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517000000017

第17章 一决雌雄

隆庆皇帝朱载垕当年还在裕王府的时候,娶过一位昌平姑娘李氏,但很早就死了,朱载垕又娶了通州姑娘陈氏作为正妻,并在登基后封为皇后。好色的朱载垕还宠幸了其他许多美女。其中最受宠的一位,是漷县姑娘李氏,后来封为贵妃。李贵妃生下了隆庆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朱翊钧。

由于隆庆的前两个儿子都夭折了,所以朱翊钧实际上是独苗,深受宠爱,被立为皇太子。

这位皇太子聪明伶俐,5岁开始读书。有一次隆庆皇帝骑着马在宫中游玩,年幼的朱翊钧奶声奶气地和他说:“父皇,您独自骑着马,万一摔下来怎么办?”隆庆皇帝见儿子这样懂事孝顺,心里像吃了蜜糖一样。

这段时间,皇后陈氏体弱多病,住在偏宫里。于是每天早晨,李贵妃就常常带着太子,去给皇后请安。朱翊钧在皇后面前,也是非常的孝顺和体贴,还懂得撒娇邀宠。陈皇后自己没有孩子,固然是一个缺憾,但女人的母性总是存在的。看着这个可爱的小男孩在自己面前很乖的表现,禁不住爱心泛滥,把皇太子当作自己的亲骨肉看待。

这样,原本存在利益冲突的皇后和贵妃,靠着这一个孩子,也就团结友好起来。年幼的朱翊钧,也就是日后的明神宗(万历皇帝),早在幼小时,便表现了如此出色的政治连接力。

朱翊钧的母亲李贵妃,也是个不寻常的女人。她的父亲李伟,因为乡间不安静,搬迁到北京,无从谋生,就把女儿送进裕王府里。开始只是做一名宫娥,却不想被裕王宠幸,后来竟诞生下了皇太子。李伟和他女儿,毕竟都是生意人家庭出来的,多少带上了一些市侩风气。这种风气,给日后的明朝历史,增添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谈资。

隆庆六年五月己酉那天,隆庆皇帝在坐朝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严重的中风症状。内监冯保恰好在旁,连忙把隆庆皇帝扶住,随即退回宫中。不久,宫中传来旨意,召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速至乾清宫!

三位大学士入宫后,看见隆庆皇帝斜倚在御榻上。陈皇后、李贵妃和皇太子朱翊钧都立在御榻旁。此外,还站着高拱最讨厌的人——冯保。

看见三位大学士,尤其是自己最信任的老师高拱进来,隆庆皇帝强打精神,拉住高拱的手,抬眼看着三位大学士说:

“我继承帝位方才六年,就生了重病,眼看起不来了。皇太子年龄还小,一切都付托诸位先生了。希望你们辅助新皇帝,遵守祖宗的制度,这是对于国家的大功呀。”

冷酷而倔强的高拱,禁不住老泪纵横。眼前这个病重的皇帝,是他当年呵护而成长起来的,虽然有君臣之分,却也看得和自己的子弟没有区别。如今落得白发人送黑发人,那是何等的压抑。高拱只能含着热泪,答应皇帝的嘱托。另一边,皇后、贵妃、太子和太监,早已哭出声来。

张居正也被这一幕撕裂心腹。他同隆庆皇帝的感情虽然不如高拱,也是有师生之谊的。他和高仪一样,呜咽着声。之后,三个大学士受了遗诏,叩头回到内阁。

次日庚戌,正式宣告隆庆皇帝逝世。大臣们都在内阁里痛哭。61岁的高拱呼天抢地地号啕着:“10岁的太子,怎样治天下啊!”失去了隆庆皇帝的支持,高拱心知自己的环境再不如以前良好。但他更忧虑的,是如何在新皇帝年幼的情况下,继续维持整个帝国的良好运转,而不让几年“隆庆新政”的成果付诸东流。

看着哭得声嘶力竭的高拱,张居正一面擦眼泪,一面却在心中暗自盘算着不同的内容。他对于隆庆皇帝之死也充满悲伤,但他更思虑,如何借着这一个机会,清除自己掌权路上的障碍。

这个障碍,当然就是内阁首辅高拱。

这一刻的实力对比,虽然隆庆皇帝死了,高拱失去最强有力的支持,但他的综合实力,依然比张居正强过太多。

但张居正比高拱有利的地方,在于两点。

其一,张居正有一个盟友冯保。冯保久居宫中,得到皇后和贵妃的信任,同时隆庆皇帝死的时候他也在身边。

其二,现在张居正已经在全力准备对付高拱了,而高拱还不知道。

这两个有利因素,张居正势必要把他们发挥到极致。第一步,就是让冯保跳出来,吸引高拱的火力。

按照《明史·冯保传》的说法,冯保玩弄了相当漂亮的一手花招。那就是在隆庆皇帝刚死,他就拿出一封遗诏念起来。遗诏中,除了有皇帝对自己的一些反省,对未来工作的一些希望之外,还加上了一句:

由司礼监掌印太监与内阁大学士共同辅政!

高拱看到这遗诏,当然非常不爽。不过眼下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孟冲,算是高拱系统的人,所以也就忍了。不料就在几天后,冯保又拿出另一封遗诏,宣布:

冯保接任司礼监掌印太监!

一句话分两段说,就这么绕过了高拱的警惕心,把冯保给凑合到了“共同辅政”的地位上。

这一个段子,当然是妙趣横生乃至惊心动魄,也颇为符合冯保这种有小聪明,有大野心的文化太监的品位。不过据现有史料来说,多半不是真的。一个很有力的例子,就是在日后张居正和冯保炙手可热的岁月里,他们之间的书信中,压根没有提到冯保同受顾命的事。

另一方面,从之后几天冯保和高拱争斗的过程来看,这个所谓“共辅国政”的名号,也一次都没有被使用。

再者,冯保要通过假传遗诏给自己揽权,必须在外取得张居正的支持,在内至少得到皇后和贵妃的默许。从这一方面来说,冯保“接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是顺理成章,但“共辅国政”就简直是笑话了。就算陈皇后和李贵妃妇人之见不反对,张居正也不会糊涂到这一步的。

所以,更切合实际的情况,冯保的野心就是赶走孟冲成为司礼监的掌印太监。他也确实拿出了这样一份遗诏(多半是假造的)。至于同辅国政云云,很可能是根据野史造成的以讹传讹。

总之,隆庆皇帝死了。六月甲子,皇太子朱翊钧继位,即是后世的明神宗万历皇帝。当时年仅10岁。神宗继位不久,一道“中旨”就到了内阁,其中重要内容,就是冯保接任司礼监掌印太监。

不管如何,冯保发布这一道“接任掌印”的遗诏,高拱立刻嗅出了其中的战争气息。他愤怒的拍案叫道:“中旨,到底是谁的旨意?皇上年龄还小得很呢!都是你们这些太监搞的鬼,迟早要把你们全收拾掉!”

传旨的小太监面如土色地跑掉了。

冯保得到这个回应,当然知道高拱的态度。于是以高拱为一方,以冯保为另一方的政治战争,正式鸣锣开唱了。

在这场斗争中,冯保身后的支持,是几乎毫不懂政治的陈皇后,李贵妃。高拱则拥有遍布满朝的官员作为党羽,尤其是给事中和都察院的言官们。双方的实力对比,如果光看人员才干,简直就是相差悬殊。

只不过,冯保身在宫中,靠近皇帝,高拱也不敢完全托大。

由于冯保在热身回合中拿出了遗诏,自己给自己封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位,算是放过了大招。所以下一回合,应该高拱先动手。

高拱老奸巨猾,他叫来自己的心腹大臣雒遒、程文,经过仔细商议,制定出几近完美的攻击计划。

高拱这回合攻击的第一道火线,是由六科给事中程文,十三道御史刘良弼等发起的。他们的奏疏如同雨点一样飞出,篇篇直砸冯保。这些都是在朝廷里翻来覆去吵了半辈子的老讼棍,可怜冯保一个深宫太监,仗着点小聪明,几时见过这种阵仗?

正在他惶惶不安时,六月十三日,高拱方面的第二道火线又发出了。这次的主攻手是礼科都给事中陆树德,吏部都给事中雒遵等人。

如果说第一顿狂轰滥炸只是给冯保下马威,这一次可是玩真的了。陆树德直接攻击冯保掌司礼监之事的合法性。他在奏疏里说:

先帝甫驾崩不久,忽然传冯保掌司礼监。如果是先帝(隆庆皇帝)的意思,何不在几天前就说,而偏要在弥留之后?如果是陛下(万历皇帝)的意思,那陛下刚刚死去父亲,正是哀痛深沉的时候,怎么可能顾得上去给一个太监封官?

陆树德逻辑学得不错,直接用排除法推出了唯一合理的结论:这遗诏既不是隆庆的意思,也不是万历的意思,只能是冯保的矫诏,也就是假传圣旨。按照法律是要杀头的。这一道奏章刀光剑影,直取冯保的要害。

雒遵也不含糊,他看到万历皇帝坐朝的时候,冯保站在御座旁边,于是攻击说,冯保区区一个下等人,竟敢站在天子的宝座边上,我们文武百官是在拜天子呢,还是拜这个太监?分明是欺负陛下幼小,无礼至此!

站个位置,今天人看来是小事,但那时候这个叫礼制,这也是一把见血封喉的刀子了。

同时,工部都给事中程文上书,弹劾冯保身为太监,竟然向先帝(隆庆皇帝)进送春药,导致先帝英年早逝。这种奸恶之徒,罪不可赦!

于是乎,冯保又被扣上了弑君的恶名。

除此之外,高拱手下其他的言官,也纷纷出马,漫天血雨,直指冯保,眼见得不把冯保碎尸万段,绝不罢休。

冯保这才见识到了高拱的利害,自己跟他压根不是一个量级的。他彻底崩溃了。面对着气势汹汹的攻击,他束手无策,只能坐在宫中待毙。

而高拱这边,以“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用绝对优势一举封掉了冯保的全部退路,自然有一种拔剑四顾的成就感。很快,就可以除掉这个死太监,再次把国政完全掌握在我手了。

然而他终究疏忽了,忽略了站在自己身后的一个人。

张居正。

在准备对冯保最后一击之前,高拱刻意征询了内阁中两位同僚的意见。高仪是个老实人,并不愿意卷入这种斗争,所以从四月入阁的时候,高仪就一再称病推阻。好容易在高拱和张居正劝告下入阁,如今又真的病倒了。面对着高拱的慷慨陈词,他除了唯唯诺诺,没有别的表现。在他这一方面,高拱看不到什么援助,也不指望什么援助。

接下来就是张居正了。在万历皇帝即位以后,张居正奉诏到大峪岭去视察皇陵的地形,准备给隆庆皇帝准备丧事。由于正值盛夏,路上又辛苦,张居正回来以后又请了病假。

当高拱亲自上门拜访时,张居正强支病体,热情接待高拱。这让高拱感到非常舒服。随后,他将自己解决冯保的全盘计划都告知了张居正,并且询问张居正:“你觉得如何?”

张居正毫不迟疑地回答:“自当听从差遣!除掉冯保,易如反掌!”

高拱满意地走了。虽然之前听说过张居正和冯保勾勾搭搭的流言,但高拱有自信,眼下对付冯保,即使再加上那两个头发长见识短的寡妇皇太后,我也是胜券在握。而且张居正一向很知趣的,他见识过我的厉害,应该也不会来找抽吧?

另一方面,张居正也在思索。

他知道,如果继续作壁上观,两三天内,冯保多半就要被高拱连根铲除。

平心而论,单讲人品和才能,高拱都比冯保强得多。如果一定要为大明帝国保留一个,相信稍有良知的人,都会选择前者吧。

然而很不幸的是,我是张居正。

高拱,我和你一样,也有满腹的才华,也有满腔的热情。

还记得当初我们共同立下的誓言么,我们要振兴大明,立下千秋万世的功业。而这个功业,我认为,由我来立,会比你做得更好。

于是,张居正秘密地去找到了冯保,告诉他,高拱已经准备总攻了。这个时候,冯保就算知道高拱的计划,也没用了。就好比是战争中,他的阵地已经被高拱的火炮导弹炸得稀巴烂,就算明知敌人即将发动坦克冲锋,他还能怎样?

然而张居正告诉冯保,有一个人可以对付高拱。

接着,他说出了这个人的称呼,而不是名字。

“当今万岁。”

冯保顿悟了。在他和高拱的对峙中,双方都只看到了台前幕后的成年斗士,却把年仅10岁的皇帝给忘记了。

看样子,隆庆皇帝几年的宽和柔弱,让大家都习惯性忽视皇权的至高无上。对高拱来说,皇帝是他一手保护下来的学生,更是有这种思维。

然而张居正不会。他是一步步看着徐阶斗倒严嵩的。在嘉靖皇帝的为所欲为,严嵩和徐阶的奉承天恩中,他脑海中深深留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字样。

只要皇帝下令,高拱算什么?

而且,如今皇帝最亲近的两个人,陈皇后和李贵妃,都是支持冯保的。

但是冯保还是有一点疑惑。皇帝虽然只有10岁,但聪明伶俐,要他除掉高拱,总得找个理由吧?

张居正微微一笑。还是从徐阶的身上,他学到了揣摩乃至引导皇帝意图的本领。简要地说,你要栽赃给对手的,不应该是最卑劣的罪恶,而应该是皇帝最讨厌最害怕的言行。

而当初在内阁里,高拱曾经说过一句话:“10岁的太子,怎样治理天下啊!”

冯保的眼睛亮了,但张居正止住了他的激动:别慌,要这句话奏效,还得稍微修正一下。

隆庆六年六月十五日一大早。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急慌慌地跑到宫中,向皇帝报告一个极为重要的情况。当然,皇帝的亲妈李贵妃也在一旁。

这个情况是,内阁首辅高拱,居功自傲,图谋不轨!

万历皇帝虽然年幼,毕竟天资聪明,读了好几年书。听到图谋不轨四个字,禁不住有些紧张。而他妈妈李贵妃更是紧盯着冯保。

紧跟着,冯保拿出了那一句阴谋的证据:

“高拱曾经说过,十岁孩童,如何做天子!”

篡改了区区几个字,这句话立刻从牢骚变成了谋反。而正是这一点区别,让高拱顿时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李贵妃出身于市井的平民家庭,见惯了这一阶层的斤斤计较和勾心斗角。对于朝廷上的斗争,她并没有深入的理解。但从她小市民的心态,很自然的,要抱紧属于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六月十六日,万历皇帝传旨,命令六部内阁等进宫开会。

高拱很高兴。在他看来,一定是之前的轮番弹劾起了作用。趁势把冯保收拾掉,就是举手之劳了。他派人去通知张居正和高仪,一同进宫。

结果,高仪继续称病,说不能上朝。很显然,这位老实人并不傻。虽然不清楚内幕和走势,他至少知道今天将是一场对决。作为旁观者,他实在不想卷进去。

而张居正呢,他勘察皇陵,路上受了暑热,病假还没销,也在推辞。高拱以为他犹豫了,再三催促,甚至还鼓励张居正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今天进宫当面弹劾冯保,真要是得罪了皇上,我就辞职不干,由你来当首辅!”

张居正心中,客气了几句后,告诉高拱:“您先去,我随后就来。”

一无所知的高拱,大步向无极殿走去。他要以堂堂正正的战法,一举摧毁冯保。

进入殿中时,高拱赫然发现,在一脸气愤的小皇帝身边站着的,正是自己的死对头冯保,脸上还挂着得意的笑容。

一瞬间天旋地转,高拱明白自己失败了。随即,便听到了冯保传皇帝、皇太后和李贵妃的谕旨:

通告内阁、五府和六部的大臣们。先帝上天堂的前一日,召集内阁三位大臣到病榻前,与我们母子仨一起受遗嘱,要他们好好辅佐年少的皇太子(就是当今皇帝)。谁知道首辅高拱“揽权擅政,夺威福自专,通不许皇帝主管”,以至于我们娘儿仨担惊受怕,日夜不安。现命令,立刻把高拱撤职,赶回老家宅着!你们这些大臣,受了国家的厚恩,如何也阿附权臣,蔑视幼主!今天开始,一定要洗清过去的毛病,忠心报国。再像以前这样乱来的,小心刀下不留人!

这篇谕旨从行文看,颇似冯保笔下,浅显易懂,文理也还畅通。对高拱的罪名描述,严格说来并非冤枉,却很无稽。明朝后期本来就是内阁制约君权,现在小皇帝年仅10岁,高拱作为先皇的师傅,内阁首辅,当然要“揽权擅政”了,什么又叫做“通不许皇帝主管”?总之,真正触怒皇帝的“不轨”言论,在这里没有体现,罗列出来的罪名,统统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高拱算是被结结实实地黑了一把。

多年的老江湖,在一瞬间精神崩溃,面如死灰,汗如雨下,趴在地上半天不动窝。据说,随后赶来的张居正,眼望着这个在一天以前还不可一世的人物,心中生出了怜悯,于是扶起了瘫软的高拱。满脸悲悯之色,他让人把已经免职的首辅高拱,搀扶着送出了宫。接下来,在一群禁军的押送下,高拱行色匆匆的被驱赶回了河南老家。

威震内阁的第一号朝臣,就这样轻飘飘地倒在阴谋之下。而张居正,则顺理成章地成为内阁的首辅。

为这一天,他盼望了许多年。

为这一天,他跟随着徐阶老师,忍辱负重,斗倒了严嵩。

为这一天,他在徐阶和高拱之间周旋。当高拱用狠辣手段欺凌徐阶时,他除了从人情上规劝,并不敢有丝毫的对抗。

为这一天,他不惜去勾结品行欠妥的太监,把一个知己高拱,活生生逼得下野离职。

所有的非常手段,隐忍含蓄,都是为了这一天。当年出身平民的天才少年张白圭,如今经过数十年风雨洗练,终于站在了帝国政权的顶端!

六月十九日,万历皇帝召见张居正。此时,张居正刚刚因为去给隆庆皇帝勘察墓葬,中了暑热,请了病假(虽然并不妨害他联合冯保把高拱给做掉)。万历皇帝说:“先生为父皇陵寝,辛苦受热,国家事重,只在内阁调理,不必给假。凡事要先生尽心辅佐。”

接着,万历皇帝又提起了隆庆皇帝对张居正的评价,说是“忠臣之后”。这让张居正感激涕零。他跪在地上说:我受了先帝的厚恩,又承先帝的顾命托孤,怎么敢不竭才尽忠来报效呢!以我看来,眼下国家的要务,就是在遵守祖宗的旧制,而不必纷纷去更改。此外,皇上要多学习知识,亲近贤人,爱护人民,节约费用。这些方面请您多留意。”

万历皇帝点头称是。

张居正又把话头转到了日常生活:“现在天气暑热,皇上在宫中,要注意作息时间,节制饮食,保养健康。”

万历皇帝表示自己知道了,然后下令给张居正酒饭吃。这就是48岁的首辅和10岁小皇帝,第一次以这种身份相会。从此刻起,张居正要大展拳脚了。接下来,到六月二十三日,老实人高仪竟然去世了。看来他的病不是假的。这样,张居正便成为内阁唯一的大学士,而且也是隆庆皇帝去世时留下来的三个顾命大臣中硕果仅存的一人。张居正此刻的大权,是相当稳定。从嘉靖年间开始,按照严世蕃的评论,天下有三个超一流人才,分别是杨博、陆炳和严世蕃自己。而在之后,又有徐阶、高拱和张居正先后横空出世,在内阁里外上演了一出出好戏。

如今,陆炳已死,严世蕃被徐阶干掉,徐阶被高拱掀翻,高拱被张居正驱逐。除了淡泊权势之争的杨博,就只剩下张居正在内阁呼风唤雨。

边关的名将谭纶、戚继光都是他的同道;朝廷上没有敢与他抗争的人,被高拱压制的徐阶一党,也都盼望这位同门大师兄能出来引导大局;掌印太监冯保在驱逐高拱中和他结成了生死同盟。而后宫的陈皇后,李贵妃,也对他非常信任。

在这种有利形势下,张居正并没有昏了头。他深知,尽管自己现在已经大权在握,但稍有不慎,便也可能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因此,他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障自己的地位。

首先,他不像高拱一样,恃强凌弱,分毫不肯退让。他对于宫中的太监,以及后宫的后妃们,是肯放下架子结交的。因为这个,在数年里他能得到来自冯保和李贵妃的支持。当然,结交归结交,朝廷的实政大权,他把得很严,决不让这些不懂政务的人插手。一方面是情面上的敷衍,另一方面是权力上的控制,这平衡木张居正走得很好。

在朝廷里的事务和人际,张居正也对高拱的旧法子有所取舍。高拱是相当强干的,既是内阁首辅,又是吏部尚书,每天上午到内阁,下午到吏部办案。相比之下,张居正自己亲力亲为不多,但是对内阁和六部工作,却是洞察仔细,了然于胸,以此更好地安排其他人做事。

高拱仗着地位,对于同僚难免冒犯。这不仅得罪人,还容易招引不必要的矛盾冲突。相比之下,刚刚当上首辅的张居正能够较为谦抑的接待友僚,团结大多数人。甚至对于政敌,他也不像高拱这样,必定要置之死地而后快。相反,张居正有时候能加以容忍,甚至对他们量材录用。

大权在握的张居正,开始打造朝廷的新格局。万历元年九月,吏部尚书杨博因病致仕,不久逝世。张居正以南京工部尚书张瀚继任。礼部尚书陆树声请求致仕,张居正挽留未果,就自己到陆树声家中,要他推荐。于是南京礼部侍郎万士和成为下一任。

内阁方面,在高仪去世之后,张居正起用吕调阳为次辅,后来又陆续引进张四维、马自强、申时行等人担任大学士。这四个人对张居正来说,都只是帮忙打下手的,构不成权力上的威胁。张居正的势力逐渐向六部和言官机构渗透,成为了明朝名副其实的执政者。

张居正的成功,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从严嵩、徐阶、高拱等人的兴衰之中,吸取了经验教训。所以他的地位能够较为稳固。但是,他的目的,绝不仅仅在于取得执政权。

取得执政权,在他也只是手段。之后,他要实现那一个萦绕他心中许久的梦想。

变法去改变大明朝多年以来的弊政,拯救已经在政治上摇落,在经济上停滞的大明王朝。

同类推荐
  •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37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37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丛书,自发行以来深受广大教师、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工作者欢迎,成为很多地方教师培训用书,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丛书共有50辑,介绍了许多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事迹。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教育家的成长。
  • 魏武帝曹操传

    魏武帝曹操传

    浩浩五千年的中华历史长河,涌现出了许多帝王,他们曾经煊赫一时,有的是历史长河中的顺风船,有的是中流石,有的似春汛,有的如冬凌,有的是与水俱下的泥沙,有的是顺流而漂的朽木……总之,浩浩历史千百载,滚滚红尘万古名,史海钩沉,各领风骚,承继着悠久的中华历史。本书内容包括了有殷富的宦官家世、乱世中诞生的孩子、少年立志拯救世道、坚决整治地方豪绅、残酷镇压黄巾起义、领兵讨伐奸臣董卓、成功收编黄巾军、破袁术后东征陶谦、濮阳城下遭遇危机、重新收复兖州失地等内容。
  • 圣茶祖师王褒传

    圣茶祖师王褒传

    茶艺是我国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我国非物质遗产的组成部分。它享有独特、独尊、高尚的消费文化。茶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交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茶艺的表演和各种茶文化的传播及形式的展示,则将品饮茶活动提升为物质需求与精神享受的文化总和。茶的种植、采摘、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的故事(之二)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的故事(之二)

    本套丛书中收录的人物,都是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立下了丰功伟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的中出类拔萃者。
  • 在地下

    在地下

    本书为传记文学,年届九旬的老作家、老革命马识途,用他生动的笔触记录了他在白区从事地下工作近二十年的经历。其内容曲折、惊险,动人真实。
热门推荐
  • 追爱之路

    追爱之路

    他一只处于迷茫,但遇到她之后,使他不在迷茫
  • 林氏封尊

    林氏封尊

    太初入体,蔓于体肤,聚于元丹,沉于气府,化翼飞行,进入轮回,生机盎然,死气沉淀,轮回之境,尊临天下,圣者仁心,帝临天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吃货修仙记

    吃货修仙记

    【虐文】她是仙魔之女,在魔界被封印后,她被送到凡界,11年的与世隔绝后,她重新出现。他,一代仙君,不慎被魔君重伤元神落至凡界,与她相遇。他们将何去何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是的,狐仙大人

    是的,狐仙大人

    明明是抱着我家的宠物狗狗睡觉,为什么第二天,床上竟然躺了个帅的一塌糊涂的大男人?什么!什么?他竟然说他不是“狗”,而是“狐仙”?是来报恩的?保护我不被恶灵侵袭?什么跟什么啊?啊……这个邪魅而霸道的“妖精”!他还要逼着我嫁给他,是要把我也变成狐狸精吗?我袁贞贞的英明尽毁啊……
  • 鸿蒙历史我来定

    鸿蒙历史我来定

    昆仑山深处的一个大家族,一个已经在中华大陆不多见的姓氏,司空家,第123代家主的两个嫡出子女,一个是修真天才司空萱,一个是废材司空见,却是个修理能手,为了能修真,修复了家族后山的强大灵气炉,与救他的妹妹一起掉入炉中,回到了鸿蒙前的虚无,吸收了天地间的虚无之气,成就果位。且看司空见去了开鸿蒙,点混沌,收盘古,带着三清做小弟。
  • 执掌大明

    执掌大明

    历史系高材生穿越大明,看他如何从一个弱不禁风的公子哥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将整个历史改写!
  • 凤火燎元

    凤火燎元

    被时代抛弃的人们,为了心中的理想乡砥砺前行。年轻的主人公凤燎就如同这乱世中的沙粒,随波逐流,但他相信总有一日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