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558500000016

第16章 点墨书语(4)

所谓“气”,显在的是笔墨间的书卷之气。

他谈往,那是在中学生时代的上海四马路,买过一些扫叶山房的线装书。他后来由书及人道:“我不知道这家书店的老板是何许人,但是觉得是个有心人。他也想牟利,但也想做一点于人有益的事……扫叶山房出的书不少,嘉惠士林,功不可泯。”

他忆旧,那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的昆明翠湖,距离西南联大借租的学生宿舍不远,湖畔有个外形类似道观的公共图书馆,“是我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一个图书馆”,那里“非常安静整洁……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直到半个世纪后,汪先生想起昆明,写起翠湖来,首先念叨的就是这个“妙人”。他“大概早已作古了。不知道为什么,我常常想起他来,并和我所认识的几个孤独、贫穷而有点怪癖的小知识分子的印象掺和在一起,越来越鲜明。总有一天,这个人物的形象会出现在我的小说里的”。

他怀师,为文坛对他当年的文学导师沈从文作品的苛责而不平,建议他们去读《菜园》、读《新与旧》:“沈先生所写的共产党员是有文化素养的,有书卷气的,也许这不太‘典型’,但这也是共产党员的一种,共产党员的一面,这不好么?”当年沈先生“发表这样的作品难道不要冒一点风险么?”(《一个爱国的作家》)

因此,重读汪曾祺,最好还要读出他那一点点“士气”来。这“士气”既不是文士梅妻鹤子的清高之气,更不是斗士壮怀激烈的凌厉之气,而是一种被时代摔打以后的不平之气,虽说仍然是文文的,温温的。

十六年前的元月底,汪先生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说这话,他是为了借助自己的经历遭遇,阐发人生“随遇而安”的大无奈。

还有“文革”中那段人常腹诽的特殊遭遇,他自然不能无动于衷。虽说从来语焉不详,但看来也是有其难与人言的心头隐痛的:“我搞了一些时期的‘样板戏’……在‘控制使用’的压力下搞创作,那压力可想而知。”

这种体制内周旋的无奈,让痛定思痛的他,最后说出的话再难保持向来的平淡了:“受过伤的心总是有璺的。人的心,是脆的。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为政临民者,可不慎乎。”

这是谠论,也是诤言。我读汪曾祺,见他文章中多用逗号和句号,少见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心中曾经不免有些疑惑。此番重读,得知他自己说过,生性是一个不具有“抗争性格的人”。因此之故,在如此“金口”中难得说出的谏诤之语,就不仅仅是在发泄他个体人生的大悲愤了。难怪对于相熟的人,他曾一而再、再而三地披露心迹道:“我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我是性情中人,”“四十多年前的事,我是用一个八十年代的感情来写的,”“我对现实生活是有很深沉的痛感的,我对现实很关注”……哦,原来如此!

汪先生的作品最善于布局文字。但在章法技巧之外,更不能轻易放过的,是他寄托文思的方式。

曲终奏雅,他的文思常常凝聚在文章结尾处的最后几笔中,或文乎文乎,或浅白如话,但都雅而不伤,自有其想要揭示的主旨,或者寄托的深意。文无定法,可是汪先生写作上的这一“道”,似乎已成为他不期然而然的“风格”。读者不可仓促掩卷,把它轻轻地放过了。

且读《自得其乐》结尾——

我很欣赏杨恽的《报孙会宗书》:“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说得何等潇洒。不知道为什么,汉宣帝竟因此把他腰斩了,我一直想不透。这样的话,也不许说么?

我觉得,汪先生的文笔,乡土味易仿,书卷气难学,而要锤炼得这一丁点士气,则难上难矣。因为那是起落颠倒的时政,与其出处遭际和内在性情气质的合成品,难以实验,更无法复制。一个文学家的成长和长成,常常是如此得难能,如此得惟一。

乡土味、人情味与书卷气的和谐统一,成就了汪先生小说和散文的可读性,也成就了他的文学生命力,让他的作品既有应时发表的文学市值,又有了历时传世的人文价值。

因此,重读以后的复读,绝不仅仅在这个纪念他去世十周年的日子里(截止到是年,仅网络信息涉及到汪先生的就多达十四万余条……可见他的文学生命在网络天地间获得了再生,并活跃在读者、评论者的心田里)。

“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作品要有益于世道人心。”江苏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七月出版的《汪曾祺传》封面上,选印的是汪曾祺的语录,可谓得其人其书之精神。笔下有人,有别人,有自己,更有关乎现世众人心的褒贬——这让汪曾祺的作品距离“文学”很近。

我们不必再让作品“超脱感”导致了读者的“失落感”之类似是而非的观点再占据汪曾祺的作家论了——至少多年来“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已让它们难以自立。

淡淡的忧伤,因人生的无奈而嘲谑,再加上源自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的欢快,以及不刻意从悲剧方面来寻求创作的所谓“突破”,构成了汪曾祺别具个性色彩的“文学”。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他在《汪曾祺自选集》的序言中如是说。

一个“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一个爱看倪云林“平远小景”的人,一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为眼前景感动,被胸中意激荡,提笔为故乡和他乡纪实,写出长存于心的乡土风物,造型尘世间的寻常儿女……要是借用汪曾祺句式来诘问:“也许这不太‘典型’,但它也是文学的一格,文学的一式,这不好么?”

汪曾祺的“文学”,将不因与时俱进而稍减其作品的光华。我以此语为汪先生去世十周年祭。

(二〇〇七年三月二十七日)

4、《陆文夫文集》与《苏州杂志》

一 话说《陆文夫文集》

“文夫合当姑苏住,小巷遍写人风流。”当我听到一百八十万字的《陆文夫文集》(苏州古吴轩出版社,二〇〇六年)问世的消息时,脑海中不禁闪现出这十四个字的“断章”来。

其实,苏州虽然是我的家乡所在地区,去去来来很多,但我与文夫先生终是缘悭一面,无论是他主持《苏州杂志》在那青石弄的院子里办公,还是后来病休于城南带城桥一幢小楼里养病时。从未去拜谒过的原因,在前者是觉得不可为一己的私愿而去分割他的时间,于后者是为了他应当在静养中获得全面康复心体神……如今这些当年的“多虑”,自然都积累成为我情感天地中的遗憾了!

不过幸有作品在,它们原是常青的作家生命之树的繁枝和茂叶。

记得有人回忆说,文夫先生曾经戏言:“小说小说,无非是在小处说说。”我很欣赏这举重若轻的文艺家言,因此,也时常在南京大学给学生们说说这一通俗的文学理念,要求他们善于见微知着,充分领略由微节、细节和小节所构建起来的作品之“微妙”。

举凡文艺,“惟微始妙”。尽管前人有“妙处难与君说”的成言,可是善读者还是能够从作品微节、细节和小节的逐次展开和铺叙之中,把握到作家通过书写所要表达于世的人生智慧的。“文学即人学”,读者、作品人物和作家的三位一体,才能真正完成文学这部“大书”。

我对文夫先生建立起所谓的“印象”,就是从读他作品开始的。之所以读他的作品,完全是基于我当时人在北京而对家乡所保有的那份怀恋,而“陆苏州”正是当代姑苏人文最重要的理解者、同情者和传播者。他用自己的眼、自己的脑、自己的笔,让传统的姑苏人文与时代的新文学形式实现了和谐的统一。

因此,当我读到《陆文夫文集》封底所印的这段话时,不禁被深深地打动:

我觉得创作的总体应该像建造苏州园林,今天挖一个池塘,明天造一座颇具规模的厅堂,后天造点儿小桥、小亭,再后天垒起一座假山,中有奇峰突起……若干年后形成了一座园林,亭台楼阁,花木竹石,小桥流水,丰富多彩而又统一,把一个无限的大千世界,纳入一个有限的园林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人的作品,应当是他那个时代的缩影。

《陆文夫文集》是有着“陆苏州”美誉的作家锺情姑苏文化的见证,不过这见证的终极关怀,乃在于关注苏州普通百姓的生命状态。尽管他在一九八五年早春就曾在《微弱的光》中理性地表达过:“从某种角度看,作家并不是一种美好的职业……”

半个世纪前的成名作《小巷深处》不说了,二十多年前的文坛影坛双栖佳作《美食家》不说了,甚至一九八八年起专为苏州父老编辑的《苏州杂志》也不必说了,这里单说他此生惟一的长篇小说《人之窝》吧。如今,它就被编定在第一卷,开卷即是。

我是在一九九六年冬,也就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发行本书初版一年多第三次重印时读了的。那时,它还没有获“茅盾文学奖”的任何迹象。然而我还是喜欢它的开篇,喜欢它的布局,喜欢它的立意,喜欢它不失典型的场景、人物和语言……

《陆文夫文集》由江南知名书装家周晨先生设计,大三十二开本,洒金屑的米黄色书衣上,饰有满含笑意的架着眼镜的作家晚年头影,还有他的签名手迹。我很欣赏这书衣的淡雅,它贴近了这位从来不在文坛呼风唤雨、弄潮作浪的作家本色。因为生前的“陆苏州”从来只是用力把作品中的每一个字写好,最多张扬一下自己的签名,犹如他在僻馆小酌以后的放谈那样。很欣赏古吴轩出版社为本书写的这段“出版说明”,言虽简却具有非凡的感动力:

“世界这么大,只写苏州”的陆文夫堪称“市井小说”代表作家,在当代文学史上拥有重要地位。他并非苏州人,却在苏州生活了整整六十年,成为名副其实的“陆苏州”。“陆苏州”佳作首次结集五卷,落户于同样沐浴苏州文化的古吴轩出版社,显然也是源自苏州的缘……“陆苏州”的眼里,苏州是最美的,写苏州的书也应该是最美的和最受读者喜爱的。

古吴轩出版社除了《陆文夫文集》外,还真为他策划出版过一本获得“中国最美的书”荣誉称号的书,那就是第一次编辑成为单行本的《美食家》。

陆先生在二〇〇四年元旦写定的《文化沧浪宜人居》一文中说:“苏州是人居的天堂,人居的文化环境是众所周知的……文化是有继承性的,一代一代的人传承着,有取有舍,有所发展。”而他本人就是这样一个对苏州文化有所传承,有所取舍,有所发展的人。《美食家》就是其文学创造力的典型体现。

人行世上,一日三餐自然是人人不可或缺的人生节目。可作家陆文夫却能吃在嘴里,想在心里,最后形诸笔墨,创作出了歆动中外的传世之作《美食家》来。

如今收录在《陆文夫文集》第四卷中的《吃喝之道》,差不多就是一篇“创作谈”了。他交代自己懂得一点“吃喝之道”的缘由,全在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时常“与周(瘦鹃)先生(在松鹤楼)共席”的见闻和经历。于是我们得知苏州“美食家”的要领是“吃厨师”而不是“吃饭店”,“吃”的要诀则在于“尝尝味道”……连“吃”都离不开先辈的启蒙和教诲,整个苏州文化的传承,不更有赖于陆文夫们的继承和弘扬了么?

《陆文夫文集》,是一个当年的“新苏州人”,反哺姑苏水土姑苏父老的厚重礼物,更是他作为一个作家,生命永驻人间的珍贵证物。

二 记忆《苏州杂志》

《苏州杂志》是我这个图书馆学系出身的人,惟一追求全套收藏的一种杂志。由读者而作者,其间的经历,在姑苏游子中也许很有一点代表性。

那是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十四日,我在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办公室的岑寂中,得读当天《人民日报》,其中刊有陆文夫先生《话说〈苏州杂志〉》一文,于是得知家乡将创办一份“综合反映苏州文化的各个方面”的“杂志”,那办刊宗旨被他深入浅出的一句话说得透亮:“目前的各种期刊都统称杂志,但真正的杂志却并不多见,苏州可以杂,因为它有那么多的内容可志。”

创刊号问世了,刊名“苏州杂志”用的是方方正正的美术体,醒目而端庄,封面要目竖排着六篇大作,依次是:叶圣陶《未厌居遗札》、叶至诚《父亲给我的最后一封信》、徐志摩《在苏州女中的演讲》、范小青《身份》、顾复生的《苏州大闹监》和胡芝风的《自小锺情》。

刊名压着的是《元曲选》里的一幅版画,是同苏州历史很有些关系的《说专诸伍员吹箫》。《说专诸伍员吹箫》全剧共四折,一个楔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常被简称为《伍员吹箫》,是元代李寿卿的名作,写的是春秋时代伍员(子胥)历尽辛苦为父兄报仇的曲折故事。

《苏州杂志》创刊号选用这幅版画,显然是为了纪念伍员在苏州城市史上的建树。一九八六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举办了建城二千五百周年的庆典,《苏州杂志》正是创刊在这余庆的氛围里。

记得次年暑假,我在苏州大学筹备一个教材会议,在会议之余,造访了杂志社,见到编辑马忠涌先生,还当场办理了订阅一九八九年十月十五日、十二月十五日将要发行的第五、第六两期杂志的邮购手续……

那以后,我写了一篇题为《吴中文献时时盛》的刊评,后来收录在我的《秋禾书话》一书里。刊评指出:

在如今那么不妙的出版环境里,编者敢于创刊这样一份严肃刊物,是要富有勇气和才气的,甚至还要承受可能出现的门庭冷落的风险。所喜在该社全体编辑人员的苦心经营下,《苏州杂志》已有别于刊林中那众多的刊物,而日现其独具的存在价值和传播意义。这当然也基于苏州这地方得天独厚的地利人和优势……导引苏州文化的建设,既扶正固本,又继往开来,历史和时代固期待着《苏州杂志》这一章耶!

我至今还在《苏州杂志》创刊号里夹存着那张盖着苏州杂志社红印记的“订户卡”,以及陆文夫《话说〈苏州杂志〉》和江宗荣、陆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的《陆文夫当主编》两文的复印件。据江、陆两位在文章中透露,当时该刊“每期八十页,印数五千份”,主编的打算是:“若钱多便出月刊,钱少便出季刊,没钱便关门大吉,待他日有识之士东山再起。”

因此当十年前,杂志连续发行至第五十期时,陆文夫显然十分高兴,其文化成就感不言而喻。他在《五十而立》的卷首语中顾盼自雄道:

《苏州杂志》出满五十期了,人是三十而立,一份杂志出到五十期上好像才能立,也就是说才有了比较稳定的风格。文学的风格就是人,《苏州杂志》的风格就是苏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城市培育着一份杂志,这不是任何人的力量所能达到的。如果苏州不是一个历史文化的名城,不是一个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城市,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苏州杂志》。

因此这第五十期,也就编成了一期“纪念专号”,有冯英子、罗洪、邓云乡、吕恩、周劭等二十余位锺情苏州文化的前辈为之撰文或题词为贺,成为杂志编辑史上的一次小高潮。至一九九八年秋,《苏州杂志》创刊十周年时我应邀写了篇《〈苏州杂志〉十年》的短文,其中说:

同类推荐
  • 千江有水千江月

    千江有水千江月

    本书是作者近些年来创作的散文随笔文集,是作者对生命形态和生活万象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本册为丛书之一。
  • 中国近代文人生存现状与小说研究

    中国近代文人生存现状与小说研究

    本书拟用文学生态学的基本理念,以小说创作的发展线索为经,以作家活动为纬,探索近代文人的理想追求、生活情况、文化心态以及这些因素对该期小说发展演变的影响等问题,为现代小说的发生和发展寻找理据和根源。
  • 美人靠

    美人靠

    随笔集《美人靠》是小说家叶兆言以人文关怀的视角捕捉社会的千姿百态,与叶兆言以往作品不同,短小凝练的文字更像作者在对友人吐露心事。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多的修饰,然而文字读来却朴实亲切,记录了一个真实的、生活中的叶兆言。
  • 都市之梦

    都市之梦

    《都市之梦》是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文章借助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蓬勃兴起这一时代背景,讲述济南这个城市从1991年之后的变革,实现了济南的建成现代都市的梦想,同时塑造了姜春云、李启万、庄庆臣、孙常印、张福山等为济南城市建设竭尽全力的优秀党员,尽情展示当代都市的斑斓壮阔以及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编辑推荐: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玉民先生力作!一座正在崛起的城市!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真实而全面的展现了中国的都市之梦的实现历程的一本优秀作品!让我们一起去追寻那日益临近的、中国都市的梦境吧!
  • 萧红经典全集

    萧红经典全集

    萧红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委婉动人,她的很多小说,都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精品,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同样,萧红的散文创作也具有很高的成就。她的散文文字优美,凄切忧婉,在情感浓度和抒写张力上都较深刻强烈,刻画人物注重心理深层的挖掘,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希望本书能帮助读者开拓视野、汲取营养、陶冶情操。
热门推荐
  • 小说选刊(2012年第2期)

    小说选刊(2012年第2期)

    本期收录了众多名家的优秀作品,如董立勃的《杀瓜》,王伏焱的《最青春》和方方的《声音低回》等,以飨读者。
  • 穿越农妇当自强

    穿越农妇当自强

    叶家大小姐屈尊降贵下嫁村野,如何玩转柴米油盐酱醋茶?和小人物在一起鸡飞狗跳的快乐生活,共同打造乡下版的小资新时代!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迷人亦或是致命

    迷人亦或是致命

    曼陀罗(Datura),又名天使的号角(Angel’sTrumpet),因此它的花语是不可预知的死亡和爱。曼陀罗——诱惑性极强的花种,花色大起大落,艳丽无比,受了魔女的爱抚,有了邪恶的源头,易使人沾染邪气......不可预知的黑暗、死亡和颠沛流离的爱,凡间的无爱与无仇,绝望的爱,不可预知的死亡和爱,被伤害的坚韧创痍的心灵,生的不归之路。不可预知的死亡和爱,这是它的花语。爱和死亡本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却因为一种花的花语联系在一起,奇也。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黑色的死亡和白色的爱情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极致。
  • 龙器

    龙器

    十龙开天,万族争雄;神器灭劫,龙器创世!---------PS:建了一个群,有兴趣的书友可加312186033;
  • 素衣锦食

    素衣锦食

    素衣巧手,一把金刀可镂月;色香为魂,铜勺独运饪锦食。
  • 最是情深无解

    最是情深无解

    早知道我们终究会在一起,当初我就不该百般刁难千般冷漠万般折磨。
  • 随居

    随居

    随居是一家陈列着许多古董的茶馆,这里的每一件古董都有自己的故事,承载了许多年,无人倾听。这里的客人很少,也只有一种叫“随”的茶…
  • 武神叶子凡

    武神叶子凡

    华夏一代年轻修武天才,因杀一代大师拳尊弟子,被拳尊打下悬崖,穿越到了九天大陆,在家族天赋测验上。却测出先天元素不详随被测验师隐瞒,但因天赋测出红色被视为废柴。
  • 影视从知否世界路过

    影视从知否世界路过

    穿越到了平行世界的北宋,许凡发现自己并不是在普通的北宋世界,而是在影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架空历史世界里,他要如何自处呢……
  • 兼职首相

    兼职首相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从此侵略的步伐不再回头,最终造成了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亚洲的灾难。他,不小心穿越到幕末的现代中国人,在即将到来的变革中,将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想求我当首相?玩玩兼职还可以,我是很容易满足的,毕竟我是个商人嘛。控制你们的经济,把持你们的政府,顺便把把你们的妹纸,我也就心满意足了。什么?天皇?你说的是这个小姑娘么?小明治天皇唆着手指道:欧尼酱,我要吃糖糖,圣斗士糖糖。坂本龙马:有了他,我便可以安心地去了。土方岁三:他是新选组最大的敌人,不过放了冲田可以免他一死。冲田总司弱弱地说:我可以和大哥一个被窝么?这时,林肯突然冒了出来:上帝保佑,你是我见过的本世纪最伟大的人。主角:有没有搞错,要我反清复明,推倒慈禧……作者君你太重口味啦!本书巨坑,不喜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