未曾问小女孩的名字,只知道小女孩叫他慕哥哥,好不容易那声慕哥哥又回想在耳边,刚想一探究竟她却选择性失忆了……“今天的誓师大会我本不愿来,是为……”“与我无关”“我们还能回去吗”“呃……你看这雨这么大,没有一把够我们两个撑的伞,我想我们回不去了,我的意思我想你能明白”当高冷的他遇上更高冷的她,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 奢爱之爱做囚笼情做圈

    奢爱之爱做囚笼情做圈

    离开五年回到故里,他的身边已有妻女,杨思思抱着五岁的畸形儿,只能对着他的背影默默自语:“死神举起镰刀那一刻,宁愿你恨我也不要你孤影可怜的活,可是,牧景成,死神不要我。”她曾是他的致命宠儿,如今是他前妻,他有那么漂亮健全的女儿,她只能藏起属于他的畸形儿,五年前离开的原因烂在了肚里,相遇误会重重。高级会所被人卡油,他献身相救,捏着她的下巴笑的凄凉:“你怎么都喂不熟。”她咽下泪水笑的明艳:“还不如狗是吧?”他问:“多少钱?”“十万。”“不贵,我攥在手心长大的,值这个价。”刷刷两笔在支票上多填了两个零。却没想,一场畸形关系临头。
  • 醉忆梦生

    醉忆梦生

    到最后那一刻,夙逸替她挡下那一箭,抚摸着司羽地脸说:"阿羽,对…不起。我失信了…我不能…陪你到永远。下…下一世,我们再…一次…做…做夫妻,好吗?""好,我答应你。可不可以求别死啊!"习羽悲痛地回答道,可怀中的人已经死亡。【ps:此文文有现代番外篇,有兴趣加群303382055!剧情极其狗血,求喷!!!湘胖子敬上】
  • 隆平集

    隆平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帝觉

    帝觉

    浩瀚星空,大千世界,无尽宇宙。尽头在何方?尽头的深处,风景又是何样?在远古流传下来的传说中。尽头深处有一虚空大殿,大殿内有五人。一曰道帝鸿钧!二曰魔帝七夜!三曰龙帝莫言!四曰妖帝青染!五曰佛帝恒缘!万族共尊!自此,魔,龙,妖,佛,不敢妄自称帝!始有,魔尊,龙王,妖神,佛祖!共勉!
  • 精卫鸟与女娃

    精卫鸟与女娃

    六年级男生小瓦和小当有一天做了一个完全相同的梦,梦到一条流光溢彩的胡同。梦醒后他们竟真的找到了这样的胡同,一旦踏入,他们就注定与远古的神话世界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了。怪事不断出现,一个古董乐器“埙”,一场惊险的海难,一处疯狂长高的草丛,一个名叫女娃的远古时代的女孩,还有一个被称作“烟鬼”的邪恶力量。当谜题慢慢解开,危险也在迫近,小瓦和小当如何去帮助女娃和保护这个城市。
  • 诡码卷宗

    诡码卷宗

    有人说上天是公平的,每个人无非是生老病死,无一例外,有人说上天是不公平的,凡人或平庸至极或至高无上,或艰苦谋生或口含金玉.......总之形形色色数不胜数,也许这就是世界吧。平凡的人生总会有不平凡的旅程,冥冥之中你的旅途早已注定,最后留下的只能是遥远的回忆,是否每每想起都会有不同的味道,就让那一个个惊险的瞬间来给你答案吧。在一次闲聊时,对一张古代神秘图纸产生兴趣,从而跟随一支神秘的探险队踏上寻找真相的旅途。开始的好奇和金钱的驱使,最后临近真相的边缘,那些尘封千万年的秘密意义何在。隐藏在地下深处,凡人又能否窥探。其梦一样的遭遇是如此的真实。
  • 剑道人

    剑道人

    他有一把刀,但是他不称为之刀,而是剑,斩断一切的剑。他一心向道,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道。
  • 赢在恰到好处

    赢在恰到好处

    没有人否认精明强干者藐视陈规旧俗,也没有人否认天才都有一定的叛逆性,但任何事都不能做得太过分。为人处事如果太过分,就容易走极端。一个易冲动、爱走极端的人,不仅不会取得成功,而且会把已经取得的成功葬送掉。所以,永远不要走极端,要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