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低下高贵的头颅
我们生存的空间中有许多许多的诱惑,比如金钱、美女、权力、地位等,那么,你会不会为了得到这些而放弃你的尊严呢?
相信你不会,这个世界上尊严最可贵。
沙皇曾召见当时大名鼎鼎的诗人舍甫琴科。
在沙皇的宫殿里,挤满了大大小小的政府官员、贵族和外国使节。沙皇一到,这些人都恭恭敬敬地弯腰对沙皇表示尊敬,只有舍甫琴科一人站在那里没有动。
“请问你是谁?”沙皇问。
“我是舍甫琴科。”舍甫琴科回答。
“你为什么不向我鞠躬呢?”沙皇问。
舍甫琴科从容地回答道:“尊敬的陛下,是您要求见我的,而不是我想见您,如果我也向别人那样向您弯腰鞠躬,您怎么能看清楚呢?”
宫廷上下无不为舍甫琴科的举动而震惊。有人说:“舍甫琴科,你太傲慢了!”舍甫琴科回答:“哦,不,我有的仅仅是尊严。”
你想过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莎士比亚在他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中借哈姆雷特的口就说出了这样的话:“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艰难的问题。”也许有人会说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那么又要怎样活呢?又怎样才能活下去呢?假如,有一个人答应给你许多钱,但是要让你出卖自己的灵魂,你会答应吗?我要说的是尽管我们都需要活下去,但是我们必须在尊严之下活着。活着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有尊严地活着则表现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坚强意志。
如果你为了金钱而出卖自己的尊严,那么你就成了金钱的奴隶,大家都知道要是成了奴隶的话,那就意味着你已经失去了自由。自由,多么高贵的字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就是为了追求自由吗?法国大革命,不就是为了自由、平等、博爱吗?那么多的能人志士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不就是为了追求自由吗?失去自由又何谈尊严!
尊严是每个人的权利。“虽然我很贫穷,但是我有一颗高贵的头颅!”这是你需要记住的话。希望你不卑不亢地生活,不对权势卑躬屈膝,不对金钱奴颜媚骨,不对威势强权低头……无论你处于何种艰难的境地,面临多少灾难和困苦,受到多大的压力和诱惑,都不要低下你高贵的头颅!
汉高祖未战先算取英布
战争的胜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时局的把握,以及对彼方的精要分析。
汉高祖刘邦平息了梁王彭越的叛乱和杀死韩信后不久,曾为汉朝天下的建立做出重大贡献的淮南王英布兴兵反汉。刘邦向文武大臣询问对策,汝阳侯夏侯婴向刘邦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薛公。
汉高祖问薛公,“英布曾是项羽手下大将,能征惯战。我想亲率大军去平叛,你看胜败会如何?”
薛公答道:“陛下必胜无疑。”
汉高祖道:“何以见得?”
薛公道:“英布兴兵反叛后,料到陛下肯定会去征讨他,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所以有三种情况可供他选择。”
汉高祖道:“先生请讲。”
薛公道:“第一种情况,英布东取吴,西取楚,北并齐鲁,并将燕赵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固守自己的封地以待陛下。这样,陛下也奈何不了他,这是上策。”
汉高祖急忙问:“第二种情况会怎么样?”
“东取吴,西取楚,夺取韩、魏,保住廒仓的粮食,以重兵守卫成皋,断绝入关之路。如果是这样,谁胜谁负,只有天知道。”薛公侃侃而谈,“这是第二种情况,乃为中策。”
汉高祖说:“先生既认为朕能获胜,英布自然不会用此二策,那么,下策该是怎样?”
薛公不慌不忙地说:“东取吴,西取楚,将重兵置于淮南。我料英布必用此策,陛下长驱直入,定能大获全胜。”
汉高祖面现悦色道:“先生如何知道英布必用此下策呢?”
薛公道:“英布本是骊山的一个刑徒,虽有万夫不挡之勇,但目光短浅,只知道为一时的利害谋划,所以我料到他必出此下策!”
汉高祖连连赞道:“好!好!英布的为人朕也并非不知,先生的话可谓是一语中的!朕封你为千户侯!”
“谢陛下。”薛公慌忙跪下谢恩。
汉高祖封薛公为千户侯,又赏赐给薛公许多财物,然后于这一年(公元前196年)10月亲率12万大军征讨英布。
果然,英布在叛汉之后,首先兴兵击败受封于吴地的荆王刘贾,又打败了楚王刘交,然后把军队布防在淮南一带。
汉高祖戎马一生,南征北战,也深知用兵之道。双方的军队在蕲西(今安徽宿县境内)相遇后,汉高祖见英布的军队气势很盛,于是采取了坚守不战的策略,待英布的军队疲惫之后,金鼓齐鸣,挥师急进,杀得英布落荒而逃。英布逃到江南后,被长沙王吴芮的儿子设计杀死,英布的叛乱以失败而告终。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这是一个经典实例。不露痕迹地达到既定目的,做得精彩、漂亮。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
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宰相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赵普说:“原因很简单,毛病就出在落藩权力太大上。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赵普说:“我并不是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己呀!”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伺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里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要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为我们想得太周到啦!”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了。
过了一个时期,又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宋太祖在御花园举行宴会,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有个乖巧的节度使马上接口说:“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也有个节度使不知趣,唠唠叨叨地把自己立功的经历夸说了一番,宋太祖听了,直皱眉头,说:“这都是陈年老账了,尽提它干什么?”第二天,宋太祖把这些节度使的兵权全部解除了。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了。
孔明巧破断粮计
激将法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常运用,而诸葛孔明运用起来更是得心应手,屡试不爽。他抓住了周瑜心胸狭窄的特点,只需一句“公瑾不会陆战”便激得周瑜大怒不已,实在是高明。
东吴周瑜是一位文韬武略、运筹帷幄的大将,但是少年得志的他心胸狭窄自视甚高,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谁知诸葛亮来到江东后,风头逐渐盖过自己,和他的几次较量中都占了上风,周瑜因此怀恨在心,总是想方设法除掉诸葛亮。
一次,周瑜派人请孔明到军中来议事。孔明到后,周瑜便说:“以前曹操兵少,袁绍兵多,然而曹操战胜了袁绍,这是因为他采用了许攸的计谋,派兵焚烧了袁绍乌巢的粮草。如今曹操拥兵八十三万,而我军只有五六万,怎么抵抗得了呢?所以也必须先切断曹操军队的粮道,然后一举攻破。我已经探知到曹操军队的粮草,都屯据在聚铁山上。先生您久居汉中,熟知地理,所以希望先生与关羽、张飞、赵子龙等人——当然,我也将拨给先生五千兵马——星夜赶往聚铁山,一举切断曹操的粮道。咱们彼此都是为了各自的主人,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孔明是何等聪明之人,心中暗思:“周瑜这么做,分明是设计害我。如果我推脱的话,一定会遭到他的讥笑,不如假装答应他,然后另做打算。”于是欣然应承。周瑜大喜。
孔明告辞后,鲁肃秘密地问周瑜说:“周公派孔明劫粮,有何企图?”周瑜毫不掩饰地回答:“我打算杀害孔明,但是害怕天下英雄讥笑,所以借曹操之手杀了他,以绝后患。”鲁肃听后,便去找孔明,看他明不明白周瑜的用意。来到孔明的住处,只见孔明面容镇定,正在整点军马,准备前行。
鲁肃是个心地十分善良的老实人,看到诸葛亮前去送死,心中不忍,便用言语点拨孔明:“先生此去能够成功吗?”孔明笑着回答道:“我水战、步战、马战、车战,样样精通,各尽其妙,何愁功绩不成?不像你和周郎一样,止于一能。”鲁肃不服,说:“为什么说我和公瑾止于一能呢?”孔明回答道:“我听到江南童谣这么唱:‘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打水战有周郎。’也就是说,先生你只善于在陆地上伏路把关,而周公瑾只会水战,不会陆战。”
鲁肃辞别孔明后,直接来到周瑜帐中,将诸葛亮所说的话一一告知周瑜,周瑜听后,大怒:“诸葛亮欺人太甚!谁说我不能陆战?不用他去!我亲自带领一万骑兵,前往聚铁山去切断曹操粮道。”
孔明早就料到鲁肃会再次回来,果不其然,鲁肃又来到诸葛亮那里,将周瑜的话告知孔明。孔明听后,笑着说:“公瑾派我去切断曹军粮道,实际上是想借刀杀人,我刚才故意用言语调侃他,谁知公瑾便容纳不下。可笑可笑!只是目前正值用人之际,东吴吴侯与刘皇叔同心协力,抗曹大计才能成功;如果大家互相谋害,那么大事休矣。曹操诡计多端,经常断人粮道,如今怎么不会派重兵防守呢?公瑾如果真去,必为所擒。依据当今的形势来看,目前只适宜水战,以期挫败北军的锐气。还希望子敬好言相劝公瑾,切不可意气用事。”鲁肃连忙去见周瑜,对其陈述孔明之言。周瑜听后,摇首顿足,说:“此人见识是我的十倍,今不除之,必留后患!”鲁肃劝说道:“当今是用人之际,希望公瑾以国家为重。等到打败曹操之后,再想办法除掉他也为时不晚。”周瑜觉得鲁肃说得也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意见。
诸葛亮草船借箭
如果用传统的方法造30万枝箭,不要说3天,就是30天也造不完。诸葛亮当然知道这个常识。之所以他能最终办到了,就在于有一个绝妙而可行的计策。
中国古代的三国时期,蜀国与吴国联起手来与曹操对抗。当时,诸葛亮到江东为吴国做帮手,周瑜对诸葛亮的才能非常不服气。有一回,周瑜硬要他在两天之内造出30万枝雕翎箭,如果误期,则按军令斩首。
对于周瑜的如此刁难,诸葛亮却满口答应下来。第一天,诸葛亮只是弹琴适闲,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第二天,才让人在数只船上扎起草人,然后趁着漫天的大雾,向对岸的曹营划去。接近曹营时,诸葛亮让士兵们擂起战鼓,还大声地叫喊。
对岸的曹军在大雾之中见有许多船只迫近,船上人影绰绰,疑心是敌人前来进攻。当时,雾更大了,曹军只听杀声震天,根本看不清究竟有多少船、多少人,无奈之下,只得站在岸上拼命向船上射箭。这些箭射在草人身上,自然不会落下。不一会儿,草人上就布满了雕翎箭。
诸葛亮见得箭不少了,这才命人掉转船头,撤了回去。
司马懿三管齐下
兵贵神速是战争中取胜的永恒法则。而临机行事,果断干练则更是赢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三国时期,魏国新城太守孟达,秘密地联结蜀国和吴国意欲进行谋反。司马懿当时屯军在宛城,当他得知这一消息以后,决定前往新城平定叛乱。但是,按照规定,他要发兵必须先要上报给远在洛阳的魏主,等到准奏以后才能出兵。从宛城到洛阳有1600多里路,要走半个多月才能到达,而从宛城到新城有1000多里,也要走10多天。如果等到魏主降旨以后再去平定谋反的孟达,就会因为拖延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而贻误战机。同时,司马懿的军中粮草也只够用一个月,然而孟达的粮草十分充足,完全可以用上一年多。司马懿认真分析了这些情况以后,认为不能等到降旨以后再发兵,应当将两件事情同时进行。于是,司马懿当机立断,采取了双管齐下的计策:先派快马给孟达发信,假作安慰,施以缓兵之计;再派人火速向魏王报告;同时立即发兵去讨伐孟达。就这样,司马懿发兵昼夜兼程,两天的路程并作一天走,只用了8天的时间就到达了新城地界。
而孟达与司马懿一样也是在计算时间,他以为司马懿发兵,最快也要一个多月,所以他的备战以缓慢的速度进行着。当司马懿的军队兵临城下的时候,孟达不由大声地惊呼:“吾举事八日,而兵临城下,真乃神速也。”因为工事还没有修好,在司马懿军队的强行攻击下,孟达无法防守,结果司马懿只用了16天的时间就全歼了孟达的军队。
玄武门之变定江山
我国民间也有“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说法。在对手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首先动手,可以争取主动,否则,等对方进攻后才还手,就会处于被动地位。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斗争中,运用先发制人最典型的是秦王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
天下统一归唐后,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之间,便开始了皇位继承权的争夺。李建成以嫡长子被立为皇太子,取得了传统的合法地位。李世民虽说是李渊的次子,但从最初的谋划起兵,到统一天下,他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际上是大唐的真正缔造者。长期的征战,使他的手下人才济济,既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威名赫赫的骁将,又有房玄龄、杜如晦、徐茂公等足智多谋的文士。他们都希望李世民取代建成,成为太子。此外,李渊的三子齐王李元吉也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并扬言:“只要除了秦王,做太子易如反掌。”李世民早已看到自己处在这场权力之争的漩涡之中,或者鱼死,或者网破。但时机尚未成熟,李世民未敢妄动。