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605700000061

第61章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 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三十一品与三十二品不能分

阅读这段经文,千万不可和第三十二品分开读,分开一读便大错而特错。

南先生给我们讲了一个禅宗的故事:宋朝温州瑞鹿寺有一位遇安禅师,天天看佛经念佛,他看到《楞严经》上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他便重新断句为“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如是开悟了。

我们再来看三十一品经文与三十二品经文是如何衔接的。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当我们把这两段经文的分品剔除,把二者衔接到一起,经义就是十分明白的。

“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正是指的那些在修行中立了“法相”的人,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智慧,皆是“法相”,刻意去行这一切,就是立法相,这就和经文所说的“不生法相”相违背。

反过来说,“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就是三十一品所说的“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这样做,就是不把“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当作法。

这一点在三十二品讲得更清楚:“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如如不动”的“如如”正是“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的“如如”。

听了就完了,见了就完了。这一切都是“一合相”,都是如来让你知、让你见、让你信解。

知了、见了、信解了,平平等等,绝无区别,因为“不生法相”。

解释上述经文的基本原则还是“因缘生法”、“缘起性空”。

我们先不讲经文的本义,把两段经文连接起来,读者将其通读一遍,立即会明白,三十一品、三十二品的核心内容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其他的文字全是围绕这个要点,解释这个要点,或补充这个要点的。

自从昭明太子妄自分品之后,不知多少人舍本从末,妄解经文,把一部《金刚经》讲得支离破碎。越说不生法相,越要把《金刚经》割裂成一条条的“法”,逼着人们去修、去证、去炼,结果是反把《金刚经》的主旨给埋没了。这就是《楞严经》告诫的:“知见立知。即无明本。”释迦反复警告过的毛病,我们解决不了,非要再去立一个“知”。

细心的读者认真读一读南先生对三十一品的解释,三十二品的解释,就会明白这种“知见立知”的毛病几乎是根深蒂固,无孔不入了。

不过不要怕,金刚就是金刚,金刚般若波罗蜜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解错也不怕解错,也是“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其福仍然胜彼。南老也好,相信过南老讲经的人也好,都是要成佛的。

本来无佛可成。本无“法相”可生。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第三十一品,南先生讲了许多,我们不去评价了,该说的话前面已经反复说了。我们与南老商榷并非争个人的高下短长。我们只想说明《金刚经》的核心是第三品“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实无众生灭度者。”而所谓“法”就是“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再无其他。把这些说完了,就算完成任务了,“知见无见。斯即涅。”至于南老也好,南老的学生也好,广大读者也好,要驳斥我,否定我,不管如何说我,那都是无所谓的事。说我说的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也都是无所谓的事。

我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明白我说的是《金刚经》的真谛,眼前有人反对也是必然的。

但是,对三十一品,我们终还是要有一个交待。

以我们的观点,三十一品并不复杂,也不存在非开悟才能懂的事。在这里我们引一段明人王阳明的话。我们以为,王阳明的话不用多一道翻译,对于中国人更好理解一些。三十一品的经文,多年来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是一位僧人给了我提示,我才明白这实在是一个太简单不过的问题,只是由于大师、高僧们左分析、右分析,总是在“知见”中“立知”,才让我们越来越糊涂。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这便是“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的正解,慧思大师的话也是这个意思。儒、释在这里是相通的。

“好好色”“恶恶臭”,便是三十一品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没有什么错,是天地宇宙的“一合相”因缘所使然。“好好色”“恶恶臭”就是佛学中的“实相”,舍此没有第二个实相。大凡学佛、学道之人,总希望在“好好色”“恶恶臭”之外再去找一个“真心”、“实相”,早已是大错特错。众生之苦皆从此处来,言修行,说修炼,再又刻意去寻找,越找就越是陷入真正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离了知行合一的“好好色”“恶恶臭”, 再去立一个“好”“恶”的标准、原则、法则,就反而是落入邪见了。

同理,在“于此经中。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之外,再去找什么“善护念”“不住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修炼之法,就如同在“好好色”“恶恶臭”之外再去立一个“法”,立一个“好”的法、“恶”的法,那就是头上安头了。那就是“知见立知”。

三十一品所说的内容,就是肯定知行统一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与明德的“知”共在的幻相“我、人、众生、寿者”不是凭主观愿望消除得了,他们与“明德”同在,越想剔除它,反而是在知行统一之外更立了一个“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个东西才是“业障”,才是“无明”。

所以《楞严经》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

“知见”本属自然、因缘,在好好色、恶恶臭的“知见”外,再立一个“知”的标准,即所谓放之四海皆准的好恶标准,那当然就是非因缘、非自然的“无明”了。

举一个现实一些的例子,也许人们更好理解。岳飞抵抗金兵,本就是“忠”,但岳飞非要在这一实践活动之外,再去立一个“忠”的观念,结果被赵构、秦桧的十二道金牌召到临安,最后命丧风波亭。朱熹的理学最根本的错误就在这里。他讲的仁、义、忠、孝,与孔孟的仁、义、忠、孝,相去万里,原因也在这里。

宋以后中国文化不断没落,原因也在这里。

这种瘟疫传染到佛学中,就是在一切经文中都要找一个“修法”、“戒法”,那是没有不错解的。

正是由于此,《金刚经》在第三十一品批评了这种思维模式之后,立即又重复一遍:“于此经中,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演说。”

就是如此,就是如此,再也没有其他的了,千万不要借《金刚经》再给众生布一个“迷魂阵”了。

我们讲到这里,世间人会提出许多反驳的意见,这不是不要去建立一定的原则、法则、标准?道德的、智慧的、科技的……等等原则、法则、标准全是无用了。 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这种话。

我们要说的是这种原则、法则、标准……从来也不是固定的、永恒的、统一的,它们会因时因地因民族因时代……千变万化。这些东西只是为“宇宙—生命”系统的矢量服务的“标量”。这种“标量”正确与否,必须受到历史的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也是佛学的常识。

佛学关心的是“宇宙—生命”系统中“明德”的张扬。

马克思主义关心的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

二者在许多地方是吻合的。

人,从来不是自己。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只能是时代的人,历史的人。

佛学认为,人,只是一种化身幻相,是无量因缘的偶合。

这样,人对于自己所处环境的直接的第一义的感受,正是他对“宇宙—生命”系统无量的复杂的因缘运动应有的反映。正如一架仪表,他的反映,只有紧步他所要反映的因缘运动,才是正常的反映,反映之后,再自己去“立”一个什么,不仅多余,更重要的是歪曲了对“宇宙—生命”系统下一步运动的反映。如果这种错误连续下去,便会错误百出,最后蒙蔽了对“宇宙—生命”系统实相的正确反映,即所谓“明德”被污染,即“无明”。

但是,这是一个个体人无法避免的“错误”。避免了,你也就不是人了。正如前面我们反复说过的,“我、人、众生、寿者”是与生俱来的,有“明德”在,有知,这四相就会伴随而来。也就是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也是实相,这便是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道理。所以,许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刻意在自己头脑中去克服“四相”,这又会走到另外一个极端,《金刚经》说这是“人不解我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千百年来,人们想出了无数的办法希望克服“我执”。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法”,全是在针对这个东西的,但绝无成功者。

在这里,绝大多数的人忽略了一极为重要的东西,这一点的发现正是佛学最透彻的地方,也是佛学与一切优秀的古文化不一样的地方。

佛学认为人类社会出现了无数的希望克服“四相”、“我执”的文化,其范围之广,几乎遍布全人类,原始文化中的禁忌、修炼,中国人的修养、修身,其根本目的,无不在于此,虽然这些追求,大半都失败了,即便没有失败,也不可能最后圆通。在《楞严经》中,以二十四菩萨修行的例证说明了这一点,正是看到了这些失败,释迦认为这不是哪一个人自己的主观意识在起作用,而是“宇宙—生命”系统的“明德”要普遍跃上一个新的层次以前必然产生的社会现象,在这以前克服“我执”、“私欲”、“四相”才会发展成为一种人类社会普遍的文化现象。

所以克服“私欲”、“我执”、“四相”,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宇宙—生命”系统整体的事。进一步,便有了如来本愿的发现。

“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实无众生灭度者。”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惟除五逆。诽谤正法。”

“明德”作为一种报身德,本身无所谓净与不净,灭与不灭,它是“宇宙—生命”系统中的永恒存在,即所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也。即便在宇宙混沌之初,无生命,无人类,也不能说“明德”是个“无”,是个“空”。“宇宙—生命”系统中“明德”之因缘本来具足,不然不会无中生有。这种明德具体显化、张扬出来,却必须是因缘成熟以后的事。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再另“立”个什么见解,虽然其中仍然包含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也不是错。因为,“宇宙—生命”系统中不会有“无中生有”的事,能“有”,便有其合理性。

问题在于,“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不能覆盖“明德”。例如前文所举的岳飞的所谓的“忠”,便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覆盖了“明德”的例子,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所以《楞严经》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这一段经文中,“生命”已经不是当作“我”、“人”、“众生”、“寿者”来理解。“明德”的每一次闪耀,就是一次生命,即生即灭、即灭即生,永无断灭。被覆盖了就是无明,不被覆盖,就是涅。

涅即再生之义,也是永生义。

说到这里,人们也就不难理解,如来本愿为什么要发愿“灭度”一切众生之类,为什么说灭度一切众生,就是“无余涅”了。

“无余涅”绝对不是个体人的事,“涅”也不是个体生命的事,都是“明德”的自身运行。

学习佛学的关键就在于要理解这一点。“明德”是“一合相”的整体运动,在运动中又是即生即灭、即灭即生,无量无边无限,永无断灭之相。每一个具体的“生灭”,就是我们见到的“相”。这个“相”虽总是伴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但他们毕竟不是“四相”,这便又是“非一合相”。

“明德”的即生即灭,都是一合相,都是整体。生,是整体因缘令其生;灭,也便是把缘再分布向整体。

而一合相、整体又都是不可说。

还是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了“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实无众生灭度者。”一切就完结了。

知了那天地自有天地的运动,宇宙自有宇宙的因缘,便对了。“明德”整体已进入了“无余涅”,你还担心什么?

不要在知了“无余涅”之外,再去自己立一个“无余涅”。那便又是“无明本”了。

话又说回来,不把自己的因缘布回整体,不灭度自己,根本无所谓成佛。真正的成佛是无佛可成,只有灭度自己。

对“如来本愿”,“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就一切修完了。

不过这知、这见、这见解,都不是你的,是因缘给的,阿弥陀佛给的,是“明德”到了这个级层的自然显现。

既然如此,“知”如来本愿, 与“信解”如来本愿,就没有本质的差别。 凡“知”了的,“信解”是早晚的事,因为本愿已经规定了,众生皆要成佛。这个因缘催着你非“信解”不可。事实上,时下被人们称之为唯物主义的灵魂观,就已经包含了“灭度”义。唯物主义者断然否定灵魂转世,这种观念一旦深入人心,“我执”便断在一段生死之中,这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也是如来本愿的成功显现。南先生不懂成佛是什么意思,所以,南先生说唯物主义是断灭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对如来本愿的“信解”早已成了人们的常识,只是那些大师们,拘于自我的所谓修行,反而不能“信解”。

话说到这里,人们也就明白了“如是信解”的本义。如今不知道有多少人不再相信灵魂转世了,但他们并不是从学习佛学、佛法而来的,而是从历史进步中自然得来的,许多人还根本不信佛,照样成佛。这便是“不生法相”的本义。

如来无法可说,历史的进步在说法,历史的进步本身就是法。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什么善护念,无所住,都是虚妄之词,根本不需要哪个人去自己掌握。“宇宙—生命”系统本来如此。

佛学无学。

佛法无法。

佛教无教。

要知佛在哪,佛学在哪,佛法在哪,佛教在哪,请看历史,请看社会,请看红尘人生,无处不是佛,无处不是佛法、佛学、佛教。

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四分册,讲述耶稣门徒的故事并介绍使徒的书信作品,对应《圣经·新约》的后23卷。使徒保罗原本是迫害基督徒的急先锋,但在去往大马士革的路上得到神启,归信了基督,从此冒着巨大风险坚定不移地展开三次传教,曾被投放监狱,依然坚持信仰直到最后被杀害。本册同时也讲述了基督教早期领袖彼得、基督耶稣厚爱的门徒约翰等其他使徒传播基督之道的故事。由于早期基督教是被罗马帝国禁止的,这些使徒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然而他们都展现出了强烈的大无畏精神,对后人有相当大的榜样作用。
  • 淡定·从容·心安之心安

    淡定·从容·心安之心安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 五百罗汉之谜

    五百罗汉之谜

    《全彩五百罗汉之谜》由云一编著,以罗汉为开端,从介绍罗汉起源一直到佛教的宗派传承,洋洋洒洒间。带出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八百罗汉的相应解释,最后具化为佛陀、菩萨、僧信、与佛结缘的人物和形形色色的佛教人物。作者通过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和一个个佛教典故来深入浅出地诠释深奥佛法的传布、佛教宗派的发展与传承。本书对大量的资料进行了筛选,精心构建了一座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越的通向佛法之桥。
  •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他像西西弗斯一样,被无法抗拒的命运困锁着,被高高在上的诸神无休无止地惩罚着,他是黄金囚笼里最高贵的犯人。虽然有芸芸众生对他顶礼膜拜,却没有一个人怜悯地抛给他囚笼的钥匙,诸神把世界托付给了他,他却只想要回他自己,要回那个最真的自己。
  •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佛教唯识宗大师窥基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高僧辈出,译师荟萃,著书立说,创宗立派,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佛教发展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著名高僧窥基法师为佛教文化做出重要的贡献。他是初唐名将尉迟敬德之侄子,是唐代佛教高僧玄奘大师的高足弟子。窥基聪慧颖脱,过目不忘。躬事玄奘,独得嫡传。学富五车,辩才无碍。切问近思,新意迭出。勤奋著述,有“百部疏主”之誉,尤其是继承玄奘事业,为开创唯识宗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佛教唯识宗的创始者,被尊为唯识宗二祖。本书就窥基的功业作一专门介绍,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热门推荐
  • 白色妖怪馆

    白色妖怪馆

    少年拾肆来到一座白色的公寓,这里看起来似乎年代久远........一只爱吃肉的兔子?看起来人畜无害的阿茶?还有一只似乎很温柔的邻居?三无?中二病?拾肆表示,以上都不算什么!大家来一起愉快的涮火锅扯家常吧!
  • 快穿系统之男配的拯救计划

    快穿系统之男配的拯救计划

    因为一次意外绑定上了一个快穿系统,穿梭于各个世界攻略各种各样的美男只为复活,可是谁能告诉她身后这个紧追不舍的大boss到底是谁本文一对一的甜宠文欢迎观看
  • 重生高手在民间

    重生高手在民间

    自创小说,第一次写恐怕有一点不好,请多多见谅
  • 年兽的宠物时光

    年兽的宠物时光

    它,上古时期存在于食物链顶端的种族之一,拥有高等智慧,性情却凶暴,噬血,贪吃,好斗。在它眼里,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没有不可入之口腹的。最大的爱好是吃掉猎物的脑袋。凶威震慑三界六道!它在人间也曾留下一段深入人心的传说,甚至能止小儿夜啼。它就是:年!年兽:“看什么看?!吃掉你脑袋!把你拉成坨坨!”
  • 奏风疏何曲

    奏风疏何曲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第八愿他终究是没记住。万事皆有因果,世人皆有因缘“我不想向你讨要什么,只是……你应知晓的:以前我对你说的话,做的事,无论多么讨你欢心,听似多么甜蜜,终归是他教会我的。”
  • 邪零纱

    邪零纱

    做这么多,是为了报复它么?恐怕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即便我做到了不干预这一切但我忍不住去看她,还有她。曾经属于我的折磨现在我却只能做一个看客,兴许那些微乎其微的悲伤是我最后的一丝宽慰吧。不过这一切的最后,我还是要将你彻底终结,你不该存在,我也是。而你们的结局,会有所改变吧,兴许很好,兴许更糟。我能想到的,最后的遗憾可能就是,无法见证你们的命运。值得欣慰的就是,那之后命运也将不复存在了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Y头,你逃不掉了

    Y头,你逃不掉了

    “你怎么可以……可以自私到为了爱我,而让我离开你身边呢?”“抱歉,婚戒的约定我不能如期履行……希望你能找到一个不会牵连你的好男人!”——不能与你白头偕老,也要让你健康长老!Eye.爱
  • 万事屋之汐江奇才篇

    万事屋之汐江奇才篇

    走无常,伴鬼差,茅山术,分黑白。八卦玄,五行妙,阴阳诀,如律令。奎星郎,下凡间,几十载,又转世。张彼德,好儿郎,董向南,晓万事,两人遇,再续缘。张小子,有灵骨,学法术,乃奇才,汐江城,奇闻多,且听我,先讲这汐江奇才张彼德。(我的第一个脑洞,写一个可以成为修道学法奇才的青年不停历练,见识各种奇异法术,妖魔鬼怪并结识朋友,成长的小说,更新缓慢)
  • 王剑独尊

    王剑独尊

    一个天赋异禀的少年,出自小小王国,让我们看主角的成圣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